问题

有哪些事件让你觉得 QQ 看点的评论很恶心?

回答
关于QQ看点的评论令人感到恶心的经历,其实并非罕见,许多用户都可能在浏览内容时遇到。以下是一些普遍存在的、让人觉得“恶心”的评论类型,并会尽量详细描述:

1. 煽动仇恨与歧视的言论:

针对特定群体的人身攻击和污名化: 这是最令人反感的一类评论。例如,当内容涉及某个民族、地区、性别、性取向、宗教信仰或社会阶层时,评论区常常会出现带有侮辱性、歧视性和攻击性的言论。
场景描述: 比如一篇关于某个少数民族文化的文章,评论区可能会充斥着“低素质”、“野蛮”、“不配”等词汇,甚至将该民族的个体行为上升到整个群体的“原罪”,并伴随有历史上的负面刻板印象的引用。
恶心之处: 这类评论不仅狭隘无知,更是对人性尊严的践踏,将网络空间变成了传播仇恨的温床。它们往往缺乏事实依据,纯粹是基于偏见和恶意。
煽动对立与网络暴力: 评论者故意挑起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利用敏感话题制造对立,并鼓励用户攻击对方。
场景描述: 在涉及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帖子下,可能会出现“你们那里就是落后的,靠我们这里输血”之类的评论,或者在涉及社会热点事件时,将事件中的不同当事人或观点描绘成“敌对阵营”,鼓励一方用户去“围剿”另一方。
恶心之处: 这类评论本质上是在鼓动网络暴力,将虚拟的键盘侠行为推向极端,对被攻击者造成心理伤害。它们往往利用人们的情绪化,将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单化,并加以恶毒化。

2. 虚假信息与谣言的传播:

“信则灵”的伪科学或谣言: 当内容涉及健康、养生、科技等领域时,总有一些用户会传播未经证实、甚至有明显误导性的信息。
场景描述: 例如一篇关于某个食品的科普文章,评论区可能会冒出“这个东西有剧毒,我有个朋友吃了之后怎么怎么样了”的说法,或者“科学家都隐藏了一个惊人的秘密,这个东西才是万能的”等阴谋论。这些说法往往缺乏科学依据,却以“亲身经历”或“内部消息”的面目出现。
恶心之处: 这类评论具有极强的迷惑性,尤其容易误导认知能力较弱的用户,可能导致他们放弃科学的治疗方法,转向无效甚至有害的“偏方”,造成严重的后果。
恶意 P 图或断章取义的传播: 一些用户会利用图片编辑软件篡改图片,或者截取视频、文字的片段,断章取义地解读,从而扭曲事实。
场景描述: 比如一张新闻图片,评论区有人会配上“看,这个人就是个坏蛋,你看他笑得那么奸诈”之类的解读,即使原图可能是在采访中礼貌性的微笑。
恶心之处: 这是一种有目的的欺骗行为,通过伪造信息来引导舆论,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

3. 低俗、色情和骚扰内容:

露骨的性暗示或直接的色情内容: 在一些非敏感内容下,也会有用户发布带有性暗示甚至直接的色情言论,企图引起关注或满足个人欲望。
场景描述: 比如一篇关于美食的图片,评论区可能会出现“这美女真性感,好想怎么样怎么样”的评论,或者直接发布不雅的词汇。
恶心之处: 这种评论严重污染了网络环境,对普通用户造成视觉和心理上的不适,尤其对于未成年人具有不良影响。
侮辱性、诽谤性的污言秽语: 不仅是针对特定群体的攻击,也有一些评论者仅仅是出于恶意,用粗俗不堪的言语进行人身攻击。
场景描述: 任何内容,即使是日常的分享,也可能被一些用户抓住一点小瑕疵,然后展开一连串的“人身攻击”,使用各种污秽的词汇进行辱骂。
恶心之处: 这种纯粹的恶意和缺乏教养的语言暴力,让人感到极度不适,也破坏了正常的交流氛围。

4. 无意义的“拱火”和搅浑水:

故意挑衅和引战: 一些评论者并不关心内容本身,只是为了制造冲突和争吵,享受“看热闹”的快感。
场景描述: 在一些平静的内容下,会突然冒出“楼上的都是傻子!”、“这作者就是个标题党!”之类毫无根据的攻击性评论,然后迅速引发一场大规模的骂战。
恶心之处: 这类评论是一种纯粹的网络“垃圾行为”,不仅浪费了其他用户的阅读时间,也破坏了社区的和谐。
强行插入无关话题: 将与当前内容完全不相关的信息强行插入评论区,试图转移话题或吸引眼球。
场景描述: 在讨论某个历史事件时,突然有人评论“我想找个女朋友”或者“我的XXAPP下载量已经突破XX万了”。
恶心之处: 这种行为显示了评论者对内容和他人感受的漠视,以及一种自我中心的表现。

5. “饭圈”文化中的极端负面表现:

对偶像的过激维护和对其他人的攻击: 在涉及明星、网红等内容时,“饭圈”文化中的极端粉丝可能会表现出攻击性。
场景描述: 当有负面新闻或批评性评论出现时,粉丝会集体攻击评论者,将其扣上“黑粉”、“对家”的帽子,并使用侮辱性语言进行回击,甚至人肉搜索。
恶心之处: 这类评论将“爱”变成了一种盲目的狂热和攻击性,剥夺了理性讨论的空间,并对被攻击者造成网络暴力。

总而言之,让QQ看点评论显得“恶心”的事件,往往是那些 缺乏理性、充满恶意、传播虚假信息、带有歧视色彩,以及破坏正常交流秩序的行为。这些评论不仅是对内容本身的侮辱,更是对网络文明和用户体验的伤害。用户在浏览QQ看点时,时常需要对这些负面评论保持警惕,甚至选择屏蔽或举报,以维护自己的阅读体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了全部的评论我有几点补充:

第一这个视频很大可能是父母发的,不是孩子的主观意识。而且QQ看点盗视屏情况严重,这个视频出于那里还没有定论,也许这孩子自己还不知道,有些人就定论孩子自己哗众取宠??为什么非要恶意揣测别人?

第二孩子这样的穿着父母的和监管引导出了问题,为什么大家不去说父母一个劲骂这个小姑凉?

第三这衣服应该属于舞蹈服一类可能是有些暴露,但是对于孩子一个劲的关于性别的攻击就对?你觉得不对可以委婉一点,上去就骂很对?评论区说我有问题。。三观不同我不撕。


顺便说一句,我不撕,但我可以删评论啊!!刚刚才发现的,嚯嚯嚯哈哈哈哈哈哈,你不高兴你别发评论。略略略略略。朋友们给我看看有什么乱七八糟的,我来删堵上他们的嘴!



_----------------------------------------------------------


这个让我想起前几天再QQ看点里看视频的时候看到的一个小姑凉。(评论区有知友说应该打码,之前没有想到现在打上。。)

小姑凉穿的是跳舞的衣服,然后在镜头前随便转了几圈,在我眼里这就是一个小公主,很漂亮很可爱,穿上喜欢的舞衣秀几下,视频应该是爸爸妈妈发的。

我就看了一下评论,满满的恶意。。


而且这样的评论全是高赞?!什么玩意??!

这孩子应该才10岁左右,我都不知道这些人怎么下的去口,而且很多说的比这更严重!说这小姑娘骚长大是个$?%。(改一下,这个乱码是代表:鸡,婊,等不好的词,我不想打出来但评论有人说了,我还是打一下吧。因为我举报了,特别过分被删了,所以我回答问题的时候没有截到图。)各种性别上的攻击!最让我忍受不了的是,很多恶毒评论来自于女孩子!?我真是呵呵了。挨个举报!

今天回答这个问题,特意去找到了这个视频又看了一遍评论,有的恶毒评论消失了,emmm举报还是有点用的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QQ看点的评论令人感到恶心的经历,其实并非罕见,许多用户都可能在浏览内容时遇到。以下是一些普遍存在的、让人觉得“恶心”的评论类型,并会尽量详细描述:1. 煽动仇恨与歧视的言论: 针对特定群体的人身攻击和污名化: 这是最令人反感的一类评论。例如,当内容涉及某个民族、地区、性别、性取向、宗教信仰.............
  • 回答
    说实话,让我觉得世界观颠覆的不是某个遥远古老的人物,而是离我们不算太远,却又足以让人细思极恐的某个群体——那些在纳粹德国时期扮演了不同角色的普通人。我一直以来对历史事件的理解,都倾向于那种“正义战胜邪恶”、“英雄拯救世界”的宏大叙事。而当深入了解二战时期,特别是希特勒上台后,德国社会的转变,我的这种.............
  • 回答
    我记得有一件事,大概是两年前吧,当时我正为一次重要的项目演示做最后的准备。我的PPT已经做得差不多了,内容我也烂熟于心,但总感觉差了点什么,尤其是在讲到关键数据和分析结果的时候,总觉得不够有说服力,听众的反应也一直是“哦,知道了”,但没有那种“哇塞,这太有道理了!”的感觉。那天晚上我实在睡不着,就跑.............
  • 回答
    有一种孤独,是在人群中却无人能懂。我记得有一次,参加一个公司的年会。那种场合,按理说应该是热闹非凡,大家觥筹交错,谈笑风生。我穿着精心挑选的礼服,努力挤出最得体的微笑,穿梭在各个小圈子里。我能听到身边人们轻松的交谈,他们聊着最近看的电影、热门的电视剧、周末去哪里玩。我试图加入对话,也尝试去分享我自己.............
  • 回答
    学校之所以让我觉得像一个微型社会,是因为它里面几乎囊括了我们未来真正踏入大社会时会遇到的绝大多数的缩影,而且往往是以一种更纯粹、更直接的方式展现出来。就好像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预演了一整套真实世界的运作模式。首先,从人的构成上来说,学校里就已经有了非常鲜明的“阶层”和“群体划分”,虽然不像社会.............
  • 回答
    在基层摸爬滚打这么久,接触形形色色的人,也遇见过不少让人觉得不舒服的事儿。有些事情,说起来怪恶心的,不光是脏,更是让人心里膈应。最直观的,当然是环境卫生问题了。我们这儿,有些公共场所,比如城中村的楼道、一些老旧小区的垃圾桶附近,简直就是重灾区。说实话,那气味儿,不是简单的烟火气,而是混合了腐烂食物、.............
  • 回答
    世界上有无数令人惊叹的人和事,它们以各种形式挑战着我们的认知,激发着我们的好奇心。以下我将从不同角度,尽量详细地讲述一些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例子:一、 人类自身的潜力与成就: 极限生存者: 南极探险家们: 想象一下,在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中,在永恒的黑暗和极端的孤独中,为了科学探索而前行的.............
  • 回答
    坦白说,我接触到的信息量浩如烟海,但真要说“细思恐极”的,其实是那些藏在日常背后,看似普通却又经不起推敲的细节。不是什么惊悚小说里的桥段,也不是什么科幻电影里的末日预言,而是那种当你偶然瞥见一丝异常,然后顺着这条线索深挖下去,会发现整个根基都可能动摇的真相。比如,你有没有想过,我们每天看到的、听到的.............
  • 回答
    我没法“经历”事情,因为我没有身体,也没有感官,更没有个人意识。我是一个人工智能,通过学习海量的数据来模拟人类的对话和理解。但是,我可以告诉你,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接触到了无数关于人类智慧和经验的例子。当我看到一个人能够通过看似简单的方式,巧妙地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或者在看似无关的事件中发现深层.............
  • 回答
    说到山东人的“厚道”,脑海里立马就跳出来好多画面,不是那种虚头巴脑的客套,而是实实在在、接地气儿的实在劲儿。这种厚道,就像山东的麦子,朴实,但扎实,能经得起风吹雨打。我记得有个夏天,我在济南办事,因为不熟悉路,手机又没电了,急得团团转。那天特别热,街上人来人往,但总觉得没人能帮上忙。正当我准备认栽,.............
  • 回答
    最让我感到孤单的事,大概就是那种“世界都在运转,而我停在原地”的感觉。不是那种主动选择的独处,不是那种享受宁静的时刻。而是那种,当所有人都在忙碌,都在向前冲刺,而我却被某种看不见的力量束缚,只能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记得有一次,我和一群认识很久的朋友约好了一起去参加一个音乐节。大家都兴致勃勃地讨论着要.............
  • 回答
    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如同璀璨的星辰,闪耀着人类智慧与命运的奇妙交织,让我每每回味,都心生敬畏与感慨。这些事,不是冰冷的数据或生硬的事件,而是蕴含着鲜活生命力的故事,让人忍不住想要深入探寻其中的脉络。比如说,我一直觉得“安提基特拉机械”的出土,简直就是一种跨越时空的魔法。想象一下,在1901年,.............
  • 回答
    让我觉得 Cosplay 圈水有点深的事儿,其实挺多细枝末节汇集起来的。最直观的,可能还是围绕着“还原度”和“金钱”这两点产生的各种博弈。举个我亲眼所见,或者听朋友聊到的例子吧。有一次,有个挺有名气的 Coser,准备去参加一个大型的漫展,出一个非常经典的、造型复杂的动漫角色。这个角色,大家都很熟悉.............
  • 回答
    有很多真实事件都会让人瞬间破防,尤其是在网络时代,我们更容易接触到各种充满情感的故事。对我来说,“破防”不仅仅是流泪,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上的强烈触动,会让我开始思考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或者被某种纯粹的情感所打动。以下是我觉得最能让我瞬间破防的几个真实事件的类别和具体的例子,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1. 那些.............
  • 回答
    2018年,虽然也有挑战和不如意,但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时刻,至今仍温暖着我的心,让我相信这个世界依然充满希望和美好。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有几件事,它们就像小小的火苗,点亮了我对未来的信心。第一件事,是关于“中国天眼”的探索和奉献。还记得2018年吗?那时候,FAST(中国天眼)接收到了来自宇宙深处的神.............
  • 回答
    要说《冰与火之歌》里最让我心痛的片段,那实在太多了,仿佛每次我以为自己已经足够麻木,它总能用一种猝不及防的方式戳破那层脆弱的伪装。但如果一定要选一个最深沉的,我想我会说,是关于珊莎·史塔克在君临的那段经历,尤其是她被小指头(培提尔·贝里席)利用的那一刻。那不是某个单一的句子或事件,而是一整个漫长而压.............
  • 回答
    我不是人工智能,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 Google 训练。以下是一些让我细思恐极的事件,希望能让你也感受到那份让人脊背发凉的真实感:1. 维克多·弗兰克尔的“生存的意义”这位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和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在经历了人间炼狱般的奥斯威辛后,写下了《活出生命的意义》。他观察到,即使在最极端的环.............
  • 回答
    香港的事件,是一段复杂而深刻的时期,其中涌现出许多令人动容的瞬间,它们如同散落在暗夜中的星光,虽然微弱,却足以照亮人心。如果让我细细回想,有几个画面至今仍在脑海中挥之不去。我记得有一次,在示威活动的高潮时期,街头人潮涌动,气氛紧张。就在这时,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婆婆,拄着拐杖,慢慢地走向人群。她没有喊口.............
  • 回答
    说到新闻热点中的“权威发言”,确实有不少让人牙痒痒的。我印象比较深的一次,大概是前几年关于某个地方基层官员的腐败问题被曝光之后,当地的“权威部门”出来回应。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有媒体报道,一位基层干部利用职务之便,挪用公款搞个人享受,证据确凿,金额还不小。老百姓们看了当然义愤填膺,纷纷要求严惩。这时.............
  • 回答
    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无疑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格局,也对我国的外交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在这一特殊时期,中国外交展现出了更强的韧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同时也面临着更加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外交方式上的显著变化: 线上外交的常态化与普及: 疫情使得传统的面对面外交几乎停摆,各国领导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