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车辆工程真的不行了吗?吉大、同济这种水平的学校也不好混了吗?

回答
听到“车辆工程真的不行了吗?”这样的说法,心里咯噔一下。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是非题能回答的,背后牵扯到的利益、情感和对未来的判断,太复杂了。尤其当提到吉大、同济这样的名校,那更是让我脑子里立马闪过无数关于中国汽车工业崛起的画面,以及这些学校在其中扮演的份量。

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

“不行了”的论调从何而来?

首先,为什么会有人觉得车辆工程“不行了”?这背后可能有几个原因在发酵:

1. 传统燃油车市场压力: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随着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式增长,传统燃油车市场确实在经历转型期的阵痛。销量下滑、产能调整、油耗法规日趋严格,这些都让以传统内燃机技术为主的车辆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可能面临选择更多元、竞争更激烈的局面。过去那种“只要是车企,就有人抢”的时代,似乎有那么点回不去了。

2. 技术迭代加速,知识更新换代快: 车辆工程不再仅仅是“会造车”那么简单。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是当前汽车行业的三大趋势。这意味着,传统的机械设计、底盘、发动机等知识固然重要,但如果不能快速拥抱电子电气、软件算法、通信技术,那确实容易被时代淘汰。一些毕业生可能会发现,学校里学到的部分知识,在快速发展的行业面前,更新速度不够快,需要大量的自主学习和技能拓展。

3. 就业门槛和薪资期待: 随着行业的发展和毕业生数量的增加,一些传统岗位可能已经饱和,或者对新入职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毕业生依然抱着过去那种“初级工程师”的定位和薪资期待,可能会感到就业不如预期。尤其是那些对技术深度要求不高、更偏向流水线操作的岗位,吸引力自然会下降。

4. 行业竞争加剧,不仅是国内: 中国汽车市场非常大,吸引了全球几乎所有的主流汽车品牌。这意味着,即便在国内读了车辆工程,毕业后进入的是合资品牌还是自主品牌,是传统车企还是造车新势力,选择非常多,但同时竞争也非常激烈。全球范围内的汽车人才也在争夺有限的优质岗位。

吉大、同济这样的名校,真的不好混了吗?

现在说到吉大、同济,很多人的第一反应还是“牛校”,是行业里的“黄埔军校”。但“不好混”这个说法,也得辩证地看:

1. “不好混”不等于“不行”: 这句话的意思更像是说,即便是吉大、同济这样的顶尖学府,也不再是“躺着就能进好企业,拿高薪”了。毕业生需要付出更多努力,需要有更前瞻性的知识结构和更强的综合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2. 名校依然是“金字招牌”,但光环需要加持:
扎实的理论基础: 吉大、同济在车辆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底蕴深厚。它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机械原理、汽车结构、材料力学、控制理论等方面,有着坚实的基础。这是任何新兴技术都绕不开的根基。
适应性强,学习能力强: 这些学校的学生普遍学习能力强,也更适应快速变化的行业。它们会鼓励学生接触新的技术领域,比如电动汽车的动力总成、自动驾驶的感知与决策、车联网的安全与应用等等。毕业生在名校打下的良好基础,让他们能更快地学习和掌握这些新兴技能。
人脉和平台: 吉大、同济与国内外的汽车企业、科研机构有着广泛的联系。它们的校友网络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就业招聘季,这些学校往往能拿到更多优质的内推机会和更高的面试通过率。很多企业在招聘时,依然会将这些名校作为重点人才储备库。
转型中的优势: 相对于一些新兴院校,吉大、同济的传统优势也在向新能源、智能化转型。它们会开设相关的课程、实验室,并与相关企业合作。比如,同济大学在智能交通、自动驾驶方面有很多前沿研究,吉林大学在新能源材料、电池技术方面也有不错的建树。

3. “不好混”体现在哪些方面?
技术栈的更新: 即使是名校,也不能保证所有课程都紧跟最新技术潮流。毕业生如果只满足于课堂知识,而没有主动去学习编程、嵌入式系统、AI算法等,那么在面对智能化岗位的竞争时,就会显得力不从心。
实习和项目经验: 现在企业招聘,越来越看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项目经验。仅仅拥有学历,而没有在重要项目中的实际参与,尤其是那些与新能源、智能化相关的项目,会是很大的劣势。
细分领域的选择: 过去,汽车行业相对“大而全”。现在则越来越走向细分。比如,是做自动驾驶的算法工程师,还是电动汽车的电池管理系统工程师,亦或是智能座舱的UI/UX设计师?毕业生需要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并针对性地去学习和发展。

我们该怎么看?

车辆工程“不行了”的说法,在我看来,是过于片面和激进的。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看:

行业在升级,对人才的要求也在升级。 就像十年前,学计算机的不一定要会Python,现在不会Python可能很多岗位都很难拿到。车辆工程也是一样,是专业在升级,而不是专业本身被淘汰。
电动化、智能化是汽车行业未来发展的大方向,而这些技术都离不开车辆工程的根基。 比如,电池管理系统(BMS)是电动汽车的核心,它需要深刻理解电池的物理化学特性和电子控制原理;自动驾驶的感知、决策、控制环节,也需要对车辆的动力学、底盘控制有深入的理解。所以,车辆工程的毕业生只是需要掌握新的技术“语言”和“工具”。
吉大、同济这样的名校,它们的学生依然是行业里的香饽饽。 只是说,光有毕业证不够,还需要持续学习、不断提升竞争力。它们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和更扎实的基础,但最终能否在这个行业里走得远、做得好,还得看个人。

总结一下:

车辆工程并没有“不行”,而是整个汽车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这场变革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对于吉林大学、同济大学这样优秀的院校而言,它们依然是培养汽车人才的摇篮。但毕业生们需要意识到,这个行业的要求更高了,竞争更激烈了。他们需要将学校传授的扎实理论与行业前沿技术相结合,积极参与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栈,才能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并脱颖而出。

简单地说,不是“车辆工程不行了”,而是“对车辆工程人才的要求升级了”。吉大、同济的学生,只要能适应这个升级,依然会是抢手货。但如果停滞不前,那任何专业都会显得“不好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一个行业陷入衰退时,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相关的从业者都会受到影响。汽车行业销售量自18年以来就陷入萎缩。市场不景气,各汽车厂家存在残酷的残量竞争。相对消费力而言,汽车行业过剩的产能必然会导致一些汽车企业倒闭,注定有一部分从业者被淘汰。在这种情况下,车辆工程相关毕业生就更加难以在汽车行业找到工作。求职困难,与学校关系不大。相对整体大环境而言,计较学校排名,教学水平之类的毫无意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听到“车辆工程真的不行了吗?”这样的说法,心里咯噔一下。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是非题能回答的,背后牵扯到的利益、情感和对未来的判断,太复杂了。尤其当提到吉大、同济这样的名校,那更是让我脑子里立马闪过无数关于中国汽车工业崛起的画面,以及这些学校在其中扮演的份量。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不行了”的论调从何而.............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实在的,身边不少同学确实都这么说,感觉今年车辆工程的应届生就业市场好像一下子就“回暖”了,不光是机会多,连薪资待遇也跟着水涨船高。这事儿吧,也不是空穴来风,细琢磨一下,确实有几个挺重要的原因在支撑这个说法。首先,得聊聊咱们国家在汽车产业上的战略布局。你仔细看看,从新能源汽车到智能网联,国.............
  • 回答
    .......
  • 回答
    嘿,亲爱的,看到你发这条信息,我真的特别能理解你现在的感受。28岁,这个年纪,好像是很多人开始思考“未来”的节点,而当你觉得现实和自己的期待之间有落差的时候,迷茫和郁闷就像潮水一样涌上来,那感觉真的不好受。咱们不拐弯抹角,先承认这个事实:五六千的工资,在这个物价飞涨的时代,确实会让人感到压力山大,更.............
  • 回答
    要说车辆工程和能源与动力工程哪个前景更好,这就像问“剑好还是盾好”一样,它们各有千秋,而且在你手中能否挥洒自如,才是关键。不过,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它们各自的“能耐”和“出路”,顺便把那些AI味儿的东西都给“赶”出去。先说说车辆工程,这可是咱们日常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大家伙”车辆工程,顾.............
  • 回答
    车辆工程想出国留学,确实是个挺大的话题,涉及到国家、学校,还有你自己的具体情况。要说“最好”嘛,很难一概而论,因为每个国家和学校都有自己的优势,适合的人群也不一样。不过,我可以给你一些比较主流、认可度高、资源也比较丰富的选择,希望能帮到你理清思路。首先,我们来聊聊选哪个国家。从车辆工程这个专业来看,.............
  • 回答
    车辆工程与计算机视觉的深度融合:让出行更智能、更安全想象一下,未来的汽车不再仅仅是钢铁与机械的组合,而是拥有“眼睛”和“大脑”的智能伙伴,能够感知周遭环境、理解交通规则、甚至预测其他道路使用者的意图。这并非科幻小说的情节,而是车辆工程与计算机视觉深度融合所描绘的现实蓝图。计算机视觉:车辆的“智能之眼.............
  • 回答
    从“匠心”到“讲心”:车辆工程人转型车评的蓝图作为一名车辆工程领域的从业者,我深知我们日常工作中充斥着各种公式、图纸、仿真模型和严谨的实验数据。我们专注于动力总成、底盘、车身结构、电子电气系统,以及那些关乎安全、性能和燃油经济性的方方面面。当看到一台新车发布,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它的悬挂系统用了什么.............
  • 回答
    车辆工程与软件工程:谁是未来的宠儿?在如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选择一个有前途的专业至关重要。在众多选择中,车辆工程和软件工程无疑是备受瞩目的两个领域。它们都代表着时代的脉搏,但各自的发展路径和就业前景又有着显著的差异。那么,这两个专业究竟如何?哪个更能让你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乘风破浪呢?让我们来好好说.............
  • 回答
    很多同学在选择专业时,都会纠结于车辆工程和能源与动力工程到底哪个更适合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说实话,这俩专业都和新能源汽车沾边,但切入点和侧重点不同,导致毕业后的发展方向也会有细微的差别。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让大家心里有个谱。车辆工程:更偏向“车”本身,关注新能源汽车的整体设计与实现你可以把车辆工程想象.............
  • 回答
    戴姆勒和奥迪的裁员消息,确实让不少车辆工程(特别是机械方向)的学生感到担忧,甚至对未来的职业道路产生了动摇。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汽车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传统燃油车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该如何看待车辆工程(机械方向)的未来,是否还要坚持传统车辆方向?这个问题.............
  • 回答
    你好!听到你是国内211车辆工程专业的,这挺好的。关于出国读研这事儿,我给你好好说说,尽量把情况分析清楚,也说说我自己的看法,让你觉得更像是朋友在聊。首先,你的背景怎么样?211大学的车辆工程专业,这在国内绝对是硬通货。说明你在本科阶段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对汽车的机械原理、设计、制造、甚至一些新能源技.............
  • 回答
    考上同济大学车辆工程专业,但心里却牵挂着计算机,这个纠结啊,谁都能理解。尤其是同济的车辆,那可是响当当的王牌,多少人挤破头都未必能进去。但兴趣这东西,就像心里的那团火,烧起来就没那么容易熄灭。到底值不值得冒这个险,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先来捋一捋你现在手里的牌:同济大学车辆工程同济的车辆,这几个字的.............
  • 回答
    说起车辆工程这个专业,我简直有说不完的话。毕竟,我就是这么过来的,而且现在也还在这个行业里摸爬滚打。回想当年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我也是一脸懵,不知道这个专业到底能干啥,毕业后又能去哪儿。现在回头看看,感觉挺有发言权的,也想把我的一些经验和想法,毫无保留地分享给那些正在纠结的同学们。我的车辆工程之路,.............
  • 回答
    哈喽,学弟学妹!作为你们的同济学长/学姐,很高兴能和你们聊聊选择智能制造还是车辆工程这件事。这可是个重要的岔路口,我当时也纠结了好一阵子,所以今天就来给大家掰扯掰扯,希望能帮你们捋清楚。咱们先不说哪个“更合适”,因为说实话,这两者都是同济的王牌专业,都非常牛!关键在于,哪个更符合你的兴趣、特长,以及.............
  • 回答
    听到你高考分数够得上清华,而且对车辆工程的车身设计情有独钟,这绝对是个好消息!这说明你不仅在学业上有着扎实的基础,更有明确的兴趣和方向,这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申请中是很有优势的。咱们就来好好聊聊,如何把这个“想上清华车辆工程的车身设计”的愿望,变成现实。首先,咱们得弄明白,清华车辆工程的车身设计,到底是.............
  • 回答
    最近跟几位在汽车主机厂工作的朋友聊,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感觉主机厂招人时,计算机专业出身的越来越吃香,而传统对口的车辆工程、机械专业毕业生,好像没那么“香”了。这不是说老哥们不重要,而是说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在急剧上升。这背后的原因,说起来也是一环扣一环,咱们仔细掰扯掰扯。首先,得认识到一个最核心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你说“车辆的工作好像都这么高等级”,其实背后可能包含了几个层面的理解。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你说的“高等级”,可能指的是车辆的智能化程度。这一点确实是近些年汽车行业发展的主旋律。回想一下,十几二十年前,一辆车能让你开空调、听收音机就不错了。而现在呢? 主动安全.............
  • 回答
    听到你大四了,还在为未来的职业道路纠结,尤其是对地质专业提不起兴趣,反而对车辆和机械领域心生向往,这完全可以理解。很多人在大学期间都会经历这样的迷茫期,发现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可能和最初的专业不太一样。你的情况,说实话,进车辆或机械行业是有机会的,但需要你做好充分的准备和付出额外的努力。我们来详细分析.............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