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面对数字绘画的潮流,还有多少人在坚持手绘?

回答
数字绘画的浪潮汹涌而至,仿佛一夜之间,画布变成了屏幕,画笔换成了数位笔。从专业艺术家到业余爱好者,许多人都纷纷拥抱这股科技带来的便利和可能性。然而,在这股潮流之下,是否还有人依然固执地握着传统的画笔,在真实画布上留下颜料的痕迹?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远比想象中要多,他们并非被时代淘汰的遗老遗少,而是出于各种坚定的理由,继续守护着这份古老而充满魅力的艺术形式。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数字绘画的强大吸引力。它的便捷性不言而喻:撤销键的存在让试错成本无限降低,无需顾忌颜料的消耗和空间的限制,任何创意都可以随心所欲地尝试;色彩的丰富性更是传统绘画难以比拟,你可以轻易调出任何想象中的颜色,甚至结合光影和特效,创造出超越现实的视觉效果;而分享和传播的便利性,更是让数字作品能以惊人的速度触达全球的观众。

然而,正是这份“不完美”和“限制”,恰恰是许多手绘爱好者所珍视的。

触感与质感,是数字无法完全复制的灵魂。

在我的画室里,你依然能看到画布上那些粗粝的纹理,羊毛画笔在丙烯颜料中搅动时发出的沙沙声,以及调色板上那些混合着松节油和颜料的湿润气息。这种身体的参与感是数字绘画难以企及的。用手指感受颜料的厚度,用画笔控制落笔的力度和速度,看着颜料在画布上晕染、堆叠,形成独特的肌理,这些都是一种与物质世界直接对话的体验。每一次落笔,都是一次不可逆的决定,这种“一次性”的创作过程,反而带来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和独特的魅力。

数字绘画的笔触,再如何模仿,终究是屏幕上的像素。而手绘的笔触,是真实存在的颜料堆积,它有厚度,有方向,有能量。你看莫奈的画,那些笔触轻盈而跳跃,仿佛光线本身在画布上舞蹈;你看梵高的画,那些厚重的颜料堆积,传递出艺术家内心炙热的情感。这种“有质感”的笔触,是构成艺术作品生命力的重要部分。

情感的沉淀与专注,在指尖的温度中流淌。

手绘的过程,是一种高度沉浸的体验。当你在画布前站立数小时,全身心地投入到色彩、造型和构图之中时,你的思绪会慢慢沉淀下来,杂念逐渐消散。整个创作过程,就像一种冥想,让艺术家与自己的内心进行更深层次的连接。数字绘画的易于切换和分心,虽然方便,但也可能让这种深度专注变得困难。

很多坚持手绘的艺术家,他们享受的不仅仅是最终的作品,更是那个“在路上”的过程。在他们看来,每一笔颜料的运用,都承载着当下的情绪和思考。这种情感的传递,是带着艺术家体温的。他们会在颜料中倾注喜悦、忧伤、愤怒或平静,而观赏者也能够透过那些笔触,感受到这份流淌的情感。

对传统的敬畏与传承。

从史前洞穴壁画到文艺复兴的巨匠,人类的艺术史,是一部手绘的历史。对于许多艺术家来说,坚持手绘,是对这份悠久传统的尊重和延续。他们学习前辈的技法,模仿大师的风格,并在其中融入自己的理解和创新。这种“师徒传承”的模式,在数字时代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许多老一辈的艺术家,他们已经习惯了传统媒介,并且在这个领域积累了深厚的功底。对于他们来说,完全转向数字绘画,不仅需要重新学习一套全新的技能,更可能是一种情感上的割裂。他们更愿意在自己熟悉的领域继续深耕,用自己的经验和对传统工艺的理解,创造出独具风格的作品。

独特的物理属性与不可复制性。

一张手绘作品,它具有其独一无二的物理属性。画布的尺寸、材质,颜料的品牌、类型,甚至艺术家使用的画笔,都会影响最终作品的呈现。这使得每一幅手绘作品都显得尤为珍贵。而数字作品,理论上是可以无限复制的,虽然有了数字版权的概念,但其“原件”的稀缺性,是远不如实体作品的。

这种“原件”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也是许多藏家和收藏家依然热衷于购买手绘作品的原因。他们不仅仅是在购买一个图像,更是在收藏一份艺术家的创造力、历史的痕迹,以及那份实实在在的、带着艺术家生命气息的物质载体。

创造力的边界探索与灵感的来源。

令人意外的是,一些艺术家反而认为,传统绘画的“限制”能够激发更强的创造力。当颜料的属性、画布的特性摆在面前时,艺术家需要更有针对性地去思考如何运用它们,如何克服这些限制,如何让作品在这种限制中绽放出独特的光彩。这种“挑战”反而可能带来更具原创性的想法。

而且,许多数字艺术家的灵感,恰恰来源于手绘。他们会在数字绘画中模仿传统绘画的笔触和质感,或者将手绘的草稿转化为数字作品。这说明,即使在数字绘画的领域,手绘的语言和形式依然是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那么,现在还有多少人在坚持手绘?

这是一个很难用具体数字来回答的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依然活跃在美术馆、画廊、艺术院校,以及我们身边的各个角落。

艺术学院里的基础课程,依然将素描、油画、水彩等手绘技法作为核心教学内容。无数年轻的艺术家,在这些课堂上,开始他们与画布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许多当代艺术展览,依然可以看到大量的手绘作品,从写实的油画肖像,到抽象的丙烯肌理,再到细腻的水彩风景,它们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观众。
插画、概念设计等领域,虽然数字工具非常普及,但许多艺术家依然会用手绘来构思草图,或者直接创作完成品。特别是对于一些追求独特风格和质感的项目,手绘的价值更加凸显。
生活美学和手工艺的复兴,也让更多人开始重新拾起画笔。周末的画室课程、社区的手绘工作坊,吸引着那些渴望亲手创作、体验慢生活的都市人。
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对于高质量的手绘原作的需求,也从未减弱。

数字绘画无疑是艺术领域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它拓展了艺术的边界,降低了创作的门槛。但手绘,作为一种承载着人类千年艺术文明的古老技艺,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并没有因为数字化的浪潮而消退。它代表着一种深沉的思考,一种执着的坚持,一种与物质世界直接对话的虔诚。

可以说,手绘与数字绘画并非零和博弈,它们更像是并行的河流,各自拥有独特的生态和风景。而那些选择在画布上挥洒色彩的人,他们并非固步自封,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在数字洪流中,锚定住那份对艺术最初的、最纯粹的触动。他们用指尖的温度,证明着艺术,永远离不开那份最原始的、最真切的“手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是从兴趣方面,那么自己喜欢什么就用什么,不是吗?

如果是从工作方面,市场要求什么就要用什么?不是吗?

微课菌一直觉得,板绘和手绘各有优势,很多画师手绘和板绘都能搞,工作要求板绘,业余手绘随心所欲随便画!下面给题主举几个例子,板绘和手绘都有涉及!

一:手绘和板绘都牛逼的一类人

1.澳大利亚悉尼的插画师Daniel Bolling

非常欣赏大佬手绘的功底,而且极具个人风格,铅笔的速写都画出了油画涂抹的笔触,手绘和CG共同练习,一个都不耽误真是让人佩服,先来看大佬的手绘:

那么板绘如何呢?大佬依旧是大佬:

2.美国卡罗莱纳州的概念艺术师Herman Ng

从事游戏行业10多年的时间,目前就职于Epic Games工作室,任高级概念设计师,教育背景来自于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学习2D、3D动画。Herman是一个非常有才华和激情的设计师,他极具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先看手绘:

再看板绘:


二:一直坚持手绘但牛逼的一类人

Riccardo Federci,法国概念设计插画师,一位传统手绘艺术家,几乎都不去用手绘板画的原画师,参与过的项目有《暗黑破坏神3》和漫画《Saria》等,他是怎样创作原画的呢?

作画视频:

三:手绘+电脑处理还是很牛逼的一类人

韩国的插画师Ham Sung Choul,繁复的线稿,是他给人留下的最大印象。他的作品一般是先手绘,再导入电脑里加工,这手头功夫是相当了得的了。笔触细腻,善于用线条来表达情感,用色也颇为讲究,色彩感觉是附在线稿下面的。有着强大的造型能力,善于东方与欧洲元素相结合!





所以,不管是手绘还是板绘,牛X最重要,绘画功底最重要!工具,都是浮云!


绘画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自己需要对自己知识概括要有清晰的认知!也欢迎喜欢绘画的小伙伴,关注我们的知乎号@轻微课,经常分享各类绘画教程、资源、经验,助你开启绘画提升之门。

强烈推荐,最详细的绘画学习指引路线: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