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要是真的不是帅哥,为什么会写出《神雕侠侣》?
金庸要是真的不会武功,他为什么会写出《神雕侠侣》?
金庸要是真的家境显赫,他为什么会写出《神雕侠侣》?
金庸要是真的花心大萝卜,他为什么会写出《神雕侠侣》?
金庸要是真的喜欢16岁的小姑娘,他为什么会写出《神雕侠侣》?
恩爱是一件非常复杂、非常有深度的事情,并不是像童话里那样,或者诸如网络社区上面晒出的扁平化表达那样。我感觉题主应该年纪不大,涉世未深,特别是对于男女情感问题,应该还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体验,这才会产生“钱钟书对女生的小心思很了解,(理所当然地)就不应该跟自己的伴侣很恩爱”这种印象。
两件事情的关系,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
先说头一件,以《围城》的表现,钱钟书对女生的小心思很了解吗?
我以为这可能是作者惯常用的“评论性口吻”,误导了你。
《围城》的惯常叙述口吻都是评论性的,有时候几乎失于油滑。对涉世未深者而言,这种抖机灵很是受用,乃至于经常会有一种一窥世界真相的感觉。但真正写世情的高手断不会这么做。一则他们真的非常懂人情世故,能够将曲折的心思,层层的隐衷,都揣摩到,二则他们的笔法更高超,不会直接说教,或者靠隽语糊弄读者。
关于写小说,有句诗可以形容笔法的好坏:鸳鸯绣出从君看,莫把金针度与人。让人看,应该看花团锦簇的文字,看人情世故怎么在生活场景里表现出来,在人物行为里表现出来,这才是佳品。
我们看一下《围城》的选段:
赵辛楣对方鸿渐虽有醋意,并无什么你死我活的仇恨。他的傲慢无礼,是学墨索里尼和希特勒接见小国代表开谈判时的态度。他想用这种独裁者的威风,压倒和吓退鸿渐。给鸿渐顶了一句,他倒不好像意国统领的拍桌大吼,或德国元首的扬拳示威。幸而他知道外交家的秘诀,一时上对答不来,把嘴里抽的烟卷作为遮掩的烟幕。
这段文字,不管优点还是缺点,就《围城》而言应该说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甩包袱,抖机灵,钱钟书惯用一些文辞手段,掩饰他在世情方面的拙短。
题主以为他很懂女生的小心思,毋宁说,钱钟书的心智倒是更近于书斋先生。他是把自己所知不多的那一点点,尽可能不枯燥地说出来了,至于人物刻画,则近乎是漫画式的。作者没有看到、也无从表现一些更深刻的东西。
应该说,钱钟书作为学者,无论职业性还是心性,都不是长于此道的。我们无须为尊者讳,钱钟书是一流的学者,谈艺,他很懂;但创作,绝非所长。
下面再看一下真正的世情高手,眼里的世界是什么样,以及是怎么把这些东西呈现于笔端的:
霓喜伸手弄着花,米耳先生便伸过手臂去兜住她的腰,又是捏,又是掐。霓喜躲闪不迭。米耳先生便解释道:“不然我也不知道你是天生的细腰。西洋女人的腰是用钢条跟鲸鱼骨硬束出来的,细虽细,像铁打的一般。”霓喜并不理睬他,只将两臂紧紧环抱着自己的腰,米耳先生便去拉她的手,她将手抄在短袄的衣襟下,他的手也跟过来。霓喜忍着笑正在撑拒,忽然低声叫道:“咦?我的戒指呢?”米耳先生道:“怎么?戒指丢了?”霓喜道:“吃了水果在玻璃盅里洗手的时候我褪了下来攥在手心里的,都是你这么一搅糊,准是溜到沙发垫子底下去了。”便伸手到那宝蓝丝绒沙发里去掏摸。米耳先生道:“让我来。”他一只手掀在她这边的沙发上,一只手伸到她那边沙发缝里,把她扣在他两臂之间,虽是皱着眉聚精会神的寻戒指,弓着腰,一张酒气醺醺的脸只管往她脸上凑。霓喜偏过脸去向后让着,只对他横眼睛,又朝梅腊妮努嘴儿。
米耳先生道:“找到了。你拿什么谢我?”霓喜更不多言,劈手夺了过来,一看不觉呀了一声,轻轻的道:“这算什么?”她托在手上的戒指,是一只独粒的红宝石,有指甲大。
上面这个段落选自张爱玲的中篇小说《连环套》,在张氏的作品里,这远远算不上代表作,但是你不妨看一下作者所表现出来的笔力,以及对人情世故的洞见,人物性格的刻画。
文字里纯用白描手法,写了一对首次见面的男女,在引荐者在场的情况下所发生的暧昧和勾引。
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张爱玲不需要去援引文典掌故,把人物处境和举动比作这比作那,但其间暗流涌动,却浑然呈现于读者面前。
这便是真正懂世情者,也是写小说的高手。
如果是稍有阅读经验的读者略加留心,兴许会发现其实这段文字,未必不是脱胎于《金瓶梅》里王婆贪贿说风情的段落。
拿张文和钱文作比较,或许正可看到钱钟书天真的可爱,而并不是成熟通透的魅力。
其实去看看杨绛的作品就知道,杨绛之洞明世事,也是远胜于丈夫的。
至于夫妻间的恩爱,其复杂其深度,文学作品里有哪些好的佳品,展开说的话,将是又一个冗长的话题,日后有空了再单说,或者改天再更吧。
这里只简单说一句:恩爱没那么简单。至于懂得个什么小心思就去撩妹的,这种事情跟恩爱更是压根不在一个维度。不妨先用《红楼梦》里这段话做个回应:
淫虽一理,意则有别。如世之好淫者,不过悦容貌,喜歌舞,调笑无厌,风雨无时,恨不能尽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时之趣兴,此皆皮肤淫滥之蠢物耳。
本人公众号:凯鹅
其它回答:
这就是读书要用功了。杨绛女士给《围城》作过序言,并且附这个序的应该是最常见的版本。
里面对杨绛女士也知道的事件、人物素材来源做了一些交代。
去看看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