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丰臣秀吉哪来的钱和大明还有朝鲜打仗?

回答
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也就是所谓的“朝鲜之役”,这可是个相当烧钱的大工程。你问他钱从哪儿来?这背后可不是一笔小数目,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凑够的,而是日本国内一系列经济、社会变革和政治操作的结果。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看看这钱是怎么来的。

首先,得知道当时的日本,在丰臣秀吉统一日本之前,经历了长期的战国乱世。大量的资源都被消耗在内战上,封建领主们手里也都没什么余钱。秀吉之所以能一统天下,很大程度上就是靠着他超凡的政治手腕和军事才能,以及对经济的精明把握。

1. 统一全国带来的经济整合与掠夺:

终结战乱,恢复生产: 秀吉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结束了日本国内数百年的战乱。虽然战争的创伤需要时间弥合,但一旦安定下来,农业生产、手工业和商业就能逐渐恢复。他采取了一些政策鼓励经济发展,比如“检地”制度(土地调查)和“刀狩”令(收缴农民的武器)。
“检地”的财政基础: 这个“检地”可不是简单地丈量土地,它更重要的是确定土地的产量(石高制)。以此为基础,秀吉能够更精确地掌握各地的财富和税收能力,并且直接向农民征收年贡(主要是米)。这相当于国家重新分配了土地的收益,将大量的资源集中到中央(秀吉手中)。
“刀狩”的间接好处: “刀狩”虽然名义上是防止农民叛乱,但客观上也使得农民失去武装,大大降低了地方武装割据的可能性,巩固了秀吉的统治。更重要的是,大量的刀剑被收缴上来,其中不乏精美的武士刀,这些本身就具有价值,可以用于其他用途,或者作为战利品展示实力。
没收与征用: 对于那些战败的旧势力、寺庙或者被认为有威胁的集团,秀吉会没收他们的土地、财产和武士装备。这些被没收的资源,一部分可以变卖,一部分可以装备自己的军队。

2. 商业贸易的推动与税收:

“乐市乐座”政策的延续和发展: 秀吉继承并发展了织田信长的一些经济政策,比如“乐市乐座”。这项政策废除了传统的市场垄断和各种税费,鼓励自由贸易,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商业的繁荣。
港口贸易与海外商贸: 秀吉也看到了海外贸易的重要性。他虽然在后期实行了锁国政策的部分雏形,但在此之前,日本的对外贸易,特别是对东南亚的贸易,还是有一定规模的。通过对出海船只征收关税、控制贸易路线,也能获得一定的财政收入。不过,这些收入与战争的巨大开销相比,可能不是主要来源。

3. 内部的“财政操作”和募捐:

大名(诸侯)的义务: 统一日本后,秀吉将全国的土地分封给大名。大名们在接受封赏的同时,也承担着为秀吉提供军队和军费的义务。当秀吉需要发动对外战争时,他会要求各地的大名按照他们的石高(土地产量)来出兵和出钱。这是一种“摊派”性质的军费筹集。
名义上的“朝贡”: 有一些东南亚国家,如吕宋(菲律宾)、柬埔寨等,在秀吉统一日本后,确实向日本表示了臣服或进贡,或者秀吉以“日本国王”的身份派遣使者过去,索取一些贡品或建立贸易关系。这虽然不全是直接的财政收入,但也是一种展现实力和获取资源的手段。
募捐和赏赐的结合: 在准备战争的过程中,秀吉也会进行一定程度的募捐。同时,他会用一些潜在的战利品或者未来的封赏来激励大名们积极支持,比如承诺占领朝鲜后,会分封土地给有功的大名。这种“画饼充饥”的方式也能调动一部分资源。

4. 侵略朝鲜的预期收益与“垫付”:

“征服大明”的诱惑: 秀吉的野心是征服明朝。他认为一旦成功,不仅能获得巨额的财富和土地,还能进一步确立他在东亚的霸主地位。这种“潜在收益”是驱动他冒险的重要因素,也是他向国内大名募集军费时的一种宣传口号。
掠夺和占领: 在侵略朝鲜初期,日军确实在朝鲜进行了一些掠夺,尤其是在占领朝鲜京城和汉城期间,劫掠了大量的财物和物资。这些掠夺的物资一部分用于军队的补给,一部分被带回日本,作为战利品。
“经济战”的意味: 秀吉可能也希望通过战争消耗明朝和朝鲜的国力,而日本相对独立的经济体可以承受一定程度的消耗,甚至通过掠夺来弥补。

总结一下钱从哪里来,主要可以归结为:

国内经济的重塑与税收的集中: 结束内乱、实施“检地”是基础,国家财政实力大大增强。
大名的摊派与义务: 这是最直接的军费来源,各地大名按实力承担军费和兵源。
战争前的积累与资源的再分配: 没收旧势力财产,整合战备物资。
对未来巨额收益的预期与宣传: 征服明朝的野心是驱动国内支持的重要因素。
直接的掠夺(在朝鲜境内): 在战争初期,对朝鲜的掠夺提供了一部分补给。

但必须强调的是,即使如此,发动如此大规模的战争对当时的日本经济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秀吉虽然有钱,但这些钱大部分是“潜在的”或“正在收取的”,很多时候他实际上是在用全国的资源和未来的承诺来支撑这场战争。战争的失败,也导致了日本国内经济的进一步紧张,并且为后来的德川幕府时期埋下了经济调整的伏笔。

所以,秀吉的钱,说白了,就是他统一日本后,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政治和经济改革,将全国的资源进行了重新整合和集中,然后通过“摊派”给各个大名,再辅以国内商业的发展和对未来收益的预期,才勉强支撑起了这场规模宏大的对外战争。这是一场倾全国之力的豪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日本从战国时代到江户时代初期,最不缺的就是钱,在那段时期,日本正是世界上仅次于西属美洲的贵金属产地,而那个时代的硬通货就是贵金属。

尤其是日本战国乱世刚刚告一段落的文禄-庆长之役(万历抗倭援朝战争)前夕,日本穷得只剩钱了。16世纪开始,白银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交易媒介,日本则成为仅次于西班牙帝国的白银输出国。日本在16~17世纪,发现了诸多大储量、品位高、埋藏浅的贵金属矿藏,尤其是1526年毛利氏的封地上发现了高产的石见银矿后,日本一跃为当时世界的货币发行国之一,在西班牙从拉丁美洲殖民地大规模输入白银之前,日本的白银产量一度占到世界总银产量的3分之一,16世纪日本的白银年产量能稳定在200多吨。石见银矿的年产量在16世纪达到38吨,开采了400多年才停产。

下图为岛根县石见银矿遗址:


此外,日本古代金矿储量很大。日本的铜矿也不少,日本的铜矿和银矿又普遍有伴生金。日本在文禄-庆长之役结束后的1601年发现了佐渡岛金矿,成为后来300多年东亚最大的金矿,佐渡岛金矿在掘金鼎盛期,每年可以挖掘黄金八万两(约40吨),不过这是后话了。

黄金是大额交易、贵重物品交易和清算所用的重要货币,铜钱则是老百姓生活中小额交易所用货币。总之,各种交易所用的贵金属,日本都是大大滴有。


(有人会疑惑:“根据地质统计,日本现在的贵金属储量并不算很高啊”,那是因为现代统计评估中的矿物储量大多指地质储量,其中大部分是难以开采或者开采难度大、开采成本高的,在古代、近代的矿业冶金业技术条件限制下,只有开采难度小、品位极好的矿藏才具备实际利用价值,而日本在中古时代发现的贵金属矿藏大多品位高、易开采。另外,日本的表层贵金属矿藏历经江户时代和近代工业化的充分利用,到今天已基本枯竭、只剩下尾矿了。


中国历史上,易开采的铜矿很多,不缺铜,所以在铜钱作为主要货币的时代(元朝以前),中国不缺“钱”,但15世纪全球进入以白银为主要贸易流通货币的时代后(明、清、民国初期),中国经常面临缺“钱”的问题。


对比日本,万历抗倭援朝战争中的另一方——大明王朝 是贫银国,所需白银很大程度上就依赖于从日本进口,确切的说,日本要用货币(白银)买大明的各种商品,大明才能维持自己的金融稳定。明朝东南沿海的商人、海盗想办法同日本人做海洋贸易,以获取丰厚的白银。而这个民间贸易途径是大明朝廷所不允许的,大明朝廷想 独揽贸易权 的做法也是引起东南沿海商人海盗叛乱的原因之一(明朝后期东南沿海倭寇的主要成分就是中日海洋贸易的民间参与者:中国海商、海盗、马仔、以及日本海商、海盗、浪人)。

日本16世纪对中国出口的白银主要由中国、日本、葡萄牙商人完成贸易输入,其中葡萄牙商人的主要贸易路线是长崎~澳门,但这依然不能改变大明缺银的状况。


万历年间,大明又有了另一个进口白银的对象——西班牙,大明对日本的白银贸易话语权才大有改善。(话说西班牙开采北美黄金白银后,就染上了疯狂消费的坏毛病。)

总之,这有点像今天中国人辛辛苦苦生产商品,从美国那里换取美元一样。


大明由于没有发现大储量、品位高、埋藏浅的银矿,自嘉靖年间开始长期处于缺银状态,中后期和末期的大明经常处于白银通货紧缩,铜钱通货膨胀,也就是银贵钱贱的状态,这对民生经济的伤害极大,也是明朝后期财政经济崩溃的主要原因之一。


经典历史剧《大明王朝》中,一个最纠结的问题就是朝廷缺钱,故事背景就是嘉靖 朝廷为了筹集资金,想办法拓展丝绸业,从外国商人那里赚取白银,农田被占用,其间引发的路线斗争让很多人掉了脑袋:


后来的清朝后期在货币金融上与明朝末期情况类似,银贵钱贱。

日本对大明东南沿海开展白银贸易的同时,也可以同欧洲大航海各国以及东南亚的伊斯兰各贸易国家开展白银贸易,说白了,就是日本自己制造货币,购买各国商品,尤其是那些当时看起来比较先进的军事装备。这就得谈到南蛮贸易:

在贵州吃腊肉:为什么中国历史上没有出现类似欧洲的全身板甲?

所谓“南蛮贸易”就是指日本与16~18世纪间与葡萄牙、荷兰、西班牙等国进行的贸易,期间日本的“铁炮”、“国崩”等火器都是从西方引进并仿造的。由于欧洲航海家和商人一般从日本南部港口登陆,所以日本人称之为南蛮人。

日本当时有的是“钱”,可以花重金从欧洲人手中买到武器装备,甚至买到制造技术(虽然日本人的仿制水平会打折扣)。

回到前文中所讲 葡萄牙商人在中日白银贸易中的作用,日本在对葡萄牙商人的“南蛮贸易”中,用白银购买葡萄牙人的火绳枪等军火。葡萄牙人再用从日本人那赚取的白银购买大明的 瓷器、丝绸,大明 便间接获得了日本的白银。

而历史剧《大明王朝》中的外国丝绸商人主要就是葡萄牙人和穆斯林海商。


日本一些大名在战国时代就开始从葡萄牙人手中大量购买火绳枪,织田信长曾经一次性购买装备3000支火绳枪。后来日本自己仿照葡萄牙火绳枪,生产出了日本版火绳枪——“铁炮”。

日本版的板甲 “南蛮胴”就是在“南蛮贸易”中花银子从西方引进的,一段时间后再仿造。

然而日本的锻造工艺水平依然无法做出西方那样高水平的板甲,比如下面这幅日本高级武士的“南蛮胴”铠甲,已经是日本的“南蛮胴”中板甲比重最高的,但依然无法像西方其实铠甲一样全身 被板甲包裹,更无法实现关节处的板甲衔接(很明显日本工匠在大件锻打精密度上不如西方人):

不过板甲作为西方文艺复兴后工艺技术反超东方的一个指标,毕竟是冷兵器中的最强铠甲,比中国的本土铠甲要强。


更多的日本“南蛮胴”只是像下图中的这幅一样,仅在胸部和胫骨前安装板甲,然而日吹已经快把日本仿制的“南蛮胴”吹得秒杀宇宙了:


但即便如此,“南蛮胴”在当时的日本算是最强的铠甲了,一般的火绳枪“铁炮”是难以击穿这种铠甲的,那该用什么武器击穿这种铠甲 呢?就是上图“南蛮胴”铠甲左边的大型单兵火器——“大筒”,也是在日本与西方的“南蛮贸易”中的舶来仿制品,源自西班牙的大型火绳枪——“南蛮筒”(是“筒”,不是“胴”)。

下图为三款不同型号的“南蛮筒”:


下图为日本在西班牙重型火绳枪基础上仿制改型的大筒,枪管太厚,说明枪管材料强度不够,可见当时日本铸铁技术不如西班牙和葡萄牙:

下图为武士持大筒的浮世绘:


很多日本大名都选择花银子从西方商人、航海家手中购买武器、制造技术,聘请西方工匠传授技艺。

此外,日本从“南蛮贸易”时期就开始选择性地引入西方学科,比多数中国人认知的明治维新 早300年。日本人称之为“兰学”(这里的“兰”指的是荷兰。)

只要有银子,很多技术都可以买来,至于学得怎么样,那是另外一回事。


此外,日本人还可以花重金从台湾原住民那里买到鹿角、水牛角、鹿皮、蛇皮等等兵器和武士铠甲的装饰物:

在贵州吃腊肉: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给台湾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例如,下图是本多忠胜常用铠甲,其 鹿角前立就是来自于对台湾原住民的贸易:

(由于日本人索取无度,导致台湾本土的多种野生鹿、羚羊一度濒临灭绝)


日本由于多火山,盛产硫磺,而硫磺优势战争中火攻、消毒杀菌 所需的重要战略物资。

下图为日本“医王山”活火山喷发后产生的高品位硫磺矿:


多火山的地质构造结果就是 每隔十几年年就有火山喷发,火山灰慢慢沉降到周围的土壤上后,附近就成为了一片非常肥沃的土地,农产量上升,日本很多火山周边地区的农产量在历史时间轴上一直都是呈现脉冲式喷出走势的,这也是日本列岛能够维持高密度人口的原因之一。按照McEvedy & Jones的统计计算,明朝弘治年间,日本人口就已达到1700万人。根据大正年间的人口倒着推算,清朝甲午战争时,日本人口已经达到4500万人。

因此,16世纪末 丰臣秀吉名义上统一日本时,日本在对朝鲜和大明作战中能够动员足够的兵源。

农作物受惠于天然肥料——火山灰,树木也可以受惠于火山灰,日本森林覆盖率一直都很高,所以日本人建造水师战船也不缺木材。日本在对大明和朝鲜的战争中,维持着500艘以上战船规模的水师。


总的来说,这个国家从16世纪开始,就具备了一定的战争资源潜力。日本对朝鲜、大明发动战争,关白和关西大名们并没有太大的财政风险,不缺钱,缺什么装备都可以从欧洲商人那里买。而且日本本身就不缺木材、硫磺等战略物资。


此外,日本人以战养战的传统在16世纪的朝鲜战场就已经展现出来了,具体如何烧杀抢掠这里就不细说了。日本在朝鲜半岛的毁灭性掠夺也是支撑战争开支的一个来源。


至于万历抗倭援朝战争的结果,大家都知道,日本输了,大明和朝鲜赢了,但是日本国内的经济并没有受到重创,无非就是丰臣秀吉郁郁而终,一代枭雄死了,关东大名 不服 丰臣秀吉的继承者,双方展开新一轮恶斗,经过关原合战、大阪冬之阵、大阪夏之阵等一系列战役后,再打出了一个幕府将军——德川家康。一场诸侯混战后,日本经济马照跑、舞照跳。

大坂夏之阵 之后不久的1618年,明朝士绅 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篇》中记载了当时日本的经济民生状况,相当的富裕啊,仿佛战争没发生过:

至封贡事起。则直自山海关入京,日本几成陆路通衢矣。所幸彼国安富,远过中国。初无意冒犯,向来许多张皇,真是杞人之忧。……特关白一人黩武,近已宁帖,寂不闻交兵事矣。


而大明 和 朝鲜 的民生经济这在此时陷入恶性循环,朝鲜经济民生在万历抗倭援朝战争期间崩溃,政府不得不开放两班身份的出售,就是向商人平民售卖士大夫身份用以填补财政巨额窟窿,直接导致朝鲜王朝中后期两班贵族体制的逐渐崩溃。

大明打完万历抗倭援朝战争后,军费耗资巨大,原本就有窟窿的财政变得更加难以填补,不得不增加税负,削减政府开支。此后便在开源节流这个问题上不断引发恶性党争和民变。李自成要不是因为公务员铁饭碗被砸,也不会造反。东林党和阉党在税负摊派问题上斗得你死我活,最后还是逼得农民造反,军队缺军饷,士兵叛逃不断,兵器制造经费不足。。。。。。大明各种问题的恶性循环,一个直接原因就是财政体系崩溃。


到了近代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的银矿、金矿、铜矿依然有不少还在开采,在那个金本位、银本位时代,这些贵金属自然资源禀赋为日本明治维新提供了强大的财政支撑,日本在西化工业化的过程中购买力较强,花重金大量引入西方设备、武器、专利、技术、教官等等,日本的明治维新和清朝的洋务运动走向连个完全不同的结局,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日本的财政状况比大清要好很多。

反观此时的晚清,面临着和明朝晚期一样的问题,缺白银,银贵钱贱,财政金融恶性循环。

日本爱媛县新居滨市别子铜山是爱媛县新居滨市山间的一个铜山。1690年(元禄3年)发现,翌年自1973年(昭和48年)约280年间共生产出了70万吨铜,为日本的近代工业化和贸易做出了贡献。

此外,日本的浅层煤矿资源在近代是颇为丰富的,而且临近深水港口,物流成本低。比如军舰岛 (又称端岛)煤矿,埋藏浅,煤炭品质高,在岛上开采出来后可以通过船运以极低的物流成本运抵 日本西南部各大港口和沿海工业带。军舰岛直到1970年代才枯竭封矿,为日本明治、大正、昭和的几次重工业飞跃做出了贡献。

下图为军舰岛矿业遗址:


不过,日本对军舰岛的申遗 行为引起了韩国的强烈反对。

军舰岛对日本的工业贡献是建立在中国、朝鲜劳工尸骨血肉基础之上的,关于军舰岛奴役中国、朝鲜劳工的罪恶,详见下文:


在近代工业革命期间,煤矿资源的开采成本高低、运抵沿海工业港口的难易等因素 直接 决定一个国家是否能够搭上列强的末班车。可以说日本在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及时利用了自己的有色金属、煤炭等矿产资源。

何况日本人敢于豪赌,以良好的货币基础为借贷凭据,发行庞大的战争债券,扩大财政杠杠,疯狂扩军,甲午战争期间,日本的军事装备是压过北洋军的。

这种实力对比下,日本当然会赌赢,《马关条约》一次获利2亿两白银,加利息和海关抵扣共计获利3亿两白银。



大多数中国学者研究中日近代竞争格局的逆转现象时,都很少谈及自然资源的因素,起初是近代学者 论证君主立宪制的优越性,后来又有人从日本资产阶级成功崛起和清朝的制度缺陷解释这个现象,现在很多学者用日本民族主义崛起和中国民族主义的退化解释这个现象,也有很多人谈论尚武精神对近现代崛起的重要性和清朝腐儒误国,一些日本人将此归功于“日本种族的优越性”,甚至有人开始借此论证“大和民族O2b系人种的优越性高于汉族O3系人种”。。。。。。

近代日本最缺乏的资源是铁矿 和 石油、橡胶,今天的日本除了硫磺,多数矿藏已接近枯竭,可能是中国人脑海中的固有印象就是日本资源匮乏,目前只有西方少数经济史学家深入研究日本16~19世纪的贵金属矿藏、煤炭资源特征对日本近代工业化的贡献以及对财政稳健的有力保障。


有这么一个地缘邻国,实乃华夏之不幸。


---------------------

备份专用微博号:在贵州吃腊肉666

微博链接: m.weibo.cn/u/6081726418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也就是所谓的“朝鲜之役”,这可是个相当烧钱的大工程。你问他钱从哪儿来?这背后可不是一笔小数目,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凑够的,而是日本国内一系列经济、社会变革和政治操作的结果。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看看这钱是怎么来的。首先,得知道当时的日本,在丰臣秀吉统一日本之前,经历了长期的战国乱世.............
  • 回答
    丰臣秀吉,这位出身卑微的战国乱世枭雄,其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而他的“太阁立志”更是日本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缩影。从一个足轻的儿子,一步步爬上关白(太阁)的宝座,成为天下人的巅峰,秀吉的经历并非偶然,其中蕴含着许多值得我们后人深入学习和借鉴的智慧与品质。首先,不懈的学习和卓越的适应能力 是秀吉崛起的基.............
  • 回答
    哈哈,说到败家子,武田胜赖和丰臣秀赖这两位确实都是让人唏嘘不已的代表人物。不过要说谁的能力稍强一些,这事儿可就得好好掰扯掰扯了。先说说武田胜赖。这位仁兄,怎么说呢,他身上最耀眼的标签莫过于“武田信玄的继承人”,这光环一开始就比别人大得多。父亲信玄当年那可是叱咤风云,一手建立了赫赫有名的“甲斐之虎”武.............
  • 回答
    丰臣秀吉对德川家康的客气,绝非出于简单的个人好感或敬重,而是建立在复杂而现实的政治考量、力量对比以及秀吉自身战略之上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们之间的关系演变,以及丰臣秀吉当时的处境和目标。一、 早期关系与实力对比:秀吉的崛起与家康的隐忍在织田信长时代,丰臣秀吉(当时为羽柴秀吉)和德川家康.............
  • 回答
    丰臣秀吉这位战国末期的枭雄,在日本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统一日本,结束了长年的战乱,但为何却最终没有就任征夷大将军,开创属于自己的幕府呢?这个问题背后,牵扯到秀吉的出身、政治考量以及当时日本社会结构的复杂性。首先,咱们得明白“征夷大将军”这个头衔在当时意味着什么。这个职位并非仅仅是一个军事统帅.............
  • 回答
    丰臣秀吉,这位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战国武将,其崛起之路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并非出身名门,却凭借过人的胆识、非凡的智慧和果断的行动,一步步从织田家卑微的仆从,成长为日本的统治者,最终完成了分裂近一个世纪的日本统一。织田家内部的权力真空与秀吉的敏锐洞察秀吉的崛起,首先要归功于他对织田家内部权力运作的精准.............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将东亚两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放在一起比较,着实能碰撞出不少火花。丰臣秀吉和刘备,他们都在各自的时代白手起家,最终成就了一番霸业,但他们的创业之路和个人实力,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侧重点和难度。我们不妨先从他们的创业难度来细细道来。丰臣秀吉的创业难度:秀吉的创业,可以说是从“泥腿子”到“.............
  • 回答
    丰臣秀吉死后,想要保全丰臣家,并非完全没有一丝可能性,但这条路崎岖坎坷,充满了巨大的挑战。秀吉的一生,是一部从贫贱到权力巅峰的传奇,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手段扫平了挡在他面前的一切障碍。然而,他死后留下的权力真空,却成为了他自己建立的帝国最脆弱的环节,而丰臣家,也因此陷入了风雨飘摇之中。一、 秀吉留下的“.............
  • 回答
    “丰臣秀吉政权后期崩溃是因为没有谱代家臣,而德川家康正是借此成功上位”这一观点,虽然触及到了问题的核心要素,但过于简化了历史的复杂性,不能说是完全准确的。德川家康的崛起和丰臣政权的衰落,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谱代家臣的缺失固然是重要一环,但并非唯一决定性因素。要详细剖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
  • 回答
    丰臣秀吉一死,日本便笼罩在一片不安之中。秀吉留下的嘱托,是让年幼的丰臣秀赖继承家业,由五大老、五奉行辅佐。其中,德川家康的实力最为雄厚,他手握关东百万石,麾下兵强马壮,影响力远非其他大名可比。如果德川家康选择忠诚,不打“关原之战”那场惊心动魄的仗,那么丰臣秀赖的统治,以及茶茶(淀夫人)作为秀赖母亲的.............
  • 回答
    要说丰臣秀吉死前,如果能狠心除去淀殿,将嫡子秀赖托付给北政所(宁宁)抚养,丰臣家名能否保存,这可真是个引人遐想的“如果”。在那个波诡云谲的战国末期,秀吉的一系列举动,尤其是对秀赖的安排,可以说为丰臣家的衰败埋下了伏笔。我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细细聊聊这个可能性。首先,我们得明白,为什么秀吉会把淀殿和秀.............
  • 回答
    要说丰臣秀吉的亲信武将在关原之战时为何会大批投靠德川家康,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说清楚的事情,里面门道可多着呢。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一件一件捋。首先,你得明白,丰臣秀吉这个人,虽然能力超强,从一个织田家的小侍卫一路爬到天下人的位置,但他的死,给整个日本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权力真空。秀吉在世的时候,压得所有.............
  • 回答
    丰臣秀吉发动文禄・庆长之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日本入侵朝鲜”,这绝对是日本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和影响力的事件。要理解他为何这么做,而不是选择“休养生息”,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日本国内和国际的大环境,以及秀吉本人的性格和目标。首先,我们得看看当时日本的情况。秀吉在经历了几十年的战国乱世后,终于统一了日本.............
  • 回答
    说丰臣秀吉篡夺织田信长的家业,然后丰臣家二世而亡是“报应”,这种说法在日本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而且带有很强的情感色彩和道德评判。我们不妨从更客观的角度,梳理一下秀吉的上位之路,以及丰臣家为何迅速衰落,看看这其中有没有什么值得玩味之处。秀吉的上位:从草芥到天下人首先,要说“篡夺”,这词用得挺重。信长死.............
  • 回答
    秀吉一生养子众多,有些确实是“白养”了,但也有一些并非如此,这背后牵扯着复杂的家族、政治和继承人问题。说到底,这不仅仅是“亲手带大”和“谱代”忠诚度的问题,更关乎权力、野心和时代的洪流。一、 秀吉的养子们:从亲生到收养,一场接一场的继承人危机首先,我们得弄清楚秀吉的养子们都包含哪些人。秀吉的正室(北.............
  • 回答
    说起日本战国末期那几位响当当的大人物,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的名字估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有趣的是,这两位叱咤风云的枭雄,在外人眼中,却有着两个不太“威武”的绰号——秀吉被唤作“猴子”,而家康则被冠以“老乌龟”的名号。这背后可不是什么无端的戏谑,而是藏着不少故事呢。 丰臣秀吉:从卑微出身到“猴子”的由.............
  • 回答
    丰臣秀吉企图征服中国,这个宏大的野心,确实与他的前任织田信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是信长未竟的事业,在秀吉这里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延续和放大。织田信长,这位日本战国时代的巨擘,以其雷霆手段和超前的战略眼光,几乎统一了整个日本。他打破了旧有的权力格局,锐意革新,无论是在军事上还是政治上,都展现出.............
  • 回答
    丰臣秀吉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他统一日本的历程,是个人能力、历史机遇以及深谙人心的集大成之作。要探究其核心原因,我们必须深入到他如何一步步摆脱卑微出身,如何在这个战国乱世中寻觅并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最终将四分五裂的日本凝聚在一起。秀吉能够走到那一步,首先得益于他非凡的才能。他出身贫寒,甚至幼年丧父,这.............
  • 回答
    丰臣秀吉一生功勋卓著,最终统一了日本,结束了长期的战国乱世。按理说,他最有可能获得的最高官职应该是“征夷大将军”。毕竟,这一职位象征着对全国军事力量的绝对掌控,在德川家康之前的几代幕府将军,包括足利氏和源氏,都享有无上的军事权威,并以此来统治国家。然而,历史的走向却并非如此。丰臣秀吉最终没有被授予“.............
  • 回答
    在秀赖呱呱坠地的那一刻,丰臣秀吉的脑海中,必然闪过无数关于江山稳固、子孙万代的宏大构想。然而,历史的洪流并非如人意,丰臣家的荣光也并未如他所愿那样长久。如果非要探究,在秀吉尚在人世之时,他应当如何更妥善地处理秀赖的出生,才能为丰臣天下争取到一线生机,使其长久一些?首先,也是最关键的一点,秀吉需要更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