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丰臣秀吉为什么不就任征夷大将军,开创新一代幕府?

回答
丰臣秀吉这位战国末期的枭雄,在日本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统一日本,结束了长年的战乱,但为何却最终没有就任征夷大将军,开创属于自己的幕府呢?这个问题背后,牵扯到秀吉的出身、政治考量以及当时日本社会结构的复杂性。

首先,咱们得明白“征夷大将军”这个头衔在当时意味着什么。这个职位并非仅仅是一个军事统帅,它更像是一种象征着统治天下的正统性。自镰仓幕府以来,征夷大将军一直是武家政权的最高领导者,其地位与皇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天皇任命征夷大将军,这层“合法性”的光环,是任何想要统治天下的武士梦寐以求的。

秀吉能够从一个足轻(最底层的士兵)一步步爬到权倾朝野的关白(摄政)之位,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他有军事才能,有政治手腕,更有极强的野心,统一日本是他毕生的功业。那么,为何他会在离最高权力仅一步之遥时选择绕开“征夷大将军”这条路呢?

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在于秀吉的出身。他并非出身于显赫的武家,更没有显赫的家系支撑。德川家康,他的继承者,至少也出身于三河的松平家,虽然早期也经历了不少坎坷,但至少在血统上要比秀吉更符合传统武士的期望。征夷大将军这个职位,虽然在战国时代已经有些名不副实,但其背后依旧承载着历史的惯性,需要一定的“门阀”背景才能让人心服口服。

秀吉虽然通过武力征服了日本,但他深知自己在“传统权威”方面是缺乏根基的。他能成为关白,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天皇和朝廷的册封,这是一种“借助”传统权威来巩固自身统治的方式。如果他贸然去争夺征夷大将军的职位,很可能会遇到来自旧贵族、传统武家以及朝廷内部的强大阻力。他可能会被贴上“篡位者”的标签,他的统治合法性将受到质疑。

再者,秀吉对家康的布局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秀吉虽然拥有绝对的权力,但他终究没有自己的子嗣(长子鹤松早夭,继承人秀赖年幼)。他明白,一旦他撒手人寰,谁来接管这个刚刚统一的日本,将是最大的问题。他自己虽然能压制住各方势力,但他的接班人未必有这个能力。

在秀吉看来,德川家康是当时最有可能承担起这个重任的人选。家康不仅实力雄厚,而且在传统武家中有一定的声望。秀吉可能认为,让家康去担任征夷大将军,并建立新的幕府,能够更平稳地过渡权力,避免日本再次陷入混乱。与其自己强行坐上那个位置,最后将权力拱手让给别人,不如早早为家康铺好路,确保在他死后日本的稳定。

而且,秀吉对权力本身的理解可能也与传统的征夷大将军有所不同。他以关白自居,这在名义上是一种辅助天皇的官职,但实际上的权力却凌驾于将军之上。他通过改革太阁检地(土地丈量和税收制度改革)、刀狩令(收缴民间武器)等一系列措施,将权力高度集中于自己手中,建立了中央集权式的统治。他可能认为,关白这个职位,结合他所建立的官僚体系和军事实力,已经足以让他实现对日本的统治,不需要再背负一个征夷大将军的名号。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是,秀吉曾考虑过将征夷大将军的职位让给自己的养子,比如羽柴秀胜。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个计划未能实现。最终,在秀吉去世后,德川家康成功获得了征夷大将军的头衔,并建立了江户幕府。

总而言之,丰臣秀吉不就任征夷大将军,并非是因为他能力不足或野心不够,而是出于复杂的政治考量。他可能意识到了自身出身的限制,担心引发不必要的阻力;他可能为了确保在他死后日本的稳定,为德川家康铺平道路;他也可能认为,作为关白,他已经获得了超越传统将军的权力,不必再追求那个象征性的头衔。这一切,都反映了秀吉作为一代枭雄的深谋远虑和现实主义。他用自己的方式,巩固了统治,也为日本的未来留下了一个相对平稳的局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刚刚写过专文,题主可参:

作者:不懂战国 链接:zhuanlan.zhihu.com/p/2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天正十三年(1585)七月十一日,已经基本掌握日本中部的羽柴秀吉获赐关白职。此时虽然秀吉尚未完成统一天下之宏愿,但已消灭了原织田政权内的敌对势力明智光秀和柴田胜家,并正在着力迫使德川家康臣从。任谁都能看出秀吉在以主君织田信长的继承者自居。

一直以来,羽柴秀吉(羽柴秀吉在就任关白职时,尚未赐姓丰臣,因此本篇小文中统称为羽柴秀吉——不懂战国注)为何选择就任关白职颇让人觉得有些违和感。作为武家来说,就任武家顶点象征的征夷大将军才是一般的思路。秀吉的选择究竟是因为什么?几百年来也是众说纷纭,其中最著名的、影响最深的还是林罗山、林守胜父子所撰的《丰臣秀吉谱》中的那则逸话,而且几乎成为了几百年来的定说。

话说羽柴秀吉本想就任征夷大将军,但就任将军的先决条件必须是源氏出身。因此秀吉便想通过成为时任将军足利义昭养子的办法,改姓源氏,再就任将军。没想到此提案遭到了足利义昭的拒绝。秀吉不得已只有放弃通过此种方式就任将军的想法。

上述这个逸话的出处《丰臣秀吉谱》是江户时代初期幕府的御用儒学者林罗山及其四子林读耕斋守胜于宽永十九年(1642)所著。而且这则这话还没完,谋求成为足利义昭养子的说法只是其前半部分。后半部分是秀吉在被足利义昭拒绝后,又与右大臣菊亭晴季相商,菊亭晴季建议说:“关白乃是人臣的最高爵,为士民所景仰,远比将军高贵,所以还是建议您就任关白吧。”秀吉便按照菊亭晴季的建议就任了关白。

而说起《丰臣秀吉谱》,乃是时年十九岁的林守胜根据父亲林罗山的著述进行整理而已,而林罗山受江户幕府第二代将军德川秀忠之命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便完成了此书的编写,可谓交差神速。但实际上内容部分大量参照了小濑甫庵的《太阁记》,《太阁记》中没有的便去引用竹中重门的《丰鉴》,文禄·庆长之役部分则多有引用堀正意所著《朝鲜征伐记》中的内容(长谷川泰志《罗山与《丰臣秀吉谱》的编纂》)。但可笑的是,关于羽柴秀吉就任关白一事,上述几种书中均没有记载,在其他史料中也未见踪影,所以很有可能是林罗山父子自行脑补的结果。

而且上述逸话存在着两个最大问题。一是关于羽柴秀吉想要就任将军并成为足利义昭养子的说法,没有在其他任何史料中有所提及。反倒是在就任关白前一年的天正十二年(1584)十月,正亲町天皇亲自询问秀吉是否就任将军,结果被秀吉婉拒(《多闻院日记》天正十二年十月十六日条)。而且除了将军职外,正亲町天皇还命秀吉任四位近卫大将之官位,结果也被秀吉推让,只就任了五位的近卫少将之官位。关于四位大将推举一事,在同时期的一次史料《宇野主水日记》中也能得到确认。虽然关于天皇亲自推举秀吉就任将军一事尚无其他史料佐证,但至少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与足利义昭有关;二是关于老生常谈的是否就任征夷大将军的必须是源氏出身?众所周知,镰仓幕府的首任将军源赖朝、室町幕府的首任将军足利尊氏以及江户幕府的首任将军德川家康均为源氏出身,但也并不是没有非源氏出身者就任将军的先例,例如镰仓幕府时期的摄家将军藤原赖经、藤原赖嗣,亲王将军宗尊、惟康、久明、守邦等人。包括对于号称平氏出身的织田信长,正亲町天皇同样征询信长究竟是就任将军、关白抑或是太政大臣(即著名的三职推任一事)。可见只有源氏才有资格就任征夷大将军一事并不十分站得住脚,天皇也并不拘泥于将军必须是源氏出身。因此羽柴秀吉完全没有必要要求足利义昭收其为养子,行此多此一举之事。何况以当时二者的势力对比来看,秀吉如果真想让足利义昭收其为养子,义昭真的有底气、有资本拒绝么?

但对于源氏改姓(其实应称为改氏)而就任将军也不是没有例子,德川家康便是如此。德川家康曾有称过藤原氏,后又改称源氏。总共前前后后变更过三次(冈野友彦《家康生涯中三次源氏公称·改姓》)。庆长八年(1603)就任将军时是第三次。但前文已经提到源氏出身并非是就任将军的必要条件,所以学者堀新认为,家康的此次改姓与丰臣政权下的羽柴授姓(其实应称为授予苗字)有关。

羽柴秀吉成为关白并获赐丰臣姓后,向各大名授予丰臣姓和羽柴苗字,以此为纽带建立拟制的一族和以其为顶点的家父长制,统领全国大名。德川家康也曾获赐羽柴苗字,称“羽柴江户大纳言”(《关地藏院所藏文书》),而且家康之子秀忠也获赐丰臣姓和羽柴苗字。那么问题来了,除了德川秀忠外,丰臣政权五大老的其他四位,即前田利家、毛利辉元、上杉景胜和宇喜多秀家都获得丰臣姓,其他不少外样大名也是如此,但唯独尚未发现德川家康获赐丰臣姓的史料,所以到目前为止仍无法确认德川家康到底是否获赐过丰臣姓,究竟是相关史料未被发现,还是被后来的江户幕府全部毁掉,抑或是本来就确实没有获赐过,现在不得而知。

庆长三年(1598)秀吉死后,虽然对于天下的支配暂时维持着秀吉生前确立的“丰臣体制”,但在丰臣体制的支柱之一前田利家死后,德川家康也开始逐渐疏远这个体制,只不过名义上他仍在丰臣体制内担当丰臣秀赖后见人。德川家康为了打开局面,在经过了关原合战对天下形势进行重新洗牌后,于庆长八年(1603)就任征夷大将军。此事件被认为是德川家康攫取丰家天下,分化丰臣诸大名的重要转折点(笠谷和比古《关原合战》)。对于德川家康自身来讲,在尚未崩溃的丰臣体制下就任将军,有必要去丰臣化并唤起中世的源氏就任将军之观念,使其具有一个正统化的理由,所以在德川时代大肆鼓吹源氏就任将军说。但羽柴秀吉则没有此种顾虑。

那么羽柴秀吉为何会就任关白呢?这还要从现关白二条昭实和左大臣近卫信辅之间的关白之争(关白相论)说起。天正十三年(1585)上半年,因正亲町天皇计划让位,而由羽柴秀吉配合营造的天皇的隐居之地仙洞御所完工,秀吉有参与营建之功,再加上丰臣(当时应为羽柴)政权日益成形,朝廷方面认为应该对时任内大臣的羽柴秀吉加以恩赏,计划升任其为右大臣,而时任右大臣的菊亭晴季则辞任,给秀吉留出位置。但令人没有想到的是,羽柴秀吉以原主君织田信长横死前最后担任的官职就是右大臣,此乃是不祥之事为由,拒绝升任右大臣而想直接就任左大臣。这样一来,时任左大臣的五摄家之首近卫家出身的近卫信辅便需先行辞任,等待将来关白二条昭实退位后再接任关白。而近卫信辅认为并没有以前官(即曾经担任某官位现在并不担任此官位,此处指近卫信辅所担任的左大臣——不懂战国注)身份出任关白之先例,所以上奏天皇想在让出左大臣给羽柴秀吉之前便就任关白。但现任关白二条昭实则认为自己仅仅担任了关白不到一年,二条家可没有就任关白不到一年就退位的先例,所以拒绝了近卫信辅的无理要求。双方你来我往,各执一词而争执不下,朝廷方面也没个主意,最后此事被提交到羽柴秀吉那里进行裁决。秀吉与前田玄以和菊亭晴季讨论解决办法,未料菊亭晴季建议秀吉自任关白。秀吉倒也乐于接受,便由前田玄以和菊亭晴季出面劝说近卫信辅之父近卫前久收秀吉为犹子,将来再由信辅出任关白云云。近卫前久无奈允诺。

近卫信辅听闻此消息后大惊,他认为自藤原基经以来,还没有五摄家以外的人能够就任关白职,这实际上就是对于卑微出身的羽柴秀吉就任关白职的强烈不满。近卫前久则安抚儿子:“关白的本职就是治理天下,现在羽柴秀吉已经实际掌控了天下,即便灭了五摄家,又有谁敢说半句怨言?”而秀吉在被近卫前久收为犹子后,摇身一变成了藤原氏出身,因而能够平稳就任关白。作为安抚,秀吉赠与一千石给近卫家,其他四摄家各五百石作为家领。再加上秀吉承诺未来会将关白职让与近卫信辅,因此信辅也是敢怒不敢言,而且这种口头约束日后会不会兑现也不好说。

以近卫、二条两家的关白之争为契机,羽柴秀吉成功就任了关白。而近卫信辅可能也因此事受了些刺激,在日军出兵征朝时也要一同前往,已经继位为天皇的后阳成天皇赶紧下旨让秀吉阻止信辅的行为。文禄三年(1594),信辅一意孤行的行为终于触怒了天皇和秀吉而被流放至萨摩的坊津。

虽然羽柴秀吉想要直接跳过右大臣直接就任左大臣可以说是关白之争事件的导火索,但讽刺的是,秀吉最终也没有就任左大臣,而是在天正十四年(1586)底直接升任为太政大臣(以此结果来看,关白相争事件不知是不是秀吉设下的圈套,使思虑不周的近卫信辅上钩。但目前没有关于阴谋论的史料——不懂战国注)。在成功就任关白后,秀吉曾表示自己能够成为关白乃是天皇之意(《近卫家文书》)。但实际上谁都心知肚明,这只是他通过手段成为近卫家犹子再就任关白的幌子而已。

所以仅就目前的史料来看,羽柴秀吉就任关白一事的起因恐怕是偶发性事件,但却不能说秀吉心里就没有想过不就任关白,何况他还有拒绝天皇的提议就任将军的前科。前文已述,就任征夷大将军不一定限于源氏,而且室町时代以后,除了足利家外,还有武田家、吉良家均出自于源氏。而关白职好几百年以来均被五摄家牢牢地抓在手中,连秀吉这种势力如日中天之人也必须成为近卫家的犹子后才能登上关白的宝座,所以单纯对比来看,就任关白比就任将军确实难度大一些(三鬼清一郎《织丰期的国家与秩序》)。

除了以上表象的因素外,羽柴秀吉若要“合理”的继承织田信长的权力,其地位必须高于信长之子织田信雄(羽柴秀吉曾在清州会议后为了对抗柴田胜家,联合丹羽长秀等人拥立织田信雄为家督——不懂战国注)。现在即便硬实力已经超越信雄,但这还不够。虽然从后世看来战国时代是个“下克上”风潮流行的社会,但下克上并非什么光彩之事,社会舆论一般还是持忌讳和否定的态度,所以秀吉如若不被戴上篡夺主家的帽子,那么他需要的是一个大义名分,官位秩序的高低便是一种名分。而秀吉就任关白,自然比身为中纳言的原主君织田信雄地位更高,从身份秩序上压制了原来的主家。

最后再回到开篇的那则想通过充当足利义昭养子就任将军的的逸话,基本上是林罗山父子脑补出来的“事实”。当然,作为江户幕府的御用儒学者并受将军德川秀忠之命编纂《丰臣秀吉谱》,必然会在德川幕府的立场上去进行修饰,通过贬低并未就任将军的前两代天下人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而突出就任了将军的德川家康的高大形象,进一步彰显德川将军家对于支配天下的正当性,可谓典型的德川史观。更通过对于中世多有认知的源氏就任将军说的再造,来使德川史观看上去更加自然,更具说服力。或许他们几百年来的宣传还是有很大成效的,现在不是还有不少人仍持有“只有源氏出身才能就任将军”、“秀吉想成为足利义昭养子就任将军而不可得才转而就任关白”的这类想法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丰臣秀吉这位战国末期的枭雄,在日本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统一日本,结束了长年的战乱,但为何却最终没有就任征夷大将军,开创属于自己的幕府呢?这个问题背后,牵扯到秀吉的出身、政治考量以及当时日本社会结构的复杂性。首先,咱们得明白“征夷大将军”这个头衔在当时意味着什么。这个职位并非仅仅是一个军事统帅.............
  • 回答
    丰臣秀吉对德川家康的客气,绝非出于简单的个人好感或敬重,而是建立在复杂而现实的政治考量、力量对比以及秀吉自身战略之上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们之间的关系演变,以及丰臣秀吉当时的处境和目标。一、 早期关系与实力对比:秀吉的崛起与家康的隐忍在织田信长时代,丰臣秀吉(当时为羽柴秀吉)和德川家康.............
  • 回答
    说起日本战国末期那几位响当当的大人物,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的名字估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有趣的是,这两位叱咤风云的枭雄,在外人眼中,却有着两个不太“威武”的绰号——秀吉被唤作“猴子”,而家康则被冠以“老乌龟”的名号。这背后可不是什么无端的戏谑,而是藏着不少故事呢。 丰臣秀吉:从卑微出身到“猴子”的由.............
  • 回答
    丰臣秀吉一生功勋卓著,最终统一了日本,结束了长期的战国乱世。按理说,他最有可能获得的最高官职应该是“征夷大将军”。毕竟,这一职位象征着对全国军事力量的绝对掌控,在德川家康之前的几代幕府将军,包括足利氏和源氏,都享有无上的军事权威,并以此来统治国家。然而,历史的走向却并非如此。丰臣秀吉最终没有被授予“.............
  • 回答
    丰臣秀吉发动文禄・庆长之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日本入侵朝鲜”,这绝对是日本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和影响力的事件。要理解他为何这么做,而不是选择“休养生息”,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日本国内和国际的大环境,以及秀吉本人的性格和目标。首先,我们得看看当时日本的情况。秀吉在经历了几十年的战国乱世后,终于统一了日本.............
  • 回答
    要说丰臣秀吉的亲信武将在关原之战时为何会大批投靠德川家康,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说清楚的事情,里面门道可多着呢。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一件一件捋。首先,你得明白,丰臣秀吉这个人,虽然能力超强,从一个织田家的小侍卫一路爬到天下人的位置,但他的死,给整个日本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权力真空。秀吉在世的时候,压得所有.............
  • 回答
    丰臣家臣的内部分裂与德川家臣的团结:为何秀吉视而不见,家康却引以为傲?丰臣秀吉,这位靠着一身武勇和过人智谋从底层崛起的战国霸主,一手缔造了日本统一的盛世。然而,在他风光无限的背后,其家臣集团却充斥着难以弥合的裂痕与对立,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令人费解的是,秀吉本人似乎对此视而不见,并未采取有效措施.............
  • 回答
    万历朝鲜战争,这场发生在明朝万历年间,朝鲜与日本之间的大规模冲突,其胜负之辩,历来都有不同说法,尤其日本人眼中所谓的“只输在丰臣秀吉病死”,更是值得细究一番。要说这场战争谁是最终的赢家,这并非一句话就能定论,因为它涉及多个层面的得失和战略目标的达成程度。战场上的拉锯与战略目标的博弈从纯粹的战场层面来.............
  • 回答
    丰臣秀家,德川家康、前田利家、毛利辉元、上杉景胜,这五个人被誉为“五大老”。在五大老之中,秀家确实常被认为是最不受重视、甚至是“最差”的一位。但恰恰是这位“最差”的秀家,在关原之战中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拼命劲头。而另一位备受丰臣秀吉宠爱、被寄予厚望的儿子秀秋,却在关键时刻选择了背叛。这其中究竟是何缘故.............
  • 回答
    万历朝鲜之役,丰臣秀吉悍然出兵朝鲜,其背后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建立在一系列复杂考量之上,让他一度相信能够与大明王朝进行一场“长期抗衡”。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秀吉当时的内外环境、战略设想以及对大明的认知误判。首先,秀吉刚刚统一日本,国内局势极其稳定,为对外扩张提供了坚实后盾。 经过长达一个多世纪.............
  • 回答
    这确实是日本历史上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问题,关乎到政治制度、人心向背以及历史进程的微妙之处。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两位都完成了日本的统一,但他们的身后事却走向了截然不同的道路。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说。丰臣秀吉:一场短暂的统一,埋下混乱的种子首先,咱们得看看丰臣秀吉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又是怎.............
  • 回答
    吾乃太阁殿下,已至晚年。回首一生,征战沙场,扫平群雄,虽毕生心血倾注于丰臣家之兴盛,然天下未靖,家业未稳。若能重来,或能为丰臣氏之长久,尽我绵薄之力。一、巩固内部,培育忠良,剪除隐患。首当其冲者,便是吾子孙之教养。我早年颠沛流离,深知世事艰难,故对秀赖之教导极为用心,然毕竟年幼,尚需时日。若我能更早.............
  • 回答
    丰臣秀吉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他统一日本的历程,是个人能力、历史机遇以及深谙人心的集大成之作。要探究其核心原因,我们必须深入到他如何一步步摆脱卑微出身,如何在这个战国乱世中寻觅并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最终将四分五裂的日本凝聚在一起。秀吉能够走到那一步,首先得益于他非凡的才能。他出身贫寒,甚至幼年丧父,这.............
  • 回答
    关于明智光秀为何没有十足把握便选择背叛织田信长,转而对抗丰臣秀吉、柴田胜家、德川家康等实力派,这是一个长久以来历史学家和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虽然我们无法穿越时空得知光秀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但结合当时的局势以及他对织田家内部力量的认知,我们可以推测出一些关键因素,来理解他那看似“不可能的胜利”的豪赌.............
  • 回答
    你之所以觉得丰臣秀吉是战国第一人,而织田信长被许多人视为第一,这背后其实涉及了不同评价标准和历史侧重点。两者都是日本战国时代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的伟大之处各有千秋,也正因为如此,才会有这样的争论。让我们来详细聊聊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感觉,以及为什么织田信长更受普遍推崇。为什么你会觉得丰臣秀吉是战国第一.............
  • 回答
    .......
  • 回答
    如果丰臣秀吉没有选择经由朝鲜半岛,而是选择直接入侵明朝,这无疑会给明朝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其解决办法也会比历史上的壬辰战争更为复杂和艰难。让我们尝试设想一下,明朝会如何应对这种更直接、更具威胁性的攻击。首先,明朝的战略和战术将面临根本性的调整。历史上,明朝在壬辰战争中,虽然最终击退了日军,但.............
  • 回答
    德川家康、丰臣秀吉、织田信长,这三位日本战国时代的风云人物,在日本教科书中通常被描绘成推动日本走向统一、奠定江户时代基业的关键角色。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关于权谋、野心、能力与命运的精彩叙述。日本教科书中的形象塑造 织田信长 (Oda Nobunaga): “革命者”.............
  • 回答
    丰臣秀次之死,一直是日本战国史上一个悬而未决的谜团,至今仍有诸多揣测。表面上看,秀吉以“谋反”的罪名赐死了自己的外甥兼养子,这位被寄予厚望的继承人。但若细究,这背后隐藏的动机远比这句简单的定罪来得复杂和令人不安。秀次,作为秀吉的亲姐姐朝日姬的儿子,很早就被秀吉接入家中,并在秀吉晚年,在嫡子秀赖尚未成.............
  • 回答
    哈哈,说到败家子,武田胜赖和丰臣秀赖这两位确实都是让人唏嘘不已的代表人物。不过要说谁的能力稍强一些,这事儿可就得好好掰扯掰扯了。先说说武田胜赖。这位仁兄,怎么说呢,他身上最耀眼的标签莫过于“武田信玄的继承人”,这光环一开始就比别人大得多。父亲信玄当年那可是叱咤风云,一手建立了赫赫有名的“甲斐之虎”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