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辽宁省建昌县一小学门前轿车撞倒多名学生造成 5 人死亡,18 人受伤,肇事者可能面临怎样的刑事责任?

回答
辽宁省建昌县发生的一起小学生交通事故,造成了5名学生不幸遇难,18人受伤的惨剧,这无疑是令人痛心疾首的。如此严重的后果,肇事司机将面临极其严峻的法律追究。

从法律角度分析,肇事司机极有可能触犯了交通肇事罪。根据我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在这起建昌县的事故中,我们看到已经造成了5人死亡的重大伤亡后果,这无论如何都属于“重大事故”的范畴。因此,肇事司机的行为已经符合了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

具体来说,肇事司机可能面临的刑事责任会根据以下几个关键因素进行判定,并最终由法院根据事实和法律作出判决:

1. 事故责任的认定: 这是最核心的一点。交警部门会对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深入调查,包括但不限于:
肇事司机的过错程度: 是因为酒驾、毒驾、疲劳驾驶、超速行驶、闯红灯、操作失误,还是车辆本身存在故障?不同的过错程度会导致不同的法律后果。例如,如果是酒驾或毒驾导致事故,将是加重处罚的情节。
其他因素的干扰: 是否有道路设计缺陷、交通设施损坏、天气异常等客观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在事故中扮演的角色。但即便有其他因素,如果肇事司机本身存在重大过错,其主要责任仍然是不可推卸的。

2. 伤亡情况的严重性: 事故已经造成了5人死亡,18人受伤的严重后果。这直接关系到刑罚的幅度。死亡人数越多、伤者伤情越重,对社会的危害性越大,法律制裁也越严厉。

3. 是否有逃逸情节: 如果肇事司机在事故发生后试图逃离现场,这是极为恶劣的行为,会大大加重其罪责,即便事故并非完全由其一人造成,逃逸本身也会使其面临更重的刑罚。

4. 是否存在其他加重情节: 比如是否驾驶无牌无证车辆、套牌车辆,或者在事后销毁证据、阻碍调查等行为,这些都可能成为法庭量刑的依据。

综合以上因素,如果肇事司机被认定为主要或全部责任,且存在酒驾、超速、疲劳驾驶等典型交通违法行为,并且造成了如此严重的后果,其可能面临的刑期将远高于“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在许多类似案件中,如果导致多人死亡,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甚至无期徒刑的情况也并不少见,尤其是在有逃逸或者其他恶劣情节的情况下。

此外,除了刑事责任,肇事司机还可能面临巨额的民事赔偿责任。这包括死亡赔偿金、丧葬费、被抚养人生活费、医疗费、误工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等,对于遇难者家属来说,这将是一笔沉重的经济负担,而肇事司机需要承担全部或大部分赔偿。

这起发生在建昌县的悲剧再次敲响了交通安全的警钟。无论是驾驶员还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该时刻绷紧交通安全这根弦,遵守交通法规,谨慎驾驶,才能避免类似的惨剧再次发生,保护好每一个鲜活的生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根据报道,排除酒驾、毒驾,撞人后逃逸,以危害公共安全罪逮捕。

不好意思,接到通知,发图也敏感,所以图也得删除了。

首先是背景部分,绿框是学生,他们再在过马路,同时我们也看到右下角的车停下来礼让行人。

而肇事车辆出现的时候,不少学生已经通过了马路,剩下的部分也已经过了马路中间线,进入马路右侧区域

如下图所示,绿色方框依然是学生群体,其中箭头所指处是肇事车辆出现。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时候,奥迪车还在左侧,但是接下来,奥迪车的行驶轨迹就不对了。

按理说,奥迪车应该按着绿色箭头的方向行驶,靠右行驶。但是实际上,奥迪车走是图中的红色方向,越过道路中心线,直接冲着学生开过去。

而奥迪车在撞击小学生之后,并没有停下来,反而是继续行驶,从而对不少人造成了碾压

可以说,从视频中来看,这个司机是在故意杀人。

事发路段并没有形成堵车或者其他行驶不畅的情况,图中红圈是路况

因此,我倾向于奥迪司机以危险方式危害公共安全。


这个社会,总是存在垃圾人,你防都防不住,遇上了倒霉。

只是可惜了这群孩子。


但是无论如何,冤有头债有主,把邪恶之手伸向了无辜的孩子,禽兽不如。


ps:图中为抓捕嫌疑人韩某华,系村支书之子,被抓后称“啥都认”,这种人,就不打码了

ps:开车故意撞人是危害公共安全,举个例子

2016年9月13日汝城县曹再发正驾车在城区主干道上违章超速驾驶,并连续撞击电动两轮车及其摩托车,将被害人曾某凤、何某禹、颜某文当场撞死,被害人李某梅、李某、袁某华等受轻伤。最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