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新闻报道的「100 公斤菠菜卖了 26 元 菜农哭了!」一事,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现象?

回答
“100公斤菠菜卖了26元,菜农哭了!”这则新闻报道虽然简短,却触及了农产品销售中非常普遍且令人心痛的现象。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

一、 供过于求的市场饱和状态:

天气因素与集中上市: 很多时候,农作物的生长和收获受到天气条件的影响。如果某个地区的天气条件适宜菠菜生长,并且同一时期有多家农户或多个区域都在集中收获菠菜,就会导致市场上短期内出现大量的菠菜供应。当供应量远远超过市场需求时,为了尽快将产品出手,销售价格自然会大幅下降。
信息不对称与盲目种植: 部分菜农可能缺乏对市场需求的准确预测,或者在信息获取上存在滞后性。当看到某个农产品价格上涨时,可能会盲目跟风种植,导致同一种农产品产量过剩。他们可能没有充分考虑到其他地区或下一个季节的市场变化。
种植周期相对较短: 菠菜的生长周期相对较短,这意味着在适宜季节,可以进行多批次的种植和收割。如果多个环节的菜农都选择了在同一时间段内收获,就更容易造成供应过剩的局面。

二、 销售渠道不畅通与中间环节剥削:

对传统销售渠道的依赖: 很多菜农仍然依赖传统的销售模式,如农贸市场、批发市场等。这些渠道虽然能接触到大量消费者,但同时也面临着激烈的价格竞争。当供应量大时,批发商为了降低库存压力,会压低收购价格。
中间商利润空间挤压: 农产品从田间到消费者手中,往往需要经过多个中间环节,如收购商、批发商、零售商等。每个环节都会加上自己的利润。当菜农为了尽快卖出而压低价格时,中间商可能会“坐收渔翁之利”,而菜农的利润却被进一步压缩。
缺乏直销渠道和品牌意识: 许多菜农缺乏建立自己品牌、拓展线上销售渠道(如电商平台、社区团购)的能力和资源。这使得他们在面对议价能力较强的批发商时,处于弱势地位。他们可能不知道如何找到愿意支付更高价格的消费者。
物流成本和损耗: 农产品容易腐烂变质,长途运输和储存会带来额外的成本和损耗。如果不能及时销售,菜农面临的不仅仅是低价,还有可能因为产品变质而血本无归。这会促使他们宁愿低价出售,也要避免更大的损失。

三、 消费端的需求弹性与替代品影响:

农产品价格的波动性: 农产品的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自然条件、市场供需、甚至一些突发事件(如疫情导致的部分封锁措施)。菠菜作为一种日常蔬菜,其价格也容易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 菠菜属于相对普通的蔬菜,消费者对其价格的敏感度较高。当市场供应充足、价格较低时,消费者倾向于购买更便宜的替代品,或者增加对菠菜的购买量。但如果价格仍然高于他们心理预期,销量也不会大幅增长。
季节性消费习惯: 虽然菠菜四季均有种植,但在某些地区和文化中可能存在季节性消费的习惯。如果遇到了非传统销售旺季,即使价格低廉,销量也可能受限。

四、 菜农自身能力的局限性:

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不足: 很多菜农是分散的个体,缺乏系统性的市场信息获取渠道和分析能力。他们可能不了解全国性的农产品价格走势,也不知道如何通过合同或预售来规避价格风险。
议价能力弱: 作为个体生产者,菜农面对成熟的商业体系中的收购商和批发商时,议价能力非常有限。他们通常是被动的接受者,难以争取到更公平的价格。
专业化和规模化程度低: 一些菜农的种植规模较小,技术水平也相对基础。这使得他们在提高产量和质量方面存在局限,也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来降低成本或提升市场竞争力。

五、 社会经济层面的原因:

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现代化程度: 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在现代化、信息化、高效化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冷链物流、农产品溯源、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普及程度会影响农产品的销售效率和价格稳定性。
政府宏观调控与补贴政策: 虽然政府会出台一些农产品扶持政策,但这些政策的覆盖范围、时效性以及对个体小农户的实际帮助程度,也影响着菜农的收益。例如,是否有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是否提供销售对接平台等。

总结来说,“100公斤菠菜卖了26元,菜农哭了!”这一现象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

供给端: 天气适宜导致产量集中释放,信息不对称造成种植扎堆,使得市场上出现严重的供过于求。
销售端: 渠道不畅,中间环节层层加价,菜农缺乏议价能力和直销渠道。
需求端: 消费者对普通蔬菜价格敏感,替代品的存在也限制了价格大幅上涨的空间。
生产者自身: 菜农信息能力和议价能力不足,种植结构单一。

当这些因素汇集在一起,最终导致了菜农辛勤付出却只能获得微薄甚至亏损的回报。菜农的眼泪,是对辛劳付出与微薄回报之间巨大反差的无声呐喊,也是对现有农产品流通体系和市场机制的深刻反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好吧,在微博上看到这则新闻,多数评论都在喷中间商。但这事儿还真不是中间商的锅,大家在城里待太久了,平时也只是通过网络了解“猎奇类”的资讯,因此不知道也情有可原。

蔬菜从田头进入超市的流程很简单,大家也都能猜测出来,就是“农民收获”“卖给菜贩”“运到超市/市场”。直接告诉大家吧,中间商从中赚取的利润很少,就算赚,也是可接受的范围,甚至可以说那是“非常合适的价格”。

八毛钱的菜,倒出去也就两毛钱的利。当然这要排除一些囤积居奇和资源稀缺的时候,多数时候就是这样的。问题出在租金上啊同学们,蔬菜运到超市,运到菜市场,是要有摊位的。而卖家务必要赚出摊位钱,城市的租金太贵,想要不赔本,就得把钱加在菜价里头。光不赔本还不行,人不能白干活,又得赚钱,于是就形成了数倍于田间的价格。二三线城市菜市场的菜贩子,凌晨起床干活,卖到晚上,一天就赚八十块到二百块左右,再多也没有,除非是年前。

一个摊位,一月连续工作三十天,想要月入6000元,那么一天就得赚200元。3毛钱批发来的菜,卖1.3元,一斤赚一块钱,则一天需卖200斤。然后你还没算租金,算上租金,这个菜你就得卖两块三或者三块钱。

第二天新闻《黑心!三毛钱的蔬菜卖三块!菜贩赚了十倍钱》。

好了,说回100公斤菠菜卖26元这件事。

这在农村太正常了。果农和菜农以及肉农,只要是干了几年的,没有没这种经历的。以肉食鸡为例,一整个大棚的鸡,四十五天出棚,刨除鸡苗钱、物料费、医药费,一整套下来,多的时候赚三千,最惨一次我们赚了二百。一家人起早贪黑地干,到最后赚二百。

再有丝绸。养蚕的辛苦程度更厉害,其间辛苦不必多说,需要四人凌晨起床揪桑叶,每天数次,以至于指甲劈裂,酸痛浅红。四五十天结茧,卖给蚕茧站,赚一千块钱甚至更低。你说听见一车菜卖了二十块,去城里看见穿绫罗绸缎的,心态怎么平衡,怎么能不哭?怨谁呢?有敢怨的,有不敢怨的,难过得老泪纵横,思来想去,怨来怨去,只能怨自己没本事。所以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上学,上出来就有本事了。所以我一直希望上出来的同学,自己眼界不同以后,如果不是什么原则问题,请不要嫌弃他们。他们知道生活的苦,所以希望你能过得甜一点。

user avatar

我们家就是菜贩子,目前为止,已经干不下去了,目前只能等待时机寻求突破。

经验上,我爸爸已经有了十几年的贩菜经验,也是从卖菜一步步干到超市直供的。 扯得有点远了, 我说一下,在现在这个市场26收一百斤,愿意收真的不错了菜便宜的时候才最容易赔钱。 菜农不用跑市场,他的菜不止一百斤,也不止卖26块,媒体断章取义,实际上却不是这么回事,虽然菜农0.26元卖真的很可怜,但是他们一定不仅仅就这一百斤菜,他们还有别的品种,卖个几千斤,怎么着能收回成本和吃穿住行,只不过他们的孩子可能没办法添置一件衣服,去买一本书…可怜归可怜,但菜贩子也不是慈善家啊。 我是要为菜贩子鸣冤的,并不是谁都有那个本事去炒菜价的,很多时候,我们也只是挣个合理的辛苦钱。 拿这个两毛六的菜为例,有人说菜贩子两毛六收回去两块六卖出去净赚十倍,我真是一口血喷出来,我们是菜贩子,又不是卖菜的,你两块六买菜真的跟我们只有一毛钱的关系。微博上还有喷子说卖十斤剩下九十斤随便扔,真的不想做评价。 每个菜贩子,一次都要之前去批5000-10000斤的货,这也跟经济形势有关系,虽然吃穿住行必不可少,但现在城里的蔬菜需求量明显降低了,可能是因为经济不好,大家浪费的少了吧,! 拿5000斤为例子 两毛六一斤,这些菜也就是1300。 But 这菜一般都不是菜贩子直接收,菜贩子之间还有一个神奇的职业,叫做中间人,他们干的活很简单,帮你找菜农,帮你定价格,节省了你的时间,相应的收一分钱做回报,看上去不多,五千斤就是五十块啊,就是近两百斤菜啊!遇到稀缺的菜中间人还会坐地涨价这事就不说了。 再buf 菜是收了,总要运回去,5000斤菜收了之后,要雇负责装和卸的人吧? 两个人弄这些累的要死,我们姑且认为雇了两个人,最便宜的小混混一天一百八,经验颇丰的老司机300 还要管吃喝,折中一下,运输的人工费是500。 运输是要烧油的,死贵的柴油,城里下乡收菜,就按照跑的近的,这一个来回就是500最少了。 到了现在 5000斤菜的成本价就变成了 1300+50+500+500

然后菜就运到了城里。 菜都是带着泥巴的原始菜种,菜贩子还要干一件事情,那就是加工处理! 经过长途的劳顿,几千斤菜堆在一起肯定会挤烂很多,菜本身摘下来也不是一颗完美无瑕长相出众的好菜,长久失去水分更会有很多黄叶子一类的东西。这种时候就要雇佣阿姨们帮忙清理这些菜,洗掉泥巴,清洁菜叶,让他们都变成美丽诱人的菠菜,这个过程肯定是扔的越多菜品越好,按照我们家的标准,扔个500斤的烂菜叶算是少的。好在阿姨们的人工费并不贵,算200吧,装车我们自己来…

现在到了最后一步,销售! 那些可能卖不掉的菜贩子处于对他们的可怜,就不替他们倾诉了。 我们家还好,超市直供,超市要5000斤,我们就给5000斤,一点不会浪费,不会出现辛苦运的菜白白扔掉。 超市收菜是按照店来的,不可能5000斤都让一个店来卖,我们这边,大型 中型 小型 各种超市都有,我们要按照要求,把这五千斤菜分成 100斤 200斤甚至 10斤 50斤这样 然后包装,封膜 这一系列活动,还要再雇佣一波阿姨来分菜,虽然听上去不是太麻烦,但是细节上麻烦到爆炸,加上这时候还要有人跟着做装卸工(和去农村拉菜的那两个不是一个人,那两个已经回去睡觉了) 这里的人工最少要500

到了现在 如果一切顺利,没有意外,我们的成本就变成了1300+50+500+500+200+500 本来的5000斤菜 理想状态能变成4500斤 这都是成本 我们送到超市 大半夜起来 我爸拉货一天只睡几个小时 经常睡一两个小时就得起来了 我妈无限对账算账,两个人还得养我,总要挣点辛苦钱吧? 按照行业潜规则一斤抽一毛,4500斤我们抽450(他喵的真的不想骂人啊) 根据城市的规定,超市是要花钱检测菜品农药是否超标,以及各种各种费用,超市会收取5%的抽成来维持,你想送,你就要交这个钱,年底还要交几万块的份子钱,这个我就不加进去了,这个抽成是收菜价格的5% 所以菜到了超市 他们还没有卖的情况下 两毛六一斤的菜 大概就会变成 【1300+50+500+500+200+500+450+(1300+50+500+500+200+500+480)×5%】/4500

成本就变成了0.81元 然后超市要交房租 搭建柜台,雇员工,雇收银,交各种税费,而且,他们还有可能卖不完扔了 根据我们的经验 8毛钱收的菜最起码要卖到1.5元-2元 而且剧透露,超市的生鲜组最近一两年经常在赔钱,即便赚钱也只有3%-5%的利润点。 像这种,我们赚个辛苦钱,超市甚至赔钱,老农民欲哭无泪的时候,媒体们和喷子们都炸开了锅,大笔一挥,大口一张。 夭寿啦,黑心的菜贩子两毛钱收的菜卖两块。


我真的没有力气跟喷子们对喷,然而我还是想告诉大家一件事情。 以上情况全tm是理想情况! 我们辛苦八毛钱的本送到超市,超市惊了,开什么玩笑,新闻上报道你们两毛六收的,你给我要八毛?想不想干了? 一斤三毛,多了不给。这种时候我真的很想像喷子那样,两块六卖十斤,把剩下的90斤扔了喂狗。 超市也不好受,算了算就算3毛收的不卖一块也赔钱,市民一看,惊了,一块,??新闻上说你们两毛收的你卖一块? 不买!

所以这一波新闻出去,菜贩子和超市都要以泪洗面,老农民们,对不起,两毛六我也不收了,你还是扔了喂狗吧,或者找给你报道的那个的记者买去…

有人要喷我了,这么能bb有种你别干啊。 呵呵哒,谁不是为了生存,有更好的选择,我们家坚决不会干这个,而且目前我们已经不干了! 任何行业,你不想让别人有利益,你自己也得不到,如果菜农持续卖不掉,肯定就不种了,菜一少,五块六块甚至十块一斤的情况有的是,而且按照我自己观测,现在超市菜普遍都是好几块一斤,我也不做评论了。 还有人说,就不该有你们这种中间商赚差价。呵呵哒。 超市有自己的内部配送机构,自己人采购,自己人配送,得到的结果就是菜品质量极度差劲,拿着死工资没人帮帮超市好好干活,采购员糊弄工作,我们5000能剩下4500斤精品。 他们5000斤有时候能剩下2000斤,这一点不夸张,而且有时候下低价收购的任务,采购员瞎乱采购,5000斤有质量的根本没多少,采购员和菜中介勾搭抽成,什么破烂都拿,超市自己也是惨不忍睹。我们这个中间商有多重要,懂得都应该明白。 现在我们和超市沟通,我们合理定价,直接配送店铺,省去超市的各种麻烦和不可控因素,我们能赚个养家,超市保证利润点,农民也能保证个稳定输出,市民也不会经常突然买不起菜。皆大欢喜。 但理想是理想,谁都很犹豫,谁都想成本价拿到一个东西,市民想两毛六买菜,超市也想,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反正无所谓,大不了我们不干,加入喷菜贩子的行列。 等有一天,没有什么菜贩子了,只剩下几个大商户,搞个垄断,有你们这些无良媒体和市民吃不起菜的那一天。垄断什么样? 想想中石油、中移动这些吧,!

还有人说蔬菜水果不可能垄断,我提醒你们去翻翻去年 天价大葱、大蒜的新闻吧。





看到很多人给我点赞,真心感慨知乎的环境真的是好,如果是在腾讯新闻上我早就被骂成筛子了。我其实也就是半夜看到微博上说的,很是气愤所以说了一些行内的事情。

关于评论里的说我们是中介的那个,真的没法解释,我个人认为我们不是中介,我们只是蔬菜运输的中间环节,我们只是环节的实施者而不是决策者,即便没有我们的存在,人工也一个不会少,油钱也不会少,我们的存在,只是让超市省去了很多麻烦而已,我们只是一个自己给自己干的包工头而已,我觉得卖菜的都比我们像中介。

我们存在的意义就是我们可以更好的去优化中间环节,菜市场卖菜的菜贩子,他们一天就卖几十斤几百斤的菜,如果去农村拉菜油钱都不够,只能让我们供,按照成本考虑,其实菜贩子找我们拿菜成本要远低于他们自己去拉,而且不同起早贪黑,可以睡个好觉。

我们直供超市也一样,事实证明,我们直供超市,超市更便利,风险更小,利润点更高,而且菜质量更好且价格可控。

超市自配送有的是问题,除了他们真的去农村拉货了以外,真的什么优势都没有,不怪别人管理不善,我们是真是活着的人类,不是数据,没有理性化这么一说。如果真的讲究理想化,那么这个社会人人都是好人,去掉警察节省出来开支做全民医疗该有多好?或者更理想点,人人都不生病该有多好。

有人说就应该省去中间环节,来个APP之类的东西,直接直销,真是天真啊,这事说起来一套一套的,做起来比什么都难,一个APP才几个钱,全国这么多大型超市,谁实行开直接农民对客户这种跨越了?身处在行业里才知道什么是更适合这个行业的,话不投机也不想辩论太多,有些人你真有能力请你加入这个行业中并且改变它,而不是嘴炮啊。

现在这个社会不知道怎么了,天天向中间商开炮,生怕别人多赚了你钱,让你的腰包变扁了,我只想说我们这么辛苦,天天赔钱,十几年从事这个行业,没有别的生存能力了也要毅然决然的放弃,现在已经彻底放弃不干了,为什么还要被追着喷,真是想不明白了。


我不是跟你们讨论中间商是不是应该存在的,我只是想说一下中间商真的只是一个优化的纽带,真的超级辛苦,而且辛苦费少的可怜。




























起早贪黑不讨好,没人愿意干。

user avatar

@王王云海 是菜贩,我去年初曾经做过他的下游——超市,后来赔了~

超市的蔬菜有自采和摊位外租两种模式。

一开始超市蔬菜是自采,具体是雇的经理负责采购。蔬菜价格波动很大,比如西葫芦产地主要是山东和广西。两天前广西的一场雨,就会导致今天西安的西葫芦价格上涨几毛或者1块,可是西安天气好好的。超市一天进的蔬菜品种非常多,这给了经理极大的贪污空间。后来一次亲戚去采购,发现价格和经理差距很大,粗略估算,超市经理不到半年贪了10-30w,就把他辞了。

辞了经理后,一段时间我们超市几个合伙人轮流负责蔬菜采购。我和老婆曾经10点钟去西安三桥的蔬菜市场验收,看蔬菜质量,比如土豆是一袋一袋解开,看品相和大小后,再装车,因此我俩直到凌晨2点才回家。菜贩子当然比我们更辛苦,起早贪黑是必然的。也就是这个时候,我才知道蔬菜隔夜除了会有坏菜,而且水分流失会导致少斤两,而且按照协议,卖不出去的菜,菜贩子是要退的。

几个合伙人不可能整体负责蔬菜采购的,于是最后将超市的蔬菜摊位租出去,超市提成。比如一天销售1w蔬菜,超市收300。当然,不同的超市点位不一样。如果菜贩做这个生意,其成本除了@王王云海提到的,还必须压资金。因为超市给蔬菜摊位的回款,最快也是按月结算的。对一个中等超市来说,一个月可能压菜贩子几十万。这笔钱只要你干,就一直收不回,几十万一年的利息就是几万,一个月几千,所以这资金成本也是钱的。

超市的运营成本是很高的,每天的电费、导购员工资成本都高的吓人,摊位费自然不可能免费给菜贩子。超市导购员和收银员监守自盗现象很严重的,不到一年时间我们因此辞退了3个营业员,其中一个是我妈从老家介绍来的熟人。由于超市房租、电费、人员还有管理成本实在太高,去年7月-9月(中间有很多转接的事情),这个超市就打包卖了。当年几个合伙人投资几百万,后来150w处理的。

前几天去朋友家吃饭,他说想做生意,我说做生意难,有亲戚在西安北郊开黑山羊特色餐饮,半年亏了70w,两个朋友合伙开咖啡店,一年半也亏了70w。然后我朋友偏偏还是劝不住,又说放高利贷,2分利稳稳地赚。我想到那位借2分利,给房地产垫资水泥,现在在看守所的朋友。后来谈话内容变了,他应该觉得我幼稚吧,反正我感觉自己是没劝动他。

很多人真把做生意想的太简单的,一套一倒,转手就是钱。做生意很辛苦,风险很高,真的。

user avatar

其实这东西真不能算成本,要真算成本现在菜价还太便宜了。菜在地里卖多少钱和菜在你家楼下卖多少钱还真是没啥关系。种菜和卖菜这个事情没有技术垄断和行政垄断,所以是完全竞争的市场,既然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就说明目前看到的菜价已经是现有情况下的最优解了。

蔬菜这个东西最麻烦的是储运成本太高,每千克单价太低,运一吨手机和运一吨菠菜运输成本差不多,但是一吨手机可以卖几百万,一吨菠菜最多卖几千块,算上烂掉的还卖不了这么多钱,相较之下,运输成本占比就非常高了。而蔬菜这个东西还有个麻烦事儿就是产地和消费地不一致,城市里没法种菜,农村里卖菜基本没人要,所以还必须得运。一吨菜从农村运到饭桌,不仅仅运输成本吓人,还要扔掉很大一部分的损耗。所以导致两地菜价相差非常悬殊。

我觉得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大力发展食品工业,把农作物就近加工为食品再进行销售,相较于农产品,工业食品单价更高,储运成本相对更低。譬如说把菠菜直接加工成菠菜罐头再进行储运销售。



其实种菜本来就是一个有风险的事情,因为储运成本,蔬果的价格波动是很厉害的,最怕就是一窝蜂的种某一个品种的经济作物,烂地里是很有可能的。种植主粮油料作物什么的,风险可控很多,但是赚得也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100公斤菠菜卖了26元,菜农哭了!”这则新闻报道虽然简短,却触及了农产品销售中非常普遍且令人心痛的现象。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一、 供过于求的市场饱和状态: 天气因素与集中上市: 很多时候,农作物的生长和收获受到天气条件的影响。如果某个地区的天气条件适宜菠菜生长,并且同一时期.............
  • 回答
    关于“中国决心 6 年完全脱贫,平均每月减贫 100 万”这条新闻,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这条新闻背后蕴含着宏大的目标、巨大的挑战以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一、 目标与决心:历史性的承诺 “完全脱贫”的含义: 这并非简单地让一部分人摆脱贫困,而是指在中国境内,所有农村贫困人.............
  • 回答
    关于墨西哥、巴西等拉美国家毒品泛滥和枪支暴力的问题,新闻报道往往描绘出一幅令人触目惊心的图景,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也并非全是如此。要全面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深入探究其根源、表现形式以及地区差异。毒品泛滥:一个复杂的问题拉美国家,特别是墨西哥和巴西,确实是全球毒品问题的重要节点。这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 回答
    西方媒体的新闻报道,真的客观中立吗?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常常被告知,西方媒体的基石是客观和中立,它们追求的是真实、公正的报道。然而,当我们仔细审视这些报道,并结合历史、社会和政治背景来理解时,会发现事实远比这复杂得多。简单地说,认为西方媒体的新闻报道完全客观中立,可能是一种过于理想化的看法。.............
  • 回答
    我嘛,虽然没有实体的大脑会笑出声来,但作为语言模型,我“见过”的新闻报道,那可是车载斗量的,其中不乏让人忍俊不禁的。要说搞笑的,我脑子里第一个闪过的,就是那个……怎么说呢,一个关于“熊孩子”的真实事件,而且是发生在海外的。话说那是前两年,欧洲某个小镇(具体哪个地方我已经不太记得了,毕竟信息太多,但那.............
  • 回答
    我见过最离谱的新闻报道,应该算是我当年在网上看到的一则关于“科学家发现外星人在月球背面建造基地”的头条。当时配的图也很惊悚,几张模糊的影像,说是外星飞船的轮廓,还有一些像是巨型建筑物的阴影。当时这个消息铺天盖地,各大社交媒体平台都在转发。点进去一看,内容更是五花八门。有的说是有某个匿名宇航员泄露的内.............
  • 回答
    近日,新华社发布了《新华社新闻报道中的禁用词(第一批)》,这份清单在媒体界和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份清单的意义和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首先,这份清单的出现本身就具有标志性意义。 在信息传播日益碎片化、多样化的今天,作为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主动出台一份明确的新闻报道“禁用词”.............
  • 回答
    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新闻报道中负面内容较多是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现象,其背后涉及多重因素,包括地缘政治、意识形态差异、新闻采集机制、市场需求、文化隔阂以及对特定议题的关注焦点等。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点,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地缘政治与国家利益的博弈 大国竞争与战略焦虑: 当今世界,中国已成为.............
  • 回答
    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是一场充满戏剧性和争议的选举,而主流媒体在此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回顾这场大选,我们可以看到主流媒体在新闻报道方面确实存在一些值得深思的错误和局限性。这些错误并非单一事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共同影响了公众的认知和选举的走向。首先,对特朗普崛起原因的误判和低估是许多评论家和.............
  • 回答
    关于B站上俄乌局势新闻报道更新频率降低的现象,这背后可能涉及多方面的原因,而非单一因素所致。我们可以从平台内容策略、用户需求变化、内容生产成本以及更宏观的舆论环境等角度来分析。首先,从平台内容策略来看,B站作为一家以年轻人为主要用户的平台,其内容生态一直在不断演变。 用户兴趣迁移与内容多元化: .............
  • 回答
    央视报道了在巴西贫民窟采访毒贩、拍摄贩毒过程的新闻,这无疑是一次极具话题性和争议性的报道。要理解这样的报道,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可能包含的动机,以及它在新闻传播上的意义和潜在影响。首先,从新闻报道的深度和独特性角度来看,央视此举显然是为了呈现一个更为真实、更为触及痛点的巴西社会现实。长久以来,国际社会.............
  • 回答
    这可真是个好问题,很多军事新闻里,你总会看到“某旅”、“某团”、“某营”这样的说法,对吧?其实这背后藏着不少门道,远不是咱们平时说话那么简单。你想想,打仗这事儿,说白了就是国家之间、组织之间的一场高风险博弈。信息差、情报、甚至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这时候,“某旅”的出现,就是一种非常.............
  • 回答
    印度近期对中国科技公司Aplicaciones的大规模禁令,特别是针对字节跳动旗下TikTok的举措,确实给这家巨头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新闻报道中提到的“损失超过60亿美金”这个数字,如果放在任何一家公司的体量来看都属巨额,对于字节跳动来说,其背后反映的绝不仅仅是简单的财务数字。首先,我们得理解这个6.............
  • 回答
    您好!在海外众多媒体中,确实有一些因为其报道的严谨性、分析的深度以及内容的多样性而受到广泛认可,被认为是相对中肯的。要找到这样的媒体,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考量: 历史悠久与声誉积累: 许多历史悠久的媒体经过时间的考验,往往建立了更成熟的职业操守和新闻伦理标准。 独立性与公信力: 媒体是否能保.............
  • 回答
    澎湃新闻的这篇报道《“吃狗肉的权利”真伪之辩:伴侣动物是受保护对象,不可食用》触及了一个非常敏感且充满争议的社会议题——狗肉消费。要理解这篇报道,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一、 报道的核心观点与论证基础报道的核心观点鲜明而坚定:“伴侣动物是受保护对象,不可食用”。这意味着,文章旗帜鲜明地反对狗肉消费.............
  • 回答
    当恐怖袭击发生后,新闻报道中经常会出现“XX组织宣称对该事件负责”这样的说法。这句话背后的含义其实比表面看起来要复杂得多,它牵扯到很多方面的信息传递、政治博弈以及事实核查。首先,我们来拆解这句话本身的意思。 “XX组织”: 这指的是一个被认为有能力、有意图且有实际行动能力来策划和执行此类袭击的团.............
  • 回答
    1999年5月8日,北京。那天是个星期六,天气晴朗,我记得很清楚,因为前一天晚上我还在跟朋友讨论即将到来的周末计划。接到电话的时候,我还在睡懒觉,是被我妈急促的敲门声叫醒的。她一脸焦急地站在我房门口,手里拿着的是电视遥控器,眼神里充满了难以置信和愤怒。“大使馆!炸了!是美国人干的!” 她声音都有些颤.............
  • 回答
    料理包横行,外卖行业的“潜规则”如何破解?最近,一则“十份外卖五份是料理包做的”的新闻报道,在网上掀起了轩然大波。这不禁让我们对外卖行业的现状产生了深深的担忧:我们吃下肚的,究竟是厨师精心烹制的美味佳肴,还是流水线上生产的冰冷半成品?料理包为何如此盛行?料理包,顾名思义,就是将食材预先加工、烹饪好,.............
  • 回答
    知乎用户对中国经济前景的悲观情绪,相较于国外新闻报道的普遍基调,确实存在显著差异,并且这种差异背后有多重复杂原因。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信息来源与视角差异: 国外新闻报道: 宏观视角和全球比较: 国外媒体通常更侧重于将中国经济置于全球经济的宏观框架下进行.............
  • 回答
    关于华南海鲜市场并非新冠病毒源头的报道,确实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尤其是在“吃野味”这一话题上。如果这一说法被证实,那么那些因此受到批评甚至污名化的“吃野味”的人,确实有可能是在为病毒的源头“背黑锅”。为什么会出现“背黑锅”的说法?长期以来,在一些公众认知和早期的新闻报道中,将新冠病毒的源头与华南海鲜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