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斯维尔德洛夫不死然后接班,历史会如何发展?

回答
斯维尔德洛夫作为布尔什维克党早期领导人和苏维埃政权的重要组织者,他的早逝对苏联早期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果他没有在1919年因流感去世,而是活下来并接班列宁,历史的走向将可能发生巨大的改变。以下是对这种假设情况的详细推演:

一、 斯维尔德洛夫接班列宁的可能性与过程:

政治基础与实力: 斯维尔德洛夫在党内拥有极高的威望和实际权力。他不仅是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更是俄共(布)中央组织局的实际掌权者,能够深刻影响党内人事任命和决策。在列宁病重或逝世后,他在组织和宣传上的能力,以及在党内广泛的人脉,使他成为接班的有力竞争者。
可能的权力斗争: 列宁之后的权力真空,不可避免地会引发激烈的权力斗争。斯维尔德洛夫的对手将主要是托洛茨基、斯大林、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等人。
对阵托洛茨基: 斯维尔德洛夫可能利用自己在党内更广泛的组织基础和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来抵制托洛茨基的军事才能和激进改革主张。斯维尔德洛夫可能更倾向于稳健的党内控制和行政管理。
对阵斯大林: 斯大林作为党的总书记,其组织优势不容小觑。然而,如果斯维尔德洛夫在列宁去世前就已经确立了相对更强的个人影响力,或者在党内关键时刻得到了更广泛的支持,他有可能压制斯大林。斯维尔德洛夫作为党务组织专家,可能能够更有效地制衡斯大林日益增长的个人权力。
对阵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 这两人通常与斯大林结盟,但如果斯维尔德洛夫能够分化他们,或者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就有可能获得优势。
接班的机制: 理论上,苏联的接班会通过党代会或中央委员会的投票来决定。斯维尔德洛夫拥有在党内组织和人事方面的控制权,这会给他带来巨大的优势。

二、 斯维尔德洛夫执政的可能政策与方向:

斯维尔德洛夫被认为是列宁的重要助手,他本人具有很强的组织才能和务实精神。他的执政风格可能与列宁有相似之处,但也会有其独特的侧重点:

政治与组织:
强化党的领导和组织: 斯维尔德洛夫对党的组织建设有着深刻的理解。他可能会继续强化党的中央集权,并注重培养忠诚于党的干部队伍。他可能会更加警惕党内出现山头主义或个人野心膨胀。
稳定苏维埃政权: 在内战结束后,稳定国内局势将是首要任务。斯维尔德洛夫可能会更加注重恢复经济、加强社会管理,并防止出现新的政治动荡。
对内部异议的态度: 斯维尔德洛夫可能不会像后来的斯大林那样采取大规模的清洗,但他也会对党内和党外的反革命力量保持警惕。他更可能通过组织手段和宣传来压制异议,而不是大规模的政治迫害。
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的过渡与调整: 在斯维尔德洛夫领导下,“战时共产主义”可能会比历史上更快地结束,或者以一种更温和的方式向新经济政策(NEP)过渡。他可能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的弊端对经济恢复的阻碍。
新经济政策(NEP)的延续与发展: 斯维尔德洛夫可能会比列宁更早、更坚定地支持NEP,认识到其在恢复经济、满足民众需求方面的作用。他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允许私营经济的发展,并吸引外国投资。
工业化与集体化的节奏: 斯维尔德洛夫对工业化的重视是毋庸置疑的,但他可能会采取一个更渐进的、更注重实际效果的工业化进程,而不是像斯大林那样采取激进的五年计划。集体化可能会被推迟或采取更柔和的方式,以避免引起农民的强烈反抗。
国际关系:
世界革命的理论与实践: 斯维尔德洛夫是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但他可能不像托洛茨基那样激进地主张“世界革命”。他可能会更侧重于巩固苏维埃政权,并以一种更务实的方式与西方国家进行外交和贸易。
对外援助与合作: 斯维尔德洛夫可能会更积极地寻求来自西方国家的技术和经济援助,以促进苏联的建设。他可能会采取一种更加灵活的外交策略,以避免过度的国际孤立。
文化与意识形态:
对艺术家和知识分子的态度: 斯维尔德洛夫可能不像斯大林那样热衷于意识形态的严酷控制和审查制度,但他也会要求文化为苏维埃政权服务。可能会存在一定的文化自由度,但仍然受到政治立场的约束。

三、 对斯大林的影响:

斯维尔德洛夫的生存和接班将极大地改变斯大林的命运:

权力被压制: 斯大林作为一个后起之秀,其权力基础主要建立在党的组织系统上。如果斯维尔德洛夫掌握了党的最高领导权,他可能会限制斯大林在组织局和政治局中的权力,甚至可能将他调离核心权力圈。
无法进行大规模清洗: 斯大林能够发动大规模清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在列宁去世后获得了最高权力,并通过对党内组织和军队的控制来执行。如果斯维尔德洛夫掌权,他不太可能采取这种极端的手段来巩固权力,也就不太可能发生斯大林式的清洗。
斯大林可能被边缘化甚至被清洗: 如果斯维尔德洛夫认为斯大林构成了威胁,或者对其政治主张不满,他可能会采取措施将斯大林边缘化,甚至将其作为党内反对派来对待。

四、 对托洛茨基的影响:

托洛茨基作为红军的缔造者和列宁的有力竞争者,其命运也将受到斯维尔德洛夫掌权的影响:

继续政治斗争: 托洛茨基可能会继续与斯维尔德洛夫进行政治斗争,尤其是在经济政策和国际革命问题上。
可能被边缘化: 斯维尔德洛夫可能会利用其组织优势,在党内限制托洛茨基的影响力,尤其是在军事领域之外。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可能不会得到主流的支持。
流亡的可能性: 如果斯维尔德洛夫能够成功压制托洛茨基的政治活动,托洛茨基可能会像历史上一样被驱逐出党或被流放,但其被暗杀的可能性可能会降低,除非斯维尔德洛夫决定以更严酷的手段对待政治对手。

五、 对苏联发展方向的影响:

更温和的改革: 斯维尔德洛夫的统治可能意味着苏联会采取更温和、更渐进的改革方式,尤其是在经济领域。新经济政策可能会得到更长期的支持,并可能允许更大程度的市场经济成分。
避免大规模政治运动: 没有斯大林式的清洗和大规模的政治运动,苏联社会的内部矛盾可能会以一种相对温和的方式解决。政治压迫的程度可能会较低。
工业化与集体化: 工业化可能会是一个更平稳的过程,但可能不如斯大林时期那样迅速和激进。集体化可能会被推迟或采取一种更符合农民意愿的方式,从而避免了大规模的饥荒和反抗。
国际关系: 苏联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可能会有所不同。更务实的外交政策可能使其与西方国家有更多的合作机会,但也可能减弱其在世界革命中的影响力。
官僚体系的演变: 斯维尔德洛夫作为组织专家,可能会更加注重官僚体系的效率和纪律,但也可能导致官僚主义的进一步固化。

六、 其他潜在影响:

民族问题: 斯维尔德洛夫在处理民族问题上可能也会采取更务实的态度,但最终仍会以维护苏维埃政权的统一为目标。
文化发展: 如果政治压迫较小,苏联的文化和科学发展可能会更加活跃,尽管仍然会受到意识形态的约束。
政治传承: 斯维尔德洛夫是否能够建立起一套稳定的权力继承机制,或者他的统治是否会继续面临内部的挑战,都是未知数。

总结:

如果斯维尔德洛夫不死并接班列宁,苏联的历史走向很可能与我们所熟知的历史截然不同。他可能是一位更温和、更注重组织和行政的领导人,其执政风格会更接近列宁。斯大林可能无法崛起并实施其激进的政策,苏联可能避免了大规模的政治清洗和饥荒。经济发展可能会更平稳,但速度可能不如斯大林时期。国际关系也可能更为缓和,但苏联的世界革命影响力可能会减弱。

当然,这只是一个“如果”的历史推演。历史的进程受到无数因素的影响,斯维尔德洛夫能否成功压制所有竞争对手,以及他在长期执政中会遇到哪些新的挑战,都是无法确定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斯维尔德洛夫的早逝是苏联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的生存无疑会改写许多历史的篇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斯维尔德洛夫去世的太早,也没有留下太多的著作,所以很难说他接班会带来哪些变化,只能说大致推测一下。

1 布党组织的实权化进度会加快,就像之前说过,俄国的苏维埃本身就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自治组织,不但和布党没什么关系,和其他革命党社会党也都没什么关系,而是这些西化的现代政党跑去苏维埃里刷存在感。导致的问题就是可以通过苏维埃快速扩大影响,但是也免不了由此带来的内讧。斯维尔特洛夫是最早开始用布党党部在中央和地方争权的人,如果说列宁的口号是一切权力归苏维埃,那么他的口号就是一切权力归党部。这有可能也是导致他早逝的原因,有版本说他的死因是在外地演讲被愤怒的工人集体殴打重伤不治。按照过去布党史观苏维埃是布党建立并领导的框架下,这种说法简直无厘头,但是按照苏维埃—党部二元政治结构的描述,那就说的通了。所以说如果他不死,有可能苏联的集权化工作在内战后的两三年内即可能完成,而不是拖延到1938年;

2 斯维尔特洛夫的集权工作不但是在地方层面,在中央同样如此。不过因为研究较少,苏联解体后有段时间有人说他和列宁的矛盾极为尖锐,就是因为他控制的中央部门已经开始架空乃至限制列宁,包括后者的日程安排和发言内容都受到党部规定的影响。这也是他策划刺杀列宁导致列宁受伤,之后他也被列宁反杀一说的由来。但是这个俩人互杀的说法来自苏联解体前后,是真是假没有定论;

3 他是否有海外背景,他的亲哥是米国银行家,好像还有亲戚在法国也是地位很高。这是他家基因突变一门多豪杰,还是他哥出国后通过犹太人身份和米国什么圈子搭上关系了,这现在也难说。按照这种说法,所谓斯维尔特洛夫的超强工作能力,其实是“钞能力”,也就是大家都穷疯了的时候,他有直接美元拿,所以他能组织起来完全以他为中心如臂使指的组织。目前这种说法主要是有些皇俄倾向的历史学家在宣传,包括杀死尼二全家也是整个世界犹太帮的策划,就是为了赖掉皇室在海外的存款。当然这种说法也只能说虽然不知真假,但是无风不起浪;

总之目前为止,他身上的未知远远大于已知,而且缺乏中立学者对他有学术性的探索,尤其是他主政时间太短,各种可能性太多了。说起来别说是他,就连季诺耶维夫的正经传记直到今年才第一次有人写完,是尤里*茹科夫的作品。其他还有很多布党前期大佬们,其生平和政治活动都还有很多空白没有被研究和发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