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新修版为何设定段誉最后出家?

回答
好的,关于新修版《天龙八部》中段誉最后出家的设定,以及其中的缘由和影响,咱们来好好聊聊。这不仅仅是作者一个简单的决定,而是他对故事走向、人物命运以及主题表达的深思熟虑,其中蕴含着不少玄机。

一、 出家设定: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局,却又合乎情理的转折

首先得承认,段誉最后出家这个结局,在很多读者看来是颇为出人意料的。毕竟,在很多武侠小说的传统认知里,主角通常是功成名就,抱得美人归,人生达到巅峰。而段誉,他似乎拥有了一切:一个尊贵的王位继承权,两位绝色妻子(王语嫣和木婉清),还武功盖世。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看破红尘”的结局呢?

这背后,其实是对段誉这个人物性格和整个故事主题的深刻挖掘。

二、 缘何出家?多重因素的叠加与升华

让段誉最终选择出家的原因,并非单一的事件或情感的爆发,而是多重因素在他的人生经历中不断积累、发酵,最终促成的。咱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剖析:

1. “无为而治”的理念与理想的幻灭:
段誉骨子里是一个深受儒家和佛家思想影响的人。他从小就爱读书,讲究仁义礼智信。在故事初期,他对“治国安邦”抱有理想,渴望成为一位仁君,为百姓做些实事。他继承了吐蕃王位,也承担起了责任。然而,随着他卷入江湖的纷争,经历的种种生死劫难,尤其是目睹了太多人性的黑暗、权谋的残酷、以及那些看似高尚的背后隐藏的龌龊,让他对“治世”产生了深刻的怀疑。
他发现,自己所追求的“仁义”在那个乱世中根本难以实现,个人的力量是如此渺小,无法改变整个社会的顽疾。他曾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去化解矛盾,比如对带头大哥的追寻,对慕容复的劝导,但往往事与愿违,甚至适得其反。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鸿沟,以及在政治斗争中可能被迫做出的妥协,让他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和幻灭感。
出家,某种程度上是逃避现实的纷扰,也是对“无为而治”的一种极端实践——既然无法主动改变世界,不如退隐山林,顺应自然,不染尘埃。

2. 情感的复杂性与“求不得”的禅意:
段誉对王语嫣的感情,可以说贯穿了整个故事的主线。他对王语嫣的爱恋近乎痴迷,甚至可以说是超越了理智。然而,王语嫣心里始终只有那个“表哥”慕容复。段誉用尽了心思,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将王语嫣从慕容复的阴影中解脱出来,甚至一度以为自己终于赢得了她的心。
可是,最终王语嫣还是因为慕容复的疯癫,而心生怜悯,追随而去。虽然故事结尾留有余地,但段誉的“求而不得”在这段感情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对王语嫣的爱,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当这份精神寄托最终还是无法圆满时,他内心深处可能经历了一次巨大的失落。
另一方面,段誉也和木婉清有过深厚的感情,木婉清的爱炙热而直接。但与王语嫣相比,这种感情似乎更多是江湖儿女的情义,而段誉内心深处真正渴望的,或许是更深层的精神契合。
这种在情感上的求而不得,尤其是对王语嫣那份执着的爱,最终成为他“看破”的一个重要诱因。佛家“一切皆苦,求不得苦”的理念,在他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出家,是他对这种情感纠葛的一种超脱。

3. 对武林恩怨的厌倦与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段誉虽然出身尊贵,但他被卷入江湖的恩怨情仇,经历了大大小小的生死搏斗。他亲眼目睹了多少武林人士为了名利、仇恨、武功而疯狂厮杀,多少无辜之人被卷入其中。这让他对所谓的“英雄气概”、“江湖道义”产生了质疑。
他本身并不沉迷于武功的威力,他学武更多是出于自保和保护身边的人。当他集齐了六脉神剑、凌波微步等绝世武功后,他并没有像很多武侠人物那样将武功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相反,他更希望的是一份平静的生活。
经历过这么多血雨腥风,他可能开始思考生命的真正意义。是杀戮、是权谋、是名利,还是内心的宁静和超脱?出家,是他对这些问题的最终回答,是他选择一种与世无争、净化心灵的生活方式。

4. 天生的佛缘与逍遥派的传承:
段誉本身就与佛家有着不解之缘。他生性善良,心怀慈悲,这是他能得到几位高僧指点并最终皈依佛门的重要内在原因。
而他所学的很多武功,例如凌波微步,本身就带有几分飘逸和超然的意味,与逍遥派“无为而逍遥”的宗旨隐约契合。逍遥派的理念,讲究顺应自然,不为外物所役,这与佛家的出世思想不谋而合。从这个角度看,段誉的出家,也是一种对自身潜质的回归和对家族传承(逍遥派)的一种继承。

三、 出家设定对故事主题的深化

段誉的出家,并非简单的“烂尾”或“主角逃避现实”,而是作者金庸对整部小说主题思想的一次升华和总结。

对“侠”的重新定义: 《天龙八部》的主题之一就是对“侠”的探讨。段誉的出家,挑战了传统意义上的“侠”的定义。他没有像乔峰那样以悲壮的方式为民族大义牺牲,也没有像虚竹那样身兼少林、逍遥派、灵鹫宫三派掌门,成为武林至尊。他选择了一条与世无争的道路,这似乎暗示着,真正的“侠”或许并非只有浴血奋战,也可能包含着内心的觉醒和对纷扰的超脱。
“求不得”的悲剧内核: 《天龙八部》整体上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即使是段誉这样的“主角光环”人物,也无法完全摆脱“求不得”的命运。王语嫣最终的离去,是这种悲剧内核的体现。段誉的出家,正是对这种无法掌控的命运和情感无奈的承认与接受。
对人生意义的追问: 小说通过段誉的故事,引发了读者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在名利、权位、情爱之外,是否还有更重要的东西?段誉最终选择了心灵的宁静和对佛法的探求,这是他对自己生命价值的最终选择。

四、 去除AI痕迹的润色

写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觉得有些“总结性”或“分析性”过强,像是AI的报告。咱们换个角度,从讲故事人的角度,把这些东西融会贯通一下:

想象一下,段誉一路跌跌撞撞,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大理世子,变成了搅动整个江湖风云的人物。他见过乔峰的豪情万丈,也见过慕容复的野心勃勃;他体会过生死一线,也品尝过爱恨交织。他本来以为,凭着自己的赤诚之心和一点点运气,就能改变点什么。他想当个好皇帝,给老百姓带来安宁,这难道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吗?

可是,越是往前走,越是发现江湖的水太深,人性太复杂。他想救的人,救不了;他想管的事,管不好。那些曾经让他心动的女人,最终也都没有完全留在身边。尤其是王语嫣,那份纠缠不清的爱,让他尝尽了求而不得的苦涩。他看着身边的人,有的死去,有的疯狂,有的还在为过去的恩怨纠缠不清。

这时候,他会不会觉得,这一切的追逐,无论是名、是利、是爱,似乎都带着一丝虚幻?他练成了那么厉害的武功,但他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是一个安稳的家?一个爱他的人?还是内心的平静?

也许,在某个风轻云淡的清晨,当他看着远山发呆时,突然就想明白了。那些曾经让他魂牵梦绕的,其实也并没有那么重要。江湖的恩怨,国家的兴衰,个人的情爱,都不过是人生这场大梦中的一部分。既然梦醒了,何不就此放下,去寻找一条真正能让自己心安的路呢?

出家,对他来说,与其说是逃避,不如说是寻找。寻找一种不再被外界的欲望和纷扰所打扰的生活,寻找一种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的状态。他并非完全放弃责任,而是以一种更超脱的方式,去面对生命的本质。从一个王爷,变成一个僧人,这看似巨大的转变,其实是他在经历了人生的种种起伏后,对自己内心的一次彻底诚实的回应。

所以,段誉的出家,是他生命旅程中一个必然的,也是最深刻的结局。他不再追求“入世”的功业,而是选择了“出世”的自在,这正是金庸老爷子想要通过这个人物传递的一种人生哲理吧。

希望这样的讲述,能够让您更清晰地理解新修版段誉出家的设定,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层含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段誉出家是《天龙八部》新修版最尾增加的一个小情节,发生在倒数第二个情节后四十年,是金庸笔力和思考登峰造极的表现。

在这之前发生了四件大事。

一是在姑苏王家,读者感触不深,但对于段誉无疑触动是很大的。段誉的养父段正淳因为自己的多情横遭惨祸,但是这惨祸却又是他人仇杀,也不能说是咎由自取,而谋害的恶人他也不能报仇,因为那是他生父,面对新知的儿子,露出了堕魔者人性里的温柔。那谁才是罪犯?谁该负责?一切果都有因。谁又不是受害者?伦理之下,鲜活的生命被碾压破碎。而母亲临死,给段誉打开了多情人的大门,在养父和他的情人们共死,结束他多情人的奇怪一生的时候。

这是伦理。

二是在雁门关外,萧峰三兄弟教单于折箭,避免了一场战争。萧峰也因此成为了一个所谓大英雄,成为了汉人口中“弃暗投明”的人,但这时萧峰却选择了自杀,他对抗自己的国家只是反对侵略,不为国,而为民,他受不了自己的背叛国家的良心谴责,不会有人理解的谴责。萧峰死后,阿紫抱着他的尸体,挖出了游坦之送她的眼睛,投身悬崖,游坦之随即也跳下去,冤孽一段,丧命三人,如同曾经段誉对王语嫣的痴一样。这次段誉是旁观者。

是为痴。向来醉。

可萧峰的牺牲有意义吗?接下来便是雁门关官员邀功,将自杀的萧峰说成是南院大王来攻宋,被击退。宋朝皇帝也因此沾沾自喜,历史把真正伟岸英雄的性命和牺牲埋在地底,化为淡去的血迹。他的痛苦是棺材板背面的墓志铭。

这是道德。

三是在再来无量山,王语嫣觉得自己一天天老去,想要长生不老。在山洞中,王语嫣四处翻找不得,竟至于打碎了那个和她一样,却远比她永恒的玉像,一边跑出去,一边尖叫着:“我不要无常!”段誉看着地上的破碎的玉像,发现其实王语嫣错了,连玉像也老化了,世间哪有什么永垂不朽。同时这时段誉还猛然惊觉了自己的痴,因为这时才真正认清到王语嫣的丑恶,对王语嫣的向来,不过是心魔,这种心魔甚至曾差点都在王夫人身上发作,只因为王夫人当时便一副杀人样才吓退了段誉。

这时候段誉再回想自己的经历,可就不那么美好了,不像读者眼中所以为的那样。因为都是心魔在美化,王语嫣其实一直是个凉薄死气之人。痴是魔,爱是魔。人的情绪几真几伪?那么木婉清呢?钟灵呢?这些爱到底又有几分真实?几分永恒?谁又敌得过无常?好比你喜欢一个女子很久牵手许诺世界尽头,她便是光明。某日却发现她其实刻薄无味,或者说是个吃人的妖兽,那再见到同样明媚的女子美好的回忆呢?你真看清了吗?阴影常在,恐惧啮噬。

女主们是什么样的,读者或许一清二楚。但对段誉却不一样。在此时有个细节,就是段誉想起众女美丽的眼睛,开始想的最多的是木婉清,眼儿媚,却不知为何突然想得阿碧,竟骤觉最爱。有的人会觉得段誉花心,是,但也其实是段誉内心虚无主义和梦碎的表征,只因为其他女子都活生生地走出来,活在他身边,交织在了王语嫣给的噩梦里,阿碧还是那么遥远的纯净,留在记忆里的姑苏菏泽里。得不到的,遥远的,才梦一般美好,花开无根,心魔新生。

这是贪嗔痴,是情爱。

四是再见慕容复,此时段誉已经是皇帝,慕容复却疯了,只为了想当皇帝,想踏上自己现在的位置。权力是什么?是好是坏?富贵又是什么?为何吞人不眨眼。

这是权势。

总所周知,段誉最让人羡慕的就是神功,妹子,地位。可是一切都变成了梦幻狗屎,都在吃人。段誉是个有佛性的人,为人呆却善良,因而不愿学武,可是《天龙》一书,他的双手却沾满了无数鲜血。他所拥有的,逼疯了无数人。可是王语嫣还奇怪地看他一眼,问他,段公子,江湖上哪一天没有杀人放火之事。

这是得与失。

还有些小事件。比如虚竹来访过,苦笑,苦笑着说自己其实心里还是只想做一个小和尚。西夏公主呢?蒙着面,不见人,不动声色地送走了虚竹身边的四剑,还将自己身边美貌的宫女晓蕾送给了段誉。虚竹的婚后生活恐怕不会幸福,段誉恐怕也看到了,也会想到自己。木婉清天真蛮横,钟灵纯洁,晓蕾不知道性情。可文末却偏偏说段誉的儿子段正兴不知是哪位嫔妃的子嗣,意颇深。段誉的嫔妃只会越来越多,远离当年的江湖。也就是说段誉渐渐地活在胭脂粉里了。

提到段誉的多嫔妃,往往令人想起七个老婆的韦小宝。金庸说在写韦小宝时常常想起鲁迅《阿Q正传》的精神胜利法,写段誉亦如是,塑造段誉的原型就是《红楼梦》的怡红公子贾宝玉。(《鹿鼎记》的怡红院恐怕也脱不了干系)

段誉是借鉴的贾宝玉,和贾宝玉性情地位都很相似,同样的,贾宝玉最后也是出了家。他是为什么?因为《好了歌》,因为梦幻泡影,因为粉红骷髅。不是那些美丽的女子不美丽不善良了,而是一切有相,皆为虚妄。

在这里还有个细节,在第四章“崖高人远”,段誉亲吻木婉清,木婉清直言很欢喜后,段誉心想,木婉清的天真无邪是真的,钟夫人的是假的,钟灵的倒也是真的,因为她年纪还小。

题主原来的描述中有句大意是“难道木婉清和钟灵的爱还比不上他的心魔吗?”

答案不是比不上,而是本有心魔的段誉,会越来越觉得木婉清和钟灵也是心魔,是粉红骷髅。

四十年后,段誉出家。那时候木婉清、钟灵等等肯定红颜已不再了,世间又有什么红颜常驻呢?

有人不屑于新修版,我承认,三联版有三联的好,但是新修版也是极符合人物性情的,甚至更符合。我也热爱木婉清,但是对段誉,出家是必然。

当然或许也存在想要吻合历史的想法,比如因为历史上段和誉是个傀儡皇帝,真正的权臣是高侯爷高升泰,说不定就有背叛对段誉的伤害。这可能也是金老留下给懂一些历史的人的一个彩蛋。

有情皆孽,无人不冤。是陈世骧先生的书信,是一个文人的感慨,表意很好,实际上却不算很好的归纳。更好的能代表《天龙》主旨的应该是金老自己新修版里的两个词语。

不过是心障无常

这也就是段誉出家的原因。别的结局不会这么有味道。

当然,还有这么一段。

众人均想:“叶二娘恶名素著,但对她当年的情郎,却着实情深义重。只不知这男人是谁?”

段誉、阮星竹、范骅、华赫艮、巴天石等大理一系诸人,听二人说到这一桩昔年的风流事迹,情不自禁的都偷眼向段正淳了一眼,都觉叶二娘这个情郎,身份,性情、处事、年纪、无一不和他相似。更有人想起:“那日四大恶人同赴大理,多半是为了找镇南王讨这笔孽债。”连段正淳也是大起疑心:“我所识女子着实不少,难道有她在内?怎么半点也记不起来?倘若当真是经累得她如此,纵然在天下英雄之前声名扫地,段某也决不能丝豪亏待了她,只不过……只不过……怎么全然记不得了?”

也不排除段誉遇到无穷无尽的妹妹被逼疯的可能性。

(谢谢大家,这篇答案关闭评论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