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单看这两句话,
别人问我借手机我借给别人,老师说别人让你杀人你就杀人
老师的逻辑是有问题的,因为借别人手机,不可以用杀人替换。
但是联系整个事件,
引用
@Floyd Sonnet的描述:
我做了A,别人问我为什么做A,我回答C让我做了A,所以我才做的。
这种条件下,问题就变成了你为自己做无罪辩护,你认为之所以自己无罪,是别人让我做的,那么也就是你的逻辑是:
因为别人让我做(借给别人手机),所以我无罪。
当这个逻辑成为因果联系的时候,()内的内容就可以替换了。
这就是你和老师产生矛盾的地方。
你认为老师的逻辑错了,【借别人手机】不能用【杀人】替代,其实老师是用【别人让你杀人你也杀】,和【别人让你借他手机你也借】替换。
说句心里话,如果我是你,老师对我这么说,我也会反感,先有了反感这种情绪,而后再寻找老师的漏洞,所以很容易偏执,容易以偏盖全。
这位老师使用的方法来自“柏拉图术”中的“讽刺”,是使用按照对方的逻辑陈述这个句子,然后让对方看到明显矛盾,从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来在逻辑上叫做“归谬”)。这种方法适合“教育”,或者双方对第三方的事件进行讨论。
说的抽象一点,就是A与B讨论C的时候,这时候A与B是合作关系,适合使用这种教育手段,但是当A与B对抗的时候,讽刺这一手法容易使得一方难堪,容易加剧对抗。
我觉得如果这事发生在我的身上,结果和你一样,首先朋友和我借手机,我肯定借,因为如果不借,就会被说做小气,对人际关系影响很大,以后和别人借东西也难。
写到这里,我突然发现我被
Floyd Sonnet误导了... ...
因为事情的真相不明... ...
如果,事件是这样的:
1.
我借别人手机,别人将我手机弄坏了,我希望他赔偿,但是他拒绝,然后我寻找老师解决这个问题。
老师这样表述:谁叫你借了?他叫你杀人你也杀?
这样老师的逻辑就有问题了。
2.
你借别人手机,学校的规定是不准上课玩,但是那个借你手机的同学在上课使用时被没收了,你希望要回手机,这样你会非常委屈,因为我借他手机是没有错的,学校没有规定不能借别人手机,上课玩手机的是他,最后却惩罚我,这不公平,然后你们发生你描述的对话。
我觉得很有可能真相是这个... ...
这题我会!
小学周一操场上升国旗,必须戴红领巾。我有两条。自己戴了一条,口袋还有一条!但是站我后面的小胖哥没有,就在后面戳我。找我借。
本着学雷锋的精神,我就回头告诉他,一包辣条,借你戴一上午!
此时班主任突然出现,一人一jio!
师:为什么升旗的时候讲话?注目礼不懂?
后面小胖:老师我错了,呜呜呜。
我:不是,你要听我解释,他找我借红领巾啊。
师:他找你借就借?他叫你杀人,你也去?
我:那你给我买把刀我就去!
师:你还真想杀人啊!?
我:不是你让我去的?
师:我什么时候叫你杀人的?
我:他什么时候叫我杀人的?
我只记得那天我被留到很晚。我爸接我的时候也笑出声了。老师脸色也不好。
“别人让你杀人你就杀人?”
“不杀。”
“那怎么他要手机你就借给他?”
“杀人枪毙,借手机不枪毙。维持良好的同学关系将来大大有用,老师你嘛,毕业就没用了。等我结婚需要收份子的时候才会再联系你,而且你还不一定来。即使这一次借手机被你批评,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哪个学生不挨批呢?我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给同学玩手机挨了批评他就欠我一份人情,反而可增进同学情谊。我最大的错误不是借手机而是说了以上这番话。因为正常情况下一言不发事情也就过去了,你们做老师的很多人都是小心眼,一次丢了面子就要在别处找回来,这样哔哔哔惹恼你实在多此一举得不偿失。虽然根据你的年龄、学历、背景和教学成绩来看,你在退休前爬上领导岗位的希望十分渺茫,未来走后门不一定用的上。但是这也不意味着我可以随意得罪你,毕竟眼下距离毕业还有段时间。正确的做法是面对你的批评要么一言不发,要么对对对你全对。不怪我全是知乎害得。”
老师,以我的智力能分清“借手机”和“杀人”之间的区别。
杀啊
老师你说杀谁吧我这就去
老师对不起,我万万没想到他竟然是那样的人!
这句话说白了是用魔法打败魔法……
老师说这句话的时候,肯定是你先不讲逻辑的。因为你在推卸责任。
通常的场景是:老师质问你为什么要做某事,你直接甩锅说是某某让我做的。言下之意是:某某的要求和怂恿是因,你做了某事是果。责任应该是某某的。
这时候老师就会祭出这句话:他让你去死你也去?其实就是指出来你并不是个工具人,你是有自由意志的,某某叫你做某事你可以拒绝,你没有拒绝说明你希望做这件事情,你的责任不能被豁免……
先将老师说的“别人让你杀人你就杀人?”这个反问句变成等价的陈述句:即便是别人让你杀人,你也不应该杀人。
“即便是别人让你杀人,你也不应该杀人。”这句话,挺符合常识的,似乎没什么好反驳的。
但是,学生听了这话,似乎觉得老师说的不对,自己想要反驳,但却不知从何开始。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一步步来。
将反问句变成陈述句后,我们得到了命题P:即便是别人让你杀人,你也不应该杀人。
命题P为真的话,命题非P就为假。命题非P:如果是别人让你杀人,那么你就可以去杀人。
要注意,“不应该”的否定不是直接去掉“不”,变成“应该”。“不应该”等价于“不允许”,其否定就是“不不允许”,消除双重否定就是“允许”,“允许”等价于“可以”。
命题非P可以从命题Q中得出。Q:如果是别人让你做某事,那么你就可以做某事。
老师可能认为学生有一个这样的论证。
1.Q:如果是别人让你做某事,那么你就可以做某事。
2.别人让我借手机。
因此,3.我可以借手机。
老师说出P,从而推理出非非P。由于Q蕴涵非P,而非非P为真,因此Q为假。在由1和2推出3的过程中,1为假,因此推理不可靠。
学生觉得委屈,觉得老师的话有哪里不对。那么,老师的话到底哪里不对呢?
P是对的。P推理出非非P,这也是对的。非非P能否定Q,这也是对的。
不对的地方在于,学生本来就没有支持Q,就算老师否定了Q,那也和学生的论证没关系。
学生的论证可能是这样的:
a,如果是别人让你做某事,且该事不损害他人的正当权益,那么你就可以做某事。
b,别人让我借手机。
c,借手机这一行为不损害他人的正当权益。
因此,d,我可以借手机。
在这个论证中,争议的焦点不再是和Q相似的a,而是c。老师要做的是不是反驳a,而是论证c不成立,也许借手机的行为会导致他人用手机进行考试作弊等会损坏他人正当权益的活动。
不过,老师给出的P,无法起到反驳c的作用。老师给出P,那就是默认学生的论证中用到了Q。但学生觉得自己没有用到Q。Q显然不对,自己不会去用Q,而老师误以为学生用了Q,这简直就是在贬低学生的智商。因此,学生感到委屈和生气,想要指出老师的错误。
老师的错误在于,没有正确理解学生的论证。老师说出的P,它本身没错,它也的确可以反驳某个论证,但那个论证不是学生想要表达的论证。老师是在反驳一个稻草人。
所以,如果老师说了“别人让你杀人你就杀人?”这个反问句,学生可以这么说:“你误解了我的意思,我没有支持你想要反驳的那个论证。”
老师可以继续说:“那你是什么意思?”
学生可以说:“我的意思就是从a,b,c推出d。”
老师就说:“原来如此。不好意思,是我误解了你。我以为你是要从Q和2推出3。”
学生说:“那不是我的意思。”
老师继续说:“但是,你的论证中依然有错误,c是不对的。因为.......”
学生说:“我依然认为c是对的,因为.......”
然后双方可以继续围绕c来讨论。这可能会带来对双方都更有营养的多话。
“我和xxx是好朋友,所以我才把笔记借给他。但是我现在还小,老师你放心,等我长大了有力气了,谁欺负你,我把他们都杀了。”
我当年是这么回答的,把老师感动的一塌糊涂emmm
说相声
捧:“别人让你杀人你就杀人?”
逗:“对呀!”
捧:“你好好说说,这是什么意思!”
逗:“老师您看啊,要是日本鬼子来了,您说让我杀鬼子,那我肯定要杀!不杀就是汉奸呀!不杀就是孬种啊!那您说您算不算别人?这日本鬼子该不该杀?”
捧:“杀是该杀,可咱说的是现在,不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就是说现在!别人让你杀人你就杀人?”
逗:“对呀!”
捧:“啊?”
逗:“比如老师您被歹徒给劫持了,然后王大锤跟我说,咱得救救老师啊!一会儿我吸引那歹徒的注意力,你啊,就用这块儿板砖朝他后脑勺往死了拍。这我肯定要往死了拍他丫的啊!不拍不是男子汉!咱不能让老师受伤啊,对吧!
老师您说王大锤是不是别人?我这板砖是不是要往死了拍那个孙子!”
捧:“少耍贫嘴!没人绑架我,我就是说,别人随便跟你说让你杀人,你就杀人啊?”
逗:“老师,哪个神经病会无缘无故随便让别人杀人啊?我没见过,您见过吗?”
捧:“我也没见过,但我是说假如!假如你知不知道!”
逗:“奥,您是说大街上来那么个人,非亲非故,没来由的就走到我面前,先说一句天王盖地虎,再来一句莫哈莫哈,然后跟我说让我杀人?”
捧:“没那么多废话啊!我跟你说,没那么多废话,就是说让你去杀人!”
逗:“老师,那真碰上这种事儿,我也要考虑考虑。我首先要跟他聊聊搞清楚他为什么让我去杀人。万一是老师您让他给我带个话儿,叫我去杀鬼子呢!保家卫国人人有责不是?我肯定要挺身而出,奋勇杀敌,马革裹尸,肝脑涂地,……”
捧:“停!停下!怎么又去杀鬼子了!我不是跟你说了没有鬼子吗?”
逗:“那绑架老师我也要往死里拍那个孙子!我往他脑门儿上拍他丫……”
捧:“停,停,停,怎么又扯上绑架了,跟绑架我没关系!”
逗:“那绑架了咱师娘我也要往死里拍那个孙子啊!我拍他丫……”
捧:“停,停!别胡掰扯!你啊!还没师娘呢!”
逗:“没师娘?”
捧:“没有!”
逗:“真没有?”
捧:“没有!”
逗:“那我前天晚上在小树林儿里,看见老师拉手的那个姑娘是谁啊?老师您可得好好说说!”
捧:“你小子晚上不睡觉蹲小树林里干什么?”
逗:“这不是怕有人绑架老师您吗?”
捧:“谁绑架我啊?我跟你说那个不是你师娘是我女朋友!我们还没结婚呢!”
逗:那就是了,要是有人绑架了咱准师娘也不行,我拍他……”
捧:“你成心的是吧!好了!我就让你跟他聊聊,然后他先说让你杀人,你们一聊,他就跟你说他是开玩笑,那你就去杀人啊?”
逗:“这个说不准!要是他被日本特务监视故意装疯卖傻呢?我还得再仔细研究研究!”
捧:“怎么又是日本人?跟你说了没有日本鬼子!”
逗:“那恐怖分子咱也要干他丫的呀!”
捧:“你成心的是吧?啊?哪儿来的日本鬼子?哪儿来的恐怖分子?”
逗:“不是老师,他要是绑架了准师娘,我也要往死里拍他!”
捧:“哪儿来的绑匪?啊?你说说哪儿来的绑匪?”
逗:“不是,我真不知道哪儿来的绑匪,你要问他啊!你不问他,你问我,我怎么知道哪儿来的绑匪!”
捧:“好,好,好,那咱这样啊,就一个神经病跟你说让你杀人你杀不杀?”
逗:“那我还得考虑考虑,我得跟他聊聊,确认一下他是不是神经病!他要是装疯呢?日本鬼子我肯定还是要干他丫的……”
捧:“别胡扯!那个人就是神经病!不用跟他聊!”
逗:“不用跟他聊,我怎么知道他是神经病?”
捧:“精神病院跑出来的,你认识,已经发病好多年了!”
逗:"那我也要跟他再聊聊,说不定他好了呢?又说不定这么多年他都在装疯卖傻,为的就是传递组织的命令给我呢!不聊聊,我不踏实,万一是准师娘被日本鬼子抓了,我肯定得往死里拍这些龟孙啊!"
捧:“行了!咱不说杀人啊!不说了!我就问你别人让你吃屎你就吃屎吗?”
逗:“这个要看情况!”
捧:“看情况?你给我说说什么情况下别人让你吃屎你吃屎!”
逗:“这就好比说有那么一天啊,老师您被绑匪给劫持了,我也被劫持了。然后那个绑匪啊一勺一勺地往您老师嘴里喂大粪。然后一个绑匪就跟我说啦,怎么样?整一口?要不然我们把这鳖孙给撑死!
捧:“鳖孙?你小子能耐啊!”
逗:“不是,这是绑匪说的!总之吧,就这情况,老师您说,咱能眼睁睁地看着老师您被屎给撑死吗?我这再不情愿也得来这么一口吧!要不然……”
捧:“你等等!哪儿来的绑匪喂我吃大粪啊?”
逗:“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有绑匪喜欢让别人吃屎啊!不过老师您既然说有人喜欢让别人吃屎,那就有人喜欢给人喂大粪不是?老师您说的话总是不会错的!”
捧:“我什么时候说有人喜欢别人吃屎了?”
逗:“那不是老师您说的,'别人让你吃屎那你就吃屎'吗?既然有人会让我吃屎,那就是说有人喜欢看别人吃屎。要不然他说这话干嘛呢?”
捧:“他就不能是说着玩儿吗?”
逗:“老师您是说,您有认识的人,每天见面不说'您吃了吗',见面就跟您说‘赶紧去吃屎吧!'您认识这种人吗?”
捧:“我不认识!我是说如果!”
逗:“是啊!我也是说如果有绑匪给老师您一勺一勺地喂那个热腾腾,冒着气的大粪,我这不也是说'如果'嘛!”
捧:“行了,那咱这样啊!你现在就给我去吃屎去!”
逗:“老师,咱准师娘被日本鬼子绑架了正在喂大粪哪?”
捧:“谁给你说我女朋友被绑架了,哪儿来的日本鬼子?哪儿来的喂大粪?”
逗:“哦!那老师您让我吃屎干什么,难道我师公让日本鬼子绑起来喂热气腾腾的大粪啦?老师我跟你说,您放心,您家里谁把灌了大粪,我都会去救他们!”
捧:“你什么意思?你诚心的是吧?我们家没人被绑架,也没人喂我们家人大粪!”
逗:“哦,那老师您为什么让我吃屎呢?”
捧:“我这不是跟你说着玩的吗?你吃还是不吃?”
逗:“老师,您别怕啊,有人监视你对不对?您告诉我准师娘在哪吃大屎呢!我这就去就她。”
捧:“谁监视我?啊?谁监视我?你这什么意思?”
逗:“老师,没事儿的,要不您眨眨眼,我就知道准师娘正在吃大粪了。咱们一起想办法啊!您别着急!”
捧:“你别说了,把你爸叫来,我教不了你这样的学生!”
逗:“好嘞,那个老师,要不要我先跟校长打个招呼,说明一下咱们讨论了许多杀人和吃屎问题。我觉得要不咱还是讨论讨论昨天作业第二个大题怎么解吧!”
捧:“得了,咱们之前是说什么呢?”
逗:“老师您看您真健忘,我不就是来问你问题嘛!你看这题出的,一个人喂一勺大粪要20分钟,问十个人4分钟能喂几勺大粪?”
捧:“我啊?去你的吧!”
最好的反驳,是不给老师说出这种混账话的机会。
我有一个证明,能让说这话的老师显得很愚蠢!
1.
你做一件事,本来是好意,却被别人以极端例子偷换概念,改变性质,继而得出你错了,还让你语塞,有理说不出,只能生闷气。
类似这样的情况,我想每个人恐怕都曾遇到。
我曾经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在课堂上借橡皮擦给后一排的同学用,也被不讲理的、正处于更年期的班主任类似这样的狠狠骂,说我不认真听,罚我站了一节课。
后来我想通了,这道题,表面上是一道反驳题,实际上,却是一道双方对行为性质认知不一致的问题。
我们先来剖析一下:
老师以极端例子来比喻,说「让你杀人你就杀人?让你吃屎你就吃屎?」这样的话,本质是想表达什么?
其实他们真正想表达的,是说你这个人是猪脑子,没主见,别人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不管是我们借给同学橡皮擦也好、手机也好,亦或其它。这一行为,在他们认知中,都是认为我们是受对方指使的,是没有经过自己思考的,所以才会举出那样极端的例子。
用「让你杀人就杀人?让你吃屎就吃屎?」这样的比喻来教育我们:不要盲目听从别人的,要做一个有主见的人,这在逻辑上并没有什么不对。
然而,借给同学橡皮擦,借给同学手机,或别的什么,在我们意识中,是盲目听从别人的吗?
当然不是,我们之所以会这么做,完全是为了帮助同学,是有主观意识的。
同学找我们借橡皮擦、借手机,是因为他有需求,有急用啊。
同学之间,难道这点儿小忙都不应该帮吗?
所以,于情于理,同学的要求,我们都应该答应,这是正常的情谊维系。
不答应,反而说不过去。
甚至,还会把我们陷入自私、小气、吝啬、冷漠的境地。
助人为乐,这既是处事之道,也是教育所提倡的啊,这难道也错了吗?
所以,答应同学,帮他小忙,借给他东西,这在逻辑上,我们的行为也同样没错。
哪个老师也不敢公然的说,做人要自私、冷漠、当铁公鸡。
可问题出就出在:老师认为我们的行为是无脑的,受人指使的。
而我们认为我们的行为,是正义的,助人的。
两者认知不同,当然就造成了矛盾。
他觉得他有理,我觉得我有理。当他指责的时候,我们当然就不服。
那么如何化解这样的问题呢?
其实,在这样的事情中,双方都犯了一个错误。
学生,犯的是表述错误。
我们明明潜在想法是我们的行为是帮助同学,但被质问的时候,为了推卸责任,却说成是他让我这么做的。
这就正好给了老师一个逻辑:你是听从同学的。
你既然都说是同学让你这么做的了,那老师当然就只能依据这个逻辑,以极端的例子教育你,让你有主见。
所以,遇到这类事件,防止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才是上策。远比等老师用极端例子骂你了,再想着怎么去反驳要高明。
因为跟老师以牙还牙的对着干,要承担后果,即使你怼赢了,但他的权力大于你,能管着你,你也吃亏。
搞不好还会认为你是那种不听话的顽劣学生,需要好好整治。(参考最高赞答案。)
而防止的方法,就是改变我们的表述,不要推卸,直接说出我们的潜在认知。
比如:
老师:你为什么讲话?你不知道课堂上要遵守纪律吗?
我:是他叫我给他橡皮擦。
老师:他让你给你就给?他让你杀人你也杀人?
改:
老师:你为什么讲话?你不知道课堂上要遵守纪律吗?
我:小明橡皮擦用完了,急需要用,我不忍心看他着急,就借给他用。
大家看,这样的表述,不管老师后面会继续说什么,但是不是就怎么也引不到「让你杀人就杀人」的逻辑上了呢?
这就是表述的改变,引起的逻辑改变。
那么,在这样的事情中,老师又犯了什么样的错呢?
那就是不能理解的错误。
像上面的表述方式,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做到的,我也是长大后才想明白的事。
那难道就因为学生的表述错误,就要冤枉他吗?就要打击他的助人之心吗?
有多少学生是受了这样的委屈,而变的冷漠?
作为一个老师,在学生说出「是他让我这么做」的时候,不能换位思考,不能体会到学生的处境的无奈和苦衷。
仅凭字面意思,不联系前因后果,就粗暴下结论,把学生值得肯定的,帮助同学的助人精神,批判成没脑子、没主见。
试问,这到底是谁没脑子?这样的老师,还是一名合格的老师吗?
难道你就没遇到过同事有事相求,碍于情面而不得不为的事吗?
连换位思考的能力都没有的老师,又怎么能教好学生?
至少在教学方式上,是僵硬的、死板的、低能的,只会照本宣科讲空话的!
延伸阅读:
我是一个专注情商和口才的写作者,如果你还想看更多,如:
1.秒变幽默的技巧。
2.提高10倍恋爱成功率的聊天方式。
3.与人争论,如何提高说话反应速度?
.……
请关注我的公众号:情商和口才(ID:mmwings),几秒钟时间,你会庆幸的。
老师:别人让你杀人你就杀人?
你(缓缓站起来:老师,Faulty Analogy
老师:什么?Faulty Analogy,analogy听上去很下流嘛anal什么的。。。
你:Faulty Analogy,就是逻辑学上的错误类比。将无法类比的内容,通过形式上的一致强行类比。你犯了100多年前威廉佩利已经犯过的错误。
“老师你想杀谁你说一声”
我:“老师,请问这道题目可以帮我讲一下吗?”
老师:“嗯。blablabla......”
我:“我让你讲题你就讲题,那我要你杀人你就去杀人咯?”
老师:“.......”
我:“老师,你妈死了。”
老师上来就是一大耳刮子。
我:“老师你再打一次。”
老师又是一大耳刮子。
我:“我要你打你就打,那我要你杀人你就去杀人咯?”
老师:“.......”
我:“老师我生病了,望准假。”
老师:“你回家休息吧。”
我:“我要你准假就准假,那我要你杀人你就去杀人咯?”
老师:“……”
老师:“下面请大家把书翻到250页。”
我:“你要我翻书我就翻,那你要我杀人我就去杀人咯?”
老师:“……”
某欠揍同学:“老师你今天还没布置作业呢!”
老师:“哦对!今天作业是今天的考试卷抄三百遍。”
我:“他让你布置作业你就布置,那他要你杀人你就去杀人咯?”
老师:“杀人和布置作业能一样?”
我:“你看看这狗作业,跟杀人有什么区别?”
老师:“……”
最后,欢迎大家围观评论区精选暴躁老哥。
回答这个问题的难点在于,到底是站在老师的角度还是学生的角度回答。
无论你站在哪个角度,都会有另一群人表示不满。
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成年人站在成年人的角度试图去教育未成年人。
前提是,主观上认为这个未成年人不具备独立思考能力。
而未成年人反抗的动机上认为自己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能力”
老师认为学生不能分辨是非;
学生认为自己可以分辨是非。
老师认为我在教你如何分辨是非;
学生认为我不需要你教我“分辨是非”
反驳就是基于以上事实。
如果对此没有疑问,则反驳理由不成立。
所以问题的实际焦点就是“独立思考能力”和“分辨是非”
“别人让你杀人你就杀人”不过是将上述观点具体化,形象化。
而这样的矛盾就贯穿在整个教育实践当中。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教学传统,除了教授知识以外,也讲究“育人”
中国教师在道德领域的高地是非同凡响的“天地君亲师”
教化学生就是天选之职。
中国教师有着一套几千年总结出的对人类行为的观察结果,他所说的就是这套东西。
认为未成年人在认识上有所不足,应该告诉他何谓不足。
这套教育方针要说是完美无缺,肯定是过誉了;
要说是一无是处,那就枉顾客观事实。
筷子文化圈基本上都是这套教育理念,强调教书育人。
作为检验教育成果,我们在农耕时代是地球至强,农耕时代的巅峰就诞生在这里。
工业文明我们一度落后,甚至于挨打。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将问题的一部分归咎于教育落后。
否定“教书育人”要“快乐教育”自我实现“独立思考能力”
这种反驳的顶点就出现在目前最乱的一个城市。
2019年中旬,学生们不读书不考试了,他们以大规模蒙面暴乱示威“打砸抢”的方式表现“独立思考能力”
香港的教育出现了什么问题?
老师只教书不育人了,甚至于连历史都不教了,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相”自己去摸索什么叫“独立思考能力”
少不更事的未成年人,平白无故哪里去找什么“真相”什么是操蛋的“独立思考能力”
所谓的答案网络上都有,“飞丝、推特、幼兔”全是满满干货。
在那个地方,你根本不用去反驳,因为老师根本不和你说这些。
教你学会1+1=2就不错了,至于你的手机借给谁,你去不去杀人,对不起,老师还有个约会,没空给你讲这些道理。就算是说了,这里的学生会听吗?指不定还会纠集学生会的人来打老师。算了,自己看着办。
这样的结果,就是自以为聪明地蒙上脸,街头上施暴,投掷燃烧瓶,殴打无辜路人,把自己生活的家园砸个稀巴烂。
以后要面对的就是:全球拉黑。你已经拥有了“独立思考能力”谁也请不起你这样的人才。
说句实话,中国几千年的教育是最会打脸的,当人们以为我们的教育失败时,中国却进入了最强工业国家的行列,并必将进入人类工业文明的巅峰。
我们这套教育体系展现出的生命力是惊人的,对于人类的发展居功至伟。
要不要反驳,有铁一般的事实摆在面前,还是正在进行时。
如果老师不再说“育人”这样的话,自己去想想会发生什么。
别人让你借手机,你觉得借了也没啥,或者说你觉得借了有助于双方关系。你有主观借的想法。
别人让你杀人,你不想杀,这就是区别。
所以你做什么关键在于你怎么想,而不在于别人怎么说。
你们老师这个说法当然就有问题了。
首先,加钱居士真的有老师(师傅)。
其次,他真的杀人。
最后,还真有人(比巴拉赵靖忠)叫他杀人(师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