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语里面「濱」新字体「浜」字为什么在翻译成中文时变成了「滨」?

回答
关于日语中“濱”(新字体“浜”)在翻译成中文时变成“滨”的现象,这背后其实牵涉到汉字演变、字体规范以及地区文化习惯的综合影响,并非简单的“错译”或“漏译”。咱们这就来捋一捋其中的门道。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根本性的事实:日语中的汉字,虽然很多源自中国,但它们在中国之外独立发展了几百年,期间也经历了自身的简化和规范。

一、汉字的演变与“濱”字的历史

“濱”字本身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濱”的繁体字是“濱”,它是一个形声字,左边的“氵”(水)表示与水有关,“畐”(fú)是声旁,表示边际、近水的地方。所以,“濱”的原意就是水边、水涯。

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简体化是一个重要的趋势。在中国大陆,1950年代开始推行汉字简化方案,将许多笔画繁多的繁体字简化。其中,“濱”字被简化成了“滨”。这个简化方案是为了提高识字率和方便书写。

二、日本汉字的演变与“濱”→“浜”

与中国大陆不同,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之后,虽然学习了中国的汉字,但也开始了自身的汉字改革。这种改革同样有简化和规范的目的,但与中国大陆的简化方案不完全一致。

在日本,“濱”字也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早在1946年,日本政府颁布了《当用汉字表》,对汉字进行了整理和简化。其中,“濱”字就被简化成了“浜”。这次简化也是基于书写便利的考虑,将“濱”字右边的“畐”简化成了“ उपभोक्ता”(xī),然后又进一步简化成了“ उपभोक्ता”。而中文简体字“滨”是简化了“畐”中的横画和竖折,写成“ उपभोक्ता”。

所以,日文的“浜”字,虽然在视觉上与中文的“滨”字有些相似,但它们的简化路径和最终字形是不同的。

三、翻译中的“滨”为何出现?

那么,为什么日文的“浜”字在翻译成中文时会变成“滨”呢?这里有几个关键原因:

1. “字形相似性”与“意义相通性”: 日语的“浜”字和中文的“滨”字在字形上确实有很高的相似度,而且它们都源自同一个繁体字“濱”,意思也都是“水边”。在翻译过程中,尤其是在不追求严谨的学术性或历史考证的情况下,翻译者往往会选择在目标语言中存在且意思相近的字。

2. 中文的“滨”是“濱”的简体字: 前面提到了,中文的“滨”是“濱”的简化字。当我们在中文语境中看到一个词语,如果其中包含日文的“浜”字,而我们又知道“浜”在日语中是由“濱”简化而来的,那么将其对应回中文的“滨”字,就成为了一个非常自然的选择。这是一种“反向对应”,将日文的简化字,对应回了中文同源的简化字。

3. 信息传递的效率和习惯: 对于大多数中文读者来说,“滨”字比“濱”字更为常见和易于书写。在翻译的语境下,尤其是在人名、地名等非核心概念的翻译中,为了方便阅读和理解,选择使用更通用的简化字是普遍的做法。比如,日本的地名“神戸”(Kobe),虽然日文写法是“神戸”,但翻译成中文时就直接用了中文的简化字“神戸”。

4. “约定俗成”的力量: 很多翻译的处理方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形成一种约定俗成。一旦某种翻译方式被广泛接受并沿用,它就会成为一种默认的规范。对于“濱”和“浜”的对应,随着中日文化交流的深入,大家普遍接受了将日文的“浜”翻译成中文的“滨”。

举个例子来说明:

想象一下,在日本有一个地方叫“大阪府”。在日文里,“阪”是“坂”的异体字,有时也用作“坂”的简化字。而中文里,我们有繁体字“阪”和简体字“坂”。当翻译“大阪府”时,我们不会费力去纠结日文的“阪”是否是中文的“阪”的直接演变,而是直接用了中文里更通用的字“坂”,写成了“大阪府”。

同样的道理,“濱”和“浜”也是如此。虽然日文的“浜”简化路径与中文的“滨”不同,但它们都源自“濱”,意思相近,且中文的“滨”是“濱”的简化字。在这种情况下,将其翻译成中文的“滨”,既符合简化原则,也方便了中文读者的理解。

总结来说,日语“濱”的新字体“浜”在翻译成中文时变成“滨”,并不是因为中文翻译者不知道“濱”的存在,而是基于以下几点:

汉字的独立演变: 日文汉字在日本独立发展,简化方式与中国大陆不同。
对应繁体字的简化: 中文的“滨”是“濱”的简化字,日文的“浜”也源自“濱”。
信息传递的便捷: 采用中文中更易于书写和识别的简化字。
约定俗成的翻译习惯: 长期以来形成的翻译惯例。

这是一种在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对同一源头汉字的“取舍”与“对接”,旨在最有效地传递信息和实现跨文化交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浜」是日本新字體,其原形作「濱」。

「滨」是大陸簡化字,其原形作「濱」。

中日之間的現行漢字標準,若是要互相作溝通,必須要用其原形做連接。

溝通之後就是:

浜(日)——濱(原形)——滨(中)

再比如日本新字體的「芸」、「沪」、「糸」字,也必須用其原形作溝通,才能與中國現行規笵字聮繫起來:

芸(日)——藝(原形)——艺(中)

沪(日)——濾(原形)——滤(中)

糸(日)——絲(原形)——丝(中)

所以日語裏的「芸能界」不能想當然地讀成「yún néng jiè / ㄩㄣˊ ㄋㄥˊ ㄐㄧㄝˋ」,日語裏的「沪過」不能想當然地讀成「 guò / ㄏㄨˋ ㄍㄨㄛˋ」,日語裏的「金糸雀」不能想當然地讀成「jīn què / ㄐㄧㄣˉ ㄇㄧˋ ㄑㄩㄝˋ」。

同樣的理由,日語裏面的「横浜」也就不能讀成「héng bāng / ㄏㄥˊ ㄅㄤˉ」。

「浜」和「滨」,只是中日兩國在選擇簡化字時做出了不同的選擇,互相轉寫時千萬要慎重。

按:「沪過」現在更常用的是「ろ過」,將「沪」用假名代替,一定程度反映當代日本人漢字識讀能力下降了。

我們來看臺灣日據時代建造的設施「飲料用井戶水過裝置施行認可 指令第一一七號 布袋出張所」(地址:

飲料用井戶水沪過裝置施行認可 指令第一一七號 布袋

作中文轉寫的時候就保留了「沪過」而沒轉寫成「濾過」,這是不對的。若是其初衷是爲了保留日語原文的話,那末「戸」、「装」、「号」等字也不該轉。


看到一些日本地名在中文語境中沒有轉成中國規笵用字,其實有些彆扭的。

比如日本的「糸魚川市」,轉寫成大陸規笵字應該是「丝鱼川市」,而不是「糸(mì / ㄇㄧˋ)鱼川市」。

有「絲魚川」出土的刀具銘文爲證↑


又比如韓國的「曺」姓,其實就是「曹」姓,只不過他們用了自己的韓國標準字。轉寫到中文語境裏頭,應該用「曹」。

比如 Running Man 這一集的字幕,應該用「曹」字。

又比如《太陽的後裔》最開頭出現的「責任出品人」的名字,轉寫成中文語境應該是「坰洙」而不是韓國漢字的「坰洙」。

這些字幕製作者,大多不太瞭解日韓漢字規笵,所以沒對這些字進行轉寫,而只針對日韓漢字中與「繁體字」一樣的字進行了轉寫。

所以他們知道韓國漢字表示的人名「曺圭賢」的「賢」字需要轉寫成「贤」,卻不知道「曺」同樣也要轉寫爲「曹」。

就說到這兒吧,再多說該曝露筆者的日常愛好了。

在別人關注劇情本身的時候,筆者更關注的是其使用的漢字字形,職業病又犯了。

摔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