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语里面充斥着非常多的外来语,但外来语无法代替和语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
日语的外来语(カタカナ語)确实是其一大特色,数量之多,涵盖范围之广,几乎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为什么即便有如此多的外来语,和语(日本語)依然占据着核心地位,甚至某些情况下外来语难以完全取代和语呢?这背后有着深刻的语言和社会原因。

首先,和语承载着日本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情感。许多和语词汇,尤其是那些描绘自然、人情、生活习俗的词,本身就带有独特的意境和情感色彩,是长期历史积淀的产物。例如,“侘寂”(わびさび)是一种对不完美、不永恒之美的欣赏,这种细腻的情感和审美,很难用一个简单的外来语词汇来精准传达。“もののあわれ”是对事物消逝的美好感到淡淡的忧伤,这种日本人特有的感性,也并非一两个外来词就能轻易替代。这些词汇不仅仅是语言符号,更是日本人的精神内核的一部分。

其次,和语在表达细微的语感和情感层次上,往往比外来语更为灵活和丰富。日语的助词、语尾、敬语系统,以及词汇本身丰富的多义性和情感色彩,共同构成了一个微妙的表达体系。例如,同一个“感谢”,用和语的“ありがとう”(或更郑重的“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时,其语调、声线、以及与之搭配的肢体语言,都能传递出非常细致的情感。而一个简单的“サンキュー”(Thank you)虽然也能表达感谢,但那种细致入微的感情表达,在外来语中往往是缺失的。

再者,和语在许多基础概念和日常生活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地位。一些最基本的需求、行为、事物,早已被和语词汇牢牢占据。比如,吃饭、睡觉、走路、回家这些最日常的行为,都有着最贴切的和语表达。即使有类似“ランチ”(lunch)这样的外来语代替“昼食”,但“ごはん”(米饭,泛指食物)作为基本词汇,其地位依然不可动摇。更何况,很多和语词汇已经内化为日本人的思维模式,例如“遠慮”(えんりょ)——对他人的顾虑和退让,这种含蓄的社会规范,其对应的词汇也深深扎根于和语之中。

同时,语言的生命力也体现在其能够自如地创造和组合,以适应新的事物。虽然大量外来语被引入,但日本人也擅长将这些外来语与和语结合,甚至创造出全新的和语词汇来描述新概念。例如,“パソコン”(personal computer)是外来语,但“パーソナル”和“コンピューター”本身就被日本人消化吸收。而像“空耳”(そらみみ)这种直接用意语词汇组合创造的新词,反而更具日本特色,也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最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语言的生命力在于其使用者的情感连接和文化认同。人们使用和语,不仅仅是传递信息,更是与自己的文化、民族情感产生连接。在外来语的洪流中,和语依然是日本人沟通思想、表达情感、传承文化的最亲切、最自然的载体。即使某个概念可以找到一个漂亮的外来语替代,但如果那个和语词汇承载着更深的文化意义,或者更符合日本人的表达习惯,那么它往往会被保留下来,甚至比外来语更受欢迎。

总而言之,外来语的引入丰富了日语的表达,但和语之所以不可替代,是因为它承载着日本民族深厚的情感、独特的文化内涵、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根深蒂固的地位。和语的灵活、细致,以及与日本人思维模式的契合,都使得它在外来语的冲击下依然保持着其核心的生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代日语词汇有4大来源:(1)原生词、(2)汉语词、(3)外来转译词、(4)外来语。其中(1)称为“和语”,(2)+(3)称为“汉语”,(4)称为“外来语”。

外来语之所以代替不了日语旧词汇,是因为上述三者在日语中即便存在相似之处,用法、适用场合也完全不同。

和语产生于日本本土,在日本有文字之前就已经存在了,词汇中包含了日本古人对于世界最古老的看法,很有感情成分,比如“田舎”对于乡下的嘲讽意味,“儚い”对时间长短的感叹,“報い”对因果的思考;汉语传来,日本有了文字,而汉语本身又给日语增加了大量新生概念,日本人将其当做真理一样奉行,汉语自然成为了标准的象征,武士道当然要遵循、天皇当然要崇拜;到了近代明治维新,日本需要学习西方文化,就大量以汉字转译各类语言,经济、民主、社会、阶级、劳动后来都被汉字母国中国借回去形成了现代汉语词汇;二战以后,日本人不再拘泥于汉字束缚,转以音译来翻译欧美各国文字,为日语提供了大量时髦词汇。

简单来说:和语更有感情,汉语更肯定,外来语更时髦

一般而言,如今和语用于日常交流、写诗作词;汉语用于学术交流、概念探讨;外来语用于包装修饰、打出新意。

用题主例子。一般说要喝水了,就会提“飲み物”(喝的东西);谈起某种新饮料开发,公司里自然会在报告中使用“飲料”;而要打出新饮料广告,“ドリンク”这种无汉字写法更能吸引日本老百姓,老百姓觉得时髦也会说两句,以显示自己很年轻很潮。再比如挑战,“挑む”会让人有一种具象感觉,好似一个人挥舞钢刀、单骑挑战;“挑戦”会出现在客观叙述之中,比如某某对某某发起挑战;“チャレンジ”则更像是口号,让人心思鼓舞。

类似词汇还有不少,这里少许贴几个,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

另外很不明白一点,为什么一提到日本,不管说什么都会联系到“脱亚入欧”,这实际上是个伪概念。1950年以前日本这四个字从未连用过,唯一宣扬脱亚思想的《脱亚论》一文更是60多年无人问津,而且日本虽然学习西方,但也仅限于在技术、制度层面予以模仿,骨子里面日本仍旧沿袭了幕府那一套东西,直到二战结束才算是真的改变,也希望各位明鉴吧。

另外楼上某位说日本人对欧美学生明显比对亚洲学生亲近,不错,我也觉得中国人对日韩马来人没有对白人黑人更亲近,但我从不觉得中国人什么时候脱亚入欧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日语的外来语(カタカナ語)确实是其一大特色,数量之多,涵盖范围之广,几乎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为什么即便有如此多的外来语,和语(日本語)依然占据着核心地位,甚至某些情况下外来语难以完全取代和语呢?这背后有着深刻的语言和社会原因。首先,和语承载着日本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情感。许多和语词汇,尤其是.............
  • 回答
    关于日语中“濱”(新字体“浜”)在翻译成中文时变成“滨”的现象,这背后其实牵涉到汉字演变、字体规范以及地区文化习惯的综合影响,并非简单的“错译”或“漏译”。咱们这就来捋一捋其中的门道。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根本性的事实:日语中的汉字,虽然很多源自中国,但它们在中国之外独立发展了几百年,期间也经历了自身.............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第五共和国”中,金部长、全小将以及“kaka”(您可能指的是某位人物,但在此先不作具体猜测,仅从您描述的现象来解读)会说日语的现象,这确实是韩剧和一些历史背景下可能出现的有趣细节。要详细解释这一现象,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关键点: 历史背景与日本殖民时期的影响首先,理解为什么在韩国的影视.............
  • 回答
    日语中确实有许多词语,它们不仅仅是表达意思的工具,更像是诗人洒落的细语,触动着人心最柔软的角落。我一直觉得,语言的美,在于它能够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成一个个触手可及的画面,让人在咀嚼字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背后那份细腻而深邃的情感。比如,“木漏れ日”(こもれび,komorebi)。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一.............
  • 回答
    在日本的汉字海洋中,确实有一些词汇,即便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我们,初次见到也会一脸茫然,仿佛穿越到了另一个次元。它们并非因为生僻难认,而是因为它们在日本语境下的意义,与我们熟悉的中文意思大相径庭,甚至南辕北辙。这就像一块熟悉的石头,换了块土地,长出了不一样的苔藓。1. 暖簾(のれん noren)乍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日语外来语(和制英语)的音译和习惯用法。简单来说,虽然“neck”这个词根在两种情况下都存在,但由于发音习惯、词源演变以及日本人对发音的偏好,导致了它们被音译成了不同的样子。我们先来逐个分析: 1. necktie:为何是「ネクタイ」? 词源追溯: "Necktie" 这.............
  • 回答
    关于日语中“R”而非“L”的发音现象,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语言学问题。这背后牵扯到语音学、历史语言学以及语言接触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并力求用自然、不带AI痕迹的语言来阐述。首先,我们得明白,并非所有日语词汇都只有一个“R”音,而是说日语本身有一个发音,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听.............
  • 回答
    关于日语中汉字发音的“粗糙”与入声字保留的“完好”,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它触及了语言演变、语音规律以及历史文化交流中的一些核心问题。我们不妨从源头和演变两个层面来细致地探讨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粗糙”这个词或许不是最恰当的描述。更准确地说,日语中汉字(汉字在日语中称为“漢字”.............
  • 回答
    日语里有一种很特别的习惯,那就是在很多情况下,日本人说话时会刻意省略主语、宾语,甚至一些我们认为理所当然应该出现的代词。这不像中文里那样,我们会说“我喜欢你”、“你去了哪里”,而是可能直接说“喜欢”、“去了”。这种“爱省略”的风格,让很多学习日语的人感到有些摸不着头脑。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而且这些.............
  • 回答
    哈哈,听到“日语里没有脏话”这个说法,我脑子里第一个念头就是:嗯,这事儿得掰扯掰扯。毕竟,哪个语言体系里能完全没有负面的、带点粗鲁色彩的词汇呢?人都是有情绪的,有不爽的时候,自然就会想办法表达出来。所以,简单粗暴地说,日语里当然是有脏话的。不过,它可能和我们习惯的中文或者英文脏话在某些方面不太一样,.............
  • 回答
    《国家破产之日》这部电影,可以说是把韩国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的一段惨痛经历展现在我们面前。其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提出的援助条件,以及女主韩诗贤(由金慧秀饰演)为何极力反对,这些都是理解那段历史的关键点。IMF提出的核心条件及其背后逻辑IMF作为一家国际金融机构,其核心职责是维护全球金.............
  • 回答
    .......
  • 回答
    日本动漫里男尊女卑的现象,要说“严重”与否,其实是个挺复杂的问题,很难一概而论。但要说完全不存在,那肯定是站不住脚的。这个问题渗透在很多作品的方方面面,而且随着时代发展,表现形式也在变化。历史根源和文化背景首先,咱们得明白,日本动漫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深受日本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影响。日本在历史上长期.............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要回答汉语里是否存在日语概念里的“敬语”,咱们得先弄清楚,日语里的“敬语”到底是怎么个意思。日语的“敬语”可不是简单地加个“您”或者“请”那么简单。它是一个非常庞大、细致的系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尊敬语(そんけいご sonkeigo):这是用来抬高对方(讲话的对象或.............
  • 回答
    在日式galgame的世界里,性描写绝非仅仅是内容的堆砌,它承载着多层含义,是构建游戏体验不可或缺的一环。首先,它是一种 情感催化剂。galgame的核心在于玩家与角色之间的情感连接。当玩家通过游戏过程,逐步加深与某个角色的羁绊,从陌生到熟悉,再到产生情愫,性描写往往是这种情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延.............
  • 回答
    要养活一个日本动画里的女仆,这可不是件小事,得是个不折不扣的“大户”才行。咱就别拿现实生活中请个保姆来比了,动画里的女仆,那可自带一套体系,从吃穿住行到各种潜在开销,都得细细算来。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动画里的女仆可不只是个打扫卫生的角色。 她们往往被设定成全职、24小时待命、负责主人家中几乎一切事.............
  • 回答
    日语和韩语中确实存在一些在中国大陆地区不常用、甚至已经消失或者变异了的汉字词汇和成语。这主要是由于历史、文化交流、语言发展以及简化过程等多种因素造成的。核心原因分析:1. 历史发展与文化隔阂: 古代遣唐使/遣宋使的影响: 日本和韩国在古代都曾大量学习和吸收中国文化,包括汉字和汉语。然而.............
  • 回答
    在日本的温泉店里随地大小便,这确实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并且会触犯日本的法律。在日本,公共场所的卫生和秩序受到高度重视,任何破坏这种秩序的行为都会被视为违法。具体来说,在日本温泉店里随地大小便,最直接可能触犯的法律是《刑法》中的“器物损害罪”(器物損壊罪)。温泉店的浴池、地面、甚至洗手台等设施,都被视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语言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核心。为什么日语和韩语能吸收大量汉字,甚至读音也出现相似性,而像满语、蒙古语这样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虽然历史上与汉族文化有接触,却没有形成类似的汉字使用基础呢?这背后其实是历史进程、文化接受度、政治需求以及语言自身特点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确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