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语里为何necktie写作「ネクタイ」,而necklace却写作「ネックレス」?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日语外来语(和制英语)的音译和习惯用法。简单来说,虽然“neck”这个词根在两种情况下都存在,但由于发音习惯、词源演变以及日本人对发音的偏好,导致了它们被音译成了不同的样子。

我们先来逐个分析:

1. necktie:为何是「ネクタイ」?

词源追溯: "Necktie" 这个词本身就非常直观,指的是“系在脖子上的领带”。
发音考量:
英文原词 "necktie" 的发音大约是 /ˈnɛkˌtaɪ/。
日语在处理外来语时,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尽量使其符合日语自身的音节结构。日语的音节大多是辅音+元音(CV)或单个元音(V),很少有辅音结尾的音节,或者两个辅音连在一起的情况(特例是拨音 ん)。
当我们尝试将 "necktie" 的发音套进日语的音节时,"neck" 部分的发音 /nɛk/ 是一个辅音结尾的音节。直接音译为「ネック」(nekku)是可以的,但日本人更倾向于在辅音结尾后加上一个元音,形成一个完整的音节。最常见的选择是加上「ウ」(u)或「オ」(o),所以「ネック」变成「ネック」再变成「ネク」就比较顺口。
而 "tie" 的发音 /taɪ/ 在日语里很容易对应到「タイ」(tai)。
所以,将 "necktie" 音译为「ネクタイ」(nekutai)就成为了一个自然的选择。这里的「ク」(ku)可以看作是对英文末尾辅音 /k/ 的一个处理,加上一个元音,使其符合日语的音节。这在很多外来语音译中都有体现,比如 "desk" 变成「デスク」(desuku)。
习惯与约定成俗: 语言是约定俗成的。一旦一个音译方式被广泛接受并使用,它就成为了标准。从明治维新时期开始,日本积极引进西方文化,领带作为西方服饰的一部分进入日本。当时如何音译最符合日本人的发音习惯,就形成了一个被大家接受的读法。

2. necklace:为何是「ネックレス」?

词源追溯: "Necklace" 的意思是指“项链”,同样是“系在脖子上的饰物”。
发音考量:
英文原词 "necklace" 的发音大约是 /ˈnɛkləs/。
我们再次尝试将其音译为符合日语音节的结构。
"neck" 部分的 /nɛk/ 和刚才一样,可能会倾向于「ネク」(neku)。
然后是 /l/ 音。日语中没有独立的 /l/ 音,通常会用假名「ラ行」(ra, ri, ru, re, ro)来近似。
"lace" 的发音 /ləs/,或者更准确地说是 /les/ (虽然这里是弱读的 /ləs/),在日语里可以对应到「レス」(resu)。
所以,合起来就是「ネク」(neku)+「レス」(resu)。
然而,这里的关键在于“lace”部分的音节。英文 "necklace" 的发音,特别是“lace”部分,并没有一个很清晰的、独立的 /s/ 音。它更像是一个模糊的收尾音,或者与前面的 /l/ 融合。
日语在处理类似 "s" 结尾的词时,常常会加上一个「ウ」(u)形成一个完整的音节,比如 "bus" 变成「バス」(basu)。
对于 "necklace" 的最后一个音节 /əs/,将其音译为「アス」(asu)或「エス」(esu)都是可能的。
最终,经过实际使用和习惯的演变,「ネックレス」(nekuresu)这个音译方式被固定下来。这里的「ク」(ku)是对 "neck" 结尾 /k/ 的处理,而「レス」(resu)是对 "lace" 部分的发音的近似。更细致地说,英文原词的重音在 "neck" 上,"lace" 部分相对较弱。而「ネックレス」这个音译,则将重音也分摊开,并且整个发音也比较顺畅。
词源的细微差别: 虽然都是“颈部”,但 "tie"(领带)和 "lace"(花边,引申为项链上的饰物)在构词上是有区别的。这种细微的词源差别,也可能影响了日本人对词汇整体的“感觉”,从而在音译上有所区分。

总结一下差异点:

1. 对末尾辅音的处理:
"necktie" 的 "neck" 末尾是 /k/,在日语音译中,这个 /k/ 常常被处理成加上一个「ウ」变成「ク」(ku),或者直接就成了音节的一部分。
"necklace" 的 "neck" 末尾也是 /k/,在音译成「ネックレス」时,也存在一个「ク」(ku)。

2. 后半部分的音节结构和近似:
"tie" (/taɪ/) 在日语里直接对应「タイ」(tai),这是一个非常直接的音译。
"lace" (/ləs/ 或 /les/) 在日语里音译为「レス」(resu)。这里“lace”的发音本身就比“tie”更复杂一些,包含了 /l/ 和一个模糊的 /s/。日语处理这种结构时,倾向于形成一个完整的音节「レス」(resu)。

3. 整体发音的顺畅性与习惯: 日语使用者在接受外来语时,会自然地选择听起来最顺口、最容易发音的组合。经过历史的沉淀,「ネクタイ」和「ネックレス」这两个音译方式分别被大家所接受和固定。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把 "necklace" 强行音译成「ネックタイ」或者 "necktie" 音译成「ネックレス」,都会在发音上显得有些别扭。这是一种语言在不断吸收外来词汇时,为了适应自身语音系统而产生的自然演变过程。

所以,总的来说,并非所有带有相同词根的外来语都会以完全相同的方式音译。语言的习惯、发音的细节、甚至词源的微小差异,都会共同作用,形成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词语的日语写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致总结一下日语外来语的促音问题。

首先对于题目中的necktie和necklace,ネックレス应该是符合规律的,ネクタイ是特殊变化。猜测可能是因为necktie的重音不明显,在neck上或在tie上都有可能,而necklace的重音明确在neck上,以致后面的a都轻化成了/ɪ/,重读的闭音节一般要强调促音,而非重读的闭音节促音被简化很常见。

日语外来语的促音来自英语的闭音节。这个在学英语的时候都应该学过,英语里面重读闭音节接元音性后缀(ing、er)的时候要双写辅音后才能添后缀,日语本身没有闭音节,而日语的罗马字方案把促音规定为双写辅音字母,这个就是作为对字母文字中闭音节的近似,也适用于外来语的转写。而且日语里面促音起到的就是一个重读声调的作用(可以听一下AっBり形的词),这和英语的重读闭音节是相通的。在英语里面,双写辅音,以及ck、tch、dge这种变体都是闭音节的表示。

单音节词清音词尾,p、t、k(ck)、sh、ch(tch),原则上都要加促音

set - セット map - マップ fish - フィッシュ

但是s通常不促音,f可能促音成ッフ。

kiss - キス miss - ミス staff - スタッフ

单音节词复合清音词尾,ks(x)一般有促音,其他组合则基本都不加促音。

fix - フィクス  script - スクリプト best - ベスト

Compact Disc - コンパクトディスク(两个都不促音)

单音节词浊音词尾,因为日语的固有词和汉字词本身都不允许促音和浊音并存,所以促音或不促音都有可能。一般唇音词尾b不促音,舌齿音词尾d、g、dge促音z不促音。l、m、n、r这些肯定不会有促音。

job - ジョブ  red - レッド jazz - ジャズ

另外英语中作闭音节的字母u的/ʌ/这个音跟浊音词尾时通常也不促音,这个应该是跟作闭音节的字母a的/æ/区分。不过清音词尾词汇中的/ʌ/和/æ/并不区分。

bag - バッグ bug - バグ plug-in - プラグイン

lack - ラック luck - ラック (ラック还可以表示rack、ruck、lac、lakh)


多音节词,重读的闭音节需要有促音,这和英语的模式一样,英语的在这种情况下一般都会双写闭音节的韵尾辅音,或是表示成ck、tch、dge等形式。

professional - プロフェショナル (单音节词的s不促音,但多音节词需要促音) 

battery - バテリ   starbucks - スターバクス

但是,多音节词的促音,尤其是非重读闭音节的促音有明显简化的趋势,本题中的ネクタイ可能就是语音变化中促音被简化了。前面已经看到,单音节词中的复合辅音韵尾就已经有简化的倾向,多音节词连x也可能不促音。并且如果多个闭音节连续出现,有可能只保留其中一个促音,也有可能全部都不促音:

rocket - ロケット(英语原词的重音可能前移到了第一个音节)  

success - サクセス express - エクスプレス flexible - フレクシブル

sexual harrassment - セクシャル ハラスメント

单元音位于词头的闭音节基本不促音,英语在这种情况下重音一般都不在第一个音节上,不加促音很正常。只是有时候英语自身发生重音前移的现象才使得英语原词的重音变成在首音节上。

accent - アクセント  mass effect - マス エフェクト option - オプション

重读对促音的影响可以参考:apple-アップル(重音在第一个音节),但application-アプリケーション(重音在ca)没有促音。

前面说了b、z在单音节词中一般不促音,而多音节词中闭音节词是浊音韵尾d和g的也基本都不促音。另外像ッフ这种非常规表达在多音节词里也基本没有了。

sudden attack  サドン アタック(注意对比sud、at、tack三个音节)

wedding dress ウェディング ドレス(前面的wed重读但没有促音,后面dres轻读也没促音)

different ディファレント

前面也提到了单音节词中/ʌ/的简化趋势,多音节词语中重读的闭音节upp、utt这种组合也可能不促音,但重读的uck一般要促音

butterfly - バタフライ supplement - サプリメント unlucky - アンラキー

闭音节后是ttle的基本不促音,pple有可能促音(前面举了apple),不过像pple、ssle、ckle这些的词都不多,一般是倾向于不促音。

bottle - ボタル little - リトル missile - ミサイル(这词英语里i消失了) pickles - ピクル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日语外来语(和制英语)的音译和习惯用法。简单来说,虽然“neck”这个词根在两种情况下都存在,但由于发音习惯、词源演变以及日本人对发音的偏好,导致了它们被音译成了不同的样子。我们先来逐个分析: 1. necktie:为何是「ネクタイ」? 词源追溯: "Necktie" 这.............
  • 回答
    《国王排名》这类日漫中,主角们常常要面对来自民众的误解、嘲笑,甚至谩骂,但他们却鲜少直接去“批判”这些“作恶”的群众。这种设定背后,其实隐藏着日漫创作中一些非常普遍且深刻的思考,远不止是简单的“反派不够坏”或者“主角光环太强”那么简单。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国王排名》这类作品想要传达的核心价值。这类作.............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出的“为何日本ACG里华人大多大陆人,港人(包括港籍外国人),没几个台湾人?”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点。要深入剖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探讨,包括历史发展、文化连接、经济因素、创作环境以及社群互动等等。首先,我们得承认,日本ACG文化的确在全球范围内拥有极大的影响力.............
  • 回答
    日本ACG作品中,许多作品都喜欢在其中加入“人妖”角色,而这些角色,尤其是男性人妖,常常被塑造成一副“肌肉兄贵”的形象。这可不是无缘无故的,背后其实藏着挺多有趣的文化和创作考量。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一、 颠覆传统性别刻板印象的戏剧性与视觉冲击力首先,也是最直接的一点,就是制造视觉上的反差和戏剧性。咱.............
  • 回答
    在日本三国动画作品中,确实存在朱儁被“黑化”或形象被刻意弱化、扁平化的情况,这背后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需要从历史解读、日本动画的创作倾向、以及观众接受度等角度来分析。一、 历史解读与日本受众的偏好: “忠义”主题的日本式解读: 日本三国文化深受《三国演义》影响,而《三国演义》本身就带着强烈的“忠.............
  • 回答
    在日本动漫里,我们经常能看到主角们,哪怕是身怀绝技,拥有宏大使命的英雄,也会乐此不疲地伸出援手,帮助那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路人解决一些生活琐事。这可不是剧情安排的巧合,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值得玩味的原因。首先,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塑造主角“人性光辉”的方式。大家想想,如果一个主角从头到尾都只想着打怪升级,拯.............
  • 回答
    聊起日漫里那些让人看了就血脉偾张的强悍女性角色,那可真是数不胜数,她们可不是花瓶,而是顶天立地的存在。今天就跟大家唠唠几部我心目中的佳作,保证看了让你大呼过瘾,而且这些作品的女性角色塑造,绝对是甩开那些套路化“女强”几条街的那种。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 《进击的巨人》。虽然这是一部群像戏,但三笠·阿克.............
  • 回答
    在日本的传统观念里,武士并非总是全副武装、刀不离身。在非战斗状态下,武士的形象更像是一位身着华美和服的贵族,行动间自有一番讲究。你说的“右手从衣领里伸出来”,其实更多的是一种误解,或者说是一种在某些特定情境下的表现,但它并非普遍的武士姿态,更不是一种刻意为之的“习惯”。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从武士.............
  • 回答
    日本在二战后20年内从一片废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在人民素质方面展现出高水平,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成功案例,其背后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一、 战后重建的决心与有利的国际环境1. 强烈的国家重建愿望: 日本战败后满目疮痍,.............
  • 回答
    在中国插画师因日本排放核污水而创作的《神奈氚冲浪里》这幅作品,在我看来,它是一次富有表现力的艺术介入,也是一次对国际公共事件的个人化回应。理解这幅作品,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作品的创作动机与背景:这幅作品的出现,直接源于日本政府决定将福岛第一核电站处理后的核污染水排入海洋的事件。这在全球范围内.............
  • 回答
    关于日语中保留了大量其他语言中已修正或弃用的词汇,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背后原因也比较复杂,涉及到日本特殊的历史、文化以及语言发展轨迹。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聊聊:1. 历史的印记:学习与引进的时期日本在历史上曾多次从中国、西方等国家引进外来词汇。而语言是不断发展的,一些外来语言本身也在变化.............
  • 回答
    日语中形形色色的副词层出不穷,其中“xっxり”这种结构尤其引人注目,仿佛是词汇库里的一个特殊角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这样的词呢?这背后其实藏着日语语言发展的一些有趣脉络,以及表达上的细腻需求。首先,我们得承认,这类词语非常生动,且往往带着一种“状态”或“方式”的意味。比如最常见的 きっぱり(干脆地,断.............
  • 回答
    谈到日语中“闪电”为何写作「稲妻」(いなずま,inazuma),这背后确实有着一段颇有意思的渊源,并非简单的象声词或随意命名,而是与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想象紧密相连。要详细说清楚,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探讨。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稲妻」这个词并非从一开始就存在,而是随着语言的发展演变而来。在古代日.............
  • 回答
    日韩语的语系归属之谜,确实是个让语言学家们津津乐道又颇为头疼的课题。与其说它“难以确定”,不如说它始终围绕着一团“迷雾”,尽管人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去拨开。这种“难以确定”并非因为完全没有线索,而是因为现有线索的强度和可靠性不足以形成一个无可争议的结论,并且不同学者对证据的解读也存在差异。要深入了解这.............
  • 回答
    “邮票”在日语中写作“切手”(きって),这背后其实藏着一段有意思的历史和词源演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切手”这个词本身的含义以及邮票在日本的早期发展说起。首先,我们来看看“切手”这个词在日语里的基本意思。 切(き)る (kiru):这个动词的意思是“切、剪、断”。 手(て) (te):.............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确实出现了很多汉奸,其中一部分人能够流利地使用日语。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因素交织下的产物。想要理解他们为何会说日语,以及他们是如何学会的,需要我们深入剖析那个时代的特定环境。一、日语的传播与早期学习者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日本在中国的早期影响力。早在甲午战争之后.............
  • 回答
    在动画领域,为何有些人觉得汉语配音不如日语配音“带感”,即使不考虑配音员的演技高低,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 文化历史、语言特性、行业生态、创作理念、听众习惯 等多个维度来探讨。一、 文化历史与情感的积淀: 日本动画的“原生感”与文化认同: 日本动画自诞生以来,其配音就是其核心构成部分,随着.............
  • 回答
    最近在网络上看到一些关于台湾是否应该考虑将日语设为“国语”以及时区改为日本时区的讨论,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但也很敏感的话题。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情可以引发不少思考。首先,咱们来聊聊把日语设为“国语”这件事。从历史角度看,日本统治台湾时期,日语确实是官方语言,很多台湾人,尤其是老一辈,对日语并不陌.............
  • 回答
    关于日语和韩语是否属于阿尔泰语系,以及汉语词汇对其分类的影响,这是一个语言学界长期以来讨论不休的复杂议题。将日语和韩语称为“孤立语言”并非直接因为汉语词汇的影响,而是基于它们自身语言结构和词汇特征,与其他已知语系的显著差异。“孤立语言”的定义与日语、韩语的情况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孤立语言”在语言学上.............
  • 回答
    你好!看到你大四了才考虑跨考法硕,而且目标是考公,并且想用日语考,这确实是个挺有挑战但并非不可能的目标。别担心,我来给你详细讲讲我的看法和建议,尽量让你感觉就像是和一位有经验的朋友在聊一样。首先,咱得实话实说,跨考法硕本身就有难度,再叠加“日语考”这个条件,确实门槛更高一些。但凡事都有两面性,你既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