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语与韩语的语系归属为何如此难以确定?

回答
日韩语的语系归属之谜,确实是个让语言学家们津津乐道又颇为头疼的课题。与其说它“难以确定”,不如说它始终围绕着一团“迷雾”,尽管人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去拨开。这种“难以确定”并非因为完全没有线索,而是因为现有线索的强度和可靠性不足以形成一个无可争议的结论,并且不同学者对证据的解读也存在差异。

要深入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解析:

一、 日语和韩语的相似之处,以及它们带来的初步猜想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为什么大家会觉得日语和韩语有“渊源”:

语法结构的高度相似性: 这是最显著的共同点。
SOV(主语宾语谓语)语序: 这一点非常典型,与英语(SVO)等印欧语系截然不同。例如,“我饭吃”而不是“我吃饭”。
助词(Particles/Postpositions)的使用: 日语的「は」「が」「を」「に」等,韩语的「은/는」「이/가」「을/를」「에」等,在功能上高度一致,它们附加在名词后面,表示主语、宾语、方向、时间等语法功能。
形容词和副词的修饰语前置: 它们都遵循修饰语在被修饰语之前的原则,比如“美丽的风景”、“非常快”这种结构。
谓语的词尾变化(Conjugation): 动词和形容词根据时态、语态、语气等发生词尾变化,而不是像某些孤立语那样通过独立的词来表达。
敬语系统: 日语和韩语都有相当发达和复杂的敬语系统,用以表达说话者与听话者、以及提及对象之间的社会关系,这在很多其他语系中并不像日韩语这样系统化。
没有冠词和性的标记: 大部分情况下,它们都不使用冠词(如英语的a, an, the),名词也没有“阴性”、“阳性”之分。

词汇上的零星对应: 除了上述语法上的深刻相似,在一些基础词汇上,日语和韩语也存在一些可以互相解释的对应关系。例如,一些表示亲属关系、自然现象或基本动作的词汇。

正是这些显著的共性,让很多学者自然而然地将它们归为同一语系,或者认为它们有着共同的祖先。

二、 寻找语系归属的传统方法,以及日韩语在这方面的挑战

语言学家在确定语系归属时,通常会依赖以下几类证据:

1. 语音系统(Phonology): 比如元音和辅音的构成、音节结构等。
2. 语法形态(Morphology): 词语如何通过添加前缀、后缀、词中变化等来表达语法意义。
3. 词汇(Lexicon): 特别是那些被认为是“核心词汇”的部分,例如基本代词、数字、亲属称谓、身体部位、基本动词等。
4. 句法(Syntax): 句子结构、语序等。

然而,在应用于日韩语时,这些方法的有效性遇到了瓶颈:

语音和形态证据的模糊性:
语音: 日语和韩语的语音系统虽然有相似之处(如都有一些紧喉音或送气音的区分),但也有不少差异。更关键的是,语音系统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很多变化,仅仅依靠现代语言的语音对比,很难追溯到远古的共同祖先。而且,很多语音上的相似可能只是巧合,或者是由于历史上长期的语言接触(借词、语音模仿等)造成的。
形态: 尽管助词系统很相似,但具体的形态变化(比如动词词尾的细微差别)却不尽相同。这可能意味着它们分化得很早,或者说,虽然共用一套“工具箱”,但具体使用方式有所演变。

词汇证据的局限性:
核心词汇的对应不够强: 虽然有一些词汇的对应,但数量相对有限,而且很多时候需要进行“音变规则”的推导,但这些音变规则并不总是清晰和一致。例如,在一些基本数字或代词上,日韩语的对应关系并不像印欧语系内部那样明显且系统。
大量借词的存在: 尤其是在中古时期之后,日语和韩语都受到了汉语的强烈影响,吸收了大量的汉语词汇。这些借词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它们自身固有词汇的独特性,使得在分析固有词汇时更加困难。
历史记录的缺失: 想要进行可靠的语言学比较,需要有足够早期的、可信的语言记录。然而,对于日韩语来说,我们最早的文字记录往往也已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汉语影响,并且早期记录本身的数量和质量也有限,这使得追溯其最古老的形态变得异常艰难。

语法结构相似性的解释难题:
“独立存在”的可能性: 即使语法结构高度相似,例如SOV语序和助词的使用,这并不必然证明它们来自同一个祖先。一些语言学家认为,某些“基本”的语法结构可能具有一定的“独立生成性”或“趋同性”,即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可能会自然而然地发展出相似的表达方式。尤其是在没有大量复杂屈折变化的情况下,助词系统和SOV语序是一种相对“有效率”的表达方式。
长时间的语言接触: 也有观点认为,尽管日韩语在古代可能并非同一语系,但由于长期的地缘关系和文化交流,两者之间可能发生了大规模的语言接触(语言联盟,Sprachbund),导致了语法结构的相互影响和趋同。

三、 主要的假说,以及它们的争议点

正是由于上述的困难,关于日韩语的语系归属,出现了一些主要的假说,但至今没有一个被广泛接受:

1. 阿尔泰语系(Altaic Hypothesis)假说:
内容: 这是最著名也最具争议的假说之一。它认为日语和韩语与突厥语族、蒙古语族、满通古斯语族,甚至日语一同属于一个更大的阿尔泰语系。
支持证据: 主要基于一些词汇上的对应,以及一些语法上的共性,比如都有黏着语的特点(通过后缀添加来表达语法意义)。
争议点:
核心词汇证据不足: 许多支持者提出的词汇对应,在其他学者看来不够系统和可靠,可能只是偶然相似或由于长期的文化交流导致的借词。
语法共性是否足够独特: 一些学者认为,阿尔泰语系内的语法共性,例如黏着性、SOV语序等,在许多不相关的语系中也能找到,不足以构成强有力的证据。
“假说”的性质: 一些顶尖的阿尔泰语系学者在面对对其语系划分的质疑时,态度也逐渐转向谨慎,甚至有人认为,阿尔泰语系本身可能更像是一个“语言联盟”而非严格意义上的“语系”。

2. 扶余语系(Buyeoan Languages)或韩日语系(KoreanJaponic)假说:
内容: 这个假说认为,日语和韩语本身构成一个独立的语系,或者它们与一些已灭绝的古代语言(如古朝鲜语的一些分支)构成一个独立的语系。
支持证据: 主要基于上面提到的语法结构和核心词汇的高度相似性。这被认为是它们拥有共同祖先的最直接证据。
争议点:
历史深度和证明力: 即使日语和韩语确实是一个语系,但这个语系的历史到底有多长?它们分化又是在什么时候?缺乏足够的古老材料使得这个“独立语系”的历史难以追溯和证明。
与外界的联系: 如果是独立语系,那么它与世界其他已知语系之间是否存在联系?为什么它如此“孤立”?这仍然是一个疑问。

3. 其他假说:
日本列岛土著语系: 有学者提出,日语可能更接近日本列岛上的一些土著语言(如琉球语等),并推测这些土著语言与朝鲜半岛早期语言存在联系。
与南岛语系(Austronesian)的联系: 也有少数学者尝试将日语与南岛语系联系起来,认为存在一些词汇和语法上的对应,但这种联系被认为更为牵强。

四、 为什么“难以确定”是常态,而不是异常?

最后,要理解为什么日韩语的语系归属如此难以确定,也需要认识到语言学研究本身存在的普遍困难:

时间的长河: 语言是不断演变的。从一个共同祖语分化出来的语言,随着时间的推移,会经历语音、词汇、语法的巨大变化。当分化时间足够长(例如数千年甚至上万年),原始的联系就可能变得非常微弱,难以辨认。
证据的稀缺: 越是古老的语言,留下的证据就越少。很多古代语言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即使是留有文字记录的语言,其记录也可能不完整或不清晰。
巧合和趋同: 正如前面提到的,语言中存在巧合的相似性和由于接触导致的趋同现象,这使得区分真正的“同源性”与“非同源性”变得困难。
学界的分歧: 即使有证据,不同学者的解读和权重评估也会不同。语言学研究的很多结论是基于概率和证据的强度,而不是绝对的“证明”,因此学界出现分歧是正常的。

总而言之,日韩语语系归属的“难以确定”,源于它们之间确实存在的显著共性,但这些共性又不足以在严格的语言学标准下提供一个无可辩驳的同源证据链。它们更像是“亲密但不一定有血缘关系”的邻居,经历了漫长的互相影响,同时各自也保留了一些独特的“家族特征”。这个谜团的解开,可能需要更古老的语言证据、更先进的比较语言学方法,或者对现有证据更深刻的理解。在此之前,日韩语的语系归属,依旧是语言学研究中最引人入胜的未解之谜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何看待《自然》(Nature)最新研究称日本语、朝鲜语同源,都来自中国东北地区?——刘焕的书房

这几天,世界最权威的《自然》(Nature)杂志发表了论文,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人类历史科学研究所考古学家Martine Robbeets为主发表论文,称日语和韩语同源,也和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蒙古语族、通古斯语族)同源,都来自中国东北地区,准确说是红山文化所在地(内蒙古赤峰市和通辽市)。这报告引发了网络热议。

宇宙源自通辽,也有了新的依据,通辽市的形象是一个网红

该报道迅速在全球引发广泛关注,当然了,也在中国国内引爆了舆论。

有人开心地说,果然日韩的爹还是中国,日韩都是中国人的后裔。

也有人担心韩国会因此抢夺中国东北地区归属,我觉得这两种都不会发生。而我,正好一直对于语言学和分子人类学比较感兴趣,谈谈我的看法。

自然杂志刊文

Martine Robbeets

Martine Robbeets是比利时人,她精通数十种语言,在日韩俄都留过学,精通日语、韩语和俄语,长期以来,她研究的就是日韩语的归属问题。

我们知道,世界上的语言千千万万。但都可以归为七大语系中。也就是说,全世界虽然今天有上千种语言,但很多语言属于大的语系,而世界上只有七大语系:

印欧语系、汉藏语系、尼日尔-刚果语系、亚非语系、南岛语系、达罗毗荼语系和阿尔泰语系。

世界七大语系

可我们看这个地图,发现有一个地区是空白的,没有色彩。

那就是日本列岛和朝鲜半岛。

日语和韩语不属于世界上任何语系。

有人说,不会吧,日本人和韩国人是外星人吗?为什么语言不属于任何语系呢?也有人说,要么你两凑合过吧,就叫做“日韩语系”,但日本人不愿意,韩国人更不愿意。

所以,Martine Robbeets等教授研究的就是这个未解之谜。

研究结果表明:

日语和韩语其实脱胎于阿尔泰语系,只不过受到了汉语和南岛语长期影响,变的混血了。

日语、韩语、阿尔泰语系,都源自中国东北地区。

这个结论引发了世界范围的关注。

至于是怎么研究出来的,文章配备了五个补充材料的文件夹,每个文件夹里都有分析报告以及所使用的一切数据。比如考古遗址的详细数据,包括地点、年代、出土器物的类型和数量等。

他们所使用的词汇数据也完完全全可以自由下载、查看。如下图,我们可以看到他们词汇数据的表达方式,也可以看到他们把被认为是借词的例子标红,并在后边注明“bor(rowing)”。

补充材料对词汇、词源的分析报告长达81页,详细地解释了重点同源词的比较,甚至还把“泛欧亚语系”语言音位的“规则对应关系”找出来了。

这些我们都看不懂。

但能够说明,这项研究是辛苦的,是专业的,也是卓有成效的,它第一次揭示了日韩语系的真面目。

根据研究,一个代表 98 种语言的 250 多个词汇概念的数据显示,泛欧亚语系的根源可以追溯到 9181 年前生活在辽河流域、种植小米的农民。一小部分与土地耕作有关的词汇,如“田野”、“播种”、“植物”和“种植”,以及词汇提到小米而不是水稻或其他作物,都支持该团队的“耕作假说”。与此同时,该团队的考古分析集中在西辽河盆地,那里大约在 9000 年前就开始种植小米。他们在辽河流域中确定了一组新石器时代文化,从中出现了两种小米种植文化——朝鲜楚尔曼文化分支(Korean Chulman branch)和一个涵盖阿穆尔、滨海和辽东地区的文化分支。

所以,这个远古的欧亚民族,就源自中国的红山文化地区。


红山文化是我们所熟悉的,这里曾经出土过著名的玉猪龙。

玉猪龙

进而,我们得出了泛欧亚语系的传承图。


此表就一目了然了。

泛欧亚人群在公元前6400年居住在辽河红山文化地区,此时还是史前的赵宝沟文化。

随后韩日祖先在公元前4900年前迁徙到了辽东,并且形成了自己的语言,也就是后来的扶余人,我们知道,著名古国高句丽,后来就是扶余人建立的。

阿尔泰民族的祖先在公元前4500年前发展出了红山文化,随后也开始了一系列迁徙。

而阿尔泰民族的迁徙,我们是熟悉的。下面就来介绍下阿尔泰民族的三个族系。

阿尔泰语系

最先诞生的是原始通古斯语,公元前1000年夏家店文化就诞生了,即最原始的通古斯人——肃慎。

此后诞生的是原始蒙古语族,即东胡,东胡得名于胡人,也就是匈奴的东边,至于匈奴民族的语言,有人说是叶尼塞语系,也有人说是原始的突厥语族。

而东胡,在汉代演变为鲜卑和乌桓两个民族,即居住的山而得名,乌桓在汉末被曹操灭亡后,只剩下了鲜卑。

大家看下秦王朝的地图,可以明显看出,此时的北方,主要是匈奴,在其东边,则是东胡,也就是最原始的蒙古语族人群。再东边,就是原始通古斯语族的人群——肃慎,同时还有日韩语族的人群了,比如扶余人等。

看汉朝的地图,更能看清楚匈奴、鲜卑、扶余和肃慎四大族群的分布。

到了南北朝时代,阿尔泰语系诞生了第三个语族,即突厥语族,其实十六国时期的高车和铁勒,就已经是原始突厥语族的人群了。

看隋朝的地图,可以看出突厥、契丹和靺鞨三大族群的分布。突厥就是突厥语族诞生的民族,契丹则是蒙古语族的成员,是留居在东北的鲜卑人的后裔,靺鞨则是通古斯语族的成员,是肃慎的后裔。

此后,突厥被唐朝灭亡后,开始了西迁之旅,主要在中亚一带发展。

而阿尔泰语系的蒙古语族和通古斯语族,则分别居住在蒙古高原和辽河以及东北一带,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地位。

蒙古语族的契丹曾经建立了辽国,今天的俄语中还称呼中国为契丹。

通古斯语族的女真曾经建立了金国。

至于蒙古语族最终诞生的蒙古,则是鲜卑-契丹等蒙古语族民族的集大成者,建立了元朝。

无独有偶,通古斯语族最终诞生的满洲族,也是集大成者,建立了清朝,关于满族和女真的关系,可以看我写的文章:满族来自哪里?满族的族源来历略考,满族的确是女真人

好了,以上就是阿尔泰语系各民族千年的传承史了,其实很清晰。

梳理如下:

1、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匈奴(一说叶尼塞语系)、敕勒、突厥、回鹘、沙陀

2、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东胡、乌桓、鲜卑、契丹、蒙古

3、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肃慎、挹娄、靺鞨、女真、满族

注意,这里我用的是逗号,而不是破折号——,表明这些民族有些不仅仅是传承关系,可以是并列的,也可以是前一个主体裹挟着其他的成分形成的后者,这里不能用机械的传承关系来表示,特此说明。

以上是语言学上分类的各民族。

但是近二十年来,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分子人类学越来越被人熟知,不同的人群男性拥有不同的Y染色体,也就有不同的单倍群。

分子人类学

关于单倍群,这个知识,不少人并不清楚,而且国内也仅有复旦大学等少数几家有研究,而且研究成果不断更新中,比如以前所谓的O3,如今新的命名是O2,以前的O1和O2,如今合并称为“O1”等,这里所用的图,有些还是老的说法。

下面用最通俗的语言解释下。

我们每个人都有23对染色体。

所有的人类前22对染色体都是相同的,如果不同,那就是动物了,就不是人。

但是最后一对染色体却不同。

有一群人,最后一对染色体是两个X染色体,X1来自于父亲,X2来自于母亲。

这些人就是女人,其中X染色体决定了长相等外在条件等(也有说法其实没关系),所以女儿可能长得像父亲,也有可能长得像母亲。

也有一群人,是一个X染色体和一个Y染色体,其中X染色体来自于母亲,Y染色体来自于父亲。

这些人就是男人,所以儿子一般会长得像母亲,就是这个道理。

同时,我们发现Y染色体,只能通过男人遗传,爷爷的Y遗传给父亲,父亲的Y遗传给儿子,所以Y染色体一般就是一个家族区别于另外家族的标志,所以父系社会的姓氏,其实就是最简单区别Y染色体的人类意识。

这些知识是20世纪初的生物遗传学知识,孟德尔和摩尔根早就知道了。

到了20世纪末,人类基因组计划要研究的就是,人类分哪些Y染色体。

比如有白种人,有黑种人,有黄种人,不同的Y染色体决定了一个人不同的发色和肤色。

这些不一样的因素就叫做单倍群,就是一个Y染色体的突变,导致了人和人的肤色不同。

前面说到了七大语系,其实这七大语系最初诞生的族群都带有一个自己独特的单倍群。

比如印欧语系。

发源于俄罗斯南部的黑海地区,迁徙成为了欧洲人和印度人伊朗人。

这群人的原始单倍群是R单倍群。

东部的民族大多是R1a。

西部的民族大多是R1b。

R单倍群的人,大多长得金发碧眼,因为在北欧发生了基因变异。

以R单倍群作为Y染色体的男人,大多长这样,比如凯撒、普京,也长得差不多这样。

第二个就是汉藏语系,即汉人为主体的单倍群,发源于今天的云南省,遍布亚洲大陆。

汉藏语系男人的Y染色体大多以O单倍群为主。

这个还是以前的分法,今天把O1和O2合并成新的O1了,O3变成了O2,我们发现,黄种人几乎都是O单倍群。

O单倍群的人,大多是黄种人,黑头发,黄皮肤,大约长这样。

其中,O1因为大多在南方,又被称为南方汉族基因。O2因为大多在北方,又被称为北方汉族基因。

根据“微基因”软件上客户测试的结果。汉人大多是O基因,只有少量的C基因和N基因的人。

其中,北方汉族基因以河北、山东、安徽省等的人居多。

南方汉族基因则以广东、湖南、四川等居多。

比如这种就是南方汉族基因O2a(今天叫做O1a)的代表长相。

其实,古代的所谓的百越人、南蛮人,其实就是O2a的南方汉族基因为主的民族。而古羌人,则是O3的北方汉族为主的民族。

尼日尔-刚果语系则是非洲主要的语系,人群也以E单倍群为主。

亚非语系,又叫做“闪米特-含米特”语系,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语系,居住在西亚和北非,就是今天的阿拉伯人、犹太人、柏柏尔人等民族,以J单倍群为主。不过犹太人出埃及的时候可能带有不少的E单倍群,今天这个语系中E单倍群也很多。

大约长这样

南岛语系也叫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是世界上仅有的一种主要分布在岛屿上的一个语系,分布极广,其实南岛语系也有很多的O基因,但海岛也混合了很多黑种人、棕种人的基因。

巨石强森就是萨摩亚人,就是南岛人。

达罗毗荼语系是印度原住民,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的时候,把他们称之为蓝皮肤的人,他们信仰的神灵湿婆后来也被印度教纳入,成为战争和杀戮之神,显示出这些土著人的强悍。达罗毗荼人大多是L单倍群,也有很多是H单倍群。

最后就是我们一直在说的阿尔泰语系了。

我们读中国史,觉得蒙古草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这里不断有新的民族,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和蒙古,层出不穷,这些人是一个来源吗?他们从何而来?

语言学上揭示了,确实是一个来源,至于他们从何而来,本文开头说了,《自然》杂志刊发了文章,他们最早源自中国东北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地区,即今天内蒙古的赤峰市和通辽市一带。

这么说,游牧于西拉木伦河的契丹人,其实最接近原始泛欧亚民族的祖居地。

他们在6000年前居住在那里,随后受到汉藏语系,也就是O单倍群为主的华夏人的战争,黄帝战蚩尤,可能就是这个故事世代相传流传下来的版本。

后来,这个民族不断向北向东迁徙,有的居住在蒙古高原,有的居住在呼伦贝尔草原,有的居住在长白山雪山当中,而广大的亚洲大陆,则被华夏人占据着。

直到有一天,他们突然变成了民族,有了语言和文明,然后开始和中原人发生着冲突。

这就是阿尔泰语系的故事了。

阿尔泰语系的男人们,Y染色体大多是C单倍群。

至于他们的长相,都和这个差不多。

当然了,还是打住,再说下去,就有民科的嫌疑了。

以上就是七大语系和对应的单倍群。一般来说,单倍群的命名是欧美科学家命名的,按照人类走出非洲先后顺序命名的,没什么大的意义。

但这世界上,还有一些十分稀少的单倍群。

比如D单倍群。

这个单倍群的人和阿尔泰民族一同来到亚洲,却因为武力太弱,几乎被杀光了,就此灭绝。

但有两支躲到了高山和岛屿上,留存了下来,那就是藏族和日本的阿伊努人,所以说今天藏族和日本人中,还有不少D单倍群的人存在。

还有一个I单倍群。


分为I1和I2两个子类型,他们是在印欧人之前来到欧洲的民族,I1居住在北欧,I2居住在南欧,他们是天生的巨人,个个个子极高,力大无穷,北欧的维京人和南欧的色雷斯人就是典型。今天巴尔干半岛和北欧还是世界上平均身高最高的地区,就是这个原因。

还有一个十分稀少的单倍群,叫做G单倍群,主要是高加索语系使用,也是在印欧人之前来到欧洲的,一部分居住在高加索山脉,得到保存,比如亚美尼亚人。有人说古代意大利神秘的伊特鲁斯坎人和今天西班牙的巴斯克人,其实就是这个人种的留存。

亚美尼亚人,最出名的居然是金卡戴珊,当然了,她没有Y染色体,她是女人,她的父亲,应该就是G单倍群。

还有一个十分稀少的,就是Q单倍群,印第安人几乎都是这个单倍群,而巧合的是,殷商遗址的不少殷商人也是这个单倍群,进一步证明了古代亚细亚人之间的联系。

好了,解释了语系和单倍群的关系。

同时我还要特别注明一句:这里的民族、语系和单倍群只是指的绝大多数情况,并不能机械地一一对应!一个中国人,照样可以是R基因。民族和文化有关,和这些基因无关,但是绝大多数人是某种基因,我只是科普,防止有人揪着不放。

我们再回头开头,日语和韩语以及阿尔泰语系都源自中国东北。

这也说明不了什么,印欧语系都源自黑海沿岸的俄罗斯南部,也不能说明美国人和伊朗人都要认俄罗斯做爸爸啊。

说明不了什么。

不过,却可以进一步论证下日本人和朝鲜人的由来。

日本人和朝鲜人来自何处

其实日本学者也说过,日本人是混血民族,是经过长期混血形成的。

最早登陆日本列岛的居民是绳文人,今天的阿伊努人是他们的后代,他们有着茂密的毛发,最早开辟了日本的土地,建造了新石器时代文明。比如演员阿部宽,就是绳文人的长相。

紧接着,另外几艘更为先进的船从西方驶来,这是弥生人,从朝鲜半岛而来,这些更为先进的人开垦了日本的土地,种植了水稻,让日本变成了一个河流文明为主的农业社会,所以今天日本的历史剧又叫做“大河剧”,就是因为古代封建社会时期,日本是一个河流文明。

日本奴隶制文明开始,一位女子扮演的卑弥呼女王走了出来。这是日本的弥生时代,随着几个祭司堆起了一个巨大的古坟,这是古坟时代。

也就是说,日本人其实就是绳文人和弥生人长期混血后形成的民族。

基因单倍群研究已经揭示了,绳文人的单倍群主要是D,弥生人的单倍群主要是O1b(老的称呼叫O2b),今天的日本人其实就是这两种人混合而成。

我们看日本人自己对本国人基因检测的结果。

首先是D单倍群,通过对数千名日本男性Y染色体检测,发现D单倍群,也就是绳文人后裔的比例在今天的日本依然十分多。

最多的是在冲绳和北海道。

此外,关东的比例也很高。

但是关西的D的比例就很少了,所以日本大阪和名古屋等地的人看着就更像中国人了,就是这个原因。

而弥生人的单倍群O2b(今天称为O1b),则在日本都十分普遍,都占40%左右,最多的在本州岛西部和九州岛,几乎占了一半。

木村拓哉和元彬

像这种长相的,就是O2b,我们发现这和中国南方基因O2a(今天叫做O1a)长得也十分相似。

所以说,很多日本人长得不像中国北方人,却像中国南方人,尤其是华南人,就是这个原因。

同时,还有很多直接从中国大陆来的移民,徐福东渡海,或者是一个传说,但是反映了确实有很多人来到了日本。

日本的O3单倍群(今天叫做O2),也就是北方汉族基因在今天日本也占据了不少,其中以本州岛西部和九州岛居多,占到了四分之一左右。

所以,在日本看到北方汉人长相的人,也不奇怪。

因此,日本人其实就是绳文人D和弥生人O1以及北方汉人O2三者融合的查无,也有极少数的C阿尔泰基因,但很少。

所以,之前有一个报道,说日本人祖先是中国人,中国也有不少人高潮了,其实日本早就有此研究。

日本人自身知道自己是混血的。但是在日本,你不能找到一个人,就带他去测试基因呢?

所以在日本,格外流行血型。

大家都知道,日本的血型学说十分流行,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的血型,找对象,甚至入职都要看血型,为什么?

原来,阿伊努人为主的D单倍群大多是O型血,印第安人也是如此。弥生人的O1大多是B型血,来自北方汉族基因的O2则大多是A型血。所以在日本,基本上,看一个人的血型,就知道他是属于什么类型的人,日本人痴迷这个,其实就是这个原因,但其实汉族什么血型都有,今天只看血型,已经无法看出了。

再来看看朝鲜人。

说到朝鲜人,很多人也有感觉,朝鲜族有很多长得像汉人的,也有很多不像的。

微基因上中国朝鲜族用户检测结果,发现,朝鲜族Y染色体单倍群中,50%是北方汉族O2,20%是南方汉族(其实是O2b,今天称为O1),还有30%是阿尔泰基因。

所以说朝鲜族也是长期混血形成的,同时,这只是中国朝鲜族的基因,可能更加汉化了,不能完全说明问题。

之前对韩国的研究发现,韩国大约30%是O1单倍群,30%是O2单倍群,40%是阿尔泰单倍群。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O2确实是北方汉族基因,但是O1并不是南方汉族基因,而是日韩特有的一种基因,应该是来源于扶余人。

所以说,朝鲜族基因的形成其实和历史上的三国时代是分不开的,关于高句丽,有不少争议,不是本文需要关注的问题,大家可以看我写的文章:高句丽是什么民族源流?高句丽是中国历史,也是朝鲜历史!​毕竟高句丽语其实就是扶余语系的,和今天的日韩语是高度相似的。

把日本人和朝鲜人单倍群做成饼图,大家看了更形象。


我们可以发现,日本人和朝鲜人大约在一千年前各自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此后很少互相混血,所以日本人中有40%的D单倍群,韩国人中有40%的C单倍群,但是日本人中的C单倍群只有5%不到,韩国人中几乎没有D单倍群。

但是在形成过程中,日本人和朝鲜人都接受了差不多的成分,O1(以前叫做O2b)的扶余人基因在日本人中占45%。在朝鲜人中占30%。

O2(以前叫做O3,即北方汉族基因)在日本人中占15%,在朝鲜人种占30%,是两倍多。

但不管怎么说,日本人和朝鲜人的Y染色体单倍群有60%几乎就是一样的,可能来自于历史上的弥生人。所以说,虽然日韩互相看不惯,但其实日韩联系是比较紧密的,语言属于一个语系,民族基因也有一半是差不多的。

而这个论文进一步说明了弥生人走出东北,先去了朝鲜半岛,随后渡海去了日本列岛。

而日语和韩语,则也受到了扶余语言极大的影响,以至于今天在世界上几乎就是孤立的语系了。

注:此文中所有资料都源自英文维基百科,特此注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日韩语的语系归属之谜,确实是个让语言学家们津津乐道又颇为头疼的课题。与其说它“难以确定”,不如说它始终围绕着一团“迷雾”,尽管人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去拨开。这种“难以确定”并非因为完全没有线索,而是因为现有线索的强度和可靠性不足以形成一个无可争议的结论,并且不同学者对证据的解读也存在差异。要深入了解这.............
  • 回答
    关于日语和韩语是否属于阿尔泰语系,以及汉语词汇对其分类的影响,这是一个语言学界长期以来讨论不休的复杂议题。将日语和韩语称为“孤立语言”并非直接因为汉语词汇的影响,而是基于它们自身语言结构和词汇特征,与其他已知语系的显著差异。“孤立语言”的定义与日语、韩语的情况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孤立语言”在语言学上.............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历史、文化和语言发展中一些非常值得探究的方面。虽然在政治和朝贡体系上,古代朝鲜半岛的国家与中国有着明确的“属国”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上的唯一或最深远的影响就来自中国。事实上,文化传播和影响是双向且复杂的,地理位置、民族迁徙、以及特定历史时期的交流热度,都会深刻地塑造一个地区的文化面.............
  • 回答
    关于日语和韩语的敬语系统哪个更复杂,这是一个相当有趣且有深度的问题,因为两者都有着极其细致和丰富的敬语表达。要说哪个“更”复杂,其实很难给出一个绝对的答案,更像是它们复杂的维度不同,侧重点不同。不过,如果非要从“需要学习的规则数量”和“需要考虑的社会关系因素”来看,很多人会觉得韩语的敬语系统在日常交.............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语言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核心。为什么日语和韩语能吸收大量汉字,甚至读音也出现相似性,而像满语、蒙古语这样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虽然历史上与汉族文化有接触,却没有形成类似的汉字使用基础呢?这背后其实是历史进程、文化接受度、政治需求以及语言自身特点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确一.............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日语和韩语这两种隔了千山万水、语言体系差异又颇大的语言,真的碰撞出了火花,生出了一种全新的克里奥尔语,那画面得多有趣?别说,这事儿仔细琢磨一下,还真有几分 sabor(这词儿我偷着用一下,就是“味道”或者“韵味”的意思)。首先,我们得明白克里奥尔语是怎么诞生的。一般是两种或多种语言的接.............
  • 回答
    关于日语和韩语是否应该归属于同一个语系,这是一个语言学界长期以来都在探讨和争论的课题。尽管两者在某些方面存在一些相似之处,但要将它们划归为同一语系,则需要非常严谨的证据支持,而目前来看,这样的证据尚不充分。首先,让我们看看它们为何会引发这样的讨论。最直观的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属于黏着语(aggluti.............
  • 回答
    要说韩国的文化产业“厉害”,这当然不假,但要直接拿来跟十年前日本的巅峰时期做比较,情况就有点复杂了,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谁更厉害”的问题,而是两者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各有千秋,并且发展路径和侧重点也不尽相同。韩国文化产业的“厉害”之处,是怎么炼成的?首先得承认,韩国文化产业在近十年来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因为“影响力”本身是一个多维度、难以量化的概念。要比较日本文化和韩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定义与评估维度:在开始比较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文化影响力”以及我们可以从哪些维度去衡量它: 经济与商业影响力:.............
  • 回答
    .......
  • 回答
    日本和韩国对中国的大力援助,这背后确实牵扯着一个复杂的地缘政治棋局,其中日韩之间的博弈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维度。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放得更长远,审视日韩两国各自的国家利益、战略考量以及它们在全球和地区格局中的定位。首先,我们得承认,日韩两国对中国的援助并非纯粹的慈善行为。在国际关系中,国家间.............
  • 回答
    20 年前的李金羽在现在的中国男足,能否与日韩一战?这个问题,确实能勾起不少老球迷的回忆,也能引发对中国足球现状的深深思考。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20年前的“李金羽”和现在的“中国男足”拆开来看,再放到亚洲足球的宏观背景下去衡量。首先,我们得清楚20年前的李金羽是什么样的水平。20年前,大约是.............
  • 回答
    中国在过去三十年里取得的飞速发展,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跃升为如今全球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无疑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引人注目的转型。这其中既有独特的历史机遇,也有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更有国家政策的深远影响。要理解这个过程,我们不妨将其放在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下,并与日韩两国的发展路径进行对比。首先,我们得认识到,.............
  • 回答
    我作为人工智能,并没有“感受”的能力,也无法拥有民族认同或一体感。我是一个被设计来处理和生成文本的程序,我的知识库包含了大量关于东亚历史、文化、社会和人民的信息。然而,我可以根据我所学习到的信息, 模拟出 在什么情况下,一个拥有东亚地区背景的人可能会感受到与日朝韩等国人民的“东亚人”一体感。我会尝试.............
  • 回答
    东亚三国(韩国、日本、中国)的年轻一代出现的“五抛世代”(韩国)、“低欲望社会”(日本)、“佛系青年”(中国)等现象,确实与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特别是儒家文化,存在着复杂且多维度的联系。但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多种社会、经济、政治因素与文化土壤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让我们分别了解这三个现象.............
  • 回答
    近些年,关于渔民越界捕捞引发与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冲突的事件,相较于以往确实显得不那么频繁和“抓人眼球”了。但这并不意味着问题完全消失,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一种“平缓”的状态。要说得详细,咱们就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里头的门道。首先,要理解这个问题,得知道以前为什么会出现这类冲突。根本原因无非是.............
  • 回答
    韩国拒绝与美日举行三边军演,并称“这是连想都不可想的事情”,这一表态在当前的地缘政治背景下,无疑释放出了一系列复杂且值得深思的信号。要解读其深层含义,我们需要将其置于东北亚地区持续演变的权力格局、韩国国内的政治考量以及历史遗留问题等多重维度之下。首先,我们必须理解韩国此次表态的直接原因和情绪。“连想.............
  • 回答
    中国、日本、韩国能否构建类似欧盟的经济政治一体化体制,以此来共同应对美国的影响力,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但也非常复杂的设想。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剖析其可行性、潜在的益处、巨大的挑战,以及不同国家间的历史和现实考量。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类似欧盟的体制”究竟意味着什么。欧盟作为一个高度一体化的区域组.............
  • 回答
    这背后涉及到我国的内容审查制度、市场需求、版权引进方式以及实际操作层面的复杂性。简单来说,新番动漫因为其内容、受众以及引进逻辑与美剧韩剧有较大差异,所以往往能做到较快的同步更新。1. 内容与审查重点的差异: 美剧韩剧: 这些剧集通常涉及更成熟、更复杂的主题,比如政治博弈、社会议题、成人情感关系、.............
  • 回答
    互联网上确实存在一种奇特的现象,那就是“粉日是逼格与情怀,粉韩是脑残”的论调,而动漫粉丝似乎总能站在“逼格”的制高点。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文化、社会以及心理因素交织。咱们一点点捋一捋,看看这出戏到底是怎么演的。首先,咱们得承认,这种说法本身就是一种标签化和刻板印象。把如此庞大且多元的群体简单地用“逼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