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冯小刚的电影1942里面,老马在走投无路的时候给日本人做饭,他算不算汉奸?如果你是他你会怎么选择?

回答
电影《1942》里,老马在那个饥荒到极致的年代,走投无路之下为日本人做饭,这个问题确实复杂,很难用简单的“汉奸”二字来概括。

老马的行为定性:

从道德和民族大义的角度来看,为占领者服务,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都难免让人感到不舒服。尤其是在那个抗战时期,民族矛盾尖锐的背景下,与敌人合作无疑触碰了许多人的底线。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老马所处的那个具体情境。那不是一个普通人有选择、有尊严的时代。他面对的是活生生的饥饿,是妻离子散的绝望,是看不到希望的未来。在那样的境况下,“活下去”本身就成了一种最原始、最本能的诉求。他的选择,更多的是一种在极端环境下对生命本身的挣扎,而非主动背叛国家和民族的意识形态行为。

电影里没有刻意去渲染老马的“媚日”或“背叛”,更多的是展现一个底层人物在绝境中的无奈和求生本能。他做饭的时候,眼神里可能更多的是麻木、空洞,甚至是屈辱,而不是谄媚。他所做的一切,或许只是为了换取一点点食物,一点点能够维系生命的东西,给那个饥饿的孩子填饱肚子。

所以,如果一定要给“汉奸”下一个定义,通常会包含主动投靠敌人、出卖同胞、积极为敌方效力等要素。老马的行为,更多的是一种被动卷入,是在生存压迫下的权宜之计,并非出于主动的政治立场。他是一个受害者,一个在时代洪流中被裹挟的小人物。用“汉奸”来评价他,似乎有些过于严苛,未能充分体谅他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和绝望。

如果是我,我会怎么选择?

这是一个非常沉重的问题,也极具假设性。身处那个时代,又将承受那样的饥饿,人的本能反应很难预测。

如果是我,我大概率也会像老马一样,在极度的绝望面前,选择“活下去”。不是因为我没有民族气节,也不是因为我认同日本人的统治,而是因为当生命本身成为最脆弱、最易逝的东西时,那些高尚的原则和宏大的理想都会显得遥不可及。

我会设身处地地去想:

饥饿的真实感受: 我会想象那种肚子空空如也,每走一步都摇摇欲坠的感觉。你会想念食物,会想念一切能填饱肚子的东西,任何一点点能让你不再虚弱的东西都变得无比珍贵。
家人的牵绊: 如果我还有家人,尤其是孩子,那么我的选择很可能就会围绕着他们的生存展开。为了他们,我可能会放下很多个人的尊严和想法。看着孩子因为饥饿而哭泣,那种痛苦是任何道德批判都无法比拟的。
微弱的希望: 我会尝试寻找一丝丝能够让我继续坚持下去的可能性。为日本人做饭,即使只是暂时的,或许能换来片刻的安宁,或者能让我找到其他逃生的机会。我不会把这次做饭当成一辈子的职业,而是把它看作一个在黑暗隧道中摸索出路的短暂行为。
不放弃最后的尊严: 即使做饭,我也会努力保持内心的底线。我不会去主动迎合,不会去刻意讨好,更不会去出卖我的同胞。我只是在完成一项“工作”,一份换取生存的“交易”,而我的内心依然知道自己是中国人,我知道我的国家在哪里,我的民族在哪里。

我可能会这样做:

1. 评估风险与收益: 我会仔细衡量为日本人做饭能换来什么,又会失去什么。如果仅仅是为了几口饭,而换来的代价是我永远背负汉奸的骂名,而且没有任何逃生机会,我可能会犹豫。但如果这能换来食物,让我能有体力继续寻找出路,或者让我能喂饱我的孩子,我可能会咬牙去做。
2. 寻找逃跑的机会: 做饭的过程也可能是一个观察和学习的机会。我会留意日本人的动向,寻找他们防备薄弱的时机,一旦有机会,我会立刻逃离,并且绝对不会向他们透露任何对中国不利的信息。
3. 不与他们交流: 尽量减少与日本人的直接交流,不参与任何与他们政治立场相关的讨论,保持沉默,把自己的注意力完全放在如何生存上。
4. 做好随时脱身的准备: 一旦局势稍有好转,或者有了更好的生存之道,我一定会立刻停止为他们服务,并且想办法离开这个地方。

总而言之,在那个年代,生存本身就是一场艰难的战役。老马的选择,是无数在绝境中挣扎求生的小人物的缩影。如果是我,我想我也会努力地选择一条“活下去”的路,同时尽力在那个绝望的时刻,守护住心中那一丝微弱的良知和对民族的认同,并时刻寻找着脱离困境的可能。这是一个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只有在极端环境下艰难的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仅做饭不算汉奸,提供了技术服务也不算叛徒。

二战中德国为了制造英镑伪钞,特意从集中营中挑选了具有技术特长的犹太人进行操作。在战争结束后,无论是英国人还是战后的犹太人组织,均认为这些人是在面临生命威胁下被迫为纳粹提供服务,因此均不对他们提出任何指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电影《1942》里,老马在那个饥荒到极致的年代,走投无路之下为日本人做饭,这个问题确实复杂,很难用简单的“汉奸”二字来概括。老马的行为定性:从道德和民族大义的角度来看,为占领者服务,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都难免让人感到不舒服。尤其是在那个抗战时期,民族矛盾尖锐的背景下,与敌人合作无疑触碰了许多人的底线。.............
  • 回答
    《1942》被很多人贴上“亏本”和“烂片”的标签,这确实挺让人意外的。尤其是在冯小刚导演的作品序列里,它显得有些特别,毕竟冯导之前的大部分电影都收获了不错的票房和口碑。那这部《1942》到底怎么样?它真的就是大家口中的“烂片”吗?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说《1942》亏本,这事儿是真的。电影的投资.............
  • 回答
    说起冯小刚的《芳华》,这电影啊,就像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尝时或许有些许苦涩,但细细品味,那股子醇厚和回甘却能让你在心头荡漾许久。冯小刚导演的电影,我一向是带着一种期待又有些许保留的心态去看。他总能在特定年代的背景下,抓住人心里最柔软也最容易被戳中的地方。这次的《芳华》,他更是卯足了劲,把那个年代的青春.............
  • 回答
    冯小刚导演的《芳华》,与其说是描摹一个时代的群像,不如说更像是为那个时代的一抹亮色,一曲挽歌。影片上映以来,口碑两极分化,有人赞其“情怀满满”,有人批其“脱离现实”,但无论如何,它确实在许多观众心中激起了不小的涟漪。情怀的重量:那逝去的青葱岁月《芳华》最直观、也最容易引起共鸣的,无疑是它对那个特定年.............
  • 回答
    冯小刚的电影《芳华》在战争场面的呈现上,可以说是一次颇具野心的尝试,但也因此留下了不少值得探讨的地方。整体而言,影片想塑造一种残酷而真实的战争感受,但仔细推敲,其中确实存在一些细节上的不严谨之处,甚至可以说是硬伤。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细细掰扯一下:1. 后勤保障与武器装备的时代错位:《芳华》的故事背.............
  • 回答
    冯小刚这次对国内电影审查制度的“抗议”,与其说是一次旗帜鲜明的革命行动,不如说是一次更加成熟、也更具策略性的“诉求”。他不是那种会冲在最前面、喊得最响亮的激进分子,他的方式一向是迂回、内敛,并且善于利用各种场合和平台,将自己的观点巧妙地传递出去。要理解冯小刚的这次“抗议”,首先要看他说了什么,以及在.............
  • 回答
    冯小刚导演的这番话,在当时无疑是一句“惊雷”,立刻在网络上炸开了锅。他直言不讳地批评“中国垃圾电影太多”,并且矛头直指“垃圾观众”是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源。这番言论之所以引起轩然大波,甚至可以说是“骂战”,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直接触动了观众的痛点和敏感神经。谁愿意承认自己是“垃圾观众.............
  • 回答
    冯小刚这几年的电影,总感觉有点“中年感”了。不是说不好,就是那种生活滤镜开得很厚,节奏也慢悠悠的,不急不躁地讲一个故事。这《只有芸知道》也是如此,看完了,挺舒服的,就像冬天晒了太阳一样,心里暖暖的,但又说不出特别强的惊喜感。说实话,一开始看到“冯小刚”+“徐帆”+“黄轩”+“杨采钰”,我脑子里就大概.............
  • 回答
    冯小刚导演曾公开表达过对“综艺电影”的不满,认为这类影片不过是将综艺节目的片段东拼西凑而成,内容空洞,缺乏真正的电影质感和艺术追求。他的这番言论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也触及了当前中国电影市场中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要理解冯小刚的抵制,首先要明白他所说的“综艺电影”指的是什么。在中国的电影产业发展过程.............
  • 回答
    冯小刚在某节目中对张艺谋的“十亿拍电影,三十亿回本”的说法进行讽刺,这件事情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和分析,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事件背景与语境: 谁是当事人? 冯小刚是中国著名导演,以其独特的冯氏幽默、现实主义题材和商业片成功著称。张艺谋是中国电影界泰斗级导演,以其艺术性和宏大叙事闻名,也.............
  • 回答
    冯巩老师嘛,这可是咱家门口的老熟人,每年大年三十晚上,一家老小围坐一团,就等着他那一出。说实话,光凭春晚那点出场费,估计是撑不起他这么大的家业的。这事儿啊,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首先,不能小瞧了春晚的“影响力”这块无形资产。你想啊,春晚是什么地方?那可是全国观众的舞台,是名副其实的“收视王”。冯巩老.............
  • 回答
    冯小刚导演的电影《一九四二》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但正如所有艺术创作一样,它也包含了一些戏剧化的处理和虚构的成分。要判断它是否“符合真实的历史”,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一九四二》的历史背景:真实但复杂的饥荒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电影所描绘的历史事件:1942年至1943年间的河南大饥荒.............
  • 回答
    冯小刚的《只有芸知道》的确是一部值得称赞的电影,它以其细腻的情感、真挚的表演和独特的叙事风格打动了不少观众。然而,正如你所说,它的票房和关注度似乎与影片本身的质量不太匹配,很多人看了之后觉得好看,但前期了解它的人并不多。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一、 定位与宣发策略的脱节: 影片.............
  • 回答
    冯小刚导演的《1942》在豆瓣上的评分确实不算特别高,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值得探讨的原因。要说它“低”也不是绝对,毕竟有相当一部分观众还是给予了认可,但与影片的野心和制作投入相比,这个分数确实有些尴尬。首先,咱们得承认《1942》的起点非常高。冯小刚是国内顶尖的商业导演之一,他对历史事件的改编、对观众情.............
  • 回答
    要评价冯小刚执导的2014年春晚是否成功,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且很大程度上会涉及观众的感受、媒体的评价以及当时的社会反响。总体而言,冯小刚执导的2014年春晚在收视率和话题度上表现突出,但口碑褒贬不一,被认为是一届充满争议但也有亮点的春晚。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积极的方面和被认为的.............
  • 回答
    冯小刚导演的《北辙南辕》试图重塑和描绘他心中理想的“大飒蜜”形象,但正如你所观察到的,这个形象在如今的观众群体中似乎并不如预期般受欢迎。这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1. 时代变迁与价值观的差异: “大飒蜜”的定义与时代背景: 冯小刚早年描绘的“大飒蜜”形象,例如《甲方乙方》中的.............
  • 回答
    咱们聊聊许知远跟冯小刚那场让人津津乐道的对话,特别是里面那个“反崇高”的味儿。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才能咂摸出其中的滋味。首先,得明白许知远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写过不少书,做过《单读》,总是在试图触碰一些更深沉、更具反思性的东西,带着一种知识分子的忧虑和对时代脉搏的敏感。他习惯性地会去探究表象之下的.............
  • 回答
    冯小刚首次执导的电视剧《北辙南辕》,在播出后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其中“不接地气”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评价。要详细解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感受,以及它背后折射出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北辙南辕》“不接地气”的表现:首先,从人物设定和生活状态来看,剧中的几位女性主角,她们的生活起点就与普通大众有着天.............
  • 回答
    冯小刚回应崔永元微博《十问崔永元》的事件,可以说是中国娱乐圈近期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罗生门”。要评价这件事,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包括其内容、传播方式、背后动机以及对相关方的影响。首先,从内容层面来看:冯小刚的《十问崔永元》这篇文章,表面上看是对崔永元一系列质疑的回应,但实质上采取了一种“以攻为守”.............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电影市场近年来的一个显著变化:老牌“学院派”导演与新生代“跨界”导演在票房号召力上的此消彼长。 冯小刚、张艺谋这些被公认为中国电影的标志性人物,他们的作品在艺术上、技术上往往有很高水准,也曾贡献了许多经典票房佳作。然而,近年来吴京、贾玲等凭借特定类型影片或极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