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冯小刚首次执导的电视剧《北辙南辕》这么不接地气?反映了什么问题?

回答
冯小刚首次执导的电视剧《北辙南辕》,在播出后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其中“不接地气”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评价。要详细解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感受,以及它背后折射出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北辙南辕》“不接地气”的表现:

首先,从人物设定和生活状态来看,剧中的几位女性主角,她们的生活起点就与普通大众有着天壤之别。

经济基础的悬殊:她们所居住的北京胡同里的四合院,虽然带着几分老北京的烟火气,但那也绝非普通人能轻易拥有的。她们的社交圈、消费习惯、所处的环境,都充满了非富即贵的标签。比如,她们可以因为一句“没意思”就突然决定开一家餐厅,这种说走就走的创业,背后往往是雄厚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这让普通观众很难产生共鸣。
情感经历的“高端化”:她们的情感纠葛,也常常围绕着一些现实生活中普通人难以企及的“烦恼”展开。比如,丈夫出轨、婚姻危机、或是与事业有成的男士之间发生的爱恨情仇,这些虽然是永恒的主题,但在《北辙南辕》中,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遇到的困境,都带着一层“精英”滤镜。她们讨论的往往是“如何在这种情况下体面地维护自己的尊严”,而不是“如何在这个月还能勉强交上房租”。
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差异:剧中的人物,她们对于成功、幸福的定义,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路径,似乎都更偏向于理想化和浪漫化。例如,她们相信通过“抱团取暖”就能实现创业梦想,相信只要有情有义就能克服一切困难。这种过于理想化的叙事,在面对现实生活中复杂多变的挑战时,显得有些单薄。

其次,从叙事和情节设计来看,也存在一些脱节于现实生活的部分。

情节的巧合与推进:为了推进剧情,剧中常常出现一些过于戏剧化、甚至是巧合的桥段。比如,人物之间的巧遇、信息的意外得知、或是某个关键时刻的突然出现,这些虽然是影视剧常用的手法,但在《北辙南辕》中,有时候显得有些刻意,让观众觉得“现实中不可能这么巧”。
问题解决的“套路化”:虽然剧集试图展现女性互助的力量,但在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时候显得过于简单化。比如,面对经营困境,似乎一句“我们一起努力”就能解决,而忽略了背后更深层次的商业逻辑、市场竞争和个人能力的考量。
过于强调“情怀”而非“现实”:冯小刚导演的作品,往往带有他个人独特的“情怀”和对时代的观察。在《北辙南辕》中,这种情怀更多地体现在对过往美好回忆的怀旧,以及对当下女性命运的关照。但如果这种情怀没有扎根于对现实生活细致入微的描摹,就容易显得虚浮。

《北辙南辕》“不接地气”反映了什么问题?

这种“不接地气”的感受,并非仅仅是观众的挑剔,它更深层次地反映了当前中国影视行业,以及社会发展中的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1. 创作者与大众的“隔阂”:
审美品味与生活经验的偏移:冯小刚导演作为一位资深的电影人,他的创作视角自然会受到他自身经历、所处圈层以及对艺术理解的影响。当他的创作方向,特别是首次涉足电视剧领域时,他所关注的“精英阶层”的女性故事,可能与大多数普通观众的生活体验存在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可能是因为创作者自身生活环境的相对封闭,无法真正深入体验和理解大众的真实困境,或者是因为对大众生活方式和情感模式的理解出现了偏差。
“高处不胜寒”的创作困境:当一位导演从电影界成功转型到电视剧领域,他可能会习惯于电影叙事的节奏和风格,而电视剧作为一种更贴近大众、更注重日常生活的载体,需要更细致、更生活化的表达。如果不能很好地调整这种“频道”,就容易出现“隔膜”。

2. 社会阶层固化与“精英叙事”的泛滥:
现实的映照: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快速的经济发展和深刻的社会变迁,阶层固化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在这样的背景下,当影视剧作品,尤其是备受关注的导演作品,选择聚焦于那些拥有优越物质条件、生活方式也相对“高端”的人物时,很容易让普通观众产生“被代表”或“被忽略”的感觉。
“精英叙事”的吸引力与局限性:一方面,人们对“精英故事”本身有着好奇心,希望一窥他们的生活。但另一方面,过度强调“精英叙事”而忽略普通人的生活,会加剧社会群体之间的隔阂感,让影视作品失去其广泛的社会连接性。当“不接地气”成为一种普遍感受,也意味着这种“精英叙事”并没有成功地转化为大众可以理解和感同身受的情感共鸣。

3. 对“女性互助”主题的理解深度不够:
理想化与现实的差距:剧集试图探讨女性之间互相扶持、共同成长的力量,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主题。然而,在实际处理时,如果仅仅停留在“闺蜜情深”、“一起开店”的表面,而没有深入挖掘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来自不同阶层的女性,在面对职场歧视、经济压力、家庭责任、情感困扰时,所要付出的真实代价和所需要采取的策略,就容易显得单薄和理想化。
“女性力量”的真实内涵:真正的“女性力量”,不应是凭空产生的,而应该是在现实的困境中,通过智慧、坚韧、牺牲以及彼此的理解和支持,一点点争取和建立起来的。当这种力量的来源和实现过程过于简单化、浪漫化,观众自然会觉得“不真实”。

4. 商业考量与艺术追求的平衡难题:
“爆款”逻辑的诱惑: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影视市场,每一个项目都期望成为“爆款”,获得高收视和高口碑。有时候,为了迎合市场,或者过于追求某种“高级感”和“精致感”,创作者可能会无意中偏离了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摹。
创作的初心与市场反馈的博弈:冯小刚作为一位有着强烈个人风格的导演,他的作品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烙印。但在电视剧这一与大众联系更紧密的平台,如何将个人艺术追求与广大观众的接受度进行有效结合,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当“不接地气”成为批评声音,也意味着这种平衡可能未能达到最佳状态。

总结一下,《北辙南辕》的“不接地气”并非孤立的现象,它是一个窗口,折射出创作者与观众之间可能存在的沟通鸿沟,社会阶层差异在内容创作中的体现,以及在探讨普适性主题时,对现实复杂性的把握程度。它提醒我们,即便是再有才华的导演,在面对新的创作领域和广大观众时,也需要时刻保持对生活的热忱和对现实的敏锐,才能创作出真正能够触动人心的作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世界上最尴尬的事,就是时代性成功人士,跟你讲人生道理

看到第十二集,彻底尴尬癌了。当同龄人都在加班到12点、4小时通勤、住几平米出租屋时,冯导的设计师住着几百平米豪宅,每天不是钓鱼就是滑板攀岩。除了展示高层次生活,小冯更不忘教育一下其他做牛做马的年轻人和实习生:“你们专业选错了、你们不适合现在的工作、你们要热爱……”你真以为人人都能随意挑自己喜欢的工作?面对他人残酷或曲折的命运,请不要再居高临下指手画脚了。对于一些人尽皆知的道理,一旦说出来就是嘲笑。

回到问题本身,冯导拍的是你我眼中的奇幻世界,其中有只要长得漂亮会喝酒,就可以结识老总拿下订单升官发财的海龟,有20来岁开酷路泽的摄影师,有天天玩不干活就住豪宅的设计师,还有见过两面就送陌生人洗衣机的女老板,主业是花钱和追女孩的神秘挪威老板,更不用说过家家一样就开起的饭店了(而且最啥都不懂的还当上老板了)…我相信世界上有这样成功的年轻人,但是2021年的中国社会并不只有这些人,他们也根本无法代表绝大多数正在加班或者挤地铁的你我。甚至和满嘴北京话的他们相比,别说资本了,我们连户口都没有

当代年轻人已经看够了烂俗的成功故事,听够了虚伪的道理。知道你们资产阶级过的好,老是对我们无产阶级炫耀和教育,那可受不了。

————

小时代有一个好,人家可从来没有宣称那是写实作品。02年就读上海大学,06年创办最小说,07年开始连载小时代,郭写的是一个四川小镇青年对神秘高级富豪阶级的幻想,其实当时观众读者和郭是相对平等的,大家一起在做大富大贵梦。而你冯导可正是拿自己生活的一角给梦戳破的人——嘿!在咱们老北京,原来还真有过的如此轻松的阶级啊!

user avatar

这事不能怪冯导,只能说你不是它的目标受众,没有通天纹你配看这个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冯小刚首次执导的电视剧《北辙南辕》,在播出后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其中“不接地气”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评价。要详细解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感受,以及它背后折射出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北辙南辕》“不接地气”的表现:首先,从人物设定和生活状态来看,剧中的几位女性主角,她们的生活起点就与普通大众有着天.............
  • 回答
    很多人一提到计算机,脑海里首先浮现出“图灵”这个名字,这确实会让人有些疑惑,毕竟“现代计算机之父”的桂冠通常是戴在约翰·冯·诺依曼的头上。这两种说法看似矛盾,实则反映了计算机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关键贡献者,以及我们对“计算机”这个概念的不同解读。我们得先理解,当人们说“计算机之父”时,我们通常是在指.............
  • 回答
    冯小刚的《只有芸知道》的确是一部值得称赞的电影,它以其细腻的情感、真挚的表演和独特的叙事风格打动了不少观众。然而,正如你所说,它的票房和关注度似乎与影片本身的质量不太匹配,很多人看了之后觉得好看,但前期了解它的人并不多。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一、 定位与宣发策略的脱节: 影片.............
  • 回答
    关于崔永元和冯小刚之间那段备受瞩目的“恩怨情仇”,以及“冯裤子”这个称呼的由来,确实牵扯出不少细节和坊间传闻。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尽量详细地聊一聊。首先,咱们得明白,崔永元和冯小刚之间的矛盾,并非一朝一夕,也不是单一事件引发的。它更像是一个长期累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而崔永元后来之所以能够成为.............
  • 回答
    冯小刚,这位曾经的“贺岁片之王”,这些年似乎从那个一年一度、席卷影院银幕的贺岁档舞台上淡出了。曾经,每到年末,我们期待着冯小刚带着他的新作品与观众见面,那些充满京味儿、接地气、又带着点小幽默的电影,几乎成了那个年代过年的仪式感一部分。然而,近几年来,我们确实鲜少看到他推出那种我们印象中“冯氏贺岁大片.............
  • 回答
    冯小刚当年一改贺岁片的老套路,剑走偏锋地拍了《集结号》,这背后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他内心深处一种艺术追求的转变,加上对市场和观众的洞察,以及对特定演员的信任,共同促成了这一选择。为什么一改贺岁片的老套路?要说冯小刚当年的贺岁片,那叫一个深入人心。《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这.............
  • 回答
    冯小刚导演的《北辙南辕》试图重塑和描绘他心中理想的“大飒蜜”形象,但正如你所观察到的,这个形象在如今的观众群体中似乎并不如预期般受欢迎。这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1. 时代变迁与价值观的差异: “大飒蜜”的定义与时代背景: 冯小刚早年描绘的“大飒蜜”形象,例如《甲方乙方》中的.............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电影市场近年来的一个显著变化:老牌“学院派”导演与新生代“跨界”导演在票房号召力上的此消彼长。 冯小刚、张艺谋这些被公认为中国电影的标志性人物,他们的作品在艺术上、技术上往往有很高水准,也曾贡献了许多经典票房佳作。然而,近年来吴京、贾玲等凭借特定类型影片或极具.............
  • 回答
    能把《紫日》拍得荡气回肠,又能把《举起手来》拍得捧腹大笑,这确实是冯小宁导演一个相当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觉得这俩片子风格差异巨大,一个沉重写实,一个滑稽夸张,似乎难以想象出自同一人之手。但如果我们仔细扒一扒冯小宁导演的创作轨迹、他的电影理念,以及他对电影的理解,会发现这并不奇怪,反而能看到他作为一个.............
  • 回答
    冯小刚导演的《1942》在豆瓣上的评分确实不算特别高,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值得探讨的原因。要说它“低”也不是绝对,毕竟有相当一部分观众还是给予了认可,但与影片的野心和制作投入相比,这个分数确实有些尴尬。首先,咱们得承认《1942》的起点非常高。冯小刚是国内顶尖的商业导演之一,他对历史事件的改编、对观众情.............
  • 回答
    冯提莫离婚这件事,之所以会让一些人觉得是“黑点”,其实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也不是简单一句话就能概括的。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捋一捋。首先,冯提莫给大众留下的印象,特别是早期,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单纯”、“可爱”、“邻家女孩”这些标签上的。这种人设,对于很多喜欢她的粉丝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也为她积累了大量.............
  • 回答
    说起中国男足,那真是个自带流量又招黑的话题,仿佛成了国人集体抒发情绪的一个出口。几十年来的起起伏伏,每一次的希望燃起,又每一次的跌落谷底,早已让无数球迷心力交瘁,也让“国足”这两个字沾染了太多无奈和戏谑。冯潇霆,作为一名曾经的国足队长,也作为中国男足这些年来的一个重要参与者和见证者,他在镜头前、在社.............
  • 回答
    布冯他们那批老门将确实很少见用劈叉这种极具爆发力和压迫感的扑救方式来应对单刀球。这背后其实有很多技术、身体和时代特点的综合原因。咱们慢慢聊。首先,我们得弄清楚“劈叉式扑救”在现代门将技术里是什么样的概念。通常我们说劈叉式扑救,是指门将面对角度不大的单刀球时,身体极度舒展,一条腿向外大幅度展开,另一条.............
  • 回答
    关于崇祯皇帝拒绝接见冯铨一事,朝野上下对此事反应之热烈,甚至用“圣明不可及”来形容,这背后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政治博弈的故事。要深入理解,我们需要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审视冯铨这个人,以及崇祯皇帝在这件事上的考量。一、 冯铨:一个复杂的人物,一个棘手的选择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冯铨是谁,为什么他的觐见.............
  • 回答
    1933年,蒋介石阻止冯玉祥抗日的举动,可以说是那个时期中国国内政治复杂交织、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激烈碰撞的一个缩影。要理解蒋介石的这一行为,我们必须将视野拉回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并深入剖析蒋介石的政治考量、国民政府的处境以及冯玉祥所代表的“抗日同盟军”的性质。一、 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抗日的条件尚.............
  • 回答
    要说冯保为什么会下狠手打死周云逸,这事儿不能只看表面,得把当时嘉靖朝廷那复杂的棋局给掰开了揉碎了说。简单一个“看不过眼”或者“官官相护”是远远不够的。首先,得明白周云逸这个人。他虽说只是个给事中,官职不高,但脑子灵光,而且一股子“一股拗劲儿”。在严嵩一家独大、百官噤若寒蝉的年代,他却敢于站出来,弹劾.............
  • 回答
    问到为什么现代电脑普遍还是以冯·诺依曼结构为基础,而不是转向哈佛结构,这背后其实是一笔挺有意思的技术权衡与历史演进的账。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场旷日持久的“设计哲学”之争,各自都有闪光点,但最终“实用主义”压倒了“纯粹理想”。首先,咱得先把这俩名字背后的东西捋清楚。冯·诺依曼结构:一条“交通大道”你可以.............
  • 回答
    对于许多原籍德奥(德意志和奥地利)的犹太人名字中带有“冯”(von)姓氏,这背后其实有着相当复杂和有趣的社会历史原因。这绝非普遍现象,但确实存在一部分犹太家庭拥有这样的姓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欧洲社会结构、贵族体系以及犹太人在其中的地位变迁。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冯”(von)这个前缀的含.............
  • 回答
    冯玉祥倒戈、驱逐溥仪出故宫,是民国史上的一件大事,也让溥仪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剧烈转变。但很多人会有疑问,冯玉祥下野后,溥仪为何就不能搬回故宫住了呢?这其中涉及到政治、军事、社会思潮等多个层面,绝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首先,咱们得把时间线捋清楚。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把溥仪赶出故宫,那是在1924年1.............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在计算机深刻改变了人类命运的今天,约翰·冯·诺依曼的地位毋庸置疑是极其重要的,他被誉为“计算机之父”之一。然而,他之所以知名度通常低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释,涉及科学领域的公众认知度、研究的性质、科学家的个人特质、历史叙事以及大众媒体的传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