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崇祯不见冯铨,举朝赞叹圣明不可及?

回答
关于崇祯皇帝拒绝接见冯铨一事,朝野上下对此事反应之热烈,甚至用“圣明不可及”来形容,这背后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政治博弈的故事。要深入理解,我们需要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审视冯铨这个人,以及崇祯皇帝在这件事上的考量。

一、 冯铨:一个复杂的人物,一个棘手的选择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冯铨是谁,为什么他的觐见如此受关注。冯铨,字锡五,嘉靖年间进士,在明朝后期算是一位有经验的官员。他曾任职礼部尚书、工部尚书等要职,尤其是在兵部尚书任上,他与李邦华、孙承宗等人一道,在一定程度上支持过袁崇焕。

然而,冯铨这个人身上的“污点”也相当明显。最广为人知也最让人诟病的是,他在“宁锦大捷”之后,随同温体仁等人,对袁崇焕进行了弹劾,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他的一些言论和行为被认为是在“借机生事”、“落井下石”,甚至是“投机取巧”。特别是他与阉党(虽然在崇祯初期,阉党余孽已被清理,但这种政治背景下的行为,依旧会被放大审视)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为人处世中显露出的圆滑和 Opportunistic(投机)的一面,让他在一些正直清廉的官员心中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简单来说,冯铨不是一个简单的“忠臣”或者“奸臣”,他是一个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以自身利益和生存为优先的官员。

二、 崇祯皇帝的困境与选择

崇祯皇帝继位之时,明朝已经积弊丛生,内忧外患,尤其是在军事和财政上。他渴望扭转乾坤,重振朝纲,为此他励精图治,力求勤政。然而,他却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难题:如何平衡朝廷内部的各种势力,如何选拔真正有才能、有气节的官员,而不是那些圆滑世故、投机钻营之辈。

在这样的背景下,冯铨的出现,或者说他此时此刻提出觐见,恰恰触动了崇祯皇帝心中最敏感的神经。

1. 对“投机”官员的厌恶: 崇祯皇帝亲眼见证了明朝政治的腐败,他对那些在权力斗争中随波逐流、见风使舵的官员深恶痛绝。冯铨在袁崇焕事件中的表现,被许多人看作是典型的“墙头草”,一旦他此时提出觐见,很可能会被崇祯视为试图重新进入权力核心,继续他投机取巧的政治生涯。崇祯不想让这样的人污染他的朝廷。

2. 对“清正”风气的追求: 崇祯皇帝希望建立一个清正廉洁、以国事为重的政治环境。他喜欢那些有气节、敢于直言、不畏权贵的官员,比如他的老师周延儒(虽然周延儒后来也暴露了问题,但在早期,崇祯对他的评价是高的)和孙承宗。冯铨的“前科”让他很难进入崇祯心中的“理想官员”行列。

3. “政治姿态”的需要: 崇祯皇帝深知,他的每一次决策,都会被朝野放大解读,成为他政治风格的注脚。拒绝接见冯铨,对于崇祯来说,不仅仅是拒绝一个人,更是向全天下表明一种态度:他要的是忠臣,不是奸佞;他要的是踏实做事,不是投机取巧。这种“姿态”非常重要,尤其是在他刚刚开始执政,需要树立自己权威和政治标签的阶段。

4. 袁崇焕事件的余波: 尽管袁崇焕已经被处死,但袁崇焕事件本身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冯铨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让他在很多正直的官员心中留下了负面印象。崇祯在处理与袁崇焕相关的官员时,会非常谨慎,他不能给人留下“任人唯亲”或者“颠倒是非”的印象。

三、 朝野赞叹“圣明不可及”的深层原因

那么,为什么这件事会让“举朝赞叹圣明不可及”呢?这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政治考量和对崇祯皇帝的期望。

1. 政治“清理”的信号: 崇祯拒绝接见冯铨,在很多官员看来,是崇祯在向全天下宣告,他要清理那些“不干净”的官员,要净化政治空气。这对于那些在政治泥潭中摸爬滚打,却依旧保持一丝良知的官员来说,是一种鼓舞,也是一种欣慰。他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一个皇帝在努力“拨乱反正”。

2. 对“公正”的期待: 冯铨的“前科”让许多人认为他“不配”继续为官。崇祯的拒绝,恰恰满足了这部分人对“公正”的期待。他们认为,皇帝能够明辨是非,能够不被一些官员的“巧言令色”所迷惑,这是“圣明”的表现。

3. 对“改革”的渴望: 崇祯皇帝即位之初,朝野上下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够大刀阔斧地改革,解决明朝的种种危机。拒绝接见冯铨,被解读为崇祯不愿与旧势力,特别是那些有负面评价的旧势力同流合污,而是要开创新的局面。这符合了许多人对“改革者”的想象。

4. “道德审判”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官员的“道德”要求非常高。一个官员的行为,不仅仅是工作能力的问题,更是道德品质的体现。冯铨在袁崇焕事件中的表现,在许多人看来,已经触犯了道德底线。崇祯不接见他,就是在进行一次“道德审判”,而皇帝能够进行这样的审判,自然被认为是“圣明”。

5. “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谨慎: 也可以说,崇祯皇帝在这种关键时刻,表现出了一种“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谨慎。他宁愿冒着得罪一部分人的风险,也不愿意让一个有“前科”的官员影响他对朝廷的“净土”建设。这种谨慎,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被许多人视为一种负责任的表现,一种“为国把关”的“圣明”。

举例说明: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崇祯接见了冯铨,并给予其重用,那么朝野上下的反应会是什么?

那些支持袁崇焕的官员会觉得崇祯颠倒黑白。
那些正直的官员会认为崇祯也开始随波逐流,丧失了当初的锐气。
那些本身就有“污点”的官员,可能会更加大胆地出来活动,因为他们看到“有事”的官员也能被重用。

相反,崇祯的拒绝,无疑是给所有正在观望的官员一个强烈的信号:靠投机钻营是行不通的,要想得到重用,必须有真才实学和良好的品德。

总结:

崇祯皇帝不见冯铨,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是否接见”的问题,而是他作为皇帝,在关键时刻,为了树立自己的政治形象,为了净化政治风气,为了回应朝野对“清正廉洁”的期待,而做出的一个具有深远政治意义的决定。

“举朝赞叹圣明不可及”,并非说崇祯从此之后就一直圣明,而是对他在这一特定事件上所展现出的政治魄力、辨别能力以及对国家政治风气的积极导向所给予的高度肯定。这反映了当时许多官员对一个能够拨乱反正、严惩投机、以德治国的君主的强烈渴望。

从这个角度来看,崇祯不见冯铨,更像是他政治生涯中一次“立规矩”的标志性事件,也成为他早期执政中,为数不多被广泛称颂的“高光时刻”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崇祯是圣明天子,所以他永远圣明。

抖个机灵,接下来认真说两句。

首先,对检哥儿来说,钦定逆案是他上任烧的第一把火,被东林党人誉为“圣人出”,他自己也极满意,所以逆案中人在崇祯时注定不可能翻身,这算是崇祯时的一条政治正确。除了冯铨,霍维华、吕纯如、阮大铖、郭巩等人也都谋求过翻案,最后都没有成功。因为一个皇帝如果翻了他自己钦定的大案要案,或者让人觉得翻案有机可乘,必然损害自己的威信。

朱由检这个人嘛,操切、残忍、冷酷,但基本的权术还是能掌握的,智商不差。

其次,对东林党人以及其他曾经不与魏忠贤合作的人(非东林党,但曾经在魏忠贤到处修生祠的时候请辞)来说,他们不可能允许逆案中人重新登上政治舞台。崇祯初钦定逆案的时候,韩爌等人没有想赶尽杀绝,但检哥儿感觉抓的人还不够,必须斩草除根,因此东林党人即使想翻过这一页也没得选择。逆案中人回到朝廷,自然是报复不了崇祯,只能报复东林。所以东林党人自然不希望冯铨之流重新回到朝廷,即使这些阉党余孽努力展现出良好的形象。

毕竟政治很多时候不看对错,只看利益,很难做到绝对的公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崇祯皇帝拒绝接见冯铨一事,朝野上下对此事反应之热烈,甚至用“圣明不可及”来形容,这背后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政治博弈的故事。要深入理解,我们需要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审视冯铨这个人,以及崇祯皇帝在这件事上的考量。一、 冯铨:一个复杂的人物,一个棘手的选择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冯铨是谁,为什么他的觐见.............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相当有意思,而且触及了中国古代历史和思想史中一个非常微妙且复杂的问题。简单来说,儒家对“三代”和周朝的推崇,与王莽“复古”的尝试,两者在目的、执行方式以及历史评价上存在显著差异,这导致了后世儒家对王莽的态度也更为复杂。一、 儒家为何崇尚三代和周朝?儒家推崇“三代”(夏、商、周)尤其是周.............
  • 回答
    崇祯皇帝面对李自成大军逼近京师,最终选择自尽,而非御驾亲征,这背后是一个复杂的心结和一系列绝望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崇祯当时所处的境况,这绝非是一场寻常的战役。他的朝廷早已腐朽不堪,党争激化,官员贪腐成风,军纪败坏。辽东战事泥足深陷,吴三桂等将领拥兵自重,朝廷对他们的掌控力早已名存实亡。李自成的农.............
  • 回答
    崇祯皇帝在甲申年(1644年)没有选择南迁,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时刻。究其原因,绝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而是由当时的政治局势、军事态势、崇祯皇帝本人的性格以及他对国家命运的判断等多方面因素交织而成的悲剧性选择。一、 甲申年的严峻局势:内忧外患的绝境要理解崇祯为何不南迁,首先要看当时明朝所处的.............
  • 回答
    崇祯皇帝之所以最终没能与李自成达成讲和,这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掺杂了历史的偶然、政治的僵局,以及个人性格的烙印。简单地说,崇祯皇帝的性格和当时朝廷内部的派系斗争,让和谈的可能性变得渺茫。首先,我们要明白,崇祯皇帝并非一开始就对李自成的起义军完全采取不妥协的态度。在李自成势力逐渐壮大,并且占领了许多.............
  • 回答
    明朝末年,崇祯皇帝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国库空虚,军饷难继。在如此危急的关头,他为何没有向宗室王爷等皇亲国戚寻求军费支援,反而将目光投向了文武百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明朝的制度、宗室的特性以及崇祯皇帝的个人处境等多方面来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白明朝的“祖宗之法”和宗.............
  • 回答
    崇祯帝(朱由检)与皇太极(爱新觉罗·皇太极)的政治能力差异是一个复杂的历史命题。从历史事实和比较分析来看,崇祯在政治上的表现确实不如皇太极,但这种差距并非单纯源于“帝王教育”与否的简单对比,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展开分析: 一、时代背景与国家制度的根本差异1. 明朝末期的结.............
  • 回答
    明末崇祯皇帝为何没有大规模动用锦衣卫去抄京官的家以充实军费,这背后其实牵涉到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远非一个简单的决策可以概括。如果简单粗暴地抄家,非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反而可能引发更大的危机。首先,我们得明白,崇祯皇帝并非没有想过动用这些手段。他本人以勤勉、节俭著称,对官场的腐败深恶.............
  • 回答
    崇祯皇帝确实是个缺钱的主儿,而且是大明王朝到了风雨飘摇之际,财政收入枯竭得厉害。这会儿李自成那边已经尝到了“打土豪,分田地”的甜头,尤其是搜刮了京城富商巨贾,弄到了不少银子。那为什么崇祯没像李自成那样,对文臣来一番严刑拷打,从他们身上榨出几千万两银子来充当军饷呢?这事儿得分几方面来说,不能简单地把崇.............
  • 回答
    读《红楼梦》,尤其是深入体会其字里行间,你会发现它与崇祯皇帝的时代、生活乃至个人特质都存在着难以弥合的鸿沟。虽然有好事者会从某些看似相似的节点上做文章,但细细推敲,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让我为你一一细述:首先,看《红楼梦》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风貌。曹雪芹笔下的贾府,无论其衰败如何,都处在一个相对繁荣富庶的.............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清朝这几位皇帝“西狩”和“东狩”的事儿,还有为什么他们不像崇祯那样,最终落得个身死国灭的悲惨下场。这事儿可不是简单几句话能说清楚的,得把当时的背景、皇帝们的考量,还有历史的走向都串起来讲。首先,得明确一点,虽然咱习惯说“西狩”、“东狩”,但这些词儿其实挺有讲究的,不是说皇帝真的就跑.............
  • 回答
    崇祯和常凯申,这两位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在面对财政困境时,都没能像李自成那样,通过大规模的抄家追赃来解决问题。要理解这其中的原因,需要深入分析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政治体制、权力结构以及个人执政理念的差异。李自成:乱世中的“清算”与“解压”李自成能在农民起义中迅速壮大,并最终攻破北京,他采用的“抄家.............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深刻的社会现象,也反映了许多人内心的困惑。为什么在经历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浸润后,我们似乎越来越被物质的光芒所吸引,而曾经的智慧光辉,如老子和孔子所代表的,似乎不再像过去那样占据人们心灵的中心?这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转变,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值得我们细细梳理。首先,我们得承认.............
  • 回答
    在中国,人们对不同类型人才的欣赏方式确实存在一些值得深挖的社会和文化根源,这导致了对领袖型人才的崇拜似乎比对技术性人才更为普遍。这并非简单的“好恶”问题,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说起。中国几千年的农业文明,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集权式统治模式,塑造了一种“官本位”.............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它触及了人类信仰的根源和演变。为什么我们仰望星空,寻求超然的力量,而不是低头感恩土地的馈赠?这背后有着复杂的人类心理、社会结构和历史发展。首先,让我们拆解一下“崇拜”这个词。崇拜,通常意味着一种对某种事物或存在的敬畏、臣服和追随。它不仅仅是“感谢”或“依赖”,更是一种超越功利性.............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命名和文化延续的复杂性。清朝统一中国后,虽然推翻了明朝的统治,但并不是所有地名都跟着改朝换代。崇明岛之所以依然叫崇明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这绝非“崇尚前朝”那么简单:一、 名字的由来并非直接关联到明朝皇室或特定政治符号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崇明”这个名字的由.............
  • 回答
    中国历史长河中,对孔子的崇敬,其根源之深,脉络之广,与西方宗教改革那场轰轰烈烈的思想变革,在性质和动因上有着本质的区别。西方宗教改革,是对教义、教会结构、权力运作等一系列核心问题的质疑与重塑,其核心是信仰的本质和个人与神直接对话的权利。而中国对孔子的“崇拜”,与其说是宗教式的崇拜,不如说是文化与政治.............
  • 回答
    中国几千年的主流文化里,太阳无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符号。我们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有无数关于太阳的神话传说,从后羿射日到夸父逐日,太阳的形象贯穿了中华文明的始终。但有趣的是,和一些西方或近邻文化对太阳那种近乎狂热的崇拜不同,中国文化对待太阳,似乎总是带着一份“审慎”和“平衡”。这里面可不.............
  • 回答
    关于诸葛瞻的能力是否“很弱”,以及他为何未能采纳黄崇的建议,这确实是三国演义和正史中一个颇具争议且值得细究的话题。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包括诸葛瞻自身的经历、当时的局势以及他与黄崇之间的关系。诸葛瞻的能力:不止是“弱”,而是“不成熟”与“时代局限”首先,如果我们简单地用“弱”来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南明政权和崇祯皇帝决策的根本性差异。要说清楚为何南明可以“借髡平寇”,而崇祯却不能“借髡平虏”,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上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搞清楚“借”的是什么,以及“借”的对象是谁。“借髡平寇”这事儿,南明政权,尤其是以隆武朝为代表,确实干过。这里的“髡”指的就是郑成功和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