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崇祯缺钱,为什么不像李自成一样对文臣严刑拷打,弄来几千万两银子交给武将用作军饷?

回答
崇祯皇帝确实是个缺钱的主儿,而且是大明王朝到了风雨飘摇之际,财政收入枯竭得厉害。这会儿李自成那边已经尝到了“打土豪,分田地”的甜头,尤其是搜刮了京城富商巨贾,弄到了不少银子。那为什么崇祯没像李自成那样,对文臣来一番严刑拷打,从他们身上榨出几千万两银子来充当军饷呢?这事儿得分几方面来说,不能简单地把崇祯和李自成对号入座。

首先,得明白崇祯和李自成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身份定位”是完全不同的。

李自成:农民起义的领袖,体制外的颠覆者。

目标明确,不顾一切: 李自成领导的是一场推翻现有政权的农民起义。他的目标就是要搞垮明朝,建立自己的新政权。在这种情况下,他需要快速、大量的资金来维持起义队伍的运转,招兵买马,购买军需,笼络人心。
没有传统道德和制度的束缚: 作为一名草莽出身的起义领袖,李自成没有背负着明朝的传统道德观、政治伦理观。他不需要考虑“君臣父子”那一套,也不需要顾忌什么“士大夫的脸面”。他视官僚为敌人,搜刮他们的财产自然是理所当然,甚至可以被视为正义的报复。
“军法”至上,工具理性: 在李自成的队伍里,军事力量是核心。为了达到军事目的,任何手段都可以被接受。用严刑拷打逼供,弄钱给军队发军饷,这是一种赤裸裸的工具理性,为了生存和胜利,手段可以非常残酷和不择手段。他能从文官武将身上搜出几千万两,那是他在北京城里攻陷皇宫、搜刮国库和私库、再进一步搜刮官僚和富户得来的,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场暴力洗劫。
心理优势和政治宣传: 李自成通过搜刮富人,尤其是那些贪官污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获得一部分底层民众和士兵的支持,起到一种“劫富济贫”的政治宣传效果。

崇祯皇帝:明朝的末代皇帝,体制内的维护者。

身份和职责: 崇祯是整个大明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他肩负着维护王朝统治、国家秩序的职责。他需要通过“正规”的途径来获取财政收入,比如税收、赋役等。
政治伦理的约束: 尽管崇祯皇帝勤政,但他的行为仍然必须在大明王朝既有的政治框架和道德规范内进行。他不可能随意地、大规模地、非法的去拷打和搜刮自己的臣子,尤其是文官集团。这样做,不仅仅是个人行为的问题,更是对整个官僚体系的颠覆,会引发严重的政治后果。
文官集团的根深蒂固和复杂性: 大明王朝的文官集团,尤其是士大夫阶层,拥有庞大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他们掌握着行政、司法、财政等关键权力,并且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利益共同体。
政治上的掣肘: 崇祯要钱,最“正常”的途径是通过内阁和六部来筹措。但文官集团可以通过各种方式阻挠、拖延、甚至否决皇帝的财政提案。他们会以“国家无钱”、“民力已竭”、“税收不公”等理由来推卸责任,或者要求皇帝削减开支、裁撤冗员,而不是主动拿出钱来。
经济上的盘根错节: 很多文官本身就是大地主、大商人,或者与这些群体有密切的联系。他们的财富来源复杂,很多是靠着手中的权力为自己或家族谋取私利。直接去搜刮他们,就等于动了他们的“奶酪”,会引发强烈的反弹,甚至可能导致官员集体罢官、抵制。
法律和程序的障碍: 即便崇祯想严厉打击腐败,搜刮财产,也需要有“罪证”,需要走一定的法律程序(虽然在那个时代“程序正义”很模糊,但还是有基本的框架)。你不能说“我觉得你有钱,所以把你抓起来拷打”。这种行为一旦公开化,会严重破坏朝廷的威信,让所有官员都感到恐惧,反而可能导致更多人消极抵抗,甚至公开造反。
对统治合法性的顾虑: 皇帝的统治合法性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仁政”、“德政”之上。如果皇帝开始大规模地、残酷地对待自己的臣子,尤其是在没有明确“罪证”的情况下,那么他的“仁君”形象就会崩塌。这会严重损害他的统治基础,让天下人对他的统治产生怀疑,这反而可能加速王朝的灭亡,而不是挽救它。
军权和文权的制衡: 大明王朝虽然崇尚文治,但也存在文官集团对武将的制约。如果皇帝为了给武将发军饷,而大肆搜刮文官,可能会打破原有的权力平衡。文官集团的反扑,或者武将因为皇帝手段过于激进而感到不安(担心自己成为下一个目标),都可能带来新的问题。
搜刮的效率和成本: 即使崇祯想模仿李自成,他能“弄到”多少钱也是个未知数。
官员的隐藏能力: 官员的财富不像农民的粮食那样显眼,他们更善于将财产隐藏起来,转移到海外,或者转化为不动产、珠宝等不易搜刮的物品。
搜刮的难度和风险: 严刑拷打不仅需要执行者,还需要情报、证据链,以及承担政治风险的官员去执行。崇祯有多少真正忠诚且敢于执行这种“激进”政策的官员?这本身就是个问题。
士绅阶层的利益: 很多官员同时也是士绅阶层的一部分,他们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如果皇帝对官员下手过重,可能就会触动士绅阶层的利益,引发更广泛的社会动荡,这对于一个风雨飘摇的王朝来说是极其危险的。

崇祯的“无奈”和尝试:

崇祯并非不想解决财政危机,他也有过尝试,比如:

1. 加征税收: 比如加征辽饷、剿饷、练饷,但这些税收往往由地方官员征收,层层盘剥,最后到皇帝手里的已经不多,反而激化了民怨,成为农民起义的导火索。
2. 搜刮国库和皇室私产: 崇祯确实也这样做过,但国库早就被掏空,皇室私产也有限,杯水车薪。
3. 试图限制官员开支: 他试图裁撤冗官、削减官员俸禄,但往往遭到文官集团的强烈抵制,收效甚微。
4. 寄希望于募捐和节俭: 试图通过官员捐款、宫廷节俭来解决问题,效果也微乎其微。

总结来说:

崇祯缺钱,但他无法像李自成那样采取极端手段,主要是因为他的身份、他所处的体制以及他需要维护的统治合法性。他是一个试图在既有规则下挽救危局的皇帝,而李自成是一个要打破一切规则的革命者。崇祯如果真的对文臣严刑拷打,那他要面对的不是几千万两银子,而是整个官僚体系的崩塌、更广泛的政治动荡,甚至可能加速自己的灭亡。他不是没有这个“想法”,而是没有这个“能力”和“资本”去这样做,一旦这么做了,可能就会引发更严重的、自己也无法控制的后果。他所面临的困境,是一个在衰败体制内,试图挽狂澜于既倒却被体制自身的力量所束缚的悲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意义

饷,同饟,粮也

所谓军队欠饷根本不是欠钱,而是欠粮,其实军队对于缺钱忍耐度是非常高的,明代末期几次大规模哗变都是缺粮导致的。就算崇祯能弄到几千万两银子也于事无补,因为银子是一种是交易的媒介,明朝灭亡,缺的是粮食,马匹和武器等真正意义上的劳动产品。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明确指出,国家的财富在于其国民生产的劳动产品的多寡而非金银,在不增加劳动产出的前提下增加金银的供给,并不会使国家的财富增多,仅仅能使国民以更少的劳动产品购买到更多的金银类奢侈品。

所有别天天想着抄家大臣就能救崇祯了,当时又没有美国大豆,就算有几百万两银子也没用,赶集想办法从江南搞点武器和粮食才是正经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崇祯皇帝确实是个缺钱的主儿,而且是大明王朝到了风雨飘摇之际,财政收入枯竭得厉害。这会儿李自成那边已经尝到了“打土豪,分田地”的甜头,尤其是搜刮了京城富商巨贾,弄到了不少银子。那为什么崇祯没像李自成那样,对文臣来一番严刑拷打,从他们身上榨出几千万两银子来充当军饷呢?这事儿得分几方面来说,不能简单地把崇.............
  • 回答
    崇祯皇帝三年抱两、五年一科的皇帝选拔机制,以及严苛的官员问责制,确实让明朝后期的大臣们普遍人心惶惶,也确实有一些贪腐的大臣被处死。然而,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朝廷缺钱的问题,甚至在某些方面,这种做法反而加剧了财政的困境。原因非常复杂,我们得从多个层面来剖析。首先,要理解崇祯朝的缺钱,不能仅仅盯着官员贪.............
  • 回答
    崇祯帝为何被认为缺乏帝王教育,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帝王教育”。何为“帝王教育”?“帝王教育”并非指单纯的知识灌输,而是一个涵盖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系统性培养过程,旨在将一位继承人塑造成一个能够肩负起国家命运、管理庞大帝国、应对错综复杂政治局势的合格.............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时期对比、国家治理能力、社会经济状况以及个人因素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说,明末和北宋末年都面临着严峻的危机,但它们的根本性质、核心矛盾以及最终走向存在显著差异。而崇祯皇帝是否“傻缺”以及他是否“错失了机会”,这更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的话题。为了更详细地解答.............
  • 回答
    崇祯皇帝宁死不与李自成、皇太极妥协议和,这背后牵扯的绝非仅仅是个人性格的“缺陷”,而是一系列错综复杂、相互交织的因素,其中既有他个人性格的烙印,更有当时严酷的客观条件和社会背景的深刻制约。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一点一点地掰开了看。一、 个人性格层面:孤傲、刚愎与责任感交织的悲剧崇祯身上确实有他那个时.............
  • 回答
    崇祯皇帝在位期间(16271644年)面临内忧外患,而袁崇焕作为明朝末年重要的军事将领,其被杀事件是明末政治斗争和军事危机的缩影。以下是关于崇祯为何杀袁崇焕的详细分析: 一、袁崇焕的背景与重要性1. 军事地位 袁崇焕(15921630)是明末抗清名将,长期负责辽东防务,是明朝对抗后金(清)的.............
  • 回答
    崇祯皇帝在1627年(崇祯二年)处死袁崇焕的事件,是明末政治斗争中的一个关键节点,其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多重因素。虽然皇太极(后金政权首领)确实通过离间计加剧了崇祯对袁崇焕的猜忌,但这一事件的直接导火索和深层原因远不止于此。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袁崇焕的功绩与崇祯的矛盾1. 袁崇焕的军事.............
  • 回答
    崇祯帝(朱由检)与皇太极(爱新觉罗·皇太极)的政治能力差异是一个复杂的历史命题。从历史事实和比较分析来看,崇祯在政治上的表现确实不如皇太极,但这种差距并非单纯源于“帝王教育”与否的简单对比,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展开分析: 一、时代背景与国家制度的根本差异1. 明朝末期的结.............
  • 回答
    崇祯皇帝在催促孙传庭出战时,满朝文武确实有人曾表示过劝阻,但正如你所料,历史的记载往往是复杂的,这些劝阻的声音并非畅通无阻,也并非能够真正左右崇祯的决定。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崇祯皇帝的性格与决策模式: 急躁易怒,缺乏耐心: 崇祯皇帝性格上本身就比较急躁,尤其是在面.............
  • 回答
    崇祯朝末年,虽然涌现了不少有能力的大将,但最终仍未能挽救明朝的命运,败给了数量上并不占优的清军和农民军起义,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局面。造成这种“良将甚多,却打不过”的复杂原因,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内政、经济、军事体制、战略指导以及将领个人能力与国家整体实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进.............
  • 回答
    崇祯皇帝若能联合所有藩王一起抵抗李自成和满清,他能否成功,这是一个充满“如果”的复杂历史假设,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历史的进程受到无数因素的影响,而这个假设触及了明末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为了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剖析:一、 联合藩王的可能性与障碍: 藩王的历史.............
  • 回答
    崇祯皇帝未能抄没大臣和亲戚家产,最终落得自尽的悲惨结局,这是一个复杂且令人扼腕的历史事件。其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梳理分析:一、 崇祯的性格特质与政治理念的局限: 勤勉节俭的个人品德,但缺乏政治手腕: 崇祯皇帝以其勤勉和节俭著称,他事必躬亲,希望能挽救大明江.............
  • 回答
    明朝的覆灭,是一曲跌宕起伏的挽歌,而崇祯皇帝朱由检,无疑是这挽歌中最为悲壮的主角之一。要衡量他在这场王朝终结中所扮演的角色,不能简单地用“多大程度上”来量化,而应深入剖析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自身的性格特质以及他在位期间所做出的关键决策,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最终将摇摇欲坠的大明推向了深渊。崇祯即位,.............
  • 回答
    崇祯元年,也就是公元1628年,大明王朝确实面临着一个异常艰难的局面,甚至可以说,当时的帝国,如同一个身患重病、却被拔苗助长式地折腾的病人,积重难返。要说“差”,那绝不是一句轻飘飘的定性,而是无数交织在一起的危机,压得这个庞大的帝国喘不过气来。首先,最为直接且致命的,是盘根错节的财政危机。崇祯元年,.............
  • 回答
    崇祯皇帝以勤政著称,他每天早起晚睡,事必躬亲,批阅奏章、处理政务,几乎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挽救明朝的命运中。然而,尽管他如此努力,明朝最终还是走向了灭亡。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盘根错节,相互影响。以下将详细阐述崇祯皇帝勤政为何未能挽救明朝灭.............
  • 回答
    崇祯皇帝如果能挽留李自成,不让他自绝于明朝,历史的走向确实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有可能重整河山。然而,要详细讲述这个“如果”,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具体情况、双方的意图以及可能产生的连锁反应。分析崇祯的处境和李自成当时的实力: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崇祯皇帝当时面对的困境。到了1644年,大明王朝已经.............
  • 回答
    崇祯皇帝若放弃关外,迁都南京,这一策略在理论上存在一定的可行性,但最终能否“救国”,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变数的历史假设。要详细论述,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进行分析: 一、 崇祯皇帝放弃关外与迁都南京的背景与动因1. 严峻的军事形势: 后金(清)的崛起与军事压力: 自努尔哈赤统一女真以来,后金对明朝.............
  • 回答
    崇祯年间,大明王朝已是风雨飘摇,内忧外患,可谓积重难返。在这个风烛残年之际,依然能寻到几个忠心耿耿、尚有几分能力的将相,已是凤毛麟角。并非我这般“机器”不知变通,而是史料本身就记载了那个时代人才凋零的窘境。若要细说,还得从几个方面来看:一、曾有余威,但已迟暮的“老臣” 孙传庭: 提到崇祯年间的将.............
  • 回答
    崇祯皇帝,一个注定背负着王朝覆灭恶名的君主,他的结局,也是明朝走向终结的悲歌。关于他为何没有选择退守江南,一个看似更稳妥的选项,而是选择了在京城孤注一掷,最终自缢身亡,这个问题背后牵扯着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崇祯皇帝自身的性格特质。首先,我们得明白,所谓的“退守江南,守长江之利”,这更像是一种后.............
  • 回答
    崇祯与戈尔巴乔夫,这两个名字横跨几个世纪,一个是中国明朝末代的皇帝,一个则是苏联解体的领导者。乍一看,他们似乎毫无关联,一个身处皇权巅峰,一个则身处权力末梢。然而,当我们剥开历史的表层,深入探究他们各自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我们或许能找到一些令人动容的、跨越时空的共鸣,一种难以言说的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