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瞻的能力很弱吗?他为什么不听取黄崇的建议?

回答
关于诸葛瞻的能力是否“很弱”,以及他为何未能采纳黄崇的建议,这确实是三国演义和正史中一个颇具争议且值得细究的话题。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包括诸葛瞻自身的经历、当时的局势以及他与黄崇之间的关系。

诸葛瞻的能力:不止是“弱”,而是“不成熟”与“时代局限”

首先,如果我们简单地用“弱”来评价诸葛瞻,那未免有些过于片面。要理解诸葛瞻,必须认识到他所处的时代和他接手的烂摊子。

背景与起点: 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从小就被寄予厚望,在诸葛亮去世前就已崭露头角,被任命为蜀汉的军事和政治要职。这意味着他并非完全没有得到培养和历练。他继承了父亲的威望和部分人脉,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然而,他成长的环境,是在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笼罩下,并且是在蜀汉国力日渐衰微的背景下。

缺乏独立掌舵的经验: 诸葛瞻很早就参与政务,但很大程度上是在诸葛亮、蒋琬、费祎等老臣的指导和带领下。当他真正肩负起挑起蜀汉大梁的重任时,已经进入蜀汉的晚期。他没有像其父那样,在曹操、孙权两个劲敌环伺之下,从无到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国家机器。他接手的是一个在人口、经济、军事上都远不如曹魏,并且内部也存在不稳定的政权。

性格与处事风格: 正史和演义都曾提及诸葛瞻性格较为谨慎、温和。在某些评价中,甚至带有“好学而才疏”的标签。这意味着他可能更偏向于稳健行事,缺乏那种力挽狂澜、冒进出奇的决断力。在面对强敌时,过于谨慎可能会被解读为“弱”,因为它无法带来突破性的胜利。

与父亲的比较: 人们总是习惯性地将他与诸葛亮进行比较。这种比较本身就不公平。诸葛亮是那个时代罕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其智慧和远见是超凡的。诸葛瞻即便能力不俗,也很难达到父亲的高度。但“不比父亲”不等于“能力很弱”,更不能以其父亲的标准来苛求他。

致命的失误: 诸葛瞻最被诟病的,莫过于在邓艾进攻蜀汉时,未能做出最有效的应对,最终导致了绵竹关的失守和蜀汉的灭亡。这确实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败笔。但这个败笔的背后,也牵涉到他对局势的误判、对敌情的分析不足,以及与部下沟通协调的问题。

不听黄崇建议:多重因素下的复杂选择

至于诸葛瞻为何不听取黄崇的建议,这更是一个需要深入剖析的事件,而不是简单的“不听劝”。其中包含了政治、军事、个人性格以及当时信息不对称等多方面的原因。

1. 黄崇建议的本质与诸葛瞻的考量:

黄崇的建议: 根据史料记载,当邓艾率军逼近时,黄崇曾提出建议,认为应该“尽锐出击,破邓艾于汉中,则大事可定”。这是一个非常大胆、进取的战略,意图抓住邓艾孤军深入的弱点,将其歼灭在防御体系之外,一劳永逸地解决汉中的威胁。
诸葛瞻的考量: 诸葛瞻当时的态度是“当固守待援”。他认为汉中虽然险要,但邓艾兵力精锐,且来势汹汹,直接出击风险太大。他更倾向于依托绵竹关等坚固的防御工事,与敌周旋,并寄希望于东吴的援军能及时赶到。
两者之间的冲突点: 核心在于“冒险出击”与“稳健防守”的战略选择。诸葛瞻作为国家的托孤之臣,肩负着整个蜀汉的命运。他需要承担政治上的责任,如果贸然出击失败,后果不堪设想。他可能认为,即使不能击退邓艾,守住绵竹关也能拖延时间,等待可能的援军,避免腹背受敌的危险。

2. 信息不对称与战略误判:

对邓艾实力和意图的评估: 当时诸葛瞻可能低估了邓艾的决心和能力,也可能误判了邓艾的战略意图(例如是否还有其他部队从侧翼进攻)。他可能没有准确掌握邓艾的兵力部署和行军速度。
对援军的期望: 诸葛瞻对东吴援军的到来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在当时蜀汉与东吴关系并不十分融洽的情况下,指望东吴倾尽全力救援,本身就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旦援军不至,他的防守策略就会成为空谈。

3. 内部政治与军事派系的影响:

“主少国疑”的担忧: 诸葛瞻虽然是丞相之子,但他在朝中的威望和支持基础可能不如一些老臣稳固。在关键时刻,他需要考虑维护内部的团结和稳定,避免因为一个大胆的军事冒险而引发更大的内部动荡。
军事主官的顾虑: 诸葛瞻虽然是都督,但他并非唯一的军事决策者。在军事会议上,可能还有其他将领提出不同的意见,或者对黄崇的激进策略表示担忧。诸葛瞻作为统帅,需要综合各方意见,并在一个相对平衡的基础上做出决策。

4. 性格与经验的局限:

谨慎有余,果敢不足: 如前所述,诸葛瞻的性格可能偏向于谨慎。在面对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这种谨慎可能转化为一种犹豫和保守。他缺乏像诸葛亮那样,能够在大局不利时依然做出惊世骇俗决策的魄力和经验。
未经历过真正的大战: 相较于诸葛亮在北伐中与曹魏军队的反复较量,诸葛瞻在独立指挥大型战役方面的经验相对有限。这使得他在面对强大敌人时,可能更倾向于采取稳妥的防守策略。

5. 黄崇建议的性质:

“尽锐出击”的风险: 黄崇的建议虽然有其道理,但“尽锐出击”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一旦失利,蜀汉将失去最后的战略预备队,几乎等于自杀。在不清楚敌方虚实的情况下,这种赌博式的策略,对于一个肩负重任的统帅来说,是极其难以决断的。
黄崇的角色定位: 虽然黄崇是黄权之子,也受到重视,但他是否具备足够的地位和影响力,能让诸葛瞻完全采纳其激进建议,也值得商榷。

总结来说,诸葛瞻不听取黄崇的建议,并非是“愚蠢”或“无能”,而是他作为一个在动荡年代、国家危难之际的统帅,在信息不对称、战略选择、内部政治、自身经验和性格等多重因素交织下的一个复杂决策。

他更倾向于“守”,是因为他认为这是在当时条件下风险最小的策略,能够最大限度地保存实力,等待转机。而黄崇则看到了“攻”的机会,认为这是唯一的出路。他们的分歧,反映了在生死存亡关头,不同认知和战略取向的碰撞。最终,历史的 verdict 是残酷的,诸葛瞻的“稳健”未能带来胜利,反而导致了蜀汉的灭亡,这也成为了他一生中无法洗刷的污点。但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应该尽量置于当时的具体情境中,理解其行为的动机和局限,而不是简单地用后世的眼光去苛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能力强弱都是相对而言,如果绵竹之战的对手不是邓艾,而是邓忠之流,届时一战而胜,力挽狂澜,是不是又该鼓吹诸葛瞻初出茅庐建奇功,英才天纵继武侯?

评价历史人物,在没有史家定评的情况下,愚蠢二字必须慎重。所谓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研究历史人物必须在具体历史环境下考虑,试图走进历史人物的思维方式,否则便是主观唯心主义了。

以下试图复盘一下诸葛瞻——严格来说是汉军前敌指挥部的思路,毕竟纸面上反对的只有黄崇一位。

先看大局,姜维率主力阻敌剑阁,钟会补给不济准备撤兵,蜀汉朝廷原以为大势无碍,稳若泰山,因此根本没有调动南中及永安的战略预备队。由此导致的结果,便是邓艾突破阴平之时,成都基本只剩下宿卫部队,再调动战略预备队已然不及。

决胜于朝廷,还未开战,庙算已经输了。

因此,诸葛瞻握有的是当时蜀汉最后的底牌,除非蜀汉朝廷有勇气龟缩成都,放弃姜维主力捎带大片的核心领土,坐等霍弋、阎宇及东吴援军。

再看部署:

听闻邓艾从景谷道入,诸葛瞻的决策是督诸军至涪停住,盘桓未进。与此同时发生了黄崇进谏事件。

在后人看来,立即赶到江油,利用束马之险阻挡邓艾是自然之理,但诸葛瞻为何犹豫不决?

站在此公的立场上考虑,他率领的是成都宿卫,承平日久,捎带孔明遗法逐渐松懈,这些都城宿卫的战斗力如何,瞅瞅历朝历代,大约不问可知,拿去与身经百战的邓艾军团硬磕,真是阿弥陀佛。若是一战而败,成都即直接暴露在魏军兵锋之下。

而战报也证明了这点,邓艾前锋破蜀伏兵三校,景谷道上三千以逸待劳的伏兵一眨眼就完了,魏军看似锐不可当。

在此局面下,站在诸葛瞻的角度,邓艾军锐气正盛,但翻山越岭不可能携带攻城器械,恐怕最稳妥的方式是利用江油坚城去消磨邓艾的锐气,师法周亚夫“以梁疲敌”的故智,待到邓艾师老兵疲,补给不济,再挥师北上,里应外合,自然胜算大增。捎带只要局面不崩,便可为调动永安阎宇、南中霍弋救援提供时间窗口。这应该就是诸葛瞻的盘算。

然而,江油守将马邈居然不战而降,邓艾军长驱直入平原地带,这下彻底脱稿运行。

紧跟着便是前锋被破,诸葛瞻退还绵竹。

至于为何放弃涪城。一言以蔽之,一再发生的战斗证明了蜀汉内地的留守军团完全不是邓艾军的对手,而涪城水陆四通,也不是江油之类的天险,且前锋新破,军心动摇,在此抵抗并无胜算。诸葛瞻主动撤退到绵竹,在此地预先构筑阵地,以逸待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战斗力的不足,捎带诱敌深入,可进一步拉长邓艾军的补给线。

我不认为诸葛瞻连覆巢之下无完卵都不懂,放弃涪城是为了和姜维闹意气,一如我不认为姜维末了的引军由广汉、郪道以审虚实是为了使朝廷知御敌之难,都什么档口了,吴越都能同舟,以这俩末了的表现,可能在刀架脖子之时还闹小孩子脾气?

事实证明,诸葛瞻一系列的布置取得了效果,面对列阵以待的汉军,邓艾吃了生平第一次败仗:

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陈待艾。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马师纂等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

如果魏军的指挥官是邓忠之流,估计就该证明诸葛瞻的战术指挥无比正确,带着一伙皇城根下未经战阵的少爷兵打翻野战兵团如何如之何了。但是,他面对的是邓艾,于是没有悬念。

综合一系列战斗,不难得出结论,诸葛瞻手头的宿卫部队的战斗力与邓艾手头的野战部队不可同日而语。即便诱敌深入,即便预设阵地,甚至多半祭出了八阵图,还自己埋脚死战激励士气,捎带汉军上下的确被激励到了,加了一堆buff,还是赢得了一时,赢不了二时。那么,战场摆设在涪城,无非绵竹翻版而已,可能结果连赢得了一时都做不到。即便听从黄崇建议赶去江油,长途行军,下场也未必比那三千伏兵高明多少,倘若赶上马邈投降,邓艾占据江油,汉军反被打个以逸待劳,结局更是不敢看。

总之,两下差距太大,仍尔张良计,我有过墙梯,不是一个重量级,凭你耍得花团锦绣,便中两拳又如何,照样一拳撸倒。

当然,诸葛瞻的战术行动不够坚决,在涪城显得犹豫,但作为一个实战经验为0的菜鸟,就算家学渊源,颇有天赋,如何在纷乱之际准确判断敌情,似乎也难以作过高要求。

一言以蔽之,诸葛瞻之误,误在没有及早调动巴东及南中战略预备队作万全之策,导致邓艾出阴平后蜀汉举止失措,临难之际无宿将可用,无野战部队可调,末了只能靠着诸葛氏光环凝聚士气,让新手带着新手上阵抱薪救火。这口锅,蜀汉决策层哪个都跑不了。

具体到操作上,咋说哩,论兵力不见得比对方多,论将是一群菜鸟对阵顶尖高手,论兵同样是一群菜鸟对阵被姜维连年北伐磨砺出的虎狼之师,这仗怎么打?

恐怕诸葛瞻能选的无非是光荣地点罢了,要分锅,战术上实在分不了多少,更多的锅在此公居于庙堂之时。

补充一句:当初读史也觉得诸葛瞻不可理喻,在琅邪论坛曾与某位替诸葛瞻洗地的朋友大战三百回合。随着阅历渐丰,读史渐深,反而对此公多了些包容。人生确有不可承受之重。

user avatar

诸葛瞻能力强弱不好评价,他唯一的一次表现机会就是大战邓艾,结果输了。一次成败能论英雄吗?

《三国演义》里张松调侃曹操时,就提到“濮阳遇吕布,宛城战张绣,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这里除了“华容逢关羽”和“割须弃袍于潼关”是虚构的以外,其他的都是事实。魏武帝曹操英雄盖世,一生中倒霉的时候也多了去了。不光曹操如此,刘备也是一样,被打得屁滚尿流的事迹也是一抓一大把。然而,他们都命硬挺过去了,于是乎“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倒霉的诸葛瞻只是没挺过去而已。

接着我们再来细看他失败的这一仗。据说黄崇给他提了一个很好的建议,他就是不采用,于是乎惨败了。

到涪县,瞻盘桓未近,祟屡劝瞻宜速行据险,无令敌得入平地。瞻犹与未纳,祟至于流涕。《三国志.蜀书.黄李吕马王张传》

按字面的理解,诸葛瞻就是个慢性子,做事拖沓。邓艾都要打来了,他却不早早占据险要地形防守,却在涪县磨蹭,导致错失良机。现在问题来了,险要地形在哪儿呢?我们看看地图吧。

这是Google地图显示的四川盆地,剑阁、江油关、涪、绵竹已经标出。诸葛瞻在涪县,黄崇劝他快点行动,去抢占险要,什么意思呢?从地图上看,就是让诸葛瞻迅速支援江油关,或者抢占江油关下面的山区隘口。

江油,就是邓艾偷渡阴平后突破的第一个据点。看图可知,邓艾只要杀出江油关南边的山区,就进入了四川盆地,一路去成都都是平地,无险可守。

会遣将军田章等从剑阁西,径出江由。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艾使章先登。遂长驱而前。《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钟传》

三国时期可没有电报,邓艾偷渡阴平的消息什么时候传到诸葛瞻耳里的?离江油关还有一百里左右时,田章“破蜀伏兵三校”,我觉得这个时候蜀汉才正式发现邓艾的奇袭军。败军把消息传到诸葛瞻这里,诸葛瞻再整顿军队迎敌,肯定过去了很多时间。黄崇建议诸葛瞻急行军抢山头,别让邓艾进入平地。但是,来得及吗?大军呼哧呼哧赶去,如果邓艾已经攻破江油,来个迎头痛击怎么办?

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军将,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军将,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孙子兵法》

从地图上看,江油关离涪200里左右,南边的山区边缘离涪100多里地。《孙子兵法》说得很清楚,急行军跑100里,跑得快的先到,跑得慢的后到,大概只有十分之一的士兵能投入战斗,是很危险的!诸葛瞻在涪县不动,正是因为他认为江油已经没救了,险要已经丢失了,只能整顿兵马,在平地和邓艾干一仗。

先登至江由,蜀守将马邈降。《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钟传》

从邓艾的传记来看,诸葛瞻的判断是很有道理的。江油关守将马邈,二话不说就投降了,根本没有组织有效的抵抗。可见,黄崇的建议压根算不上什么好点子。诸葛瞻如果真的冲过去了,只会死得更惨。当然,我们看见的《三国志》也会变成这样:

到涪县,瞻欲疾行争险,(张)遵料险要已失,屡劝瞻退守绵竹,列阵待艾。瞻不纳,遵至于流涕。
user avatar

建议是好建议,就像上面说的,抢占险要的时机已经过了,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是固守绵竹。等我分兵夹击邓艾。结果他居然出城野战了。你要野战也不要紧啊,起码等我分兵到了在打啊。结果直接野战浪死了。

user avatar

其实黄崇的建议,未必就是好建议,或者说未必具有可行性

我们不能因为诸葛瞻失败了,所以就反推黄崇的建议就是对的。

就好比诸葛亮北伐没成功,所以反推子午谷奇谋就是对的,这显然是不合乎道理的。

这个建议到底正确与否,只能结合当时的形势进行分析,不能唯结果论。


当然,无论如何蜀汉灭亡的责任,诸葛瞻难辞其咎,除此之外诸葛瞻自然也谈不上什么军事奇才,但同时他也不是无药可救的蠢材,在我眼中他不过只是一个因为局势危急被推上风口浪尖的一般人。


说回黄崇的建议,他的建议的重点是抢占险要,不让邓艾军进入平原。

看样子很有道理,不过有个大前提,那就是诸葛瞻军要抢得过邓艾军才行,否则那就是空谈。

那么诸葛瞻军有没有这样的实力呢?对比一下双方就能看明白

诸葛瞻本人没有军事经验,初次上战场,黄崇等人之前大多也是第一次上战场。

而魏军则是由老将邓艾统领,麾下将领大都有过作战经验。

论抢险,邓艾可以说是得心应手,在这方面姜维都抢不过邓艾。


再说军队,魏军这边是邓艾挑选的精锐兵马。而诸葛瞻率领的是成都后备队,蜀汉的精锐基本由姜维率领在剑阁作战。至于成都守备部队的战斗力,之前向宠曾经率军讨伐叛乱,结果自己战死。

也不知道是巧合,还是成都守备部队就不擅长保护主将,诸葛瞻的结局也和向宠如出一辙。


双方实力差距还是显而易见的,实际上诸葛瞻也曾做出尝试(抢占险要),可是他派出去的前锋被魏军击破了,这不得不让诸葛瞻三思。

【瞻督诸军至涪停住,前锋破,退还,住绵竹。】

也是在这个时候,黄崇依然坚持自己的看法,认为诸葛瞻应该率领主力继续和邓艾抢险。

其实黄崇所谓的抢险,无非就是强攻邓艾军,因为前锋已经溃败,邓艾军抢得先机,还想抢险,那就必须先击溃或者击退邓艾军才行。

这时候诸葛瞻还没有和邓艾大战的决心,犹豫再三后,还是决定撤回绵竹再做计议。


退回绵竹其实也不算是一个糟糕的选择,可是很快诸葛瞻就会面临两个严重的问题。

1、因为邓艾突袭来的仓促,导致蜀汉内地还没来得及坚壁清野,这样邓艾就能取粮于敌,可以掠夺梓潼郡的物资,这样短时间内邓艾不用担心粮食问题。

2、与此同时诸葛瞻要面对后勤不足的问题,根据后来刘禅投降献上的册子来看,成都国库里只有【米四十馀万斛】。而且这个数据理应是在曹魏入蜀前的统计数据,毕竟曹魏入蜀后,刘禅也没闲工夫做数据统计了。

换句话说四十余万斛米,经过两个月的消耗,到了十一月诸葛瞻和邓艾对峙的时候,想必没剩多少了。


这样的话,局势就变成了,无论是汉军还是魏军都不希望看见长时间消耗。

魏军自不用多说,毕竟掠夺终究只是解一时之急;而蜀汉这方,成都粮草有限是个问题,还有就是不能迅速击破邓艾的话,会动摇人心,也会导致经济遭到破坏。


所以诸葛瞻面对如此局势,本身就没军事经验,自然做不出什么惊人之举,或者想出什么破局之法。

就在诸葛瞻苦恼之际,邓艾见有机可乘便写了封劝降信,显然这是激将之法。因为劝降书之前钟会已经发布过一次了,邓艾那书法水平肯定没钟会高,所以他如果只是为了劝降根本没必要重新写一次,故而邓艾的目的就是以此来侮辱诸葛瞻,兵法有云:“廉洁可辱”也。


诸葛瞻果然被激怒,于是他干脆就听凭怒气驱使和邓艾展开决战。

可能是由于这是背负蜀汉国运的一战,也可能是由于得益于诸葛家的恩德影响,汉军一度占了上风。不过实力的差距,不是单凭士气能逆转的,况且魏军本身也是背水一战,在邓艾下了死命令后,魏军发动更猛烈的进攻,随而诸葛瞻战死,汉军战败。


结论:其实诸葛瞻的悲剧,除了他个人能力平庸外,更大的因素是蜀汉国力凋敝,人才凋零的缘故。有军事经验的将领要么在前线,要么在边疆,成都内无一良将,所以只好由诸葛瞻出征。

他所面临的局势很恶劣,他面对的敌人很强大,他所承担的压力很沉重,但他只是个普通人,没有逆转乾坤的军事才能,于是成为了背锅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诸葛瞻的能力是否“很弱”,以及他为何未能采纳黄崇的建议,这确实是三国演义和正史中一个颇具争议且值得细究的话题。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包括诸葛瞻自身的经历、当时的局势以及他与黄崇之间的关系。诸葛瞻的能力:不止是“弱”,而是“不成熟”与“时代局限”首先,如果我们简单地用“弱”来评.............
  • 回答
    自古以来,那些才华横溢、谋略过人的人物,比如我们熟知的诸葛亮,他们究竟为何心甘情愿地成为他人羽翼下的臣子,而非选择独立称王,建立自己的基业呢?这个问题,细究起来,实则牵扯到那个时代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个人价值的实现方式,以及一股深植于士人内心的传统观念。首先,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时势”二字。古代社会,.............
  • 回答
    要论邓艾和诸葛亮的能力,这就像是在问,是精密的算计和深远的布局更胜一筹,还是果断的决断和卓越的执行力更令人惊叹。两位都是三国时期顶尖的军事人才,但他们的强项和成就侧重点却有所不同。诸葛亮:治世之才,鞠躬尽瘁的战略家提到诸葛亮,人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他“草船借箭”、“空城计”等神乎其技的谋略,以及他“.............
  • 回答
    说到诸葛亮,那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他绝对是一个绕不开的传奇人物。提到他的军事能力,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都是“神机妙算”,仿佛他就是那个站在山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诸葛孔明。那么,单从军事角度来说,他究竟是个什么水平?这其实是个挺复杂的问题,既不能简单地神化,也不能被后世的演义和误读所掩盖。咱.............
  • 回答
    诸葛亮若有子能承其志,且有雄才大略,足以比肩甚至超越其父,那么蜀汉的历史轨迹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诸葛亮本人的地位和形象,也将因此蒙上一层截然不同的色彩。这并非一篇简单的YY文,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历史的逻辑,以及人物性格的延展性,去构建一个可能存在却又充满戏剧性的新篇章。首先,我们得假设这位“诸葛.............
  • 回答
    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尤其是诸葛亮、管仲、乐毅这三位对各自时代有着深远影响的杰出人物,是一件颇具挑战的事情。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面对的局面、施展才华的领域都有所不同,因此简单地进行“超越”的判断,未免有些过于笼统。但若论其政治军事能力的综合性与历史地位的深远影响,诸葛亮无疑达到了足以与他们并驾齐驱,甚.............
  • 回答
    诸葛亮与司马懿,作为三国时期最负盛名的两位军事家,他们的军事能力一直被后人津津乐道,并存在着广泛的讨论。要评价他们的实际军事能力,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战略规划、战术运用、治军能力、对敌判断以及最终的战绩。一、 战略层面: 诸葛亮:高瞻远瞩的战略家,但受制于国力 《隆中.............
  • 回答
    评价历史人物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在五千年的漫长历史中寻找比诸葛亮更强的人物,这本身就是一件极具挑战性且容易陷入主观臆断的事情。诸葛亮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的“综合能力”体现在治国理政、军事谋略、外交手腕、科技发明等多个维度,并且其个人品德和历史声望更是深入人心。要寻找比诸葛亮“.............
  • 回答
    张良,汉初三杰之一,如果论及对历史走向的影响,他无疑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他评价极高,称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更把他比作“汉之良相”。张良的厉害之处,在于他出色的政治洞察力和战略眼光。在项羽和刘邦争霸的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张良精准地把握了时局,看到了刘邦身上那种可以成.............
  • 回答
    “臥龍”諸葛亮與“人屠”白起,這兩位千古名將,在中國軍事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要單純地比較誰的軍事能力更強,其實是一件極具挑戰性的事,因為他們的時代背景、面對的敵人、戰略目標以及所運用的軍事手段都有著天壤之別。但我們不妨從幾個關鍵維度,深入剖析,力求還原他們軍事才華的真實光輝。時代背景與敵情分析.............
  • 回答
    要论诸葛亮和李世民谁的军事能力更强,这实在是一个令人着迷但又难以给出绝对答案的问题。他们都身处乱世,都在军事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所面临的对手、以及他们所扮演的角色都有着显著的差异。我尽量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希望能勾勒出他们各自的军事风采。一、 战争的性质与对手 诸葛.............
  • 回答
    说起诸葛亮,人们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智慧化身,是那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神机妙算。然而,如果仔细梳理《三国演义》中他从出山到去世的历程,我们或许会发现,他的能力并非一个直线型的上升或者停滞不前,而是一个复杂且带有递进色彩的演变过程,其中夹杂着外界环境的变化、个人心境的起伏以及客.............
  • 回答
    要说诸葛亮出山前没有工作经验,这其实是个有点想当然的说法,毕竟我们无法确切知道他“出山”前到底在做什么,但从史书记载和后人的推测来看,他并非是个完全与世隔绝、两手空空的普通农夫。首先,诸葛亮虽然隐居于隆中,但他的生活并非全然的“无所事事”。他并非是那种完全埋头苦读,与世隔绝的书呆子。相反,史书中有描.............
  • 回答
    要论司马懿、诸葛亮、陆逊这三国时期三位赫赫有名的军事将领谁的能力最强,其实是个颇有争议的话题,毕竟他们所处的时代、面临的对手、采取的策略都有所不同。硬要比个高下,就像在刀尖上跳舞,稍有不慎便会失之偏颇。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一番,力求客观,也避免那些让人一眼看穿的 AI 式套话。首先,我.............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精辟,触及到了三国历史中一个非常有趣且常被讨论的现象:为什么孙权在陆战方面,即使有多次尝试,但普遍被认为能力不如诸葛亮,甚至被一些人“鄙视”其陆战能力?而诸葛亮同样多次北伐,耗费巨大却未能成功,为何其陆战指挥能力却普遍受到尊重?要深入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历史.............
  • 回答
    曹操这人,真叫一个“韧劲十足”。你说他惨败,那可太多了,官渡大败、赤壁大败,还有宛城张绣那一次,差点把命都丢在里面。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其他诸侯都起起伏伏,甚至最后消失得无影无踪的时候,他却能一次又一次地站起来,甚至把天下三分之一的江山攥在手里。这背后,可不是什么运气好,而是他骨子里透着一股子“造血.............
  • 回答
    要论诸葛亮和荀彧谁更胜一筹,这实在是个让人津津乐道,也同样充满争议的话题。与其说谁“五五开”,不如说他们是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杰出代表,各自在三国那片波澜壮阔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要仔细掰扯,得从他们擅长的领域、为政的理念以及最终的历史影响来分析。先说说荀彧。这位曹魏的“王佐之才”,他的厉.............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三国演义和历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也包含了无数的“如果”。在我看来,如果荆州不丢,并且刘备能够采纳诸葛亮的建议,那么他统一三国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但依然存在不确定性。下面我将尝试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这个假设,尽量让它更像是一个深思熟虑的推演,而非机器生成的答案。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
  • 回答
    若诸葛亮生于同治、光绪年间,这位千古名相,定然不会安于现状,坐拥书斋,更不会效仿其三国时期的经历,寻觅一位“汉室宗亲”来辅佐。时代变了,剧本也要改写。以他那超凡脱俗的智慧与洞察力,面对风雨飘摇的大清,他会做出怎样的人生抉择,又会攀登到怎样的高位呢?首先,他不会选择效忠于腐朽的晚清朝廷。 诸葛亮一生推.............
  • 回答
    如果汉献帝身上同时兼具曹操的雄才大略和诸葛亮的运筹帷幄,那么他能否“翻盘”,让汉朝重焕光彩?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历史的“如果”,也牵扯到个人能力在宏大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咱们得先拆解一下,汉献帝时期,也就是东汉末年,是个什么样的烂摊子。当时的大环境是怎样的? 皇权旁落,群雄割据: 董卓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