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朝灭明以后,为什么崇明岛还叫崇明岛?这岂不是“崇尚前朝”?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命名和文化延续的复杂性。清朝统一中国后,虽然推翻了明朝的统治,但并不是所有地名都跟着改朝换代。崇明岛之所以依然叫崇明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这绝非“崇尚前朝”那么简单:

一、 名字的由来并非直接关联到明朝皇室或特定政治符号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崇明”这个名字的由来。根据历史记载,崇明岛得名于明朝永乐年间。当时,明朝政府在岛上设立了崇明县,县名就叫“崇明”。这个名字的来源有几种说法:

“崇尚光明”说: 这是比较主流的说法,认为“崇明”二字取自《尚书》中的“崇德而明功”。这个意思是非常积极正面的,寓意着崇尚美德,彰显功绩。从这个角度看,“崇明”是一个寓意美好的地名,与明朝这个国号并没有直接的、排他性的联系。
岛屿特征说: 也有说法认为“崇明”与岛屿的地势或某种自然景观有关,但相对前一种说法来说证据不那么充分。

无论哪种说法,核心是“崇明”这个名字本身所蕴含的意义是积极的、普遍的,而不是指向明朝的皇族、政权或某个特定的政治象征。清朝建立后,并不需要因为一个积极正面的地名而急于更动。

二、 清朝政权稳定的策略:对前朝地名的有限修正

清朝取代明朝的过程虽然波澜壮阔,但其统治的巩固并非一蹴而就。为了赢得民心和稳定社会秩序,清朝在很多方面都采取了相对审慎的态度,包括对前朝遗留的地名。

避免不必要的动荡: 地名是地方行政划分和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贸然大规模更改地名,可能会引起民间的不适应和抵触,甚至引发不必要的恐慌。尤其是在清初统治尚不稳固的时候,这种“不折腾”的策略更为有利。
区分政治与地方: 清朝虽然是“征服者”,但其统治的最终目标是统治整个中国,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合法性。因此,它需要在政治上与明朝划清界限,但在地方行政和民生方面,可以继承和利用前朝的既有体系。地名属于后者范畴。如果一个地名本身没有明显的“反清”或“媚明”色彩,而是具有地方特色或积极寓意,那么保留它是更务实的选择。
区分国号与地名: “明”是明朝的国号,具有强烈的朝代政治属性。“崇明”虽然在明朝设立县,但其字面意思并非如此。清朝可以认为自己是推翻了“明朝”这个政权,但并不需要消除所有带有“明”字的地名,特别是当这个“明”字并非直接指代那个政权时。例如,许多带有“明”字的山川、村落,很可能在清朝建立之前就已存在,其命名也未必与当时的明朝朝廷有关。

三、 崇明岛的特殊地理位置与战略考量(间接因素)

崇明岛位于长江入海口,是重要的海防和水路要冲。

战略价值的延续: 无论哪个朝代统治,崇明岛的战略地位都不会改变。对于清朝来说,有效管理和控制这个岛屿比改变它的名字更为重要。如果改名,还需要重新进行行政登记、地图绘制、与当地居民沟通等一系列繁琐的工作,这些都会影响到当地的实际管辖。
保持地方辨识度: 长期以来,当地居民和周边地区都习惯了“崇明岛”这个称谓。保持原名有助于维持地方的社会经济联系和行政延续性,避免信息混乱。

四、 历史惯性与民间习惯的力量

地名一旦形成并被广泛使用,就会形成一种强大的历史惯性。民间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尤其是那些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地名。即使统治者有心更改,如果民间依然习惯使用旧称,那么更改也将举步维艰。清朝作为一个长久的王朝,其统治策略也需要考虑这种民间力量。

总结来说,崇明岛在清朝灭明后依然叫崇明岛,并非因为清朝“崇尚前朝”,而是基于以下几点综合考量:

“崇明”一词本身具有积极寓意,与明朝国号并无直接的、排他的政治联系。
清朝在统治初期采取了相对务实的策略,避免不必要的社会动荡,对前朝地名持有限修正原则。
崇明岛重要的战略地位使其稳定管辖更为优先,而改名可能带来不确定性。
历史惯性与民间习惯的力量使得地名更改并非易事。

因此,崇明岛名字的延续,是历史发展中地名命名原则、政治策略、地理因素和民间习惯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更体现了一种务实主义和对既有秩序的有限继承,而不是对前朝的政治情感认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关于“崇明”之名的由来及建置沿革,我查了一下现存的明清各朝《崇明县志》,基本大同小异,只在“崇明镇”是在唐中宗神龙初置还是五代杨吴时置有争议,证据都不是太确切。只能确定“崇明”一名在唐至五代间已经出现了,远早于明清,其最初语义和“崇尚明朝”也毫无关系。

综合一下各种志书的说法,大概是这样:

唐初,长江江口渐渐堆积出了东、西两处沙洲,其后沙洲渐大,不断有百姓在此开垦田地,民居日渐稠密。根据其地理特点,大约在唐或五代杨吴时,官府于西沙洲立镇时取了“崇明”这个名字。

有些志书提到了此地有“高广”之类的特点,所以“崇”应该是“高”的意思,“明”可能是指这个地方视野好,有海阔天空的感觉。那么“崇明”就是说这块地方高出水面、宽阔平坦、视野开阔。

到了宋代,这里人口、田地更多,宋朝一些皇室贵族还曾在此设立农场庄园。元代始于此设崇明州。洪武二年改为崇明县,其后县治因潮汐屡有迁徙、重建,但崇明县的建置一直延续了下来。

其实照满清超级敏感的尿性,堪称史上第一在意“华夷之辨”的朝代,各种文字狱,改地名的操作层出不穷,尤其是明朝各边卫所地名存在大量的“虏”、“胡”等字,入清后要么直接撤销建置,要么批量改名,譬如“杀胡口”——“杀虎口”、“平虏所”——“平罗县”、“靖虏卫”——“靖远县”等等。

而对“番”、“夷”等字还好,可能不认为是指自己,比如“镇番卫”——“镇番县”,“镇夷所”——“镇夷营”等。

至于郑成功于福建所置之“思明州”,在清军占领后被直接取消了建置,复归同安县。

其实广西太平土府也下辖一个思明土州,元时属思明路。清雍正年间给改成了“宁明州”,意味很明显。

所以,甭管“崇明”之名原本何意,在清代能躲过一劫,也算是漏网之鱼了。


《万历新修崇明县志》(万历三十二年刻本):

崇明令曰:崇地积沙成壤,屹立海隅,万流所辏,涛波冲决,虽其疆域分野自昔已然,而古今建置代有沿革。方之他邑,葢独异矣。故基址广袤,水陆相距畧,依县治综缉以为后之守土者览焉。故作舆地志。
沿革:
.....唐虞三代迄秦汉来,海中固多神洲,别境而崇不一见,崇葢起于唐武德中也。其时海门之南黑蜃成云之处,腾涌二洲,名东西二沙,渐积阜而利渔樵者,土著焉嗣,是芟夷垦辟乂而为田,民居稠宻,廼立崇明镇于西洲,以通有无,属通州海门县,崇明之名自此始。
......元至元十二年,以崇镇之民日就繁庶綂而教之,不容逭也,省檄横州知州薛文虎招俫安抚,虎至,旋请于朝,以为州,十四年从其请,隶附扬州......洪武二年,改州为县。八年,以崇去扬远甚,遂附近改隶苏州,其南复为海若所侵。弘治十年丁巳,建太仓州,即以崇明属之。

《民国崇明县志》:

自唐武德初,江口积涨东西二沙,日久高广,渔樵者依之,渐有田庐,神龙中置崇明镇于西沙。
光绪志驳之:以唐称广陵未称扬州府,且周始置通州,宋乃置海门县,唐皆无之。
《乾隆府厅州县志》云:“唐为海中沙洲,五代时杨吴置崇明镇,属通州。”然杨吴时尚无通州。
又顾祖禹《方舆纪要》引五代时杨溥改顾俊沙为崇明镇。今考新旧五代史无此语。总之,东西二沙实始于唐,崇明立镇则或唐或吴,事远年湮,未由订正矣。

个人公众号:【明天明史明实录】

翻译、解读《明实录》,长期连载更新!

以及研究以明朝历史为主的各类文史问题,分享个人所收藏的各种电子资源。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命名和文化延续的复杂性。清朝统一中国后,虽然推翻了明朝的统治,但并不是所有地名都跟着改朝换代。崇明岛之所以依然叫崇明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这绝非“崇尚前朝”那么简单:一、 名字的由来并非直接关联到明朝皇室或特定政治符号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崇明”这个名字的由.............
  • 回答
    元灭宋与清灭明:对“中国”而言是否为“亡国”?为何有人以元清为豪?这是一个极具深度和复杂性的问题,涉及到“中国”概念的演变、民族认同的变迁以及历史评价的多样性。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仔细辨析几个核心概念。 一、 “亡国”的定义与历史语境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亡国”的含义。 狭义的“亡国”: 通常.............
  • 回答
    明初之后,蒙古人的命运在草原和西域走向了复杂而深刻的演变,而清朝的崛起则彻底重塑了这一格局。要详尽地梳理这段历史,需要深入到政治、军事、经济以及民族融合的各个层面。明初之后蒙古人在草原及西域的存在:分裂、衰落与抵抗明朝建立伊始,强大的蒙古帝国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相对独立的蒙古部落和汗国。这.............
  • 回答
    在谈论明清两朝的科技发展时,确实存在一种普遍的感受,即明朝似乎比清朝更为“发达”,而清朝的建立反而带来了科技的“退步”。要深入理解这种感受,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避免简单化的判断,而是要看到其中的复杂性和历史的演进。首先,让我们来审视一下“明朝科技发达”的这一认知基础。明朝确实在一些领域展现出了.............
  • 回答
    在清朝灭明这场波澜壮阔的改朝换代中,长江天堑和江南水乡确实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而明朝曾经引以为傲的强大水师,其命运却在战局的变迁中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境地。这其中的 interplay,值得我们细细道来。长江天堑:屏障的失效与地理的牵制长江,作为一条横贯中国东部的巨龙,其天险之势自古以来就被视为南国屏.............
  • 回答
    谈及周克商与清灭明,不能简单地说性质相同或不同,因为它们背后涉及的时代背景、政治逻辑、社会影响以及后世评价都存在显著差异。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这两段历史,并探究为何后世(尤其是明末清初至近代)会倾向于“颂周而贬清”。一、 周克商与“臣民的革命”—— 亡国之君与开国之臣首先,需要澄清一个概念。.............
  • 回答
    这几个历史事件,说起来都是异族入主中原或对中华民族造成深重苦难的例子,但细究起来,它们之间存在不少显著的区别,不仅仅是发生在不同朝代,更体现在 征服的性质、过程、影响以及被征服者的抵抗方式 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细致地梳理一下它们之间的差异,力求让大家能更清晰地认识这些历史事件的独特性。一、 元灭.............
  • 回答
    清朝之所以能够延续两百多年,并非仅仅依靠某一位“明君”,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尽管其间不乏争议和批评,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其在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层面上的稳固和发展。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详细阐述:一、 制度的强大生命力:清朝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历代王朝的政治遗产,尤其是在制度建设方面,表现出了极.............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评价、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等多个层面。虽然清朝已经寿终正寝,但“明粉”们对它的差评,我觉得非但不是没有意义,反而可能有着多重、复杂的意义。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明粉”这个群体。他们是对明朝抱有特殊好感和情感认同的人。这种好感可能源于对明朝某些方面的赞赏,比如军事上的抵抗外.............
  • 回答
    要深入探讨清朝废除明朝功臣爵位后,几家前明勋臣后裔,如魏国公、英国公等,他们的具体命运和后续发展,需要一点时间和精力去梳理,因为这并非简单的“一笔勾销”。清朝的统治者,尤其是早期,在处理前朝遗留问题上,策略是复杂而多变的,既有笼络安抚,也有打压限制。首先,我们要明确“废除”这个词的含义。清朝入关之初.............
  • 回答
    清朝皇帝相较于明宋两朝,确实少了一些我们通常理解的“任性”之举,比如像明朝的朱元璋、朱棣,或者宋朝的宋太祖、宋真宗那样,在个人意志、情感冲动上表现得极为突出,甚至影响了国家走向的君主。这背后的原因,刨根究底,可以从清朝独特的统治模式、制度设计以及满族本身的文化背景来细致地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任性.............
  • 回答
    关于“明粉”在清朝是否会不顾生死地反清复明,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来聊,不能一概而论。而且,得先弄清楚,我们说的“明粉”是啥意思,这个概念本身就有点现代的色彩。如果把“明粉”理解为那些对大明王朝有着深厚感情、怀念其统治、并对清朝的统治感到不满的人,那么他们的反应会是复杂多样的,绝不会是铁板一块地效仿.............
  • 回答
    要回答“清朝人均粮食占有量不如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是否是清朝治理失败导致”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一个一个时期地梳理,然后进行对比分析。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人口增长、农业技术、土地制度、气候变化、对外战争、政治稳定以及经济政策等诸多因素。简单地将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差异归咎于“清朝治理失败.............
  • 回答
    明朝(13681644)和清朝(16361912)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朝代,它们的对比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明粉认为明朝更强大,但明朝最终被清朝取代,这一历史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深入分析: 一、明朝的“强大”表象与内在问题1. 政治制度与统治能力 明朝初期(如洪武、永.............
  • 回答
    明朝好,清朝差?这个问题,真是说不清,也道不明。就好比问“红楼梦”里林黛玉好,还是薛宝钗好一样,不同的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心中的答案也截然不同。至于为什么有人“吹明”有人“吹清”,那更是因为每个人手里拿着的“尺子”不一样。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明清两朝,到底哪里招人喜欢,又哪里让人看不顺眼。明朝.............
  • 回答
    您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问到了中国古代陶瓷工艺传承的一个有趣节点。说起有明、清两朝的大缸,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种体型硕大、粗犷厚重,常用于储水、酱藏,甚至作为庭院景观的器物。它们在许多古籍、绘画中都有记载,博物馆里也多有展出。明清时期,虽然国家疆域辽阔,经济繁荣,人口也更为密集,对大型器物的需求自然.............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好像一旦有人对清朝的某些方面表现出不认同,立马就会被打上“明粉”的标签,而且这个标签似乎还挺好用的,能一下子把对方定性,好像就不用再细究他具体反对的是什么了。要说为什么会这样,我觉得得从几个方面来看,它背后牵扯的不仅仅是历史观点,还有更复杂的社会心理和话语体系。首先,历史.............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明粉”这一群体复杂而微妙的动机,很难一概而论。说大部分明粉“真的很喜欢明朝”还是“单纯想贬损清朝”,更像是试图将一个多元光谱的群体简化成两个截然的标签,而现实往往是两者兼而有之,并且比例各不相同。首先,我们得理解“明粉”这个概念本身。 它不是一个严格的学术定义,更多的是一个网络时代.............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其实挺有意思的,而且说起来,这“明粉”和“清朝”之间的那点事儿,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要我说,这明粉们之所以对清朝“死咬着不放”,原因可不止一两条,得从好几个层面去理解。首先,情绪和身份认同是绕不开的坎儿。你想啊,明朝好歹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是汉族人民自己打下来的江山。.............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挺多人这么想的。说明朝皇帝“放飞自我”,清朝皇帝“个个明君”,这其实是一种概括,不能说完全准确,但背后确实有一些值得探讨的现象。咱们分开来聊聊:先说说明朝的“放飞自我”明朝那会儿,皇帝们确实有些是挺…怎么说呢,比较有“个性”。这背后有几个原因: 皇权的高度集中与制约的减弱: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