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冯玉祥下野后,溥仪为什么没能搬回故宫居住?

回答
冯玉祥倒戈、驱逐溥仪出故宫,是民国史上的一件大事,也让溥仪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剧烈转变。但很多人会有疑问,冯玉祥下野后,溥仪为何就不能搬回故宫住了呢?这其中涉及到政治、军事、社会思潮等多个层面,绝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

首先,咱们得把时间线捋清楚。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把溥仪赶出故宫,那是在1924年10月。而冯玉祥下野,也是紧接着1925年初的事情。但这段时间,北洋政府内部的权力斗争正处于白热化阶段,直系、皖系、奉系几大势力轮番登场,北方局势如同煮沸的粥,谁也说不准下一秒会炸成什么样子。

第一重阻碍:故宫已非“故宫”,而是“古物陈列所”

自从辛亥革命后,清室就已经退位,虽然保留了“优待条件”,但紫禁城(也就是后来的故宫)的性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924年10月10日,孙中山先生的生日,当时的京都市政府依据《清室优待条件》中关于“不得干预共和国治权”的条款,同时考虑到故宫作为皇家禁苑的封闭性与对公众开放的需要,正式宣布将紫禁城辟为“古物陈列所”,并对外开放。

冯玉祥驱逐溥仪,虽然是在政变的大背景下进行的,但其直接的导火索和政治合法性,很大程度上就建立在“故宫已不属于皇室”、“必须向公众开放”的基础上。溥仪虽然是被“赶”走的,但“赶”走他的动作,恰恰是在“故宫已非旧时故宫”的政治框架下完成的。

因此,冯玉祥即便下野,其他掌权者也需要考虑这个既成事实。一旦允许溥仪搬回故宫,就等于承认了清室在故宫的某种特权,这在当时的共和政体下,是非常敏感的政治信号。新上台的政府,无论其派系如何,都不太可能冒着舆论和政治上的压力,去否定一个已经被推翻的朝代在昔日皇宫内的特殊地位。

第二重阻碍:政治上的“清算”与“遗留问题”

溥仪被赶出故宫,本身就是民国初年政治斗争的延续。虽然辛亥革命已经完成了共和的政治转型,但清朝遗老遗少们对复辟的蠢蠢欲动,以及民国政府对前朝皇室的警惕,始终存在。冯玉祥虽然下野,但他的政治影响力和所代表的“反帝”、“反封建”的进步思潮,在当时依然有相当的市场。

其他掌握北京军政大权的势力,比如奉系军阀张作霖,虽然在很多方面与冯玉祥的政治主张不同,但他们同样需要维护民国的“共和”形象,对任何带有复辟色彩的举动都会持谨慎态度。允许溥仪搬回故宫,无论是以何种名义,都很容易被解读为一种“复辟”的信号,这不仅会引发公众的不满,也可能招致其他政治力量的反对。

而且,溥仪虽然退位,但他与清室的财产、特权等一系列“遗留问题”,当时还没有得到彻底的了结。故宫作为清朝的象征,其归属和管理权,在法律上和政治上都属于民国政府。溥仪作为“前公民”,不能再享有“皇家”待遇。

第三重阻碍:社会思潮的巨大转变

辛亥革命不仅仅是政治制度的变革,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共和、民主、民族主义等思潮深入人心。曾经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皇权,在普通民众眼中,已经成为了历史的陈迹。

此时的中国,虽然军阀混战,但国民的民族意识、民主意识都在觉醒。让一个“末代皇帝”搬回昔日的皇宫居住,无论如何都显得格格不入。这就像在革命的浪潮中,还要供养一个旧时代的符号,这不符合当时社会进步的潮流。

普通百姓,尤其是北京的市民,对溥仪搬回故宫的接受度可想而知。他们经历了军阀混战,生活艰难,而溥仪作为昔日的“天子”,象征着剥削和压迫,如今他还要住在象征着奢华和特权的紫禁城里,这无疑会激起民愤。

第四重阻碍:政治斗争的现实考量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政治上的每一次妥协和退让,都可能被对手抓住把柄。即便是新的当权者,也需要向各方势力和民众表明自己的立场。如果允许溥仪搬回故宫,这无疑会在政治上给自己带来“软弱”、“恋旧”的标签,甚至被扣上“通敌”(因为溥仪后来与日本人走的很近)的帽子。

而且,一旦溥仪在故宫内活动,他的政治影响力,哪怕是象征性的,都可能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这是任何一个理智的当权者都不愿看到的。

总结一下,溥仪未能搬回故宫,是因为:

“故宫”的法律和政治属性已经改变,不再是皇室私产。
政治上,民国政府需要维护共和形象,避免任何复辟的嫌疑。
社会思潮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公众无法接受一个“末代皇帝”住在昔日的皇宫。
当权者出于政治稳定和自身利益的考量,也不可能同意。

所以,即便冯玉祥下野了,也只是一个触发事件的终结,但由此带来的政治和象征意义上的改变,却是不可逆转的。溥仪的命运,从那个时候起,就已经注定要脱离故宫,走向另一条更为坎坷的道路了。他后续的经历,比如去天津、投靠日本人,都说明了他已经彻底失去了回故宫的可能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914年4月,man遗势力组成的宗社党在东京重建,大连设秘密支部,主要成员有肃亲王善耆、恭亲王溥伟、原陕甘总督升允、原陆军大臣荫昌、庆亲王奕劻之子载振、原海军大臣载洵(光绪六弟)、原陆军部尚书铁良、原军谘大臣载涛(光绪七弟)、原内务府大臣载润、蒙古贵族巴布扎布、富升阿、日本人川岛浪速、头山满、山田修、若日太郎等30余人。1914年5月,袁世凯颁布《中华民囯约法》:“中华民囯之领土,依从前帝国所有之疆域”,“中华民囯人民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法律上均为平等。”作为man清王朝的旧臣,袁世凯对故主及其遗民还是保护有加的。

1915年12月,蔡锷在北京“八大胡同”工作的失足妇女小凤仙(原名朱筱凤、父亲是浙江省的八旗军)帮助下逃离北京,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滇军大肆卖鸦片,发动内战。

1916年3月,肃亲王善耆在大连与川岛浪速组成宗社党“勤王军”,在大连、安东(今丹东)、皮子窝等地招降纳叛,联络原两江总督“辫帅”张勋,准备起事。

1917年7月,原陆军部尚书铁良指使老部下“辫帅”张勋与宗社党串通,乘“府院之争”率领五千辨子军拥进了北京城,簇拥11岁的溥仪第二次做皇帝,铁良为弼德院顾问、载涛为禁卫军司令,这场闹剧仅仅上演了十二天便随着一声炮响,张勋司令部被炸而草草收场,溥仪还为他再次得的退位曾伤心的大哭了一场。张勋复僻失败后,铁良等逃往天津日租界。

1924年10月,溥仪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后,回到了父亲醇亲王府暂住,不久,便住进了日本的公使馆。 铁良、溥伟、原广西大臣郑孝胥、原礼部侍郎陈宝琛等遗老继续向溥仪效忠。

1925年1月,孙中山造访醇王府,会见了载沣,还留下一张合影,照片后有孙中山的亲笔题字:“醇亲王惠存,孙文赠。”一个多月以后,孙中山逝世,载沣把孙中山的照片供奉在大堂,遗老遗少痛骂载沣是“狗奴才”。孙中山曾经说过:清虏执政于兹三百年矣,以愚弄汉人为治世第一义,吸汉人之膏血,锢汉人之手足,为满奴升迁调补之符。认贼作父之既久,举世皆忘其本来,经满政府多方面之摧残笼络,致民间无一毫之反力,以酿成今日之衰败。

1925年2月,溥仪在日本公使馆的秘密护送下,乘坐火车,离开北京,寓居天津日本租界,先后在张园和静园共度过了七年的寓公生活。积极拉拢各派军阀头目,企图利用军人的力量,当他看到这些努力都无济于事时,做着复辟梦的溥仪,便开始与一些日本的军人政客频繁接触,把日本视为其复辟的“第一外援力量”。

1925年5月,日本少壮派的“一夕会”通过《重点解决满蒙问题》的决议,开始联络追随溥仪流落在天津日租界的遗老遗少。

1925年7月,关东军作战主任参谋石原莞尔起草《关东军占领满蒙计划》,明确提出了日本要设计解除中国军队的武装、维持治安以及防备苏联入侵内满等问题,提出扶持满洲傀儡。

1927年9月,田中义一内阁召开“满蒙政策”为目的“东方会议”,《对华政策纲领》提出将“满蒙”与“中国本土”分离对待的政策,将满洲主权剥离出来。然而,军部强硬的少壮派军官却认为内阁在“满蒙问题”上过于软弱,主张采取军事手段。

1928年6月,张作霖被关东军在皇姑屯火车站以东炸死,张作霖是实现“满蒙独立运动”的最大障碍。日本土井少将在奉天满铁附属地,纠集日本浪人川岛浪速、伊达顺之助与遗老遗少等组成“满蒙决死团”,搞死了张作霖。1928年7月,中华民囯第十二军军长孙殿英在河北马兰峪东陵发掘帝陵、后妃陵14处,其中包括乾隆、慈禧的坟墓,没收全部陪葬品。

1931年6月,日军制定《解决满洲问题方策大纲》,确定采取军事行动,扶持满洲傀儡。1931年8月,陆军大臣南次郎声称“满蒙问题只能用武力解决”,并要求军人善尽应变责任,关东军选定溥仪做傀儡,据在押抚顺的日俘城野宏供认,日方选择溥仪的原由是:溥仪“同中国本部的囯民党没有任何联系”;“满洲和蒙古的一些旧的阶层对于清朝还怀有传统的向往”;“农民对由满洲的爱新觉罗家实行的王道政冶似乎更加欢迎”。

1931年9月,趁老蒋在围剿苏区、东北军主力入关参战,代理吉林军政的爱新觉罗·熙洽及其助手阎黎(阎崇年的祖父)、陆军中将爱新觉罗·吉兴(满洲正白旗)、东北军参谋长荣臻(满洲镶黄旗)、东三省巡阅使署法律顾问赵欣伯(满洲镶红旗)与日军里应外合制造九一八事变,屠杀爱国军民,熙洽宣布吉林省独立。熙洽曾经参与宗社党的复僻活动,其名言“中国这是什么国家,我的国家是大清王朝,早亡了。为恢复清朝的统治,就是肝脑涂地亦在所不惜。”

1931年11月,关东军恃务机关长土肥原制造了“天津事件”,将溥仪从天津日租界秘密带出,经大沽口、营口、旅顺,接至抚顺。

1932年1月,陆军大臣南次郎向天皇作了《满洲近况》的报告,建议在满洲建“新国家”,方便日本今后进攻中国、“向南发展”,通过控制这个“新国家”的经济,可以获得使日本永久自给自足的资源,还可以通过向满洲移民解决日本人多地少的问题。

1932年1月,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串通日本上海公使馆助理武官田中隆吉与满洲女间碟川岛芳子,突然向第十九路军发起攻击,一二八事变爆发,川岛芳子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军事情报,包括中国军队的配置图。

1932年2月,在关东军司令本庄繁主持下,爱新觉罗·熙洽带领东北各省的军阀张景惠、赵秋航、马占山、臧式毅、谢介石、于冲汉、赵欣伯、袁金铠等人在沈阳大和旅馆召开“东北政务会议”,决定拥立溥仪,并分配了各人在未来满洲国的职务。

1932年2月,奉天恃务机关长坂垣征四郎去抚顺通知溥仪出任满洲国执政,发表《独立宣言》:与中国脱离关系,后来板垣征四郎任满洲国军政部最高顾问。

1932年3月,溥仪在新京(长春)南郊杏花村登极,年号康德,领土范围包括现东三省全境、蒙东及河北承德市(热河省),当时世界上约有六十多国家,承认满洲国的共二十三个,为日本、苏联、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芬兰、克罗地亚、波兰、匈牙利、斯洛伐克、丹麦、萨尔瓦多、泰国、缅甸、菲律宾、梵蒂冈、汪记民囯、蒙古人民共和国和印度。

1932年9月,《日满议定书》签订,日本正式承认满洲国,并在满洲国驻军,由日本管理满洲国的铁路、港湾、航路、航空线等,还约定日军所需各种物资、设备由满洲国负责,日本有权开矿、移民,日本人有权充任满洲国官吏,满洲国彻底成为附庸国。

1932年11月,日本正式任命关东军司令官武藤信义为驻满洲国大使。

1934年5月,伪满国财政总长兼吉林省长熙洽访日,请求日本协助组织训练一支30万人的满洲国军,先攻占北京作为首都,占领黄河以北几省作根据地,再训练50万军队,跨过长江,攻下南京,进而进攻全中国,恢复满清的版图,日本军部表示同意。

1935年1月,蒋介石不顾爱国群众的不满,开始与伪满国建立了通邮、通车、通航及贸易联系。

1935年2月,满洲国与日本签订《关税协定》,双方互为最惠国,伪满国、日本四岛、台岛、朝鲜半岛完成经济一体化。

1935年3月,聂耳谱写了“上海电通公司”拍摄的故事影片《风云儿女》主题歌《反man抗日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国朝的国歌。

1935年4月,溥仪乘坐日舰“比睿号”第一次访问东京,在航行中他受宠若惊,写下了献媚的四言诗:“海平如镜,万里远航,两邦携手,永固东方。”天皇裕仁亲自到东京车站迎接。1935年5月,溥仪颁布《回銮训民诏书》,表示“满洲国”皇帝与大日本天皇“精神如一体”,“满洲国”与日本国“一德一心”,形成“不可分”的关系。

1935年11月,“满洲国家军队飞行队”成立,抗战爆发后隶属于日本“第二航空军”,南下作战。

1936年6月,陆军中将、医学博士石井四郎在哈尔滨组建731细菌部队:对外称防疫给水部,对无辜平民活生生地进行细菌实验后无麻醉解剖至死。据伪满国少将军管军医处长爱新觉罗·宪均自供:“军医学校所使用的解剖材料即尸体,至一九三九年十月止共用二百体,这是医务课通过司法部由哈尔滨监狱领来的活人,是不甘心忍受伪满的压榨掠夺反抗伪满法律的祖国爱国志士。学校由一九三五年秋,在医务课的主持下开始至一九三九年十月由医务课转出为止,供给日寇“七三一”和“一○○”部队年约一万头以上的“摩尔摩多”(海猪),以供该部队研究杀人武器细菌战。” (《伪满的统治与内幕:官员供述》中央档案馆2000年7月编)

1937年7月,日寇利用满洲国作为后方基地,派遣大量潜伏北平的特工,其中伪满国陆军中尉李鼎彝就是满遗李敖的父亲,卢沟桥事变后,李鼎彝入日伪法务部工作,参加特高课,负责破坏戴笠在北平地区工作站,1940年李鼎彝任日伪太原市教育局长,1942年李鼎彝因贪污被日军逮捕,后来在满洲国营城子煤矿任总务处长,解放后李鼎彝、李敖全家逃去台中。


1937年8月,中岛今朝吾第16师团转隶上海派遣军序列,进入淞沪前线。中岛今朝吾第16师团主要由伪满国军人组成:下辖三个整旅(伪满靖安军第一旅、伪满李春山旅、伪满于芷山旅)、日军重藤千秋少将支队、日军第一后备步兵团、台岛步兵旅团。

1937年11月,日本与伪满国缔约,日本撤废在伪满国领土上的治外法权,所有以往根据《日清条约》由日本管辖的满铁附属地管辖权均转交于伪满国。

 1937年12月,主要由伪满国军人组成的中岛今朝吾第16师团攻陷南京中山门后,开始了大屠杀,并且俘获了许多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中岛今朝吾记述:“败逃之敌大部进入第十六师团作战地区的林中或村庄内,另一方面,还有从镇江要塞逃来的,到处都是俘虏,数量之大难以处理。”“基本上不实行俘虏政策,决定采取全部彻底消灭的方针。”在战后审判中,许多南京市民指证“中岛部队”的罪行,次年中岛今朝吾升任驻满洲的日第四军司令官。

 1938年1月,满洲国颁布《国兵法》,规定全国20至23岁的男性都要服兵役三年,每年春季征集20万人,予以军事训练,主要是为侵华日军充当炮灰,或者维持地方治安,不适合服兵役者去 “勤劳奉公队”劳役三年。据满洲国产业、经济部大臣于静远自供:“国民勤劳奉公队员住的是棚,下雨就漏,吃的极坏且不够,又无青菜,劳作时间在十五个小时以上,因过劳生病死亡的约为百分之四,一九四四年秋鞍山被炸伤亡的有一百二十余人。一九四二年满洲国劳务司长报告我,劳工死亡了十万人,一九四三年死亡了十万人。本溪湖煤矿瓦斯爆发,劳工死亡了一千八百余人。一九四四年劳工死亡了十万人。在四年间被奴役和迫害而死亡了四十余万人。” (《伪满的统治与内幕:官员供述》中央档案馆2000年7月编)

1938年2月,日寇全面进入中国,满洲国提供了大量中国通作为“呲牙哥”翻译官,满洲国设立的高校二十所,教师九成以上为日本人,用日语授课,文艺作品中的鬼子翻译官绝大部分都是伪满国来的。

1940年6月,溥仪二访东京,回来后发布《国本奠定诏书》,宣称满洲是和大日本国一样,都始于“天照大神”,并把“天照大神”作为满洲的“建国元神”加以供奉。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满洲国防军”编入了日本正规军。

1942年3月,溥仪颁布《建国十周年诏书》,自此,满洲国对日本的称谓,从之前的“友邦”、“盟邦”改作“亲邦”。

1943年4月,日本首相东条英机访问满洲国。

1943年9月,仿照日本的元帅府,满洲国设立将军府,先后有四人获得过此称号:张景惠(满洲国总理大臣)、张海鹏(参加南京大屠杀)、于芷山(参加南京大屠杀)、爱新觉罗·吉兴(满洲国开国元老)。

1945年8月,溥仪召开最后一次国务会议,颁布《退位诏书》,在准备与满洲国贵族逃亡日本的路上,被苏军抓获,伪满国在东北灭亡,溥仪等人在苏联被监禁5年。

user avatar

溥仪为啥不能搬回去,1。因为故宫成立了故宫博物馆了没地儿让他回,2.条约原文寄固定暂居紫禁城,日后移居他地,鹿钟麟搬家公司帮忙搬家的时候问过他是回指定场所颐和园还是回他爹哪儿,他先去了北府随后去了天津张园。最后跑去东北当了康德带弟。

你可以说冯玉祥先生别的地方有问题,唯独这一条,冯先生帮助房东赶走不交租的恶房客,难得被海内外一直称赞,胡适帮忙说两句,第一次被人喷的狗血淋头(后面还会继续被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冯玉祥倒戈、驱逐溥仪出故宫,是民国史上的一件大事,也让溥仪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剧烈转变。但很多人会有疑问,冯玉祥下野后,溥仪为何就不能搬回故宫住了呢?这其中涉及到政治、军事、社会思潮等多个层面,绝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首先,咱们得把时间线捋清楚。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把溥仪赶出故宫,那是在1924年1.............
  • 回答
    对于阎锡山“倒戈”次数和性质是否比冯玉祥更恶劣,以及网络上的评价差异,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剖析,尽量摆脱“AI痕迹”,用更贴近历史和人性的方式来呈现。首先,我们得承认,将“倒戈”次数进行精确量化,并严格定义“性质恶劣”的标准,本身就极具挑战性。历史洪流中,政治派别林立,关系错综复杂,很多时候的“.............
  • 回答
    广州恒大俱乐部将冯潇霆下放至预备队的做法,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触及了许多关于职业足球俱乐部管理、球员职业生涯规划以及俱乐部发展方向等层面的问题。要详细地看待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俱乐部角度的考量:1. 战术和阵容调整的需要: 年轻化和新陈代谢: 职业足球俱.............
  • 回答
    冯远征老师提出的“演员评职称,通过职称高低决定片酬上下限”的建议,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具有深远影响的构想,其核心在于试图为演员行业的薪酬体系引入一种相对公平、透明且有激励作用的评价机制。下面我们将从可操作性、市场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 冯远征建议的可操作性分析冯远征老师的建议的可操作性,需要.............
  • 回答
    冯唐翻译的泰戈尔《飞鸟集》被下架,这事儿挺让人唏嘘的,也引发了不少讨论。首先,我们得承认,翻译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更是再创作。尤其像《飞鸟集》这样充满诗意和哲思的作品,每一个词语的选择、句式的安排,都能赋予它不同的韵味。冯唐的版本,无疑是他个人风格的一种体现,他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试图让那些原本就优美的.............
  • 回答
    冯唐送给杨天真的这三句情诗,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它既有艺术性的考量,也有其情感的传递方式,更折射出当代文人一种比较特殊的表达方式。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艺术性评价: 意境营造的精妙: “在树梢上起风”: “起风”本身是动态的,带有生命力的表现。“树梢”则是一个相对高远、飘.............
  • 回答
    冯玉祥,这位被冠以“倒戈将军”之名的传奇人物,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一生中九次易帜,站队变幻莫测,但建政后的官方历史对他却给予了颇高的评价,这其中自有其深刻的历史逻辑和叙事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细致地审视冯玉祥的政治生涯、他的思想转变以及新中国官方叙事的构建.............
  • 回答
    冯玉祥驱逐溥仪事件评价:一段历史的转折与争议冯玉祥驱逐溥仪事件,发生在1924年10月23日,是中华民国历史上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它不仅标志着清朝皇室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彻底退出,也深刻地影响了当时中国政治的格局,并至今仍是历史学界和社会大众讨论的焦点。要评价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
  • 回答
    要评价冯玉祥,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用几个词概括,那真是太对不起这位传奇人物了。他一生经历的风风雨雨,称得上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道独特而复杂的风景线。出身与早年经历:草莽英雄的底色冯玉祥出身贫寒,幼年时跟着父母逃荒,这股子苦日子磨炼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更重要的是,他很早就接触到了旧式军队,这为他日后走上.............
  • 回答
    冯玉祥,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却又充满争议的名字。说起他,人们脑海里可能立刻浮现出“基督将军”、“倒戈将军”、“五虎将”这些标签,但要全面评价他这个人,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他的一生,充满了矛盾与变幻,既有振奋人心的举动,也有令人唏嘘的失误。出身与早期经历:从苦孩子到西北军的领头羊冯玉祥出身.............
  • 回答
    1933年,蒋介石阻止冯玉祥抗日的举动,可以说是那个时期中国国内政治复杂交织、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激烈碰撞的一个缩影。要理解蒋介石的这一行为,我们必须将视野拉回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并深入剖析蒋介石的政治考量、国民政府的处境以及冯玉祥所代表的“抗日同盟军”的性质。一、 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抗日的条件尚.............
  • 回答
    冯玉祥将军,这位民国时期极具争议性的人物,即便时至今日,对他的评价也依然是众说纷纭,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标签来概括。他的一生跌宕起伏,身上同时兼具着时代的烙印、个人性格的鲜明,以及历史洪流的裹挟。要理解他,我们得跳脱出简单的“好”或“坏”的框架,从更复杂的维度去审视。从“基督将军”到“西北王”:传奇的崛.............
  • 回答
    民国时期的军阀为何事后责任不被追究,甚至还能继续为官,这背后牵涉到复杂的历史、政治和权力格局,并非简单的善恶对错可以一概而论。而将朱毛(以及其领导的红军)与传统意义上的民国军阀进行类比,尽管在某种层面上看到了其武装力量和政治争夺的相似性,但从根本性质和历史进程来看,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下面我将分别从这.............
  • 回答
    要评价冯小刚执导的2014年春晚是否成功,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且很大程度上会涉及观众的感受、媒体的评价以及当时的社会反响。总体而言,冯小刚执导的2014年春晚在收视率和话题度上表现突出,但口碑褒贬不一,被认为是一届充满争议但也有亮点的春晚。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积极的方面和被认为的.............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电影市场近年来的一个显著变化:老牌“学院派”导演与新生代“跨界”导演在票房号召力上的此消彼长。 冯小刚、张艺谋这些被公认为中国电影的标志性人物,他们的作品在艺术上、技术上往往有很高水准,也曾贡献了许多经典票房佳作。然而,近年来吴京、贾玲等凭借特定类型影片或极具.............
  • 回答
    冯潇霆的这番言论触及了中国足球界一个长期存在且备受争议的话题:球迷的批评与球员的承受能力之间的矛盾。这句话并非简单的表态,而是折射出中国足球现状的复杂性,以及各方在解决问题上的不同立场和思维模式。要全面评价这句话,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冯潇霆的立场和动机: 球员的委屈和压力: 冯潇霆作为.............
  • 回答
    冯大辉(Fenng),作为中国互联网圈子里一位非常知名的人物,他的编程能力一直备受关注,同时也是一个常常被讨论和“神化”的话题。要客观、详细地评价他的编程能力,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一、 起点与早期贡献: 早期开发者背景: 冯大辉的职业生涯始于技术开发。在那个互联网早期,尤其是中国互联网发展.............
  • 回答
    冯巩老师的那句经典台词“我想死你们啦!”承载着一种非常复杂且温暖的情怀,它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问候,更是一种多年来与观众建立起来的深厚情感的凝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深厚的情感连接与怀念: 时间沉淀的友情: “我想死你们啦!”这句话最直接的含义就是表达了对观众的深深思念。冯巩老.............
  • 回答
    冯巩,这个名字在中国观众心中,与春晚、与相声、与欢笑,早已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提起他,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那个戴着礼帽、梳着背头,幽默风趣、亲切自然的形象。那么,他究竟算不算相声大师呢?为什么我们现在听他说的相声越来越少了呢?这背后有着不少的故事和原因。冯巩算不算相声大师?这个问题,其实可以从几.............
  • 回答
    冯小刚导演的电影《一九四二》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但正如所有艺术创作一样,它也包含了一些戏剧化的处理和虚构的成分。要判断它是否“符合真实的历史”,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一九四二》的历史背景:真实但复杂的饥荒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电影所描绘的历史事件:1942年至1943年间的河南大饥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