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冯远征建议演员评职称,通过职称高低决定片酬的上下限,可操作性如何?可能会对市场带来哪些影响?

回答
冯远征老师提出的“演员评职称,通过职称高低决定片酬上下限”的建议,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具有深远影响的构想,其核心在于试图为演员行业的薪酬体系引入一种相对公平、透明且有激励作用的评价机制。下面我们将从可操作性、市场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 冯远征建议的可操作性分析

冯远征老师的建议的可操作性,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估,其中既有潜在的优势,也存在显著的挑战:

1. 潜在的可操作性与优势:

引入客观评价标准: 目前演员片酬的确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市场供需、演员的名气、流量以及经纪公司的谈判能力。这种方式容易导致片酬虚高、缺乏依据,并可能存在隐形的回扣和不正当利益输送。引入职称体系,可以尝试建立一套相对客观的评价标准,例如:
演技功底: 考察演员在不同角色上的表现,对人物的理解深度、情感表达的细腻度、肢体语言的控制力等。
从业经验: 演员的入行时间、参演作品的数量和质量。
专业技能: 如台词功底、声乐、舞蹈、武术等。
作品影响力: 演员参演作品的口碑、奖项(如飞天奖、金鹰奖、白玉兰奖、金鸡奖等),以及其对作品的贡献度。
行业声誉: 演员的职业操守、敬业精神、对合作团队的态度等。
提升行业专业性: 将演员职业化、专业化,如同其他行业有职称评定一样,有助于树立演员的职业形象,鼓励演员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而非仅仅依赖流量生存。
规范市场行为: 有明确的职称体系和与之挂钩的片酬上下限,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议价空间,降低市场泡沫,使片酬更加合理化,也能一定程度上遏制“天价片酬”现象。
激励演员成长: 职称的晋升可以成为演员职业生涯的重要目标,驱动年轻演员努力钻研演技,积累经验,为获得更高的职称和相应的片酬而奋斗。
提供行业参照: 职称体系可以为片方、经纪公司以及观众提供一个相对统一的参照系,便于理解演员的市场价值。

2. 面临的挑战与困难:

“演技”的量化与评价难度: 这是最核心的挑战。演技的评价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主观的事情。如何将抽象的“演技”转化为可量化的、客观的评价指标?
评审标准模糊: 即使有演技的评价维度,但具体到“合格”、“优秀”、“卓越”等层级,其界定标准依然可能存在争议。
评审机制的公正性与透明度: 谁来评定?评定委员会由谁组成?评委是否具备足够的专业性和公正性?如何避免人情关系、利益输送等问题?如果评定过程不透明,很容易引发新的不公平。
“流量”与“演技”的平衡: 流量在当下市场中仍然是重要的变现因素。一个演技一般但流量巨大的演员,其市场价值是否会被职称体系严重低估?而一个演技精湛但名气不大的演员,是否又会因为职称不高而无法获得与之匹配的机会?如何平衡这二者关系是个难题。
体系建立的复杂性与成本: 建立一个覆盖全国、有权威性的演员职称评定体系,需要巨大的投入和漫长的过程。
国家层面的推动和协调: 需要相关行业协会(如中国表演艺术协会、中国视协等)牵头,联合广电、文旅等部门,制定详细的评定规则和流程。
成立评审机构: 需要组建专业的评审委员会,并建立一套完整的评审流程,包括材料审核、作品分析、现场考核(如果可行)等。
持续的维护与更新: 随着时代发展和市场变化,职称评定标准和体系也需要不断更新和调整。
片酬上下限的确定与执行:
“上下限”的幅度定义: 如果职称对应的是一个固定的片酬范围,那么这个范围的幅度如何设定?是按集数、还是按总片酬?如何避免过大的浮动导致实际执行困难?
市场接受度: 市场是否会完全接受这种限制?如果片方认为某个演员的价值远超其职称所定的上限,或者某个演员的流量能够带来更高的收益,他们是否会想方设法绕过这个体系?
合同的灵活性: 演员的合同往往涉及多种因素,如时长、 출연次数、肖像权使用、附加价值等,简单地用职称对应片酬上下限,可能无法完全覆盖复杂的合同内容。
职称的权威性与认可度: 最终职称体系能否获得整个行业的认可,特别是演员、经纪公司、制作方的广泛接受和遵从,是其能否落地的关键。如果仅仅是形式上的评定,而不能真正影响片酬和资源分配,那其意义将大打折扣。
“职称”的价值属性: 职称更多是一种荣誉和专业评价,将其直接与经济收入(片酬)强行绑定,可能引发关于“职业荣誉是否应该直接兑换经济利益”的讨论。

二、 可能对市场带来的影响

如果冯远征老师的建议能够成功落地,或者至少对现有模式产生一定程度的借鉴和影响,将可能对影视市场带来以下多方面的影响:

1. 积极影响:

规范片酬,挤压泡沫:
遏制“天价片酬”: 通过职称设定片酬上限,能够有效限制少数“顶流”演员过高的议价能力,从而挤压市场中的不合理片酬泡沫。
价值回归: 将片酬与演员的实际专业能力和市场价值更紧密地挂钩,有利于片酬回归合理水平,使更多资金投入到剧本创作、制作质量等核心环节。
降低制作成本压力: 对于制作方而言,尤其是一些中小型制作公司,能够通过职称体系更好地控制演员成本,降低投资风险。
促进演员的专业发展:
演技驱动: 演员将更倾向于钻研演技,提升专业技能,而不是仅仅依靠流量或包装来获取高额报酬。
职业生涯规划: 职称评定可以成为演员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部分,激励他们持续学习和进步,形成良性的职业发展路径。
新人涌现: 演技派新人演员有机会通过职称评定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机会,打破“流量为王”的格局。
提升行业公信力和透明度:
减少暗箱操作: 相对透明的职称评定和挂钩机制,可以减少经纪公司与片方之间的不当交易,降低腐败和寻租的可能性。
观众认知提升: 观众可以通过职称了解演员的专业水平,对演员的评价也更加有依据,有助于提升观众的观影体验。
行业生态的优化:
良币驱逐劣币: 真正有实力、有德艺双馨的演员将获得更好的回报,而靠流量或资本运作的演员则可能面临挑战。
资源分配更合理: 优质的剧本和制作机会可能更多地流向那些真正有能力将角色演绎好的演员,形成良性循环。

2. 可能的负面影响或挑战:

短期内的市场动荡:
利益冲突: 现有体系下的既得利益者(如部分高流量演员及其经纪公司)可能会抵制或想方设法规避新体系,导致短期内的市场混乱和博弈。
转型阵痛: 从流量导向向实力导向的转型,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可能会有部分演员或公司在转型过程中遇到困难。
“职称”的僵化与“演技”的定义狭窄:
评价标准滞后: 如果评定标准不够全面和与时俱进,可能会僵化“演技”的定义,限制了演员在不同类型角色上的探索。
类型化演员受限: 某些特定类型(如喜剧演员、反串演员)的表演方式可能难以完全纳入现有职称体系的评价框架。
“职称”沦为新的“资本游戏”:
“刷职称”现象: 如果评审过程不透明或存在漏洞,不排除出现“刷职称”的现象,即通过各种手段(如公关、买通关系)获取高职称,反而加剧不公平。
“职称”的商品化: 职称本身可能被进一步商品化,成为一种可以买卖的“工具”,失去其作为专业评价的意义。
对新兴事物和多元化发展的限制:
对“新人”的门槛: 过于严苛的职称评定体系,可能会增加新人演员进入行业的门槛,不利于新鲜血液的注入。
对“跨界”演员的挑战: 对于一些从其他领域(如话剧、音乐剧)跨界而来的优秀演员,其评价体系可能与影视演员有所不同,如何纳入职称体系是个问题。
法律和合同的复杂性:
合同约定冲突: 已经签订的合同如何处理?新的职称体系是否会影响现有合同的执行?这可能引发法律上的纠纷。
监管难度: 如何有效监管各地、各剧组是否严格执行职称与片酬的挂钩,如何进行有效的抽查和处罚,都将是巨大的挑战。

三、 总结

冯远征老师的建议,如同一记重锤,直击了当前影视行业演员片酬过高、市场乱象等痛点。其核心在于试图建立一个基于专业能力和行业贡献的价值衡量体系。

可操作性方面: 理论上具有提升行业专业性和规范市场的潜力,但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建立一个客观、公正、透明且具有权威性的评价标准和评审机制。这不仅需要专业机构的深入研究和设计,还需要行业协会、广电等部门的大力推动和有效监管。

市场影响方面: 积极影响可能体现在规范片酬、促进演员专业化发展、提升行业公信力;而潜在的负面影响则可能包括短期市场动荡、评价标准的僵化、职称的商品化以及对新兴事物和多元化发展的潜在限制。

总而言之,冯远征老师的建议是一个值得肯定和深入探讨的改革方向。它的成功落地并非一蹴而就,需要解决一系列复杂的难题。即便无法完全实现“职称决定片酬上下限”,其提出的价值导向——“用专业实力说话”——也足以引发行业深刻反思,并为未来的改革提供重要的思路和方向。它寄托了行业内许多人对一个更健康、更专业、更可持续的影视市场的期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根本无法操作。

主角和配角的比重不一样吧?张三是个国家一级表演艺术家,但演的是个配角,总共三场戏,李四是个二级,但演主角。张三的片酬一定要比李四高?

放到电影里来说的话,小众文艺片和商业电影的片酬计算方式也完全不一样。投资5亿的电影,演员片酬三五千万都正常,但要是这电影投资只有1000万,就算是顶级演员能拿多少?

再比如,一个女演员,40岁的时候倒是拿下高职称了,但是市面上很少有她适合演的戏。这时候,她的片酬肯定要开的比20岁的主角低——尽管这个主角的演技可能相对差一点。如果在要去找高片酬,谁还用她?

如果说像司法考试一样,给演员弄一个职业资格证,就算有点搞笑,但勉强还可以操作。毕竟考试嘛,有个统一标准,你考就行了。但是,职称这种东西怎么评?一年多少个名额?谁来评?这完全都是操作空间。到时候,娱乐圈遍地都是关系户。

user avatar

冯老师的想法很好很天真,但我认为不可行。

演员行业与教授等的最大差别,就是前者是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简单说就是玩,后者是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的,简单说就是实打实的技术价值。一个教授级别越高,能力越高,除非他老年痴呆丢掉了知识储备和思考方式;但一个演员,却不见得级别越高越受欢迎,事实上人们更喜欢新鲜面孔,而有些人也会变得越来越讨厌。演员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决定了职级制度不可行。

要什么情况才能执行职级制度呢?得搞计划经济,由国家统一选拔演员,统一分配工作任务,也就按受观众喜爱的程度,在职级范围内发工资,观众喜欢的发高一点,观众不喜欢的发低一点,并根据观众的喜欢程度和创造的价值量,每年重新评定一次职级。绝对不能职级只升不降,国家评定职级而不是观众评定职级,而且要对恶意投票的观众严肃处理。但这么操作下来,不仅仅管理成本高,而且也必然会影响到文娱行业的活力。

所以这种无关国计民生的文娱行业,只要国家引导控制价值观正确,别的就让市场自由去选择比较好。最好连限薪也不要搞,如果娱乐圈真能作倒一些盲目的大资本家,那还是人民功臣呢。

user avatar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这种评职称的方式一经推出,那娱乐圈就是关系户的天下了。

现在的娱乐圈基本上是由有关系的,有流量的,有本事的组成,这三者可能也有重合,维恩图自己想象吧,当然有本事的这个圈很小很小就是了。

一旦开始评职称,确实能挤掉一些没本事空有流量的流量明星,但是取而代之的人中必然有一群又没有流量又没有本事的关系户。

这算不算好事还不一定呢。

关系不够硬的,演的好我也不演,反正我也拿不到高薪。

关系够硬的,演的不好谁找你演?流量明星被喷就被喷,好歹带热度,你演的不行流量都没有,薪资帽还高高的,干嘛找你演戏?

关系够硬,演的又好的,有几个?

这么玩这行业不凉凉?

连学术圈因为评职称都搞得乌烟瘴气,娱乐圈这种地方玩这套,你敢想象其中会因为利益牵扯闹出多少事吗?反正我不敢。

一帮人挤破头进入那个评职称的圈子,最后进了这圈子的人有几个人能用?

这些都是问题啊。

user avatar

还不如学习日本、俄罗斯,规定演员每年必须演出一定数量的舞台剧。还有哪些国家也是这么要求的来着?

起码舞台剧能保证演技有个基本的下限。

user avatar

谁来评,选影帝影后的那帮子评委。

轮演技还有比影帝,影后更硬的吗?

但我朝的影帝影后就不靠谱的大把。

至今都记得金鸡最佳女演员和优秀女演员的梗。

大家不知道吧,可奇葩了,

最佳女演员是女配角奖,优秀女演员是女主角奖

这要是靠职称论片酬,那要畸形出什么样的奇葩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