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冯小刚「中国垃圾电影太多,是因为有垃圾观众捧场」的言论?

回答
冯小刚导演的这番话,在当时无疑是一句“惊雷”,立刻在网络上炸开了锅。他直言不讳地批评“中国垃圾电影太多”,并且矛头直指“垃圾观众”是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源。这番言论之所以引起轩然大波,甚至可以说是“骂战”,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剖析:

首先,直接触动了观众的痛点和敏感神经。

谁愿意承认自己是“垃圾观众”?观众花钱买票,是抱着期待去观影的,即使看完觉得不满意,更多的是觉得电影本身不行,而不是觉得自己有问题。冯小刚的话,等于把电影质量不高这个“果”的责任,大部分推给了观众这个“因”。这自然会让很多观众觉得被冒犯,感觉自己的消费行为被污蔑,有一种“我掏钱看电影,反倒还成罪人了?”的心态。

其次,回避了电影制作方自身的责任,显得有些“甩锅”。

电影的质量,最直接的责任无疑在电影创作者,包括导演、编剧、演员、制片方等等。他们是内容的生产者,是电影质量的把关人。冯小刚作为业内资深导演,本应是推动中国电影进步的旗帜性人物,却在公开场合将一部分责任推给观众,这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逃避责任,是将电影市场的“锅”甩给了不明真相的观众。大家会质疑:难道电影不好看,全是观众的错吗?创作者难道就没有反思自己创作水平、市场判断、以及对观众审美的引导责任吗?

再次,对“垃圾观众”的定义模糊不清,缺乏建设性。

“垃圾观众”这个词本身就带有极强的侮辱性,而且定义是什么?是那些只看流量明星、不看剧情的观众?还是那些只追求低俗搞笑、不注重艺术深度的观众?亦或是那些对中国电影现状不满,但又无可奈何的观众?冯小刚并没有对这个词进行详细的解释,只是抛出一个标签,这使得他的批评显得过于笼统和情绪化,而非一种理性的、有建设性的行业反思。

但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他这番话背后可能存在的道理。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市场永远是双向的。电影的上映,需要观众的买单。如果大量的“好电影”(此处为方便论述,姑且这么称呼)无人问津,而一些制作粗糙、内容空洞的电影却票房大卖,那么这确实反映了市场的一种选择倾向。

从“劣币驱逐良币”的角度来看: 如果观众的消费习惯更偏向于“看热闹”、“跟风”、“图个乐”,而对影片的深度、艺术性、价值观等要求不高,那么一些善于迎合这种低层次需求的影片,自然更容易获得市场回报。而那些试图挑战观众口味、进行艺术探索的影片,反而可能面临票房困境,从而打击了创作者的积极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观众的“选择”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电影市场的生态。

从“消费者教育”的角度来看: 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其接受度和理解度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观众的审美和鉴赏能力,并非天生就高。如果长期充斥着低质量的影片,观众的审美水平也容易被拉低,形成一种“习惯性接受”。在这个过程中,电影从业者,尤其是像冯小刚这样的资深导演,应该承担起引导和教育观众的责任,提供更多元、更高质量的作品,而不是一味地抱怨观众。

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 任何一个市场,都会有不同层次的需求。总有一部分观众,他们的观影目的就是放松、娱乐,并不需要过于烧脑或者深奥的内容。如果电影市场完全忽视这部分需求,那也不是一个健康的市场的表现。问题在于,当这种“低层次需求”成为了市场的主流,甚至被无限放大,而高层次的艺术追求却被边缘化,这就值得反思了。

所以,如何看待冯小刚的这番言论,我认为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1. 他的话带着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急切,但表达方式过于激进。 作为业内人士,他肯定看到了中国电影市场存在的很多问题,比如跟风、抄袭、过度依赖IP和流量明星、以及对电影创作本身的敷衍。他可能是在用一种极端的方式来警醒从业者,也希望引起社会的关注。

2. 他忽略了电影行业自身的复杂性。 电影市场的繁荣,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政策、资本、技术、观众、以及创作者本身。将责任完全推给观众,显得过于片面。电影市场的“水”之所以浑,背后牵扯的利益链条和行业乱象,远非一两句话就能概括。

3. 他的言论也触及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 是观众的品味太差导致了垃圾电影的出现,还是垃圾电影的存在拉低了观众的品味?这其实是一个互相影响、互相塑造的过程。

总结一下,冯小刚导演的这番话,虽然有些刺耳,但它确实抛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中国电影市场的现状,观众究竟应该承担多少责任?

我认为,更理性的态度应该是:

承认观众的选择权和市场的重要性: 观众的每一张电影票,都在用脚投票。他们的选择,反映了他们当下的需求和偏好。
坚持创作者的责任和担当: 电影从业者,尤其是导演,是电影艺术的灵魂人物,应该以创作出优秀作品为己任,而不是仅仅为了迎合市场而牺牲艺术追求。他们有责任去引导和提升观众的审美。
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行业需要更透明的规则,更有效的监管,以及更多元的鼓励机制,去支持那些有创意、有质量的作品,同时抑制那些低俗、粗制滥造的影片。

简而言之,与其简单地互相指责,不如共同努力,让中国电影市场变得更加健康、成熟,让观众和电影创作者之间,建立起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 冯小刚的这番话,或许是一种“激将法”,它能否真正起到“治病救人”的效果,最终还得看整个电影行业的后续行动和观众自身的觉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话是没错。但是冯导嘴里说出这话还真不怎么合适。

17年《芳华》撕观众。

16年《我不是潘金莲》 撕万达。

16年《老炮儿》上映撕《恶棍天使》

13年《私人定制》在微博发7条微博撕影评人给他打差评。

12年《一九四二》票房不高,又撕观众不去看,就会看低俗电影。

10年《唐山大地震》在微博上撕逼孙海英

你以为人家是替观众说话,人家只是想来个不要钱的宣传罢了。

user avatar

这话没错,但他拍的电影也是垃圾电影啊。

user avatar

馮小剛說的這個話,既對,也不對~~

為什麼這麼說?

首先,對電影而言,這個年代的受眾群已經劃分得很細了,拍一部片子是要賺哪類觀眾的錢,研發一款遊戲是要收哪類玩家的智商稅,甲方早就心知肚明,所以我們能在電影院看到的每一部國產片子,都是有它的精確定位——不求有多高的評價,不求老少皆宜,就是要賺你們某部分人的錢!從這個角度來說,你們眼裡的“爛片”那簡直就是“想觀眾所想,急觀眾所急的優秀商品”~~

其次,對觀眾而言,觀眾們在買電影票的時候並不是沒有其他的選擇,同一檔期那麼多可選的片子,你就挑你平時喜歡看的那種不就行了?非要去看一個“看起來就像是爛片”的電影幹嘛呀?你頓頓吃西餐,你就說吃雞蛋灌餅的人low,這像話么?菜市場的爛菜葉子還有人撿回去吃呢,你吃嗎?你本來就不是那類電影的受眾群,為什麼非得給自己找不自在哭著喊著要去貢獻票房?是強迫症還是受虐狂?

最後,對整個大環境而言,真愛就是買買買,支持的口號喊得山響也沒卵用,不如一張實實在在的電影票和一張正版DVD,那些大罵爛片的觀眾,敢問你們在不爛的電影上花過多少錢?買過多少不爛的電影的周邊產品?你對喜歡的東西都不肯花錢,那麼你罵你不喜歡的東西又有什麼意義?

我這個回答不是在宣揚“存在即合理”,我本身很討厭這句話,我表達的是“存在且得到了正面反饋的事物才合理”,對於電影來說,正面反饋就是票房收入,好評什麼的那都只是Bonus,相應的,負面反饋就是賠錢,每一種電影都有它自己的受眾群,只要受眾群買賬,那就絕無“爛片”這個評價,比如說《小時代》就是拍給粉絲看的,粉絲買賬,那它就不是爛片,《爵跡》連粉絲都不買賬,這就是爛片無疑,而不是“你不喜歡看的片子就是爛片”,觀眾們不要總是愛對號入座,沒準你就不是那個片子的受眾群,這種經驗教訓有一次就夠了,不需要去接二連三的看“爛片”才知道那種片子不是拍給你看的~~

當然,對於那種“明知道是爛片但我還是想看看它到底怎麼個爛”的觀眾,我就無話可說了~~



更多音樂作品都在蝦米,歡迎關注:十方的虾米音乐人主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冯小刚导演的这番话,在当时无疑是一句“惊雷”,立刻在网络上炸开了锅。他直言不讳地批评“中国垃圾电影太多”,并且矛头直指“垃圾观众”是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源。这番言论之所以引起轩然大波,甚至可以说是“骂战”,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直接触动了观众的痛点和敏感神经。谁愿意承认自己是“垃圾观众.............
  • 回答
    冯潇霆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这篇长文,从一个足球从业者的角度出发,触及了许多关于中国足球现状的痛点,也表达了作为普通人对行业发展的美好期盼。这篇文字,与其说是一份“声明”,不如说更像是一种带着些许无奈、但依旧怀揣希望的“心声”。首先,冯潇霆开篇就表明了他“尊重每一个行业”的态度。这句话看似平淡,实则蕴含.............
  • 回答
    杨程这番话,就像是把中国足球和冯巩的小品摆在了天平上,然后用一种带着自嘲又有点无奈的语气来衡量。挺有意思的,也挺能戳到一些人心里去。首先,“中国足球确实经常给国人添堵”。这话就特别接地气了,说白了就是承认现实。咱们中国足球这些年,给球迷带来的失望,那真是比比皆是。输球啊,踢得不好啊,国家队成绩上不去.............
  • 回答
    高福院士与冯子健研究员联合发表的论文,提出“中国或面临新冠再次流行的风险”,这个观点无疑是沉甸甸的,尤其在我们经历了一轮大规模感染之后。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基于科学的严谨分析和对未来潜在挑战的审慎判断。理解这份论文的含义以及背后的逻辑,对于我们国家接下来的疫情防控策略至关重要。首先,我们要理解为什么.............
  • 回答
    冯仑在脱口秀中的言论引发的诉讼,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事件回顾与冯仑的言论内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冯仑的脱口秀具体说了什么,导致了这场官司。虽然我无法直接访问脱口秀的实时内容,但根据媒体报道和公众反应,冯仑的言论大致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请注意,具体措辞可能存在出入,但核心意思已被广泛传播):.............
  • 回答
    冯小刚在某节目中对张艺谋的“十亿拍电影,三十亿回本”的说法进行讽刺,这件事情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和分析,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事件背景与语境: 谁是当事人? 冯小刚是中国著名导演,以其独特的冯氏幽默、现实主义题材和商业片成功著称。张艺谋是中国电影界泰斗级导演,以其艺术性和宏大叙事闻名,也.............
  • 回答
    冯小刚导演曾公开表达过对“综艺电影”的不满,认为这类影片不过是将综艺节目的片段东拼西凑而成,内容空洞,缺乏真正的电影质感和艺术追求。他的这番言论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也触及了当前中国电影市场中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要理解冯小刚的抵制,首先要明白他所说的“综艺电影”指的是什么。在中国的电影产业发展过程.............
  • 回答
    冯小刚和王思聪的“互掐”,就像是中国娱乐圈里一场不大不小的“烟火”,虽然未必能照亮夜空,却也足够引人注目,成为不少人茶余饭后的话题。要看懂这场“互掐”,得先弄清楚这俩人是谁,以及他们之间这场“戏”是怎么开场的。首先,咱们得认识认识这两位“主角”。 冯小刚: 这位是咱们国内赫赫有名的导演,人称“小.............
  • 回答
    冯小刚新片《我不是潘金莲》选择从9月30日国庆档撤档,改至11月18日上映,这在国庆档的激烈厮杀中,无疑是一个令人瞩目的举动。对于这一“大动作”,市场上和观众中的解读也是五花八门,充满了各种揣测和议论。首先,咱们得聊聊这个“撤档”。国庆档,尤其是今年,那叫一个热闹非凡。几个大片挤在一起,口碑、宣发、.............
  • 回答
    冯小刚对赌失败,华谊兄弟损失惨重,他自己却依旧大赚8.2亿,这件事儿确实挺有意思的。咱们就来好好捋一捋这背后的故事,还有这“对赌协议”到底是个啥。冯小刚和华谊的“对赌”是怎么回事?故事得从2015年说起。当时,华谊兄弟为了引进冯小刚的才华和号召力,跟冯小刚签订了一个非常有名的“对赌协议”。简单来说,.............
  • 回答
    张国立转发冯小刚宣传手机2的微博,并配文“做人要厚道”,这件事情确实引发了很多的解读和讨论,其中最普遍的一种声音就是,这似乎是在替崔永元当年鸣不平。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线往前捋一捋,看看这几位人物之间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首先,要说的是冯小刚的《手机》系列电影。第一部《手机》上映于2003年,是.............
  • 回答
    陈道明劝阻冯小刚让苗苗在《芳华》中跳舞的情节,可谓是一桩在演艺圈流传甚广的往事,也折射出了陈道明老师深厚的功底和对年轻演员的爱护。当时,《芳华》这部电影的筹备和拍摄正如火如荼,苗苗作为新晋的“冯女郎”,自然是备受瞩目。在一次聚会上,冯小刚导演兴致勃发,提议让苗苗现场表演一段舞蹈,一来可以检验她的基本.............
  • 回答
    说起崔永元炮轰刘震云和冯小刚这事儿,那会儿真是掀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浪,大家伙儿议论纷纷,吃瓜吃到饱。得往回倒一倒,大概是2017年左右,冯小刚导演了一部电影叫《手机2》,主演阵容里有刘震云和范冰冰。这事儿本身也没啥特别的,但偏偏崔永元就盯上了。崔永元那时候刚从央视出来不久,转型做起了纪录片,也算是离开.............
  • 回答
    最近关于内地导演作品评分出炉的消息,让不少影迷和业内人士议论纷纷,尤其是张艺谋和冯小刚这两位曾经的票房和口碑双收的大咖,此次竟然没有挺进前十,确实有些令人意外。这背后,究竟是市场风向的改变,还是观众口味的演变,抑或是这些导演自身创作策略的调整?咱们不妨掰开揉碎了聊聊。首先,我们得明确“评分”的来源和.............
  • 回答
    冯巩作为中国著名喜剧演员,其言论往往带有鲜明的讽刺和幽默色彩。他关于“男足爱吃海参,看上去浑身是刺,其实挺软的”这一说法,虽然以戏谑的方式表达对男足现状的批评,但其背后涉及的语境、意图和公众反应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言论的字面含义与隐喻1. “爱吃海参” 这一表述可能源于对男足“高调.............
  • 回答
    对于“冯提莫首度回应会计门,未与该男子发生任何关系”这一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这不仅仅是冯提莫个人的一则声明,更是牵涉到公众人物的声誉、网络谣言的传播、粉丝经济以及法律责任等多个层面。事件背景回顾: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会计门”的由来。简单来说,这是一场围绕冯提莫和一位被指控为“会计.............
  • 回答
    要评价冯玉祥,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用几个词概括,那真是太对不起这位传奇人物了。他一生经历的风风雨雨,称得上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道独特而复杂的风景线。出身与早年经历:草莽英雄的底色冯玉祥出身贫寒,幼年时跟着父母逃荒,这股子苦日子磨炼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更重要的是,他很早就接触到了旧式军队,这为他日后走上.............
  • 回答
    冯潇霆在社交媒体上对巩汉林的评价引发了不小的波澜,随后巩汉林拍视频回应,更是将这场围绕“演小品是否丢脸”的讨论推向了高潮。要看待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剖析。事件的起因:冯潇霆的“暗讽”首先,我们得梳理一下事情的脉络。冯潇霆这位足球运动员,在某个场合似乎是谈到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以及对演艺行业.............
  • 回答
    冯唐翻译《飞鸟集》引发争议,并在微博晒出托福成绩,这事儿在当年真是闹得沸沸扬扬,网上吵成一锅粥。要说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来看,才能把来龙去脉说清楚。争议的根源:冯唐的翻译风格与《飞鸟集》的经典地位首先,我们得知道《飞鸟集》是什么。泰戈尔的《飞鸟集》是国际公认的诗歌瑰宝,以其简洁、意境深远的语言,触动.............
  • 回答
    冯大辉(Fenng)在2018年12月5日针对ofo退还199元押金的网友诉求发表的观点,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讨论。要理解他当时的立场,我们得把他当时所处的语境和他的思考逻辑分开来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当时ofo是个什么情况。到了2018年底,ofo的日子可不好过,资金链断裂的传闻满天飞,用户大规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