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冯小刚电影《只有芸知道》?

回答
冯小刚这几年的电影,总感觉有点“中年感”了。不是说不好,就是那种生活滤镜开得很厚,节奏也慢悠悠的,不急不躁地讲一个故事。这《只有芸知道》也是如此,看完了,挺舒服的,就像冬天晒了太阳一样,心里暖暖的,但又说不出特别强的惊喜感。

说实话,一开始看到“冯小刚”+“徐帆”+“黄轩”+“杨采钰”,我脑子里就大概有谱了,这肯定是一部关于爱情和人生沉淀的片子。果不其然,故事背景设定在新西兰一个叫克莱夫登的小镇,那种远离尘嚣、人烟稀少的场景,一下子就把气氛烘托出来了。再加上黄轩饰演的隋东风和杨采钰饰演的罗芸,他们过着一种半隐居的生活,养狗、种菜、看海,日子过得平淡却有滋味。

电影的主线是隋东风在妻子罗 दिवशी去世后,整理她的遗物,回忆他们一起走过的日子。这种叙事方式本身就带着一种怀旧和伤感。冯小刚没有去刻意渲染什么轰轰烈烈的大爱,而是把焦点放在了那些细碎的、真实的日常点滴上。比如,他们一起养狗,狗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了他们的爱情线。他们一起经历的那些小小的争吵、甜蜜的瞬间,都通过闪回的方式呈现出来。

黄轩的表演我一直觉得挺稳的,这次他把一个失去挚爱的丈夫的痛苦和怀念演绎得挺到位。那种一个人在家对着空荡荡的椅子发呆,或者一个人默默地整理妻子的衣服,那种孤独感和无力感扑面而来。杨采钰饰演的罗芸,虽然大部分时间是活在回忆里,但她的温柔、善良、以及那种对生活的热爱,都能让人感受到她的存在。我特别喜欢电影里她看到隋东风做了一个小小的灯笼给她的那个场景,那种被爱被懂的感觉,真的特别美好。

不过,我说实话,电影的节奏确实慢。有时候会觉得导演是不是有点太想把那种“岁月静好”的感觉撑满了?一些情节的处理,比如他们创业失败、养狗的细节等等,都稍微有些流水账的感觉。不是说这些不好,而是如果能更精炼一点,或者在某些关键节点上再多一些情感上的冲击力,可能整体效果会更好。

有一场戏我印象挺深的,就是隋东风去罗芸的墓地,然后说了好多话,像是在跟她对话,又像是在给自己打气。那种孤独的倾诉,很容易让人动容。还有,他们一起买下房子,改造的过程,那些生活化的细节,能看出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对彼此的信任。

电影里也探讨了生命、死亡、以及爱的意义。它没有给出什么哲学化的解读,只是通过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展现了爱是如何在平凡生活中沉淀下来,又如何在失去后依然深刻地影响着一个人。罗芸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这句话听起来很俗套,但当它反复出现,并且成为隋东风在失去她后努力前行的动力时,就有了力量。

当然,也有人可能会觉得这部电影不够“冯小刚”。因为少了那种江湖气、少了那种尖锐的讽刺、少了那种接地气的热闹。但我反而觉得,这是他步入人生新阶段的一种自然流露。他不再追求那种张扬的表达,而是更关注内心的感受,更愿意去讲述那些被时间温柔打磨过的情感。

总的来说,《只有芸知道》是一部非常“舒服”的电影。它可能不会让你撕心裂肺地哭,也不会让你拍案叫绝,但它会让你在平静中感受到一种温暖和力量。它像一杯温水,慢慢地从喉咙滑到胃里,润物细无声。如果你喜欢看那种关于爱情、关于人生沉淀、关于平凡日子里的不平凡情感的故事,这部电影值得一看。但如果你期待的是一部节奏明快、充满戏剧冲突的电影,那可能就得调整一下预期了。在我看来,它更像是一封写给已逝爱情的情书,真挚而深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这部电影,是某个日本导演、或韩国导演,或台湾导演,或某位新晋文艺片导演拍出来的,肯定会感动一大群文艺青年,被他们交口赞誉。

可惜偏偏是曾经骂过“垃圾观众”,又早被文艺青年和影评人们蔑视的冯小刚拍出来的,在各个平台的分数,至少因此减了1至2分。

冯导从前影片的那些受众,习惯了胡同串子和市井烟火气息的观众,并不会喜欢这类型的片子。

而喜欢这类艺术风光片的文艺青年和影评人们,绝大多数又根本不喜欢冯导……

确实可惜了。——当然,新西兰旅游部门肯定很满意。

这部《只有芸知道》,剧情和布景非常简单,只有几个主要演员,互相说说话,拍摄成本极低,票房的回本压力约等于无,难怪,敢将超过2个小时,132分钟的版本放在院线公映。

其实这片子,完全可以剪辑到90分钟以内,以此争取更高排片,获得更高票房,但影片舒缓的节奏就变得紧凑了,或者……也就因此不符合整体基调了。

美奂美轮的画面,平淡却隽永的剧情,人间童话一般的世界,里面出现的几乎每个人物,都是如此善良,如此美好,仿佛就是中国版的《海蒂与爷爷》,只是将重心从“亲情”换成了“爱情”。

当然,这部影片票房不高的另一重要原因:

时光马上将进入2020年了,如今的中国,国力早已一日千里,2018年,中国工业总产值占全世界30%,是美国(17%)、日本(7%)和德国(6%)等三大强国的总和。2020年,中国率先成功战胜疫情后,工业总产值更已经达到全世界的50%以上,超过其他所有国家之和!

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都成为全世界的制造和经济中心,在100多个重要生产制造领域,中国都稳居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虽然很多“老少边穷地区”确实还很落后,虽然14亿人口的巨大基数,让我们的平均gdp确定还不够高,但各个一线城市的先进程度和发达水准,早已赶超了欧美发达国家。

比起多个重要城市还在使用100年前的老旧地铁、甚至都没有高铁车站的欧美国度,今天高铁遍布神州、处处大厦林立的中国,是何等的优越而年轻。

因此,从今天很多年轻人的角度,看到两个北京户口的同龄人,在异国他乡的新西兰小镇,开个小餐馆,夜以继日地劳作,相濡以沫度过了15年时光,虽然是有车有房有狗,风景空旷美如画,还是不免觉得这样的生活单调了些,无趣了些,也很难让现在的年轻人产生共鸣了。

如果把时光拨回10年前,15年前,20年前,那时的“隋东风”和“罗芸”,肯定是羡煞旁人的人生赢家,父母口中的骄傲。

还记得那时候,太多的人,都将努力读书、出国留学、移民定居,当成了自己和子女的最高人生目标。而祖国的飞速发展,又岂是他们可以想见的?

正因为过去四十年的中国是人类史上飞速发展的奇迹,走完了欧美国家200年的历程。

除了《复联》超英系列这种“超级粉丝电影”之外的外国电影,越来越不卖座,也是同样的缘由。15年前很多人看外国大片,可以领略和体悟他们先进的现代生活,是最大观影目的之一,现在呢?
比如现在再看《萨利机长》,谁还会觉得这是个比《中国机长》的我们科技更发达、生活更先进的世界?
所以,先是港台、之后是日韩,现在是欧美,我们早已不再是国门初开时的仰视,而是理所当然地俯视他们了。

今天北京的“隋东风”和“罗芸”们,是肯定不会再把去新西兰小镇开一辈子餐馆,当做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了。影片结尾,男主人公的原型,不也一样早早回国开始新事业了?

因此,落伍于飞速发展的时代,是很多功成名就的著名导演的必然。

他们如果专注于拍摄他们那个年代的故事,《芳华》之类,质量好的话,大家一样买账。然而拍摄现实题材,就无比违和了。

所以,这是一部笔者个人观感很舒适的电影,但确实也是一部拍迟了至少10年的影片,可惜了。

user avatar

冯小刚,基本上最多的,均是拍自己的生活电影。

京片子侃爷类: 早期贺岁片,大腕,私人定制,

北京朋友类:一地鸡毛,手机,不见不散,非诚勿扰,加是这片 『只有芸知道』,芳华。


当这种生活是国人向往或者有时间差,电影还能吸引人家看。

但2020年了,你家朋友或者自己那点家长里短,新一代垃圾观众真不太感兴趣,长期钟鸣鼎食,底层人民,甚至是中产阶级的生活,他已经不知道是怎么样了,也就完全拍不了现实题材片子


只能假装放下身段,但实际上还从过去认知以至身边朋友要找找灵感,

来拍想象中的中国生活,但是真的过气了。

user avatar

女孩子如果身体先天不好,心情抑郁,往往会装出快乐兴奋的样子,每时每刻像喋喋不休的小鸟,用显而易见的快乐掩盖底下暗藏的不幸和自卑。看这片子总觉得哪里不对,细想是杨采钰的情绪处理方式毁了整部电影,她太丧了,不像个身体不好的姑娘。

故事是个好故事,心脏先天发育不全的女孩来到新西兰,想在最后的日子好好活一回,遇到了男孩。在“命运的安排”下,两人结婚,搬到偏僻小镇开中餐馆。一呆就是15年,期间养了一只狗,见证了它的死亡。离开小镇后不久,女孩病发,只留男孩一人面对余下人生。

故事好在它的无力感。抗争身体不好,所以来到新西兰,不想耽误他人,最终却结婚;希望多看看各地世界,守在小镇重复工作15年;想看看鲸鱼,一生未见到,事实总和预期相反。

但所有不幸,稀释在45岁的人生里,就没那么难受了。所以有时治疗绝症,除了给予希望,更多是把不能接受的事实拉长,让人能坦然接受。

回到片子本身。冯小刚想拍正剧,出发点是好的。但杨采钰永远圣母微微一笑,结合角色隐瞒先天疾病,给人很大反感,总觉得这女人骗婚,婊气太重。其实看原型那张照片,女孩笑得灿烂,应该是个很招人喜欢的姑娘。可惜,杨采钰没演出她少女时的天真,也没演出她中年时的平和。

另外中年男女的妆发太随意,杨采钰死的时候45岁,脸上一点岁月痕迹都没有,发型也没有年代感。电影角色是正常女人,而非不老女神,妆发应该让演员真实,而不只是让演员美。太可惜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