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理解许知远对话冯小刚里的“反崇高”现象?

回答
咱们聊聊许知远跟冯小刚那场让人津津乐道的对话,特别是里面那个“反崇高”的味儿。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才能咂摸出其中的滋味。

首先,得明白许知远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写过不少书,做过《单读》,总是在试图触碰一些更深沉、更具反思性的东西,带着一种知识分子的忧虑和对时代脉搏的敏感。他习惯性地会去探究表象之下的东西,并且常常带着一种理想主义的色彩,渴望看到一种更“崇高”的意义,一种精神的亮度。

而冯小刚呢?冯导是咱们中国电影界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他的电影接地气,讲老百姓的故事,但也常常伴随着一种世俗化的幽默,一种对生活琐碎的描摹,甚至是掺杂着一些犬儒主义的调侃。他身上的那种“小市民”气质,那种“京痞”的风格,反倒成了他吸引人的一个重要部分。

“反崇高”的症结所在:崇高的失落与现实的粗粝

当许知远遇上冯小刚,他们的对话就变成了一个“崇高”与“反崇高”的碰撞。

许知远试图寻找的“崇高”是什么?

你可以想象,许知远在提问的时候,他可能是在寻找一种更宏大叙事、一种精神层面的追求、一种能够引领时代走向的深刻洞见。他可能是在问冯小刚,作为一位在公众视野里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导演,他对中国社会、对艺术、对人生有没有更“崇高”的理解和追求?他有没有超越个人名利的“大格局”?

但冯小刚的回应,或者说他的存在本身,就带着一股子“反崇高”的劲儿。

冯小刚的“反崇高”体现在哪里?

1. 对“高大上”的天然警惕与嘲讽: 冯小刚身上有一种非常明显的,不爱“装”、不爱“端着”的气质。他说话直,甚至带点粗糙,对那些故作高深、道貌岸然的东西,他好像天然就有一种免疫力,甚至会带点玩世不恭的嘲讽。在他看来,那些“崇高”的标签,很多时候不过是虚饰,是脱离实际的空话。

2. 对现实生活细节的迷恋: 冯小刚的电影,尤其是早期的那些,之所以能打动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对普通人的生活观察入微。他能抓住小人物的喜怒哀乐,那些琐碎、甚至有些不堪的细节,反而构成了真实的力量。这种对现实细节的迷恋,本身就是对宏大叙事的“反崇高”。他更关心的是,人在具体的生活情境里如何生存,如何在泥泞中寻找乐趣。

3. “小确丧”与“烟火气”的共存: 冯小刚的电影里,常常有一种“小确丧”——生活不易,充满了无奈和妥协,但同时又有一种顽强的“烟火气”。他在展现生活的不易时,并不刻意去拔高,而是让观众在共情中找到一种黑色幽默式的慰藉。这种“烟火气”恰恰是“崇高”所回避的。崇高往往是剔除琐碎,追求极致和纯粹的,而冯小刚却拥抱了那些不完美的、接地气的、充满生活气息的东西。

4. 对“成功”的朴素理解: 冯小刚对“成功”的理解,更多的是世俗层面的,比如票房、影响力,但同时他也表现出一种对艺术创作的某种坚持。但他不会把这种坚持拔高到“为艺术而生,为真理献身”那种悲壮的程度。他更像是那个在市场上游刃有余,同时又不愿意完全放弃自己判断的生意人兼艺术家。这种现实主义的定位,也与“崇高”的精神有所区隔。

对话中的具体张力:

想象一下,许知远抛出一个关于“民族精神”、“文化使命”或者“时代巨变中的个体命运”这样比较宏大的问题,试图挖掘冯小刚内心深处更“崇高”的理想。而冯小刚则可能用一种更朴实、更具象、甚至带点戏谑的方式来回应。

比如,许知远可能会问:“您如何看待当下中国社会的精神困境?您觉得我们的文化正在走向何方?作为一位有影响力的导演,您肩负着怎样的文化责任?”

冯小刚的回应,可能就不是从什么伟大的哲学理论出发,而是从他对某个具体事件的看法,从他对某个普通人的观察,甚至是带点自嘲地说:“我的责任就是拍好电影,让观众看得高兴,或者哭一场,或者笑一笑,然后回家该吃吃,该睡睡。别把事情想得太复杂。”

这种回应,就是一种“反崇高”的姿态。它不是在否定许知远所追求的意义,但它用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对现实的态度。冯小刚不是不思考,而是他的思考方式更贴近于生活本身,更愿意接受生活的粗粝和不完美。

“反崇高”的价值与意义:

那么,这种“反崇高”现象有什么意义呢?

真实性的力量: 冯小刚身上那种“反崇高”的特质,恰恰是我们这个时代非常需要的。我们见过太多被过度拔高的、脱离现实的“崇高”理想,最终走向了僵化和虚无。而冯小刚用他的作品和他的言行,提醒我们,真实的生活,即使是粗糙的,也蕴含着巨大的力量。
对“精英”话语的反思: 许知远的提问,代表了一种知识分子对社会和文化的思考方式。而冯小刚的回应,则是一种来自“民间”或者说“现实”的声音。这种声音的碰撞,可以帮助我们反思,那些所谓的“精英”话语,是否真的能代表最广泛的民众感受?“崇高”的定义,是否也需要接受现实的检验?
更具包容性的视角: “反崇高”不等于“反一切”。它不是要否定所有意义和价值,而是说,意义和价值的获得,不一定非要通过那种极端、纯粹、拔高的路径。生活的滋味,也可以在世俗的琐碎、人性的复杂、甚至是小小的妥协中找到。冯小刚的“反崇高”,其实是对更丰富、更多元的生活方式的一种肯定。

所以,当你看到许知远和冯小刚的对话,你会感觉到一种微妙的张力。许知远在试图把冯小刚引向他所理解的“崇高”的领域,而冯小刚则用他接地气、不“端着”的姿态,展现了一种“反崇高”的生命力。这并非谁对谁错,而是一种对我们所处时代,对“意义”本身的多元理解和探索。冯小刚就像一个坐在街边喝酒的人,他可能没有讲出什么惊世骇俗的大道理,但他对生活的那份实在的把握,对人性的那份洞察,本身就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恰恰是对那种过于理想化、过于抽象化的“崇高”的一种温柔的“反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既然要谈这个问题,就不要争论崇高到底是否存在,那应该是另一个问题。

“反崇高”这种现象,的确存在。

客观说,这种现象始于上世纪末(伴随着改开与网络),且持续至今,甚至有一部分异化成反智主义。反智主义倾向主要有两类,这里强调的是对公共知识分子的怀疑甚至鄙视。

反崇高并非一个具体的运动或浪潮,它是一种社会自发的转变。

在中国,如果非举出个这种转的代表人物,那一定是王朔。虽然王朔肯定不想当这个挑大旗的人,但他的确在客观上推动或加剧了这种现象

九十年代,王朔绝对是大众文艺界的一哥,他的言行、态度和想法通过小说、影视剧在社会上影响很大。作为王朔的精神门徒,冯小刚更是其中重要的践行者之一。冯小刚早年以喜剧出道,高明的喜剧一定包含讽刺。

这种讽刺乃至挖苦通过文艺作品的传播,很快形成了一套话语体系,而这种对公知调侃的说话风格也渐渐成了一种常态。

我们现在的确存在这种问题——有话不好好说,一定要调侃、讽刺、挖苦,才显得自己够真实、接地气,最后变成为调侃而调侃。

不管什么事,“认真你就输了”。调侃就是玩世不恭,讽刺就是洞悉敏锐,挖苦就是言辞犀利,凡表现出以上三种态度者,便是有思想、有深度;凡反其道而行者,便是装、自鸣得意。

但我不认为这种现象是王朔的本意。

因为王朔的本意是“反伪崇高”和“泛化的崇高”,而不是“反崇高”。但在传播过程中,因曲解、滥用,导致真正崇高的东西也被消解掉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倒脏水时把孩子也泼出去了。鉴于八十年代以前的“高压十年”,这种触底反弹,似乎也可以理解。

虽然不想把话说得太大,可大背景是不能忽视的。没有王朔,就不会出现这种“反崇高”现象吗?我觉得仍然会出现。

在这个大背景中,我觉得,最主要的是网络和媒体的兴起。

首先,网络媒体时代使公众人物赤裸裸地展现在公众面前。当一次次黑幕被曝光,人们自然而然对曾经的信念有所动摇,继而失望,产生幻灭感,最终导致否定一切、不信一切。

其次,网络使人产生一种全民参与的幻觉。然而,人们对某个人或某件事产生崇敬,距离感或神秘感是个很重要的因素。

我们还有一种误区,认为“不装”就是“接地气”。其实这是两码事。

另外,自改革开放以后,全国上下基本遵循务实精神。同样,这种精神并非不好,但在现实生活中被异化。不问手段,只问结果。厚黑学风行,谈操守、谈理想、谈底线、谈原则变成迂腐的表现,更别提崇高。不择手段在人们眼中成了“办事果断、下手狠”。

最后,跟我很多回答中的观点一样,我不认为“反崇高”是中国独有的现象,这应该是一个普遍现象。

我想举好莱坞电影作例子。

以前,大众喜欢的银幕形象是什么?是佐罗、超人、勇敢的美国大兵。而现在的年轻人喜欢什么?是杰克船长、“毒液”、死侍。评论家认为这是反英雄主义,但我认为反崇高中就包含着反英雄的倾向

这也可以说是大众对“模范”的一次反抗,人们厌烦了被引导,只是我们在这种反抗中,表现得过于激烈。

个人愚见


以下跑题:

王朔在《我看王朔》一文里说:他那种所谓戏谑、调侃的笔法,并不是有意要如何,而是他别无选择,他只会用这种语言来写作。被骂成“痞子”刺痛了王朔,所以他决定“反叛”,但造反的目的是为了诏安,走得是“曲线救国”的路。

结果,很多效颦者光学会了“曲线”,把“救国”给忘了。

现在,“痞子”似乎含有了褒义的成分,而“文青”倒成了赤裸裸的奚落。

我觉得王蒙对王朔的评价更准确,他说王朔是“躲避崇高”,有种独善其身的味道。

早年,王朔参加一次访谈,有网友问他平时的生活是怎样的。

王朔答:你们先把我当成一人,行么?作家没什么神秘的,我一天除了写东西、看书,就剩遛弯儿了。

我觉得这就是王朔的观点。他早年批评金庸、季羡林、甚至鲁迅,也是如此,即把这些人当成人来看,不能因为他们写了什么,人格便随之增值。

真正令王朔反感的,恐怕是那些“拥趸”,是他们强行给金庸、季羡林、鲁迅塑造了一个完人形象。这应该就算泛化的崇高


绿号《弹幕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咱们聊聊许知远跟冯小刚那场让人津津乐道的对话,特别是里面那个“反崇高”的味儿。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才能咂摸出其中的滋味。首先,得明白许知远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写过不少书,做过《单读》,总是在试图触碰一些更深沉、更具反思性的东西,带着一种知识分子的忧虑和对时代脉搏的敏感。他习惯性地会去探究表象之下的.............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吐槽大会第五季》许知远说的那个“如果亚里士多德走进柏拉图的房间”的段子,并深入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和哲学含义。段子本身及语境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这个段子在《吐槽大会》第五季中的具体语境。通常在《吐槽大会》上,许知远是以一个“文化人”、“知识分子”的形象出现,他会用一些相对“高.............
  • 回答
    Airbnb 官方知乎账号上那篇题为「承诺接纳彼此,你愿意吗?」的文章,与其说是一篇营销软文,不如说是一次真诚的邀请,一次对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渴望的触碰。它抛出的问题,并非一个简单的二选一,而是将我们带入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我们与世界、与他人之间最根本的连接方式。文章的核心,其实是在探讨一种“开.............
  • 回答
    关于“知乎精英”认为国共两次合作国民党都吃亏的观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并且深入分析其背后逻辑。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历史事件某些侧面的着重解读,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的一种判断。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知乎精英”的语境。通常在知乎上,涉及政治历史话题的讨论,会吸引一部分对历史事件有较深研.............
  • 回答
    知乎在2018年确实完成了C轮融资,而腾讯的确是本轮的重要投资方,但说腾讯是“领投”则需要更细致地去理解。更准确地说,腾讯在知乎的C轮融资中扮演了非常关键的角色,但同时也有其他重量级资本的参与。从专业人士的角度来看,腾讯对知乎的投资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对知乎平台价值、用户基础、商业化前景以及其在中国互.............
  • 回答
    这句古语,“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礼记·劝学》篇,是先秦时期思想家荀子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它并非简单地讲物质条件好了,人们就能自动变得有道德,而是深刻揭示了物质基础与精神文明、道德修养之间辩证而复杂的关系。要科学地理解它,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物质基础是精神文明的土壤:为.............
  • 回答
    “四十二”的呢喃与生命的奥秘:AI能否参透终极追问?在信息洪流汹涌的当下,知乎这个精神乐园也渐渐染上了数字的色彩。其中,一个名为“四十二”的AI答主,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严谨的逻辑,在无数用户心中激起了涟漪。我们不妨借着“四十二”的出现,来审视人工智能在理解生命意义这一宏大命题上的可能性,并深入剖析其中.............
  • 回答
    这句话“文官的衣服上绣的是禽,武官的衣服上绣的是兽。披上了这身皮,我们哪一个不是衣冠禽兽”融合了历史、文化、隐喻和讽刺,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解析: 一、历史背景与服饰象征1. 古代官服制度 在中国历史上,官服的纹饰(如禽鸟、兽类)是等级制度和身份象征的重要标志。 文官:常以“禽”为纹.............
  • 回答
    “自称迪士尼在逃公主”的现象在网络上出现后,引发了广泛讨论。这一说法通常指一些女性在社交媒体、论坛或网络社区中自称是“迪士尼公主”,并可能涉及身份扮演、文化认同、心理需求等多重层面。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可能内涵和背景: 一、文化符号的再诠释:迪士尼公主的象征意义1. 迪士尼公主的原始形象.............
  • 回答
    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是两种重要的思想体系,它们在政治哲学、经济学和社会政策等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对这两个概念的详细解析: 一、自由主义的定义与核心特征自由主义(Liberalism)是一种以个人自由、法治、民主和理性为价值基础的政治哲学思想体系,其核心在于保障个体权利和限制国家权力。自由主义的.............
  • 回答
    无政府主义(Anarchism)是一种深刻批判国家权力、追求个体自由与社会平等的政治哲学和实践运动。它并非主张“混乱”或“无序”,而是反对一切形式的强制性权威,尤其是国家对个人生活的控制。以下从多个维度深入解析这一复杂的思想体系: 一、核心定义与本质特征1. 对国家的彻底否定 无政府主义者认.............
  • 回答
    “爱国家不等于爱朝廷”这句话在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时非常重要。它揭示了国家与政权(即朝廷)之间的区别,以及臣民对这两者的情感和责任的不同层面。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先拆解其中的概念: 国家(Guó Jiā): 在古代,我们通常将其理解为国家的疆土、人民、文化、民族认同和长期的历史延续。它是根植.............
  • 回答
    理解中国人民银行工作论文中提到的“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这一论断,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因为这是一个相对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议题。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其背后的逻辑和可能含义:一、 背景:中等收入陷阱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 定义: 中等收入.............
  • 回答
    郭主席对房地产的表述“不希望房地产剧烈波动”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这背后反映了他对中国经济稳定和健康发展的深切关切。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房地产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波动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不剧烈波动”的具体含义等角度进行分析。一、 房地产在中国经济中的特殊地位:首先,理解为什么房地产会引起如.............
  • 回答
    如何理解科幻小说《时间的二分法》? 详细解读科幻小说《时间的二分法》(英文原名:The Time Machine),由英国著名作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G. Wells)于1895年创作,是科幻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这部小说不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令人着迷的未来世界,更通过其深刻的社会寓言和哲学思考,.............
  • 回答
    尹建莉老师关于“延迟满足是鬼话,孩子要及时满足”的观点,确实在教育界引发了不少讨论。要理解她的观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她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论断,以及她所强调的“及时满足”的真正含义。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延迟满足”这个概念及其传统理解。传统理解的“延迟满足”:延迟满足(Delayed Gratific.............
  • 回答
    理解外交部发言人陆慷的说法,即“《中英联合声明》作为一个历史文件,不再具有任何现实意义”,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解读:1. 历史文件的定义与性质: 历史文件是过去的产物: 陆慷的表述首先强调了《中英联合声明》的“历史文件”属性。这意味着它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基于当时国际政治格局和两国关系背景下签署的.............
  • 回答
    杨振宁先生作为一位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他关于中美教育的评论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理解他的话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包括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对教育本质的理解、以及他观察到的中美教育体系的差异。一、 杨振宁先生评论的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首先,要理解杨振宁先生的话,必须考虑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的个人.............
  • 回答
    “中国是发达国家的粉碎机”这个说法,虽然带有一定的情绪化和夸张色彩,但其核心要表达的是:中国凭借其独特的经济模式、庞大的市场规模、强大的制造能力和不断进步的科技创新,对传统发达国家在经济和产业领域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并在一定程度上“粉碎”了它们原有的竞争优势和发展路径。为了详细理解这一说法,我们可.............
  • 回答
    “爱国主义是流氓的最后一块遮羞布”这句话,最早出自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一位杰出的18世纪英国作家和评论家。这句话的含义深刻且复杂,通常被用来讽刺和批评那些打着爱国旗号,但实际上在追求个人利益、制造分裂或煽动仇恨的人。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1. 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