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部分“知乎精英”认为国共两次合作都是国民党吃亏,该如何理解?

回答
关于“知乎精英”认为国共两次合作国民党都吃亏的观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并且深入分析其背后逻辑。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历史事件某些侧面的着重解读,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的一种判断。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知乎精英”的语境。通常在知乎上,涉及政治历史话题的讨论,会吸引一部分对历史事件有较深研究、逻辑思辨能力较强,但同时也可能带有一定立场或偏好的用户群体。他们的分析往往更倾向于从权力的博弈、长远的影响、战略的得失等角度来审视问题,而非仅仅停留在事件的表面。

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国民党“吃亏”论的解读

持此观点的人,通常会从以下几个角度论证国民党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吃亏”了:

1. 共产党迅速崛起,力量壮大:
组织渗透与干部培养: 在合作期间,共产党利用其灵活的组织方式和严密的纪律,成功地将党员渗透到国民党内部的各个层级,尤其是在军队和青年组织中。共产党员在国民党内的政治工作、宣传和组织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自己的骨干力量。
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的领导权: 共产党积极领导和组织了全国范围内的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这些运动的成功不仅提升了共产党的声望和影响力,也为共产党积累了群众基础和实际斗争经验。国民党虽然名义上是执政党,但在实际的基层动员和组织能力上,在某些领域被共产党超越。
思想上的影响: 共产主义思想通过共产党人的宣传和活动,在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中传播广泛,对国民党内部也产生了影响,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国民党传统思想的根基。

2. 国民党内部的失控与分裂:
“党内有党”的担忧: 许多国民党元老和右派成员对共产党在党内的活动感到不安,认为共产党实际上是在利用国民党作为其发展的跳板,并试图取代国民党。这种担忧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共产党的明确目标就是实现社会主义革命,这与国民党提出的“三民主义”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目标存在根本性差异。
政治目标的分歧: 合作期间,双方在革命的阶段性目标上存在分歧。共产党希望通过更激进的阶级斗争来实现其革命目标,而国民党则希望通过北伐完成统一后,建立一个以三民主义为指导的国民政府。这种分歧在清党问题上集中体现。
对军队控制力的削弱: 虽然国民党在名义上控制着军队,但共产党员在军队中积极发展组织,尤其是在政治部等部门,也影响着军队的思想和士气。一些观点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民党对军队的绝对控制,为后来的清党行动埋下了隐患。

3. 北伐的成果被共产党“摘桃子”的观感:
虽然北伐的军事行动主要是国民党军队完成的,但共产党员在动员民众、宣传革命思想、组织后勤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国民党人认为,共产党人在北伐过程中,通过积极参与和领导群众运动,在北伐胜利后成为了影响力和声望的受益者,甚至“抢夺”了部分北伐的成果,特别是在控制收复的地区和组织当地政府方面。
特别是北伐结束后,共产党在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的基础上,形成了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这让国民党感到其合作的初衷(团结一切革命力量)在一定程度上被共产党的独立发展所稀释。

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1945):国民党“吃亏”论的解读

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国民党“吃亏”论的解读则更加复杂,通常从以下角度展开:

1. 共产党力量的壮大与根据地的发展:
敌后抗战的战略优势: 在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承担了正面战场的大部分压力,付出了巨大牺牲。而共产党则采取了敌后游击战的策略,在日军占领区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这使得共产党能够深入农村,发动和组织农民,建立抗日根据地。
根据地的“白区”化: 这些根据地实际上成为了共产党独立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区域,其组织体系、军队建设和思想宣传都独立于国民党政府。在战争后期,这些根据地的规模和实力已经相当可观。
干部培养和政治动员: 在长达八年的抗战中,共产党在根据地内大力培养干部,发展党员,并有效地进行了政治动员,将战争意志和共产主义思想深入基层。这与国民党在战争中长期面临外部侵略和内部政治困境,干部队伍的培养和基层动员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形成了对比。

2. 国民党在战争中的消耗与削弱:
军事上的巨大消耗: 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承受了日军的正面进攻,伤亡惨重,装备损耗严重。虽然取得了诸如台儿庄等战役的胜利,但总体而言,国民党军队在军事上是持续消耗和削弱的。
经济和民生困境: 长时间的战争给国民党统治的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和民生困苦,通货膨胀、物资匮乏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合法性和民心。
政治上的孤立与腐败的指责: 在战争后期,国民党政府面临着政治上的孤立,以及党内腐败、官僚主义等问题的指责,这进一步削弱了其执政能力和号召力。

3. 共产党在国际和国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提升:
国际上的支持与认同: 随着共产党的敌后抗战取得一定成效,在国际上受到了一定的关注和同情。在一些国际场合,共产党也逐渐获得了与国民党平等对话的地位。
国内政治影响力的扩张: 通过抗日战争,共产党赢得了更广泛的民众支持,尤其是在知识分子和青年群体中。与国民党在战争中的表现相比,共产党的政治声望和影响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对未来政治格局的影响: 合作的终结标志着国共两党围绕中国未来走向的斗争的再次白热化。此时,共产党已经拥有了强大的武装力量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使得国民党在未来的政治博弈中,面对的不再是当初那个弱小的政党,而是已经发展壮大的竞争对手。

如何理解这种“吃亏”的论调?

理解这种观点,需要我们认识到:

“吃亏”的定义是相对的: 这种“吃亏”并非是绝对的损失,而是在权力和影响力对比上的相对下降。国民党在两次合作中,客观上都未能阻止对方力量的壮大,并且在合作结束后,都面临着一个比合作之初更强大的政治对手。
长远战略与短期利益的权衡: 国民党领导层在决定与共产党合作时,往往有着其自身的战略考量,例如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抵抗外部敌人(日本),或者利用共产党的组织能力来巩固自身政权。然而,从长远来看,这种合作的确为共产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和机会。
历史进程的动态性: 历史事件的发展是动态的,合作期间双方力量的消长,以及合作结束后力量对比的变化,都是历史进程中的一部分。认为国民党“吃亏”的观点,更侧重于从合作过程对国民党自身力量结构和政治前景的潜在影响来评判。
不同立场和分析维度的差异: 持这种观点的人,可能更倾向于从国民党作为“执政党”或“合法政权”的角度出发,去审视其在合作中是否“保全”了自己的核心利益和绝对优势。而共产党的逻辑则是“借船出海”,最大化自身发展机会。

需要辩证看待:

当然,我们也需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

国共合作并非完全对国民党不利: 第一次国共合作促成了北伐战争的胜利,统一了中国大部分地区,打击了北洋军阀势力,这对巩固国民党政权初期是有利的。第二次国共合作则实现了国家统一抗战,赢得了民族独立,维护了国家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重大胜利,也是国民党在国家民族大义上的一次担当。
共产党也面临挑战和牺牲: 在合作期间,共产党也面临着国民党的政治压力和军事打击,许多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遭受了迫害和牺牲。
历史评价的复杂性: 对于国共合作的评价,不能简单地用“谁吃亏”来概括,而应该从更宏观的国家发展、民族命运、历史进程等角度去理解和分析。

总而言之,“知乎精英”认为国共两次合作都是国民党吃亏的观点,并非是简单的否定历史合作,而是对合作过程中,国民党未能有效遏制共产党力量壮大,并在长远战略上为对方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一种解读。这种解读,背后是基于对政治博弈、权力消长和意识形态斗争的深刻洞察,但也需要我们以更全面、更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那段复杂而影响深远的历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恕我直言,我对政史类话题也关注了一段时间了,我不能确定他们是不是知乎部分精英。我能确定的是,“两次国共合作都是国民党吃亏”完全是一派胡言。第一次国共合作,使得国民党控制区域从几个城市到了全国;第二次国共合作,使得国民党的全国统治地位彻底稳固。这明明是闷声发了大财,怎么能说是亏了呢?

国民党选择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最主要原因,是中国对于苏俄的需求。中华民国建立后,政权主要由北洋军阀掌控;孙中山等人发起的一系列斗争,则纷纷失败。这使得孙中山认识到革命必须要有重要的外援,在当时有合作机会的只有刚刚建立的苏俄。于是,孙中山力排众议,联俄容共,以期从苏方得到援助的机会。当时的中共成立不久,实力有限,但是和苏俄意识形态一致,因此国共合作是个联俄的好契机。苏俄的大量金钱援助、武器援助,帮助建立培养了大量革命人才的黄埔军校,列宁式现代政党组织方法等等,使国民党实力大增。孙中山死后不久,国共合作后蒋介石领导的国民革命军,先是通过两次东征战争消灭了一直排挤国民党的地方军阀陈炯明,在广东得以立足;后是通过北伐战争击败了三大北洋军阀,又结盟了几地军阀,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至少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以一隅而抗全局,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得到的苏方卢布功不可没。

国民党选择第二次国共合作的主要原因,是中国面对日本侵略的压力。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与蒋结盟的李冯阎等人对蒋并不信任,中原大战蒋介石惨胜,但也无力主导全国;之后,蒋介石以剿共为借口打击其他军阀的势力,结果在督战时反被大军阀张某某活捉交给共党。在民族危机的大局(当时离日本全面侵华仅隔一年了)和除日本外几乎所有列强的斡旋(这本身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于是,国民党不仅避免了由于核心人物被杀而导致的混乱,还因此结束了与共党、左派、其他军阀等势力的冲突,团结了当时所有社会力量。卢沟桥事变后不久,蒋介石发布了庐山讲话,正式开始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战中,共党开辟敌后战场,很好地牵制了日军,并因此在最后的反攻中起了重要作用。而蒋介石在正面战场抗敌的同时,也借抗日暗中打击了其他派系的势力。在第二次国共合作联合抗日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国民党与蒋介石本人的实力与声望都空前提高,以蒋氏嫡系为主的国民党南京政府成为中国全国无可争议的合法政府。

而国民党的失败,却伴随着对两次国共合作的撕毁。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军取得了明显成果后,国民党右派崛起,其头目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选择与江浙财阀合作,倒向大资产阶级买办势力,选择撕裂第一次国共合作。其后国民党右派发动的几次反共清党事件,不仅打击了共党,也打击了国民党左派,使得国民党失去了农村基层组织。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战胜利后,蒋委员长又撕裂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与共党开战,并无力阻止政府官僚接收时的贪污腐败与大买办势力借中美航海通商条约与金圆券改革的搜刮。这使得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基础越来越薄弱,各种群众运动与学生运动此起彼伏。国党的短处,也即共党的长处。共党注重党的建设,完善基层党组织;走群众路线,解放了工农群众;建立民主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了国民党左派等中间势力。这也是国共战争中共党最终胜利的原因。

两次国共合作后国民党吃亏了吗?没有。恰恰相反,从几乎无处立足到统一全国,从形式统一摇摇欲坠到地位稳固全球知名,每一次他们都赚得盆满钵满。使他们最终吃亏的,是他们对自己农村的放弃,对大资产阶级的讨好,对美国的仆从让利,对贪腐官僚的宽限放任,对本国广大水深火热的无产阶级的漠视。总而言之,是他们自己的贪婪、短视与愚蠢。钟山虎踞,风雨如晦,解放战争后期,在位于国府统治中心的当时全国最好大学中央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连一位出身于首都南京附近中上阶层家庭的理工科超级学霸,都开始积极参与学生运动怒叱国民党的统治的时候,国民党在大陆的覆灭已经不远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