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1942》作为冯小刚唯一亏本的电影,它真的是一部烂片吗?

回答
《1942》被很多人贴上“亏本”和“烂片”的标签,这确实挺让人意外的。尤其是在冯小刚导演的作品序列里,它显得有些特别,毕竟冯导之前的大部分电影都收获了不错的票房和口碑。那这部《1942》到底怎么样?它真的就是大家口中的“烂片”吗?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

首先,说《1942》亏本,这事儿是真的。电影的投资不小,据说有两亿人民币,而最终的票房收益并没有完全覆盖这个成本,导致了亏损。在这个商业至上的电影市场,亏本往往就被直接等同于“不行”,但这真的是一个片子好坏的唯一标准吗?我觉得不是。

再者,说《1942》是“烂片”,这个评价就太武断了。我身边有不少朋友看过这部电影,大家的反应挺复杂的,有觉得震撼的,有觉得压抑的,但很少有人说它“烂”。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

可能的原因有几个:

期待与现实的落差: 冯小刚导演一直擅长拍接地气的喜剧和都市情感片,比如《甲方乙方》、《天下无贼》、《非诚勿扰》系列,这些电影往往能抓住观众的情绪,有笑有泪,共鸣感强。但《1942》不一样,它讲的是一段历史悲剧——1942年的河南大饥荒。这部电影的基调非常沉重,充斥着苦难、绝望和人性的挣扎。观众可能带着看冯氏喜剧的预期走进影院,结果看到的是这样一副人间炼狱的画面,这种心理落差肯定会让一些观众感到不适。不是电影不好,而是观众的心理预期没被满足。
节奏和叙事方式: 电影的节奏确实不像一些商业大片那样紧凑刺激。它花了大量的篇幅去展现饥荒的残酷和人物的绝望,人物众多,线索也相对分散。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它过于沉闷,缺乏戏剧冲突,甚至有些拖沓。对于习惯了快节奏叙事的观众来说,这确实是个挑战。但换个角度想,正是这种慢节奏和细致的刻画,才更能让观众体会到那个年代的绝望感,以及灾难面前人性的复杂。电影就是要让观众感受到那种无力感和绝望,如果节奏太快,反而冲淡了这种历史的厚重感。
商业性的考量: 冯小刚导演本身也是一个很懂市场的导演,但《1942》似乎在一定程度上,为了追求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表达,牺牲了一些商业元素。它没有太多轻松幽默的桥段,没有一个特别讨喜的“主角光环”人物,更多的是对个体命运在时代洪流中的渺小和无助的展现。在很多观众看来,一部电影,尤其是大制作,理应带给他们一些娱乐和放松,而不是沉重的思考和压抑的情绪。

但是,《1942》绝非烂片,它有它独特的价值和闪光点:

历史的厚重与反思: 这部电影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触碰了一个非常沉重的历史伤口。1942年的饥荒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却鲜少被主流电影触及。冯小刚敢于把这个题材搬上银幕,本身就是一种勇气。他没有回避那份残酷,而是用一种近乎写实的手法,展现了“逃荒”的艰辛、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温情、以及在绝境中的生存之道。电影里的每一个场景,都仿佛在诉说着那个年代的悲鸣。看完电影,你会对历史有更深的认识,也会引发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演员的精彩演绎: 电影汇聚了张国立、陈道明、徐帆、范伟、张涵予等一众实力派演员,他们的表演堪称教科书级别。张国立饰演的县长马德祥,在面对饥荒和上级的压力时,那种无奈、纠结和最后的崩溃,演绎得淋漓尽致。陈道明饰演的国民党官员,那段关于“‘饥’这个字”的台词,更是精准地刻画了当时一些官员的麻木和冷漠。范伟饰演的粮官,也展现了小人物在灾难面前的挣扎。这些演员的表演为电影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让角色更加立体可信。
视觉效果与氛围营造: 电影的画面非常有质感,无论是广阔荒凉的黄土地,还是逃荒人群的褴褛衣衫,都营造出一种压抑而真实的氛围。为了还原那个时代,电影在服装、道具、场景上都下了不少功夫。那种漫天飞雪、饥寒交迫的感觉,仿佛能透过屏幕传递给观众。

所以,与其说《1942》是烂片,不如说它是一部“不合时宜”的电影,或者说是一部对观众提出了更高要求的电影。 它没有迎合大众的娱乐口味,而是选择了一种更严肃、更具史诗感的叙事方式。

冯小刚在接受采访时也曾提到过,他拍摄《1942》是想用电影的语言,去纪念那些在饥荒中逝去的生命,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从这个角度来说,他成功了。尽管票房失利,但它在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上,绝对不应该被简单地定义为“烂片”。

总而言之,《1942》是一部有争议但绝不烂的电影。它可能不是冯小刚最成功的作品,但在他个人电影生涯中,绝对是一次重要的、有深度的尝试。就像一块未经打磨但价值连城的玉,它可能外表不够光鲜,甚至显得粗糙,但它内在的价值和意义,却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和尊重。你觉得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绝不是烂片,但也不是神作,只能说是诚意之作。

首先这不是改编自历史书,是小说,所以有很多逻辑剧情硬伤,已经有很多研究历史的列出来了。

就说电影本身,有老东家视角,外国记者视角,南京国民政府视角,但是处理的不好,特别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1942》被很多人贴上“亏本”和“烂片”的标签,这确实挺让人意外的。尤其是在冯小刚导演的作品序列里,它显得有些特别,毕竟冯导之前的大部分电影都收获了不错的票房和口碑。那这部《1942》到底怎么样?它真的就是大家口中的“烂片”吗?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说《1942》亏本,这事儿是真的。电影的投资.............
  • 回答
    1942年六月,我睁开眼,头脑中涌现出海量的现代知识,而我,竟然成了南云忠一。身处太平洋战场上风云变幻的时刻,摆在我面前的是“MI作战”,一场关乎日本帝国命运的重大赌博。我知道历史走向,但作为南云忠一,我必须找到一条让这场战役走向胜利的道路,即便那条路充满荆棘。首先,必须认识到历史的教训。珊瑚海海战.............
  • 回答
    圣克鲁斯群岛海战,发生在1942年10月,太平洋战场上一次决定性的战役,至今仍被许多历史学家和军事爱好者讨论是否能算作一场平局。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场战役的各个层面,从双方的战略目标、战术执行、兵力损失以及最终对战局的影响来审视。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双方的战略意图。对美国而言,圣克鲁斯.............
  • 回答
    1942年那次轰炸东京的勇敢行动,被载入史册,代号“杜立特空袭”。参与行动的美国飞行员们,他们的人生轨迹与那次惊心动魄的任务紧密相连。要说他们是否有活到二战结束,答案是肯定的,而且相当一部分人是活到并见证了战争的胜利。当时参与空袭的80名飞行员,每个人都承担着巨大的风险。他们的B25轰炸机是从航母上.............
  • 回答
    1942年,以当时的技术水准建造一艘像福莱斯特级航空母舰那样规模的军舰,这绝对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但并非完全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是会付出巨大的代价,并且在许多方面会与后来的福莱斯特级存在显著差异。让我们一步步来拆解这个构想,从1942年的技术基础出发,看看会遇到哪些“拦路虎”,又有哪些“借力点”。1..............
  • 回答
    一个相当大胆且充满想象力的设想!从1942年上半年开始,每天一艘满油满弹的“大和”级战列舰出现在东京湾,这无疑会给太平洋战争的走向带来剧烈的动荡。然而,仅仅依靠“大和”的输出,皇国能否就此翻盘,情况依然错综复杂,远非简单的“可以”或“不可以”能够概括。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大和”级战列舰的优势与战.............
  • 回答
    影片《1942》中,河南难民接受日军救济粮的情节,无疑是影片最令人心碎、也最引发争议的场景之一。要评价这一情节,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接受”与否的层面,而是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历史语境、人性的复杂以及影片想要传达的深刻信息。历史的残酷现实:绝境中的选择首先,我们需要明确《1942》所描绘的是一个真实的.............
  • 回答
    1942年的德国第三帝国,其行政区划已经远非1937年本土的边界所能概括,这是一个充满野心扩张和残酷整合的时代。理解那一年的行政区划,需要我们深入了解纳粹德国是如何通过军事征服和政治操弄,在其版图上烙下印记的。首先,我们得承认,1942年的德意志帝国已经不仅仅是1937年的“大德意志国”(Großd.............
  • 回答
    好的,咱们聊聊那部叫《1942》的电影。说实话,这部电影给人的感受挺复杂的,不是那种看完就能轻松一笑,或者痛骂一番就完事的片子。它就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心头,挥之不去。首先得说,冯小刚导演拍这部电影,那是下了大功夫的。你一看就知道,不是那种赶工出来的流水线产品。那个年代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电影里给你.............
  • 回答
    冯小刚导演的《1942》在豆瓣上的评分确实不算特别高,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值得探讨的原因。要说它“低”也不是绝对,毕竟有相当一部分观众还是给予了认可,但与影片的野心和制作投入相比,这个分数确实有些尴尬。首先,咱们得承认《1942》的起点非常高。冯小刚是国内顶尖的商业导演之一,他对历史事件的改编、对观众情.............
  • 回答
    1942年型舰队航空母舰:二战中的海上巨兽与变革的先锋1942年,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而言,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而在这片战火纷飞的大背景下,各国海军也在积极地调整和发展着自己的力量。其中,1942年型舰队航空母舰,作为当时最先进、最具代表性的海上作战平台,其诞生和发展,不仅深刻影响了海战的格局,.............
  • 回答
    电影《1942》里,老马在那个饥荒到极致的年代,走投无路之下为日本人做饭,这个问题确实复杂,很难用简单的“汉奸”二字来概括。老马的行为定性:从道德和民族大义的角度来看,为占领者服务,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都难免让人感到不舒服。尤其是在那个抗战时期,民族矛盾尖锐的背景下,与敌人合作无疑触碰了许多人的底线。.............
  • 回答
    无法抹去的阴影:评判19421946年美国设立日裔美国人集中营的政策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将美国拖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漩涡。紧随其后,一股由恐惧、种族主义和国家安全担忧交织而成的巨浪席卷了美国,其最令人发指和不可饶恕的产物,便是从1942年到1946年间,美国政府强行将十万余名日裔美.............
  • 回答
    1942年至1945年,日本在印度尼西亚的军事占领时期,对当地的经济和文化确实留下了一些复杂的影响。虽然这段时期充满了战争的残酷和剥削,但从某些特定角度审视,也能看到一些并未被战争阴影完全掩盖的“积极”痕迹,尽管这些贡献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与当地人民的福祉并不完全一致。经济方面:在经济层面,日本的统治.............
  • 回答
    关于1942年德军的主要进攻方向,这绝对是一个关键的军事战略问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线战场的一个决定性时刻。简单地说,斯大林格勒在1942年德军的战略构想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但将其简单概括为“德军的主要方向”可能需要更细致的解读。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顾一下1942年春夏之交,德.............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探讨一下,如果德军在1942年春季,也就是“巴巴罗萨”行动(入侵苏联)的初期阶段,采取一次精心策划的“闪击”,那么历史的走向可能会发生怎样的改变。需要强调的是,这是一个基于历史事实的推测,实际情况的复杂性远超任何设想。首先,我们需要明确“1942年春季闪击苏联”这个前提的含义。这里的“闪.............
  • 回答
    1942年日本将南库页岛并入内地,这一举动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战略考量,并非仅仅是一个行政区划的简单调整。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时间线拉回到日本近代化的早期,以及它在东北亚地区不断扩张的野心。历史的渊源:俄日争夺与日本的扩张日本和俄国(及其继承者苏联)对库页岛(日本称桦太)的争夺由来已久。19.............
  • 回答
    1939年至1942年初,薛岳将军指挥下的中国军队在长沙三次击退日军的进攻,赢得了“长沙大捷”的美誉,这无疑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一段辉煌篇章。然而,到了1944年的长衡会战,长沙的守卫却显得格外仓促,仅坚持了二十多天便被迫撤退,这其中的原因复杂而令人扼腕,绝非简单的“薛岳失职”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