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原著,看完了电影,虽然总体比较震撼,但是夹带私货太多。
电影里美化李培基,丑化蒋鼎文和国军,其实我也能理解,毕竟中国的电影,为了过审。
然后电影中间还夹带大量涉及宗教的内容,让多数中国观众真的很反感,难道这电影是为了迎合老外口味拍摄的吗?
另外让我想不到的事,这部电影也是为数不多不黑日本人的抗日片。反而感到日本人过于友好,有些不可思议。
故事5分
演员7分
服化道9分
总体是在及格线以上,但是这个故事的调子,不知为何充满着某种不应该的抖机灵。
这也是故事最后没扭过来的原因。
先说编剧,一剧之本定调子,但是编剧显然不懂饥饿,更不懂那个时代,所以调子一开始就怪怪的。
饥荒的原因在哪里?
真的是天灾吗?
说实话《1942》从小说起,就只是一个纪实性的散碎文字。到了编剧那里,至少提炼主题的工作就没做好。
到底是因为国军太凶,还是政府腐败,还是信仰不够,还是日军凶残,还是天对不起河南人?
你不把这个问题讲透,你整个故事就是一个深刻话题外衣下的爆米花公路剧,一个《人在囧途》就能秒杀你。
类型不清晰,是整个电影票房失败的核心原因。
再说演员,张国立可以满分,但是徐帆尴尬的河南话,真的出戏。
整个饿戏演下来,感觉除了张国立,个个都比我吃得好。
服化道是真的下了本钱,做得非常好。很多都看得出是民国老货,算是挽回了很多分。
但是,一个没有灵魂的电影,注定是抓不住票房的,再怎么尬吹,也不会有个完美的票房。
一直觉得《1942》票房惨大家不爱看,看完以后本能地挑毛病、抵触,恰恰说明它的成功。观众一会儿嫌演员不够瘦太假,一会儿嫌电影太压抑,本质上是一种心理保护机制,暗示自己这些事儿是电影里的。面对一个从小没有经历过且从不曾深入了解过人道灾难的消费群体,《1942》如果票房大卖,就好像让花谢了都要掉眼泪的娇小姐对血腥杀头的场面推崇备至一样,反而很失败很不正常。
冯小刚很有野心,很有情怀,很想把自己的境界提高一层,很想留下一个传世之作,但是很可惜,1942是部好电影,可是绝没有达到理想中的水准。
首先,1942是真实的历史事件,里面能挖掘的东西你拍个上百集电视剧都没问题,冯导又准备构思了十几年,电影却偏偏取材于小说,这就导致很多历史错误,已经有专业大神一一指出了。
其次,电影试图通过老东家一家逃难的遭遇,国民政府高层的态度,日本人的拉拢手段,美国记者良心的报道这几条线索汇集成一部史诗巨作,但是显然冯导没有这个能力,就像盲人摸象,让人感觉很乱,很杂,看完了,不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
最后,演员选角失败,一群人就知道喊饿,真看不出饿到快死那种精神状态,最起码也要皮包骨啊,大家看看医院那些手术后的病人,一句话不说就知道营养多么不良。
这个电影充分说明了蓝营,民盟,果党留用人员的影响力。
【【山高县】评价《八佰》,还是等我们先修完《中华民国史》吧!-哔哩哔哩】 https://b23.tv/bRJyZht
为什么在《八佰》电影里壮烈牺牲的是遭殃军而不是历史上的东北军?
为什么《1942》里勤勤恳恳想就灾的是李培基,而罪过推给历史上要求每人省下二两军粮的蒋鼎文?
因为李培基,遭殃军以及他的后人作为留用人员,确实一直在手握着正统性和皮岛这两个命门反复横跳作为筹码。
历史欠这些人一个带清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