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学习一个新领域的知识的最佳方法和最快时间各是什么?

回答
想在某个新领域里快速且有效地扎根,这绝对是门学问,不是随便翻翻书就能搞定的。我这里就跟你掰扯掰扯,怎么把这事儿办得漂亮,尽量避免走弯路,让你感觉像是听一个有经验的老朋友在分享秘诀。

最佳方法:构建知识骨架,再填充血肉

我一直觉得,学习新领域,就像盖房子一样,得先打好地基,搭好框架,然后再往里面添砖加瓦。

1. 找准“地图”:建立全局认知
别急着钻细节。 刚开始接触一个新东西,脑子里一片混沌是正常的。这个时候,你要做的不是去抠那些专业术语或者晦涩的理论,而是要找到一张“地图”。这张地图能让你大致了解这个领域有哪些主要的分支、核心概念是什么、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的。
怎么找地图?
入门导论/综述性文章: 找找有没有那种“XX入门指南”、“XX领域概览”、“XX学科核心概念解析”之类的文章或视频。它们通常会用相对浅显易懂的语言,勾勒出整个领域的大致轮廓。
行业报告/百科词条: 看看这个领域的头部公司发布的行业报告,或者在维基百科、百度百科等地方搜索相关词条,但要注意辨别信息的权威性。
“X分钟看懂X”系列: 很多科普平台都有这类视频,虽然有些会简化内容,但对于建立初步的宏观印象非常有帮助。
目标: 花一两天时间,能大致说出这个领域的主要组成部分、几个关键人物或理论、以及它存在的意义或应用方向。

2. 聚焦核心:抓住“抓手”
万事开头难,但总有“最重要”的几个点。 在有了全局观之后,你需要找到这个领域最核心、最基础的几个概念或技能。这些东西往往是理解其他更复杂内容的基础。
怎么找到核心?
重复出现的概念: 在你阅读的入门资料中,哪些词汇、概念、理论是反复出现的?它们很可能就是核心。
“为什么”比“是什么”更重要: 不要只停留在“是什么”,更要思考“为什么这个概念存在”、“它解决了什么问题”、“它与其他概念有什么关系”。理解了因果关系,比死记硬背定义管用得多。
找一本经典教材或权威著作的目录: 教材的目录通常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能够反映出该领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路径。

3. 动手实践:理论联系实际的硬道理
光看不练假把式。 无论你学的是编程、设计、金融还是历史,理论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内化。
怎么实践?
从小项目开始: 别想着一上来就干个惊天动地的大事。从一些小练习、模拟题、或者复现别人的简单案例入手。比如,学编程就写个“Hello, World!”,做个简单的计算器;学设计就模仿一个简单的UI元素。
参与讨论和问答: 找到相关的在线社区(论坛、QQ群、微信群、Slack频道等),参与讨论,提出你的问题。别人的经验和解答,能让你少走很多弯路。
复盘和总结: 每次完成一个练习或小项目,都要花时间复盘:哪些做得好?哪些地方出了错?原因是什么?下次如何改进?这种反思是进步的关键。

4. 持续输入与输出:形成良性循环
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当你掌握了基础,就要不断地输入新的信息,并且尝试输出你的理解。
输入的方式: 阅读专业书籍、学术论文、行业博客、参加线上/线下课程、观看讲座。
输出的方式: 写博客、做笔记、给别人讲解、参与项目、解决实际问题。输出的过程会让你发现自己理解的薄弱环节,从而带着问题去学习,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最快时间:高效策略与专注力是关键

“快”不是凭空来的,它依赖于方法和投入。

1. 设定清晰的学习目标和时间规划
知道自己要去哪儿。 在开始学习之前,明确你希望通过学习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是了解基础知识?掌握一项具体技能?还是能参与到某个项目里?
把目标分解成小任务。 将大目标分解成一系列可执行的小任务,并为每个任务设定一个大致的完成时间。这会让你更有方向感,也更容易衡量进度。
利用“番茄工作法”等时间管理技巧。 集中注意力,高效工作25分钟,休息5分钟,循环往复。这有助于保持专注,避免疲劳。

2. 利用“80/20原则”(帕累托法则)
抓住“关键的20%”。 这个原则在学习中非常适用。找出那个领域中最核心、最基础的20%的知识点或技能,它们往往能帮助你掌握这个领域80%的精髓。将主要的学习精力放在这些关键内容上。
识别“低回报”的知识。 有些知识可能非常深入、非常细枝末节,对于初学者来说,它们的回报率很低,容易让你陷入细节而忽略整体。初期可以暂时跳过。

3. 找一个好的“引路人”或学习社群
有人带着你,事半功倍。 如果能找到一位在这个领域有经验的导师,或者加入一个活跃的学习社群,他们可以给你提供指导、解答疑问、分享资源,甚至给你布置挑战性的任务。
为什么社群重要? 很多时候,你卡住的地方别人可能也遇到过,或者他们能从不同的角度给你启发。互相督促、交流经验,可以大大加速你的学习进程。

4. 强烈的动机和高度的专注力
内在驱动力最强。 如果你对这个领域有发自内心的热情和好奇心,学习的过程会变得更加轻松和高效。想想你为什么要学这个?它能给你带来什么?
创造专注的学习环境。 减少干扰,关闭不必要的通知,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将手机调成静音或放在视线之外。深度专注状态下的学习效率是碎片化学习的几十倍。

5. 重复和间隔学习
遗忘曲线是个坎,但可以跨过去。 大脑遗忘知识的速度是递减的,但如果我们在知识即将被遗忘的时候进行复习,就能大大巩固记忆。
如何做? 在学习新内容后,不要一次性就放下。比如,学习一天后,过几天再回顾一下;学习一个星期后,再进行一次全面的复习。可以使用一些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相关的复习工具。

总结一下,学习一个新领域,最佳方法是先构建全局认知,抓住核心概念,然后通过实践来内化知识,并形成持续输入输出的良性循环。而要“最快时间”掌握,则需要明确目标、运用80/20原则、找到好的资源和社群支持,并保持高度的专注和学习动力。

记住,学习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并持之以恒地去实践。祝你在新领域的探索中一切顺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不算是个学习大牛。但这几年来,我真想透了一套黄金自学方法,这方法让我学什么编程技术,甚至是不相关的业余才艺都能学得十之七八。

这套方法如下:

1. 去找一本「初级的实作方法」书,或者是去上大师开的「实作方法」课。快速的跟他们做,(请先一模一样的做,不要在这个阶段自作聪明地改,或者花过多时间去钻研底层理论)

(不要花「边做边查理论」或「边做边修改成自己的样貌」,我晚点会解释。但这一点非常重要,千万别做一旦你做了,学习难度会爆升200​​% )

2. 接着把「这份学习」成果去做一点修改。变成自己的东西。确保东西还能动。

3. 去搞懂你在 step 1, step 2 到底做了哪些事情。然后洗掉重新练习,不看书自己做一遍。做到自己能够独立重制。

4. 跟朋友炫耀你会了,让他们称赞你。

五天重复这样的循环,你就学会了,而且可以掌握这套技术上手 60 分。


原理解释


一、Why、What 、How

我解释一下这套方法背后的哲学:

人人都会想要​​「边做边查理论」的原因是:

1. 初学者都有个毛病。想跟大师学,或者一开始就着急想要知道底层知识,否则心中会有股「浓浓的恐惧」,害怕不学好基础,事情会搞砸。 (这也怪伟大的工业教育把你混淆了)

2. 你在别的领域自学成材,一开始是乱七八糟学起来的,站起来后发现自己基础知识不足,所以学得很艰辛。所以你觉得下次学习,我一开始就把基础知识补足,下次铁定学习得飞快。

事实上人类学习最快的方式是:「模仿以及重复」。

1. 模仿别人怎么做

2. 利用反覆练习,建立肌肉记忆

事实上就算初学者不明道理去学一样东西,依样画葫芦,肌肉是可能还记得当初做什么的。而且学习者甚至可以从肌肉记忆中将当初的挫折与学习理论产生的顿悟连在一起,产生更强的记忆作用的。 (这里我提供一个连结,台湾有个精神科医师,向我学 Rails 开发,后来他课后写了一篇心得,说我提到的这事是真有科学根据的,叫 Ebbinghaus forgetting curve )



而我在这里另外要介绍一个概念「What, Why, ​​How」

工业教育一直洗脑我们需要「读基础」(Why)才能「做出东西」(What)。这事实上是错的。因为这个 Why 不是你的,甚至对你来说,是「未知的」。很多人大脑打结或充满挫折是因为:真的没法以「未知解释未知」。

而 99% 人学不会一项技能的原因是因为:「挫折感太大」。

所以当一开始学习时,千万别触发 Why -> What -> Why -> What 回圈。

而应该要是 What (重复 3 遍) -> Why -> How (独立重制步骤)。

这里我什至可以举两个例子让各位明白:

1) 人人都说外国语言是最难学的。为什么?原因不为啥,人人熟知的母语恰巧是一门自己精熟却不察觉的「技术」。而你在尝试学「新的技术」时,会不自觉地想把「未知」remap 成「已知」。这时候就会不小心启动「Why -> What -> Why -> What 回圈」,接着你又会更慌,就去查词典试图想跳通,这更惨,直接就把脑子烧了。

大家现在最推崇的学外语方法是什么?简单啊,搬去外国住啊。你每天模仿别人点餐买东西,跟朋友混在一起讲,这就学会了。不需先懂「文法」才能学会「说话」对吧。

2) 我是很早沾技术的程序员,在 git 之前我们团队用 svn 管理代理(2007 前)。 2008 git 开始火起来之后,我们前辈说,那大家来换使用 git 吧。结果我们台湾这些早期学技术的大牛,当时学起 git 起来巨慢,大概要快一个月才能习惯。 (因为我们一直想要理解两者不同的逻辑,并产生映射)

但是现在新手程序员,他要是没有三天看完教程学会 git,肯定我们会把它们开了,对吧?

很多时候你教一张完全白纸的同事学编程或做事方法,他肯定比「要改行的同事」来的快吧。一样的道理。

二、建立早期成就感,取得正向回馈


这是 「4. 跟朋友炫耀你会了,让他们称赞你。」的原因。

真要说,人们变成一间商店的死忠客户(不论服务是否好坏),与养成一个习惯都是有 pattern 的。 ,在 "Membership Economy" 与 "Power of Habit“ 二书,都有一套同样的公式。

Step 1: Remove Friction (消除疑虑与挫折)

Step 2: Deliver Immediate Value (立刻感受价值)

Step 3: Reward desired behavior (根据行为得到奖赏)

任何「设计者」只要运用这个公式机制,就可以让「目标用户」产生「习惯」。

曾经我认为,人要「学会」一件技术必须要有「天赋」。后来我一直不断实验探索这个问题。才渐渐发现「天赋」是个伪命题。真的根本不需要「天赋」。

而是在学习新一门技术时,给定的初始条件,是否有办法触发「习惯」的这个「回圈」。

比如说以下条件都可以大大把学习者尽量推向这个回圈:

* 跟大师学习 (教学、习题都非常有一套)

* 结业马上能做出成品

* 朋友称赞你,感受自己是个天才 (即便不是)

当人沉迷在这件事上,自然而然就会产生「热情」,「热情」又会推动你燃烧自己,最后你会认为这也许是「天赋」。

当然真正「天才」与「努力的大牛」是有差距的,但社会上更多的是「努力的大牛」,但变成大牛却是真真正正的有方法的。

这里我什至能够举几个例子:

1) 人人都会沉迷电动刷手游对吧。但你能说自己是对电动有「热情」吗?不,那是厂商「设计」你的。现在开始,你可以仔细观察电玩的 "onboarding" (新用户引导)机制。是不是符合这样的公式:

Step 1: Remove Friction (消除疑虑与挫折)

Step 2: Deliver Immediate Value (立刻感受价值)

Step 3: Reward desired behavior (根据行为得到奖赏)

然后让你无意识的产生「习惯」,最后莫名奇妙就砸钱沉迷了。

2) 长久以来,我一直认为自己是音痴,这辈子肯定是学不会弹钢琴了。小时候学钢琴贵,小学又只教直笛,国中教口琴。但来来去去我只能吹儿歌超没劲。

我因为最近一年在搞程序员培训,一直在精进培训方法,试图找到公式。后来听说「智能钢琴」一类的 App 很魔的,会让人玩下去就沉迷,莫名其妙就学会弹钢琴。

就想来研究他们怎么设计的,所以我下了 Simply Piano。结果这鬼东西真让我三天学成了双手弹和弦,现在我每天都觉得自己像是音乐天才一样。

(好吧,比起真正从业人员,我程度还是很差,别笑我了。但三天就能双手弹琴弹和弦看复杂的谱,真让我觉得有莫大成就感)。

我观察这个游戏设计有几点非常有趣,如何把我拐到这个境界的:

a. 关卡制。我一向对破关卡有强迫症。没破当下这一关我会很不爽。

b. 马上带来的成就感。每一关的机制很小。

会教一个 minimal action knowledge,然后藉由用这个技能破关。 minimal action knowledge 如:

右手单音 -> 右手三音 -> 右手五音 -> 左手单音 -> 左手三音 -> 左手五音 -> 视谱技巧 -> 双手联弹 -> 和弦 -> 双手和弦。所以我现在会了好多個和弦。

而在这当中他让我建立了:

* 长期的成就感:每一个大关的大魔王是一首很好听的流行歌。我弹了冰与火之歌,Sugar,Baby,70-80 年代乐团金曲。弹完之后让我有感到天才的感觉

* 肌肉记忆:

每当教了一个小技巧之后,就会有一个 10 小题的练习关卡,让你一路弹下去,把刚刚教的技巧练至少 5 遍以上。突然间我的手就自然会弹了。


总结

所以我发现学习一门新领域的技能(甚至是你觉得自己没有「天赋」的领域)真是有窍门的。不怕笑的,反而有一些「反常识」总结与步骤:

1. 花钱找大师上课。或者是找「快快乐乐学习」书籍。让自己快速建立基础。

2. 初期不加强基础,反而著重在熟练做个 4, 5 遍。

3. 用 minimal action knowledge 建立一个 minimal braggable product (最小可炫耀作品)

4. 时时让自己学习时开心有成就感,别死逼自己。

这样你就能在新领域,最速「学会」。

不要再相信什么 10000 小时刻苦学习。该相信的是 20 小时开心「练习」。

=====

一個月後,羅輯思維出了一集:怎么样成为一个高手 183

v.youku.com/v_show/id_X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