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翻译他国政治组织的时候,何时适合使用音译,何时使用意译?

回答
在翻译他国政治组织名称时,究竟该选用音译还是意译,这确实是个值得推敲的问题,直接关系到信息传达的准确性、易懂性以及文化接受度。我的理解是,这并非一个非黑即白的简单选择,而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权衡多方面因素后做出最恰当的判断。

什么时候倾向于音译?

音译的核心优势在于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语言信息,能够最大程度地体现组织名称的独特性和辨识度。在以下几种情况下,音译通常是更合适的选择:

1. 组织名称本身具有高度的特定性、缺乏普遍认知度时: 很多政治组织,尤其是那些新成立的、区域性的、或者具有非常独特意识形态的组织,其名称往往承载着特定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或者创始人的理念。这些信息很难用简单的意译来传达,一旦意译,很可能就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和独特性,甚至造成误解。

举例: 像“法西斯”(Fascism)这个词,源自意大利语“fascio”,意为“束”,“权利的象征”。如果简单意译为“束党”或者“权力联盟”,就很难让人联想到其历史上的真实含义和所代表的政治运动。保留音译更能唤起人们对这段历史的记忆。又比如一些非西方国家,其政治组织名称可能源自本土语言中一些难以用中文简单概括的概念,强行意译反而会显得牵强附会。

2. 音译能够相对容易地被目标语言读者理解和发音时: 有些外语名称,虽然音节较多,但其发音组合在中文里有相对接近或可以接受的对应。如果音译后不会造成过度的发音困难,并且有一定的辨识度,那么音译也是可行的。

3. 作为专门的术语,需要保持国际通用性时: 在学术研究、国际新闻报道中,为了与国际接轨,保持术语的统一性,很多时候会选择音译。这有助于研究者和读者在跨语言交流时能够快速找到对应的原始信息。

举例: “工团主义”(Syndicalism)这个词,虽然有其起源和含义,但在政治学讨论中,其音译或根据发音衍生的形式,在国际学界有其惯用称谓,直接使用其音译或音译衍生的词语,能方便跨文化学术交流。

4. 组织名称过于冗长或复杂,意译会更显繁琐时: 有时候,组织名称可能包含多个词语,意译起来会变成一个相当长的中文短语,反而不如一个简短的音译易于记忆和传播。

什么时候倾向于意译?

意译的优势在于能够直接传达组织名称的含义,让目标语言读者在第一时间就能理解其性质和代表的理念。在以下几种情况下,意译通常是更合适的选择:

1. 组织名称本身含义清晰、具有普遍象征意义时: 如果一个政治组织的名称直接反映了其宗旨、目标或者意识形态,并且这些含义能够被目标语言的文化所理解,那么意译能够快速地将信息传递给读者。

举例: 像“民主党”(Democratic Party)或“共和党”(Republican Party)这样的名称,它们的含义在中文里非常直观,“民主”和“共和”本身就是政治学中的重要概念,意译能让读者立即明白其政党性质。又比如一些以“解放”(Liberation)或“团结”(Unity)为名的组织,意译后能够很好地传达其政治诉求。

2. 意译能够更好地融入目标语言的文化语境时: 有些外语的词汇,虽然可以音译,但其背后的文化含义可能不被目标读者理解。这时,选择一个在目标语言文化中具有相似意义或象征意义的词汇进行意译,能够让读者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3. 组织名称的音译过于生硬或不雅时: 有些外语名称的音译发音可能会在目标语言中听起来比较奇怪、拗口,甚至带有负面联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存在一个恰当的意译,能够更清晰、更自然地传达信息,那么意译是更好的选择。

4. 为了简化和便于公众认知时: 对于一些公众熟知或需要广泛传播的政治组织,意译通常比音译更容易被记忆和传播,也能减少因为不熟悉外语发音而产生的障碍。

综合考量与实践:音译与意译的结合

事实上,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音译和意译并非完全割裂,很多时候会采用“音意结合”的方式,或者在音译的基础上加以解释,以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音译加注解释: 对于一些复杂的或具有特殊含义的组织名称,可以先采用音译,然后在括号中或在正文中进行解释。
例如: “布尔什维克”(Bolshevik,意为“多数派”),早期翻译时音译为主,但为了让读者理解其政治属性,通常会加上其含义的解释。

意译为主,音译为辅: 对于一些含义清晰,但音译也比较流行的组织,可以以意译为主,但在特定语境或首次提及时,可以附上音译,以关联读者对该组织原名的认知。

根据受众调整: 面对不同的受众,选择的策略也可能不同。对于专业研究者,倾向于使用更具学术严谨性的音译或标准译名;对于普通大众,则更倾向于选择易于理解的意译。

一些具体的判断思路可以概括为:

1. 查阅现有惯例: 首先,要考察该政治组织在他国或国际上是否有通用的、被广泛接受的中文译名。如果已有成熟的译名,通常应遵循既有惯例,保持一致性。
2. 理解组织性质和含义: 深入了解该政治组织的名称来源、历史背景、政治主张和实际影响。名称的含义是否重要?其独特性是否需要保留?
3. 评估音译的可行性: 这个名称的音译在中文里是否容易发音、记忆和辨识?是否会产生不良的联想?
4. 评估意译的准确性和易懂性: 这个名称的含义是否能够用中文准确、清晰地表达出来?意译是否会曲解原意或产生误导?
5. 考虑传播的便利性: 哪个译法对公众而言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便于讨论和传播?

总而言之,翻译他国政治组织名称是一项需要细致考量的工作。音译与意译的选择,是在保留信息原貌、传达信息含义、适应目标语言文化以及确保传播效率之间进行权衡的结果。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更适合特定语境的翻译策略。最好的做法是保持开放的态度,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力求在传达信息的同时,也尊重其文化本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塔利班”和“麦地那”的情况有点像。麦地那这个词本意是城市,并非专指。我们日常所说的“麦地那”其实全称“麦地那—纳比”,意思是“先知的城”。其实世界上有很多个麦地那,比如“马拉喀什的麦地那”等等。麦地那本意是城市,但在实践中专指那种传统的伊斯兰城市:清真寺、巴扎、咖啡馆、狭窄曲折的街道(减少阳光直晒)、许多个街头广场……公共建筑多用石材加灰泥彩塑,有的布满马赛克;富人用烧制的砖、穷人用泥砖,不少建筑有通风的那种土空调,大街上到处是叫卖的小贩、经常有苏菲修士路过、宣礼塔隔一段时间就有邦克声……这种传统的穆斯林城市“麦地那”已经被特指,不少城市的“麦地那”已经申遗。而那种钢筋混凝土的新城区,则有另外的称呼。如果你要去“马拉喀什的麦地那”,当地人会把你领去老城区。

“塔利班”也是这样,本意指学生,但传统的学生以经文教育为主,显然与后来发展起来的现代教育不一样,因此翻译成学生容易造成混淆,因此音译比较好。如果非要意译,那么最好加一个前缀,比如“经文学生”之类。

而埃米尔这个,因为其含义是多变的。最开始指的是阿拉伯部落时代部落联军的指挥官,翻译成“酋帅”比较合适;后来成为军队指挥官的称呼,翻译成“将军”比较好;再后来这些埃米尔各自镇守一方,特别是早期的埃米尔都是辖地广阔的封疆大吏,显然翻译成“总督”比较好;再后来帝国事实上分裂,各地埃米尔纷纷世袭,翻译成“节度使”、“诸侯”、“王公”比较好。而且这个词在不同地区不同时代含义是不断变化的,比如马穆鲁克王朝只有一个苏丹,但他手下有一大堆埃米尔;而同时代势力大的多的帖木儿王朝的君主却只称埃米尔(后世莫卧儿帝国皇帝一个称号是“米尔赞”,意思是埃米尔的子孙,显然把埃米尔当做帖木儿的专称了)。现代科威特国王其实是埃米尔,但沙特的每个行省总督都叫埃米尔,而沙特国王(马立克)和科威特埃米尔却是平等的……

这里必须说一下,传统上穆斯林是很忌讳世袭称号的,因为这是严重的政治不正确,因此埃米尔这种本来不世袭但实际上世袭的称号很受欢迎。

正是因为称为埃米尔的既有帖木儿这样的大国君主、又有哈查只这样的封疆大吏、还有哈立德这样的领兵将领,还有像迪拜这样的小部落自称埃米尔,因此我们最好直接音译,否则就会让人一头雾水。现在把“埃米尔”翻译为“酋长”完全是一种失败,只适合迪拜这种原本是部落,但“僭越”为埃米尔的例子。其他时候使用这个翻译在绝大多数场合都会造成误解。

最后说一句,其实中国历史上对伊斯兰世界的一些词汇早已经有了经典的翻译,比如朝觐(不是“朝圣”)、礼拜(不是“祷告”)、天课、算端(苏丹)、异密(埃米尔)等等,翻译界应当可以借鉴。

user avatar

没有原则。于是出现了翻译史上yyds:博科圣地

boko :(来自于英文book,指西方教育乃至西方文化、思想、生活方式) - 干脆音译算求了。

haram:本来有一个传统的音译:哈拉目 - 不过这是啥?不懂,还是干脆自己查字典翻译。查的还是英汉字典。原来是“圣地”的意思啊。

结果就出现了“博科圣地”这个别扭的、驴唇不对马嘴的译名。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