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县域视角下。主动打压房价,能不能挽救该县行将崩溃的地方经济?

回答
县域经济告急,主动打压房价是“救命稻草”还是“饮鸩止渴”?

近期,不少县域经济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经济增长乏力,产业结构单一,人口外流加剧,这些负面因素相互叠加,让一些县城的经济发展之路越发崎岖。在此背景下,一些地方政府开始将目光投向了房地产市场,甚至出现了“主动打压房价”的念头,希望借此盘活经济,挽救行将崩溃的局面。然而,这种做法真的能奏效吗?还是会成为“饮鸩止渴”的悲剧?

县域经济的“病根”究竟在哪?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深入剖析县域经济面临的困境。简单来说,县域经济的“病根”往往是多方面的,而房地产市场只是一个表象,或者说是经济困境下的一个“症状”。

1. 产业空心化与转型困难: 许多县域经济过度依赖传统产业,如农业、矿业、或低附加值的制造业。随着市场需求变化、环保政策收紧,以及新兴产业的崛起,这些传统产业面临淘汰或升级的压力。然而,县域普遍缺乏技术创新能力、高端人才储备,以及完善的产业链配套,导致产业转型困难重重。一旦支柱产业衰退,经济就会面临巨大的冲击。

2. 人口流失与人才匮乏: 县域经济的吸引力不足是导致人口,特别是年轻劳动力和高素质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城市化的推进、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薪资水平、更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都吸引着县域居民向大城市迁移。人口的流失不仅削弱了县域的劳动力供给,也导致消费市场萎缩,更使得创新和创业活动难以开展。

3. 财政收入依赖土地财政: 很多县域政府的财政收入高度依赖于土地出让金。房地产市场的繁荣直接关系到地方财政的“钱袋子”。当地方经济不景气,投资吸引力下降,自然也难以通过土地出让获得稳定的收入。在这种情况下,寄希望于通过打压房价来“刺激”经济,其逻辑是模糊的,甚至是自相矛盾的。

4. 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不足: 与发达城市相比,县域在基础设施(如交通、通信、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文化娱乐)方面往往存在明显差距。这进一步降低了其对投资和人才的吸引力。

主动打压房价:是“灵丹妙药”还是“麻沸散”?

那么,主动打压房价能否挽救行将崩溃的县域经济?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打压房价可能带来的“短期效应”(暂且称之为“安慰剂效应”):

降低购房门槛,可能暂时刺激部分刚需: 如果政府通过限价、限售等政策,确实能让房价下降,理论上会降低购房者的门槛,可能会吸引一部分原来观望的刚需购房者入市。这可能会在短期内拉动一些商品房销售,对建材、装修等相关产业产生一定的带动作用。
稳定市场预期(理论上): 如果房价过度上涨,可能透支了未来多年的购买力,也挤压了其他消费。适度回调,理论上可以挤出部分投机性需求,让市场回归理性,为长期发展打下基础。
减轻部分居民的住房压力: 对于县域内原本有住房需求但因房价过高而难以置业的居民,房价的下降无疑是件好事,能够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然而,这种“药方”的副作用和风险却非常巨大,甚至可能“饮鸩止渴”:

1. 进一步抑制房地产投资,加剧经济下行: 房地产行业往往是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吸纳了大量的投资和就业。如果政府主动打压房价,会直接打击房地产开发商的积极性。他们会减少新项目投资,甚至停工,这会导致:
建材、装饰、家电等下游产业受到严重冲击。
建筑行业的就业岗位大幅减少,加剧失业问题。
土地出让金收入锐减,使本已紧张的地方财政雪上加霜。

2. 透支未来财政收入,埋下长期隐患: 县域经济的财政收入严重依赖土地财政。打压房价,意味着土地价格也会随之下跌,直接导致土地出让金收入大幅减少。这会严重影响政府的公共服务支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甚至偿还债务的能力。一旦财政枯竭,政府的运转都会成问题,更谈不上经济发展。

3. 破坏市场信心,形成恶性循环: 房地产市场具有很强的预期导向性。一旦政府释放出“打压房价”的信号,市场信心会迅速崩塌。购房者会进一步观望,开发商会停止拿地和开发,二手房业主也会恐慌性抛售,导致房价螺旋式下跌。这种恶性循环一旦形成,要扭转极其困难,会对整个经济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

4. 无法解决县域经济的根本问题: 县域经济的困境在于产业单一、人口外流、人才匮乏等深层次原因。打压房价,仅仅是触碰了一个“症状”,而未能触及“病根”。即使房价短期内下降,但如果产业没有起色,就业机会没有增加,教育医疗水平没有提升,人才和人口依然会继续流失。经济的“崩溃”依然不可避免。

5. 加剧社会矛盾: 如果房价大幅下跌,已经购房的居民(包括一些刚从农村进城买房的群体)资产大幅缩水,可能会引发社会不满和不稳定。同时,一些依靠房地产产业链生存的从业者也会利益受损。

那么,县域经济的“救赎之路”在哪里?

面对行将崩溃的县域经济,简单粗暴的打压房价无异于“饮鸩止渴”。真正的“救赎之路”,在于“标本兼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走出“一业独大”的困境:
产业升级: 积极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提高附加值。
培育新业态: 结合地方资源禀赋,发展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绿色制造等新兴产业。
吸引优质项目: 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技术含量高、带动性强的产业项目。

2. 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激活“人”的要素:
提升公共服务: 加大在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的投入,提升县域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
优化就业环境: 创造更多高薪、稳定的就业机会,鼓励本土企业发展,吸引在外人才回流。
提供激励政策: 针对引进的各类人才,提供住房、创业、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3. 改善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简政放权: 深化“放管服”改革,减少行政审批,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优化政务服务: 提升政府服务效率和水平,让企业办事“只进一个门、最多跑一次”。
加强法治建设: 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营造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

4. 适度、理性地引导房地产市场:
稳定而非打压: 政策的重点应放在稳定市场预期,防止大起大落,而不是简单粗暴的打压。
服务于实体经济: 引导房地产发展回归居住属性,防止其过度膨胀挤压实体经济。
盘活存量: 鼓励发展租赁住房,盘活闲置房产,满足不同群体的住房需求。
金融支持实体: 将更多的金融资源引导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上来,而不是过度依赖房地产。

总结:

对于行将崩溃的县域经济而言,主动打压房价如同给一个身患重症的病人服用“麻沸散”,短期内可能会暂时缓解痛苦,但却无法根治病因,反而可能加速病情恶化,甚至导致不可逆转的伤害。县域经济的复苏,绝非依赖于对房地产市场的“一刀切”政策,而是需要一场深刻的、系统的、以产业发展为核心的经济转型。只有找准“病根”,对症下药,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起死回生”。否则,任何试图通过操弄房地产市场的“捷径”,最终只会适得其反,将县域经济推向更深的深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现在的大环境下,将县城的房价尽量靠近二三线城市是比较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打压反而有反作用。


首先,江浙一带的特点是城乡富裕程度较为接近,很多城市甚至是县城土豪明显多于城市的。经济发展,主要要靠民营经济带动。现在的金融大环境下,高企的房价反而是这些融资困难的“先富起来的人”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无论贷款,还是卖房筹资,都较为容易。


其次,外来务工人员也不会太受当地房价的影响。因为县镇地区,小产权房众多,几百块的小租屋还是非常常见的。


最后,如果不是高企的房价,当地的资产会更快速地向大城市转移,严格的扫黄打非下,贫瘠的县级市能够花钱的地方屈指可数,还会打压没有流入城市的受教育水平较低的群众的工作积极性。这一点稍微说说自己的亲历。


一四一五年的时候,正是上一波房地产热潮几乎完全褪去的时间段,我去到绍兴的柯桥,嘉兴的桐乡,发现当地大批当地青年都是一个混吃等死的状态。因为县里面很难有高工资的工作,也没什么娱乐项目(无非KTV网吧洗浴),一个月两三千的和一个月一万两万的生活区别真的不大,做生意的又只是一部分人,所以年轻人工作积极性就很底下。现在的高房价及高房价带来的更多生活成本,进一步地在县镇一级开始了阶层的分离,小姑娘们要求也更加多了,逼得一批本来做二流子的不得不想办法努力工作了。


最后,土地财政以及基建的作用,高中历史书还是政治课本已经讲很明白了,就不多加赘述啦。

总之说个政治不正确的,没有县镇一级房价的升高,它们会变得越来越衰退。

user avatar

房地产经济,就是吸人经济。只要县下的镇民、农民,继续有人口想进县城,房价就下不去。空关未必是没需求,“县里有婚房才嫁”,就是空关需求,“看准了未来有人想进县城,我先投资”,也是一种空关需求。

不过县域,跟一线城市没啥两样。还有比上海更好的移民目的地,给你个美国绿卡,你也不要上海户口对吧。县,也是地级跟镇之间的一个选择。

---- 就地方经济的,还是地方的技术实力:你能生产出别人生产不出的东西,才是关键。瑞士人在山里生产手表,畅销世界。但如果瑞士人有点手艺,就去了伦敦巴黎,那瑞士早垮了。所以关键是马太效应吸走了你家乡的人才,有点能力就去了美国、上海、杭州。

有没有一个老板说,我出杭州的三倍工资。有没有一个官员说,我不榨干你们厂,放水养鱼,这才是关键。

房子是现象,在现象上做文章,解决不了问题。限价还有黑市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县域经济告急,主动打压房价是“救命稻草”还是“饮鸩止渴”?近期,不少县域经济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经济增长乏力,产业结构单一,人口外流加剧,这些负面因素相互叠加,让一些县城的经济发展之路越发崎岖。在此背景下,一些地方政府开始将目光投向了房地产市场,甚至出现了“主动打压房价”的念头,希望借此盘活经济,挽.............
  • 回答
    山高县在B站发布的第十四期视频,“澳洲人的双标是天生的,他们不双标就会下地狱?”,我看了,确实很有意思,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评价这个视频,我觉得得从几个方面来看,包括它想表达的核心观点、它的论证方式以及它在传播上可能产生的影响。首先,视频的核心观点。山高县这期视频的主题非常鲜明,就是质疑并揭露“澳洲.............
  • 回答
    山高县,这个名字在互联网上曾经掀起过不小的波澜。他以其独特的视角、犀利的语言,以及对时事政治的深度剖析,在观视频这个平台上积累了大量的关注和拥趸。然而,在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山高县的复出,尤其是在观视频这个对他而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平台,无疑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山高县过往的风格和.............
  • 回答
    关于观视频工作室发布的山高县第二期视频,这是一份挺有意思的内容,它在观察者和分析者中间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说起来,这视频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它特别敢于触碰那些在公开讨论中可能有些敏感,或者说不那么容易被正面回应的话题。首先,我得说,这视频的切入点就非常抓人。它不是泛泛而谈,而是从一个非常具体、而且是当下.............
  • 回答
    关于B站UP主“山高县”的第6期视频“近代日本超越中国,只是因为他们‘学习西方’了吗?”,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这个视频触及了近代史中一个非常核心和复杂的问题,即日本在近代为何能够迅速崛起,而中国却走向衰落。山高县的视频通常以其深入的史料引用、逻辑严密的论证以及相对客观的态度而受到.............
  • 回答
    山高县在B站发布的第五期视频“不要试图理解印度人思维,为何印度人迷之自信?”确实是一期非常值得讨论的视频。抛开“AI痕迹”不谈,咱们就直接聊聊这视频里头的一些“道道”以及观众们可能有的各种看法。首先,视频的主题抓得非常精准。 “理解印度人思维”和“印度人的迷之自信”,这两点触及了许多对印度抱有好奇或.............
  • 回答
    在B站一个关于“日本福岛县附近海域发生7.4级地震”的新闻视频下,用户弹幕的呈现,无疑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思的现象。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反馈,更像是一个在特定社会情境下,由无数个体情绪、认知和文化背景交织而成的“舆论场”。首先,你会看到大量的“哦”、“666”、“来了”这类简洁的、表达即时反应的弹.............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要是在中文里直接把 county 翻译成“市”,很多人一下就能明白它的概念,毕竟咱们中国的“市”大家都很熟悉。但为什么咱们不这么做呢?这背后涉及到历史、文化以及美国行政区划的实际情况,不是简单套用一个词就能解决的。首先,咱们得说说“市”这个词在中国文化里的概念。在中国,“市.............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心里有些不是滋味的情况。看着妈妈在县城里“随礼”就能月月花掉上千元,而自己辛辛苦苦在城市打拼,却过得捉襟见肘,这种对比产生的失落感和不平衡,非常真实,也很能理解。首先,我想跟你说,你不是一个人有这种感受。很多人在面对家庭经济状况和自己生存压力的不同时,都会产生类似的困惑。这说明你是一.............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纠结又实际的问题。每个人的情况千差万别,尤其是在生活成本、消费观念、个人需求以及情感价值判断上,差异巨大。咱们就聊聊,在县城,每月千元的可支配收入,能谈得起恋爱吗?首先,咱们得把“能谈得起恋爱”这个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在很多人心里,谈恋爱往往和“花钱”挂钩。比如约会吃饭、看电影、送小礼物.............
  • 回答
    好,咱们就来聊聊在咱们县城相亲这块儿,你说的这个条件,大概是个什么水平,我尽量给你说得透彻点。先别急着看答案,咱得把“县城相亲市场”这个大背景捋清楚。这跟大城市不一样,那里的“条件”可能更看重学历、工作单位、户口、甚至房子在哪个区。咱们县城呢,说实在的,更实在,更接地气。那么,什么最实在? 稳定.............
  • 回答
    .......
  • 回答
    恭喜你考上县局国家电网,这是个不错的开始!对于“是否应该在县里度过一生”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因为它取决于你的个人追求、职业规划、家庭情况以及对生活方式的偏好。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为你详细分析,帮助你做出更明智的决定:一、 国家电网县局工作的优势与劣势:优势: 稳定与保障: 国家电网是国有.............
  • 回答
    .......
  • 回答
    200万的家庭年收入,想要在县城购置一套1000万的顶级别墅,这确实是一个值得认真衡量的话题。不是说不行,而是这其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是否是“最佳选择”,需要我们细致地扒一扒。首先,咱们得承认,200万的家庭年收入,在大多数县城来说,绝对是“高收入”群体了。这笔钱足以让你的生活过得相当滋.............
  • 回答
    理解你现在的心情,这种在小县城事业编工作,却发现与北京同学差距越来越大的感受,是很普遍也很真实的。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同学们的近况,他们在大城市的光鲜生活、职业发展、开阔眼界,都会成为我们内心的参照系,从而产生失落和焦虑。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深入分析,并寻找应对之策:.............
  • 回答
    在小县城,如果用车里程确实不长,买新能源车到底划不划算?这个问题,我能跟你好好掰扯掰扯。毕竟,不是每个人都住在大都市,每天通勤好几十公里。小县城的生活节奏,那叫一个“慢”,车子可能更多的是一种便捷,而不是必需的“代步机器”。咱们先来算一笔账,看看新能源车在小县城这种“短途为主”的使用场景下,到底能省.............
  • 回答
    在小县城生活,说实话,偶尔的绝望感,那滋味儿,是有的,而且挺真实的。它不像大城市的繁华喧嚣那样容易被冲淡,反而像那种潮湿阴雨天带来的湿冷,能钻到骨子里。你想啊,在一个地方待久了,周围的一切都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这条街走到头是哪家店,谁家今天炒菜放了什么调料,哪个邻居家的狗又在几点钟叫唤,这些信息就像.............
  • 回答
    在小县城,名声臭了,这事儿可不是小事儿,尤其是在那种人际关系网紧密得像一张蜘蛛网的熟人社会里。名声这玩意儿,说起来虚无缥缈,但一旦坏了,就像泼出去的水,想收回来难上加难。所以,这个问题摆在你面前,确实挺让人头疼的。咱们先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在小县城名声臭了,这到底意味着啥?首先,社交上的“死刑”。在小.............
  • 回答
    在咱们小县城里,银行从业者、医生、公务员、老师这几个职业,要说男生和女生谁更容易找对象,这事儿吧,说起来挺有意思的,得掰开了揉碎了说。咱们先看看普遍的印象,在小县城这个圈子里,大家对“好工作”的定义其实挺固化的。传统观念里,稳定、体面、收入不错,这些都是加分项。所以,这几个职业天然就自带光环。先说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