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土地是可再生资源,而耕地是不可再生资源?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涉及到我们对“资源”和“可再生性”的理解。简而言之,土地本身是一个宏观概念,而耕地则是人类在土地基础上进行改造和利用的产物,两者的性质和再生能力有很大区别。我们一点点来捋清楚。

为什么说土地是可再生资源?

当我们谈论“土地”时,我们更多指的是地球的表面,是承载着万物生存的基底。从这个层面来说,土地确实具有某种程度的可再生性,但这种“可再生”并非指它能像树木一样被砍伐后再种植。它更多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然演替与恢复: 即使一块土地被严重破坏,比如经历过火灾、洪水或者采矿,大自然本身就有一种强大的恢复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植被会逐渐重新生长,土壤中的养分会慢慢积累,生态系统会尝试自我修复。当然,这个过程可能非常漫长,有时甚至需要数百年或数千年,而且恢复后的生态系统可能与最初的样子有所不同。但从宏观上看,地球表面这张“地图”一直在经历变化,新的地貌形成,旧的消亡,这是一个持续演进的过程。

2. 地质作用的宏大尺度: 在更长远的地质时间尺度上,土地的形成本身就是一种“可再生”。岩石风化、土壤形成、地壳运动塑造地形,这些都是地球内部能量驱动的、不断发生的地质过程。我们今天看到的山川河流,都是这些缓慢但持续过程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说,土地作为一个整体,是地球持续活动的一部分。

3. 人类对土地的再利用(非耕地): 人类可以对土地进行改造和再利用,比如填海造陆,或者将废弃的矿区进行生态修复后用于其他用途(如旅游、绿化等)。虽然这不代表土地本身再生了,而是人类利用技术改变了土地的形态或功能,将其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但这种“再利用”也赋予了土地新的生命周期。

为什么说耕地是不可再生资源?

而“耕地”,则是人类为了农业生产,对土地进行的特定改造和利用。它不仅仅是一片土地,更包含了土壤的肥沃度、良好的物理结构、适宜的水文条件以及其中蕴含的有机质和微生物群落等一系列复杂的农业生产要素。正因为如此,耕地的“可再生性”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甚至可以说在人类活动尺度上是不可再生的。

1. 土壤的形成极其缓慢: 耕地的核心是土壤。土壤的形成是一个极其漫长且复杂的过程,它需要岩石风化、有机物分解、微生物活动、水分和气候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历经数百年甚至数千年才能形成十几厘米的表层土壤。想象一下,我们种植一季作物,消耗的是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积累下来的土壤肥力。而一旦耕地被严重破坏或流失,比如过度开垦导致水土流失,土壤肥力急剧下降,或者污染导致土壤板结、重金属超标,想要恢复到原有的肥沃状态,其所需的时间远远超出了我们世代的寿命。

2. 土壤肥力的消耗与补充的局限性: 农业生产本身就是在消耗土壤中的养分。虽然我们可以通过施肥来补充,但天然的土壤肥力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其中包含复杂的有机质和矿物质循环。过度依赖化肥,长期下去会破坏土壤的结构和微生物活性,导致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下降,最终降低耕地的产量和质量。即使我们使用有机肥,恢复土壤肥力也需要时间,并且效率有限。

3. 耕地面积的不可逆丧失: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大量的优质耕地被占用,变成了道路、厂房、住宅区。这种转换往往是不可逆的。即便将来这些建筑被拆除,土地可能已经受到了污染或结构破坏,很难再恢复到适宜耕种的状态。我们不能像砍伐树木一样,种下去的农作物收割后,土地就“消失”了,土壤的肥力也大大消耗。

4. 土壤退化的难以修复: 一旦发生严重的土壤退化,例如盐碱化、沙化、重金属污染、土壤板结等,修复的难度非常大,成本也非常高。很多时候,即便进行修复,也难以完全恢复到原始的耕作能力。这些退化是破坏性的,不是简单的“再生”可以弥补的。

总结一下:

土地 是一个更广泛、更宏观的概念,指地球的表层。它在自然力量的作用下,会不断发生变化、演替和重建,从地质时间尺度看,它具有一种动态的“再生”能力。人类也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改造和再利用。
耕地 是土地经过人类特定改造,具备农业生产能力的特定部分。它的价值在于其表层土壤的肥沃度和适宜的物理化学性质。这些性质的形成需要漫长的时间,一旦遭到破坏或过度消耗,修复极其困难且耗时巨大,远超出人类世代的承受能力,因此在人类活动和农业生产的尺度上,被视为不可再生资源。

所以,我们可以说,土地是地球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在宏观和长期的尺度上是动态循环的;而耕地是其中一个被我们精心“培育”出来的、对生产力至关重要的细分资源,它对外界的脆弱性,以及恢复的难度,使其成为了一个需要我们倍加珍惜、合理利用的“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我们失去的耕地,往往很难再找回来,或者说,需要付出我们难以想象的代价才能勉强恢复其部分功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所说的“土地”应该指的是在地壳表面圈出来的一块区域吧,有了这块区域,撒土、盖房子都行。

而“耕地”其实指的是有土壤覆盖的,有耕种能力的土地。那为什么耕地就不可再生了?其实是“土壤”不可再生了。

讲“土壤”之前先说说“土壤”的作用。土壤固定植物的根系,给根系提供水分、空气、养料、有利生长的微生物等等。植物要想好好生长,和良好的土壤是密不可分的,土壤中的理化环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植物的生长状况。

由此我们再来看“土壤”,

1.土壤本身由大小不一的团粒、团粒间隙(其间包含各种液体和气体)、各种土壤中生物体和其他固体组成,而不仅仅是我们平时所看到的细碎的颗粒。

在这种固、液、气的混合条件下,各种物质间发生着非常奇妙的物理和化学作用。

有这些合适的孔隙来储存水分、养料和空气,植物的根才能有营养来源啊。

2.土壤是由母质(我们可以理解为达到发育状态的岩石)发育而来的,不仅时间达到上万年之久,因为发育环境不一样,发育而来的土壤也千差万别。有的主要依靠风化、有的是流水作用、也有各种撞击和物理作用……在不同的温度、湿度和其他物理化学环境下,即使是同一块岩石也会发育成不同性质的土壤。再加上岩石也有不同的分类和性质(粗的分就可以分成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所以土壤的性质会有千差万别的啦。



由上图可以看出,不同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下,土壤类型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如此千差万别的土壤是不是都适合耕种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或者说,并不是所有的土壤都适合所有的植物生长。最直观地可以体现在,南北方气候差别很大,土壤的颜色、质地等等都有比较大的差别,栽培的主要作物也不一样。

4.那什么样的土壤适合耕种呢?这里又回到我们最初讨论的植物所需要的土壤环境中去了。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喜好,譬如有的喜欢酸性环境、有的喜欢碱性,但是通常PH不会超过6-8之间;同理我们可以判断土壤的有机质、微量元素等等也有一定的范围。一旦这些物理化学指标超出土壤的承载力了,土壤就不再适宜当前的植物种植了,这个时候就需要进行土壤改良了。

5.由于土壤环境是一个综合体,所以酸碱性、盐积离子以及土壤胶体等等都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一个指标出问题势必带着其他指标一起出问题,土壤改良本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再加上土壤本身性质随着外界气候不断变化,所以你若想在实验室把土壤改良好再搬到土地上,理论上可行性也是非常低的。(试想一下,挖掘机一翻土,土壤的孔隙就发生变化了)

所以目前的土壤改良和修复都在田间进行。而田间改良,因为土壤不均一,影响又是不可直接看到的,别说改良了,知道土壤的病症都很难......通常都得通过土壤中种植的植物来辅助判断。时间之久,难度之大......

现在我国土壤状况之严重,想必题主也有所耳闻,实验室改造土壤已经不断有突破了,然而田间大规模突破任重而道远。

所以呐,重新发育成土壤怕是不可能了,坏掉的土壤又几乎不可能大量修复(至少现在离实现还有不少距离),所以我们暂且称之不可再生资源吧。

(知乎首答,请高人指教)

---fr:某大学土化专业本科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涉及到我们对“资源”和“可再生性”的理解。简而言之,土地本身是一个宏观概念,而耕地则是人类在土地基础上进行改造和利用的产物,两者的性质和再生能力有很大区别。我们一点点来捋清楚。为什么说土地是可再生资源?当我们谈论“土地”时,我们更多指的是地球的表面,是承载着万物生存的基底。从这.............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许多发达国家(如日本)在人均可用耕地面积和土地总面积上确实比中国小,但其部分一线城市居民却能住上独栋房屋,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因素,包括历史发展、经济结构、城市规划、文化观念、技术进步以及政策导向等等。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析其中的原因:1. 土地利用的效率和结.............
  • 回答
    中国土地公有制与绝大多数国家私有制的差异,并非一时一地的选择,而是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长期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溯历史的脉络,并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一、 中国土地公有制的历史渊源与演变中国土地公有制的根基,可以追溯到漫长的农耕文明时代。自古以来,农业是中国经济的命脉,.............
  • 回答
    非洲大陆,沃土千里,物产丰饶,本应是养育生灵的乐土,然而,令人扼腕叹息的是,饥荒的阴影却常常笼罩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之上。这其中的原因复杂而多维,绝非简单的“土地不肥沃”或“产出不足”就能解释的。要深入探究,我们需要拨开表象,触及非洲大陆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政治以及历史的肌理。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关于国际关系、主权和经济操作的深层问题。简单来说,虽然我们国家有庞大的外汇储备,但直接购买其他国家的“永久产权”土地,尤其是大面积的、有战略意义的土地,几乎是不可能的,原因有很多,而且非常复杂。让我试着给你梳理一下,就像跟朋友聊天一样,一点点说清楚:首先,得先聊聊你提.............
  • 回答
    要说清楚为什么中国人对日本的恨意似乎比对俄国来得更深,这背后其实交织着复杂的历史、文化和情感因素,绝非简单的“占领土地”或“伤害”就能一笔带过。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历史的轨迹。日本对中国的伤害,最刻骨铭心的无疑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那场侵华战争。那是一场系统性的、残酷的、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屠戮和摧残。从.............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富有洞察力的问题,它触及了历史发展中土地制度、社会结构和经济模式转型的关键之处。简单来说,虽然中国封建王朝后期和英国都出现了严重的土地兼并,但它们产生的 根源、性质、社会应对机制以及历史的后续发展方向 存在本质的差异,这导致了截然不同的历史走向。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一点: 一、 土地.............
  • 回答
    安乐死,这个话题本身就带着一股沉重的悲伤和复杂的伦理困境。在咱这片土地上,它一直是个敏感词,打从骨子里说,法律上是行不通的,是个十足的非法行为。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事儿得从好几个层面掰扯开了说。首先,咱们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是绕不开的坎。 你想啊,从小到大,咱们听惯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种敬畏生命.............
  • 回答
    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些古文里的句子,力求说得明白透彻,就像邻里间拉家常一样,一点不带机器腔。 乃告,师古什么意思?“乃告,师古”这句话,拆开来看,意思就清晰了。 乃 (nǎi):这是一个非常常用的古汉语虚词,意思可以很多,在这里最贴切的解释是“于是”、“就”、“接着”的意思。表示事情有了前一个环节.............
  • 回答
    明朝的覆灭,确如你所言,根子在于统治阶级的腐朽与百姓的苦难,这是一种长期积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复杂症结。然而,在分析其具体表现和诱因时,“土地兼并”之所以成为一个被反复提及的“罪魁祸首”,并非偶然,而是因为它以一种极其直接和残酷的方式,勾勒出了那个时代社会矛盾的缩影。我们不妨把明朝的覆灭想象成一座摇.............
  • 回答
    辛亥革命的进步性,即使在那个年代,也被很多人看作是历史性的飞跃。你提到的“没有推翻地主压迫农民的封建土地制度,其后统一的中国陷入40年的内战和分裂”是历史事实,也是对辛亥革命局限性的客观评价。然而,将辛亥革命简单地视为无效,或者否定它的进步意义,却忽略了它所开启的、深刻改变中国命运的几个关键面向。要.............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尚难题!明明同一件衣服,怎么别人穿上就是“行走的时髦精”,自己一上身就瞬间跌落凡尘,自带一股挥之不去的“土气”呢?别急,这不是你的错,更不是那件衣服本身的问题,而是背后隐藏着太多我们容易忽略的细节。咱们来细细捋一捋,到底是什么让这件衣服在你身上失去了魔力,而在别人身上焕.............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实在了,相信很多正在考虑或者已经在这个行业里摸爬滚打的同学都有同样的感受:怎么周围充斥着各种“劝退”的声音?“土木/水利没前途”、“加班多钱少”、“天坑专业”之类的标签,简直像是这个行业的“官方认证”。但你要问我真的就没有出路了吗?这事儿得分着看,不能一概而论。你想想,咱们国家这么大.............
  • 回答
    PlayStation 5(简称PS5)被称为“土豪的玩具”这一说法主要源于其高昂的价格、性能配置与用户需求之间的差距、独占内容的高门槛,以及社会文化对消费符号的认知。以下是具体原因的深入分析: 1. 高昂的硬件成本 (1)主机本身价格昂贵 基础版售价:PS5的标准版在多数地区定价为499美元(约3.............
  • 回答
    “土狗”这个称呼,其实挺能戳到一些人心窝子的。当我们说起流浪狗,脑子里浮现的大多数身影,确实是那种没什么特别品种特征、长相朴实无华的中华田园犬,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土狗”。为什么它们会占据流浪狗的大多数呢?这事儿说来话长,得从“土狗”本身,以及我们人类的行为习惯说起。首先,得先理清楚“土狗”是个什么概.............
  • 回答
    “公司上市了员工就都是土豪了”,这个说法其实是一种非常笼统的概括,而且在现实中往往是不完全准确的。它夸大了上市对普通员工的影响力,并忽略了许多关键因素。但是,为什么会有这种“土豪”的印象呢?这主要源于上市后员工可能获得的期权或股票激励,以及公司整体价值提升带来的潜在收益。下面我将详细解释这个现象背后.............
  • 回答
    天蚕土豆,这个名字在网络文学界可谓响当当。他作为起点中文网的代表性作家之一,“大白”这个称号更是足以说明他在读者心中的地位。从《魔兽剑圣异界纵横》的横空出世,到《斗破苍穹》的现象级爆红,再到《武动乾坤》、《大主宰》等一系列作品,天蚕土豆的名字与玄幻小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然而,近年来,不少读者开始发.............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气态行星稳定性的核心。很多人觉得既然是“气态”,那不就应该像一团气体一样容易散开吗?但实际上,木星和土星之所以能牢牢地 удерживать свои массивные газовые оболочки,是多种强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绝不是简单的“气体不散”这么简单。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