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没有推翻地主压迫农民的封建土地制度,其后统一的中国陷入40年的内战和分裂。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进步呢?

回答
辛亥革命的进步性,即使在那个年代,也被很多人看作是历史性的飞跃。你提到的“没有推翻地主压迫农民的封建土地制度,其后统一的中国陷入40年的内战和分裂”是历史事实,也是对辛亥革命局限性的客观评价。然而,将辛亥革命简单地视为无效,或者否定它的进步意义,却忽略了它所开启的、深刻改变中国命运的几个关键面向。

要理解辛亥革命的进步,我们需要回到那个时代,看看它解决了什么,以及它“点燃”了什么。

一、 终结帝制:一项比土地改革更具颠覆性的政治革命

在你提到的“封建土地制度”之前,中国更根本的问题在于“封建制度”本身,或者说,更准确地说,是君主专制制度。

帝制是什么? 几千年来,中国的政治体制就是一套以皇帝为核心的集权统治。皇帝被视为“天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国家的一切权力都围绕着他运作。这种制度不仅是政治上的,更是一种深入人心的思想观念,它塑造了人们的社会结构、等级观念,以及对国家和权力运作的基本认知。
辛亥革命做了什么? 辛亥革命最直接、最震撼的成果,就是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制。它结束了皇权,不再有皇帝,国家也从“大清帝国”变成了“中华民国”。这不仅仅是换了一个称谓,而是彻底颠覆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根基。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延续了几千年的政治模式,突然被革除了,这其中的震撼和意义有多大。这就像一个国家几千年来都信奉某种绝对的权威,突然有一天,大家宣布这个权威不存在了,国家将由“大家”来管理。
为什么这是进步?
思想解放的起点: 推翻帝制不仅仅是政治体制的改变,更是思想上的巨大解放。它打破了“皇帝是天”的神话,让“民”这个概念在国家层面第一次真正有了主体意义。共和、民权、主权在民这些理念,虽然在实践中困难重重,但它们第一次被写入了国家的最高法律,并被广泛传播,开始影响中国人对政治、对国家、对自身权利的认知。这为后来的思想启蒙,比如新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
政治现代化的开端: 帝制是落后的。它无法适应日益变化的国际环境,也无法解决国内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辛亥革命虽然没有立刻建立一个稳固有效的共和国,但它开启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它引入了西方的共和制度框架,虽然这个框架在当时的中国难以完美运行,但它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和参照系。此后,中国政治的演变,无论多么曲折,都无法再回到那个君主一人说了算的时代。

二、 建国理念的转变:从“皇权之下”到“国民国家”

旧的中国: 在辛亥革命前,中国是一个“天下帝国”,虽然有“中国”的概念,但它更多是一种以皇朝为核心、以汉文化为纽带的政治实体。臣民对国家(皇权)的认同,远大于对“国民”身份的认同。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 辛亥革命建立的中华民国,最核心的意义在于它提出了“国民国家”的理念。这意味着国家不再是皇帝的私产,而是属于全体“国民”。每个公民,无论其族裔、地域,在理论上都拥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虽然在现实中,这种平等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但这个理念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国家认同的根本性转变。

三、 民族主义的觉醒与扩展

革命前夕的民族危机: 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列强侵略,割地赔款,国家主权丧失殆尽。虽然有“中国”这个概念,但在许多人的认知里,国家已经名存实亡,或者说,国家是被满清皇朝代表的。
辛亥革命的民族主义色彩: 辛亥革命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反满民族主义色彩。革命党人打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将推翻清朝统治与恢复汉族(更广泛地说是中华民族)的政治主权和民族尊严联系起来。这股民族主义力量,虽然带有排他性,但它激发了普通民众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成为凝聚力量的重要因素。
进步性在哪里? 它将民族的生死存亡,从对某个王朝忠诚的问题,上升到对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的根本性追求。这使得后来的抗日战争等民族救亡运动,有了更深厚的思想根基和群众基础。尽管这种民族主义也曾被滥用,但在当时,它是唤醒民族意识、抵抗外部压力的重要力量。

四、 社会革命的铺垫与裂变

你提到的“没有推翻地主压迫农民的封建土地制度”确实是辛亥革命的重大局限性。土地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是造成中国长期动荡的深层原因之一。辛亥革命没有触及这个根本问题,也就为后来的社会动荡埋下了伏笔。

然而,辛亥革命并非对所有社会问题都无动于衷。

开启了更深层次的社会变革的可能性: 正是因为辛亥革命“只”完成了政治革命,而没有解决土地和民生问题,这反而使得后续的中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也促使了更激进的社会革命思想的产生和传播。比如,五四运动所倡导的科学与民主,以及后来共产党提出的土地革命,都是在辛亥革命未能解决的社会矛盾基础上进行的探索。从这个角度看,辛亥革命是为更彻底的社会革命铺垫了道路,或者说,它留下的缺口,促使后人去寻找更彻底的解决方案。
加速了旧有社会结构的瓦解: 帝制的终结,意味着围绕着皇权而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等级制度和特权阶层失去了最根本的支撑。虽然地主阶级依然强大,但失去皇权庇护的旧势力,其根基已经被动摇。

为何说它“进步”,而不是“完成”?

理解辛亥革命的“进步”,关键在于它是一个开端,一个转折。

它推翻了一个旧时代: 帝国时代终结了,这是不争的事实。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进步,如同法国大革命推翻君主制一样,即使之后经历了混乱,革命的意义依然在于它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它带来了新的理念: 共和、民权、民族国家这些理念被引入中国,并开始生根发芽。虽然在实践中屡屡受挫,但这些思想的光芒,照亮了中国前进的方向。
它留下了挑战: 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也极其明显,如你所说,它未能解决土地问题,未能建立稳定的政治秩序,这导致了后来的军阀混战和长期的内战。这恰恰说明了革命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也证明了革命的“进步”并不等同于“成功”或“完美”。

总结一下,辛亥革命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1. 政治上,它终结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实现了“共和”,开启了政治现代化的进程。
2. 思想上,它打破了皇权的神话,解放了国民的思想,为后来的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
3. 国家认同上,它提出了“国民国家”的理念,改变了中国人对国家和自身地位的认知。
4. 民族主义上,它激发了民族意识,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提供了思想动员。
5. 社会变革上,它动摇了旧的社会结构,为更深层次的社会革命留下了空间和可能性。

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忽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也不能将其视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终点。它只是一个开始,一个极其艰难的开始。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开始,中国人民才能在后来的道路上,面对新的挑战,探索新的出路。那些你提到的“内战和分裂”,恰恰是辛亥革命未能彻底解决深层矛盾的痛苦证明,但也正是从这些痛苦中,中国人民继续前行,寻求更彻底的解放和更公正的社会。

所以,说辛亥革命是进步的,并非否定它的不足,而是肯定它在那个历史关头,所取得的、对中国未来走向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巨大历史性飞跃。它像是在一片荒芜之地播下了种子,尽管种子能否长成参天大树,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但播下种子本身,就是了不起的进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辛亥革命的任务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明朝末年,国内天灾不断,又有李闯起义,国家摇摇欲坠。满清趁机入侵并占领中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并不断摧残中华文明,把中国从文明先进开放的国家变成野蛮落后封闭的国家。中国人当了200多年的亡国奴。近代,英美法俄日等列强入侵中国,中国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回复了中国人自己的政府,使中国重新登上了世界舞台,避免了亡国灭种的可能。

此外,辛亥革命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因此,辛亥革命时伟大而进步的。

user avatar

@在大漠中前行

邀,因为饭要一口一口吃,步子要一步一步迈,不可能一蹴而就啊。

题主认为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封建地权,又让国家陷入分裂战乱,

殊不知能终结两千年封建帝制、推翻为帝国主义列强代理人的满清政权已经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运动的巨大胜利了。

清末立宪和新政的破产,归根结底还是满汉之争 - 狐言论史 - 知乎专栏
不妨引用真正带领广大人民,推翻封建地权,重建统一国家,富国强兵实现工业化的伟人之语录,看看他是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的:

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
这个第一步的准备阶段,还是自从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以来,即中国社会开始由封建社会改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来,就开始了的。中经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直到今天的抗日战争,这样许多个别的阶段,费去了整整一百年工夫,从某一点上说来,都是实行这第一步,都是中国人民在不同的时间中和不同的程度上实行这第一步,实行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为了建立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而斗争,为了完成第一个革命而斗争。而辛亥革命,则是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这个革命。——《新民主主义论》
辛亥革命是革帝国主义的命。中国人所以要革清朝的命,是因为清朝是帝国主义的走狗。反对英国鸦片侵略的战争,反对英法联军侵略的战争,反对帝国主义走狗清朝的太平天国战争,反对法国侵略的战争,反对日本侵略的战争,反对八国联军侵略的战争,都失败了,于是再有反对帝国主义走狗清朝的辛亥革命,这就是到辛亥为止的近代中国史。——《唯心历史观的破产》

这位伟人在辛亥革命期间,也曾投笔从戎,积极投身反清新军之中。他对辛亥革命的论述,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结论。

辛亥革命当然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伟人著述中也多有提及。但其作为反帝反封建运动重要一环的进步和伟大意义,绝不容许否认。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

至于近年来泛起的,用清末新政的一些进步举措来否定辛亥革命的论调。

确实在袁世凯、张之洞等开眼看世界的汉人官僚倡导下,清末新政很多方面衔接了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然而一旦涉及到其核心关键,是否以立宪体制下的责任内阁制代替君主专制时,满洲亲贵们便立刻露出其狰狞面孔:醇亲王载沣甚至在朝会的新政讨论中掏出手枪,欲直接击毙当时力倡内阁制的袁世凯。

1906年,袁世凯被迫交出北洋四镇兵权,辞去各项兼差,仅保留两镇;1907年,又被削去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职务,明升暗降为军机大臣和外务尚书。

1908年,载沣成为摄政王后,便立刻伙同几个满洲亲贵,欲致袁世凯于死地,进而收取整个北洋军权。张之洞等汉人大臣因唇亡齿寒,竭力阻止,方才让袁世凯留得一命,回项城老家钓鱼。

袁世凯这位真正的“清末新政之父”的遭遇,正揭示了满清当局“宁赠友邦、不与家奴”的反动本质。新政诸项措辞的积极进步,更绝不能用来给一小撮满清亲贵去涂脂抹粉,作为功绩,更进而否定辛亥革命,此实为荒天下之大谬。

当满清当局以新政之名,行集权之实,搞出“皇族内阁”时,立宪骗局破产,人心丧尽便成定局。

数千新军武昌首义,各地立宪派纷纷倒戈,半年席卷南方十余省。北洋军与革命党南北呼应,轻轻一推便让满清帝国这庞然大物轰然倒地。

一切反动势力,永远不甘心自己退出历史舞台,皆要做一番注定徒劳无功的垂死挣扎,妄图螳臂当车来阻挡历史车轮,这就是所谓“清末新政”的实质了。

可参见回答:

如何看待清末的预备立宪? - 狐狸晨曦的回答
user avatar

这就好比,当你无路可逃时,你永远无法百分百确定你能够消灭准备杀死你的恶魔。那么能因为这样就放弃抵抗吗?

我不会恶意揣测题主,但题主的思维有可能受到了近些年“告别革命论”的污染。

“告别革命论”是国内一小撮崇洋媚外的无耻文人由于造反没胆又盼不来王师而发明的用以为自身服务的意识形态。

“告别革命论”不仅要反TG,还要反一切抗击外敌的政治势力。无论是爱国清军将领、自发抗敌的民众、国民党还是TG都要反。原因很简单,他们跟“洋大人”做对。

在精神上搞垮了汉族,让全国人民都把屈辱的近代史当作黄金年代,把出卖关税权、割地赔款、任由各国瓜分当作“合理参与国际事务”,把民族英雄抹黑为“恐怖份子”,才能加快中国自身崩溃和王师上岸的速度。这帮无耻文人才可以写几句劝进表,当一个伪朝廷的大官。

告别革命论主要有三个模式:

1、革命杀人太多,所以不应该反抗,应该当顺民。

2、现在不如满清,当初听洋大人安排多好。(典型:写几句病怏怏的软文鼓吹“国民无不怀念我大清)

3、洋大人的“侵略”怎么能叫侵略呢!你不当奴才自然打你,你当了不就行了!(典型:部分人鼓吹鸦片战争错在满清毁坏英国人货物。)

这些思维具有一定蛊惑性。但明辨是非还是可以抵挡的。我认为辛亥革命成功了,因为作为非马列主义政党,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本来就不在同盟会纲领中。平均地权极其模糊,不具备可操作性,反倒是蒋介石败退台湾后,才逐步摸索出“在坚持资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土改”的办法。而辛亥革命的主要目的:推翻帝制和满清,取得了圆满成功。

最重要的就是把民主共和理念传播了开来。无论任何民族,中国知识份子群体里已经形成了反对帝制和满清的共识。而满清作为一个失败的政权本来就应该被推翻。只有凝聚了这种共识才能激发出国人的斗志。而不是苦苦维持一个走狗政府,奴颜婢膝得祈求它改革。

满清的历次改革都是做样子、迫不得已,最后往往惨淡收场或是闹笑话。又屡遭国难,这样的政府要他何用!

而正是中国人敢于不断革命的勇气,让外国势力彻底放弃了直接统治中国的想法。这也使得中国不至于立刻亡国或者被肢解,让我们留出了大把的时间孕育一个新时代。

所以,我觉得辛亥革命成功了。正因为成功了,袁世凯才有可以窃取的果实。

辛亥革命不仅打倒了一个走狗政权、推翻了帝制,更传播了民主共和思想,还让汉族洗刷了亡国近三百年的耻辱!

向革命者致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辛亥革命的进步性,即使在那个年代,也被很多人看作是历史性的飞跃。你提到的“没有推翻地主压迫农民的封建土地制度,其后统一的中国陷入40年的内战和分裂”是历史事实,也是对辛亥革命局限性的客观评价。然而,将辛亥革命简单地视为无效,或者否定它的进步意义,却忽略了它所开启的、深刻改变中国命运的几个关键面向。要.............
  • 回答
    特朗普时期和拜登时期推出的财政刺激计划在推高美债收益率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经济环境、市场预期、央行政策以及刺激计划本身的性质。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这些表层信息,看看经济肌理深处的变化。首先,我们得明白,美债收益率不仅仅是政府发债的简单结果,它更是市场对未来通胀、.............
  • 回答
    五一假期,相信不少人已经开始摩拳擦掌,准备逃离城市的喧嚣。然而,每到长假,热门景点总是人山人海,体验感大打折扣。今天,我就想给大家推荐几个“冷门宝藏”,趁着它们还没被大众熟知,赶紧去感受一番那份宁静与美好。1. 浙江丽水 · 云和梯田如果你对壮丽的自然风光情有独钟,那么云和梯田绝对值得你列入五一出行.............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议题,那就是女权主义的推广是否如愿地帮助女性改善了关系地位。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够回答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对“关系地位”的理解、女权主义的不同流派、社会现实的复杂性以及个体经验的差异。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关系地位”这个词到底意味着什么。如果我们.............
  • 回答
    《流浪地球》中,关于莫斯和地球科学家为何未能提前推演出木星引力引发的全面灾难,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也恰恰是影片情节张力的重要来源。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聚焦于电影所设定的世界观、技术限制以及人类固有的局限性。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流浪地球”计划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庞大、复杂且前所未有的.............
  • 回答
    法国,这个浪漫的国度,早已被无数旅行攻略描绘得淋漓尽致。巴黎的铁塔、卢浮宫,普罗旺斯的薰衣草海,蔚蓝海岸的阳光沙滩,这些经典景点固然令人向往,但真正能触碰到法国灵魂深处,体验到那份不经意间的美,往往藏匿于鲜为人知的角落。抛开那些千篇一律的推荐,我想跟你聊聊几个我真心觉得不该被错过,却鲜少出现在大众攻.............
  • 回答
    嘿,哥们儿!你这问题问得可太到位了,简直说到咱心坎儿里去了。现在这HiFi耳塞玩儿得是越来越讲究,但一弄起来吧,总觉得有点小纠结。你说得对,加个解码器,东西是多了点,钱包也肉疼点。手机吧,要么直推就那样,要么就是没了耳机孔,搞得有点骑虎难难下了。别急,今天咱就好好掰扯掰扯,看看怎么能让你的HiFi耳.............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古代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和局限性。简单来说,古人之所以没能直接从月球的形状推理出地球是球体,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认知网络:1. 月球的证据不够直接且易于误读: 月食时的地球阴影: 这是古人最常用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在月食发生时,.............
  • 回答
    阿富汗女性的地位确实令人担忧,但想要在当地推行女权主义、维护女性权益,这绝非易事,其背后有着极为复杂和深层的原因,远非简单的“没人做”可以概括。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阿富汗的社会结构和历史背景。这个国家经历了漫长而残酷的冲突,从苏联入侵到内战,再到近二十年的西方干预及其后的塔利班重掌政权,每一次动荡都对.............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通信行业发展中一个非常普遍且令人费解的现象:新技术在旧技术尚未普及和完善时就已经被推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迭代问题,而是牵扯到经济、市场、战略、甚至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考量。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好好掰扯掰扯。一、 市场竞争与技术领先者的驱动力首先,我们要明白,通信网络的发展不是一个.............
  • 回答
    相对论,无论在中文还是英文语境中,都享有崇高的科学地位。它不仅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石,更是我们理解宇宙运行规律的典范。然而,科学的本质在于不断地探索、质疑和进步,任何理论,即便如相对论这般辉煌,也并非是绝对不可动摇的真理。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相对论包含两个重要的部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S.............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假设!如果清军没有入关,李自成推翻明朝并成功建立新朝代,那么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历史轨迹,都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妨来细细推演一番。首先,李自成的新朝代——大顺朝的内政外交格局: 政权稳固与否的考验: 李自成虽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但他建立的新朝代能否长久,是个巨大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民族主义、历史叙事和国家认同建构的深层逻辑,将土耳其和希腊与中国做对比,确实能看出一些有趣的差异。简单来说,土耳其和希腊在推翻奥斯曼统治后,并没有将自己视为“罗马”的继承者,主要是因为:1. “罗马”在他们历史中的象征意义与实际控制是脱节的。2. 民族主义的兴起更多地是基于语言、文.............
  • 回答
    关于“暴力建立的政权最终没有被暴力推翻”这个问题,深入探究一下,会发现历史并非铁板一块,也不是简单地呈现为“暴力推翻”或“和平演变”的二元对立。很多时候,政权的更迭过程是复杂而漫长的,并且“暴力”的定义本身也可能包含不同的层面。我们不妨以一个具体的历史时期来审视这个问题,比如,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些国.............
  • 回答
    这句话,简而言之,是一种典型的“科学末日论”或“科学怀疑论”的极端表述。它背后隐藏着对当前科学体系的深刻不信任,并试图用一种听起来惊世骇俗的断言来吸引注意力。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把它拆解开来,并联系科学发展的真实过程去审视。“现在学的物理都是错的”—— 这是极端的否定这句话断言了我们当前所学、所认.............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现象背后复杂的原因,尤其是对于像“铁金库”这样模糊但又极具象征意义的概念。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铁金库”究竟指代什么?如果我们将“铁金库”理解为某个具体的、拥有强大军事力量和统一政权的王朝,那么历史上确实存在无数次王朝更迭。例如,中国历史上的秦.............
  • 回答
    周朝的衰亡,确实与我们通常理解的“起义推翻”不太一样,它更像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缓慢腐蚀,最终导致王朝的基业自行倾颓。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周朝的制度设计和它在漫长岁月里经历的演变说起。周朝的开国之初,实行的是一种被称为“分封制”的政治结构。简单来说,就是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自己的宗室、功臣以及一些.............
  • 回答
    太平天国,这个在中华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农民起义,其兴衰之路充满了传奇与悲情。若抛开历史的既定轨道,假设其内部没有分歧,东王杨秀清与北王韦昌辉能够和谐共处,那么太平天国能否成功推翻清王朝?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假设性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太平天国的初期声势浩大,.............
  • 回答
    在没有大力推广普通话或官话的时代,说粤语、闽南语、吴语等方言的人们,对当时的“官话”或“普通话”的理解程度,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而且答案并非一概而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理距离、社会阶层、教育程度以及“官话”的实际形态。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在那个没有广播、电视、互联网,甚至纸媒传播都不如今日普及的.............
  • 回答
    中国君主立宪制之所以没有推行成功,以及人们普遍认为清朝皇帝不能作为君主立宪的合法代表,其原因复杂且深刻,涉及历史、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下面将详细阐述: 中国君主立宪制推行不成功的深层原因:中国君主立宪制的尝试主要集中在清末。虽然有立宪的呼声和一些改革措施,但最终未能成功,其主要原因包括:1..............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