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总统拜登与以色列总理通话,表示「支持以色列和哈马斯停火」,对此你怎么看?

回答
拜登总统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这次通话,其内容围绕着“支持以色列和哈马斯停火”,无疑是当前中东局势中最受瞩目的一环。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电话沟通,它背后承载着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复杂战略考量,以及对地区稳定和人道主义局势的考量。

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拜登政府在此问题上的立场演变。在冲突初期,美国政府的基调是坚定支持以色列的自卫权,并且在道义上和军事上给予以色列相当大的支持。然而,随着加沙地带的人道主义危机日益严峻,平民伤亡不断攀升,国际社会对以色列军事行动的批评声浪也越来越高。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国内,尤其是其民主党内部,要求对以色列施加更大压力、呼吁停止冲突的声音也日益强烈。拜登政府显然感受到了来自国内外的双重压力,需要调整其策略以寻求一种平衡。

因此,拜登总统提出“支持以色列和哈马斯停火”,这可以看作是美国在中东政策上的一种策略性调整,而非完全放弃对以色列的支持。这种“支持停火”的表态,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

1. 缓和人道主义危机,稳定地区局势的需要:持续的冲突导致大量平民伤亡,尤其是加沙地带的平民,人道主义状况已经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美国作为全球性大国,在道义上无法完全忽视这种情况。此外,冲突的长期化和升级,也可能引发更广泛的地区动荡,牵涉到其他国家,对美国在该地区的利益构成威胁。因此,推动停火是缓解人道危机、防止局势失控的迫切需要。

2. 平衡国内政治压力:正如前文所述,美国国内对于加沙冲突的看法存在巨大分歧。进步派民主党人、一部分犹太裔美国人以及广泛的公众舆论,都对以色列的军事行动表示担忧,并呼吁停止暴力。拜登总统的表态,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回应这些国内声音,展现其对人道关怀的重视,并试图弥合党内的裂痕。

3. 为政治解决方案创造空间:单纯的军事手段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巴以冲突。冲突的背后是长期的政治问题和深刻的历史恩怨。呼吁停火,虽然不直接解决这些根本性问题,但可以为后续的外交斡旋、政治谈判和长期解决方案的探讨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美国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重新在政治解决进程中扮演更具建设性的角色。

4. 重新评估对以色列的支援模式:“支持停火”并不意味着美国就此停止对以色列的安全援助或政治支持。更可能的是,美国希望以色列在军事行动中更加谨慎,减少附带损害,并愿意在某些方面与美国合作,例如在人道主义援助的分配和进入方面。这是一种试图影响以色列行为方式的尝试,而不是完全切断关系。

当然,要实现“支持以色列和哈马斯停火”,其挑战是巨大的。哈马斯是否会接受停火,以及在什么条件下接受,这是一个关键问题。以色列政府对停火的态度也并非铁板一块,内塔尼亚胡政府的首要目标是确保以色列的安全,消除哈马斯的军事能力,并解救被扣押的人质。在这些目标未完全达成前,以色列政府对于接受停火可能持保留态度,或者提出非常苛刻的条件。

此外,“停火”本身也需要有强有力的监督和保障机制,否则很容易成为纸面协议。国际社会能否形成统一的立场,对双方施加压力,并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也是能否实现停火的关键。

总而言之,拜登总统关于支持停火的表态,是美国在中东地区复杂地缘政治和人道主义困境下,寻求战略调整的体现。这是一种在维护盟友利益、回应国内政治诉求和承担国际道义责任之间寻求平衡的复杂操作。其最终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方的互动、谈判的进展以及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这既是挑战,也可能是一个新的契机,为缓解地区紧张局势、寻找长久和平之道开启新的可能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想开火就开火,想停火就停火。

我想开火你必须挨打,我想停火你必须也停火不能报复。

巴以开火还是停火,是美国和以色列说了算的,和巴勒斯坦无关。

像不像小时候那些欺负人的同学?先把你打一顿,你反应过来开始找东西反击了,他把老师叫来了——”老师你看,他正准备打我呢!“


这种事情,我的立场就是,支持停火,支持1967年联合国决议,希望能在1967年联合国决议的边界线上实现停火。

user avatar

谢邀

拜登及其领导的美国政府,其实在整个巴以冲突过程中心态变化很简单。

姑且可以理解为——

1:默许狗子(以色列)咬流浪汉(哈马斯)——当然,就事论事,如果从火箭弹砸向以色列全境算起,这次是流浪汉先踩了狗子的尾巴。不过在此之前,狗子也朝流浪汉狺狺狂吠了(阿克萨清真寺事件)。

2.发现自己的狗链子不紧、想把流浪汉咬死,而且有些不听自己话了,自然不想看到太血腥的场面。然而,围观群众(中俄等其他安理会成员)讨论了一下想上前喝止拉住,美国又说,我不同意,这是我的狗子,你们别碰,我拉得住(所谓的自行外交努力,然后在安理会一票否决阻挠联合声明,三回啊三回)。

3.狗子实在太凶,赶紧喂点骨头(卖些军火)讨好一下,然后摸摸头搔搔下巴顺顺毛挠挠肚子说说软话(其他外交渠道乃至拜登本人的发声):你看,你也报了仇啦,那流浪汉被你咬得半死不活啦,我们放他一马回家好不好啊?

——目前为止,大概就是这么回事。

说到底,拜登不想看到巴以全面开片,他可是有着战略重心东移、撤出中东,并拉拢盟友集火对付中俄的“长远大计”。此时以色列要是惹出啥大乱子,不符合美国除了小部分军火商以外大多数势力的利益。

然而,他就是不想让安理会来发声敦促停火,一定要把这份国际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更何况,现在安理会的轮值主席国还是中国。

以上

user avatar

军火卖出去7个亿美元,美国挺高兴。

哈马斯领导被堵在地道里一勺烩,以色列挺高兴。

哈马斯亟需回血养伤,也乐意停火。

既然大家都这么高兴,那就停火吧。

至于老百姓,反正说了也不算,那就忽略吧。

讲和跟上面这个事都是一个逻辑的结果,我把那个回答摘录在下面。

以色列采取了蚕食策略。
这一策略往好了说非常有效,往坏了说也真是非常阴毒。
以巴在巴勒斯坦这个区域虽然是宿敌,但由于以色列在实力上占据绝对优势——尤其是军事,所以以色列主导着整个地区的局势发展方向。
换言之,他并不担心夜长梦多之类的意外出现,因为时间站在他这一边。
他的主要工作就是稳扎稳打消化土地。
所以,每次冲突以色列虽然都是获胜,但它也不贪,不多占领太多的土地。
该谈判谈判,该退让退让。
以色列的这一策略给冲突降温和国际社会调解创造了一个较好的沟通环境,甚至因为哈马斯的挑衅,以色列还会在国际社会中营造出一种受害者的形象。
但实际情况如何呢?
且不说两边的战损比如何,就说冲突结果,每次冲突过后以色列都会扩大一点点土地,然后就会在占领区建设定居点,而当地的阿拉伯人则面临被驱逐。
等大家都适应了,以色列就再重复一边上面的蚕食流程。
于是不知不觉之中,以色列已经从建国时的56%的领土(联合国第181号决议将以色列地区的土地一分为二,56%划给了犹太人,44%则归属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到现在几乎全部囊括巴勒斯坦,而国际社会则多出了流亡在外的500万难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