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矣,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梁惠王上
2.此处应有饭否。
主持人:您怎么样看待中国发展中的法制环境的呢?我们未来会拥有一个怎么样的法制经济?
朱苏力:说实话,我对这方面也不是特别乐观,我觉得中国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法制要求不能朝令夕改,昨天如何,今天如何,明天要如何。但是,整个中国是处在急剧变化的时期,因此这是一个矛盾。急剧变化没办法,稳定下来,但是中国最重要的问题是全面深化改革,许多制度是一个临时性的,真正可能三年,五年就需要改变。因此,这给法制带来很大的问题,制度实际上没有办法稳定下来,因此这是一个中国法制面临的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整个社会转形态实际上会带来一个大的问题。
第二个大问题,因为中国除了经济以外,改革创新本身它也会带来对社会的复杂性,特别是像技术问题,法律不可能按它的规则本身解决问题,它实际上一定要深入到各行业里面一些非常细致的问题,比如互联网,或者保险业都会慢慢形成它的规则。因此,法律人现在获得法学教育,获得法学本身都缺少对于这些规则的理解,因此他往往去干预的话也不一定很恰当,但是如果不干预,站在外面,他不可能作为一个法律制度起到作用。
第三个大的问题,整个社会转型的问题。就是腐败,并不是因为他有权利腐败,而是所有人都处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所有人都比较关心熟人,比如我认识了任总,可能下次找他有什么事情,任总就好象有义务,我认识这个人就要帮他一下,这种情况下,实际上法制是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生人,还是陌生人都同样对待,但是在中国目前这代人进入城市,上代人进入城市,这给中国带来很大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相互的信任,充分的法律信任,这是一个大问题。这三个大问题我觉得是比较大的一个问题。
最后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所有人都讲市场经济、法制经济,但是其实是有一个迷信在里面,因为法律只不过是另外一种政府归置的措施,可能政府同样会制定出错误的法律,甚至可能是一个长期的法律,如何改变?因此,事实上我们要相信法制,坚信法制,完善法制,另外要防止过分迷信法制,而且要注意利用法律寻租,千万不要以为好像法律就不是政府了,它只不过是政府的另外一种方式,并且是一种固定化的方式,所以这个也是一个中国法制需要完善的。
——节选自2013年12月21日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办的第十五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上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朱苏力访谈实录。
这是要收份子钱?否则我不明白这种白名单的意义是什么?
补课又不是卖大麻。
这有什么奇怪的,神里绫华、八重神子和九条裟罗都保留着神之眼。
中小学生校外培训与网课是家长的嗜好品,和烟草一样搞白名单,很正常。
文件上本来就说了要搞黑白名单的。
进一步健全常态化排查机制,及时掌握校外培训机构情况及信息,完善“黑白名单”制度。
本来就是假期先不让上课,然后让机构自行整改+教委派人监督整改并反复检查,整改通过之后再允许恢复办学这么个流程,也不是北京特殊……
不然还能咋查?全靠开黑名单一家家禁止办学的话的话教委的人怕不是得累死。
至于说是专营的……无证不得营业/办学的模式它和白名单有啥区别?如果非说是专营的话那自从有了办学资格证起就已经是专营了,现在就只是查的力度大了不少罢了,从这个角度看反倒没有质变。
不踩急刹车,稳定压倒一切,这才是ZF行事的风格。
因为在机关性质的体制内工作,日常耳濡目染领导们对于顽疾的处事手腕,很多我们这些小年轻看起来无解的困境,领导们总能抽丝剥茧给出让人拍大腿的解决方案,但是无论他们的方案是什么,一定不会是剧烈的、急刹车式的方式。
或者用一个词来形容更贴切些:徐徐图之。
前段时间在网上各路消息疯传关闭线下学科类培训班的时候,我就觉得有点不大可能,太过于一刀切了,因为现在非常时期ZF一定会考虑稳定,尤其是去年疫情期间刚提了保就业,今年不会在培训机构这里太过决绝,一是一定要考虑对于这些人的再就业安置,二是不会让一个还有一定存在价值的行业太快消失,这其中大量的再就业吸收压力,尤其是还要考虑到对于应届毕业生竞岗的冲击力。本来应届毕业生今年据说就有900万,如果再加上这么多教培行业的老师,更是雪上加霜。
这些都可能会是潜在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所以昨天看到政府发布培训机构白名单的新闻,说是一部分线下学科培训机构重新开张后,我第一反应是这才像是ZF的稳健风格。
但是家长们大可不必焦虑,觉得这不又是开始默认纵容资本了嚒?
首先改革一定是循序推进的,ZF前段时间的一系列政策和行动,已经对资本亮剑,信号很明确:以后资本想再来教培行业圈钱,利用焦虑把祖国的花朵们培养成只会考试的病梅,就一定会受到严惩,伸手就打。在国家规范下的或者说重点监视下的教培行业已经失去了砸钱就能抢跑的属性,更多的是收编或者招安,据说要在这些教培机构里建立D支部,加强监管。
其次,现在放开一部分不代表会慢慢的全面放开,也可能是ZF为了先稳住形势,同时利用这腾出来的时间布局,寻找或者创造合适的机会,如何既能满足家长对于孩子学习辅导的刚需,又能找到合适的机制或者安置点来分流消化掉教培行业的这部分人员的再就业。
任何改革都需要有一盘棋思想,但最终的目标都是为了实现一个更公平更和谐也更有幸福感的社会,相信我们的ZF,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大家猜猜这个回答能存在多久。
继续观察吧,但是批条经济比之前一刀切更恶劣。
在一刀切的情况下,社会顶层仍然可以找到捷径,但至少给了绝大多数人以公平。比如说,在高考制度下,社会顶层的有钱人可以选择送子女出国留学,但是这毕竟是少数,对大多数人来说,至少他们的子女有了一条阶级跃迁的道路。
现在,这条道路也将慢慢被关闭。
控制牌照是减少供给,减少供给便会提高价格。原来以为会是所有人都没法补课,最多是一些顶层阶级偷偷请家教。现在看来一些舍得的中产阶级也可以请得起家教了,至于更下层的阶层,就不要想了。这次是完美堵上了教育流动这条阶层跃迁的道路。
牌照经济的甜头一旦尝到,权力一旦被攫取,便很难收回。我们的改革方向已经变了。
从更大的视角来看,牌照经济的回归可能不仅仅在教育培训产业,各个产业都有可能走向牌照化。我们不过是经历了几十年的市场化改革和十几年不完善市场制度的实践,就以为市场化是方向,市场制度是理所当然。至今为止,仍有无数人抨击市场秩序,认为市场秩序是各种社会问题的罪魁祸首。也许,我们很快就会看到一个旧世界,可以通过比较的视角去看看市场秩序到底是好是坏,不过,会是以一种悲哀的方式去观察到这一点。
上届卸任的时候,总理说过一句话。当时我还不以为然,时至十年后的今天,对这句话的感受却是越来越深了。
开设培训机构白名单,满足了客观存在的课外补习需求,学生受益。
白名单由国家开设,国家为了照顾老百姓,不增加大家的支出负担,所以一定不会让补习费用虚高,家长受益。
白名单内的补习机构,相当于得到官方认可,所以机构内的补习老师工作收入更稳定,老师受益。
这样一轮下来,所有人都受益了,唯有国家在背后默默贡献,负重前行!感动!
我们国家真的好温柔好可爱呀,生在中国真好!
要相信政府。
十年前刚开始搞医改,全网骂声一片,当时的情况是,好点的医生被挖走,好的技术和设备在私营,各种民营医院广告铺天盖地,日进斗金。
现在呢?
看病比多年前方便多了,价格也降低了,因病致贫,不敢看病的情况大为好转,医保基本实现城镇通用一个标准,不说绝对公平,至少比二十年前好太多了。
现在,教改,也是骂声一片。
要看到近年来公立学校优秀教师不断出走,大面积大比例出走,私立学校越来越强,广告在线上线下双轰炸。
补课有这种需求,得纳入监管,最简单的,以前补课一节课百元起步,机构分红薪水,纳入监管之后,费用由物价局制定,怎么可能那么高!最后的结果会和医院一样,让大多数优秀医生留在公立。私立就做做月子中心,产后康复,口腔医院,视力中心医院,等等边角。
至于白名单的利益输送问题,如果有,你可以举报,盖章的领导就那么想吃牢饭吗?
其实想一想,你在骂什么呢?
有的人骂,是因为动了他的蛋糕而已。
无论什么政策出来,先无脑骂一顿,一键三连铁定很多,但这是自媒体引流必备,你只是一个吃瓜群众,你费那劲干啥!
不能匿名?
溜了溜了。
以后想做课外辅导这门生意,还得需要特许经营权?
前面都吐槽教培机构完蛋了的时候我就说过,这是整改,调整,不是消灭…
以前是放任你市场经济野蛮生长,现在是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凭牌照干活,并服从一些义务性调遣。
最简单的,像那种贷款上天价补习班的黑心教培机构,那些顶着疫情带孩子去废弃工厂的非法教培机构,天凉了,该让他们倒闭了。
对外,收编国有,你们都是编外机构,指哪打哪,别瞎收费搞成利维坦。
对内,打碎壁垒,轮岗调动,破坏教育资源集群,打压学区房等教育资源扎堆垄断现象。
新学期,本市将大比例促进干部教师轮岗交流。东城区、密云区为第一批两个试点区。下一步,全市将有计划地逐步扩大试点,在2021年年底之前,再启动六个区的干部教师轮岗交流试点。
上面希望的是:
教培机构要坚决避免开展学科类培训(主要指语文、数学、英语等)出现的“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非零起点教学”等不良行为,积极发挥自身专业优势,转向素质教育题材,面向广大中小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科技、劳动和体育等课后培训活动,弥补全日制中小学校的短板和不足。有条件的教培机构,可以积极探索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乃至学历型职业教育,实现转型发展。
上面这段是官方原话,前阵子嚷嚷那么久,都属于没有认真看这段话…
翻译成人话就是:
不准搞内卷授课培训,可以搞文娱兴趣培训,支持搞职业技能培训。
在国家管控下的新时期,教培机构不是不能存在了,而是要转型升级成2.0。
我们迫在眉睫的生育率缺口问题,必须向养育成本要答案。
鸡娃,对于已婚夫妻来说,对于未婚小年轻来说,都是劝退的拦路虎。
“养孩子最少几十万”“养不起不如不生”的观念在人群之间反复传播。
现在哪个家长不是3岁开始游泳钢琴舞蹈绘画,小学开始作文数学外语。
即便钱不是问题,精力消耗太大了。
别说三胎了,二胎你再送孩子学一遍,烈日炎炎培训结构外面等着接,大部分人熬不下来。
所以,前面的很多动作,包括但不限于:学区房脱钩、社区公益暑期托管,都是在想办法减压减负。
如果你仔细读了上面的文件,就知道,从一开始上面的意思就不是删除,而是整改:
转变行业功能,坚守“教育性”。
啥意思呢?就是什么几十万天价帮你搞定高考英语啊,几十万30天中考数学拉分30分可以签对赌协议啊,全部都不能搞了。
教培机构要积极转变发展理念,不被经济利益蒙蔽初心,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转变行业品格,坚持“高自律”。
只要是教培机构,就一定会有抢先教、超纲教、反复练等违背教育规律和政策的行为。
不要小看这个,很多小学班上纪律不好,带头不听课闹腾的,恰恰是那些在教培机构里已经学了一遍,高分但是虚能的小朋友们。
甚至部分教育机构存在无证办学、恶意停办等行为,给高额充值的家长们带来了损失。
或者大家可以网上搜搜樱花日语的黑料,让你借网贷学日语,看看是什么组织…
转变运行机制,探索“协同式”。
我国早期的校外培训班被称为“兴趣班”和“补课班”,致力于发展学生兴趣以及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课、辅导。教培机构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公办学校开展合作办学、实施委托管理,通过特色化项目的开展和实施,让校外培训回归其本身的定位、功能,真正作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满足广大受教育者的差异化需求。
这就是我之前回答说过的,我们儿时的少年宫,可能又要回来了。
所以这个事其实整体看下来,很暧昧。
你说早该管管了,其实放任事情发展到这地步的,也是早该管管的负责人。
你说这可咋办啊,其实很多管得严的地方一直是这样要求的,只是你那管得松,现在都严了。
未来会好么?
我个人觉得这只是生育率探索的一次尝试,而且不治本,只是七八种要吃的药的其中一种。
央行 4 月 15 日发表《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里面谈到了:指出了一个事实——现在世界上没有国家知道,人口转型后世界格局会如何演变,未来路在何方,全人类都搞不清楚。
然后给了一些改革的策略,当然,策略都是老生常谈,没什么新意。
说白了,大家都知道,历史是螺旋上升,循环往复的。
但是那个“临界点”在哪?没有人清楚。
现在就是发达国家老大哥,少子化的问题也没解决,我们也没作业答案可抄。
不是特别乐观,但是是一种自救的尝试。
总体来说,我们这代人,生了孩子的,以后竞争压力不会越来越内卷,会比我们这一代人稍微好一点。
这个趋势是明确的,也是持续向好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