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德国驻华大使馆官方账号在社交平台发文「澄清北约扩张流言」?

回答
德国驻华大使馆官方账号在社交平台上发文“澄清北约扩张流言”,这背后无疑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举动,其影响和意图也值得细细品味。

首先,我们可以从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各国政府与民众直接沟通的重要渠道。德国大使馆选择在社交平台发布相关内容,表明他们希望直接触达中国公众,并试图影响中国社会对北约扩张问题的认知。

“澄清北约扩张流言”这个表述本身就透露出几个关键点:

“流言”的存在与传播:这暗示着在中国社会存在着关于北约扩张的不准确、甚至是被认为是虚假的信息,并且这些信息具有一定的传播力,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大使馆认为有必要进行“澄清”,说明他们认为这些“流言”可能对中德关系,或者对中国对欧洲安全局势的理解造成负面影响。
主动沟通的姿态:不同于被动回应,主动发布“澄清”信息,表明德国方面对当前舆论环境的关注,以及他们希望占据话语权、主动塑造叙事的意愿。他们不希望由他人来定义或误读北约的角色和意图。

那么,德国大使馆为什么要在这个时间点,以这种方式进行“澄清”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1. 维护德国及北约的国际形象和战略意图:
北约,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很多国家,包括中国,的叙事中,常常被描绘成一个具有扩张性、威胁性、甚至是为了维护西方霸权的军事同盟。尤其是在俄乌冲突的背景下,这种叙事可能更加普遍。德国作为北约的核心成员国,希望通过“澄清”,纠正外界对其的误解,强调北约的防御性本质,以及其成员国集体安全和维护欧洲和平稳定的目标。他们可能希望中国民众理解,北约的扩张并非出于侵略性目的,而是对外部威胁的回应,或是成员国主权选择的结果。

2. 争取中国对欧洲安全局势的理解与支持(或至少是中立):
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全球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德国以及其他欧洲国家,无疑希望中国能够理解欧洲所面临的安全挑战,并在某些国际场合(例如联合国投票、国际会议发言等)采取支持或至少是中立的立场。如果中国社会普遍存在对北约扩张的负面认知,并基于此形成对欧洲安全政策的不利看法,这可能会影响中国在关键时刻的决策。因此,德国大使馆的“澄清”也是一种争取理解和支持的努力。

3. 应对地缘政治竞争和信息战:
当前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复杂,大国之间的竞争不仅体现在军事、经济领域,也体现在信息和话语权的争夺上。俄罗斯在信息战中常常指责北约扩张是冲突的根源。德国作为欧洲主要国家,自然不希望自己和盟友的立场被这种叙事所定义。通过在中国的社交平台上进行“澄清”,也是为了在信息战中争取一个更有利的位置,避免被动接受不利的论述。

4. 传递与中国对话的意愿和沟通渠道:
选择社交平台发布,也意味着德国驻华大使馆愿意以更开放、更直接的方式与中国公众沟通。这可能是在向中方传递一种信号:我们愿意与你们就敏感议题进行沟通,希望能够建立更清晰的理解,而不是让误解和猜疑不断积累。这对于维护两国关系的稳定,以及在复杂局势下寻找共同点,都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具体到“澄清北约扩张流言”的内容,我们可以推测大使馆可能会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北约的性质:强调北约是一个防御性军事同盟,其核心是集体防御原则,旨在维护成员国的安全。
成员国主权:指出北约的每一次扩张,都是基于成员国的主权选择,是各国根据自身国家利益和安全考量做出的决定,而非强制性的扩张。
历史背景:可能会回顾冷战后的欧洲安全架构演变,解释为何一些东欧国家选择加入北约,以此来回应一些关于“排挤”或“围堵”的说法。
对俄立场:在不直接攻击俄罗斯的前提下,解释北约的某些行动是对俄罗斯近年来行为的回应,以表明其行动的被动性和防御性。

然而,这件事情的解读并非是单方面的,我们还需要考虑其中的一些挑战和潜在的复杂性:

信息的接受度:中国公众对国际事件的认知受到多种信息源的影响,包括国内媒体的报道、社交媒体上的讨论、以及其他国家的视角。德国大使馆的“澄清”能否有效地改变既有的认知,或者至少引发更广泛的思考,还有待观察。
叙事策略的有效性: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单方面的“澄清”往往难以完全扭转舆论。更重要的是,这种澄清是否能够与中国自身国家利益的叙事相契合,或者至少不产生直接冲突,将是决定其成效的关键。
政治敏感性:北约问题本身就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议题,尤其在中国与俄罗斯关系日益紧密的背景下。德国大使馆的这一举动,虽然是“澄清”,但也可能被一些人解读为试图影响中国的对俄政策,或者是在地缘政治竞争中选边站队。

总而言之,德国驻华大使馆在社交平台发布“澄清北约扩张流言”的消息,是一项具有战略考量的举动。它反映了德国方面在全球舆论场上争取话语权、维护自身形象、争取他国理解的努力。这既是对当前信息传播环境的回应,也是在复杂地缘政治格局下,希望以更直接的方式与中国社会进行沟通的尝试。它的最终效果,将取决于内容本身的质量、传播效果,以及中国受众的接受程度和对信息的综合判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①北约有没有过承诺不重要,重要的是北约确实东扩了。

②北约东不东扩不重要,重要的是激怒俄罗斯了。

③俄罗斯被激怒的有没有道理并不重要,甚至讨论俄罗斯乌克兰孰是孰非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战争已经打起来了。

④对乌克兰来说,别的都不重要,如何保证自己活着才最重要。

⑤对执棋者来说,舆论场很重要,所以前面的这4条都不重要。

⑥就人类和平而言,上述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就因各方关切而导致的这场战争,回归、聚焦到各方的关切进行谈判和彼此退让,才最重要。

⑦人类和平并不重要,因为执棋者大多认为自己可以在冰上走而不掉进冰里,但如何让自身获得“为人类和平而奔走”的这种大旗的独家持有权,才最重要;所以舆论高地的占领,比北约东扩、比这场战争的起因,比这场战争自身、甚至人类共同的和平都重要。

user avatar

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得到的都只是口头协议,但是这两个卧龙凤雏就信了。

就是因为没有白纸黑字的协议,所以北约可以三番两次的违反口头协议。

普京这种集权的,想要白纸黑字写乌克兰不会加入北约。北约的说法就是北约不可能白纸黑字写拒绝乌克兰加入,乌克兰国内的民意和政府又不接受从宪法移除乌克兰要加入北约。

user avatar

什么是苦难?

我国认为是加惩罚性关税

俄国认为是家门口驻外军

塞尔维亚认为是吃着火锅唱着歌就被炸弹犁地

广大第三世界认为是吃不饱穿不暖没书读

美西方帝国主义的爪牙认为是“应当澄清的流言”


请大家看吧:果然评论区就来了很多觉得这是“应当澄清的流言”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没那么复杂,其实核心就是一句话:

不管美国或者北约有没有给过俄罗斯北约不东扩的承诺,但北约离俄罗斯越近,引发战争的风险到底是越高还是越低?

如果说一个北约国家领导人,连这点道理都不明白,那干脆辞职回家算了。

而实际上,德国大使馆自己所谓的“辟谣”里,也说出了这一点。他说克林顿从未正式向叶利钦承诺北约不东扩——如果北约对于俄罗斯来说真的是个无所谓的存在,叶利钦为什么又一直寄期望于得到克林顿北约不东扩的承诺?

在明知道继续东扩必然会引发俄与北约激烈对抗的前提下,北约依然继续东扩,那北约想干什么也就昭然若揭了。

而所谓的“北约通过共识来运作”,基本就是纯放屁。任何一个国家想要加入北约,哪怕其他国家都同意,美国不同意,它能入的了?

至于北约是否给了俄罗斯承诺,其实并不重要。这正如同美国在东海、南海的行动一样。一边说着“台湾是中国一部分”、“尊重中国主权”,一边在东海南海搞自由航行,然后卖台湾各种武器。

难道说就因为美国“从未在官方渠道承认过台湾是个独立国家”,所以美国在台湾搞各种操作就没问题了?

user avatar

这次了乌克兰的事件,已经将世界清晰的划分成了两个世界。

在伟人的时代:三个世界

第一世界是美苏,争霸。世界持牛耳者。

第二世界是美苏的跟班,参与争霸。被老大欺负,跟着老大瓜分世界的主力军。

第三世界是亚非拉,争霸做跟班别人都不要,当你是炮灰,被奴役对象。不仅沙文主义,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各种压榨。

现在的世界,也许已经变成了两个世界:

压迫世界的邪恶轴心:美英法德意澳加日,加上东欧小跟班。美国为首,北约、昂撒同盟、美日澳同盟等相互勾连,形成压迫亚非拉,以及中等强国的一个国际体系。他们塑造了现在的国际体系,从中吃肉喝汤,大家跟着老大打家劫舍,好不自在。

争取公平的反抗国家:中俄为首、印、伊、土鸡等为辅,开始有行动的反抗压迫他们的邪恶轴心,乌克兰的事情就是一个起点,这次所有亚非拉中等强国没有一个制裁俄罗斯的。但是,目前这些国家的行为是无组织的,不向邪恶轴心有北约等等的组织协调行动。而且邪恶轴心还在不停的挑动反抗国家内部的矛盾。

所以,建立更多的互惠互利组织,把反抗国家最大限度的团结取来,相互协作,组织起来,才能爆发出力量。伟人说的,分清楚谁是敌人谁是朋友。俄印巴土伊沙等等的关系,大方向都是团结,而不是对抗。美日澳大方向都是对抗,而不是团结。

现在,邪恶轴心的老大臭筒子了,小跟班们出来,想继续忽悠反抗军老大家里人

说什么“我没欺负人啊,我们一起去欺负你们反抗军家老二吧”

真当人傻啊。

user avatar

德国大使馆充分表演了职业官僚是如何玩弄文字游戏,让黑的变成白的。

玩弄的点有两个

  1. 说北约从未向俄罗斯承诺不会在冷战后扩张。

这是实话,因为是北约向苏联承诺的。

2. 从未达成过这样的协议。

这也是实话,因为北约只给过承诺没签过协议

这类话术对于欧美快乐教育出来的傻白甜或许有效,但对中国这种人人都听过三国演戏的地方,就太低级了。

user avatar

你北约都干预过利比亚,你现在都来亚洲逛街了还不扩张?

你现在就是说你从来没说不扩张,就是要扩张对吧。没错啊,你就是一个扩张主义的军事联盟。

那干你有啥错呢?等着你到亚洲来干我吗?日。

user avatar

这假模假样的澄清,自以为是的科普,耗光我对德国人最后一点好感。

它们以为中国人生活在信息茧房里,不知道真相,德国人生活在信息茧房里而不自知,连最近发生什么事都看不懂,真是可悲可怜可叹呀。

这根本不是北约的承诺问题,我们压根不关心北约有没有承诺过,北约就是没承诺过,也必须尊重俄罗斯的大国安全关切,越过红线就意味着战争。

北约的血债我们还记得,1999年5月8号发生的时候,只要经历过这件事的中国人没死绝,我们就不会忘记!

德国以为自己是大国,实际上整个欧洲都是美国的殖民地,他们连自己国家主权都没有。
它们连跟俄罗斯这种真正主权独立国家谈大国安全问题都不配。
美国在全球的军事基地可分为3个区域:即欧洲、中东和北非区;亚洲、太平洋和印度洋区;南北美洲区。美国长期部署在全球基地的军队超过23万,其中主要集中在德国(7.5万)、日本(4.5万)和韩国(3.75万)。另外还有部署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14.5万人。
德国驻扎的美军快赶上日韩总和了,占了海外美军总数的三分之一。

它们居然还有心情给中国人辟谣?有这个心情,还是先关心自己死活吧。

德国50%的能源依靠俄罗斯进口。
德国粮食自给率勉强过100%,化肥生产依靠俄罗斯的天然气,大家都知道,化肥意味着粮食亩产翻倍。
而且德国还是欧洲国家最靠近俄乌冲突的前线大国。

最近发生的事,本质是美国以乌克兰为血肉磨盘,来榨干欧洲的最后一滴血,俄罗斯只是美国的打手。

欧洲才是整件事的最大受害者,作为欧元区老大的德国,才是美国最大的收割目标。

至于俄乌冲突的问题,我前面深度分析过了,大家想了解,可以看链接。

user avatar

德国大使馆或许说德国的官员乃至西方的政客,到现如今仍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的中国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会站在俄罗斯一边。

而且,西方人可能还没弄明白,不停的搞舆论宣传和认知作战也改变不了曾经发生的以及现在存在的各种事实。

就像我前几天所罗门群岛那个问题里说的一样,世界人民不是擦不亮自己的眼睛,而是在沾满鲜血的强权面前只能委曲求全,一旦这个旧的吃人的秩序崩塌,有人可以站出来对曾经的强盗们说“不”,那自然这些受过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压迫的群体会站出来支持这个说“不”的人。

如今就是这样。

所以,不管你德国驻华大使馆的微博如何善用技巧偷换概念,或者任你可以把黑的说成白的。

但是你始终改变不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北约军事集团曾经对我国犯下过不可饶恕的罪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之间是有着累累血债、血海深仇的。

并且中国人民支持俄罗斯的最基本逻辑就是这笔血债,而不是其他的什么原因。

你们说的再好听也改变不了自己撒谎成性、毫无信义的本性。

你们扯再多其他的问题也冲刷不了中国人民对北约匪帮的仇恨与怒火。

我们会始终记得并且怀念那三名为了和平正义与友谊而坚守在南联盟的烈士。

所以你在这澄清所谓的“北约扩张流言”对我们来说不过就是个笑话而已。

当然了,也许我可能是想多了,就像很多时候西方媒体发的那些看上去荒谬好笑的东西一样,他们可能只是给他们自己人和疯狂迷信他们的那些跪族看的。

没准这德国驻华大使馆也是如此,它发表的这些东西,也可能只是为他们的耗材提供一些可以跟我们对线的“证据”而已。

但是,还是像我们上边说的,有个屁用。

支持乌克兰的人或许我们还会反驳两句。

但是北约?我只想说,去你MD。

user avatar

只能再次证明西方国家的承诺像拜登用过的纸尿裤。

德国《明镜》周刊披露的文件记录了1991年3月6日,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外长在德国波恩举行会议,商议向苏联承诺,北约不会从德国东部继续向东扩张。根据文件记录,各方已经达成共识,东欧国家加入北约是不可接受的;西德的代表还明确说,不会让波兰等国加入北约。这份文件据称是美国波士顿大学的学者希弗林森从英国国家档案馆发现的,文件曾被列为机密,但是后来被解密。

此外德国前国防部长一定是收卢布了。

2022年2月19日欧安组织前副主席维利·维默尔表示:“1989年12月我曾向科尔总理汇报了关于德国联邦国防军及欧洲北约军队不会东进的声明,后来这一声明也写进了两德统一时的条款。当时我们就已经意识到了现在会面临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当时德国决定不让北约军队进驻前东德区域,同时禁止他们接近奥德河(德国与波兰边界)。”

事实证明西方国家是最理解契约精神的国家,因为他们熟练掌握在任何情况下如何违背契约。


在这里打扰各位,统一对一些问题进行回复:

首先,关于内容的真实性和在下是否断章取义这一问题,可以翻阅明镜周刊2月18日和俄罗斯卫星网2月21日的相关报道进行查证。

其次,有朋友认为报道内容仅提到了北约国家进行商议而并未证实向俄方做出过承诺。然而在下举出这两个例子是想提供佐证,报道内容与梅德韦杰夫和普京此前的说法能够相互印证。恐怕对于北约是否向俄方做出承诺这一问题,大家应该也能一目了然。

最后,有朋友指出北约不东扩只是口头承诺不必遵守。口头承诺不具有法律效力,而是以国家信用为背书。所以从这几位朋友的评论中在下理解到的意思大概是,北约国家并没有可靠的国家信用。

(另外有的三无小号太明显了,在下一般不回复)

user avatar

懂了,没有纸面上白纸黑字的“协议”,说过的任何话都不算数。

难怪普京要求乌克兰立法不得加入北约呢,不立法光“承诺“,俄罗斯会信?

user avatar

谢邀,典中典之真话只说一半

戈尔巴乔夫关于北约东扩的采访原文我找到了,他是怎么说的?

前半句的确是引用的部份:

关于“北约扩张’的话题根本没有讨论,那些年也没有提出来。

但是后面还有呢!

我们提出的另一个问题被讨论过:确保北约的军事架构不会前进,并确保在德国统一后不会在当时的东德领土上部署额外的武装部队。

而北约扩张的话题为什么没被讨论?

当时甚至没有出现将北约扩展到更远的地方的问题,因为即使在1991年华沙条约组织解散后,也没有一个东欧国家提出这个问题。西方领导人也没有提出这个问题。

并且戈尔巴乔夫自己都认为,北约东扩是俄罗斯和欧洲关系破裂的重要原因

我们现在在欧洲关系中陷入了危机。它的原因之一,虽然不是唯一的原因,是我们的西方伙伴不愿意考虑俄罗斯的观点、利益和安全。
在口头上,他们赞扬俄罗斯,特别是在叶利钦时代,但在行动上,他们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我想到的主要原因就是北约的扩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计划,以及西方在对俄罗斯很重要的地区(南斯拉夫、伊拉克、格鲁吉亚、乌克兰)的行动。

user avatar

任何人都不应该承诺自己不会抢劫,因为你本来就不该抢劫。

user avatar

以是否有白纸黑字的承诺来谈论北约东扩问题纯属是用过家家的态度来处理国际重大关系。也罢,既然要玩过家家的游戏,中国其实也可以陪玩下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吧。

我建议中国说咱们先别谈北约和俄罗斯的关系,咱们先理顺北约和中国的关系。欧洲一听有点懵了,咱北约在亚洲也并没有同盟国啊。中国说:是啊现在没有,但北约敢不敢白纸黑字承诺说北约绝对不会把蒙古收纳为成员国?敢不敢把这一条写进北约的章程?你如果连蒙古不加入北约都不敢白纸黑字的承诺,你让我中国如何与你安心打交道啊。

接下来看北约的反应。以北约现在针对中国的心理失衡和魔怔程度,很可能北约根本就做不出这样的承诺。虽然事实上北约不可能东扩到吸收蒙古的地步,但只要他敢做承诺,各种媒体就可以说这是莫名其妙的对中国无条件单方面让步(的确也是), 说什么蒙古是主权国家我们不能剥夺其加入北约的权利。

万一北约真的承诺了怎么办?没关系,中国还可以说我还需要你北约承诺不让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加入北约。到这一步,北约恐怕就真的拉不下脸来了。尤其是打击澳大利亚心理这件事情美国恐怕是万万不能同意的。

一旦北约不能做出上述承诺,那中国就可以说,既然如此那么上合组织不能承诺未来不吸收古巴和墨西哥加入上合组织, 如果未来北爱尔兰和苏格兰从英国独立了上合组织也不排除吸收这两者加入。 这样一表态,北约脸面又受到打击了。

刚才讲的这些听上去像是闹剧,但若干年后回头看或许也并非毫无价值。我们可以想象,说不定未来终有一天古巴和墨西哥是可以加入上海合作组织的,说不定终有一天独立的北爱尔兰和苏格兰也是可以加入上海合作组织的。 到时候西方国家如果指责中国不给他们缓冲空间,中国可以讲:当年我是想给你们缓冲空间的,但你们不愿意与我们做对等缓冲承诺啊。要不这样好了。既然现在我上合组织扩都扩到你们家门口了,我也不反对蒙古加入北约,只要你们能说服蒙古就行。

最后说一句,如果美国坚持不投共,我支持未来吸收墨西哥古巴进上合组织。不用担心美国对他们怎么样。文斗就是比定力和财力,这个中国占优;武斗反正有台湾押在这里,中国也不愁。因此上面的以蒙古为借口不做承诺还真不全是搞笑。

user avatar

原文出自于那?

美国国务院,FOIA 199504567


那么我们看媒体,2022年1月8日版《经济学人》

《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威胁不太可能使北约退却》

当冷战在 30 年前结束时,西方谨慎地用宽宏大量来缓和自己的得意洋洋。“我没有在柏林墙上跳来跳去,”。 1989 年,在马耳他举行的一次峰会上,乔治·H·W·布什总统向苏联末代领导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指出:“我没有在柏林墙上跳来跳去。”几个月后,美国国务卿詹姆斯·贝克做出了保证在莫斯科对戈尔巴乔夫先生说:“如果我们在作为北约一部分的德国保持存在……北约的管辖范围就不会扩大……向东一英寸。”即使在 1991 年苏联解体时,英国首相约翰·梅杰也重申了这一承诺。 “我们不是在谈论加强北约,”他说。

然而,北约得到了加强。30年来,该联盟已向分隔德国的前前线以东扩展了1000多公里。在挪威北部边缘,一个曾经只与俄罗斯共享一条细长边界的集团,现在包括波罗的海国家、圣彼得堡200公里范围内的前苏联领土和莫斯科600公里范围内的前苏联领土。《华沙条约》的八个前成员国中有七个已成为北约的一部分(见地图)。2008年在布加勒斯特举行的一次峰会上,美国说服北约其他国家宣布乌克兰和格鲁吉亚“将成为”成员国——上个月重申了这一承诺。


《经济学人》倒是省了我的事了。

下次在有人说“人家北约压根没有想把乌克兰纳入成员国”,每次看到这种辩解我都有打人的冲动。

什么文件,什么时间,文件叫什么名字,出自于哪,我都给你标记的清清楚楚。

user avatar

跑中国来争取支持了?

user avatar

翻译:有些中国人一厢情愿地认为北约是和平的组织、北约不会扩张和威胁其他国家。今次我德国佬就来告诉这些自作多的情的中国人你们错了。

user avatar

以为我关心什么北约东扩?

自打1999年5月8日就开始我只关心北约什么时候死。

user avatar

解释其他的有点太啰嗦了。

大家是不是应该开启群嘲模式,用这句话在他的发言下面队形一个?盖楼盖个1w层之类的,那也足够上热搜了。


您说的,您自己也不信。

Du glaubst nicht, was du gesagt hast.

user avatar

战报可以造假,

战线不会说谎→_→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德国驻华大使馆官方账号在社交平台上发文“澄清北约扩张流言”,这背后无疑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举动,其影响和意图也值得细细品味。首先,我们可以从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各国政府与民众直接沟通的重要渠道。德国大使馆选择在社交平台发布相关内容,表.............
  • 回答
    俄罗斯驻德国柏林大使馆外发生外交官坠楼事件,这无疑是一个非常令人震惊和不安的消息。对于这样一个发生在敏感地点、涉及外交人员的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慎的观察和分析。首先,从事件本身来看,官方的表述非常有限,只提及了“一具尸体”和“外交官”的身份,以及事发地点是在俄罗斯驻德国柏林大使馆的区域内。.............
  • 回答
    德国驻华大使贺岩(Jan Christoph Grusche)于2024年10月15日在北京不幸去世,终年57岁。这一消息令人震惊和惋惜。作为德国在中国的最高级别外交代表,他的突然离世不仅对德国外交界是沉重的打击,也引起了中德两国各界的广泛关注。回顾贺岩大使的生平与贡献:贺岩大使是一位经验丰富、在外.............
  • 回答
    德国记者的一番话,无疑是抛出了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在国际舆论场上激起了层层涟漪。将“记者”与“间谍”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职业划上等号,其背后所折射出的,是信息时代下国家安全与新闻自由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博弈,以及地缘政治竞争的加剧。首先,我们得承认,从理论上讲,记者和间谍在某些方面确实存在“交叉点”。.............
  • 回答
    看到日本网民要求德国驻日本大使馆“谢罪”的事件,我个人觉得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但也挺令人深思的现象。它触及到了历史认知、国家形象以及民众情绪等多个层面。日本网民要求德国大使馆“谢罪”,这背后可能是什么原因?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事件的具体背景。通常这类事件的导火索,往往是一些看似细枝末节,但又触碰到特.............
  • 回答
    五角大楼宣布撤离1.2万驻德美军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重大决定,其释放的信号是复杂且多层次的。要理解这个决定,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五角大楼撤军的直接原因和动机: 战略重心的转移: 这是最核心的原因。美国国防部近年来的战略重心一直在从欧洲和中东地区向印太地区转移,以应对所谓的.............
  • 回答
    德国博主海雯娜(Hannah)因驳斥涉华谣言而遭遇多家外媒抹黑和网络暴力的事件,反映了当前国际舆论场中信息战、意识形态斗争和网络暴力的复杂性。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多方面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因素,值得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事件背景:海雯娜的身份与言论1. 身份定位 海雯娜是一位活跃在社交媒体.............
  • 回答
    关于“德国科学家称全球99.5%感染源自意大利北部新冠变体”的说法,目前缺乏明确、公开可查的学术依据或权威报道支持这一具体数据。从科学和事实核查的角度来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信息来源核实:是否真实存在该结论? 截至2023年,尚未有可靠的学术论文或权威媒体报道明确指出德国科学.............
  • 回答
    德国之声中文网在报道五国对华军演时,导语写为「美日印澳法,还没八国」,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引导性和倾向性的表述,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1. 字面意思与表层含义: 列举参演国家: 导语直接列出了参演的五个国家:美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和法国。 暗示“更多”或“潜在更多”: “还没八国”这.............
  • 回答
    德国向乌克兰援助2700枚“苏制防空导弹”一事,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这背后涉及地缘政治、军事战略、人道主义以及国内政治等诸多因素。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 援助的背景与性质 俄乌冲突的持续升级: 自2022年2月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以来,乌克兰面临着来自俄罗斯空.............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德国在11月2日起实施的“封城”措施以及欧洲当前的疫情现状。 德国宣布“封城”一个月(2020年11月2日起):背景、内容与影响背景:德国宣布这一轮“封城”措施,最直接的原因是新冠病毒感染人数的急剧上升。进入2020年10月下旬,德国的每日新增确诊病例数出现了显著的增长,并且.............
  • 回答
    对于德国媒体在指责中国“战狼外交”时,配图误用了“杈”字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图片失误,更折射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包括西方媒体对中国的认知偏差、文化误读、以及在报道中国议题时可能存在的刻板印象和不严谨之处。事件本身:一个象征性的误用首先,我们来看这个事件的.............
  • 回答
    德国汉学家顾彬(Joachim K. Böhm)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评价,尤其是他对莫言、余华、王安忆的“贬低”以及对鲁迅的“抬高”,是一个在中国文学界引发广泛讨论和争议的话题。要理解他的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景、评价标准以及可能的动因。顾彬的背景和学术地位:首先,了解顾彬的身份和背景至关重要。他.............
  • 回答
    针对德国柏林一名区长不愿女友独立隔离,故意感染新冠病毒的做法,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价。总的来说,这种做法不值得肯定,并且存在严重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事件背景(根据公开信息推测): 区长身份: 作为一名公众人物,尤其是一名区长,其言行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和监督。 女友情况: 可能是.............
  • 回答
    德国近期拦截了瑞士订购的医用手套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事件概述:根据报道,德国在疫情初期,特别是针对医用防护物资紧缺的情况下,拦截了从中国出口到瑞士的一批医用手套。这批手套是瑞士政府通过正规渠道订购的,用于满足本国医疗体系的需求。德国的拦截行为被.............
  • 回答
    德国 11 月欧盟调和 CPI(Harmonised Index of Consumer Prices, HICP)同比攀升 6%,这一数字确实超出了许多经济学家的预期,并对欧盟整体的通胀形势和欧洲央行(ECB)的货币政策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要全面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1. 数据.............
  • 回答
    德国柏林反防疫措施游行:一次复杂的社会现象剖析近期德国柏林爆发的反防疫措施游行,以及西方民众普遍存在的对防疫要求的抵触情绪,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这不仅仅是关于口罩或社交距离的简单分歧,而是涉及到自由、权利、信任、信息传播以及不同社会群体的价值观碰撞。一、 柏林反.............
  • 回答
    德国伦理委员会(Deutscher Ethikrat)关于兄妹或姐弟婚姻非罪化的讨论,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涉及到伦理、法律、社会习俗、科学以及人权等多个层面。理解这一观点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核心议题:非罪化而非合法化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德国伦理委员会的讨论并非直接推动兄妹或姐弟合法化婚姻,而.............
  • 回答
    德国大幅增加军费,这个消息在全球范围内都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得从几个层面去解读它,不能简单地把它看作一个孤立的事件。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什么?那就是俄乌冲突。这场自2022年初爆发的战争,彻底打破了欧洲几十年的和平格局,也让德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全威胁。在德国,长期以来,对军事实力.............
  • 回答
    德国自民党(FDP)在2017年大选后退出与联盟党(CDU/CSU)及绿党组建“牙买加联盟”的谈判,这无疑是德国政治舞台上一次具有爆炸性影响的事件。这件事的复杂性和影响深远,绝非一句简单的“退出了”就能概括。要理解它的意义,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德国的政治格局、各方诉求以及自民党的战略考量。背景:一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