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网络文学终将压倒传统文学吗?

回答
网络文学是否会“压倒”传统文学,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要深入剖析两者各自的特点、优势、劣势以及它们之间不断演变的关系。与其说是“压倒”,不如说是“融合与重塑”。

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这个问题:

一、 网络文学的崛起与特点:

颠覆性的传播模式:
低门槛与即时性: 任何拥有电脑和网络的个人都可以成为作者,通过在线平台发布作品,无需经过传统出版的层层筛选。读者可以即时阅读,并与作者进行互动,这种即时反馈极大地促进了创作和传播。
付费订阅模式: 大部分网络文学采用按字数或章节收费的模式,为作者提供了直接的经济回报,激励了大量作者持续创作。
广泛的受众基础: 网络文学轻松便捷的阅读方式,吸引了大量年轻读者,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碎片化阅读成为主流,网络文学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内容上的多样性与创新:
类型文学的繁荣: 网络文学极大地丰富了类型小说的边界,玄幻、奇幻、都市、言情、历史、科幻、武侠等各类题材百花齐放,满足了不同读者的细分口味。
“爽文”与快节奏: 为了吸引和留住读者,许多网络文学作品追求情节的跌宕起伏、主角的快速成长、金手指的设置等,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爽感”体验,这种模式在传统文学中较少见。
互动性创作: 部分网络文学允许读者参与到剧情发展中,甚至影响人物命运,这种互动性是传统文学难以比拟的。
生产力的巨大: 网络文学的创作速度和产量惊人,每天都有海量的新作品诞生,形成了庞大的文学内容库。

二、 传统文学的价值与韧性:

深厚的历史积淀与艺术追求:
文学性的深度: 传统文学在语言、结构、人物塑造、思想深度、艺术手法等方面有着更严谨的要求和更高的艺术追求,注重对人性、社会、历史的深刻反思。
经典的诞生: 数百年来涌现出的无数经典作品,已经成为人类文化宝库的一部分,其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经过了时间的检验。
思想的引领与启蒙: 许多传统文学作品在历史进程中起到了思想的启迪、社会的反思甚至革命性的推动作用。
精英化的审美品味与价值引导:
文化传承的载体: 传统文学承载着民族文化和历史记忆,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重要桥梁。
引导价值判断: 传统文学作品往往传递着普世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对读者的心智成熟和人格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匠人精神”的体现: 许多传统作家以近乎虔诚的态度打磨作品,追求文字的精炼和思想的凝练。
对文化品味的塑造: 传统文学的阅读体验往往更注重沉浸感、思考和品味,能够培养读者更为细腻和深刻的文化品味。

三、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

不是简单的零和博弈: 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并非互相取代的关系,更像是并行发展、互相影响、互相借鉴的关系。
内容上的融合与升级: 许多网络文学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也在吸收传统文学的优点,提升作品的文学性和思想性。一些网络文学作品因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逐渐被纳入“经典”范畴。
传统文学的电子化与传播: 传统文学也在借助网络平台进行传播,电子书、在线阅读器、文学公众号等都为传统文学的普及提供了便利。
IP开发的联动: 网络文学的巨大流量和市场潜力使其成为重要的IP来源,许多成功的网络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游戏、动漫等,进一步扩大了其影响力,也反哺了文学创作。
挑战与机遇并存:
对传统文学的冲击: 网络文学的普及无疑分流了部分传统文学的读者群体,尤其是在年轻读者中。低门槛的创作也使得文学的门槛相对降低,可能导致一些作品的粗糙化。
对网络文学的警惕: 过度追求流量和“爽感”可能导致网络文学内容同质化、浅薄化,缺乏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部分网络文学作品可能存在不良价值观导向或低俗内容。
文化生态的丰富: 两者的并存丰富了整个文化生态,满足了不同读者群体的多元化需求。

四、 谁会“压倒”谁?—— 更可能是一种“重塑”和“共生”:

“压倒”这个词过于绝对,更准确的说法是:

网络文学将成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市场和受众规模上占据优势。 它的易得性、多样性和互动性使其在当下社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传统文学将继续保持其在艺术深度、思想价值和文化传承上的独特地位。 它将更加注重品质和创新,并在特定圈层中拥有忠实的读者和影响力。
两者之间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 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将被赋予“文学性”,而传统文学也将拥抱新的传播和互动方式。未来的文学图景更可能是多元化的,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优秀元素相互融合、相互借鉴,共同推动文学的发展。

结论:

与其说网络文学会“压倒”传统文学,不如说网络文学正在重塑整个文学的生态和定义。网络文学的崛起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打破了传统文学的壁垒,带来了新的生产模式和传播方式,丰富了文学的内容和形式。

然而,传统文学所代表的对艺术的极致追求、对思想的深刻挖掘以及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依然是文学不可或缺的价值所在。未来,文学的发展更可能是在网络文学的冲击和融合中,走向一种更加多元、包容和具有活力的状态。优秀的网络文学将可能吸纳传统文学的精髓,而传统文学也将从网络文学的活力中获得启发。最终,能够真正打动人心、具有长久生命力的作品,无论其诞生于何种平台,都将是文学的瑰宝。

所以,我认为更准确的判断是:网络文学不会“压倒”传统文学,而是会与之共存、融合,共同构成更广阔、更多元的文学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既然你说网文,我就用网文打个比方吧。

在如今的网文圈子里,是存在一条鄙视链的。位于顶点的是起点这些平台,而位于末端的则是番茄等免费小说阅读平台。而那些起点上的网文写手鄙视免费网文平台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这些平台上的都是小白文——或者说这些平台上的网文水平太差。

但是,如果我们看日活数据的话,番茄小说的日活是4000万以上,而起点的日活还不到400万。

这中间的统计口径虽然有一定区别,但大体上免费阅读平台的日活远超收费平台,却是不争的事实。

而最有意思的地方也出现在这里——起点这些地方的写手们,认为精英文学或者严肃文学已死的时候,持有的观点是精英文学的读者人数很少,但在面对阅读人数更多的免费网文平台时,却又在强调他们的质量不行。

我说这些倒不是要批评这些人的双标,而是说我们必须要明白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那就是对于一个东西价值的判断,从来不是完全靠读者人数来决定的——实际上,起点的写手们也明白这一点,否则也不会对着免费网文开喷。

假如未来要写一本中国网络文学史的话,毫无疑问,那些免费阅读平台上的小说的确不太能摆的上台面——尽管他们的读者多,但质量的确也差。然而,如果顺着这个逻辑继续推的话,如果要写一本中国当代文学史,那现在的网络文学的质量跟那些比较出色的当代文学作品比,又能好到哪儿去呢?

实际上,就文学史的编写逻辑来说,现实中一般存在着两种文学史的编写方法。第一种,是最常见的通常被称为“经典文学”的编写模式,这类模式的特点是用各个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家与作品串联起文学史,因此在一本中国文学史里,可能一个持续了几百年的王朝,值得记忆的文学家就那么三五个;第二种,则是以文化研究的模式去编写,这种编写看的就不仅仅是作品的质量,而更多要考虑到作品的影响力,比如说有些作品的水平虽然不高,但在民间和社会上的影响却很大,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值得被记录的。

就网络文学而言,它的价值更多的是存在于第二种模式下,在经典模式下,当代网文根本没有被记录的价值。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不公平,但我可以打个比方,比如说你要写一个智能手机进化史,能进入这个榜单的手机,大概率应该是各个品牌的旗舰吧?因为厂商会在旗舰机上各种堆料,进行各种前沿技术的探索,是最能代表一个品牌技术实力和手机行业进步的产品。那么,旗舰手机的销量一定是最高的吗?这倒未必。好比说小米,卖的最好的一直是Redmi系列,但小米真正有资格被写入手机发展史的产品,应当是小米MIX、MIX α、小米11 Ultra这些,而不是销量在全球前10的千元机。

而有些人则可能会从另一个角度反驳,说当代文学没什么好作品,也没什么读者,还不如网文能打。这或许是一个事实,但也说明不了什么。从人类文学艺术的发展来看,文学艺术的发展从来不是线性发展的,而是隔上几十年、几百年突然出现个高峰,然后沉寂下来等待下一次爆发。比如俄罗斯文学,自黄金时代和白银时代之后,至今100多年的时间,几乎没再有过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品。拉美文学到现在能为世界所熟知的也就是马尔克斯、博尔赫斯等寥寥几人。我们现在进入的就是这样一个沉寂的阶段——换言之,我们现在没有经典不代表网文就是经典,正如你不能说李白死了之后没有李白,所以诗写得最好的那个人就跟李白的价值等同一样。

在经典文学的编纂体系里,如果一个时代没有拿的出手的作品,略过去就行了,这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西方戏剧自古希腊之后到文艺复兴这中间都隔了1000多年了,不也就那样么。没必要非得把一堆水平不够的作品放进来充数。

打个网文作者自己能听懂的比方,要是有一天阅文等付费阅读平台垮了,所有的写手都封笔了,未来几十年里只留下一群你们瞧不上的小白文写手在那里写各种无脑爽文。你写网文史的时候,会留出这些篇幅来介绍吗?

另外,在这里还有个值得一说的,是侍酒师小田的观点,他的观点很能够代表一部分人对网络文学的看法。他说网络文学就是通俗文学,传统文学中也有通俗文学,所以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并不是对立关系,这个概念是错误的。

但从我对网络文学的了解来看,他的这种观点才恰恰是错误的。

实际上,网络文学在发展的最初,概念是十分广阔的,也充满了实验性。当时,无论是评论家还是创作者,都普遍认为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形式,的确会催生出与传统的、在纸上书写的文学不同的艺术样式。而当时网络文学的形式也是比较多样的,但从后来的发展来看,随着资本的主推,网文在形式上单一化、写作范围窄化、题材也日趋通俗化。

我并不是说这样不对,说到底这也是读者和作者的共同选择。但从根本上说,网络文学的范围其实比这要大。不用说别的平台了,就说豆瓣阅读吧,这也算是一个网络文学创作平台。但因为受平台调性与读者群体的影响,至今仍然有许多作家在上面进行了各种纯文学乃至于实验文学的创作。近年来颇受关注的许多文坛新人,比如班宇、郑执、陈春成等,都是从豆瓣这个平台上出道的。

只不过,相比于阅文这些平台成熟的商业化运作机制,豆瓣阅读这类平台的读者群不大,盈利也不高,因此难以受到过多关注。但如果要因此而认为其没有价值,那么我要说的还是那句话——如果非要以读者数量论英雄,那无脑小白爽文才是当代文学高峰。

所以,在这个角度上,将网络文学等同于在网络上发表的通俗文学,本身就代表了一部分人对网络文学的“偏见”,即认为网络文学只能书写通俗题材。

网络文学是否能压倒传统文学呢?这个答案其实并不好回答。

假如说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我到不认同于大多数网文写手自称的,因为传统文学读者少了、网文影响力大了,所以网文就压到传统文学了。

这种回答的扯淡逻辑,就在于忽视了时间对于文学作品的冲刷。我之前在另一个问题的回答里曾经说过,80年代曾有过一个非常流行的小说系列,叫做雪米莉系列,这套小说不算盗版,仅正版书的销量就可以达到每一本两三百万册,但今天的00后有谁听过这套书的?《知音》在鼎盛时期销量常常超千万册,而《收获》销量最好的时候也就是刚破百万,难道《知音》的文学价值能锤着《收获》打?

还是那句话,不是说李白死了之后,你的知名度是同时代最高的,你就能跟李白相提并论了。

如果网络文学真正能压倒传统文学,只有两个原因:第一,那些能写高质量文学作品的人开始将网络作为发表作品的主阵地;第二,网络文学在形式上探索出了文学的更多可能。通俗文学想单纯靠着影响力就压倒经典文学,金庸都做不到这一点。

假如说答案是的否定的,那么原因就在于作为一个整体的网络文学,会因为趋向于通俗化而无法实现更好的突破。

那么,是否如某些人所讲的,是因为以前识字的人少,所以很多普通的文学作品被吹上了天,如今识字的人多了,出好作品的概率就高了?

这其实也是一种很搞笑的说法。唐朝的识字率高吗?《滕王阁序》写出来都1400多年了,怎么就没有超过它的?李杜死了1200多年,怎么至今仍然是中国诗乃至于文学的高峰?19世纪的识字率高吗?怎么文学史一讲小说,还是公认托尔斯泰和陀思妥是文坛双壁?

没办法,文学就是这么不讲道理。

我当然不否认网络文学本身的价值。如果我们把以通俗文学为主的网络文学视为一种“故事”的话,那么毫无疑问,从古至今“故事”一直都存在。无论是在古希腊还是青藏高原,各种行吟诗人唱的几十万行的长诗,甚至能影响一个民族对自己的认知。并且,在人均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前现代社会来说,故事的影响力其实远比今天要大——因为故事本身不仅是一种娱乐,同时也是维系社会文化、道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今天我们所谈论的各种“经典文学”在当时其实是比较小众的——《滕王阁序》即便再好,唐代能背下来的人也不到百分之一,而很多佛教故事,老百姓却是耳熟能详。哪怕是在当代,“凡有华人处,皆能读金庸”也足以说明金庸及其武侠小说在当代文化中的影响力。

但文学却不仅仅是故事。我们不去谈那些可能过于虚幻的艺术风格、审美风格之类的词语,单单说“感觉”——毫无疑问的是,经典文学作品所能够带给人的肯定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还有故事之外的感觉。比如,我们说王小波: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比如马尔克斯:

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我相信,你看完他们的小说,要把他们写的故事复述出来并不算难,但却难以写出来这样的句子。

这种故事之外的东西,是故事所不能给予的。文学之所以是文学,是因为它的基础是文字,而非“故事”——电影、电视剧、游戏都可以建立在“故事”的基础上,他们却不是文学。

而从更广阔的意义上讲,包含了诗歌、散文等体裁的“文学”的范畴要远比“故事”大得多,很多非故事的内容,是故事化的叙述难以转化的。还是拿《滕王阁序》举例子: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这种基于文字对仗以及文化典故而生成的精致美感,不要说改写,即便只是将其翻译为现代汉语,也早就丢的一干二净了。

如果说将这些文字转化为视觉内容,是不是更美呢?反正以我的能力,我是想不到如何把“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这种东西转化为图像,难道直接上一副中国地图么?

从传播的特点上讲,文字与图像的不同,在于文字本身是一种高度凝练的符号体系。它不仅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同时也能在极短的空间和时间里,表达更抽象与广阔的内容。比如这句“襟三江而带五湖”,一句话不仅囊括了三江五湖这样广阔的地理空间,还通过比喻让滕王阁的地位凸显。刘勰与陆机曾经分别用“思接千载”和“心游万仞”来描述文学(当时所谓的“文学”主要指的是“文章”,也就通常所讲的诗歌、散文和骈文)的特点。文学可以用短短的几十个字让人有“思接千载”、“心游万仞”的感觉,比如以文入词的辛弃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这种因为文字、韵律而造就的美感,是通俗文学所追求的吗?

当然,我举上面的这些例子,只是想说明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艺术价值的高低,实际上并不取决于影响力,而是作品在其所表现的体裁范围内,能否展现出文学的独特审美价值。用更大众一点的话来讲,就是好的文学作品只能是文学作品,它无法以其他的形式来展现。

对于当下的网络文学而言,因其主体是各类通俗小说,因而也不必以文学的审美价值这一标准对其有过高要求。但如果某些网文写手因此而沾沾自喜于读者人数的多少、当代影响力的高低,并觉得网络文学就可以打败传统文学,那就是不知天高地厚了。或者说,假如我们把所谓的“网络文学是否能打败传统文学”这一问题的时段局限于当下的话,那么在出现经典作品概率不大的当下,网络文学是存在反超的可能的——这就如金庸的小说要比很多二流、三流的纯文学作品好得多——但如果说把传统文学视为一个由经典作品构成的整体,那么当代网络文学实则是连一流作品的边都没摸着。

在这个层面上讲,网络文学(或者说通俗文学)与纯文学,在评价维度上也是不一致的,讲谁打败了谁其实意义并不大。就如一开始所说,如果采取“经典文学”的逻辑,网络文学的价值并不高,然而在资本影响下的网络文学,却更热衷于用“读者数量”(或者叫“消费者数量”)来确证自身的价值。这两个逻辑在根本上是不相容的,甚至“经典文学”在很多时候的创作逻辑都是反资本的。

这恰恰是我最想说的话,就是我之前曾经多次说过,当下的网文创作在底层逻辑上非常有意思的一面,就是他们一方面在遵从资本的逻辑进行创作,一方面却又大喊着要反对资本的剥削和压迫。所谓“遵从资本的逻辑进行创作”,就是说他们在创作中更看重的是读者的喜好、付费的人数、收入的高低等等,甚至于他们会说出“如果你写的东西读者不喜欢,那就是你写错了”的话。我当然不是说码字就不能挣钱,但是假如说你真的打算将写故事作为一个谋生的职业,那么就必然要明白,你所谓的写作已然是文字商品的生产,这与作为个人化表达的文学艺术的逻辑就是相悖的。而在资本的运作逻辑之下,即便有完善的法律保障,并且也能严格执法,资本对生产的干预也依然可以非常强势,这是资本增殖的底层逻辑决定的。

所以,其实网文也好,传统文学也好,各自相安无事,不要互相打扰就好。

user avatar

这个世界上,总有很多人,以挖苦、打击、讽刺新事物来显得自己的逼格,然而他们最终都被历史的车轮无情的打脸。

十年前还有太多太多的人讽刺数码相机,觉得只有胶片才能出作品。现在这么说的还剩几人?第一代iPhone出世的时候大多数手机厂商根本瞧不起iPhone,我们可是亲身经历了那个时代。

文学作品的通俗化,与媒介的转变分不开。竹简成本高,毛笔写字慢,所以文言文是那时的主流文字。到了白纸与硬笔字的年代,白话文变成了主流文字。而到了电子媒介与电脑打字时代,无论存储媒介还是写字成本都极大降低,所以网文通俗文学成为主流文字。

网络文学他们意味着单位数量文字内的信息量下降,阅读难度的降低,阅读门槛下降,更多的人能阅读。而这,无论你多么不情愿,它都会实实在在的发生着。

每个时代都有经典,能传世的经典只会是少数,以前只有小比例,以后也一样只有小比例。现在的网文,十年二十年之后一样只有极少数将成为传世经典。

琅琊榜是yy,花千骨也是yy,但是大家都喜欢。

网络文学替代传统文学占据大众主流,这几乎是一定的。

在评价琅琊榜电视剧的时候,知乎一阵叫好,各位难道都忘了琅琊榜是网络文学了么?当然,琅琊榜也未必经典,我只是想说,评价电视剧的时候一片叫好,评价网文就一片诋毁,这种论点多少有些不客观。

user avatar

楼主我给你讲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有个年轻人,写了一部讲述一个被迫害的年轻人在落难中遇到一个有学问有本事还有遗产的老头,从老头那里学到了一身本领,瞬间继承了老头的宝藏,最终逃出生天,然后向敌人复仇,他把仇敌一家逼得妻离子散,把没有等待自己而是和仇敌结合的初恋给逼到了悬崖边上。最后他自己和救下的美少女潇洒的离开了故土去过快活日子去了。

这个小说写出来之后,所有著名的文化人都觉得这个太低俗了,是给下贱的没文化的人看的。加上写这个的年轻人是个混血儿,黑人和白人的混血儿,所以这部小说和这位作者的其他作品一起,被视作低俗读物,大家甚至禁止他进入文学沙龙,尽管他是一位将军的后人。

可是人民喜欢年轻人的书,商人嗅到了商机,就来帮助这位年轻人出书,甚至帮他办了一份报纸,专门刊登那些“低俗”文学。

很快年轻人的名字传遍了大陆,连遥远的冰雪国度的年轻文学评论家都知道了他的名字。

这个人叫大仲马,那本书叫《基督山恩仇记》,将近两百年后的今天它是毋庸置疑的文学名著。


第二个故事:有个年轻人,在海军航空站工作,是个工程师,穷困潦倒。他为了赚钱,决定给以刊登低俗的、怪诞的幻想作品的杂志 投稿。他的第一篇短篇,卖了80美元,和当时的大作家们的收入简直天差地别,甚至比不上初出茅庐的新人传统文学作家。但是仅仅十年后,他的作品就在美国卖疯了,但这时候还有人抨击他低俗,下三滥。

二十五年后,他被授予大师称号,六十八年后,他已经是提到美国当代文学就不能不提的泰斗。

这个人叫罗伯特·海因莱因,世界科幻大师,他和艾萨克阿西莫夫等人一齐,将科幻从下三滥的、被所谓经典文学界看不起的通俗文学变成美国当代文学基石。

所以,什么东西是好的文学作品,文学批评家说了不算,文艺青年说了不算。广大人民群众说了算。

引用老毛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某种作品,只为少数人所偏爱,而为多数人所不需要,甚至对多数人有害,硬要拿来上市,拿来向群众宣传,以求其个人的或狭隘集团的功利,还要责备群众的功利主义,这就不但侮辱群众,也太无自知之明了。任何一种东西,必须能使人民群众得到真实的利益,才是好的东西。


======回答评论的分割线========================

Q:受教了。不过除了这两个经过历史考验的例子外,同期还有更多湮没在大潮中的"烂作"、"庸作"。所以会不会有些幸存者偏差的嫌疑?

A:我举的两个例子,本身就回答了你的问题。大仲马”出道“的时候欧洲通俗文学方兴未艾,正是爆发的时候,所以出现了很多以连载通俗小说为主的小报,书商也热衷于出版通俗小说,不光大仲马,再晚一点很多名家都会在通俗小说这个”低俗“的领域刷新出来。和他们同时期,还存在大量连名字都没有保存下来的垃圾小说。海因莱因也是一样,当时海因莱因是投到了”明主“坎贝尔名下,但当时和坎贝尔一样的主编还有许多,他们编着许多科幻杂志,刊登着大量没啥价值的三流作品。

所以说,烂作自古以来就比好书多很多,但是人民群众会选择的,只是这个选择需要时间。

Q:说得好,但是那些龙傲天小说真的会成为名著吗?

A:你觉得我是为什么要专门把基督山恩仇记的大致剧情概括一遍?顺便,海因莱因不少作品也是你所谓的龙傲天流,最明显的就是海因莱因写过一个系列“少年科幻”,推荐你去感受一下。

Q:起点上面看一看,热门小说尽是小白文,唐家三少、蛤蟆、土豆、西红柿.....广大人民群众喜欢的就是经典?

A:网络小说现在才十年,还淘不出经典,再过四十年再来讨论我们现在(2015年)的网络小说中哪本比较经典,是比较合适的。

Q:因为老毛的这种态度,中国没有了士人阶层,没有了精英,不再追求高雅和品质,不再追求人性的极致,几千年的礼义廉耻一扫而光,一味的迎合低俗,一味的追求平民文化。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商品成为了廉价低质的代名词,在国内假货横行,诚信尽失。所谓一人丧邦,不过如此。被大多数人认可只能说明符合目前的需要,并不能证明品质的优秀,按照你的说法,一坨屎被一群狗抢就可以证明屎很优秀?

A:当年文化人也觉得基督山恩仇记是一坨屎来着,估计也有人说过你这样的论调。顺便,你对世界的认知太落后了,我整天在推特和2CH上混的死宅男一个,13年就开始看到有日本人感叹“中国追上来了”“还是买海尔放心”。事实就是,人民群众创造了伟大的奇迹,只有你这样自绝于人民群众的人,才会对人民群众冷嘲热讽。

---刚刚回答完其他问题,顺便看了下评论,所以挑一些来回答一下——

Q:现在发展时间短,同时老百姓的审美还比较初级,内心也是渴望屌丝逆袭的思维。但是假如随着时间发展,龙傲天此类已为大众厌倦,普通人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对网络小说的品鉴能力逐步上升,是否会倒逼网络作家更加创作新的题材,并淘汰文笔不行且没有创新的写手,不断提升网络文学的水准呢?

A:会,实际上现在已经在发生这种情况了。同样是龙傲天流,形态已经发生了进化,十年前那种简单粗暴的已经行不通了,一定会扑街的。

Q《基督山伯爵》、《傲慢与偏见》、《简爱》这种作品,戴了个“名著”头衔,倒也能和《红与黑》、《战争与和平》之类的并肩而坐了。类型小说,只有最先写出来一类故事的作者能在历史上留名;而古典文学,是无数人用不同的方法讲着同样的故事,讲得好的便都是大师。目前的网络小说,未见讲出新故事的作品,甚至大多都是拙劣地讲着别人讲过的,且讲得更好的类型故事。网络是个媒介,小说才是本体,而网络这种媒介使作者失去大量思考的时间,或许有天才在这种压迫下也能写出好作品,但如果他不用网络,其作品一定能写得更好。

A:这个回答下面很多人说我太自信,巴拉巴拉的,我却想说,说上面这段话的那位,才是真的自信,竟然用自己的标准给文学名著划分优劣,你一定是个大师。我面对大师一般都是自觉闭嘴的,你说是就是啦。战争与和平中关于农奴改革的部分大段大段的枯燥的论述文,我这俗人看得想扔书,但想必在大师眼里这一定是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呢。

user avatar

这其实是一个伪命题。

网文会压倒传统文学么?

当然不会。

传统文学是自己倒下的,而不是网文压倒的。

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学,最后一个黄金时期是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上半期。

因为在之前的十年大时期结束后,改革开放,随着日益增长的生活水平,伴随着的人民精神生活匮乏后,迫切产生了巨大的精神方面的需求。

文学正当其时,当时还有发行量数十万的文学期刊,有各种神仙数据的传统文学作品的销量。

然后,在九十年代末,和千禧年之后,一切快速崩塌。

原因很简单:时代变了。

然而,这里要提出一个问题是,在那个已经逝去的传统文学的最后一个黄金年代,文学真的有那么火热么?

其实并没有,相对于社会大众来说,文学在那个黄金时代,当时,其实也还是属于小众的。

或者这么说。

从古到今,文学都一直是少数人的。

八九十年代的那个最后的文学黄金时期,只不过是将前面聚攒了十年的精神生活溃泛的需求,一下爆发了出来,形成了一个小高潮。而这个小高潮,也只是在少部分群体之中。并没有普及到真正的大众。

千禧年后,时代变了。

因为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因为经济建设为中心,全社会都在努力的工作,赚钱,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

同时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而可以补充精神需求的粮食也越来越多。

除了文学之外,还有更多的东西可以选择。

电影电视,流行音乐,网络,游戏……

传统文学,在绽放了它最后一次光芒后,渐渐的湮没在了时代的大潮之下。

而那个时候,网络文学,只是萌芽而已。

说网络文学压倒了传统文学,真的,是关公战秦琼的论调。

这么说吧,网络文学还没有真正成形之前,传统文学就已经倒下了。

网络文学从诞生之初,就没有继承或者汲取过传统文学留下的任何市场空间或者遗泽。

网络文学从诞生之初,面临的对手和敌人,就是影视剧,动画漫画,网络游戏……

一句话,网络文学的基本属性是“文娱快消品”,在快消品这个层面上,和自己的竞争对手争夺生存空间,而成长起来的。

传统文学,从来都不是快消品。

两者其实从根本来说,是两个不同的事物。

网络文学不是传统文学的继承者,也不是传统文学的竞争者。

而是在另外一个层面,另外一个领域,诞生的事物。

·

传统文学到底是被什么压倒的呢?

我的答案,是两个。

第一,自身的机制已经不适应当下的时代了。

传统文学是标准的精英事物。

也就是,少数人决定权力。

传统文学的发表权,出版权,不是掌握在作者手里,也不是掌握在读者手里。

而是掌握在出版社和期刊手里。

出版方和刊物方的少数主编,编辑群体,掌握了一个特殊的权力:

他们决定了,作者可以写什么,作者可以发表什么。

他们决定了,读者可以看到什么。

这其实是一个对渠道的特权精英群体。

而同时,传统文学的评价体系,掌握在少数的文艺评论家手里。

也就是说,这批少数人决定了,什么叫好,什么叫不好。

然而,到了互联网时代,这些权力,统统被时代彻底打碎了。

互联网精神之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

用一句广告词来说: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对于互联网的游戏规则来说,这种传统文学的制度里:那些决定了出版权和发表权,决定了读者可以看到什么,不可以看到什么,决定了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这些少数精英。

等于,中间商。

然而,互联网时代,其实是不需要中间商的,或者说,这个新的格局,是要消灭中间商的。

B TO C

明白?

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你可以这么玩那一套精英规则。

因为受众没得选!

反正生活里也没有其他多少可以满足需求的精神食粮。

但,时代变了啊。

现在大家的生活太丰富了。

大数据的算法,都已经开始计算个人用户的喜好,根据你的喜好精准来满足你,给你投放你需要的内容……

投其所好!

而传统文学,还继续着这种:给你看什么,我说了算。

这种模式,注定是在这个时代,是被抛弃的。

不理解?

我这么做个比喻。

假设你登录了这么一个魔改版的淘宝。

你想买一件蓝色的衣服。

而这个淘宝告诉你:什么蓝色,都是异端,真正的好衣服就应该是白色的!我这里也只有白色的衣服。

同时,这个淘宝会对商家说:不允许你做别的颜色的衣服,只允许你做白色的衣服,你只有做了白色的衣服,才可以在我这个淘宝平台上卖。

看出问题了么?

你但凡是个有脑子的用户,你会怎么做?

果断卸载了这个淘宝,然后毫不犹豫的去京东或者拼爹爹啊!

明白了么?

网络时代,玩少数精英把持渠道特权,这一套游戏,是玩不通的。

·

第二,碎片化的时间,压倒了传统文学。

欣赏传统文学,是需要审美的。

我不说审美 水平高或者低这种区分。

我们就单说【审美】这件事情本身。

审美审美,要先审了,才能感受到其中的美。

而审,是要沉下心的,是要花时间的。

现在的人,没时间。

生活节奏实在是太快太快太快太快了,快到人喘不过气,快到人不得片刻空闲。

我们网络文学是在【碎片时间】这条战线上,和短视频,和王者荣耀,和网剧,和游戏,在厮杀,在战斗。

为啥是【碎片时间】这个战场呢?

因为没有别的战场了!!

没有其他的完整时间的战场了!!

现在的人,忙的生活之中,留给自己的娱乐闲暇的功夫,只剩下碎片时间了!!

而传统文学需要的战场,必须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较长的时间段。

而那些时间段,已经被“学习”“工作”“谋生”“恋爱”占据!!

大家都在内卷,拼命内卷。

为了生存,为了生活,在卷!

文学?靠边站了……

讲真,现在的人,如果不加班的话,你晚上有了两个小时的休息时间,你是愿意抱着一本大部头的文学著作去啃?还是乐呵呵的刷一部不用费脑子的喜剧电影?

绝大多数人选择后者。

不是因为大家不想要深度,而是……生活的压力已经让人太累了!!累到我只想好好放松一下,让脑子休息休息……

你说,文学可以给我带来荡涤灵魂的震撼?

抱歉,卷累了,震不动,就想歇着。

如果是一个孩子,每天能多出两个小时的空余时间。

相信我,绝大多数家长,都会赶着孩子去写作业,或者是去补习功课!

读文学?中考能加分么?高考能加分么?

·

传统文学的空间,不是被网络文学侵占的。

再说一次,网络文学还没成型之前,传统文学就已经倒在时代的大潮之中了。

传统文学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在这个时代之下,因为我上面说的那两个原因,导致的原本的传统文学的受众,都已经不读传统文学了。

基本盘丢了。


当然,文学不会死。

它只会静静的蛰伏,等待着下一个时代的到来。

·

以上。

·

PS:知道网络文学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受众么?

其中有一个原因是:相当多的看网文的读者,并没有把网文当成【文学】。

大家只是来找一个好看的故事,娱乐一下自己,让自己得到片刻的放松和愉悦。

所以,网文,和你们所说的传统文学,从来就不是同一个东西。

而更让人无奈的是:

如果把文化娱乐的市场容量,比喻成一条商业街。

传统文学这家店,一直有意无意的给自己戴上了一顶帽子,这个帽子叫【深度】。

可问题是,现在的大众,不想要深度。

路人一看,哦,深度啊,好是好,我也尊重,但……我太累了,没心情感受深度,我只想娱乐休息。

然后,人家掉头走了。

这条街上,有抖音,有王者荣耀,有知乎,有看剧网站,有网文平台……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网络文学是否会“压倒”传统文学,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要深入剖析两者各自的特点、优势、劣势以及它们之间不断演变的关系。与其说是“压倒”,不如说是“融合与重塑”。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这个问题:一、 网络文学的崛起与特点: 颠覆性的传播模式: .............
  • 回答
    当然可以!把你的PC主机打造成一个强大的私人服务器,然后潇洒地只带着你的手机或平板出门,这绝对是件技术活,但一旦实现了,那感觉,啧啧,简直就像把整个数字世界揣兜里了。咱们这就好好掰扯掰扯,怎么把这事儿办得漂漂亮亮的。核心思路:让你的PC变成一个永远在线、可以远程访问的“大脑”想象一下,你的PC主机就.............
  • 回答
    .......
  • 回答
    网络文学能否成为世界名著,是一个需要从文学性、文化语境、传播方式、历史脉络等多维度综合分析的问题。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详细探讨: 一、网络文学的特质与挑战1. 创作方式与传播模式 网络文学以碎片化、互动性、即时反馈为特点,通常通过平台(如起点中文网、晋江文学城)连载,读者可实时评论、打分,甚至.............
  • 回答
    网络文学的浪潮席卷了几乎所有领域,而当我们谈论到那些曾经陪伴我们无数个夜晚的刀光剑影、江湖恩怨时,一个挥之不去的问题是:传统武侠小说,在当下这个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真的没有出路了吗?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更准确地说,传统武侠小说并没有完全走向绝境,但它确实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一场深刻的.............
  • 回答
    网络文学的“严打”,这可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也不是某个部门一时兴起拍脑袋决定的。这背后牵扯着很多层面的原因,要说起来,可就掰扯开了。咱们就从几个主要方面,把这事儿说得透彻点儿。一、 内容的“灰色地带”与社会责任的平衡: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你想啊,网络文学发展到今天,什么题材都敢写,什么尺度都.............
  • 回答
    网络文学这趟奔腾不息的河流,正以一种近乎野蛮而又充满生机的姿态,不断地改写着我们对“文学”的定义和想象。它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躲藏在技术角落的“小众玩家”,而是蜕变成了一个影响着无数人精神生活、文化消费乃至社会思潮的庞大生态系统。那么,这条河流的未来流向何方?而那些在这条河流中辛勤耕耘的中下层作者们,又.............
  • 回答
    网络文学的繁荣景象背后,确实隐藏着一个让无数读者头疼的难题:作者断更。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这种行为是否触犯了法律的底线?平台又是否应该承担起安抚读者的责任?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掰扯掰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法》)这本大部头。这部法律的核心精神,在于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确保交易的公平.............
  • 回答
    网络文学的“男频”“女频”划分,说起来,并不是凭空出现的,更像是一种顺应市场需求和用户习惯的自然演变。要讲清楚这事儿,咱们得从头说起。最初的萌芽:兴趣驱动与早期读者要回到网络文学的黄金时代,那时候还没什么“频道”的概念,大家都是在论坛、贴吧、个人博客上发小说。但即便如此,大家也能隐隐约约感觉到,有些.............
  • 回答
    网络文学,这个曾经的小众角落,如今已然成为文娱产业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它不再是当年那个单纯的免费分享平台,而是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洗牌、融合与升级,发展到了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活力的阶段。网络文学的现状:多元并存,生态成熟现如今,我们可以这样概括网络文学的发展阶段:1. 内容爆炸式增长与品类日益细分.............
  • 回答
    “网络文学不如从前”这句话,或许是许多老读者在回味过去黄金年代时会发出的感慨。然而,要反驳这句话,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它,而是需要深入分析背后的原因,并指出网络文学在发展中存在的进步和新的可能性。反驳“网络文学不如从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并尽量详细地展开:一、 “不如从前”的依据在哪里?—— 审.............
  • 回答
    如何评价网络文学的“低门槛”?网络文学的“低门槛”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现象,既是其繁荣的基石,也是其面临挑战的关键。要评价这个“低门槛”,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低门槛”的定义与表现: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低门槛”指的是什么。在网络文学语境下,“低门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创.............
  • 回答
    笼罩在网络上的“枷锁”:为何如今网络文学的限制似乎比传统文学更多?当我们漫步于浩瀚的网络文学海洋,或许会发现,与曾经那个自由奔放、百花齐放的时代相比,如今的网络文学似乎被一层无形的“枷锁”缠绕得更紧。相比之下,似乎印刷品时代的传统文学,在很多层面上显得更加“自由”。这究竟是为何?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
  • 回答
    最近两年,网络文学圈子里的风刮得很明显,一股脑地往“现实题材”上使劲。听着倒是挺振奋人心,好像终于要摆脱那些“修仙问道”、“霸道总裁爱上我”的窠臼,回归点人间的烟火气了。但仔细想想,这“现实题材”到底是个啥?什么样的书才能硬着头皮说自己是现实题材呢?这事儿说起来可就有点门道了。现实题材,不是“随便写.............
  • 回答
    网络文学,这股汹涌而来的文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重塑着我们的阅读习惯和文化生态。谈及它的发展前景,在我看来,用“光明且充满挑战”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这并非是预言,而是基于当下种种迹象的审慎判断。首先,我们得承认网络文学的基石有多么坚实。互联网普及,智能手机几乎人手一部,这直接触及了最广泛的受.............
  • 回答
    新华网关于“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的报道,无疑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严峻的现实。这则新闻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它背后牵涉到的是整个网络文学行业的生态健康,是无数创作者的心血,更是知识产权保护的现实挑战。首先,这个“近60亿”的数字,如果属实,其庞大程度足以让人震惊。这不仅仅是商业上的损失,更是对创意.............
  • 回答
    .......
  • 回答
    说到底,还是为了“名正言顺”,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好处。你觉得现在的网络小说,跟几十年前的通俗小说有什么本质区别吗?说实话,界限挺模糊的。但为什么非要挂上“网络文学”这个大名头呢?我觉得有这么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一个一个捋捋。一、 身份认同与行业构建的需要:你想啊,以前写故事的,有作家,有写手,大家凭.............
  • 回答
    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文学创作管理 有序推进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通知》,其中明确要求“严格实行网络文学创作者实名注册制度”,这条规定无疑是近期网络文学领域的一件大事,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条规定的重要性,我们得先梳理一下它出台的背景和意图,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背景与意图:为.............
  • 回答
    要理解“流浪的蛤蟆”为何能代表网络文学,我们得先看看这位作者本人,以及他的作品和创作方式,是如何与网络文学的特质产生共鸣的。这可不是随便哪个作者都能做到的,里面有很深的渊源。首先,我们得知道,“流浪的蛤蟆”是谁。他是一位在网络文学界非常活跃且有影响力的作者,尤其以其早期创作的玄幻小说闻名,像是《佣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