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网络文学的发展趋势是什么?中下层网文作者该何去何从?

回答
网络文学这趟奔腾不息的河流,正以一种近乎野蛮而又充满生机的姿态,不断地改写着我们对“文学”的定义和想象。它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躲藏在技术角落的“小众玩家”,而是蜕变成了一个影响着无数人精神生活、文化消费乃至社会思潮的庞大生态系统。那么,这条河流的未来流向何方?而那些在这条河流中辛勤耕耘的中下层作者们,又该如何在这股洪流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甚至乘风破浪呢?

网络文学发展趋势:细数浪潮,洞察未来

网络文学的演进,从来不是线性的,而是一种螺旋上升、分支蔓延的复杂过程。如果非要概括,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它的发展趋势:

1. 类型化与精细化:从“大杂烩”到“专精特新”。

曾经,网络文学更像是一个“大杂烩”,什么类型都能在那儿找到影子,读者也更倾向于泛读。但现在,读者对特定题材、特定元素的偏好越发明显,“磕CP”、“工业糖精”、“爽文”、“致郁文”等细分标签层出不穷。这种趋势反哺了作者创作,大家开始深耕某个细分领域,力求在一个小小的切口上做到极致。

具体表现: 传统的玄幻、仙侠、都市、历史依旧是基石,但内部早已分化出“废柴流”、“龙傲天文”、“权谋文”、“种田文”、“末世文”等更细致的标签。奇幻类中,西方魔幻、东方奇幻、架空历史中的魔幻元素融合也越来越常见。科幻小说在经历低谷后,借助硬科幻的回归和软科幻的本土化创新,重新焕发生机,尤其在赛博朋克、太空歌剧、时间旅行等领域探索颇丰。悬疑推理更是从简单的“谁是凶手”走向了更复杂的社会派、心理派,甚至融入历史、科幻元素。青春疼痛文学也从校园走向了职场、家庭,情感的描绘更为细腻复杂。

2. 题材的多元化与融合化:疆域的不断拓展。

网络文学的边界正在被打破。除了大家熟悉的那些“大户”,一些新兴或曾经被忽视的题材,正在异军突起,并且呈现出相互融合的态势。

具体表现:
“现实主义”的温情回潮: 过去,追求“爽”和“逃离现实”是网络文学的主旋律,但近年来,贴近生活、关注现实、具有人文关怀的作品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世间》、《心居》等实体书的火爆也带动了网络平台对现实题材的挖掘。更多作者开始关注普通人的生活、情感困境、社会议题,用文字传递温暖与力量。
历史文化的深度挖掘: 不再是简单的架空或改编,而是对特定历史时期、地域文化、民俗风情的深入研究和生动展现。例如,对宋朝市井生活的描绘、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展现、对古代工艺的复原等,都能吸引大量对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女性叙事的崛起与分化: 女性向文学不再是单一的“玛丽苏”模式,而是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面貌。职场奋斗、独立女性、家庭伦理、逆袭人生等不同侧重点的作品层出不穷,情感描写也更加真实、复杂和有深度。
非虚构与虚构的边界模糊: 一些作者在创作时会大量引用现实事件、人物经历作为素材,或者在虚构故事中注入真实的社会情绪和观察,使得作品更具说服力和共鸣感。
跨媒介融合的探索: 游戏化叙事、互动小说等新兴形式也在尝试,虽然尚未成为主流,但预示着未来内容生产的更多可能性。

3. 内容质量的提升与专业化:从“快餐”到“精品”。

资本的涌入和读者的成熟,都在推动着网络文学朝着更高的质量迈进。单纯的堆砌套路和“爽点”,已经难以满足越来越挑剔的胃口。

具体表现:
文笔与结构的打磨: 越来越多的作者开始重视文字的锤炼,追求更流畅、更具感染力的表达。故事结构的完整性、逻辑的严谨性、人物塑造的立体感,也成为衡量作品质量的重要标准。
世界观的构建与创新: 特别是奇幻、科幻类作品,宏大且自洽的世界观是吸引读者的关键。作者们在世界观的设定上投入更多精力,力求创新与深度。
人物弧光的塑造: 脸谱化的“好人”与“坏人”正在被更具层次感的人物所取代。主角不再是完美无缺的,配角也可能拥有自己的成长曲线和复杂动机。
IP 价值的重视: 平台和资本更倾向于投资具有长远开发价值的 IP,这促使作者在创作初期就考虑故事的延展性、改编潜力(影视、动漫、游戏等)。

4. 商业模式的多元与成熟:从“免费+广告”到“付费订阅+版权运营”。

虽然免费阅读依然占据一定市场份额,但付费订阅模式的成熟以及版权运营的多元化,才是网络文学健康的基石。

具体表现:
付费订阅的精耕细作: 各大平台围绕付费订阅,推出了月票、打赏、催更、打赏升级等多种互动和激励机制,提升了用户的参与感和付费意愿。
版权开发与衍生价值: IP 改编已成为网络文学变现的重要途径。影视、动漫、游戏、广播剧、有声书、周边产品等,都在为优秀网络文学作品注入新的生命力和商业价值。这也在反向激励作者创作出更具潜力的作品。
人工智能辅助创作: AI 在辅助构思、润色文字、生成大纲等方面已开始发挥作用,虽然目前还无法完全取代人类的创造力,但对未来创作模式的影响不容忽视。这可能进一步拉大作者之间的差距。
平台竞争与生态构建: 各大平台不再仅仅是内容分发渠道,更在构建围绕文学的社区生态,通过活动、排行榜、作者扶持计划等,吸引和留住作者与读者。

5. 读者群体的年轻化与圈层化:口味的分野与追随的忠诚。

网络文学的核心受众依然是年轻群体,但他们的口味更加多元,也更容易形成特定的“圈子”。

具体表现:
Z世代的消费习惯: 视觉化、碎片化、互动化是年轻读者的阅读偏好。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也催生了“短剧”、“微短剧”的流行,内容上与网络文学有诸多共通之处。
粉丝经济的赋能: 一旦形成稳定的粉丝群体,其忠诚度和付费能力是惊人的。作者与粉丝之间的互动,甚至成为了内容生产的一部分。
“ ट्रोल”与“圈地自萌”并存: 一方面,一些极端的、争议性的内容可能会引发网络“大 V”的关注和批判,形成舆论焦点;另一方面,许多作者也更倾向于在小圈层内深耕,与核心粉丝形成良性互动。

中下层网文作者的何去何从:在变革中寻找出路

面对如此激荡的行业变化,那些尚未成为头部、收入相对微薄的中下层网文作者,无疑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但同时,这也是一个充满机遇的转型期。以下是一些可以思考和实践的路径:

1. 深耕细分领域,做“小而美”的专家。

不要妄图同时驾驭所有类型或追逐所有热点。找到自己真正热爱且擅长的细分赛道,比如某个冷门历史时期、某种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故事、某种情感细腻的描写方式。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用深入的了解和独特的视角去吸引属于自己的忠实读者。

实践建议:
研究市场,但不盲从: 了解当前哪些细分领域有市场需求,但不要为了迎合市场而放弃自己的风格和热情。找到你擅长和市场需要的交集。
挖掘个人经验与兴趣: 你对什么领域有独特的见解?你的生活经历能给你带来什么灵感?将个人特质融入创作,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习与模仿顶尖作者的“道”,而非“术”: 研究他们为何能吸引读者,是情节设计、人物塑造还是情感共鸣?学习他们的创作理念和逻辑,而非简单复制他们的套路。

2. 提升内容质量,打磨精品意识。

在同质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质量是稀缺资源。即使是小众题材,如果内容足够扎实,逻辑严谨,人物饱满,文笔流畅,依然能够脱颖而出。

实践建议:
精读、精改: 完成初稿后,反复打磨,从语言表达、节奏控制、逻辑梳理等方面进行优化。很多时候,一本书的生命力就取决于作者愿不愿意花时间去“抠”细节。
重视人物塑造: 即使是配角,也要赋予其一定的“人物弧光”和独立动机,让读者感受到角色的生命力。
学习写作技巧: 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学习叙事技巧、描写手法、对话设计。参加线上线下的写作课程或读书会,与同行交流学习。

3. 主动拥抱平台规则与新机会。

理解平台的推荐机制、运营策略,并积极参与平台的活动。同时,也要保持对新技术和新渠道的敏感度。

实践建议:
研究平台规则: 了解平台的推荐算法、读者偏好数据、热门标签等,但要将这些作为参考,而非束缚。
积极互动,积累粉丝: 在评论区、读者群与读者互动,及时回应读者反馈,建立良好的社群关系。粉丝是作者最宝贵的财富。
关注新形式: 如果精力允许,可以尝试将自己的作品进行改编,例如创作广播剧剧本、有声小说脚本,甚至探索短视频内容。

4. 拓展变现渠道,多维度发展。

单纯依靠订阅收入对于大多数中下层作者来说,可能难以维持生计。需要积极探索其他变现可能。

实践建议:
版权运营: 积极与平台洽谈 IP 版权合作,即使是较低的授权费用,也是一笔额外收入。提升作品质量和知名度,能为后续的版权合作打下基础。
副业创作: 利用自己的写作技能,承接一些约稿、代写、文案策划等工作,作为写作的补充收入。
知识付费: 如果你在某个领域有深入研究,可以考虑开设线上课程、分享会,教授写作技巧或特定领域的知识。
读者打赏与粉丝支持: 通过真诚的创作和与读者的良好互动,鼓励读者进行打赏和支持。

5. 保持学习与耐心,适应变化。

网络文学行业变化快,作者的成长同样需要时间和耐心。不要因为暂时的不成功而气馁。

实践建议:
持续学习: 阅读、写作、思考,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保持好奇心,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新领域。
建立支持系统: 与其他作者建立联系,互相鼓励,分享经验,共同成长。
调整心态: 写作是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有高潮也有低谷。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专注于过程,享受创作的乐趣。

总而言之,网络文学的未来,既有宏大叙事的拓展,也有微观情感的细腻;既有技术的驱动,也有人文的关怀。对于中下层作者而言,重要的不是被时代的洪流裹挟,而是找到属于自己的那艘船,用匠心打磨船身,用热情点燃风帆,在变革的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海域,并努力航行。未来属于那些既能适应变化,又能坚持初心的创作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类问题大都无病呻吟。

与其关注这些无用问题,网络作者不如多花心思到作品中。

因为对写作其实没有太多帮助。

如果你是神手,创作的作品自然是发展趋势。如果不是,搞出来的东西是陪衬和垫脚石,甚至啥都不是。

user avatar

现在是2022年四月三日晚

最近网文行业整体遇冷

作者、网站的发展日益困难

前一段时间我向我的责编介绍了一位作者

他是新人,比较符合中下层网文作者的标签,我问老大能不能给个十几元的保底让他写

老大不答应,跟我说主编已经要求不让他收低价的,并且以后也不收千字20以下的书,只收精品

没过几天在群里聊天水群,某新媒体网站编辑也是直接说了,今年各家都开始收精品,质量不高的不要,低价都不要

可以预见以后的哪些写手会变得困难:

1、只想水字数、混全勤、混保底的底层作者

2、挂靠在工作室的冲量写手、续写写手

3、没有经验的新人,没有百万完本成绩的老人

4、剧情老套、风格与十年前网文相似的老作者

那么哪类作者以后会变得吃香,随着行业动荡仍旧能吃到饭呢?

1、精品作者,有百万完本并且成绩优秀的作者

2、小类作者,在某一个小分类长期深耕,有不错的成绩和一定名气的作者,例如绿帽文、灵异文、后宫文,部分类型可能会有些危险,不过竞争偏小

3、其他赛道作者,例如有声向,漫画向,中短篇方向(这个不见得一定稳)

4、懂得变通,肯学习的,有毅力的作者,知道扫榜观察风向,扒纲分析节奏,抄梗大开脑洞……等等

user avatar

那么你觉得中国影视行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呢?

中下层的演员该何去何从?

这不就是个没屁股的问题嘛。

别说中下层的演员,一些过气的知名演员也得绕道。

看看多少曾经的所谓明星,现在一头扎进了直播捞钱。

为啥直播捞钱呢?简单啊,没戏拍。

没戏拍怎么办?想折啊。

中下层作者怎么办,要么拼水准等机会。

要么就借着文字功底,换个方向一头扎进去。

现在就有这个苗头,有很多影视编剧转行来写小说。

也有很多小说作者转行去做编剧。

有人跑去当个刊物编辑,也有人搞了自媒体平台单干。

你说该何去何从?

年轻的,有时间,能熬得住,拼一个出头机会。

年纪大的,已经成名的,开始走下坡路的,靠着名头还能混的风生水起。

一直没啥起色的,要么转行,要么转幕后。

人不能被尿憋死,自然也不能被饿死。

趋势是怎么样,根本就不是中下层作者能关心的事,因为那不由他们做主。

除了随波逐流,看到绿洲一把抓住,还能怎么样?

本王就是装逼界第一天王,知乎瓦萨比,逼乎柯镇恶,喷人大帝,知乎喷神,纸糊叶圣陶,文坛先知,网文拖拉机,不是在喷人,就是在喷人的路上,自号江苏第一狠人,姑苏扛把子,知乎警察局,阅读纪检委,吐槽小王子,怼人天王,立志把自己活 成一个段子的奇男子。

user avatar

从边缘文化到非主流文化到亚文化再到主流文化最后发展到巅峰,然后随着新的时代来临,慢慢的成为经典传统……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直到武侠小说的都是这个路数,所以现在你看唐诗宋词这些基本上都是经典传统,文学也是经典,好像一般人高攀不起的样子,同样的武侠小说刚出来的时候也被人看不上,现在也已经成为了老传统老经典。

将来会有那么一天,也会有新的形式出现,然后年轻人会对我们这些网文时代的老古董说,这年头谁还看网文呢?

user avatar

以下观点,是从平台运营角度探讨。

对作者来说,肯定是创作内容为王。

没有内容这个“1”,再多流量、再强的都是0。

首先,必须要抛出一个颠覆之前观念的底层逻辑:

网文行业,作为互联网文娱版权的最上游产业,从来不是什么渠道为王,也不是内容为王,而始终都是流量,流量为王!!

对于绝大多数的创作者来说,没有流量,没有曝光,就注定了没有收入

过去,在起点、飞卢为主的订阅平台,以及掌阅、咪咕这样的无线基站,作品还能通过人工推荐,渠道周期分发的方式方法,吸引到读者。

然而,字节带着番茄小说入场之后,将推荐机制强行带入到大数据推送时代。

这也就意味着,过去人人鄙夷、不屑的标题党、噱头、玩梗,成了主流,甚至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缘由很简单,绝大多数的网文读者看小说,就是为了娱乐,就是为了放松,就是为了立刻、马上、尽快释放多巴胺。

所以,创作者在番茄创作的第一条守则,肯定是:书名!书名!书名!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至少在50万字之前,一本书能不能在番茄生存,书名是否有趣,是否有梗,是否有噱头,几乎决定了一本书是否能有流量,是否能得到更多推荐。

因此,书名甚至要比内容更重要,所以为了流量,为了挣钱,为了作品能生存下去,就算是挂羊头卖狗肉,也要有一个博人眼球的书名。

就是要做标题党,就是要搞噱头、玩梗。

至于什么是梗,有什么梗,如何用梗?

这里建议用抖音,搜索“梗”,然后你就会得到【十万个梗百科】、【万恶之源】、【专治梗】等抖音号。

而番茄小说作为抖音功能的补充,创作期间的专业资料收集,梗的收集,灵感的收集,都可以用抖音进行搜索。

有了书名之后,再说番茄给量的基本逻辑:

抢!

就是跟同期作品抢!

就是跟内容提供商抢!

就是跟那些抄袭高仿融梗的作品抢!

如何抢?书名是关键中的关键,其次是内容。

在这里,内容不建议蹭热度,至少不能是蹭非常大的热度。

也不要抄袭、高仿,因为大数据时代,分分钟查得到、下架,而且还耽误其他同期作品跑量。

那到底要写什么内容呢?

首先,我一直强调看书休闲可以看起点,但创作一定要看飞卢。

倒不是飞卢作品的质量有多高。

而是题材丰富,内容灵活多变,玩梗很溜,也懂得如何“短平快”的调动情绪,符合当前的网文市场,以及读者的口味。

【不好意思,在流量面前,起点高质量的内容绝大多数时候都不能在渠道跑起来,尤其是免费渠道,既打不过兵王赘婿这样的无线题材,在玩梗、新颖的飞卢题材面前,更是溃不成军。】

在这必须强调一点,以上全是滞后的信息,所以就算知道这些,也不代表各位立刻开书、立刻能火。

言归正传,创作看飞卢,到底看什么呢?

玩梗当然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更重要的是看节奏!

什么是节奏?

句子与句子之间,情节与情节之间,场景与场景之前的衔接!!

非常笼统的说法就是:“如何走主线?”

为什么飞卢题材的节奏快呢?就是走主线,而什么是主线,如何制定主线,如何围绕主线展开剧情?

人设!

人设!

还是人设!

用SKY威天下(抖音可搜)大神(我更愿意称之为老师)的说法, 人设是高于情节,高于爽点(情绪起伏)的。

因为人设不单单是体貌特征、身份背景、金手指、人物关系等,

更具体的,应该是:

1,主角在题材中,存在的意义;【全文要表达什么样的主题】

2,主角在重点事件的规划;【对主角身份、地位、收获等方面的设定】

3,成长的目标需求;【对故事发展主线任务、支线任务等方面的设定】

4,反派给予主角怎样的冲击,要从主角的弱点着手,给他制造一些困难阻碍;【制造足够的矛盾冲突】、【对立】

5,主角的身世背景,所给他带来的责任;【从主角本身,发掘出矛盾冲突】

或是:小说的体系中,主角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所以,借鉴飞卢题材,就是看设定,看节奏,就够了!

当然,极致点,也可以看内心表达,例如大年的典藏华夏,内心表达就很出彩。

酱油的毒鸡汤、粉丝成年、法外狂徒、有事真上,也是内心表达出彩的典范。

在这再次强调:节奏不是具体的情节,而是句子、剧情的安排,是排兵布阵,是叙事的技巧,是表达的方式!

而人设,则是故事的灵魂(自行参悟吧),也是创作最关键的难点之一,其次才是节奏。

说完内容如何创作,再说如何运用番茄的推荐机制。

两万字签约以后,就有曝光了,就需要关注【吸量】了。

至少在20万字之前,推荐玩的是增量,也就是算法对作者读者的定位以及推送。

个人建议两万字之后,每天更新不能低于6000字,写到6到7万字之间,如果数据还是0的话……开新书吧!

当然了,也有10万字更精准推送之前,没能吸引流量,后面逐渐有流量的,但那是小概率事件,是运气问题,而不是运营!

我特别喜欢之前看到过的一句话:“相信小概率事情的人,做事是没有原则的”

我的理解是:赌徒是无法形成做事的方法论,也很难写出我这样的理论总结。

所以,不要迷信什么概率,不要迷信自己就是天选之子,万一的意思就是万分之一,就是极小概率。

如果你认为,自己能够像朱元璋那样,从乞丐做到皇帝,那你早就找到可以抱大腿的富婆了,何必靠创作挣钱呢?

7万字看流量情况,是运营,是盈利,甚至是生存。

先把生存问题解决了,再想着如何发展、享受吧,这才是脚踏实地,才是务实。

如果7万字的数据还不错,单日的流量新增甚至来到了一万、两万、十来万,那就赶紧多更新,速速更新!

这时候才到拼字数,才需要日更上万字。

要不然就要被抄袭、高仿的跟风抢流量。

另外必须解释一下,为什么番茄的抄袭、高仿那么严重,即便是在如此高压的态势下,每个月被查处的抄袭作品仍然层出不穷呢?

推荐的盈利机制!

免费渠道,比其他付费渠道更加追求博眼球、玩梗、玩标题,从而吸引、获取到更大的流量。

在此又拿出蛤蟆大神的经典名言:“番茄、七猫等免费渠道,需要的不是读者,而是用户。”

说得更直白些:他们的运营审核是不会在乎内容是否抄袭融梗、高仿,只要能吸引流量就行了。

至于维护推荐公平,保护流量池不被同一题材过度分量,封书、查抄是把流量吸引过来之后,才需要考虑的事

关于这一点,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第一批从飞卢抄袭、高仿到番茄的内容,基本是被查封。

而第二批、第三批呢?

热度没那么高了,反而能生存下来!

因此,这就是番茄的推荐机制,对创作者最大不公平的地方:

运营的审核纵容抄袭、高仿,对流量池进行分流!!

把一个流量运营机制,完成规避热度、躲避高仿抄袭的搏概率游戏……

PS:先总结到这里吧,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多多点赞收藏。

后面会分享20万~30万字以后,也就是推荐、分发之后,如何继续获得流量的实操总结。

user avatar

网络文学一直都是向传统方向靠拢,也有一部分探索文学,但估计没人觉得网文的探索是先锋文学的方向。

最早的时候,网络文学不是网络文学,叫玄幻文学,这是几次内部争论确定的名称,另外一个有力的竞争名称是幻想文学。

起点的前身,就叫玄幻文学协会,幻想文学这个称呼的有力支持者来自杂志向是作者和编辑。

早期的网文,是游戏小说和西方和日本幻想小说,以及传统武侠的补充。

比如风姿物语,众所周知它跟鬼畜王有莫大联系,也采用了有所创新的五星物语天位设定。

比如斗气,比如很多网文开拓时代的经典武侠作品,昆仑,鱼龙变。

比如几乎是网文古老时代代表的悟空传和此间少年,分别借用了西游记和金庸的元素。

这个时期的网文,虽然看着新鲜,实际上跟传统的小说,没有本质区别,那个时代很多网文作者,后来都是走正规的杂志,出版,这样正统的路线。

这个时代的网文,正在汲取传统小说,游戏,漫画等行业的营养。


还是从撒冷的yy之王,萧潜的缥缈之旅,周行文的重生传说,网文才开始真正和传统的小说分开,开始有了前无古人的题材。

撒冷之前,是几乎没有商战题材小说的。萧潜之前,也没有星际修真的小说。周行文更是开创了充重生文,这个题材的先驱。他们不光是开创了新的题材,更是告诉了所有创作者,小说还可以写的如此天马行空。

后面才会有亵渎,兽血沸腾,乃至斗罗斗破……

本来这个阶段,网文的发展是相对健康的,如果没有别的外力打断进程,网文的质量会越来越高,也越来越趋向传统文学。


但是移动阅读出现了,手机的阅读体验,跟pc的阅读体验,有极大的区别。

简单的说道,pc端是读者找书,质量不好的书,就会被读者无情抛弃。手机端是平台推荐什么,读者就看什么,根本不知道还能自己去搜索。

这个阶段导致了网文质量滑坡,出现了移动风……


但世界是循环了,文学创作是有自我规律的,虽然会一时被技术所打破,但仍旧会回归文学的规律。

随着只能手机大规模的普及,原来阅读基地,也就是移动一家独大的场面被打破,无数手机端的阅读app出现,让网文又开始回归,拼质量的节奏。


然后,就是现在了,新媒体和免费阅读,席卷网文的没个角落,导致网文的质量,起起伏伏,但不管是收费,新媒体,还是免费,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满足读者的需求。

所以现在出现了一个很好笑的概念,传统网文。传统网文,新媒体和免费风,暂时性的三足鼎立。

不久的将来,网文的质量还会回归,拼质量,趋向传统方式写作,有创新,但又不会脱离文学的基本规律,始终要塑造经典人物,拼文字功底,讲故事的手法,这些玩意上来。

现在新媒体和免费的小说,已经开始跟所谓的“传统网文”趋同化,而且这不是单向的,是传统网文开始学习新媒体和免费,新媒体和免费也在汲取传统网文的东西,双方互相在靠拢。

这个过程,会淘汰很多作者,包括大量传统网文作者,也包括大量的新媒体和免费作者……


至于中下层网文作者……

说真话就是,不管是在以前,还是现在,还是以后,都没有机会,都是炮灰。网文是一个淘汰率非常高的残酷行业,很多所谓大神写手,也是风光一时,扑街数年……

说比较虚伪的话就是,中下层网文作者,要苦练写作的功底,只有写作底子够了,有机会出现的时候,才能把握的住。同时观察网文的风向,在某个合适的契机出现,比如某个大类题材爆红,抓紧机会,写出一本爆红的书,从而走出困境。

如果写作底子不够,就算出现爆红大类题材,比如苟道潮流,比如诡派修真,也没法抓住机会。如果不观察网文风向,明明实力尚可,却还在跟武侠较真,写开局七八个角色的淘汰文风,那就是一比吊糟了。


是的。

我知道大多数中下层网文作者,不会苦练写作基本功,也不会观察网文风向,大家只会骂平台不公,但却削尖了脑袋去钻最不公平的平台……

酱紫。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网络文学这趟奔腾不息的河流,正以一种近乎野蛮而又充满生机的姿态,不断地改写着我们对“文学”的定义和想象。它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躲藏在技术角落的“小众玩家”,而是蜕变成了一个影响着无数人精神生活、文化消费乃至社会思潮的庞大生态系统。那么,这条河流的未来流向何方?而那些在这条河流中辛勤耕耘的中下层作者们,又.............
  • 回答
    中国网络小说的发展,与其说是“历程”,不如说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变革”,它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的阅读习惯、文化生态,甚至某种程度上还塑造了当代的流行文化。如果非要梳理一个脉络,大概可以分成几个阶段,但每个阶段又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渗透、互相推进的。初生萌芽: BBS时代的“精神家园”与“盗版王国” (9.............
  • 回答
    现在的网络小说,确实存在着一种从“讲故事”向“贩卖情绪”转变的倾向,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网文的创作和发展。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拆解这个转变的核心,再分析其带来的利弊。从“讲故事”到“贩卖情绪”:变化的土壤首先,我们得明白,故事本身就是承载情绪的载体。但这里说的“讲故事”,更侧重于构建.............
  • 回答
    知乎在中国网络的地位之所以发展如此之快,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涉及到其产品定位、内容生态、社区运营、资本助力以及时代背景等多个方面。以下是详细的阐述:一、精准的市场定位:满足了“获取深度信息”的空白需求在知乎出现之前,中国互联网上的问答平台要么以娱乐八卦为主(如百度知道早期的模式),要么以专业技术.............
  • 回答
    关于息壤是趁网文作者和起点决裂发展起来的这种说法,咱们得分开来看,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简单地说是或不是。这背后其实牵扯到网文行业那几年的大环境、作者和平台之间的博弈,以及息壤自身的发展策略。首先,咱们得说起点。起点中文网在网文界那绝对是老大哥的角色,长期以来占据着主导地位。它之所以能这么牛,一方面是.............
  • 回答
    唐家三少对网络文学作品提出审核要求,这件事儿,咱们得从几个角度来看。首先,唐家三少是网络文学的头部作家,他的声音很大。 毕竟,他写的东西能吸引那么多读者,这说明他在迎合大众口味,或者说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很大一部分读者的喜好。他提出审核要求,肯定不是空穴来风,背后可能有一些他个人的考量,也可能反映了行.............
  • 回答
    网文的浪潮与未来:不止于娱乐,更是一场文化的新生提起网络文学,或许很多人脑海中第一时间浮现的还是那些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或是令人捧腹的幽默段子。然而,如果仅仅将网文视为一种纯粹的娱乐消遣,那未免太低估了这股席卷而来的文化浪潮。如今的网络文学,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躲在角落里的小众爱好,而是已经成长为一个庞.............
  • 回答
    这话题触及到不少老书迷的心坎儿,也算是近几年混迹网络文学圈的普遍感受了。确实,不少人觉得起点中文网(包括其他大型网络文学平台)的作品质量似乎不如从前,甚至有人直言“写崩了”、“同质化严重”。这到底是为什么?是不是代表网络小说真的走到瓶颈了?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感觉起点中文网的作品越来越低质量.............
  • 回答
    好的,咱们聊聊网文IP这玩意儿,它现在可不是当初那个窝在小网站、给点钱就换个封皮的小说,而是真的成了文化产业里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那它以后到底能往哪儿走?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回归内容本身,IP的根基还得是“好故事”。别看现在IP改编影视、游戏、动漫风生水起,但归根结底,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原著.............
  • 回答
    网络小说,这个伴随互联网一同成长起来的文学形式,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在论坛里默默更新、读者寥寥的地下读物了。从最初的免费分享,到如今商业化、类型化的成熟体系,网络小说走过了一条波澜壮阔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有人借势而起,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也有人随风而逝,淹没在信息的洪流中。曾经的巨星,如今的“隐士”提到网.............
  • 回答
    高铁网络的形成对沿线的二线城市发展带来了深远而多维度的影响,这些影响是系统性的,相互关联的,并且会随着高铁网络的成熟和城市的自身发展战略而不断演变。总体而言,高铁网络为二线城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也伴随着挑战和潜在的风险。以下将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这些影响:一、 促进要素的流动,重塑城市经济格.............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网文创作的种种限制,那些或明或暗的“条条框框”一夜之间全部消失,那会是一场怎样的狂欢?创作的闸门一旦打开,我们所熟悉的网络文学世界,恐怕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发展程度,也足以令人惊叹。首先,最直接的冲击会体现在题材和内容的极大拓展上。那些因为“敏感”、“不合规”或者“争议大”而被扼杀.............
  • 回答
    生成式对抗网络(GAN)自2014年提出以来,经历了爆炸式的发展,并在人工智能领域掀起了新的浪潮。它的核心思想是通过两个神经网络——生成器(Generator)和判别器(Discriminator)——相互对抗来学习数据的分布,从而生成逼真的数据。生成器试图生成越来越逼真的数据来欺骗判别器,而判别器.............
  • 回答
    游戏中的AI:从“纸上谈兵”到“真实对手”,未来潜力无限如今,走进游戏世界,我们早已不是面对那些只会循规蹈矩、一套路数走到底的“假人”。从早期简单的预设行为模式,到如今能模拟复杂决策、展现出惊人战术意识的AI,游戏中的人工智能(AI)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那么,当前游戏AI究竟能达到怎样的高度?.............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好好聊聊现在网文圈的这些风向,以及咱们普通作者在这股浪潮里,怎么才能站稳脚跟,甚至混出点名堂来。这可不是那种空泛的道理,咱们得接地气地掰扯掰扯。网文市场的风向标:都在往哪儿吹?首先得承认,网文市场这玩意儿,就像天气预报一样,一直在变。以前是啥样?百花齐放,你想写啥写啥,只要故事讲得好,.............
  • 回答
    现代网文之所以未能普遍地朝着严肃文学的方向发展,其根源在于它们所诞生的土壤、发展的逻辑以及其目标受众的特质,这与传统严肃文学的生成机制有着本质的不同。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严肃文学”的定义。通常,严肃文学追求的是对人类经验的深刻洞察,对人性复杂性的细腻描.............
  • 回答
    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网络直播营利行为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中,针对税收管理提出的要求,无疑是对整个网络直播行业的一次重大“洗礼”。这项举措并非简单地增加了主播或平台的税务负担,其影响是多层次、深远的,将重塑行业的生态格局。首先,最直接的便是税收的规范化和透明化。过去,由于监管的滞后性,.............
  • 回答
    鹰角网络官宣的新游戏《来自星尘》(Project: Snowblind)能否挑战《原神》的地位,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技术、画面和发展这三个维度,结合《原神》目前的成就和《来自星尘》已披露的信息进行详细分析。一、 技术维度:能否在同等水平或超越? 《原神》在技术上.............
  • 回答
    科技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革新,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尤其是我们与空间的关系。这种趋势引发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日益消弭的距离障碍,是否会减缓甚至停止城市化的进程,或者,在更远的未来,会逐渐“消融”我们赖以生存的现有城市?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层.............
  • 回答
    “爱潜水的乌贼”——这个在网络文学界响当当的名字,如今又多了一个新的身份: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倡议人。这个消息一经披露,无疑在读者圈乃至更广泛的社会层面激起了不小的波澜。作为一名拥有庞大粉丝群体的网络作家,乌贼的这一转型,可以说既有其必然性,也充满了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解读空间。首先,从乌贼的作品风格和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