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国家新闻出版署《严格实行网络文学创作者实名注册制度》这条新闻?

回答
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文学创作管理 有序推进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通知》,其中明确要求“严格实行网络文学创作者实名注册制度”,这条规定无疑是近期网络文学领域的一件大事,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要理解这条规定的重要性,我们得先梳理一下它出台的背景和意图,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

背景与意图:为何要推行实名制?

近年来,网络文学以其庞大的用户群体、旺盛的创作活力以及对传统出版业的冲击,已经成为文化产业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然而,伴随其蓬勃发展,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这些问题正是促使管理部门出台实名制的重要原因。

1. 内容监管的挑战: 过去,很多网络文学平台允许匿名或使用笔名进行创作和发布。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作者的创作自由,但也为不良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利。一些涉及低俗、暴力、色情、侵犯版权、歪曲历史,甚至宣扬错误价值观的作品,往往难以追溯到源头,也给内容监管带来了巨大的难度。实名制能够将创作者的身份与作品直接关联,一旦出现违规内容,监管部门可以更有效地追踪到责任主体,从而加强内容管理,净化网络文学生态。

2. 版权保护的难题: 盗版是网络文学行业的顽疾。许多作品在未获得授权的情况下被随意转载、修改甚至冒名顶替。实名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作品的原创性和唯一性,为版权方的维权提供更直接的证据链。同时,一些平台会基于作者的实名信息进行签约和付费,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付费阅读和收益分配,保护创作者的合法权益。

3. 生态治理与健康发展: 一个健康的产业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匿名和虚假身份的存在,容易滋生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和行为,比如恶意差评、网络暴力、欺诈等。实名制有助于建立一个更负责任、更诚信的创作和交流环境,鼓励创作者专注于内容质量的提升,而不是投机取巧或进行不正当竞争。长远来看,这是为了促进网络文学这个新兴文化业态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4. 国际接轨与规范化: 在许多国家,内容创作和发布往往需要实名认证,这是国际通行的做法。推行实名制也是中国网络文学走向规范化、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步骤。

这条规定的具体内容与操作层面的解读:

“严格实行网络文学创作者实名注册制度”,这句话虽然简洁,但蕴含着明确的操作要求。

“严格实行”:这表明了监管部门的决心,不是走走过场,而是要确保落地执行。这意味着平台需要投入更多资源来完善实名认证系统,并可能面临检查和考核。
“网络文学创作者”:这个范围界定得很清晰,主要针对的是在各类网络平台进行网络文学创作并可能进行商业化发布(如签约、付费阅读、出版等)的个人。这可能也意味着对于纯粹的爱好者、非商业发布的内容,在实名要求上可能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但从“严格”二字来看,趋势是趋同的。
“实名注册制度”:这是核心。简单来说,就是平台在用户注册成为创作者时,必须要求提供真实的身份信息,并进行有效的验证。这通常需要绑定身份证、手机号等个人信息,并可能需要平台进行人工审核或与第三方实名认证系统对接。

可能带来的影响:机遇与挑战并存

实名制落地后,对网络文学行业、创作者以及读者来说,都将带来一系列变化,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可能带来一些新的挑战。

积极影响:

净化内容,提升作品质量: 匿名和“马甲”的消失,让不良信息和低俗内容更难生存。创作者会更加在意自己的言行和作品的社会责任,从而倾向于创作更优质、更有深度、更符合主流价值观的作品。
加强版权保护,保障作者权益: 实名制有助于作者更容易地确权和维权,盗版行为可能会有所收敛。平台在版权合作、收益分成等方面也将更加规范,作者的合法收入将更有保障。
促进创作生态的健康化: 诚信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减少网络暴力和恶意攻击,营造一个更友善、更良性的创作和交流环境。
平台合规性提升: 平台将面临更严格的监管,需要承担起内容审核和管理的责任,这将促使平台在技术、人员和管理制度上进行升级,以符合规定。

潜在的挑战与顾虑:

对新人作者和匿名创作的限制: 部分作者,尤其是刚入行的新人,可能因为各种原因不希望过早暴露身份。实名制可能会让他们感到压力,担心隐私泄露,或者担心真实身份与创作内容之间产生不必要的联系。
隐私安全风险: 收集大量的个人身份信息,必然会增加平台的数据安全风险。一旦发生数据泄露,后果不堪设想。平台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来保障用户信息的安全。
执行的复杂性与成本: 对于平台而言,建立和维护一套完善的实名认证系统,以及对海量内容进行实时有效的监管,都需要巨大的技术投入和人力成本。如何保证认证的有效性,防止“借用他人身份”等情况,也是技术和管理上的挑战。
对创作多样性的潜在影响: 有人担心,过度的监管和身份的束缚,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一些边缘化、实验性的创作,或者那些需要匿名才能安全表达的题材。
“一刀切”的担忧: 任何一项制度的推行,都需要考虑其普适性和灵活性。如果实名制过于僵化,可能会误伤一些正常的创作行为。

如何看待?

总的来说,国家新闻出版署推行网络文学创作者实名注册制度, 是顺应时代发展、规范市场秩序、净化文化环境的必要之举。 这项政策的出台,体现了国家对网络文学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视,也是对过去一些乱象的回应。

作为一项监管措施,它的目标是明确的——保障内容安全,保护合法权益,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任何一项重大政策的落地,都伴随着适应和调整的过程。对于平台来说,需要在合规与便利之间找到平衡点,提升技术保障能力。对于创作者来说,需要理解实名制的必要性,并适应新的规则。对于读者来说,也将在一个更清朗的环境中享受阅读。

关键在于 如何“严格实行”,以及 如何平衡监管与自由。如果实名制能够在技术上做到便捷高效,在隐私保护上做到滴水不漏,在内容监管上做到精准有效,同时又为真正有才华、有思想的创作者提供保护和空间,那么它将是网络文学领域的一次积极的“刮骨疗毒”,推动整个行业迈向一个更成熟、更健康的新阶段。反之,如果执行过程中出现“一刀切”的僵化,或者未能有效解决隐私和安全问题,那么可能会引发新的争议。

我们应该以一种 审慎乐观 的态度来关注这项政策的后续发展和落地效果。期待看到网络文学在规范化之后,能够焕发更持久的生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近出版行业都在收缩战线,其目的是“提高作品质量”。

以前出版署一年下放很多书号,能让各类型各行业的新人作者出书。但这么干的缺点也比较明显,出版署也发现了,那就是大约有六七成新人作者的书写得比较差,质量不好。

质量不好怎么办呢?

那就收一下书号吧!

从收缩书号的命令下达开始,新人就难以冒头了,一时间出版行业,哀鸿遍野。

设想如果你是出版人,手里好不容易拿到几个书号(要花很多钱),计划出一些书,在这种情况下,就只好把仅有的几个机会,全都留给本身就已身名显赫的著名作家了。

出版署,抑或说国内的各主管部门,就是这样,喜欢通过掩盖问题、让分数变好看的方式,剃头当下,贻害未来。

中国文化的繁荣昌盛,是需要无数人站在舞台上展现自己,被观众择优而来的。网络小说也是这样,也必须是这样。无数怀揣着文学梦的国民,终于可以在谁都可以看到的地方写下自己的小说,他们有的写的是够差劲的,但也有很多写得挺不赖。可你一个“控制总量”,就把“无数”给灭了。

自此,大可洋洋自得地向大家汇报,看,我说的没错吧,好作品的比例提高啦,因为:

精品的比例提高了6倍!

你这精品是提高了6倍吗?你精品的数量比以前少了80% !

有人说,这不也减少了烂作品的出版成本吗?

图书出版,自有市场调控。如果你是个摆摊的,卖不出去的东西你还进吗?能活下来的图书公司,哪个不懂这个?

说完这个数学题,我们再看语文题。

规定说,字典上不是象声词的字不能用于形容声音,已经约定俗成的象声词不能更改。

由于太“严格”了,就把真相也严格没了,明明视频里鸭子就是“唧唧”叫的,非要按规定改成“嘎嘎”。

同样的“奇迹”还出现在其他情况下,比如:

有时候吹毛求疵,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放着重大错讹不见,专抠字眼:

我们的文学教育,就很迂腐。

孩子的写作,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在这里,我们依然可以说是审核员乃是腐儒,拿着鸡毛当令箭。出版署事无巨细严格规矩没有错,想来初衷也是极好的,就是下头的人……

然而,办事情怎么可以不考虑实际情况?

回到文学创作上去。

等“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把绝大多数作者日死了,我们再说“确保内容导向正确、格调健康向上,坚决抵制模式化、同质化倾向”,就颇为可笑了。需知,不同的网络小说平台有其不同特质,但整体上五花八门,琳琅满目的就可以了,有这样那样的网站,这样那样的平台,这样那样的作者,就不会“同质化严重”。

网络小说之所以出现某种行文的模式化,其实就是类似于好莱坞电影的套路,俗称“爽感”。在这样的套路下,不说一定能十分卓越,至少不会太差,是有观众保证的。这是网络小说本身的属性决定的,起初,小白文也有套路,后来套路乏味的小白文看多了,人们自然会去寻找主角拥有较高智商的描述更加真实的神文。但,你不能直接掐断这个过程,强行拔高。揠苗助长,只会死光。

至于“对内容导向出现偏差的作品和单位,综合运用多种措施进行处置”,更是把出版人吓怕了。真的,因为你没有明确的规矩,又爱抠细节,细节多如牛毛,出版人只好用十倍于你的“可能的规则”进行自我审查自我阉割。

本身他们手里头就几个书号,出版一部小说相当不容易,书号都没了,就留了一点,怎么还既要“抵制同质化”,又要“内容不能出偏差”呢?在全都平行的情况下相交。这怎么办到呢?您给画个轨道?

要我说,出版图书就跟生产其他商品一样。只要不是涉黄涉恐反人类,不违反法条规章,剩下的就交给市场,不要今天出台个这个,明天出台个那个,今天想这样了,明天又想那样了。人家爱怎么写怎么写,你只要让写,在一年诞生数百万部作品的情况下,一定会出现许许多多举世瞩目的精品。

最后再说说对现实主义作品的扶持,也就是“探索新媒介语境下网络文学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重建”。

虽然我也经常写现实主义作品(经常被删,有的不被删,但无法评论。还有我的《聊斋志异新编》,我就没事的时候写个聊斋故事玩,都能十篇给我删五篇,的确是挺现实的),但我不支持搞这种针对性扶持,未曾扎紧口的情况下你就别搞什么大军包围。

头几年有官方部门在网络上搞扶持,里头的作品几乎全都是临时拉来骗钱的,这就跟农村无息放贷助力三农一样,钱大概是一分都没用到三农上,全被人拿着投资城里的地产或是挥霍了。现实主义作品没市场,不挣钱,但也不是砸钱就能搞上去的。你非要上赶着砸钱,只能养出一批游手好闲蹭吃蹭喝的文联二流子。这种文坛二流子,放在陕甘宁边区都需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情况一变他们可以变成文棍,还因为占据了主要页面,短时期内就可以发表几十篇姚式大闷棍。

我们的现实主义传统到底该怎样重建呢?

所谓的新媒体,无非木片金石变成了竹简,竹简变纸张,纸张变网页,哪里有本质上的不同呢?所谓重建,是要让人敢写,不让写怎么建?不要某些人憋着坏的乱写,顺带也不要一腔热忱的敢写,正是现实主义作品式微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存在的所谓的“现实主义作品”,并没有真的体现出现实,不是吮痈舔痔,就是隔靴搔痒,如此,现实主义作品就丧失了它的根本,“现实”,变成了纤巧柔媚含混糊涂的搅屎棍,愈发不会有什么观众。

中国有无数现实主义作家,他们藏在各行各业里。单就网络小说来讲,多数网络小说作家实际上是有严肃文学的梦的。但做事业,都得先填饱肚子,就是干革命也得吃小米,因此不得不为国家贡献GDP,放弃成为枯坐写作的贫困人口。不过,请相信,一帮挣够了钱的网络作家,有很多已经在家里写下自己现实主义作品的前几段了。

那么,眼下还是没现实主义题材的优秀作品,是怎么回事呢?

因为有人会对内容导向出现偏差的作品和单位,综合运用多种措施进行处置。

user avatar

希望高考试卷每道题旁边也标上出题人的名字,在网上公开征集意见的政策条例也标明每条分别是哪个人提出的。

更重要的还是山高县之前说的那个,大家得知道每条答案都是哪个知乎管理员删的,这个更需要实名认证。

user avatar

税务总局有收税的指标,所以既要不断敲打企业,也不能伤害到企业的长期潜力。

工信部、发改委、国资委需要避免大企业失控,但也负责把资产做大,所以必须释放一定的企业自主权。

这就是平衡, 哪怕平衡点不太合适,哪怕管理人员选择了偏保守的方案,也不会把事情做绝。

但某些部门的考核标准是:

A 整个领域不出事儿。(你夸我也不一定安全)

B 直接控制的单位能生产特定产品,让少数人看到满意。

平衡崩了……

所以换谁来管,都是一样的。

真正的问题是:他们只能自己和自己平衡,不需要和社会平衡。

user avatar

首先,和这次阅文的事没关系,这只是国家一直以来对网络舆论的管理逻辑,倒是和唐三的提案差不多。所以硬给某人贴金的就省省吧。不管国家下不下场都会是这么个管法。

关于阅文事件其实国家是没下场,这个通知完全没有关于合同内容,完全和阅文事件无关

有些人觉得不闹,不向上反应,国家就不会收紧对网文的管理,我说你想多了,现在美国玩曲线冷战,国内舆论收紧是必然的,希望网文能成为世外桃源?

user avatar

还是那句话,为什么咪蒙这样稍微有点本事,只会煽动情绪的人都可以通过自媒体免费阅读模式接广告发财,而会写长篇小说的网文大神却非得靠着一个网站讨饭吃呢?

国家管自媒体管了这么多年,要能管得住早就管住了,事实上相对于自媒体的汪洋大海,网文只是一颗水珠,所以自媒体天然具有抗审查能力,自媒体的总量控制不住,内容也控制不住。

结论:建议网文界转型,摆脱对付费阅读模式的依赖,向以咪蒙为代表的的先进模式学习。

user avatar

很多事情,本来只是小圈子图一乐,不妄图扶正,不上达天听,不高声喧哗,大家关起门来闷声发大财,按时纳税,不违反社会公序良俗,你好我好大家好,企业赚钱,群众满意,有司例行公事,社会和谐安定。

这种默契存乎一心之间,微妙而脆弱,非要高声语,惊动天上人,泰坦跨步,鼠蚁成灰

泰坦没有什么恶意,它只是要必须总揽全局,兼顾九州万方,亿兆生民,而某些东西,在你的小圈子里人畜无害,乃至配享尊位,但出了这个小圈子,那就是不三不四,人人喊打,说过街老鼠都是轻的。

而事情的悲哀之处恰在于此,小圈子里的人,举目四望皆为同类,便以为这就是天下。而泰坦远眺万里。

圈子?多大个圈子?你人有那些觉得这些东西不三不四的多吗?叫的有他们响吗?理有他们正吗?

还有更多的人,他们也不认为你这是什么不三不四,他们也从没看过你的东西,他们只是偶然听说,国家要对xx加强管理了,顺口说一句,哦,挺好的,是该管管了。然后就此作罢,再不过问。

这就是客观现实,你不高兴,不喜欢,有用吗?我还不喜欢美国呢?我还能让美国凭空消失不成?

而且你凭什么就觉得你的诉求一定比那些卫道士更正确?你人有他们多?叫的有他们响?

保持低调,自得其乐,你不问政,政不问你,且撞好钟,莫问前程,本无这么多事。

贵妃娘娘上赶着要废皇后然后扶正取而代之,最后满门抄斩的故事听的还不够多吗?写的也不少了吧?怎么同样的故事应验到自己身上就醒不过味来呢?

何况你是贵妃吗?侍妾的命,为何要操娘娘的心?

有些事,不上秤二两都不到,上了秤一千斤都打不住,道理你们都懂,说起屏幕里的权谋诡谲来一个个头头是道,真上手过两招,一个回合都不到就让人按地上了。

user avatar

你们不是一直要成文规定吗?咋了,成文规定出来你们又不开心了?

要不要全国公投一下该怎么管理网文啊?

user avatar

下面一段话是在龙空上看到有人发的,为免有人混淆视听,姑且贴在这里。

6月15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文学出版管理的通知》对应的是2019年10月25日讨论的《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重大选题备案办法》。

《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重大选题备案办法》节选: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各人民团体出版单位主管部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中央各重点出版集团:

现将修订后的《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重大选题备案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家新闻出版署

2019年10月25日


第十二条 出版单位应当按照出版专业分工安排重大选题出版计划,对不具备相关出版资质和编辑能力的选题,不得报备和出版;应当严格履行出版物内容把关主体责任,坚持优化结构、提高质量,严格执行选题论证、“三审三校”制度确保政治方向、出版导向、价值取向正确。

第十三条 各地出版管理部门和主管主办单位是落实重大选题备案制度的前置把关部门,应当严格落实属地管理和主管主办责任。主要职责是:负责审核所属出版单位申请备案选题的内容导向质量及出版单位出版资质,对不符合备案条件的不予受理,对思想倾向不好、内容平庸、题材重复、超业务范围等不具备出版要求的选题予以撤销;对由地方出版管理部门和主管单位审核把关的选题,组织相关单位认真做好内容审核和保密审查,提出具体审核意见;对审核部门提出的意见,督促出版单位认真修改并做好复核工作;对应履行重大选题备案程序但未按要求备案的出版单位进行处理、追责问责。

第十五条 国家新闻出版署对重大选题备案执行情况开展年度检查和考核评估,视情况予以奖惩。


——————————————————————


三审三校、属地责任、审题收紧、考察奖惩都是2019年10月就有的,而实际的考察还要在这之前,现在只是广而告之。

以下是原回答:

主语是网络文学出版单位。

且先观望。

user avatar

中式社会管理怪圈:一管就死,一放就乱

不管:大型托拉斯,康采恩,卡特尔垄断市场。创作者是能喝稀粥。

管:垄断现象没了,但是产业也一起没了。别说恰饭,创作者发现自己的手脚估计都被砍了。

我觉得在各个行业出现这种怪圈的原因还是在于,我们至今都没有形成一个良序的市场社会的伦理生活。市场经济不仅仅只是一种经济模式,它背后是一种独特的规范秩序和伦理精神(ethos)。只有当市场中的主体都是具有这种伦理精神的市民(citizen, Bürger, bourgeois)的时候。市场本身才是有序的。

而如今,大型互联网企业并不是这样的市民,它们只会利用自己已经获得的垄断地位在法律的空白处拼命牟取利益,而不是帮助构建市场自我管理的行业规范。而一旦国家力量下场,利用政治权威的身份进行干涉的话,那么结果自然是对于一切法所还没涉及到的空间的彻底压制。

综上,我个人认为,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现状的突破口在于,市场主体本身能不能承担起构建市场秩序,营造属于市场经济时代的市民伦理生活的责任。

user avatar

没事,反正不久大家都会一如既往地装作看不见大象,有司尽管继续放心表演即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