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硫磺岛战役,美军的轰炸为何没效果?

回答
硫磺岛战役美军的轰炸为什么会收效甚微,这是一个困扰了许多军事史研究者的问题。这绝非简单的运气不佳,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最关键的在于日军指挥官栗林忠道对硫磺岛地形的深刻理解以及他们所采取的“不死鸟战术”。

一、日军挖空心思的地下工事:隐藏的杀机

硫磺岛,这座火山岛,本身就为日军提供了天然的防御优势。而栗林忠道上任后,更是将防御工事的修建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没有像以往那样依赖暴露在外的地面火力点,而是将重点放在了 地下作战体系 的构建上。

庞大的地下网络: 日军在硫磺岛的山体内部挖掘了数不清的 地下坑道、战壕、弹药库、指挥所、医疗站甚至生活区。这些工事相互连通,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地下迷宫。坑道最深处甚至能达到100多米,层层防御,错综复杂。整个岛屿的山体仿佛被掏空了一样,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军事堡垒。
隐藏火力点: 许多海岸炮、机枪阵地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巧妙地隐藏在山体裂缝、熔岩洞穴或者伪装过的掩体之后。轰炸机在空中看到的,往往只是日军故意暴露的假目标,或者是一些难以精确打击的薄弱点。当美军登陆部队逼近时,这些隐藏的火力点才会突然暴露,倾泻致命的火力。
“弹坑即战壕”的哲学: 美军的轰炸虽然摧毁了一些地面建筑,但硫磺岛的地形本身就布满了火山弹坑。日军利用这些现成的弹坑,并进一步加深、加固,使其变成了天然的战壕和机枪掩体。轰炸过后,这些弹坑非但没有阻碍日军的防御,反而成为了他们新的伏击点。
隔热与防烟: 硫磺岛地处热带,天气炎热。日军的地下工事充分考虑了隔热问题,并且在坑道内部设置了排烟系统。这使得美军的燃烧弹和烟雾弹在地面战场上的效果大打折扣,日军士兵在地下依然能够相对舒适地作战,不受高温和浓烟的困扰。

二、美军的误判与技术局限:空有力量无处施展

尽管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空中力量,美军在硫磺岛的空袭却陷入了困境,这与他们对日军防御体系的误判以及当时空对地打击技术存在的局限性密切相关。

对地下工事的认知不足: 美军情报部门虽然知道日军在修建工事,但他们低估了日军工程的规模和深度。他们认为地面轰炸和舰炮炮击足以摧毁日军的防御,没有充分预料到日军会将防御体系完全转移到地下。
空中侦察的盲点: 当时空中侦察技术远不如今天发达,特别是对于地下工事的探测几乎是零。飞行员在高空看到的地面目标,往往是日军精心设计的障眼法。即使看到了一些炮塔或工事,也难以判断其结构和防御强度。
武器的有效性限制:
高爆弹: 主要用于摧毁地面建筑和人员。对于深度达到数米甚至数十米的地下工事,高爆弹的穿透力远远不够,即使炸毁了地面的入口,也难以对深处的指挥部或弹药库造成致命打击。
燃烧弹: 主要依靠燃烧来杀伤人员和摧毁物资。但如前所述,日军的地下工事在隔热和排烟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燃烧弹的效果有限。
穿甲弹: 主要用于打击坦克等装甲目标。对于土木结构或薄钢板伪装的工事,穿甲弹也未必能起到决定性作用,除非是直接命中入口或关键支撑点。
缺乏精确打击能力: 即使有优秀的飞行员,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要对隐藏在地下的目标进行精确打击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即使能识别出一些潜在的火力点,也很难确保轰炸能够直接命中并摧毁它们。舰炮炮击同样面临类似的问题,虽然炮弹威力巨大,但要击中隐藏在复杂地形中的细小目标依然非常困难。
“轰炸足够了”的思维定势: 美军指挥官们,特别是海军的莱西上将,对海军舰炮和航空兵的火力有着极大的信心。他们认为长达数天的密集轰炸足以摧毁岛上的一切抵抗力量,因此在登陆前投入了更多的火力资源。这种“轰炸足够了”的思维模式,导致他们对实际效果产生了误判,没有为随后的登陆战付出更高的代价。
“弹坑战术”的反制: 即使美军的炸弹准确地命中了地面,炸出了一个大坑,日军也会迅速将其改造成更坚固的火力点。这意味着美军的每一次轰炸,都可能在无意中为日军提供更好的防御工事,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三、日军的“不死鸟战术”:以伤换命的决绝

栗林忠道深知日本资源有限,无法与美国长期抗衡。因此,他采取了“不死鸟战术”,即 不惜一切代价消耗敌人,即使自身战至最后一人,也要让敌人付出惨重代价。这种战术使得美军的轰炸和炮击陷入了被动。

分散兵力,层层设防: 栗林忠道将兵力分散部署在岛上各个区域的地下工事中,形成了一个纵深防御体系。这意味着美军即使摧毁了某个区域的地面火力点,也无法完全消除该区域的威胁,因为地下还有源源不断的抵抗力量。
不主动出击,专等敌人来袭: 日军在地下工事中,严格执行“不主动出击”的命令。他们宁愿承受美军的狂轰滥炸,也不轻易暴露自己的位置。只有当美军登陆部队进入预设的射击区域时,才会从隐蔽的工事中突然开火,造成最大的杀伤。这种战术大大削弱了美军火力侦察和预警的能力。
牺牲精神的灌输: 日军士兵被灌输了为天皇玉碎的狂热思想。他们对死亡毫无畏惧,将活埋在地下工事中视为一种荣耀。这种绝望的牺牲精神,让美军的轰炸难以达到彻底消灭日军的目的,即使炸毁工事,幸存的士兵也可能继续战斗。
以火力换时间: 日军利用地下工事的掩护,精确计算美军登陆的地点和时间。他们通过有限的火力,消耗美军的弹药和兵力,为日军争取尽可能多的作战时间。
夜袭的袭扰: 在白天遭受轰炸后,日军会在夜晚对美军滩头阵地发动小规模的夜袭,骚扰美军,消耗其士气和体力。

总结来说,硫磺岛战役美军轰炸效果不彰,并非是美军火力不足,而是日军凭借其精巧的地下工事体系、对地形的深刻利用,以及“不死鸟战术”的决绝执行,有效地隐藏了自身力量,并反制了美军的攻击手段。美军的空对地打击技术在当时对这种隐藏的、深入地下的防御体系显得力不从心,误判的战术和战略也导致了巨大的损失。硫磺岛战役成为了现代战争中,大规模火力支援面对精心构筑的地下防御体系时,如何有效发挥作用的一个典型案例,也深刻地揭示了战场情报、技术以及战术创新对战局的决定性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那么麻烦。相对于美军其他山地攻坚作战战例,硫磺岛并不是最丢人的。比如在卡西诺山,美5军和英8军,24万大军,1900辆坦克,4000架飞机,绝对制空权,对阵德第10军10万人,足足打了5个月,伤亡5.5万人,最后还是德国人自己主动撤退的。法国东北部的小城梅斯,约1.4万德军依托工事把巴顿的第3集团军二三十万大军足足挡了2个半月。再比如上甘岭,这个大家很熟悉了。还有血岭、伤心岭、马良山……以及最丢人的,1953年1月的芝山洞南侧无名高地之战(T型山之战)。打一个排级阵地,发射了17万发炮弹,22万磅炸弹,毛都没打着。最后一个营在坦克支援下吭哧吭哧地爬上去,被人一顿手榴弹轰将下来,屁滚尿流,丢人到家。

不用奇怪,二战前后的美军其实并不怎么擅长山地攻坚战。或者说,他们就不擅长任何形式的攻坚战。这种不擅长不仅是精神上的,也是技术上。美军对攻坚战非常地缺乏研究,无论是攻坚战法还是对应的特种装备,都没有研究。比如说最让人笑掉大牙的,1951年11月的文登川之战,美军面对志愿军的山谷阵地,搞了个坦克劈入战,就是让坦克延山谷硬冲,以为冲到志愿军身后志愿军一线阵地就会动摇了。结果坦克冲进去了,后续步兵被志愿军设置在高地上的机枪截住,失去步兵联系的坦克三面受敌,成了志愿军反坦克分队的活靶子。再比如同样是坑道攻坚战(联合国军在前线也是修坑道防御),美军拿下了表面阵地,对怎么攻坑道无计可施,只能守着坑道口跟志愿军蘑菇。志愿军却组织了专业掏耗子的坑道攻坚小组,人不多,1组4个人,人人带着防毒面具(装了大蒜的口罩)、冲锋枪(还是绑上枪灯的CQB范)、手榴弹、大小炸药包和爆破筒,打起来两两交替,各司其职,一个小组堵着美军几十人揍。结果美军占了志愿军的表面阵地还是立不住脚,志愿军占了美军阵地三下五除二就清光了坑道里的美军。

嘛,有点离题了。TG的攻坚战有自己的特点。由于TG的步兵战斗力极强,基本上只要能安全把步兵送上敌人阵地,攻坚战就打成了一大半。这种玩法别人要学也学不来。题主问的是为什么美军的轰炸没效果,下面主要从装备技术层面上说。

理论上说,俯冲轰炸精度高,威力大,是攻坚战的法宝,2200磅炸弹威力比战列舰主炮还大,秒杀一切防御工事。但实际上在芝山洞南侧无名高地之战中,美军出动88架次轰炸机扔了上百枚炸弹,坑道里的志愿军一个排毫发无伤。

那无名高地阵地总共才30平方米,就一单间配套那么大,2200磅炸弹哪怕只命中一发都能把整个阵地掀过来。可事实是,那上百发炸弹一发都没扔中。

如果只是没仍中也就罢了。1943年11月的塔拉瓦环礁之战,美陆战2师上岸后被日军火力压制在滩头上。2师2团团长肖普上校于是呼叫航母上的俯冲轰炸机进行近距支援。你说海鳖叫海军,离的又这么近,这任务很简单是吧?结果飞行员把炸弹全扔四等人头上了,气得肖普吐血。最后海鳖自己动手把几门105炮拖到旁边一座小岛上,塔拉瓦之战才算打开局面。

为什么空中支援这么囧?因为飞行员在天上看到的是这样的。

步兵在地上看到的是这样的。

两张图是一个地方,长津湖。你分辨一下下图在哪儿吧。

在激光制导、GPS等精确制导手段发明前,空地协同和鸡同鸭讲基本没区别。就算是有空地协调员也十分困难。毕竟飞行员要一边提心吊胆地担心撞山,一边努力在大腿上的地图上数格子,还要努力分辨底下那些长得都一样的山包到底哪个才是目标,这实在太强人所难了。

打靶场上飞行员们面对地面上一个巨大的白叉当然一打一个准,可战场上敌人可不会顶一个白叉在脑袋上啊!

于是美国人发明了在自己阵地上放白色箭头指示目标,对空摇白毛巾之类的法子。可咋说兔子坏呢?志愿军发现了就在空地上也放白色箭头指向美军阵地,让美国飞机炸到自己人。。。

在实际攻坚作战中(尤其是山地攻坚作战中),轰炸机的效能往往没很多人想象的那么高。比如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中的高尔基炮台,那么大个战列舰炮塔杵地上按说够显眼了吧?德国人那么多斯图卡就是搞不定。再如芝山洞南侧无名高地战斗中,战场记者(这场之所以丢人就是因为范弗里特还请了一堆记者来观摩)观测到美军轰炸机除了普通炸弹外还投下8箱燃烧弹。结果8箱燃烧弹只有1箱扔中高地(还不是阵地),其他7箱居然连山头都扔错了。

一直到1999年打南联盟的时候,美国空军都还在抱怨明明下面都能看到南联盟炮兵开火的火光了,可飞机在天上就是找不到火炮阵地在哪儿。

最后还是靠地面的反炮兵雷达定位,再把坐标输入GPS炸弹,才压制住南军火力。

可在1940-50S,不要说GPS,连激光引导和红外闪光灯都没有,空军在攻坚作战中的局限性是很大的。

除了空军,在岛屿攻坚战中,美军还有海军的大口径舰炮支援。16寸巨炮无坚不摧是吧?每次岛屿攻坚战,无论是塔拉瓦、塞班还是硫磺岛,登陆前美军都要用巨炮把整个岛子洗一遍,但每次都收效甚微。日军的兵力兵器基本没有受到什么损伤,包括只有巴掌大的塔拉瓦。

为什么呢?因为战舰的火控系统其实并不适合用来执行对地支援的间接射击任务。战舰上那巨大的光学测距仪和精密的机械式弹道计算机都是设计用来视距内作战的,你要让她按地图数着格子打炮,战舰是要抓瞎的。

因为炮兵射击的基础是测地,即精确标定自己的位置。战舰在大海上是一个浮动的平台,在有GPS之前精确定位是非常困难的。日军炮击瓜岛机场的法子是让陆军在其控制的两个海角分别点一堆火,战舰行经炮击航线时测量两堆火之间的夹角,再通过三角函数标定位置,再结合航速装订炮击诸元。

这种三角法定位意味着测量标志物越近,越小,则定位越准确,炮也就打得越准。所以美军后来发现驱逐舰对地支援效果最好。因为驱逐舰吃水浅,可以开到离陆地更近的距离上,寻找更合适的测距物和更好的射击位置。

塔拉瓦环礁之战中,日军最坚固的两个核心支撑点工事,其中一个就是由驱逐舰抵近射击摧毁的。另外一个驱逐舰都打不到,最后美军工兵一声wagggh发动人海冲锋前赴后继地把爆破筒炸药包手榴弹一股脑地往里塞,终于炸掉了。

没错,其实米佬攻坚战经常是靠人海冲锋解决问题,还有个专业术语叫people wave,人浪冲锋或者波浪冲锋。包括上甘岭、马良山,以及本帖中多次举例的芝山洞南侧无名高地之战,美军都多次发动人浪冲锋,造成大量伤亡。这也是美军缺乏攻坚手段的无奈之举。

在攻坚战中,炮兵至关重要。但美军炮兵理论上编制科学,兵力庞大,可偏偏不适合打攻坚战。美军炮兵几乎完全由榴弹炮、加榴炮组成,弹道单一,口径(针对攻坚战)偏小,对坑道这样的坚固工事破坏力不足。

除了常用的155mm和203mm榴弹炮,美军炮兵的攻坚武器主要是M1型240mm榴弹炮,从二战到朝鲜战争都主要靠这个。这种炮的原型是法国人1911年研制的,是一种典型的一战思路的大口径攻城炮。一战时期交战各方都研制有类似的火炮,比如德国的大贝尔莎榴弹炮甚至有420mm口径。这类火炮异常笨重,比如M1光是架设阵地就要8个小时以上,打击效果也不是非常好,到二战时各国已经很少使用了,只有日本和美国还在研制和装备。日本的240mm榴弹炮还被解放军缴获过,攻打天津时使用过,军博还藏有一门。美国的240mm榴弹炮4V还在当海岸炮用,现在金门都开发成景点了。

这种单纯依靠火炮口径和弹药数量来淹没防御工事的做法,在一战时期就已经被确认是一种事倍功半的做法。就像德国人拿420mm大炮也没攻下凡尔登要塞。包括800mm多拉在塞瓦斯托波尔的应用也不成功。实践证明,榴弹炮适合摧毁表面阵地,但是对于坑道工事、反斜面工事以及特别加固过的钢筋混凝土支撑点伤害有限。比如在梅斯之战中,美军炮兵曾对梅斯要塞进行了长达7天的火力准备,结果毫无作用。更不要说朝鲜战争打个排级阵地发射17万发炮弹毛都没伤到一根,这效率简直伤心。

如果仅仅是火力效率差也就罢了,更令人伤心的则是这些大炮有的时候纯粹是给自己人添乱。过于强大却不够精确的火力常常会炸坏进攻通路,在阵地前沿制造难以通过的沼泽,结果是进攻的步兵反而陷没在自己的炮火制造的陷阱里,成为敌方火力的靶子。这一问题在一战时期就已经很显著了,而到了朝鲜战争时期,比如上甘岭战役中,美军炮火把上甘岭的石头都炸成粉末状,美军步兵爬山时一脚踩上去能陷到膝盖。战役后期空降187团调来上甘岭时,不得不用登山绳把全体士兵串成一串,一步一滑地往山上拱。

到二战时期,经历过一战,陆战经验较丰富的国家已经开始反思这一套不成功的攻坚战术。成果也有很多,比如说大炮上刺刀,推着斯大林之锤在200米距离上打直瞄。比如说重用高抛弹道的攻坚火箭弹和大口径迫击炮,用于摧毁敌工事较为脆弱的顶部及对付反斜面工事。其集大成者是柏林攻坚战中的苏军强击群。战斗工兵、装甲兵和炮兵紧密配合,像绞肉机一般粉碎敌方工事。

但这和美军没什么关系。美军的攻坚战术仍然是一战式的炮兵轰完步兵冲,步兵冲完炮兵轰。美军没有适合抵近射击的大口径火炮(意大利战线有美军用长脚汤姆直射攻坚,但只是孤立行为),更没有ISU-152这样的突击炮,没有能够紧跟突击队行动的重迫击炮,连大口径攻坚火箭弹都没有。由于缺乏作战经验,美军自己搞的攻坚武器比如T95超重型坦克和小戴维重迫击炮等武器都不实用,只有太平洋战场上的装甲推土机多少还有点用处。这还是依靠日军反坦克火力实在太烂。

因此,在二战和朝鲜战争中,很多时候,美军步兵都是靠血肉和勇气在磨对面的永备工事。二战中因为士兵们多少还有点报仇雪恨的自觉,虽然伤亡大一点,耗时长一点,但至少每一次攻坚战最后都还是攻下来了的。到朝鲜战争时,作为非正义战争步兵士气不能跟以前比了,又是面对史上最强轻步兵,闹出17万发炮弹打不下一个排级阵地的笑话也就不足为怪了。

user avatar

攻克永备要塞型小岛是最难的一种战斗形态,没有之一,比打马奇诺核心要塞还难得多。

这种情况下守方视野极为良好,隐蔽极佳,防护力极强,火力死角极少,往往可以构筑极为严密的交叉火力网。

而攻方没有空间展开兵力,茫茫大海之上缺乏隐蔽物,无法抵近构筑出发阵地,一波拿不下撤都不好撤。

硫磺岛还算有些面积,美军好歹还能上岸后展开一些兵力按陆战打。如果这个小岛只有折钵山,四周环海的话。那基本上只能指望日军粮食/弹药耗尽了。

user avatar

战争,自古以来最重要的从来不是战斗力,

一靠情报,二靠后勤。

这才是根本。


美军情报又失误,又没有打击到对方的后勤。

这种仗能赢才出鬼了。


抗美援朝也是一个意思,

前期被我们杀的仿佛赶鸭子,

后期靠情报分析知道了志愿军的星期攻势,

美军针对后勤补给一击致命,

这才没有让志愿军打到釜山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硫磺岛战役美军的轰炸为什么会收效甚微,这是一个困扰了许多军事史研究者的问题。这绝非简单的运气不佳,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最关键的在于日军指挥官栗林忠道对硫磺岛地形的深刻理解以及他们所采取的“不死鸟战术”。一、日军挖空心思的地下工事:隐藏的杀机硫磺岛,这座火山岛,本身就为日军提供了天然的防.............
  • 回答
    硫磺岛战役(Operation Detachment)是太平洋战争中一场极其血腥和残酷的战役。关于为什么美军没有选择围困硫磺岛直到日军耗尽粮食再发起进攻,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涉及战略、战术、政治以及当时对日军作战风格的认知。简单地围困并等待,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不确定性,并且可能付出的代价更高.............
  • 回答
    硫磺岛战役,太平洋战争中最惨烈的战役之一,栗林忠道,这位日本陆军中将,在这场注定失败的防守战中,留下了他作为指挥官的独特印记。评价他的指挥,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战役结果的表面,而是需要深入剖析他所处的绝境、采取的策略以及对部属的影响。首先,我们必须正视栗林忠道面临的极其不利的局面。当时,日本海军在太平.............
  • 回答
    大和号战列舰的设想,将硫磺岛的防御战术运用在海战中,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硫磺岛战役之所以惨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日军放弃了传统的正面战场对抗,转而采取了极端的“立体化防御”和“消耗战”策略,其核心就是利用地形优势,构筑了密不透风的地下工事和地表火力网。那么,如果将这种思路应用到大和号战列舰本身,.............
  • 回答
    战地5的这两张新地图,硫磺岛(Iwo Jima)和太平洋风暴(Pacific Storm),确实是这个系列一次大胆的尝试,尤其是在引入太平洋战场这一重要内容方面。作为一名玩家,我玩过这两张图不少次了,也挺有感触的,想跟大家聊聊我的看法。先说说 硫磺岛(Iwo Jima)。要评价这张图,首先得说它的历.............
  • 回答
    如果日本在二战中成功守住了硫磺岛和冲绳,历史的走向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绝非简单的军事胜负,而是可能触及到太平洋战争的进程、战后世界格局,乃至两国民族情感的深刻塑造。首先,让我们剖析一下“赢得”的含义。这不可能意味着日本在整个战争中都占据优势。更现实的设想是,在硫磺岛和冲绳战役这两个关键节点,.............
  • 回答
    美军在包围硫磺岛并能切断其军事补给的情况下,依然选择抢滩登陆,而非持续轰炸,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且多层面的考量,其中既有军事战略层面的权衡,也有对作战效率、风险控制以及政治影响等多方面的考虑。详细解释如下:一、 持续轰炸的局限性与潜在弊端 硫磺岛地形与日军防御工事的特殊性: 火山岛地形.............
  • 回答
    评价二战时期守卫冲绳、硫磺岛的日军士兵与抗美援朝战争中守卫上甘岭的志愿军,谁在技术层面更厉害,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分析,并且要避免用事后诸葛亮的眼光去简单评判。两场战役都发生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参战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展现了极高的战斗意志和战术运用能力。一、 两场战役的基本背景与.............
  • 回答
    这可是一个脑洞大开的设想!如果一支现代军队,拥有和二战时期日军相同的人数和武器装备,穿越到硫磺岛并试图守住它,情况将会非常、非常复杂,而且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让我来详细分析一下为什么。首先,我们得明确“人数、武器装备和当时日军一样”这个前提。这意味着我们的现代军队会拥有和当年驻守硫磺岛的日军数量相当.............
  • 回答
    东野圭吾的硫磺岛:一场虚构的守卫战,能否超越史实?这是一个饶有趣味且颇具想象力的问题:如果将日本著名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而非那些经验丰富的日本陆军士兵,派往硫磺岛进行守卫,他们能在那里坚守多长时间?这并非对二战历史的轻视,而是将一种独特的思维模式与极端环境进行碰撞,试图探究“理性”与“信念”在生死边.............
  • 回答
    问这个问题,其实很多人心里都有点模糊的比较,总觉得都是坑道战,志愿军能守住,日军却没了。这中间的门道,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这不仅仅是战术问题,更是战略、武器、士气、后勤,甚至是地理环境等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里面的区别。首先得明白,上甘岭和硫磺岛,虽然都有“.............
  • 回答
    塔利班身穿美制装备,模仿美军将“美国国旗插上硫磺岛”的场景,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和复杂性的事件,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评价。以下将尝试详细分析:一、 事件本身的象征意义与解读: 历史的讽刺与颠覆: 硫磺岛战役是太平洋战争中最惨烈、最具标志性的战役之一,美军士兵在那上面插旗的场景已成为美国国家象征和勇气.............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关于硫磺皂是否能有效去除后背痘痘和痘印这个问题,我想跟你好好聊聊。毕竟,后背痘痘和痘印这事儿,困扰了不少人,找对方法确实很重要。硫磺皂,这个听起来有点“老牌”的洁面产品,为什么会跟祛痘挂上钩呢?首先,我们要了解硫磺本身的一些特性。硫磺具有一定的抗菌和抗炎作用。痘痘的形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毛囊里的.............
  • 回答
    .......
  • 回答
    这篇文章的初稿内容可能涉及一些不当或违法的行为,我无法直接提供相关的指导。不过,我可以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处理类似情况的通用信息,这些信息基于合法的和道德的原则:1. 了解医院收费和就医流程: 正规医院收费标准: 任何正规医院都应该有公开透明的收费标准。你可以向医院的收费处或者医务科咨询具体的费用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