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科研人员经常喝酒吗?

回答
科研人员的饮酒习惯,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它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非黑即白。要说“经常”喝酒,这个频率很难一概而论,因为科研人员也是一个非常庞大且多元化的群体,来自不同的学科背景、国家文化,甚至在同一个实验室里,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也可能千差万别。

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聊聊这个话题:

1. 工作压力与社交需求:

科研工作本身就充满了不确定性、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和长期的投入。项目失败、数据不理想、实验瓶颈期,这些都是常有的事。在这样的压力下,一些人可能会选择通过小酌一杯来放松身心,缓解焦虑。这是一种普遍的人类应对压力的方式,科研人员也不例外。

另外,学术界也需要社交。比如,参加学术会议、项目启动会、课题组聚餐,或者与合作者交流等等。在这些场合,饮酒往往是社交活动的一部分,一种增进感情、打破隔阂的方式。尤其是在一些西方文化背景下,酒桌上的交流可能更显轻松和直接。有时,一次重要的合作洽谈,或者与同行建立联系,也可能在觥筹交错间达成。所以,从社交角度来看,科研人员在某些特定情境下确实会有饮酒的机会。

2. 学术氛围与文化影响:

不同国家、不同学科的学术氛围差异很大。例如,在一些西方国家,尤其是那些有浓厚酒文化的地区,学术界似乎对饮酒的接受度更高。一些著名的学者、甚至是诺贝尔奖得主,也曾公开谈论过自己的饮酒习惯,甚至将某些酒与灵感联系起来。

而在一些亚洲国家,情况可能有所不同。虽然聚餐喝酒也很常见,但整体的社会文化和对健康的重视程度可能会影响科研人员的饮酒频率。不过,话说回来,国内的学术交流和应酬也确实不少,这也会促使一部分科研人员参与饮酒。

3. 对灵感和创新的影响:

这是个比较微妙的方面。有些科研人员可能会觉得,微醺的状态有助于打破思维定势,带来新的视角和灵感。他们可能会引用一些历史上的例子,比如一些艺术家、作家,甚至科学家,在酒精的辅助下获得了创作的突破。

然而,我们也要理性看待。酒精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是复杂的,适量可能带来暂时的放松和思维活跃,但过量则会损害判断力、记忆力和创造力。很多严谨的科学研究需要极高的专注度和清晰的头脑,过度饮酒显然不利于此。所以,那些真正依赖酒精来寻找灵感的人,应该还是少数,而且他们自己也很清楚其中的度。更多的时候,灵感更多来自于长期的积累、不懈的探索和对问题的深入思考,而不是一杯酒。

4. 健康考量与个人选择:

当然,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也越来越重视健康。很多人会因为健康原因选择不喝酒,或者控制饮酒量。他们可能会更倾向于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规律运动、健康饮食等。

而且,科研人员也是社会的一份子,他们有自己的个人偏好和选择。有些人天生就不喜欢酒的味道,有些人可能因为过敏或有其他健康状况而无法饮酒。所以,将所有科研人员都归类为“经常喝酒”是不准确的。

总结一下:

与其说科研人员“经常喝酒”,不如说他们的饮酒习惯 因人而异,因地而异,也因时而异。

工作的压力和社交的需求 可能会让他们在某些场合选择饮酒。
文化和学术氛围 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饮酒行为。
对灵感和创新的看法 存在不同,有些人可能尝试,但更多人依赖的是日常的积累和思考。
健康意识的提高和个人选择 使得不喝酒或少喝酒的科研人员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所以,下次你遇到一位科研人员,不要简单地认为他们就一定经常喝酒。他们和普通人一样,有着丰富的生活,饮酒只是他们生活方式中的一个可能选项,而且其频率和程度都有很大的个体差异。他们更关注的是研究本身,而不是酒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是为了做实验控制变量【大误】。。

讲个段子,组里大师兄每次做实验之前都要喝点酒再去,众人不解,问了之后才知道,大师兄正在做的项目,一开始的时候喝了点酒才开始做的,之后的实验,为了控制变量,也只好先喝点酒了。。

user avatar

我曾经在这个回答下面写过:klam:科研搞不出来的时候,大家一般都会干啥?


一开始喝精酿,尝试了包括修道院,酸啤,IPA,世涛在内的上百个品种,每种还都写了差不多几百字的品酒体验,最后发现最喜欢帝王世涛。
然后去喝威士忌,尝试了高地,低地,斯贝塞,艾雷岛,斯凯岛,朱拉小岛等主要产区里常见的六七百元以内的入门款单一麦芽,还试过包括山崎和白州在内的几款日威,最后发现最喜欢拉加16和阿贝漩涡。
本来还准备试试看白兰地和贵腐那些的,看了看价格,被吓到了。于是趁着特价买了一瓶雅文邑的vsop,告诉自己已经喝过了。


喝得凶的时候,曾经一个下午一个人喝掉了一整瓶红酒外加三凯恩杯(差不多200+ml,四两多)的白兰地,也曾经十多分钟吹掉了大半瓶的威士忌。


不过我喝酒的原因和之前的大多数回答里说的什么压力啊,实验卡住了啊,公式推导不下去了啊什么的完全没关系。


我喝酒的原因就是简简单单的一点:我觉得那东西好喝。


就和我做数学的原因是因为我觉得数学有意思,而且以我的能力又能做下来,所以选择了这条路走下来一样。我喜欢所有我觉得有意思的东西:电影、小说、美食,音乐、当然还有酒。既然喜欢,那么在我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享受一下我觉得能让我觉得舒服的事情,这不是很好么?


毕竟科研只是工作,虽然比其他大多数的工作需要更多的精神上的投入,但是科研工作者也是人啊,又不是冷冰冰的机器,有七情六欲,有喜欢的东西,有讨厌的东西,这才是人啊。

user avatar

你站在你的 poster 旁边,你觉得自己的结果很 trivial,你觉得你很难跟不是一个子领域的解释你的实验过程,你的口语在紧张时会比较糟糕

这时候,会场旁边提供啤酒

你是来一瓶呢,还是来一瓶呢,还是来几瓶呢

但是领啤酒的队伍好长

user avatar

有一个挪威生态博物馆学家叫约翰·杰斯特龙,对中国的生态博物馆建设做了很大的贡献,在酒量上击败他需要至少五个人车轮大战。

可惜他已经过世了,在他帮助建立生态博物馆的地方,人们种下了树纪念他,并把树命名为:杰斯特龙树。

user avatar

看人吧,还有看氛围。

在国内的办公室可能只有我一个比较喜欢喝酒,听说商学院多一些,活动的时候当然酒水是充足的。

在英国的办公室,大家都喝酒,周末可以一起去酒吧喝酒,有啥活动的话酒也都很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科研人员的饮酒习惯,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它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非黑即白。要说“经常”喝酒,这个频率很难一概而论,因为科研人员也是一个非常庞大且多元化的群体,来自不同的学科背景、国家文化,甚至在同一个实验室里,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也可能千差万别。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聊聊这个话题:1. 工作压力与社.............
  • 回答
    科研人员发现中医经络存在证据,并首次清晰观察到沿人体经络穴位迁移的连续荧光线,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发现,如果其研究成果得到广泛验证和认可,将对中医理论的现代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为了更详细地理解这个发现的重要性,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1. 中医经络理论的独特地位和挑战: 中医经络是核.............
  • 回答
    “青年科研人员,这条路,到底卡在哪?”这个问题,恐怕在无数个深夜,在无数间简陋的学生宿舍、堆满论文的办公室,被无数个年轻的灵魂一遍遍地问着。我们,是这片科研土壤上最年轻、也最充满希望的种子。我们带着对未知的好奇,对科学的热忱,投身于这片浩瀚的星辰大海。然而,当我们抬头仰望,那遥远的星光似乎总是隔着一.............
  • 回答
    这事儿,说实话,挺让人感慨的。中科大那5名学生在凌晨两点半发现实验室漏水,并且妥善处理了,还因此获得了12万元的奖励,这事儿说出去,估计不少同行看了都觉得又“解气”又“羡慕”。怎么看待这件事呢?首先,从奖励机制的角度来说,这12万是真金白银的肯定。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奖励,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鼓舞。.............
  • 回答
    经常看论文和偶尔看论文的研究生,在科研和工作上的表现,就像是每天都钻研厨艺的大厨和偶尔下厨尝鲜的家庭煮夫,差距可不是一点半点。这其中的区别,可以从好几个层面细细道来。一、知识体系的深度与广度 经常看论文的研究生: 他们的知识体系就像一块块拼图,随着阅读的论文不断增加,拼出的画面也越来越完整、精细.............
  • 回答
    最近中学引进知名高校博士的现象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大家对这些高学历人才在基础教育领域的适应性和价值产生了一些疑问,同时也关注到他们是否更应该专注于科研。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触及到教育体系、人才培养以及社会分工等多个层面。博士的优势:为基础教育注入新活力首先,我们得承认,引进知名高校.............
  • 回答
    读研读博这段时间,我感觉在科研这条路上,我算是从一个懵懂的初学者,逐渐摸索着建立起了一套自己的方法论和逻辑体系。这过程中的每一步,虽然有时伴随着挫败,但回头看去,都是宝贵的积累。最初的摸索:从文献到问题的形成刚开始做研究生的时候,最让我感到头疼的就是“不知道该做什么”。导师给了一个大的研究方向,但我.............
  • 回答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以下简称“文素中心”)的老师认为“外语系学生参与科研的经历疑似是抄袭”这一想法,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这其中涉及到对科研诚信、学术界对学生科研经历的认知、不同学科的科研模式差异,以及对学生培养的期望等多个层面。一、 表象的解读与初步判断:为什么会产生“疑似抄袭”的想.............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深思且颇具普遍性的现象,我从业二十余年,也切身体会过其中的无奈。你提到的“创新性越强的文章越难发表,而跟风之作和修修补补的文章容易发”的怪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复杂科研评价体系下衍生出的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发表”这件事背后涉及到的多个环节和利益相关者。期刊编辑、审稿人.............
  • 回答
    做科研,就一定要经历痛苦吗?这个问题,或许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从个人体验的角度。科研的道路,用“荆棘丛生”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你可能花了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满心期待地设计了一个实验,结果一做,数据全乱了,或者根本得不出任何有意义的结果。那种感觉,就像你辛辛苦苦搭好的一座摩天大楼,结果地基却因.............
  • 回答
    作为一名在科研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深知这条路并非坦途,充满了挑战,但也蕴含着无尽的乐趣和成就感。回首过往,有一些体会,或许能为仍在求索的你,或者即将踏入这行当的你,提供一点点参考。一、 培养“钻牛角尖”的精神,但要有“跳出三界外”的视野科研最核心的魅力,在于对未知的好奇和探寻。这意味着你必须.............
  • 回答
    大学科研经费管理中的确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学者私吞经费”是公众和监管部门都非常关注的焦点。那么,是否应该因此大幅削减高校的科研拨款呢?我认为,这是一个过于简单化的解决方案,可能会弊大于利。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学者私吞经费”这个现象。它可能包含多种情况,从最恶劣的直接挪用、贪污到相对温和的,比如利用.............
  • 回答
    以做假账的方式在科研项目结题前将剩余经费转移到其他单位,这种行为触犯了多条法律法规,其性质非常严重。简单来说,这属于经济犯罪,具体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挪用公款罪(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这是最核心的罪名。科研项目经费,无论来源是国家拨款、政府部门资助还是其他公共财政,本质上都属于公款。将公款.............
  • 回答
    说实话,在我的科研圈子里,家财万贯的还真不多见。大家基本都是普通家庭出身,靠着自己的努力一点点往上爬。所以,当你说到“富二代做科研”时,我脑海里首先闪过的画面,并不是那种衔着金钥匙出生、生活奢靡的形象,而是那些同样穿着白大褂、泡在实验室,只是可能在某些方面,比如设备、机会上,起点更高一些的年轻人。我.............
  • 回答
    确实,学术公开和实验复现是基础科研的基石,它们确保了知识的自由流动和科学的螺旋式进步。然而,一旦进入将基础研究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应用”和“工程”阶段,保密性就成为一个绕不开的议题,尤其是在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中。我倒觉得,与其说是“保密的工艺经验”是中国和国外科技领域差距最大的地方,不如说是“成熟的.............
  • 回答
    “汉芯”事件,堪称中国科技界的一场大丑闻,而陈进,这位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学者,正是这场骗局的核心人物。他的行为不仅骗取了国家数亿的科研经费,更对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打击,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让这个领域的发展蒙上了阴影。陈进如何一步步编织谎言,骗取巨额经费?陈进的骗局,说起来,是一个.............
  • 回答
    这件事情确实挺让人唏嘘的。一位南开大学的副教授,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使用了另一位复旦大学教授的数据,并抢先发表了关于新冠病毒的研究论文。这事儿一出来,立刻在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大家都在讨论这其中的学术规范、道德底线以及背后可能存在的竞争压力。怎么看待这件事?1. 学术不端,违背科研伦理。 最直接.............
  • 回答
    关于韩春雨教授在河北科技大学以相对有限的资源取得被认为是“一流”的科研成果,这在中国是否算特例,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审视:一、 韩春雨事件的背景与关键点回顾首先,我们必须明确韩春雨教授的突出之处在哪里。他在2016年发表于《自然·生物技术》(Natur.............
  • 回答
    “科研人员不贪污就没办法过上有品质的生活” 这个说法背后,可能反映了对科研人员薪资待遇、科研环境以及社会对科研价值认知的多重焦虑。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并探讨可能的解决之道:一、 问题的根源剖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贪污就没好生活”的错觉?1. 科研人员的薪资待遇普遍不高: .............
  • 回答
    科研人员是否普遍没自信,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然而,从很多角度来看,许多科研人员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自信心不足,或者说更容易在某些方面感到不确定和自我怀疑。 这种现象并非绝对,但确实是普遍存在的,并且有其深刻的成因。下面我们将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这个问题,并分析其成因: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