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李宁发售款球鞋需凭身份证购买,这一做法能否有效控制炒鞋行为?

回答
李宁限量球鞋凭身份证购买,这招能不能治住“炒鞋”这剂顽疾,是个挺值得掰扯的事儿。按理说,这招儿看着是挺有针对性的,毕竟身份证是实名制,一人只能买一双,直接从源头上卡住了那些批量囤货、想靠倒卖发财的人。

你想啊,以前很多限量款,不限制购买数量,黄牛就能雇一帮人,手里攥着各种账号,一人买好几双,转头就挂到二手平台,价格翻好几倍。普通喜欢鞋子的消费者,根本没机会下手。李宁这招“身份证制”,理论上就把这些“黄牛团伙”给拆解了,想多买?对不起,没门。

从正面来看,这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挤压”炒鞋的空间:

限制了“刷号”和“代购”的优势: 过去,一些技术手段或者人海战术,可以绕过一些简单的限制。但身份证是硬杠杠,你得有足够多的人,并且这些人还得能证明自己是你本人,这操作难度和成本一下就上去了。
保护了真正消费者: 对于那些真心喜欢李宁品牌,或者看中了某款鞋设计、性能的消费者来说,这无疑是个好消息。他们有了跟黄牛公平竞争的机会,至少能凭自己的能力买到心仪的鞋子,而不是被无情地拒之门外。
树立品牌形象: 这种做法也给消费者传递了一个信号:品牌在努力维护正常购买秩序,而不是放任炒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和好感。

但是,我们也不能把话说得太死,这招儿有没有“软肋”,会不会成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又一个例子,也得好好分析分析:

“人肉代拍”与“亲友团”: 身份证限制的是“个人”,但一个人可以认识很多人啊。如果某个“炒家”能组织起一个“亲友团”,大家各自拿出身份证来帮忙购买,然后集中交易,数量还是可以做起来的。只不过,这个过程的组织难度、信息传递的成本会比之前高一些。
二手交易平台的“默许”与“分级”: 即使李宁能控制一手货源,但一旦鞋子流入二手市场,管理就变得复杂了。二手平台为了流量和交易额,可能不会严格去追溯鞋子的“原始购买人”。而且,二手平台上也会形成新的“规则”,比如“高价优先”、“信誉积分”等,变相地让有财力的“玩家”更容易拿到货。
“套证”风险与身份信息泄露: 强制使用身份证购买,也可能带来新的问题。比如,一些不法分子可能会想方设法获取他人的身份证信息来进行购买,这本身就是一种风险。而且,如果购鞋信息在后台被滥用,也可能引发用户对个人信息安全的担忧。
“饥饿营销”的另一种表现? 有一种声音认为,这种“一鞋难求”的局面,本身就带有“饥饿营销”的色彩。通过制造稀缺感,反而能引起更高的关注度和话题度。即使有身份证限制,只要鞋子依然是“限量发售”,炒作的空间就永远存在。
“溢价”的本质: 炒鞋行为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对这些限量款的需求远远大于供给,并且人们愿意为此支付更高的溢价。李宁的身份证制,只是试图控制“供给侧”的混乱,但“需求侧”的狂热,并没有被直接解决。只要有需求,并且这种需求包含了“投资”、“炫耀”、“收藏”等多种复杂动机,那么“炒鞋”的土壤就不会完全消失。

所以,能不能有效控制炒鞋行为,我认为更像是一个“加减乘除”的综合题,而不是一道简单的“减法题”。

李宁的身份证制,就像给“炒鞋”这个公式进行了一次“除法”,把批量购买的“乘数”给消掉了,让“炒鞋”的效率大大降低,成本大大提高。但这个公式里的“加数”(比如品牌吸引力、设计感、文化附加值)以及“被除数”(市场需求)并没有消失。

更进一步地说,这个做法是否“有效”,还需要看它是否能持续下去,以及是否会引发新的市场失衡。

可持续性: 李宁是否能长久地坚持这种严格的购买机制?一旦放松,炒鞋的“旧病”会不会复发?
市场反馈: 消费者对于这种“一人一证”的政策,是普遍支持还是有怨言?如果怨言太多,影响了品牌整体的购买体验,那也得不偿失。

总的来说,李宁发售款球鞋凭身份证购买,无疑是一个积极的尝试,它直接打击了“批量囤货”这个最主要的炒鞋手段,让真心想买的消费者有机会入手。 但是,它并不能完全杜绝炒鞋行为。炒鞋就像水一样,有缝隙它就能渗透。要真正解决炒鞋问题,可能需要品牌方、平台方、甚至行业协会共同努力,从供给侧改革(比如增加限量款的产量、透明化发售流程)、需求侧引导(比如加强文化教育,区分收藏与投机)、以及法律法规层面(比如打击虚假交易、信息泄露)等多方面入手,才能形成一个更健康的市场环境。

目前来看,这招至少让“炒鞋”变得更麻烦,也让更多喜欢鞋子的人能够买到鞋。从这个角度来说,它是有一定成效的,但离“根治”这个词,可能还有一段距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了一圈回答,我搞不明白一部分回答的脑回路。

为什么李宁要控制炒鞋行为?它根本没有这个义务。二级市场的恶意炒作,你不怪贩子不怪韭菜们傻反而来怪品牌?

二级市场炒李宁,在BCI事件发生前已经存在了,就拿被说的最凶的韦德之道全明星举例。这俩鞋本来定位就是超限量,当时发售的时候就已经溢价五六倍了,而且离发售都过了好几年了。现在已然成稀有品,这时候二级市场贵不是正常的吗?

现在恰逢事件发生,贩子抓机会炒作投机倒把,那请问那些拿这事情喷的人你们是这些天价鞋的买家吗?你们是之前几千都不舍得买然后现在被投机者炒高到几万又想买的冤大头吗?如果是非受众又喷这事的人,你们放着那么多打折就能买到的好鞋不买非要冲着有二级溢价的限量版不放?还是你们只是遗憾自己没能成为成功赚钱的投机分子?!

好了,这时候就有人说不限量就好了。

荒天下之大谬!一个运动品牌给自家的头部产品打造部分的限量版,通过饥饿营销打开知名度提升品牌价值,到一些人口中就是“炒鞋”?整个李宁那么多鞋款,基本九成五的热卖单品能原价或者打折入手,到一些人口里就是全部都溢价,“品牌涨价”?只许不懂感恩外国牌搞饥饿营销吗?国产品牌走起来了就不能搞吗?再退后一步说,就算现在李宁全部都不打折还全线溢价,那请问安踏匹克361特步就没有好鞋了么?

回到开头说的,李宁有义务阻止二级市场炒卖吗?抱歉,如果你能站在企业利益的角度看问题,你就会知道它不仅没义务,甚至还希望二级市场能多炒卖它的产品。李宁的模仿对象“不懂感恩钩”在二级市场甚至已经达到了普款都能被炒成限量版的程度(今年的例子就是699的dunk low retro和一水的AJ1普款),这对于品牌来讲其实意味着营销成功,意味着自家产品爆炸热销,意味着品牌价值疯狂增长。

说到底还是“所有国产都不值得有溢价”,“国产只能价廉物美”这些观念让各路喷子有了喷点。

好了,看到这你估计都怀疑我是不是李宁员工了,抱歉我还真想是但我真不是。并且,我对李宁一直处于不粉不黑的状态。

不黑,是因为我觉得李宁目前整体的路子还是走得不错,品牌价值真的又打起来,整体设计和科技融合得不错,头部产品真的有点东西。

不粉,并不是因为嫌贵,而是李宁已经走起来了,但部分设计却还是有粗暴抄袭的现象,甚至在近期都能出现被原设计者直接喷的现象(C2H4陈以溪的微博可看)。如果是六七年前我能理解,但现在还有这样的现象,真让我不得不吐槽。

另外,原本我也非常想吐槽李宁连实战团队鞋都搞限量这个事,但看到了设计师说全城棉花糖本来就十一万的货量,我就...觉得是鞋子做得真可以了。有一说一,单款球鞋十一万货量,这对于国产品牌来讲是很大的了,能打折卖完就不错了。而李宁做到了原价卖完,如今次级市场还有溢价,这不是该产品的成功吗?

说真的,国产品牌也“跪”了很久了,放以前大家边骂设计山寨边赞性价比高都已经是不错的了,偶尔出好设计也没什么人吹;到出来了一些优秀的原创设计后走起来了的过程,依旧不能摆脱“必须性价比”的观念;到如今好设计好球鞋越来越多,品牌溢价也越来越高,这对于国产品牌来说,是让人兴奋的事啊。对于消费者,同样也是。

虽然我不认为目前穿李宁或者别的国牌是了不起或者涨面子的事(我认为目前他们的品牌溢价还没达到这个程度),但我希望未来是,也希望它们在未来能达到不懂感恩品牌们的Level,这离不开它们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消费者对国产品牌更开放的态度。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