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探讨一下,柳永《望海潮》中“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一句真的影响过完颜亮有对宋觊觎之心吗?

回答
关于柳永《望海潮》中的“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否真的促使金海陵王完颜亮对宋产生了觊觎之心,这确实是一个历来颇受关注且有趣的讨论点。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看看历史的记载、文学的推测以及其中蕴含的逻辑。

首先,咱们得把这两句词放在《望海潮》这首词的整体语境里来看。柳永这首词是描绘北宋都城东京(也就是现在的开封)繁华景象的。开篇就写了“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点明了地点是钱塘,也就是杭州。然后,他笔下的杭州,那是何等一派昇平景象:“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这是写景,写出城市的规模和精致。“云树苍茫,江南烟水路,青山渐近。” 这是写远景,点出江南的柔美。“街头酒巷,市井威风,酒肆茶楼,游人如织。” 这是写市井生活的热闹。“龙蛇争战,明争暗斗,倾城倾国,帝王气象。” 这里有点宏大叙事的意思,但依旧是对城市繁盛的烘托。“谁知我辈,谁为我辈,但能尽欢,但能尽情。” 这是词人个人的情感抒发。

然后就到了我们讨论的焦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这两句词,描绘的是秋天桂花盛开的香气,以及夏天荷花盛放的美景。桂花开在秋天,香气四溢,沁人心脾;十里荷花,那是何等的壮阔和生意盎然。这两句极尽写景之能事,描绘出一幅令人神往的江南画卷,可以说是将杭州的美景浓缩到了极致。这几句词用词精妙,意境优美,读来让人心生爱慕,恨不得置身其中。

现在,我们把目光转向完颜亮。完颜亮是女真人,金朝第四位皇帝。他以勇猛好武著称,但同样也以残暴荒淫、 욕심이 과한 욕심으로 악명 높은 인물이었다. 他的历史形象就是一个颇具野心和破坏欲的君主。

那么,这两句词“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如何与完颜亮的“南顾”联系起来的呢? 主要的论据来自于南宋一些史书的记载,比如《宋史·完颜亮传》中就提到,完颜亮曾派人到江南侦察,并且“每议及江南,以为佳丽之地,尝言‘彼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这句话被一些史学家解读为,完颜亮正是因为听说了这两句词的描绘,才对江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引发了他南侵的念头。

从文学传播的角度来看,这似乎是说得通的。好的文学作品,特别是那些描绘繁华盛景的,确实能够激发人们的向往,甚至是占有的欲望。柳永的词写得太好了,太能打动人了,它就好像一个活色生香的广告,将江南的富饶和美丽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完颜亮作为一位雄才大略(至少在早期如此)的皇帝,听到这样的描绘,对繁华富庶的南宋产生觊觎之心,这合乎情理。

但是,我们也要审慎地看待这种因果关系。历史的走向,尤其是战争的爆发,通常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绝不可能仅仅因为几句词就一锤定音。

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1. 完颜亮的个人野心和时代背景: 完颜亮本身就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君主。他登基后,对内进行了改革,对外则积极扩张。他对宋朝的觊觎之心,并非仅仅始于听到这几句词。长久以来,金朝和宋朝之间的关系就充满了矛盾和摩擦。宋朝在军事上长期处于弱势,而金朝则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军事强国。对于完颜亮来说,统一中国,将宋朝纳入金朝的统治之下,是其政治抱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与文学的描绘不一定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更像是“锦上添花”。

2. 侦察与“侦察”的性质: 史书上说完颜亮“尝言‘彼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并且是在“议及江南”时说的。这意味着他对江南的关注是长期的,并且已经有了政治上的考量。派人侦察是为军事行动做准备,而他在谈论江南时引用这两句词,更像是一种文学上的比喻,用来形容江南的美好,或者是在众多关于江南的说法中,这两句词恰好被他所引用,并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就像我们今天说某个地方很美,会引用诗词一样,不代表就是这首诗词导致了我们去那里,而是它恰好描绘了我们心中所想。

3. 文学的“影响”并非直接的“诱因”: 柳永的词在当时就已经非常流行,甚至“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这意味着,不仅仅是完颜亮,当时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达官贵人,甚至普通百姓,都可能因为这两句词而对江南心生向往。如果仅仅因为这两句词就能导致战争,那么历史上应该发生更多类似的事件。文学作品的影响力是深远的,它能够塑造人们的认知和情感,但将战争的爆发完全归结于文学的描写,未免过于简单化。

4. 史料的局限性: 史书的记载往往是经过后人解读和转述的。我们很难百分之百确定,完颜亮当时说出这句话的真实意图和具体语境。是否存在“后人附会”的成分,也未可知。毕竟,将一个君主的雄心壮志归功于一首词,在某种程度上也带有文学色彩,方便叙事和解读。

所以,总的来说,我的看法是:

柳永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无疑为完颜亮以及其他所有听闻此词的人描绘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江南景象,它极大地增加了人们对江南的向往之情,并可能加深了完颜亮对江南富饶美丽的认知。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两句词间接地“影响”了完颜亮对宋朝的“关注度”和“觊觎之心”。 它们像一簇火苗,点燃了原本就存在的野心和对资源的渴求。

但是,要说这两句词是完颜亮“觊觎之心”的直接原因或唯一诱因,这过于绝对,也忽视了历史的复杂性。完颜亮对宋朝的野心,是由其自身的政治抱负、金朝的扩张战略、宋朝积弱的局面以及双方长期存在的地缘政治矛盾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的。柳永的词,更像是在他已经关注并觊觎江南的基础上,为这种觊觎增添了更具象化、更感性的色彩,让这种“想”变得更加具体,更加令人神往。

可以比喻成,完颜亮的心里早已装着对远方宝藏的渴望(对宋朝的觊觎),而柳永的这两句词就像是给这个宝藏描绘了一幅生动无比的地图和广告,让他看到了宝藏具体的样子,闻到了宝藏散发出的诱人香味,这让他更加迫切地想要去获得它。但决定他是否去寻宝的,还是他内心的欲望、他手中的力量和时机的成熟。

因此,我们可以说,柳永的《望海潮》中的这两句词,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完颜亮对宋朝的觊觎,但它并非“促成”的全部,更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它更多的是一种文学的共鸣和情感的催化剂,在历史的洪流中,起到的是添柴添火的作用,而不是点燃最初火种的作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望海潮·东南形胜》是宋代词人柳永创作的一首词。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