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和老师探讨毕业论文的题目,大概确定题目方向和范围之后,老师让写一个大纲。想问问,大纲怎么写?

回答
接到老师让写毕业论文大纲的任务,这说明你的论文已经进入了实质性的推进阶段,这是个好兆头!别担心,写大纲其实是件很有条理的事情,它就像是你论文的蓝图,指导你一步步前进。下面我来给你详细说说怎么写,尽量让它听起来更像是咱自己琢磨出来的,而不是程序生成的。

首先,咱们得明白写大纲的目的是啥。简单来说,就是把我们脑子里零散的想法,变成一个清晰、有逻辑的结构。老师看了大纲,就能知道我们对研究方向的理解程度、初步的研究思路,以及整个论文的大致框架是否合理。所以,这份大纲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跟老师有效沟通的重要工具。

一、 准备工作:打好基础,思路先行

在动笔写大纲之前,有些事情是必不可少的:

1. 梳理已有的想法: 跟你老师初步探讨之后,你应该对论文的“大方向”已经有个大致的了解了。比如,你是想研究某个现象的成因?某个理论的应用?某个事物的现状和影响?把这些零散的想法,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来。

2. 搜集初步资料(别太深入): 不需要现在就去啃大量文献,但可以初步浏览一下你感兴趣的领域的一些代表性论文、书籍、报告,了解一下这个领域主要有哪些研究问题,有哪些重要的理论和观点。这能帮你更准确地定位你的研究范围。

3. 明确你的“小目标”: 在这个大的研究方向下,你具体想解决什么问题?你想回答什么问题?你的研究目的是什么?比如,不是笼统地说“研究XX现象”,而是“探究XX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对YY群体的影响”。

二、 大纲的“标准配置”:结构清晰,层层递进

一个规范的论文大纲,通常包含以下几个主要部分:

1. 题目 (Preliminary Title)

这只是一个初步的题目,可以之后再优化。但要足够概括你的研究内容。
举个例子: 如果你研究的是“社交媒体对大学生学习效率的影响”,初步题目就可以是“社交媒体使用与大学生学习效率关系研究——以XX大学为例”。加上具体的研究对象或案例,会显得更有针对性。

2. 引言 (Introduction)

这部分是大纲的开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要说明你为什么要做这个研究。
包含以下几点:
研究背景 (Background of the Study): 交代你研究的宏观背景,这个现象为什么值得研究?它的出现有什么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意义?可以从国家政策、行业发展、社会热点等角度切入。
研究动机/问题 (Motivation/Research Question): 你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你想要解决什么具体问题?或者你对什么感到困惑,想通过研究来解答?这里要提炼出最核心的、最想回答的那个“问题”。
研究目的 (Objectives of the Study): 你希望通过这项研究达到什么目的?是描述现象、解释原因、探讨关系、提出建议,还是评价影响?目的要具体、可操作。
研究意义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你的研究有什么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对学术界有什么贡献?对实际工作有什么指导作用?
研究范围和限制 (Scope and Limitations): 你研究的边界在哪里?研究对象、时间、地域等方面有什么限制?诚实地说明限制可以避免被老师质疑“为什么不研究XXX”。
文献综述的初步设想 (Preliminary Literature Review Plan): 简单说明你计划从哪些角度或哪些主要学者那里去梳理相关文献,为你的研究奠定基础。这部分不用写太多,点到为止。

3. 文献综述 (Literature Review)

这部分是检验你对研究领域了解深浅的关键。你需要梳理前人在你的研究方向上做了哪些工作。
怎么写大纲中的这部分呢? 不是真的去写一篇文献综述,而是列出你打算从哪些角度来回顾文献。
可以这样组织:
某个理论框架下的研究: 如果你的研究是基于某个理论,可以先梳理围绕这个理论展开的研究。
某个关键概念的研究: 如果你的研究涉及几个核心概念,可以分别梳理这些概念在不同研究中的定义、测量和应用。
相关现象的研究: 梳理与你的研究现象直接相关或间接相关的研究。
研究方法的探讨: 有些研究会专门探讨研究方法,你也可以提及。
现有研究的不足与研究空白: 在梳理完现有研究后,指出它们存在的不足,以及你的研究如何填补这些空白。这是你研究的切入点。

4. 研究方法 (Methodology)

这部分是论文的“操作指南”,说明你打算怎么做来回答你的研究问题。
具体可以包括:
研究设计 (Research Design): 你采用的是什么研究类型?定量研究?定性研究?混合研究?是描述性研究、相关性研究、因果性研究还是实验研究?
研究对象 (Participants/Subjects): 你的研究对象是谁?样本量有多大?为什么选择他们?抽样方法是什么?
数据收集方法 (Data Collection Methods): 你打算通过什么方式收集数据?问卷调查?访谈?实验?案例分析?内容分析?
研究工具 (Research Instruments): 如果是问卷,问卷是自己设计还是借用成熟量表?访谈是结构化、半结构化还是非结构化?
数据分析方法 (Data Analysis Methods): 你收集到的数据怎么分析?描述性统计?推断性统计(如回归分析、T检验、ANOVA)?内容分析?主题分析?
伦理考量 (Ethical Considerations): 如果涉及人,需要考虑哪些伦理问题?知情同意?匿名性?保密性?

5. 论文结构/章节安排 (Chapter Outline/Structure)

这是大纲的核心部分,也是老师最看重的地方。你需要把你的论文拆分成一个个章节,并简要说明每个章节要写什么内容。
典型的章节安排(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第一章 引言 (Introduction)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动机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范围与限制
1.6 研究思路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文献综述 (Literature Review)
2.1 XX概念的界定与发展
2.2 XX理论的应用现状
2.3 相关研究回顾(按主题、按时间线等)
2.4 研究的理论基础/现有研究的不足与研究空白
第三章 研究方法 (Methodology)
3.1 研究设计
3.2 研究对象与抽样
3.3 数据收集工具与过程
3.4 数据分析方法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Results and Analysis)
4.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描述
4.2 数据分析结果呈现(图表、统计数据等)
4.3 关键发现的深入分析与解释
第五章 讨论 (Discussion)
5.1 研究结果与文献的对比
5.2 研究发现的理论含义
5.3 研究发现的实践启示
5.4 研究的局限性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Conclusion and Recommendations)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对策性建议/政策建议
6.3 未来研究展望
重点: 每个章节下面都要有小标题,并且简要写清楚这个章节的主要内容,让老师一看就知道你的思路。例如,在“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下面,可以写“4.1 问卷结果描述性统计;4.2 XX变量与YY变量相关性分析结果;4.3 回归分析结果及解释”。

6. 预期研究成果 (Expected Outcomes)

你认为这项研究最终能得出什么?是理论性的发现?实践性的建议?一个模型?一个评价?
这部分可以简单列出你预计能完成的项目,比如“一篇包含实证分析的学术论文”、“一套针对性的改进方案建议”等。

7. 参考文献 (Preliminary Bibliography/References)

列出你已经阅读过或计划重点参考的几篇代表性文献。不需要太全,但要能体现你对领域内的重要文献有所掌握。
格式要规范,按照学校要求的格式来。

三、 怎么写得更“走心”?避免“假大空”

1. 用自己的话表达: 别直接从文献里复制粘贴定义或理论。试着用自己的理解去概括。比如,在研究背景里,你可以说“近年来,随着XXX的兴起,我们观察到YYY现象越来越普遍,这引起了我的关注……” 这种表述会更自然。

2. 逻辑性是王道: 大纲最重要的是展示你的逻辑思维能力。每一部分都要承接上一部分,并为下一部分做好铺垫。比如,引言里提出的研究问题,在文献综述里要找到相关的理论和前人研究来支撑,在研究方法里要说明如何去回答这些问题,在结果分析里要展示回答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3. 具体而非模糊: 越具体越好。别写“研究XX的影响”,而是“探讨XX对YY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机制”。别写“搜集资料”,而是“计划通过发放问卷,收集300份有效样本数据”。

4. 多与老师互动: 大纲不是写完就提交的,写完初稿后,一定要拿去跟老师沟通。老师会根据你的大纲给出非常宝贵的意见。反复修改是正常的,也是必须的。

5. 注意格式和排版: 虽然只是大纲,但整洁、规范的格式能给老师留下好印象。注意层级分明,缩进合理,字体字号统一。

举个例子,如果你的初步方向是“新媒体时代下地方政府的舆情应对策略研究”,那么大纲的大致框架可以是这样的:

题目: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地方政府舆情应对机制的创新与优化研究——以XX市为例
引言:
1.1 背景:新媒体普及加速,公众参与度提高,政府舆情面临新挑战。
1.2 问题:地方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时存在哪些困境(如反应迟滞、信息不对称、沟通方式单一等)?如何才能更有效?
1.3 目的:探究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舆情应对的有效策略,提出改进建议。
1.4 意义:提升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公众信任。
1.5 范围:以XX市为例,重点关注其在某类典型舆情事件中的应对表现。
文献综述:
2.1 政府舆情理论研究回顾(公关理论、传播学理论等)
2.2 新媒体环境下政府舆情应对模式的演变
2.3 国内外地方政府舆情应对策略的实践经验
2.4 现有研究的不足(如对地方政府的针对性研究较少,对具体应对机制的系统性分析不足等)
研究方法:
3.1 研究设计:采用案例分析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3.2 研究对象:XX市政府部门相关工作人员,部分XX市居民。
3.3 数据收集:梳理XX市近期10起典型网络舆情事件的政府回应情况;设计问卷调查,了解居民对政府舆情应对的满意度和建议。
3.4 数据分析:对舆情事件的政府应对过程进行内容分析;运用SPSS进行问卷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论文结构:
第一章 引言(同上)
第二章 政府舆情应对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同上)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同上)
第四章 XX市地方政府舆情应对现状分析
4.1 XX市网络舆情环境概述
4.2 XX市典型舆情事件政府应对案例分析
4.3 基于问卷调查的公众反馈与评价
第五章 地方政府舆情应对机制的优化策略探讨
5.1 提升信息公开透明度的策略
5.2 创新沟通与互动方式的策略
5.3 加强舆情研判与预警机制的建设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XX市政府的政策建议
6.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预期研究成果: 形成一套关于新媒体时代地方政府舆情应对的策略框架,并提出可操作性的实践建议。
参考文献: 列出几篇与政府公关、新媒体传播、舆情管理相关的代表性文献。

写大纲是一个不断思考、梳理和完善的过程。当你写到某个部分卡壳时,不妨想想:我为什么要做这个?我想解决什么问题?我打算怎么做?然后把这些想清楚了,再落笔。祝你顺利完成大纲,论文写作有个好的开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写大论文就是套路的问题。

现在举一个实在的例子来讲。

列大纲就是把目录列出来。大部分其实是废话。

目 录
第 1 章 绪论.........................................................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2
1.3 研究意义 ....................................................3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3
1.4.1 研究方法...............................................3
1.4.2 技术路线...............................................4
第 2 章 相关文献回顾.................................................7
2.1 港口竞争力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7
2.1.1 智慧港口发展现状概述...................................7
2.1.2 港口竞争力的研究现状...................................9
2.2 基于偏序的哈斯图、解释结构模型 .............................11
2.2.1 基于偏序的哈斯图......................................11
2.2.2 解释结构模型..........................................12
2.3 TOPSIS 与 GAN ...............................................14
2.3.1 逼近理想解排序法......................................14
2.3.2 生成对抗网络..........................................15
2.4 本章小结 ...................................................17
第 3 章 对抗解释结构模型方法........................................19
3.1 对抗解释结构模型流程图 .....................................19
3.2 归一化矩阵与正负理想点 .....................................20
3.2.1 由原始数据得到归一化矩阵..............................20
3.2.2 正负理想点............................................22
3.3 基于指标的对抗哈斯矩阵求解 .................................22
3.4 基于偏序的拓扑层级图的计算过程 .............................24
3.4.1 P, Q 矩阵的偏序规则 ...................................25
3.4.2 关系矩阵到骨架矩阵的简便运算..........................25
3.4.3 有向拓扑层级图的计算与绘制............................25
3.5 基于正负理想点的距离与贴近度 ...............................26
3.6 本章小结 ...................................................27
第 4 章 沿海智慧港口竞争力评价设计..................................29
4.1 沿海智慧港口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9
4.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29
4.1.2 沿海智慧港口竞争力评价指标的确定......................29
4.2 港口竞争力评价指标的数据收集 ...............................33
4.2.1 港口各项评价指标的数据来源............................33
4.2.2 智能化指标的评价过程..................................37
4.3 本章小结 ...................................................40
第 5 章 基于 AISM 方法分析智慧港口竞争力.............................41
5.1 AISM 方法处理数据的过程.....................................41
5.1.1 由指标距离求解基于偏序的骨架矩阵......................41
5.1.2 由样本距离求解基于偏序的骨架矩阵......................46
5.1.3 由方案贴近度求解基于偏序的骨架矩阵....................47
5.2 沿海智慧港口竞争力评价结果 .................................49
5.3 评价结果分析与建议 .........................................55
5.3.1 评价结果分析..........................................55
5.3.2 对港口的建议..........................................57
第 6 章 结论与展望..................................................59
6.1 全文总结 ...................................................59
6.2 研究展望 ...................................................59
参考文献...........................................................61
附录 A 专家访谈问卷 ................................................65
附录 B AISM 计算过程中的矩阵........................................67
致 谢..............................................................71

比如上面的前三章都是套话。

其中大纲就是下面的流程图。

上面这个流程图可以看成一个大纲。也可以改改表现形式。

比如上图中的。

比如上面的大纲,可以用流程图来表述。


总之可以画流程图的方式来表达大纲,尤其是主要步骤。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