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人说富坚义博有着殿堂级的画功?他的画功体现在哪儿呢?

回答
提起富坚义博,在很多漫画迷心中,他绝对是“殿堂级”的代名词。这可不是一句空穴来风的赞誉,而是建立在他作品中那独一无二、炉火纯青的画功之上。这份画功,可不是那种工整、细腻到无可挑剔的类型,反而充满了某种率性、奔放,却又在关键时刻直击人心的力量。

要说富坚的画功体现在哪里,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细细道来:

一、 那令人惊叹的“氛围感”营造

富坚最令人称道的,也是最难以言喻的,是他营造“氛围感”的能力。这不仅仅是画面构图,更是他对情绪、节奏、乃至故事走向的掌控。

空间感的极致运用: 你会发现,在很多关键场景,富坚会故意留白,让画面显得空旷而肃穆,或是用极少的笔触勾勒出深邃的远景,将人物置于广阔的天地间。这种留白并非偷懒,而是精心设计,放大人物的孤独感、渺小感,或是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巨大冲突。例如,《幽游白书》里仙水忍登场时,那种压抑又神秘的氛围,就是通过对场景的留白和人物姿态的刻画传达出来的。
光影的戏剧性表现: 富坚的光影处理非常大胆,常常采用强烈的明暗对比,制造出戏剧性的视觉冲击。他不像很多作者那样追求写实的光影逻辑,而是服务于情感表达。有时,一个简简单单的背光就能让人物显得格外孤高清傲,或者一个被阴影笼罩的侧脸就能暗示着内心的复杂与黑暗。这种“不写实”的光影,反而更能调动读者的情绪,让他们感受到角色内心的挣扎和张力。
动态线的巧妙运用: 即使是看似静止的画面,富坚的笔触中也蕴含着强大的动感。他对于线条的运用非常自由,不会拘泥于固定的风格。人物的衣服飘动、头发飞扬、甚至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一股能量流动的气息。这种动态线,让画面充满了生命力,仿佛下一秒就会活过来。

二、 那种“写意”与“写实”的完美结合

富坚的画功,并非一味地追求写实,而是将“写意”的灵魂融入其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

人物表情的精准捕捉: 他的线条简洁,但勾勒出的五官却能传达出极其丰富的表情。喜、怒、哀、乐,甚至是一些微妙的犹豫、不甘,都能通过眉眼的细微变化、嘴角的一丝弧度表现出来。这种精准度,是长期对人物心理揣摩和对线条掌控力达到极致的结果。你很少会觉得富坚的角色“面瘫”,他们的表情永远是鲜活的。
肢体语言的张力: 富坚对于人物的身体姿态有着极强的表现力。他能通过人物站姿、坐姿、甚至是倒地的姿势,来展现角色的性格和当时的心理状态。一个微微弓起的背,一个紧握的拳头,都充满了故事感。当角色战斗时,他的肢体动作更是充满了力量和速度感,尽管有时线条可能略显潦草,但那种爆发力却丝毫不会减弱。
道具和环境的“情绪化”描绘: 富坚对漫画中的道具和环境描绘也充满“情绪”。比如,他会用一些粗犷的笔触勾勒出战场的残破,或是用散乱的线条表现混乱的局面。这些描绘不是为了“真实复刻”,而是为了烘托当下的气氛,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角色的处境和情绪。

三、 那种“不完美”中的极致艺术

可能很多人会因为富坚某些作品(尤其后期)出现的“画风突变”或“简略”而诟病。但恰恰是这种“不完美”,才让他的画功更具殿堂级魅力。

敢于打破常规的勇气: 很多漫画家会努力让自己的画风保持高度的稳定和工整,而富坚则不然。他敢于在关键时刻打破常规,用最简洁的线条传达最复杂的情感。这种对画面表现力的优先考虑,而不是对“好看”的刻板追求,正是他艺术性的体现。他并非不懂得画得更精细,而是他知道在那个瞬间,什么样的画风最能打动人心。
信息浓缩的能力: 有时,他寥寥几笔就能传递出大量的信息。一个充满张力的画面,如果用过度精细的描绘去填充,反而会显得冗余。富坚懂得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将故事和情感传达给读者。他的“留白”和“简略”,其实是一种信息的高度浓缩。
对漫画媒介的深刻理解: 漫画终究是一种平面艺术,它依赖于线条、构图、黑白灰的运用。富坚对这些漫画语言的理解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知道如何通过线条的粗细、疏密来控制画面的节奏,如何通过黑白区域的分布来引导读者的视线,从而最大化地发挥漫画这种媒介的魅力。

举例来说,《全职猎人》中的奇犽和伊路米兄弟对决那段,奇犽释放的“疾风迅雷”,画面并没有用密集的线条去描绘“速度”,而是通过人物的残影、背景的模糊化、以及奇犽眼中闪烁的光芒,就将那种极致的速度和爆发力渲染得淋漓尽致。又如,小杰和尼特罗会长围棋对弈的那一段,人物的表情和对话并不多,但通过画面中微妙的眼神交流,以及棋盘上棋子的布局,将两人之间那种智慧的博弈和心理的较量展现得入木三分。

总而言之,富坚义博的画功之所以被誉为殿堂级,是因为他超越了单纯的“画得好不好看”的标准,而是将画画技艺与叙事能力、情感表达、乃至对漫画媒介本身的深刻理解融为一体。他的画面充满了生命力、情绪和故事,即使是潦草的线条,也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他的画风是一种“为我所用”的艺术,服务于他想要讲述的故事,而不是被某种固定的画风所束缚。这种“自由挥洒”的艺术,正是他“殿堂级”光环的基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多图预警】





本来这段内容打算最后写完的时候再总结的。但很多人没看完就来喷了。我还是先说结论吧。



  • 富坚的剧情设计水平,殿堂级肯定没问题。(能跟他比比的两只手数得过来)
  • 总体的漫画能力,殿堂级肯定没问题。(能跟他差不多的也只有极少数人)
  • 独特性或纯粹性,殿堂级肯定没问题。(自成一派,很高的纯粹性)
  • 单纯的画技,殿堂级肯定有问题。(介于中上和一流之间吧,还是不错的。但算不上殿堂)



所以,富坚可以算殿堂级的漫画家,但画技说是殿堂级,就比较牵强了
也就优秀吧。

胜在整体水平高(包括剧情),独特性,表现力强。
富坚之所以被很多漫画家和业内人士推崇,原因也是如此。

对漫画家来讲,富坚的水平是顶尖的,难以逾越的。恐怖的。(如果你想超越他的话……)
但是对于比较看重最终画面效果的读者来讲,富坚交草稿可能会让他们觉得坑爹,
所以争议也来源于此。

知道这个结论,其实也没有什么卵用。
大概题主想知道的实际上是『为什么很多人说富坚牛逼?』

——————————————————————————




绘画作为一种艺术,最开始是没有技巧体系的。


远古壁画使用最简单的画材,技术层面很简单。


随着时间,慢慢开发出了透视、构图、色光等等各方面的技巧。
但是,绘画的核心之一,从来没有变过。那就是『表现』、『表达』。

——————————————

一般来说,分析一个漫画家的格调,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 内容层面
  • 形式层面
  • 技巧层面


首先是内容层面。这里指的是『去除剧本文字因素后的视觉内容表现』。
因为剧本并没有视觉,只是纯文字。那是文学的领域。

通俗点来说就是,你想表达什么意思,最终你选择了用什么具体的视觉内容去表达。

从简单来,你想表达苹果,你画了一个某角度的苹果。这就是内容选取。
更复杂一点,你想表达一种『惆怅』的情绪,怎么办?


如果是桂正和的话,他会画一个大特写,很微妙的表情。加一句很微妙的台词。
勾起我们观察表情的欲望。从而传递一种感觉。




同样是恋爱漫画,《草莓100%》里面河下水希画的西野司,就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表情。
这里的剧情是女主角西野司 发现 另一个女生喜欢主角,而主角的态度又暧昧不清。

女主角明明是很心痛的,但却没有桂正和那样的微妙表情或大特写,甚至连脸都看不完整。
内容上,也没有吵架、愤怒、流泪等常见的戏份。

只是一个淡淡的浅笑,和一个背影。
相信对于入戏的读者,这一个背影就已经有了极大杀伤力。



(《幽游白书》最后一页)

而换作富坚,可能连人都没画。
只有一张照片被微风吹到地上。
但是看过的人都知道,那一刻无数种情绪都涌上来,堵在心口。

————————————

从所指的内容方面来讲,
漫画和文字有极大的不同。甚至可以说是彻底相反。

文字里面,『惆怅』其实并不指任何具体的东西。
它传达的是一种『精确的抽象』(即概念本身)

桂正和的表情特写可以叫惆怅;
河下水希的寂寞背影也可以叫惆怅;
富坚的照片吹落它也叫惆怅。

可以看出,惆怅这个词,对应的视觉内容是模糊的。对应的抽象意思却是精确的。
一个精确的抽象含义可以对应每个人不同的视觉想象。这就是文学的魅力。

但是在漫画里,恰恰相反。

严格来说,在漫画里,并不存在『精确代表惆怅这两个字所指概念的东西』这种玩意
漫画里,任何一次你表现惆怅,达到的效果都是有所不同的。
即图像表现出的视觉效果是精确的,但所指的抽象含义却有一定模糊性。

表情也好、寂寞背影也好房间也好,它们的视觉效果是完全不同的。但抽象含义有所重叠,
里面都含有一些『惆怅』的成份。(并不全是惆怅,还包含有其他的感觉)

这就是漫画的魅力,模糊的『抽象含义』、精确的『视觉效果』。
表达一种内容的时候,往往最终的视觉效果是唯一的,特定的,
无法重现或跟其他相似内容做调换的。用语言无法达到同样的视觉精确性。



那我们回过头来继续看富坚。
为什么有人说富坚义博有着殿堂级的画功?他的画功体现在哪儿呢?

画功是一个很模糊的词汇。这里我就认为是『除去剧情之外的漫画总体能力』吧。




记得前面我讲过有三个层面:内容、形式、技巧。

实际上它们并不是平行的东西。

内容和形式到底哪个更高级,很难说清楚。这也是争论了几百几千年的东西。我不做论述。
但估计这两个应该是高于技巧的。
举例子来说,可能内容形式属于战略,而技巧是属于战术。


我刚才举例过,在本文里,

  • 内容就是,你用 什么东西 去表达你想要的意思和感觉。
  • 形式就是,你用 什么样式或方法 去表达你想要的意思和感觉。
  • 技巧就是,你用 什么具体的操作 去表达你想要的意思和感觉。




漫画的形式,具体指什么?比如:

CLAMP的《CLOVER》

其实大家看到的大部分的漫画,都是差不多的。在形式上。
自从手冢发扬了 『大小不同的分格表现镜头和时间』之后,很少有创新。
CLOVER大概可以算一个。

个人认为,CLAMP对漫画史的贡献,那一大堆东京巴比伦翘辫子小樱御姐X等等可能还不如一部CLOVER来得有分量。

clover的分格,就引入了一种新形式:平面构成。
在页面里,单格、空白、对话框,这三者,已经不再是以前的作用了。

单格不是手冢那样的一个镜头单位,
空白不是镜头之间的间隔,
对话框也不是单单为了找一个不影响画面的地方写对白。

它们都有新的作用。

clover里的单格、空白、对话框,只是一种装饰元素。或者说有很浓的装饰元素作用。
里面的内容,并不仅为了表现剧情。还是一种『装饰』,一种『制造视觉氛围』的工具。



它传达的理念是:

  • 单格所描述的内容,并不一定要和剧情有关系。
  • 甚至,并不一定要是具体的东西。



它可以是简单的几何体,可以是繁复的花纹。可以是空白。可以是字母。可以是任何东西。
只要它能传达作者想要的感觉。



我认为,漫画是一种直指心灵的艺术。
不是说,你把一部电影画面拿去截图,然后按照次序排好,就是具有艺术性的漫画。

也不是说你去看一些所谓的漫画教程,教你『大格画特写、小格画全景、营造气氛用仰视45度脸』之类的东西学会就算是会画漫画了。

优秀的漫画应该是更私密性的东西不应该为了迎合读者而使用已经固定的形式。
那太无聊。


回过头来看看富坚。

我想很多人都会觉得富坚很偷懒。
比如拿草稿去交之类的事情。的确没错。

大师们也是普通人,有勤奋的,有玩票的。
比如某位极度缺乏耐心的大师,画的画都没几个完整的。



画得不好吗? 好到天上去了。
画得很细致吗? 我想一半人应该不会同意。

要知道,看看其他大触,




比如达芬奇,那一个和谐、流畅的美感,认真的作画态度……


再看看 席勒……



估计很多人会大叫:什么鬼!!这小学生画的吧!我也能画!!

嗯,当然,你也能画………哈哈………(很多人好像都没看懂这句是吐槽……)


为什么席勒和达芬奇,差别那么大,但仍然有很多人认为席勒很牛逼,达芬奇也很牛逼呢?(当然不是说他俩牛逼的程度一样)
原因就在于,两个人的作品形式并不同。

席勒和达芬奇,最大的区别,我认为或许说不定大概就是『懒』

(以下内容只是为了说明差异而进行的戏说。评论里没事不要来喷了,本身就是开玩笑性质的讲解。)

比如,达芬奇可能追求打动观众。席勒懒得理观众,只管自己画。

达芬奇为了达到一个完美的和谐效果不惜大量精力去完成『完美的平滑渐变』。

席勒懒得磨手指,想了想,反正给自己看的渐变不平滑又怎么了哎呀没事的啦。

达芬奇为了更好的衬托自己想画的东西,不惜连不太想画的部分也给画到尽善尽美。

席勒为了更好的画自己想画的东西,想了想,干脆不想画的地方直接空着算了…………



各种细微的理念差距,最终造就了作品完全不同。

可以说,有的人是以『作品最终效果』为重。
而有的人,完全相反,只顾自己画得爽。

一些人是为了作品,我可以吃苦
另一些人是为了自己,我可以让作品吃苦


陈丹青老师也讲过一些类似的内容,有兴趣可以看看。
局部 第一季

————————————————————————————————

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小畑健。



某种意义上,小畑健就是和富坚完全相反的作者。

富坚只画自己想画的东西。小畑健也画别人想画的东西。
富坚又懒又贱。小畑健又勤奋又认真。
富坚为了自己爽,能省则省。小畑健绝不会为了自己爽而省掉任何麻烦。
………………

但是,实际上,就像达芬奇和席勒一样,
小畑健 跟 富坚 ,两者的套路完全不同。

那些诸如『小畑健漫画水平吊打富坚100遍』之类的结论都是不可取的。


小畑健的原稿

可以看出,他的原稿其实追求的是一种贴合现实的效果。
手画的阴影渐变不完美,我们用网点来做。
笔法尽可能规整,合乎写实因素。
镜头直追实拍。
人物的造型、服饰都贴近实物。

整张画是规整了,完美了,作者的态度也『消失』了。
换句话说,如果是另一个画工一样牛逼的人,拿着同样的照片素材,给定人设,可以画出来接近的效果。
这就是动画工业上常用类似画风的原因。更加可控。

『在作品中不添加个人的态度』不可取吗??也未必。
很多画家都有外号,比如所谓『画家中的战士』『画家中的思想者』『画家中的诗人』等等……

维拉斯凯兹有人称他为『画家中的画家』,因为他很纯粹,他只是『画』。

他的作品,画穷人的时候,不像我国很多革命画家,弄得苦大仇深似的。
画权贵的时候,也不像某些宫廷画家,非要把国王画得比本人帅几倍。



在这张图里面,我们几乎感觉不出任何一笔是因为『作者想表现什么个人意图』而存在的。
这张图很完美。当然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想进行纯粹的描绘也非常困难。

但是,一个努力『画得纯粹』的作者,不应该被拿来和『努力表现某种意图』的作者相提并论。
更不应该和席勒这种『表不表有啥用,能吃吗?』的作者比较。

就像小畑健画得很丰富细致,(在作品中某些情况下)效果未必胜过 富坚的连续黑页。

富坚的N连黑…………

何为『前卫』?可能就是做的更『极端』一点。突破已有的框架限制。

在一部漫画里,完全不用画去表现内容。
这种『终极留白』(称为留黑好像更贴切),也算是非常极端了。



它的反面呢???

我觉得是时候请出另一部作品。

《一击男》

这一段在分格的形式上很有意思。
完全不按通常的画面逻辑,连续使用无分格的大幅单页,去表现宏大的气势,这个思路不错。

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它和富坚的N连黑是相反的。
在这一段戏里,分格是无用的,甚至单幅页面都是无用的。不考虑『单个页面读者甚至都看不清、看不懂该怎么办』之类的问题。

(比如这个就看不清)

有得必有失。
失去了单幅页面的意义,换来了整体上非凡的表现力。
也许它没有普通的分页看得清楚,
也许它不成熟,看起来还有点别扭、不人性化,
但却获得了以前那种分页所没有的一种特殊感觉。一种宏观的视觉效果。
这也许能算是一种『突破』。


井上雄彦,其实也做过一段很出名的分镜。

(篮球飞人 最后的无对白部分)


从内容的整个表现力来讲,是出类拔萃的。
整本书一直都有各种对白,而最后一话,不仅放弃了人物间的对话,也放弃了旁白。
某几页甚至放弃了传统的分格。
整体能感受到那种速度、时间的流逝、激情。

然而,从形式来讲,则是古老的。

古老的漫画,其实都是无对白的。

远的欧美幽默漫画不说。在日本也有类似《阿贡》这种整本书都没有对白的作品。




可以说,漫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开始就是无对白的。
只是后来对白、旁白、拟声词才慢慢变成主流。

井上雄彦 在最后一话回归了古老的形式,
因为整本书一直有对白,这段回归了传统,这种对比就造成了巨大的反差。营造出来很好的氛围。

只是,从分格分页的形式上来讲
它同《一击男》那段夸张的不象话的长跨页、富坚那连续黑页相比,
跟『突破』非常接近,却擦肩而过。

——————————————

富坚喜欢从故事流程上挑战传统,比如在level e 里面,他画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当作某角色递交的原稿。(外星人吃掉配偶的那个故事)

但他也喜欢从具体的画面内容上挑战传统。比如幽游白书里曾经有一个小分格,很有意思。


最底下那格的表现方法,目前为止,我还没见有其他人在漫画里用过。


幽游白书的小插页,互换了发型,很有意思。

致敬毕加索

其他还有不少开脑洞的图,你们可以自己找找。太多了不一一论述。

————————————————

其实富坚的画法,很接近『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大略是指,画画只为了表达自己想要的感觉,而不是为了描摹自然。

富坚在很多时候,只关注能不能准确表现出他心里的感觉,在他看来这一点远比画得是否完整更重要。

绘画的时候,图上的任何一个元素,其状态和最终画面的效果 都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并不是说,尽善尽美就一定是最好的。

尽善尽美,能带给你尽善尽美的好;
简洁,能带给你简洁的好;
简陋,则有简陋的好;
粗糙,也有粗糙的好。

可能很多人不明白:粗糙有什么好的呢??
最好的不应该是完美的吗?

实际上,是因为你生活在一种『自带褒义贬义的语言体系洗脑之下』的环境里。(即汉语语境)

一个人计谋多,想夸他就叫足智多谋,想损他就叫诡计多端
实际上讲的还是一回事。

同样,对于一幅画,我们其实很难做到用准确、中性的汉语去描述。
就像你习惯性认为『粗糙』等于『差』一样。
实际上 『粗糙』 和 『古朴』 某些时候是同一个意思,指不精美。未必要和差联系在一起。


对于一个作品而言,我们需要『整体』去看待。

作品里有精美,不好吗?
未必,需要看精美是不是符合整体氛围

作品很简单,甚至简陋,粗糙,不好吗?
未必,需要看是不是符合整体氛围


举个例子,小畑健很好,很细致。
但《死亡笔记》那样的画风也就适合某些特定的故事。

如果画《死狂》这样的作品,仍然用小田健平时的画风,显然会太精美,弱气。缺乏了一种力量。

(《死狂》是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死狂作者山口贵由,其实美术实力并不如井上雄彦。

他笔下的人物,过于结实,沉稳,老气,油滑,甚至带着一股浓厚的汗臭味,又仿佛晒得黝黑。肉感非常强。

如果对其他题材来说,这个画风非常不讨巧。

而对古代剑客故事来说,则处处成了加分项。

给整个作品带来了一种厚重、宿命、扭曲、变态的感觉。

斩杀敌人时毫不避讳的流出肠子等细节,表现出了用剑厮杀时候的残酷。


我们都知道作者的水平不如井上雄彦。但在这部作品里,我认为,换了井上去画,很可能效果不如他。因为井上的画风和这种故事并不是特别兼容。而山口由贵则极为兼容。

(帅气的两人)

相比《死狂》那种散发着扭曲死亡气息的感觉,
井上的《浪客行》更多是一种『偶像派剑客故事』。

武藏和小五郎,帅到掉渣的长相,比较接近偶像派明星的电视剧。
而死狂主角 藤木 那种呆板的长相,更类似于偏写实风格的时代剧。


死狂的另一个主角,伊良子清玄,刚登场时拥有不输小次郎的俊美。


然而随着故事的进展,几经摧残之后,双目失明的伊良子简直判若两人。


(出剑之前异常扭曲的姿态,空洞的双目,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张力。)


究其原因,篮球运动员樱木花道 长那个样子,是可以的,帅气的青春偶像;
而剑豪宫本武藏,也长成那样,难免会显得『太帅』。
给作品带来 偶像明星剧 似的感觉。
整体氛围上很难契合剑客漫画里关键的『杀气』『冷酷』『残忍』『死亡』等元素。

(浪客行还留有一点少年漫画的惯例,比如凡是带有一点重要戏份的人都必须偶像般帅气,如柳生的孙子、迁风黄平、植田等等,哪怕这些角色本身的定位并不是吉冈清十郎那样的美男子)

简单来说就是,
《浪客行》作为青年漫画,某些时候还留有一点『少年漫画』的影子;
而《死狂》则更偏真正的青年漫画。
这是因为两个作者有不同的画风(即不同的绘画表现方法)从而给作品带来了差异。

————————————————————————

回过头来看富坚。
富坚是少数经常改变表现方法的漫画家之一。

换言之,普通漫画家,如小田健,因为社会、商业、杂志等多方因素,
就像带着脚镣在跳舞。他不可以画得太简单,太随性。
他的原稿,整体的表现方法,是很少变化的。

如果一开始作品风格为 唯美,那么他始终都唯美。如果写实则写实。如果卡通则卡通到底。

但是富坚是个随性的人。在他的想象里,一部好的漫画,表现方法应该是根据剧情乃至单格来随时变化的。

一个人可以出场时候帅的掉渣,





这哥们如果在别的漫画里,不是狠角也是个帅角。(我是坂本我最屌)
结果过了几话,由于过度惊吓,他秃顶了…………秃顶了…………秃顶了…………


印象中,敢把设计好的形象,变化如此大的跨度,又让人觉得合理,震撼的人,
估计只有 动不动就断手断脚瞎眼的 手冢大神了。当然手冢也是极其凶狠的漫画大师……

——————————————————————

在幽游白书前期,富坚画的人物形象,还有很浓的早期搞笑漫画风格。


像古谷实、藤泽亨等人也喜欢画这种古怪的搞笑脸。

但到了后期,剧情越来越严肃,富坚跟随人物变化,慢慢拓宽出了一套自己的人物美学。


幽游白书真正的第一个大转折是,幻海的死。整个故事从搞笑热血战斗 转变成了 忧伤风格。
浦饭沉入了深深的迷惘。

幻海问浦饭是否有杀死师傅的觉悟,浦饭的表情是这样的:


这是富坚前期所画的最难的表情之一。
也许在不画漫画的人看起来,像是很简单的事。
但这个似乎没有表情的表情,传达出的是一种很复杂的情绪。

早期的漫画家,都有一套自己的美学。他们是从生活中提炼,然后形成自己的风格。
现在的漫画家,则是从第一批漫画家的作品中提炼,然后形成自己的风格。
也就是说,现在的漫画家大部分都是没做过 『原始自然』>『第一层提炼』这个步骤的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现在的漫画家,所画的东西,总像隔靴搔痒。
因为他们的表达,说白了就是三手货,和第一批漫画家是不好比的

说到画表情,不得不又提到桂正和 与 河下水希 二人。
他们俩是我见过的漫画家里面,画微妙表情最厉害的两个(之二)。

和大部分人不同,我最早是看《WINGMAN》认识的桂正和。从小爱和I'S看起的人可能不太熟悉这个作品。



当年桂正和的画风,基本还属于老一代的套路。
画出来的表情,符号化的成分远远大于表现的成分。


什么叫符号化??
就是说,早期,一部漫画,比如手冢的作品,
其中的表情并不是为了表达。而只是为了传递必须的信息。

举个例子,手冢的《佛陀》


里面的表情,动作,都很夸张。比如愤怒的时候张大嘴,

又或者说话的时候一定要配合动作 指来指去。



漫画是一个元素非常广泛的艺术形式,包含很多领域的东西。

如果从戏剧、电影表演的方面来说,这种时候的漫画人物还比较接近于戏剧演员。

显得太『戏剧化』。

这种微妙的小表情虽然有,但还不成气候。

这种风格,可能来自于迪斯尼的遗传。
在迪斯尼时代,动画是一种新兴事物。观众的鉴赏水平还非常低。
微妙的表情,是难以被没有观影经验的人所接受。


这种戏剧化的表演风格,现在的欧美漫画仍然继承了。只是分量可能没有以前那么多。
比如,公认画面水准地球最屌、原稿都进了博物馆的《BLACKSAD》。


在这种地方,使用的仍然是许多年前的老派做法。

上面两幅,看起来就更加微妙,更后期一些。


到了大电影时代,摄影机的出现,导致观众能在远距离轻松欣赏演员的细微表情。
所以很多戏剧时代的明星无法适应这种表演风格,被淘汰了。

慢慢的,当时的漫画家,发明了一套方法,使漫画中的表演方法从『戏剧』转化到了『电影』。
虽然手冢最先发扬了『大小分格』的方法,但是手冢的画法,并没有从戏剧转化到电影风格。
有一定的滞后。

  • 并不是说,把漫画页面做出大小分格,就能有电影的效果。

电影是很复杂的,导演风格、表演风格、摄影方式 三者才能组成真正的电影风格。
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分格能做到的。

这也就是后辈们,大幅度超越手冢的地方。

我们来看看桂正和中期的作品。

电影少女头3页。






上图这种微妙的表情,

神秘女孩的细微神态



可以说在这时候,桂正和已经完全掌握了『电影化』的表演风格。
完成了蜕变。

在他的书里,人物的表演已经不是起到『符号』的作用,不是用来『识别』
而是真正为了『表达』一种感觉。

什么叫『符号』,



就像这样,把细节抽离,信息简化。也就是说,大部分Q版都是符号化的一种效果。


另一种不太明显的符号化,就是使用『过于典型的

状态』,或者『过多的象征意义』。


比如这两格,虽然是全景,但也是符号。
因为它的意义是为了传达一个『词语』,一种泛泛的印象,而不是真正为了传达特殊性的情感。

第一格的作用只是告诉我们『他俩在约会』,第二格是『她在练习』。

  • 通过这种典型的形态,作者控制了我们接收到的信息。

因为实在太过典型,太符合一般人『概念化』『片面化』的印象,
导致看到后一瞬间就接收完了所有信息,所以就不会让人有太长的观看时间,
也不会接收到什么非典型的信息。

  • 当一个东西非常符号化,它就删掉了你脑子里的思考过程。

洗脑的人也是明白这一点的。(打倒XX!XXX万岁!!)

我们再来看看桂正和的。

萌美跟贵志发展得不太顺利。萌美只是在强忍着。但洋太不知道。

这时候洋太无意中说了一句话:


这句话刺伤了萌美吗?没有刺伤吗?

现实里的人,情感真的会那么典型的爆发出来吗?
很多时候,我们的情感,不就像量子力学一样不确定吗??

  • 作为一个漫画家,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表达出不确定的情感。



桂正和画了一个这样的表情。


萌美是伤心吗?噙着泪,但又没哭出来。
虽然很委屈,但又无奈。
眼神并没有和洋太相交,也没有闭上,而是空洞的望着地板。
明知没有结果,却又不愿放弃。

虽然难过,但眉头却只有一边微皱。

这个表情到底能归为什么呢??
悲伤?委屈?难过?害怕?


抛弃那些『典型』的词汇吧。人的感情是复杂的。
『悲伤』只是几百几千种不同表情的统称罢了。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悲伤。

而这种电影表演的画法,就可以表达许多不同的悲伤了。



我们再来看另一位女性漫画家。

前面我也提过,相比较桂正和那种『表情』『内裤』的不正常狂热来说,
河下水希更喜欢用整个人物的姿态,某些时候来得比桂正和更微妙。


这张西野司,给你什么感觉呢?是不是和之前浦饭那张有点像?


注意眼睛半闭的感觉,以及视线的方向。虽然眉毛很直,但是却传达了微妙的感觉。

当然,说到视线,少不了东城。
东城在整部漫画里面,视线一直是飘忽不定的,各种躲闪。



东城的名场面,第一次拿掉眼镜。

这就是富坚曾经说过的,古希腊雕像那种神秘的表情。

在这一页,东城是什么表情呢??
相信很难用一个词形容。
生气吗?肯定不是。眼神很有力,又不像发呆。
嘴角下垂,也不是喜悦。

如果让我形容,可能是『陌生』这个词。因为这个表情不同于平时我们所能遇到的典型表情。
她有一种『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觉。让我们能用远观的感觉去注意她的容貌。

再结合拿掉眼镜之前的形象,

可以说,反差实在太大了。

就是这个反差萌,不知攻陷了多少人。




富坚也能画微妙的情感,因为故事包罗万象,他画的范围比大部分漫画家都要广。

藏马那个意味深长的表情。

背景中的浦饭

飞影的似笑非笑


当然,作为一个少年漫画,里面的感情种类远比恋爱漫画要多得多。
但富坚愣是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情感表达方法。

比如,飞影最出名的杀气。

浦饭也有冷酷的时候


某喜闻乐见的变态


文质彬彬的藏马也有愤怒、冷酷、杀意四起的时候。

矛盾的表情,虽然受了伤,却是相反的表情,因为那是幻象




能刻画出人物神秘感的漫画家,可谓寥寥无几。
能刻画出 喜怒无常的角色,更是困难。
但富坚可以画出 充满神秘感,同时又喜怒无常的角色

没错,就是团长、仙水这样的角色。

如此大的反差

杀人不眨眼的假笑


认真杀戮

冷酷

当然,少不了被库拉皮卡打成包子脸还能那么拽的一张。






除了用表情,他还会用整个肢体的语言去表达。

这方面,他也是最强的。

比如,既然要撒雾,这个动作才是最符合藏马的。



某变态的坐姿







鉴于富坚动态方面的水平,很多人都讲过,不再赘述。


——————————————————————
前面用达芬奇和席勒的画,只不过是让大家更容易理解风格上的区别。并不是说达芬奇比席勒画得好或者席勒比达芬奇画得好。

风格本身没有高低之分。

而且我从未说过富坚画得和席勒一样好。不要乱扣帽子。稍微有点美术基础的人都知道席勒是天才,我说门外汉也能去画画他那样的,是逗你玩的。吐槽都看不懂也是累……
——————————————————————


席勒是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是利用画来表现自己想要的感觉。

表现主义,其中一个分支,是利用抽象图形来表现自己想要的感觉
这个流派就是抽象表现主义。又称抽象主义

(抽象主义的鬼画符)

实际上 立体主义、未来主义等等都和抽象表现主义有微妙的联系。
当然,咱们不是学美术史。没必要讲那么多。


首先,先来解决大部分人的一个疑问,

  • 富坚的草稿明明画得跟鬼画符一样,为什么有人说它画得好?


前面我也讲过了,

第一点,画得草并不一定说明 艺术价值就低

实际上艺术价值是无法精确度量的。(但可以大致衡量)
一张草稿的艺术价值,画面效果,很多时候可能比完稿更好。
如果你认真画过画你就会明白这一点。



第二点,富坚究竟好在哪?

要讲这一点,需要先了解一点知识作为铺垫。


你看了这么多年的图,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

  • 究竟是什么,使你看到一个苹果的时候认为它是苹果?


我想大部分人都没想过这个。



人类识别东西的步骤,简单来说是:

眼睛接受图像 > 大脑分析图像 > 发现这个物体『像』某种东西

也就是说,如果大脑没有分析功能,那么就算你的眼睛能接收图像,你却认不出。跟瞎了似的。


这是一头牛。

这是毕加索画的。毕加索画的目的是为了,找出,『究竟哪里使得它能被我们认为是一头牛』。


这个图里面有许多细节,比如牛皮的明暗,牛的表情,牛背上竖着的牛毛,牛的生殖器等等。

我们慢慢来不断减掉细节,
如果某一个时刻,剪掉某个东西之后,它不像牛了,那么说明那个东西就是关键的。


毕加索在这个步骤,去掉了一定的立体关系,使牛更平面。仍然很像。


继续削弱明暗光影的因素。仍然很像。 可见光影并不是识别的关键。

把牛头处理得更加抽象,简化。(也就是俗称的卡通化、抽象化)
还是很像。

更加简化线条。同时删去了五官。
它仍然很像牛。可见五官并不是最关键的

更加简化线条。同时简化了黑白灰配比。
还是可以看出是头牛。 说明 黑白灰配比 也不是那么重要的因素

彻底去掉明暗,去掉色块,黑白灰。
虽然造型略抽象,但还是可以认出是牛。
这一幅证明 明暗等东西都不重要。但是散乱的线条,使造型略混乱。
看来下一幅需要把打散的线条,修改回去。

线条返回了简洁。比上一张更加像。头部的眼睛等东西被简化成一个小圆圈。


最终版。 所有不关键的元素,都被舍弃。 牛毛、蹄子、身体的起伏、明暗、质感、甚至连耳朵五官等细节都被舍弃。

留下的都是什么呢? 牛的躯干、四肢、牛角、牛尾巴、生殖器,以及地面的投影。

可以说已经概括到了极致。

  • 仅存的身体部件,删掉任何一个,都不再像是正常的牛了。
  • 身上的明暗可以删掉,地面的投影,一旦删掉,立体感就彻底没有了。

(各位画画的可以记住这个优先级,投影实际上是比身上的阴影级别更高的东西)


相比较第一幅来讲,



最后一幅具有更大的艺术价值。

为什么?

  • 因为它承载了艺术家非常复杂的一系列思考。
  • 这个思考的形式、模式、特色、取舍等等过程,直观的表现了艺术家本人的思想。

每一个艺术家,其思考都是不同的。有独特性。因此才有艺术性。

换言之,其实很多时候,判断一张画是不是有艺术性,你可以这么理解,

  • 如果能体现出作者不同一般的思考经历,画得粗略也可能具有艺术性。
  • 如果不包含作者的思考、取舍,画得再细致也只能是批量的行活儿。


用绘画来讲可能不容易说清楚。因为在不懂的人眼里,韦拉斯凯兹 画得很细致 它也是细致,一个行活儿画得细致也是细致,傻傻分不清。

过去的大师画得写实细致,有艺术性,是因为他比别人观察得入微,他表现了别人所没有注意到的一种层面,他观察并思考,之后用画笔体现了出来。

比如透纳,他认为光线、水面是这种感觉。

而梵高却认为是这样的。

体现了两人思考、取舍、感觉的不同。所以他们具有不同的艺术性。



而没有思考取舍过程的画,是什么样呢?

拿漫画来举例,你画了一本漫画,里面的表情、动作,大部分都是你从别的漫画那学来的。照搬的。

比如,第一个发明这个画风的人,肯定可以称为有艺术性。因为那是他的提炼。
但是随后满大街跟风的人,不管什么场合都照搬,而缺乏自己思考、取舍的人,那就很难谈什么艺术性。

艺术来源于思考、表现,独特。

可能你会说 什么鬼,Q版漫画能跟艺术扯上关系,都是胡扯。
那我们来看看一个公认的艺术家,村上隆 的作品吧。

这不就是Q版萌系米老鼠么。

这不就是Q版花朵么……


人家去博物馆展览自己的雕塑作品,都是这个样子的。


我想是时候改改对艺术的刻板印象了。
并不是艺术没有道理,而是你可能没有基本的艺术知识,看不懂罢了。


我们来回头看看富坚的草稿。(我这里草稿不多,谁有打包的完整的,速通知我)




可以看出,虽然非常简陋,但是,富坚所画的,却都是核心的。

也就是说,

  • 富坚对于一幅画最重要的核心艺术元素,具有极强的捕捉能力

通俗点说就是 他画的很潦草,但是画啥象啥,不重要的全舍去,使形象更加犀利几倍。


同样一页,完成稿。
效果虽然还是很惊人,但是气势上比草稿,有所收敛。尤其背后的山,空间感、云雾感比草稿还弱。因为画得更工整了,动感就差了一点。


  • 适当的工整是可以的,但是不可本末倒置,工整的前提是不能牺牲原本的表达效果。


我们来看井上的草稿。



是不是也有点富坚鬼画符的意思??
当然,我放这些图没有别的意思。


对比一下井上的草图和完成稿




主要是想说,从最见功力的草稿来说,井上总体画技肯定是比富坚强一些,
但实际上俩人的差距,没有大部分人想的那么大
作品后期的修整,对成品的精细度有很大帮助。(富坚在修整方面很懒是真的)

如果让我来打分,可能富坚有8,井上有9,BLACKSAD的作者 或者 金政基 他们这些专攻画图的漫画家,大概有10 。

而不是一些人认为的井上10分,富坚3分这种差距。

什么?你说没见过画技比井上更高的写实漫画风格??

金政基

“人肉打印机”金政基 Kim Jung Gi,哪位朋友最先给我起得别名?—在线播放—优酷网,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准备好尿罐,因为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吓尿了半斤……


可以看出他每一笔,都是极其概括的。几乎是瞬间抓住最重要的东西。
然而他还能安排整个画面元素,概括的同时也非常丰富。

当然,咱们是在讲漫画,这里就不多提了。喜欢大师的人可以去淘宝官方店购买他的画集,支持一下。


知识星球建设中,有绘画游戏漫画方面的问题可以问我


·

user avatar

今天富坚义博的画功厉害,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分镜、角色表情、动作张力。这是很多漫画家都羡慕的。

比如大家超级推荐的《一击男》的画家村田雄介在《村田雄介的漫画教师 R》里说过:富坚义博是「最接近分镜真理的男人」。

而《黑子的篮球》作者藤卷忠俊和村田雄介都提到,富坚义博画表情超级厉害。

引用藤卷忠俊跟富坚义博对谈的内容好了:

藤卷 看到富坚老师所画角色的表情,最令我吃惊的是嘴角。酷拉皮卡之类的时常会有一些,嘴角是向上还是向下啊处于微妙的位置,看起来像是在笑又像是无表情。这是有意这样画的吗?

富坚 恐怕是有意的。称为Archaic Smile(早期希腊雕像特有的笑容),我比较拘泥于描绘喜怒哀乐混杂的微妙表情。嘴角是表达这种表情最容易画的部位。

下图引自《村田雄介的漫画教师 R》:


即专业漫画家们都承认,这些表情传递出来的复杂信息,是超越普通意义上的精美的绘图的。

还有很多人都提到了,富坚义博能画非常有张力的画面。这方面可以参考这篇文章:

ACG创作者专题——富坚义博成长史

借几张图:



至于富坚义博现在的画风偏简单,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通过将角色「符号化」,来让自己不用花太多时间用于常规意义上的绘画。另外,他时不时会不用助手,自己画全部内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提起富坚义博,在很多漫画迷心中,他绝对是“殿堂级”的代名词。这可不是一句空穴来风的赞誉,而是建立在他作品中那独一无二、炉火纯青的画功之上。这份画功,可不是那种工整、细腻到无可挑剔的类型,反而充满了某种率性、奔放,却又在关键时刻直击人心的力量。要说富坚的画功体现在哪里,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细细道来:一、.............
  • 回答
    关于1943年苏军“人力枯竭”的说法,主要源于苏联在二战期间的战争消耗、动员体系的极限以及社会经济压力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历史背景、战争消耗、动员能力、社会经济影响等方面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历史背景:斯大林格勒战役后的持续消耗1.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惨烈代价 1942年11月至1943年2月.............
  • 回答
    “新三国拍得好”这个说法,确实在许多观众心中引起了共鸣。要详细说明为什么有人会这么认为,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且要认识到“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判标准。总的来说,认为新三国拍得好的观众,主要看重以下几个方面:一、 对原著的尊重与现代化改编的平衡: 忠实原著精神,但不拘泥于细.............
  • 回答
    关于苹果在电脑上使用6bit IPS屏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相对过时但仍可能在一些特定情境下存在的认知,并且需要纠正一个误解。更准确地说,苹果在绝大多数现代MacBook笔记本电脑上使用的是8bit色彩深度的IPS屏幕,甚至在一些高端型号上使用10bit(或模拟10bit)色彩深度的屏幕。然而,为什么.............
  • 回答
    “民国时期是中国大学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时中国高等教育在制度建设、学术发展、思想解放、人才培养以及国际化程度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虽然民国时期也面临着战争、政局动荡等诸多挑战,但与之前和之后的时期相比,其高等教育的特点和发展潜力确实非常突出。下面我们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
  • 回答
    “00后是被毁掉的一代”这种说法,是一种非常极端的观点,通常带有批判性甚至攻击性。它并非一种普遍接受的、基于客观事实的论断,而是反映了一些人对00后群体成长环境、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的担忧和不满。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有人这样说,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可能的论据。核心原因分析:社会环境与代.............
  • 回答
    “我欠小米公司一个尊重”这句话,通常是出自那些对小米产品、商业模式或企业文化有深刻认同,甚至从中受益匪浅的消费者或创业者之口。这句话并非一种义务的声明,而是 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激、认同和敬意 的表达。要详细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1. 尊重源于小米的产品理念和用户体验: 极致性价比的.............
  • 回答
    “985/211 研究生不如 985/211 本科生”这样的说法,以及“第一学历那么重要,还要考研吗?”这样的疑问,其实触及到了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话题,即 学历、出身、能力和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因为每个人的情况、职业选择、甚至是具体学校和专业都有很大差异。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
  • 回答
    “科学的尽头是神学”这个说法之所以比“神学的尽头是科学”更常见、更被讨论,其背后有深层的哲学和历史原因。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核心观点:这个说法并非说科学最终会证明神学,也不是说科学会变得像神学一样。它更多地是一种对科学的局限性、人类对终极意义的追寻,以及科学方法论本身无.............
  • 回答
    “实验室里有的博士生情商低,读书真的会读傻吗?”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触及了学术研究、个人发展以及社会交往的复杂关系。简单地说,读书本身并不会把人读傻,但长期高强度的学术专注,尤其是在缺乏情商锻炼的环境下,可能导致一些人在社交和情感表达上显得“不接地气”或“情商不高”。下面我将从.............
  • 回答
    “百度全面降低了中国的互联网体验”这个说法,虽然比较绝对,但也确实触及到了百度在过去二十年里在中国互联网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以及其一些引发争议的行为和策略。要详细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搜索结果的质量与商业化过重这是最常被提及,也是最直接影响用户体验的一点。 竞价排名.............
  • 回答
    “生于不义,死于耻辱” 这句话,是许多对苏联历史持有批判态度的人们,对于这个庞大国家命运的一种凝练概括。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拆解它,分别来看“生于不义”和“死于耻辱”是如何被论证的,以及这句话背后所承载的复杂情感和历史解读。“生于不义”:革命的血色开端与理论的摇摆“生于不义”主要指向苏联成立的起点.............
  • 回答
    “何同学是赛博丁真”这种说法,说出来的人内心大概有几层意思,我给你掰扯掰扯。首先,得先说说“丁真”。丁真火起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身上那种未经雕琢的、天然淳朴的“野性美”,以及他因为这股气质被带入到一个他原本完全不熟悉、甚至有些“高大上”的体系里去,比如旅游推广、官方宣传等等。这种反差,加上他本人可.............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理解不同文明发展轨迹的核心。确实,很多人会说中国文明“早熟”,同时我们也知道古希腊文明拥有辉煌的哲学、艺术和政治思想,其起点似乎也很高。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首先,我们要理解“早熟”这个词在文明语境下的含义。它并非简单指谁先出现,而是指一个.............
  • 回答
    说到“汉化组”,很多人会立刻联想到那些冒着版权风险,在深夜默默将外国游戏、软件、漫画、甚至是影视作品翻译成中文的团体。他们不仅仅是简单的“翻译工”,而是数字时代里一群充满热情和创造力的文化摆渡人。为什么有人会说他们是伟大的?这背后,是无数个不为人知的付出,是对中文用户群体需求的深刻理解,更是对知识和.............
  • 回答
    “女人永远是对的”这一说法通常源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或刻板印象,但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既要理解其可能的来源,也要指出其局限性及潜在的负面影响。 一、可能的来源与背景1. 传统性别角色的塑造 在许多文化中,女性长期被赋予“家庭照顾者”“情感支持者”的角色。这种社会期待可能让女性在家庭事务中.............
  • 回答
    “薛宝钗和林黛玉的美被搞混了”这个说法,在我看来,更多的是一种对大众解读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一种概括性观察和反思,而非指责某个人具体混淆了他们。它背后反映了读者在阅读《红楼梦》时,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可能无法完全捕捉到曹雪芹对这两位女性所设定的不同美学标准和气质特征,从而在潜意识中将她们的某些特质进.............
  • 回答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出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他的原话是:“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等死,死国可乎?”后来在揭竿起义时,他又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社会思想的萌芽,即个人的命运并非由出身决定,而是可以通过个人奋斗来实现。然而,有人说“中国人脑子里一直.............
  • 回答
    关于“人类可能是宇宙中的第一个文明”的说法,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且充满哲学意味的观点。这个说法并非主流科学的结论,而更多的是一种基于我们目前有限认知和对宇宙演化进行推测的猜想。它包含了几种不同的论证角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对宇宙年龄和文明产生条件的理解:1. 宇宙的“年轻”与.............
  • 回答
    有人说“左和民主党是智商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也极具争议性的说法。理解这个说法的来源、论证方式以及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偏见,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和语境。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是一种笼统的、带有强烈个人或群体偏见的论断,并非基于科学的、普遍认可的共识。将一个复杂的政治光谱和庞大的政党简单归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