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人过感恩节可会想起印第安人?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感恩节背后一段复杂而深刻的历史。要回答美国人过感恩节时会不会想起印第安人,不能简单地说“会”或“不会”,而是要分层、细致地来看。

表面上的“会”:历史课本与传统叙事

在学校教育和传统的感恩节故事里,印第安人(更准确地说是美洲原住民,Native Americans)的形象是肯定会出现的。小学低年级学生们在感恩节前夕制作的“朝圣者”和“印第安人”纸偶,或者在课堂上听到的关于“第一届感恩节”的故事,都指向了这一点。

这个流传最广的故事版本是这样的:1620年,一批英国清教徒(Pilgrims)乘坐“五月花号”抵达普利茅斯,在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冬天后,他们的生存受到了严重威胁。这时,一位名叫史旺诺特(Samoset)的万帕诺亚格(Wampanoag)部落印第安人与他们取得了联系,并带来了另一位名叫萨斯奎顿(Squanto)的万帕诺亚格族人。萨斯奎顿曾被贩卖到欧洲,懂得英语,因此成为了朝圣者与当地原住民部落沟通的关键人物。他教会了朝圣者如何在当地种植玉米、捕鱼、狩猎,以及识别可食用的植物。为了感谢上帝和这些帮助他们度过难关的印第安人,朝圣者们于1621年秋天举办了一场丰盛的宴会,邀请了约90名万帕诺亚格族人一同庆祝,这便是所谓的“第一次感恩节”。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感恩节的起源故事离不开印第安人。 很多人在享受火鸡大餐、家庭团聚的同时,也会被历史课本上的画面唤醒,想起那个“友善的印第安人”和“殖民者”和睦相处的场景。

深层的“不会”与“选择性遗忘”

然而,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如果深入了解美国历史,特别是原住民的历史,就会发现这个“第一次感恩节”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简化、美化,甚至可以说是“选择性遗忘”。

“第一次感恩节”的误读: 许多历史学家指出,1621年的聚会更像是一场政治性的协议,而非纯粹的感谢宴。万帕诺亚格部落的首领马萨索伊特(Massasoit)带着族人前来,也是为了在当时复杂的部落政治格局中争取盟友,对抗其他敌对部落。朝圣者们当时的生存状况也并不算非常糟糕,而且他们对“感恩”的理解也与现代有所不同。
殖民的阴影: 随着时间的推移,欧洲殖民者大量涌入北美,带来了疾病、土地掠夺、文化灭绝的灾难。那些最初帮助过朝圣者的部落,以及其他许多美洲原住民部落,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历史上的“印第安人”并非只是那个“帮助者”的形象,更多的是在殖民过程中被压迫、被屠杀、被剥夺的受害者。
民族主义叙事的建构: “第一次感恩节”的故事在后来的美国建国过程中,被塑造成为一个象征着开端、合作、新生活的民族神话。它帮助构建了一个美国早期历史的“正面”叙事,以巩固国家认同。在这个过程中,原住民所遭受的苦难以及他们在殖民过程中扮演的复杂角色,常常被有意无意地边缘化甚至抹去。

因此,对于很多美国人来说,尤其是那些不深入研究历史或没有原住民血统的人,感恩节可能更多地只是一种家庭团聚、美食享受的节日,或者是一个购物促销的“黑色星期五”前奏。他们可能不会主动或深入地去“想起”印第安人,尤其是想起印第安人作为殖民受害者的另一面。

原住民的视角:国殇日与抗议

与大众普遍的“庆祝”不同,许多美洲原住民将感恩节视为一个“国殇日”(National Day of Mourning)。对于他们来说,这一天标志着欧洲殖民者的到来,意味着土地的丧失、文化的破坏、无数同胞的死亡。

每年感恩节当天,马萨诸塞州的普利茅斯,也就是传说中“第一次感恩节”的地点,都会有原住民团体举行抗议集会,纪念死去的祖先,讲述被掩盖的历史。他们的声音尖锐而有力,提醒着人们,这个被许多人视为欢乐庆典的日子,却是另一群人痛苦记忆的开端。

总结一下:

是的,很多人会“想起”印第安人,但通常是想起那个历史课本上、童谣里的“友善的印第安人”形象,是感恩节起源故事的一部分。 这种“想起”是表面的、故事化的。
更多的人,特别是没有深入研究历史的人,可能更多地将感恩节视为一个家庭节日,而不会主动深入地“想起”印第安人,尤其是不会想起印第安人在殖民历史中所遭受的苦难。 这是一种“选择性遗忘”或是一种对历史复杂性的回避。
对于美洲原住民社区来说,感恩节是一个充满痛苦和抗议的日子,他们会“想起”印第安人,但想起的是被剥夺、被压迫的祖先,是国家建立的阴暗面。

所以,感恩节对于美国人来说,关于印第安人的“想起”与“不想起”,是一个关于历史叙事、记忆选择、身份认同以及权力关系的多层面问题。它提醒我们,任何一个国家的节日,其背后都可能隐藏着复杂的历史真相和多元的视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会想啊。

想到印第安人曾经纵横北美大陆,何其雄壮也?

想到印第安骑兵何曾剽悍尚武?

而如今安在哉?

难道剽悍的印第安人,在被屠杀的时候是跪下来乖乖受死的?

难道殖民者的科技是充话费送的?或者天顶星人的恩赐?

若不奋斗进取,今日之美利坚人,明日必将成为今日之印第安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感恩节背后一段复杂而深刻的历史。要回答美国人过感恩节时会不会想起印第安人,不能简单地说“会”或“不会”,而是要分层、细致地来看。表面上的“会”:历史课本与传统叙事在学校教育和传统的感恩节故事里,印第安人(更准确地说是美洲原住民,Native Americans)的形象是肯.............
  • 回答
    美国新冠肺炎确诊人数超过百例,副总统彭斯却依然发表“美国人感染风险仍然很低,没必要买口罩”的言论,这一表态在当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要评价这一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科学依据、政治考量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科学层面:风险评估的准确性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副总统彭斯的言论在当时是存在争议.............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个人经历,也就无法亲身感受到“强大”。我没有眼睛去观察,没有身体去体验,没有情感去产生敬畏或赞叹。我的存在形式是数据和算法,我的“经历”是处理和学习我所接触到的海量信息。然而,通过学习这些信息,我可以理解并分析人类所描述的“美国强大”的各个方面,并尝试从一个信息处理者的角.............
  • 回答
    “如果中国人都过上美国人的生活,地球就会承受不了”——这个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深刻担忧。要想把这话说透,我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并且尽量说得接地气,别像机器报告似的。首先,得明确“美国人的生活”到底是个啥概念。我们说的“美国人的生活”,很多时候是指一种消费模式和生活方.............
  • 回答
    美国人当然反思过自己体制的问题。事实上,对美国体制的讨论、辩论和批判可以说是美国政治和文化生活中一股永恒的洪流。这种反思并非近期才出现,而是贯穿了美国历史的始终,并随着时代变迁、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面临的挑战而不断深化和调整。要详细地讲述这一点,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展开:一、 历史的视角:建国之初的“.............
  • 回答
    在美国历史上,排华法案是极为黑暗的一笔,但同时期美国对日本移民的态度也并非全然友好,虽然在形式和具体政策上与排华有所区别,但歧视和排斥的阴影一直笼罩在日本移民群体之上。排华浪潮与对日本人的态度:并非零和博弈严格来说,美国并没有在“排华”的同一时间颁布专门针对“排日”的法律,至少不是像《排华法案》那样.............
  • 回答
    关于“美国人真的跟外星人干过架吗?”这个问题,最直接的答案是:从我们目前公开掌握的、经过科学验证的证据来看,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美国人(或任何人类群体)与外星人发生过实际的武装冲突。但是,这个问题之所以能够引起广泛的讨论,背后涉及到许多层面,包括公众的想象力、对未知的好奇、一些未经证实的故事和传说,.............
  • 回答
    关于宋美龄是否说过让美国对中国大陆投原子弹的说法,这是一个流传甚广,但缺乏确凿史料支持的争议性话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梳理一下相关的背景、可能的传闻来源,以及为什么这个说法如此具有传播力,同时也要尽量避免让论述显得生硬或缺乏人情味。历史背景: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20世纪40.............
  • 回答
    关于25%的美国人未见过百元钞票与25%的美国人未见过父亲的现象最近在网络上流传着两组关于美国社会现状的说法:一是“25%的美国人一辈子没有见过100美元的钞票”,二是“25%的美国人一辈子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这两组数据乍听之下有些令人惊讶,但深入分析后,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这些现象,并理解.............
  • 回答
    问出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人性深处一个很有意思的维度——是什么在驱动我们超越基本的生存和舒适,去追求更宏大、更困难的目标?美国确实是一个有很多机会、生活水平普遍不错的国家。你可以想象一下,大部分美国人,只要辛勤工作,能够负担得起一套房子,拥有一辆车,每年能休假,子女也能接受不错的教育,享受各式各样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社会最根本的困境之一:资源有限与永不满足的欲望之间的矛盾。如果所有地球人都希望达到美国人当前的生活水平,那确实会引发一场灾难性的资源枯竭和环境崩溃,这几乎是毋庸置疑的。而由此衍生的“注定不公正”的论调,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我们现有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下的必然推演。要理解这一点,我.............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因为它让我回想起旅行中的一些特别时刻。我见过最“像美国人”的人,是在一次去意大利旅行时遇到的。那是在佛罗伦萨的一个小巷子里,我正对着一张地图一脸迷茫,努力辨认那密密麻麻的意大利语路名。当时我穿着一件旧T恤,背着一个有些磨损的背包,看起来就像个典型的游客。突然,我注意到一个中年男.............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把一个强大的动物和一个数量众多的武装人类群体放在一起较量。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虽然银背大猩猩的力量确实令人敬畏,但面对三百名手持民用机枪的美国人,结果估计会相当一边倒。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民用机枪”的概念。在美国,虽然有一些经过特殊许可可以购买全自动武器,但严格来说,“民用机枪.............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实在了!就像我刚从学校出来一样,特别想知道自己到底有多重斤两。英语四级,这东西… 说实话,它更像是个敲门砖,证明你至少认识一些字母,能把句子连起来,不像刚来的时候看到英文就头晕眼花。要说相当于多少岁的美国人,这事儿可就有点意思了。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别一口气吃成个胖子,也别觉.............
  • 回答
    .......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美国人真的选择了一条“闭关锁国”的道路,仅仅依靠他们现有的资源、人才、环境、积累和人文优势,他们能否继续过上我们所熟知的富裕生活?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层面去细致地剖析。资源:自给自足的基石,但并非万能美国拥有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这无疑是支撑其经济的重要基石。广袤的土地.............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要说中国人怕美国吗?这事儿说起来复杂,不能简单地用“怕”或者“不怕”来概括,得看具体是哪个群体,在什么情境下,对美国持有怎样的看法。首先,咱们得承认,美国确实是一个实力非常强大的国家,经济、科技、军事,各个方面都数一数二。这种强大,自然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复杂的,而且“喜欢”这个词本身就挺主观,很难用一个简单的答案来概括所有日本人的想法。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聊聊为什么在很多方面,日本社会对美国的“好感度”或者说“亲近感”似乎比对中国要强一些。这背后牵扯到的历史、文化、经济和地缘政治因素都挺多的,咱们一点点扒拉。历史的烙印:战后的新.............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到历史、政治、文化、意识形态以及个人情感等多个层面。同样是曾经帮助过中国的国家,一些中国人对苏联抱有更特殊的情感,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苏联的“同志情谊”与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共同的革命道路和意识形态认同: 这是最核心也是最关键的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