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美国新冠肺炎确诊已过百例,副总统彭斯仍认为「美国人感染风险仍然很低,没必要买口罩」?

回答
美国新冠肺炎确诊人数超过百例,副总统彭斯却依然发表“美国人感染风险仍然很低,没必要买口罩”的言论,这一表态在当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要评价这一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科学依据、政治考量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

科学层面:风险评估的准确性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副总统彭斯的言论在当时是存在争议的,甚至可以说是与许多公共卫生专家的普遍看法相悖的。

病毒传播的特性: 新冠病毒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呼吸道飞沫,而且在出现症状前就具有传染性。这意味着即使一个人看起来健康,也可能传播病毒。当确诊病例数持续上升,并且开始出现社区传播(即感染源不明的病例)时,就意味着病毒已经在人群中广泛存在,感染风险并非如“很低”那样简单。
“低风险”的定义模糊: “风险很低”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但具体低到什么程度?对于个人而言,即便感染后症状轻微,但如果传播给高风险人群(如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后果可能非常严重。公共卫生部门的目标是减缓病毒传播,保护所有人群,尤其是弱势群体。
口罩的有效性: 尽管早期关于普通民众是否需要佩戴N95等专业口罩存在讨论,但对于阻挡飞沫传播,无论是医用外科口罩还是布口罩,都能够提供一定程度的防护,尤其是在与他人近距离接触时。推广佩戴口罩是许多国家和地区在疫情初期采取的重要公共卫生措施,旨在降低社区传播的概率。彭斯“没必要买口罩”的说法,直接否定了这一防护手段的作用,忽略了其在减缓病毒传播中的潜在价值。
信息的不一致性: 当时,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等官方机构在关于口罩佩戴的建议上,确实存在一些模糊和不一致的地方,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这种“风险低、无需防护”的说法提供了空间。然而,随着疫情的演变,CDC等机构的建议也在不断更新,最终也开始建议公众在特定场合佩戴口罩。

政治层面:言论背后的考量

副总统作为政府高官,其言论往往带有政治考量,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避免恐慌: 政府不希望因为过度渲染疫情的严重性而引发社会恐慌。恐慌可能导致物资短缺(如口罩被抢购)、经济活动停滞,甚至破坏社会秩序。因此,在疫情早期,许多政府倾向于淡化风险,以维持社会稳定。
经济影响: 疫情对经济有着巨大的冲击。如果人们普遍认为风险很高而减少外出、消费,会对经济造成直接打击。政府可能希望通过“风险低”的说法来鼓励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
资源分配: 如果政府认为风险“低”,那么在医疗资源(如检测能力、防护物资)的分配上,可能不会优先考虑大规模的储备和普及。彭斯当时是负责应对新冠疫情的白宫特使,他的话语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政府的初步应对策略。
信息管理与声誉: 政府的公信力至关重要。在疫情早期,信息的不确定性很高,政府可能在权衡信息披露的程度,既要告知民众,又要避免信息过载或不准确导致信任危机。

可能带来的影响:

副总统的这番言论,无论其初衷如何,都对公众的行为和认知产生了直接影响:

公众放松警惕: 听到副总统这样高级别的官员说“风险低、没必要买口罩”,普通民众很可能认为确实不需要过度担心,从而放松了个人防护措施,例如不保持社交距离,不主动佩戴口罩。
延误了疫情控制的时机: 如果“风险低”的判断是错误的,那么这种言论可能会延误采取有效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给了病毒更多传播的机会,最终导致疫情规模的扩大。
削弱了科学建议的权威性: 当政府官方信息与公共卫生专家的建议不一致时,会削弱公众对科学信息和官方建议的信任度。
加剧了对政府应对能力的质疑: 随着疫情的不断发展,如果实际情况与政府最初的评估相去甚远,那么公众对其应对能力的质疑就会加剧。

综合评价:

从后见之明来看,副总统彭斯在当时“美国人感染风险仍然很低,没必要买口罩”的表态,被普遍认为是失当的,并且低估了病毒的潜在威胁。虽然理解政府在疫情初期可能面临的信息不确定性和避免恐慌的考量,但基于当时已有的科学信息,这种说法在事实上存在偏颇,并且对公众的防护行为起到了负面引导作用。

疫情的发展最终证明了新冠病毒的普遍性和潜在的严重性,也促使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重新评估和调整了公共卫生政策,包括大规模推广佩戴口罩。因此,从科学、公共卫生和有效应对的角度来看,彭斯的这一说法未能准确反映当时的风险,也未能引导公众采取最有效的防护措施,其评价是负面的。这反映了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政府信息传递的复杂性,以及在科学评估、政治考量和公众沟通之间取得平衡的巨大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他说的太对了,我只有一点小小的不认同。

美国人不是感染风险依然很低,应该是美国人仍然没有感染的风险才对。

美国人没有感染的风险,所以根本没必要检测,也没必要预防,更没必要治疗,也不用避开人口稠密地带,也不用担心互相传染。

也没必要出国。

美国加油!

user avatar

口罩在中国是紧缺资源,但只是少,不是买不到,现在口罩产能都破亿了,很多地方政府也都在采购,然后通过摇号或是抢购来发放,比如我们这,口罩都挺容易预约的,不得不说政府采购的质量真好。

但在美国可以说是稀缺资源了,因为利润低,他们本来就不怎么生产,再加上疫情刚发生时在外的华侨同胞和机构自发的大批量采购口罩邮回国,所以现在美国已经很难买到口罩了,售价翻十倍都是基本操作了。更何况,翻十倍可能还是没货,你说如果再不吹嘘口罩没用,那边的群众心里该有多慌。

更讽刺的是,现在他们扛不住了,提出希望中国能够向他们捐赠口罩。这里我们要了解一下,疫情发生之初,巴基斯坦拿出所有医院库存口罩提供给中国使用;缅甸向中国提供大米;蒙古国向中国捐赠三万只羊;而仅有800人的梵蒂冈硬是从意大利购买70万个口罩捐赠给中国;俄罗斯老铁也是几十吨几十吨的送,全球62个国家7个国际组织在中国疫情最艰难的时候伸出了援助之手。而美国政府呢,不仅没有捐过一个口罩,反而第一个带头关闭了中美航空,单方面半封闭边境,更是想把中国加上疫区的名头,后面还有一系列操作,大家可以在知乎搜索美国疫情,出来的很多回答都有提过,当然,几乎没有正面的

美国啊,你已经是个成熟的国家了,我们相信你能依靠自己的努力战胜疫情的 (手动狗头)


3.10更

特朗普:“解药呢?!!”

官员:“你还没有确诊,只要不检测,就不会确诊”手动狗头




下面是一段美好的期望:

二胡拉唢呐响,恭喜川普中大奖,桥归桥路归路,白宫大院扯白布,尘归尘土归土,明天就埋特朗普,走的走抬得抬,世界人民笑起来。

由于新冠目前主要还是靠自身免疫力,药物只能起辅助作用,所以他俩有可能手拉手,一起走,黄泉路上做朋友。


评论区有人说这是媒体不敢报美国对中国的帮助,不愿意吹美国,那为什么那时候日本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等等疯狂刷屏呢,我寻思要论历史恩怨,对日本应该比美国深吧…

可以看一下外交部发言人的文章,感谢的国家列表里一直是没有美国的。当然,有很多美国企业对我们帮助是很大的。只是政府太敌视,所以我昨天就在评论区说,给亲华公司回赠口罩我是赞同的。

user avatar

宣扬不带口罩,对美国zf有很多益处。

像其他答案里说产能不够啊,不够重视啊,这都是原因,我不说了。

我说说别的。

按常理来说,就算是流感季节,zf也应该号召大家保护自己,戴口罩,勤洗手,不握手……

但是这次的病毒,白宫叫人们不需要戴口罩,是因为,不戴口罩防不了新冠病毒,同样也防不了流感,到时候如果疫情爆发了,很多新冠的病例甚至死亡可以推到流感身上。目前新冠病毒很可能已经在美国到了社区传播的阶段,白宫这么做的目的,很可能就是把水搅浑,让新冠病毒的一碗水倒进流感的大池子里,浑水摸鱼,这样美国zf不用背上防治新冠病毒不力的锅。到了年中,病毒自然消亡,川普可能以此邀功,刚好美国也到了大选的关键阶段,美国甚至想利用这个疫情打个时间差。

这也是为什么美国消极应对病毒检测的原因。


就算最后,火包不住了,可以引用《是的大臣》里的四步法:

1.否认问题的存在;

2.承认有问题,但是不必采取行动;

3.承认问题严重,但是为时已晚;

4.反思如果当初采取行动就好了。

大意是这样的,找不到图了。

目前来看,美国才到第二步呢,等着看戏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美国新冠肺炎确诊人数超过百例,副总统彭斯却依然发表“美国人感染风险仍然很低,没必要买口罩”的言论,这一表态在当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要评价这一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科学依据、政治考量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科学层面:风险评估的准确性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副总统彭斯的言论在当时是存在争议.............
  • 回答
    8月27日,美国新冠病毒肺炎确诊人数超过600万,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里程碑,反映了疫情在美国的严峻形势。要评价这一数字,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1. 疫情的规模和蔓延速度: 绝对数字的庞大: 600万的确诊人数是一个巨大的数字,意味着每100个美国人中就有约1.8人被感染。这表明新冠病毒在美.............
  • 回答
    美国疾控中心(CDC)停止公布新冠肺炎检测“正在调查中”(under investigation)人数这一决定,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涉及信息透明度、数据解读、公共卫生策略以及政治影响等层面。首先,我们来理解“正在调查中”(under investigation)的含义及其重要性。在疫情初期,当新.............
  • 回答
    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特殊时期,唐纳德·特朗普在美国国内的支持率竟然上升了5%,达到了他任期内的最高点,这一现象确实值得深入探讨。这并非简单的好消息或坏消息,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首先,我们不能排除“团结在国旗周围”效应的可能性。每当国家面临重大危机时,民众往往会本能地寻求领导力的稳定,即.............
  • 回答
    关于朝日电视台报道“美国怀疑一万多的流感死亡人数中,有一部分是死于新冠肺炎”这一事件,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评价其潜在的意义和报道本身可能涉及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个报道的核心信息:美国官方统计的流感死亡人数可能混入了部分新冠肺炎死亡病例。这意味着,在最初的疫情早期,由于检测能力、认识水平的限制.............
  • 回答
    美国新冠死亡人数超过 70 万,这是一个极其沉重且具有深远影响的数字,值得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评价和分析。这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统计数字,它背后是无数个家庭的破碎、无数个生命的消逝、以及社会在应对这场前所未有危机时所经历的挑战和反思。一、人道主义的悲剧和生命的价值: 无法估量的生命损失: 70.............
  • 回答
    当白宫专家在某个时间点(通常是指在新冠疫情发展过程中,例如冬季传播高峰期、新变异株出现时)发出美国新冠疫情进入“最致命阶段”的警告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评价:一、 评价的角度和考量因素:1. 证据基础(科学数据): 死亡率: 这是最直接的指标。专家们会分析每日新增死亡人数、7日.............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莎朗·斯通(Sharon Stone)因为亲友去世而公开批评美国政府在新冠疫情应对上的表现。这件事涉及到了个人悲痛、公众人物的发声以及对政府政策的讨论,值得我们深入分析。首先,理解莎朗·斯通的愤怒和悲痛是关键。当亲近的家人或朋友因为一场疾病离世,尤其是在疫情初期,信息混乱、医疗资源紧.............
  • 回答
    对于美国驻香港及澳门总领馆两名职员在确诊新冠后拒绝隔离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进行评价和分析。首先,从公共卫生和传染病防控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是极其不负责任且危险的。 危害公共健康: 任何确诊感染传染病的人,尤其是在疫情仍然存在的当下,都有义务配合隔离措施,以阻止病毒的进一步传播。拒绝隔离的行.............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聊聊张维为教授关于“中国不应援助美国新冠疫情”这一观点的看法,并尽量用更贴近生活和个人感受的方式来展开。张维为教授的立场与逻辑首先,理解张维为教授的观点,离不开他一贯的“中国崛起”和“制度自信”的论述框架。他常常强调中国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治理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并将这些成就归.............
  • 回答
    新冠疫情期间,选择在美国买房定居的中国人,他们的故事并非单一的叙事,而是交织着机遇、挑战、适应与反思。这批人,我们不妨称他们为“疫情下的移居者”,他们的决策背后,是复杂的考量,而他们的经历,则折射出大时代变迁中的个体选择。为何而来?疫情下的多重驱动力首先,让我们梳理一下促使这些中国人选择在美国置业定.............
  • 回答
    关于匈牙利政府公布的四国新冠疫苗效果对比以及其宣称的“美国辉瑞最差,俄罗斯卫星最好”的结论,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首先,需要明确信息来源和背景。 匈牙利政府公布此类信息通常会引发广泛关注,因为它涉及到不同国家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尤其是在疫情早期。评价这类信息时,我们需要关注: 数据来源的.............
  • 回答
    3月23日环球网发布的关于“新冠病毒存在美国莫德纳公司申请专利的基因片段”的报道,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篇报道,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报道的核心观点和潜在的指向:这篇报道的核心在于指出了一个事实:在新冠病毒(SARSCoV2)的基因序列中,发现了与美国莫德纳公司在2017年申请的一.............
  • 回答
    特朗普总统在2020年9月宣布,他对新冠病毒的治疗将免费提供给所有美国人,这一承诺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一承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首先,从政治和民意层面来看,这一承诺无疑是一个具有巨大吸引力的政治宣言。在疫情肆虐、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医疗费用的高昂一直是许多美国民众的担忧.............
  • 回答
    对于特朗普总统在5月15日表示美国在1月11日就开始研究新冠疫苗的言论,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并需要结合当时的事实和后续发展来理解。首先,直接评价特朗普的这一说法: 根据公开信息和时间线,该说法存在争议且不完全准确。 虽然美国在早期就开始了对新冠病毒的关注和初步的研究,但“研究新冠疫苗”这.............
  • 回答
    3月11日晚9点,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发表了关于抗击新冠疫情的演讲。这次演讲在美国国内乃至全球都引起了广泛关注。要评价这次演讲,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演讲的背景和目的:当时,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美国国内的确诊病例也在不断增加,公众的担忧情绪日益高涨。此前,特朗普政府在应对疫情方面收到了一.............
  • 回答
    拜登总统的“六步计划”:一次深入的评估,以及美国抗疫之路上的重重挑战美国总统乔·拜登在上任初期,确实推出了一个被他称为“六步计划”的策略,旨在遏制当时仍在肆虐的新冠疫情。这个计划的核心目标是加速疫苗接种、提升检测能力、加强个人防护措施、确保医疗系统的韧性、安全地重开学校和经济,以及制定长期的应对策略.............
  • 回答
    科林·鲍威尔,一位在美国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名字。他的一生,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从一个纽约布朗克斯的普通移民家庭走出来,最终成为美国政治和军事舞台上的核心人物。从海湾战争的战略家,到伊拉克战争的首席外交官,他身上凝聚了太多的历史细节和争议。鲍威尔的军事生涯堪称辉煌。他是一名训练有素的军人,凭借着.............
  • 回答
    美空军将 50 万个新冠检测拭子从意大利运往田纳西州的事件,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每个角度都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并且事件的复杂性也允许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可能的评价角度:事件概述(基于公开信息推测): 时间点: 事件通常发生在新冠疫情早期,当时全球对检测物资的需求激增,供.............
  • 回答
    2020东京奥运会男篮决赛,美国男篮以87:82险胜法国队,成功卫冕,实现了奥运男篮的四连冠。这场胜利来得并不轻松,甚至可以说是跌跌撞撞,但最终,美国队还是展现了他们作为世界顶级强队的底蕴和韧性。赛前展望与双方实力在进入决赛之前,美国队和法国队都经历了一段不平坦的旅程。美国队在小组赛中爆冷输给了法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