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家人喜欢分享负能量?

回答
家人之间,偶尔的负能量分享,其实是情感交流和关系维系的一种特殊方式,尽管它听起来有点绕。但仔细想想,为什么我们会更愿意跟家人“倒苦水”,甚至有时候说一些负能量的话呢?这背后有很多很深层的原因,远不止是简单的“抱怨”。

首先,安全感与信任感是基石。家人是我们最亲近的人,我们在他们面前不需要伪装,不需要担心被评判,更不用顾忌那些社会交往中的条条框框。这种绝对的信任让我们感到安全,知道无论我说什么,甚至说些不那么“积极”的话,家人都会在那里,至少不会立刻抛弃我们。这种安全感就像一个无形的心理保护罩,让我们敢于卸下疲惫的面具,暴露那些不那么完美的自己,包括那些负面的情绪。

其次,情感的宣泄与支持的需要。生活不是永远阳光灿烂,我们都会遇到挫折、压力和委屈。当这些负面情绪堆积在心里,憋着会很难受。家人,尤其是父母或亲近的兄弟姐妹,往往是我们第一个寻求情感出口的对象。通过分享这些负能量,我们是在寻找一种情感上的释放,就像把沉甸甸的东西卸下来一样。同时,我们也在潜意识里渴望得到家人的理解、安慰和支持。哪怕只是一个“我知道,你辛苦了”的回应,也能起到巨大的心理安慰作用。

再者,“我们是一家人”的归属感和共情。家人之间,往往有着共同的生活经历、成长环境,甚至相似的思维模式。这种“共情”是普通朋友很难达到的。当一个家人分享负能量时,其他家人可能因为经历过相似的事情,或者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其背后的困难,而产生更深层次的共鸣。他们会觉得,“唉,这事儿搁谁身上都难受”,从而更能理解和接纳这种负面情绪的表达。这种“你们也懂”的感觉,会进一步加深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感和连接。

别忘了“共同承担”的心理暗示。在一些家庭中,负能量的分享也可能是一种“我们一起面对”的潜台词。当有人遇到困难,尤其是经济或健康上的问题时,分享负能量不仅仅是倾诉,更是一种希望家人能够共同分担压力、共同寻找解决办法的信号。这是一种非常含蓄但有效的沟通方式,表明“我一个人扛不动了,需要家人的力量”。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习惯和模式的形成。有些家庭,从小就习惯于通过抱怨来开启一天或结束一天。比如,“今天上班又堵车了,烦死了!”或者“天怎么又下雨了,一点也不想出门。”久而久之,这种分享生活中的不快就成了一种沟通的常态。即使事情本身并不算什么大事,也会被习惯性地用负面语言表达出来。这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源于长期以来家庭内部的沟通模式。

有时候,分享负能量也是一种寻求关注和表达存在感的方式。尤其是在家庭成员各自忙碌,交流变少的情况下,通过分享一些“负面情况”,也许能够引起其他家人的注意,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所处的困境。这并非有意为之,更多的是一种不自觉的需求。

最后,我们也要看到,有时候家人分享负能量,也可能是一种对“积极性”过度推崇的反弹。在社会普遍强调正能量、鼓励乐观的氛围下,有些人反而会觉得,在最亲近的家人面前,不用时刻保持那种“阳光向上”的姿态。他们可以更真实地展现自己的脆弱和不完美,这种真实的互动,对某些人来说反而是一种放松。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过度或者持续性的负能量分享,确实会对家庭氛围产生负面影响。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家人愿意在你面前暴露负能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信任你,也希望你能够理解和支持他们,这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爱的表达,只是表达方式比较“接地气”罢了。我们应该尝试去理解这种行为背后的原因,并以更温和、更有建设性的方式去回应,而不是简单地斥责或回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多人不懂,成功并不是由于脑海里堆砌的大道理,而是由于其掌握处理各种实际矛盾的能力。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即便自己始终奋进,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掌握这些技巧,因此他们的成功往往需要时间的积累。

这个世上,大部分人都明白勤奋、专注、社交能力等因素是个人成功的条件,可然后呢?大话谁都会说,可理念和实践差着一条马里亚纳海沟。比如同样是教孩子如何做水池注水类应用题。水平烂的家长,就只会告诉孩子好好努力,好好学习,好好看书,至于做题的思路这类技术性帮助,他一点都提供不了。稍微好点的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如何列方程、解方程。再好点的家长,可是告诉孩子这道题的背后的思路,是如何解决流入流出的均衡问题。类似的问题还有手机充电的同时玩手机,手机何时充满电,公司借钱做生意,估计支出和利润后,预计何时可以还完贷款,打游戏对方人物受到你的攻击,测算回血与失血后其多长时间死亡。

想一想,同样努力的孩子,第一类家庭的孩子根本就不知道努力的方向,要靠自己领悟如何列方程、解方程,第二类家庭的孩子稍微明白努力的方向,可是根本不知道这个模型的通用性在哪里。同样的努力程度下,一二类家庭的孩子,如果和第三类家庭孩子竞争?做一类家长太廉价了,太容易了,因为呵斥孩子在这类大而化着问题上出错没有门槛,更何况这类问题任何人都会出错,发现自己孩子缺点有什么可以体现自己精明的?因此帮助孩子提高努力的效率,要比指出孩子的错误难的多,缺少良好家教的孩子必然要浪费许多时间,才能掌握一些处理问题的技巧。

如同提高努力的效率,专注力的培养、社交能力的培养也依赖技巧训练。比如依据不同领导的性格,如何和领导搭讪,团队出现矛盾如何调整大家的关系,和高不可攀的人如何制造话题,这些基本社交技巧大部分家长根本没有教给孩子。粗暴的说些送礼之类的技巧,或者讨好领导这样大而化之的话,而根本没帮孩子掌握搭讪、送礼,那么孩子如何让领导在浩瀚的送礼队伍中分辨出自己?

大部分的家长恰恰是由于没有掌握这些解决问题的细节,只明白一些空泛的大道理,他们一辈子才会因此碌碌无为。为什么说这恰恰是他们平庸的原因?就以家庭聚会为例。领导都知道对团队成员并不总是呵责,因为只是简单的严厉,不知道鼓舞士气,一个团队就会死气沉沉。因此领导家人聚会,他会问2年级孩子4+7等于几。孩子害羞的回答11。领导立马端起酒杯,摸着孩子的头说:“聪明,来,碰一下”!普通人家庭聚会,要求孩子背新学的唐诗,然后瞬间冷场。不知道怎么鼓舞士气,不知道在不同的场合说不同的话,不知道如何营造家庭聚会的氛围,所以说家庭聚会爱谈负能量,这本身就是一个人平庸的具体表现。

即便是家庭聚会这样的场合,也不是不可以给后一辈提供建议,问题是如何表达自己的建议。普通人只会用业绩考核呵斥下属,高明的领导会用鼓励的手段婉约的建议属下。比如同样是孩子数学考糟了,没做出水池注水这道题。好的家长会拿出自己当年开玩笑,说自己当年做错了,如何被老师批评,因为始终不理解这种题到底有什么意义,可最近一想,这不就是IPhone充电么!?然后劝孩子多观察现实生活,这样数学就更棒了。现实中这样的家长很少,大部分的家长就是得知孩子考糟了,回来自己先板着脸,甚至暴打孩子一顿,可孩子难道考试糟了难道不难受?其结果不是就告诉孩子,出错了首先想的不是如何解决问题,而是如何逃避问题,不然总挨打啊。

说到底,找出一个人的缺点实在太简单了,可是帮助一个人克服挫折就太困难了。去年某亲戚的生意垮了,亏了几千万,整个家族基本都要随着他玩完了。可是过年家庭聚会,长辈坐在一起讨论这件事,他舅舅却说:“现在不是讨论他该怎么给咱们还钱的问题,而是讨论再怎么筹钱给他解决困难的问题。”生意困顿时,大家心平气和的分析生意失败的原因,讨论下一个投资领域,努力再次筹集资金,这便是为什么别人开300w的车,自己家开面包的原因:因为人家总是先想到技术性的解决问题,而不是道德批判。

实现梦想本身就是小概率事件,如果那么容易成功,还是梦想么?因此孩子没能实现自己设定的梦想,真本身就再正常不过。希望自己的孩子成功,这本身无可厚非,可是孩子的成功非常依赖家长言传身教,你要告诉他如何提高努力的效率、如何培养专注力、如何为人处世,而就像前面所说,大部分家长没有这个能力。可问题是家长的能力与孩子为了影响巨大,比如根据统计,父母对孩子未来收入期望的影响,有时高达70%。当然有孩子在普通家庭成就惊天伟业,就如同有人中六合彩一样,但这都是些小概率事件。只是不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一味的要求孩子成功,就和不改变自己的经营思路,一味的想中六合彩没什么区别,有人鼓励会为自己赌博辩护么?

虽然推卸责任是人的本能,毕竟没几个人愿意承认自己的平庸,导致了孩子的平庸,就像孩子总把考试不佳原因推卸给运气一样。不过现实中家长推卸责任往往变成苛责孩子,而且入戏太深。他们往往对自己影响孩子期望收入70%的因素忽略不计,而是选择举起道德大棒。可悲的是这类榜样作用,有很大程度会传给孙辈,从而老鼠孩子依然打洞,后代一代代的平庸下去。

当然,质疑家长不会有什么用,他们如果明白自身的责任,就不会如此普通。你唯一能做到就是让你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宽容的家庭,把自己那30%的可能影响最大化。你自己要明白,人生是一场接力赛:自己年收入10w,孩子20w,这就是可喜的家族进步;自己小县城,孩子进入省会,这就值得鼓励;自己家庭破碎,孩子家庭和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第二步。开心于接力赛上的每一次进步,这就是家庭进步的可喜成果。如果孩子实现了家族梦想,那自然是可遇不可求的好事。

简单地说,容忍孩子的平庸,本身就是在容忍自己的平庸。克服自己的平庸,本身就是在帮孩子克服平庸。好的家庭,就是在宽容中进步;普通家庭,就是在呵责中互相推卸责任。有人出身就是龙凤,而大部分人只有长时间思考生活,积累技能,之后才能大鹏展翅。要知道刘邦起事已经48 了,任正非创业也有40 ,况且人生就是接力赛,大家都是凡人,不求闻达诸侯,只要人生不断进步就弥足珍贵了。

与君共勉~!

user avatar

我妈特别喜欢分享负能量。

她老人家的分享方式很特别——

别人家的孩子、前途目标、棍棒并列为我童年三大阴影。当然这也完全不能怪她,因为她的职业很特殊——幼教。


倘若单单做一名傻傻白白甜甜可爱天真穿着碎花裙带着小朋友们玩木马的23岁大学刚毕业妙龄教师也就算了。

天天陪一群小天使排排坐吃果果,做游戏看《猫和老鼠》动画片儿,想象那场景,该多么美好啊。


但现实很残酷。她是园长,除了日常幼教管理、家长亲子微信群小视频更新陪聊、保育费财务收支流水查账外,还要经常巡查室外场地,防止哪个滑梯口接合老化。


要知道 ,孩子在幼儿园里无论因为小朋友间打闹、玩器械擦伤、追赶别的小朋友摔倒等其他什么原因造成的伤害,对于幼儿园来说,是天大的事。关系好的家长孩子额头碰个伤,也要屁颠屁颠笑脸相迎送上一万八千块做孩子的「营养补偿费」,碰上刁蛮流氓打着“让你家幼儿园名誉扫地”的名义讹你,小十万块人民币撒出去也毫不夸张。


在日复一日精神时刻紧绷状态下的我妈,兜里像时刻揣着1吨黑铁,回到家才可以卸下这些重压。


当然我还会在夜里11点听到我妈屋子里传出的电话声,谁谁家孩子放了学回家拉肚子啦,谁谁家千金被谁谁小子打啦,谁谁公子明天想看别的动画片啦。

得,今晚也别想睡个安稳觉啦。


本来我妈就是直性子,脾气火辣,这种工作环境更是激化了她的性格。

身为园长,在工作中对调皮捣蛋的小朋友也要弯下腰耐心教育,但回到家,她就像完全变了一个人。

下班后在工作中遭受的委屈、误解、愤懑与负能量,她毫不犹豫迫不及待地拿出来与我分享——

不小心打碎一只杯子,苍蝇拍短频次快速抽打;

多看了一会电视,床头书啪啪花式降落到身上;

甚至当她与小孩家长电话里赔礼道歉后,放下电话就开始骂我最近不好好学习。

我很气愤,妈,我这次考试升了10名啊!


她眼睛瞪得好大,10名有什么用?你不能升20名?还是你不努力!


如果我再敢顶嘴,她就会让我在肉体上吃些苦头。我当时甚至觉得,打人是有快感的。因为每当我妈打完我,就会心情舒畅,然后就去做别的事情了。

恰好那个年纪的我很逆反,尤其不服「管教」。

我发现当我妈跟我“分享”负能量时,我不能打她,毕竟她是我母亲,所以那时候对我而言只剩下一个武器——

把她辩倒。

为此我看了很多乱七八糟的、不符合我们那个年龄看的书。那时候看《旧制度与大革命》,里面有句话叫:“人似乎热爱自由,其实只是痛恨主子。”


这简直说到我心坎上了。

我想,我妈不就是我的主子么?我所热爱的自由,不过就是想追求一种不被人支配的人生而已。

于是后来我在一次辩论中,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举出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事例、抛出一个又一个有力的论点,我都快被自己的这股英雄气所折服了。

结果——

最后我结结实实挨了顿揍。

我才用无数顿拳头与棍棒认清我终究不愿面对的现实:

弱者,没有筹码。

弱者,没资格谈判。




花我妈用我妈干什么都要依赖她老人家的我,学习差又不听话,时常还跟她顶嘴,我根本就没有可以与她坐下来谈论的资本。而且她的工作压力这么大,我又不赚钱,凭什么对她的工作指指点点?



这些我都默默忍了下来,我知道,在这段时间里,身为「儿子」角色的我,是万般无奈却又不得不做出的牺牲。

很多孩子也许做完牺牲的角色后,一辈子就此消沉落寞掉了,但我没有。并不是什么高大光明式的热血梦想,而是纯粹为了一口气。

我从那时起,暗暗发誓,有朝一日,要带着自己的实力,回来,拿到与母亲平等对话的资格。

为此我真是吃了好多苦头啊。

上了大学后自己倒卖点小玩意儿,销售过国产手机,用微信帮人送水果,写冲量小说帮一些小说网站完成库存,甚至还靠给艺术生写毕业论文赚取枪手的丁点儿稿费,被人像傻子一样骗来骗去,拿着被老板克扣到仅剩40%的业绩提成还要千恩万谢。

后来,来到北京,认识了几个很厉害,对我很好的老板,带我入行;

再后来,赚的钱开始慢慢变多,工作上勤奋加一些小灵感使写出来的案子受到赏识,开始有账户余额,开始可以买得起一只上千块的沙发犒劳自己看书而不必因为价格咬牙跺脚,也渐渐的可以让家里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了。

前段时间我妈来北京看我,顺便去北京同仁医院看病。她在幼儿园常年劳累患下的老胃病,我托朋友给她挂的号,她摸着我的肩膀,说儿子长大了。

晚上,我们走在建国门外大街上,聊起往事。

我说,妈,你觉不觉得,在我童年时,你给我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伤害。

她有些惊讶的看着我,有么?

我说,有啊。但最重要的不是肉体上的。

你从事幼教这么多年了,你以为你熟知怎么教小孩,但我认为并没有。你仅仅是做到了把别人家的孩子照顾好,却因为疲于应对工作上的事,对我的教育变得迟钝。你在工作中对小朋友有耐心,对我却没有。因为白天你在幼儿园里的耐心与教导都已经消磨殆尽,回到家又怎么可能像工作那样来教育我?

你当初的选择是,简单粗暴,棍棒招呼。

所以为了实现可以与你像今晚这样心平气和地面对过去的一些事情,你会认真细致地听,尊重我的意见这一天,我其实等了好久。

诶妈……你别哭啊,诶……我带你去三里屯感受下年轻人的生活~


我想,在这一刻,我们都成长了。

所以你要知道,自己不做出改变,不成熟起来,担负起身为子女的责任,家人的负能量只会更多,他们要操心你大城市混的好不好,有没有伴侣关心你,有没有让他们感到不安。

你需要做的,是让他们放心。

让他们只要想起你,负面情绪就可以一扫而空。

你是他们可以依靠的人。

请努力地变强吧。

成为强者,然后给他们温柔。

user avatar

50,60年代的人,也就是我们的父辈,是被娇惯的一代人。

what F?

吃了那么多苦,竟然是被娇惯的一代?

蕾丝侠你是发了疯病?

他们是物质受苦、精神娇惯的一代人。

我们80,90就是物质享受,精神折磨的一代人。

父母这辈人出生在50,60年代。

这个时代有一颗红太阳照耀全中国,一直到1976年,然后惯性滑行到1990年,他们这代人这才开始受到一些精神上的折磨。在2000-2010年进入折磨的阀值。

他们的青年时期都是正能量爆棚。

而我们的青年时代鱼龙混杂,公知,愤青,专家,教授,网红,大V。

他们找对象看人品。

我们找对象看长相看存款。

他们找工作看国家需要。

我们找工作看活少钱多离家近。

他们信仰勤劳致富。

我们只要一夜暴富。

他们交朋友看兴趣爱好。

我们交朋友看利益得失。

他们为无产阶级自豪。

我们只要抓老鼠就是好猫。

他们知道为富不仁是贬义词。

我们看到是富人就喊爹,仁不仁关我屁事。

他们被人评价淳朴会很开心。

我们被人说很淳朴会感觉自己是不是傻屌。

他们说的男女平等是老爸老妈都去上班。

我们说的男女平等是男的负责干活养家,女的负责貌美如花。

我去!

我们前15年被灌输各种正能量,后15年被彻底颠覆,我们在精神上被打了两次血战台儿庄,三次上甘岭,物质上,我们是建国后最先享受的一代人,但是,精神上,我们是被血洗的一代人。

反观我们的父辈,前30年被教员安排的妥妥当当的,是精神上完全被宠溺坏了的一代人,面对如今的乱象,自然无奈而怀念。

而我们,已经习惯了,并且随波逐流了,并且成为了为虎作伥者,我们开始享受这些东西。

他们根本不知道我们经历了什么,他们只知道机械简单的教我们一些他们臆想出的技能。

他们什么也不懂,只知道现在的世道搞真善美恐怕会吃亏上当,但是如何去搞假丑恶也只是道听途说。

他们处在一种迷茫和恐惧中并且因为被宠溺毫无能力改变。

他们是精神的巨婴,老婴,自我感觉年纪大,见识多。其实他们的精神阅历,对于我们来说是幼稚可笑的。

他们前三十年看到了曾经的美好,他们知道曾经的世界可以多么完美,如今的他们肉体衰老,阅历扁平,子女从他们身上完全学习不到生存的技能,他们充满了失落与挫败感。

也不怪他们,被宠溺的孩子不都是这样?

何况吃过大餐的人,你给他吃肯德基,年迈的他也只能发发牢骚了,虽然我们年轻人吃得满嘴是油,不理解:都这么好吃了,怎么还这么多怪话,你是有多难伺候?

蕾丝侠现在在研究一门食谱,这本食谱教我们如何制作精美的大餐。

食谱名字叫:(毛泽东思想)。

######

评论区杠WG,杠自然灾害,杠样板戏,杠农村女人嫁城里人的脑瘫们,蕾丝侠从来不惯你们这些杠精的臭毛病。

新中国的底子是地下室负18层,地质溶洞开始建设的,教员大大们给这个底子拉到了地上三层小洋楼。还把地基,桩基,远景规划35层大高层图纸弄好了,这一整个地球人类文明史没有过的施工过程中,有人没戴安全帽,有人不着工装,有人摔死了,有人随意埋设雷管,有人违规使用明火,反正要挑毛病,啥毛病都有。

就是看不到以前在溶洞的起始条件,先尼玛要用雷管炸,让该塌方的地方塌方,再用几千万方高标砂石填充溶洞,再起100米桩基,一直打到岩石层。中间有人说打那么深的桩基是浪费生产力,50米就够了,教员说放你妈的p,桩基不稳迟早塌方,哪怕耽误浪费也必须给我打到100米,一帮人怨声载道鬼话连天,然后磨洋工,浪费也浪费了,耽误也耽误了,桩基还没打到100米,只到了80米,期间还要用几百万方商用混凝土铺地基,计划是20米厚,结果才做到15米厚,这事都快整完了,教员被调走了,后面的人已经等不及图纸规划的100米桩,20米厚的混凝土层,直接开始上小高层,然后一群人阴阳怪气:只说,哎呀,你看,我说打50米桩就够用,10米混凝土就绰绰有余了,非要说100米20米,费那个劲做什么,都说你伟大,我看你也只能三七开。你费老鼻子劲整了半天就整了个三层小洋楼,你看我们后面几年就建到了11层小高层,施工多么规范,红帽子,黄帽子,白帽子,虽然也有吃拿卡要,虽然也处处是豆腐渣,虽然也有安全大事故,但是,我们有空调吹,有电视看,有Wi-Fi刷知乎,你们这些毛吹,是不是太过了。

我星星你个星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