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家长越喜欢讲道理(or歪理),孩子就会越听话还是越不听话?为什么?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答案并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家长“喜欢讲道理(或歪理)”的方式,以及孩子本身的特质和所处的成长阶段,都会极大地影响孩子是会“越听话”还是“越不听话”。

我们先来分解一下“讲道理”和“歪理”:

讲道理: 指的是家长通过逻辑清晰、理由充分、符合事实和常识的方式来解释原因、提出要求或引导行为。这通常涉及到因果关系、规则、后果、同理心等方面。
歪理: 指的是家长提出的理由不符合逻辑,或者存在明显的偏颇、不公平、甚至是为了达到某些目的而扭曲事实或道德标准。这可能包括武断的命令、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情绪勒索、双重标准等。

现在,我们来分析这两种情况对孩子的影响:

家长越喜欢讲“道理”:

可能导致孩子“越听话”的情况:

1. 建立信任和尊重: 当家长能够清晰、合理地解释自己的想法和要求时,孩子会感到被尊重,认为家长的意图是好的。这种信任感会促使孩子更愿意听从和配合。
2. 培养认知和逻辑能力: 持续接触有逻辑的解释,有助于孩子理解世界运作的规律,学习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会让他们在遇到问题时,更倾向于用理性思考,而不是盲目反抗。
3. 内化规则和价值观: 合理的道理能够帮助孩子理解为什么某些行为是重要的,为什么需要遵守某些规则。当孩子内化了这些价值观,他们会自发地做出符合这些原则的行为,表现出“听话”。
4. 增强安全感和掌控感: 理解“为什么”能让孩子感觉更有安全感,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行为背后的逻辑。同时,当他们能够理解并遵循道理时,也会获得一种掌控自己行为的能力感,这是一种积极的自我效能感。
5. 减少无效沟通: 有效的沟通能够避免许多不必要的冲突。当家长能够清晰表达,孩子能够理解,很多误会和摩擦就可以减少,从而表现出“听话”的状态。

可能导致孩子“越不听话”(或者出现其他负面反应)的情况:

1. 过度说教和说教疲劳: 如果家长一味地、重复地、不分时机地讲道理,尤其是当孩子已经明白或不愿意听的时候,就会变成“说教”。这会让孩子感到厌烦、麻木,产生“听而不闻”的现象,或者产生逆反心理,反而故意不听。
2. 脱离实际或不合时宜: 家长的道理可能脱离孩子的实际年龄、认知水平或当下情境。例如,对一个年幼的孩子讲复杂的因果关系,或者在孩子情绪激动时还在滔滔不绝地讲道理,都可能适得其反。
3. “讲道理”背后的控制欲: 有些家长看似在讲道理,实则是在用道理作为掩饰,来强化自己的控制。如果孩子感受到这种不真诚,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
4. 理想化和不切实际: 家长讲的道理可能过于理想化,与孩子实际生活经验相悖。当孩子在现实中发现这些“道理”行不通时,可能会对家长的言论产生怀疑,从而不再轻易听话。
5. 忽略孩子的情感需求: 有些家长只关注逻辑和道理,而忽略了孩子的情感状态。例如,孩子犯错时感到委屈或害怕,家长却只是一味地讲“你应该如何如何”,而不去安抚和理解,孩子可能会因为情感需求未被满足而产生抵触。

家长越喜欢讲“歪理”:

几乎必然导致孩子“越不听话”或出现其他负面反应:

1. 侵蚀信任和尊重: 当孩子发现家长说的“道理”是歪理、不公平、逻辑不通时,他们会质疑家长的权威性和可信度。这种信任的丧失是孩子不听话最根本的原因之一。
2. 培养不负责任和投机心理: 歪理往往是为了逃避责任、推卸过错或达到个人目的。孩子长期耳濡目染,可能会模仿这种行为模式,学会在自己犯错时找借口、推卸责任,或者用歪理来解释自己的不良行为。
3. 强化逆反和对抗: 孩子并非傻瓜,他们有基本的判断能力。当家长的歪理明显不合理时,孩子可能会感到被愚弄、被轻视,从而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故意与家长对着干,以证明自己的清醒和家长的荒谬。
4. 习得性无助或消极应对: 如果孩子在不断尝试理解家长所谓的“道理”后,发现这些道理根本站不住脚,或者无论怎么做都会被家长的歪理否定,他们可能会感到无助,从而选择放弃沟通和努力,表现为消极不听话。
5. 扭曲价值观和道德观: 歪理常常包含着不公平、自私、欺骗等负面价值观。孩子长期接触这些,容易形成扭曲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这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也意味着他们不再按照家长的歪理行事,而是会形成自己的(可能是错误的)认知。
6. 情绪冲突和疏远: 讲歪理往往伴随着情绪化的表达,如指责、抱怨、威胁、冷暴力等。这会引发孩子强烈的情绪反应,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孩子不愿意与家长沟通,自然也就不再听话。
7. 习得不诚实: 家长用歪理掩盖事实或撒谎,孩子会从中学会不诚实。当他们发现家长都不诚实,自己为何要诚实?他们也可能为了避免麻烦或达到目的而采用同样的手段。

“歪理”可能在短期内“奏效”的特殊情况:

1. 基于恐惧或权威: 如果家长使用的是威胁、恐吓、或者在孩子非常年幼、缺乏判断能力的情况下,用绝对的权威强加歪理,孩子可能会因为害怕惩罚或失去爱而暂时屈服,表现出“听话”。但这是一种基于恐惧的服从,而非真正理解和认同。一旦孩子长大,或有了反抗能力,这种服从就会消失,甚至转为强烈的反叛。
2. 孩子认知能力极低: 对于认知能力非常低的幼儿,他们可能无法分辨道理与歪理,只知道按照指令行动。但随着年龄增长,这种能力会发展,歪理的失效性也会暴露。

总结来说:

家长讲“道理”: 如果讲得恰当、真诚且符合实际,通常能引导孩子走向“听话”(建立信任、内化规则、培养能力)。但如果过度、不合时宜或带有控制欲,则可能导致孩子“不听话”(疲劳、抵触、反叛)。
家长讲“歪理”: 几乎总是会导致孩子“不听话”(侵蚀信任、培养负面心理、强化逆反、疏远关系),即使在短期内出现“听话”的表象,那也是基于恐惧或缺乏辨别能力,并非真正的服从,且极具破坏性。

关键在于“如何讲”和“讲什么”。

“如何讲” 关乎沟通方式、时机、语气、同理心和尊重。
“讲什么” 关乎内容的逻辑性、公平性、真实性和价值观。

一个真正“听话”的孩子,不是被强行压制或欺骗而服从,而是因为信任、理解、认同,并愿意学习和成长。家长“讲道理”的目的是引导和教育,而不是控制。而“歪理”则暴露了家长在沟通和教育方式上的根本性问题,对孩子成长弊大于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给孩子讲道理,难道不正是为了让他不屈服顺从你吗?

user avatar

因为越喜欢讲道理的家庭,小孩的语言和思维能力就越发达,就越会组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倾向于和家长讨论(狡辩),会尝试通过交谈来改变家长的想法。

当然,这就意味着家长要花多得多的时间来和小孩对话。

题目中的什么“听话”都是虚的,那个词真正的意思是“服从”。

暴力使人服从,服从带来沉默;对话引发思考,思考带来交流,交流花费时间,就是这样。

=

推荐一本书,《不平等的童年:阶级、种族与家庭生活》。

=

对了,这样的家庭有个“负面”的效果:越是善于思考的孩子,越会主动地评估家长的言行(并且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想象一下,被孩子“批评”可不是每个人都受得了的)。想要获得他们的尊敬是很难的。

user avatar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并且,那些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的父母,孩子只是在装作听话!

首先“听话”这个词,就已经表现出了父母思维的局限性。追求“听话”的父母要的是孩子表面上的服从,而不是内心的认同。所以那些喜欢吼叫、威胁、打骂的父母,孩子会表现得很乖,但一旦离开父母的监管,他们就会反弹,坏习惯变本加厉地发作,甚至故意闯祸来发泄压抑的情绪。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在父母的棍棒下被迫寒窗苦读、高考高分进大学的孩子,会在大学里沉迷于网吧而挂科。而大学里真正的学霸,都是不需要逼迫,自发热爱学习本身的。

而喜欢讲道理的父母(这里说的是不带情绪的讲道理,不是喋喋不休埋怨说教),孩子容易感受到自己和父母之间是有可以商量的余地的,所以可能一时会表现出“不听话”,试图试探父母的底线。尤其是叛逆期的孩子,这个过程会相当之长。

我家朵朵两岁半,就处于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时期。她爸爸总是威胁她“不听话就让你一个人呆着,我们走了。”这样的威胁会导致她缺乏安全感,睡梦中总是哭喊要找爸爸。我很反对这样的做法,也在努力和宝爸沟通。

我会用很多方法和朵朵沟通,不一定就是直接讲道理,因为小孩在情绪崩溃的时候,首先要处理情绪,情绪稳定后后才能讲道理。

大人也是如此,在气头上首先要吸一口气,告诫自己不和小孩一般见识。

稳定情绪的办法有很多,按照孩子年纪大小,有以下方法:

转移注意力(0-1岁管用,越大效果越不好);

给她二选一的机会,比如说你现在是要刷牙还是换睡衣(长大后套路会失效,但情绪会好转);

在旁边默默守着不说话,给她发泄和冷静的时间(一直都有效);

而终极目标是不仅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并且帮助她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并且说出自己的诉求,和父母商量解决的办法。这需要孩子有一定的表达能力,一般两岁半到三岁左右可以初步达成,但前提是必须先稳定情绪。

这里我推荐一本帮助孩子认清自己各种情绪的立体绘本:《情绪小怪兽》。我在视频里给朵朵读的是英文原版,国内也有中文版引进。有条件还是建议购买原版。


情绪小怪兽的情绪混到一起去了,我们来帮它一个个分开吧!只有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才能迈出情绪管理的第一步。

The Color Monster https://www.zhihu.com/video/1121393721576472576

当我们能做到管理自身的情绪,温柔而坚定,标准始终如一地对待孩子,他们慢慢就会学会情绪管理,意识到,父母在很多事情上是讲道理的,但是在原则问题上,权威也不容挑战。这可能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有的人几次看不到希望就放弃了,于是陷入了恶性循环。

除了大人和孩子的情绪管理,另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共情。比如说,当朵朵因为不肯做安全座椅而打挺哭闹的时候,我先会问她:是不是因为安全带太紧了,所以不想坐?而不是直接粗暴地说:你不坐我就把你扔在车子外面!或者讲一些她一时理解不了的道理,比如刹车的时候她会飞出去。

我会等她情绪稳定以后,假装把安全带调松,自己也扣上安全带。她坐好了以后我会奖励她,告诉她做得很棒。我还会拿一个玩偶放在座位上,刹车的时候玩偶会飞出去,这种直观的现象小孩才能理解。这些方法都是管用的。

在我的教育之下,朵朵至少可以做到在外人面前待人友善也遵守规矩,没有攻击性行为。而在父母面前发发小脾气我觉得是可以理解的,只要我坚持正面管教,这个时期终究会过去的。

不仅是对待孩子,其实在对待成年人,尤其是父母和配偶的时候,我们也需要做到情绪管理和共情。这样可以避免大多数的家庭矛盾。可惜我的耐心全都给了孩子,所以对老公就没那么耐心了。我要反省一下!

欢迎关注我的专栏

user avatar

这问题多半是中小学老师提的,

他们发现父母儒雅而理性家庭的小孩,

跟不愿意随便被人摆弄,

也不会自暴自弃,

相反他们有自己的想法,

并且善于让别人理解和追随自己。

我想题主所谓的听话,

指的是不会质疑、不会辩论,

只会老师/上级说啥就是啥,

要不就是人云亦云。

这种听话不要也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