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家长越喜欢讲道理(or歪理),孩子就会越听话还是越不听话?为什么?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答案并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家长“喜欢讲道理(或歪理)”的方式,以及孩子本身的特质和所处的成长阶段,都会极大地影响孩子是会“越听话”还是“越不听话”。

我们先来分解一下“讲道理”和“歪理”:

讲道理: 指的是家长通过逻辑清晰、理由充分、符合事实和常识的方式来解释原因、提出要求或引导行为。这通常涉及到因果关系、规则、后果、同理心等方面。
歪理: 指的是家长提出的理由不符合逻辑,或者存在明显的偏颇、不公平、甚至是为了达到某些目的而扭曲事实或道德标准。这可能包括武断的命令、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情绪勒索、双重标准等。

现在,我们来分析这两种情况对孩子的影响:

家长越喜欢讲“道理”:

可能导致孩子“越听话”的情况:

1. 建立信任和尊重: 当家长能够清晰、合理地解释自己的想法和要求时,孩子会感到被尊重,认为家长的意图是好的。这种信任感会促使孩子更愿意听从和配合。
2. 培养认知和逻辑能力: 持续接触有逻辑的解释,有助于孩子理解世界运作的规律,学习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会让他们在遇到问题时,更倾向于用理性思考,而不是盲目反抗。
3. 内化规则和价值观: 合理的道理能够帮助孩子理解为什么某些行为是重要的,为什么需要遵守某些规则。当孩子内化了这些价值观,他们会自发地做出符合这些原则的行为,表现出“听话”。
4. 增强安全感和掌控感: 理解“为什么”能让孩子感觉更有安全感,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行为背后的逻辑。同时,当他们能够理解并遵循道理时,也会获得一种掌控自己行为的能力感,这是一种积极的自我效能感。
5. 减少无效沟通: 有效的沟通能够避免许多不必要的冲突。当家长能够清晰表达,孩子能够理解,很多误会和摩擦就可以减少,从而表现出“听话”的状态。

可能导致孩子“越不听话”(或者出现其他负面反应)的情况:

1. 过度说教和说教疲劳: 如果家长一味地、重复地、不分时机地讲道理,尤其是当孩子已经明白或不愿意听的时候,就会变成“说教”。这会让孩子感到厌烦、麻木,产生“听而不闻”的现象,或者产生逆反心理,反而故意不听。
2. 脱离实际或不合时宜: 家长的道理可能脱离孩子的实际年龄、认知水平或当下情境。例如,对一个年幼的孩子讲复杂的因果关系,或者在孩子情绪激动时还在滔滔不绝地讲道理,都可能适得其反。
3. “讲道理”背后的控制欲: 有些家长看似在讲道理,实则是在用道理作为掩饰,来强化自己的控制。如果孩子感受到这种不真诚,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
4. 理想化和不切实际: 家长讲的道理可能过于理想化,与孩子实际生活经验相悖。当孩子在现实中发现这些“道理”行不通时,可能会对家长的言论产生怀疑,从而不再轻易听话。
5. 忽略孩子的情感需求: 有些家长只关注逻辑和道理,而忽略了孩子的情感状态。例如,孩子犯错时感到委屈或害怕,家长却只是一味地讲“你应该如何如何”,而不去安抚和理解,孩子可能会因为情感需求未被满足而产生抵触。

家长越喜欢讲“歪理”:

几乎必然导致孩子“越不听话”或出现其他负面反应:

1. 侵蚀信任和尊重: 当孩子发现家长说的“道理”是歪理、不公平、逻辑不通时,他们会质疑家长的权威性和可信度。这种信任的丧失是孩子不听话最根本的原因之一。
2. 培养不负责任和投机心理: 歪理往往是为了逃避责任、推卸过错或达到个人目的。孩子长期耳濡目染,可能会模仿这种行为模式,学会在自己犯错时找借口、推卸责任,或者用歪理来解释自己的不良行为。
3. 强化逆反和对抗: 孩子并非傻瓜,他们有基本的判断能力。当家长的歪理明显不合理时,孩子可能会感到被愚弄、被轻视,从而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故意与家长对着干,以证明自己的清醒和家长的荒谬。
4. 习得性无助或消极应对: 如果孩子在不断尝试理解家长所谓的“道理”后,发现这些道理根本站不住脚,或者无论怎么做都会被家长的歪理否定,他们可能会感到无助,从而选择放弃沟通和努力,表现为消极不听话。
5. 扭曲价值观和道德观: 歪理常常包含着不公平、自私、欺骗等负面价值观。孩子长期接触这些,容易形成扭曲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这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也意味着他们不再按照家长的歪理行事,而是会形成自己的(可能是错误的)认知。
6. 情绪冲突和疏远: 讲歪理往往伴随着情绪化的表达,如指责、抱怨、威胁、冷暴力等。这会引发孩子强烈的情绪反应,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孩子不愿意与家长沟通,自然也就不再听话。
7. 习得不诚实: 家长用歪理掩盖事实或撒谎,孩子会从中学会不诚实。当他们发现家长都不诚实,自己为何要诚实?他们也可能为了避免麻烦或达到目的而采用同样的手段。

“歪理”可能在短期内“奏效”的特殊情况:

1. 基于恐惧或权威: 如果家长使用的是威胁、恐吓、或者在孩子非常年幼、缺乏判断能力的情况下,用绝对的权威强加歪理,孩子可能会因为害怕惩罚或失去爱而暂时屈服,表现出“听话”。但这是一种基于恐惧的服从,而非真正理解和认同。一旦孩子长大,或有了反抗能力,这种服从就会消失,甚至转为强烈的反叛。
2. 孩子认知能力极低: 对于认知能力非常低的幼儿,他们可能无法分辨道理与歪理,只知道按照指令行动。但随着年龄增长,这种能力会发展,歪理的失效性也会暴露。

总结来说:

家长讲“道理”: 如果讲得恰当、真诚且符合实际,通常能引导孩子走向“听话”(建立信任、内化规则、培养能力)。但如果过度、不合时宜或带有控制欲,则可能导致孩子“不听话”(疲劳、抵触、反叛)。
家长讲“歪理”: 几乎总是会导致孩子“不听话”(侵蚀信任、培养负面心理、强化逆反、疏远关系),即使在短期内出现“听话”的表象,那也是基于恐惧或缺乏辨别能力,并非真正的服从,且极具破坏性。

关键在于“如何讲”和“讲什么”。

“如何讲” 关乎沟通方式、时机、语气、同理心和尊重。
“讲什么” 关乎内容的逻辑性、公平性、真实性和价值观。

一个真正“听话”的孩子,不是被强行压制或欺骗而服从,而是因为信任、理解、认同,并愿意学习和成长。家长“讲道理”的目的是引导和教育,而不是控制。而“歪理”则暴露了家长在沟通和教育方式上的根本性问题,对孩子成长弊大于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给孩子讲道理,难道不正是为了让他不屈服顺从你吗?

user avatar

因为越喜欢讲道理的家庭,小孩的语言和思维能力就越发达,就越会组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倾向于和家长讨论(狡辩),会尝试通过交谈来改变家长的想法。

当然,这就意味着家长要花多得多的时间来和小孩对话。

题目中的什么“听话”都是虚的,那个词真正的意思是“服从”。

暴力使人服从,服从带来沉默;对话引发思考,思考带来交流,交流花费时间,就是这样。

=

推荐一本书,《不平等的童年:阶级、种族与家庭生活》。

=

对了,这样的家庭有个“负面”的效果:越是善于思考的孩子,越会主动地评估家长的言行(并且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想象一下,被孩子“批评”可不是每个人都受得了的)。想要获得他们的尊敬是很难的。

user avatar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并且,那些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的父母,孩子只是在装作听话!

首先“听话”这个词,就已经表现出了父母思维的局限性。追求“听话”的父母要的是孩子表面上的服从,而不是内心的认同。所以那些喜欢吼叫、威胁、打骂的父母,孩子会表现得很乖,但一旦离开父母的监管,他们就会反弹,坏习惯变本加厉地发作,甚至故意闯祸来发泄压抑的情绪。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在父母的棍棒下被迫寒窗苦读、高考高分进大学的孩子,会在大学里沉迷于网吧而挂科。而大学里真正的学霸,都是不需要逼迫,自发热爱学习本身的。

而喜欢讲道理的父母(这里说的是不带情绪的讲道理,不是喋喋不休埋怨说教),孩子容易感受到自己和父母之间是有可以商量的余地的,所以可能一时会表现出“不听话”,试图试探父母的底线。尤其是叛逆期的孩子,这个过程会相当之长。

我家朵朵两岁半,就处于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时期。她爸爸总是威胁她“不听话就让你一个人呆着,我们走了。”这样的威胁会导致她缺乏安全感,睡梦中总是哭喊要找爸爸。我很反对这样的做法,也在努力和宝爸沟通。

我会用很多方法和朵朵沟通,不一定就是直接讲道理,因为小孩在情绪崩溃的时候,首先要处理情绪,情绪稳定后后才能讲道理。

大人也是如此,在气头上首先要吸一口气,告诫自己不和小孩一般见识。

稳定情绪的办法有很多,按照孩子年纪大小,有以下方法:

转移注意力(0-1岁管用,越大效果越不好);

给她二选一的机会,比如说你现在是要刷牙还是换睡衣(长大后套路会失效,但情绪会好转);

在旁边默默守着不说话,给她发泄和冷静的时间(一直都有效);

而终极目标是不仅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并且帮助她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并且说出自己的诉求,和父母商量解决的办法。这需要孩子有一定的表达能力,一般两岁半到三岁左右可以初步达成,但前提是必须先稳定情绪。

这里我推荐一本帮助孩子认清自己各种情绪的立体绘本:《情绪小怪兽》。我在视频里给朵朵读的是英文原版,国内也有中文版引进。有条件还是建议购买原版。


情绪小怪兽的情绪混到一起去了,我们来帮它一个个分开吧!只有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才能迈出情绪管理的第一步。

The Color Monster https://www.zhihu.com/video/1121393721576472576

当我们能做到管理自身的情绪,温柔而坚定,标准始终如一地对待孩子,他们慢慢就会学会情绪管理,意识到,父母在很多事情上是讲道理的,但是在原则问题上,权威也不容挑战。这可能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有的人几次看不到希望就放弃了,于是陷入了恶性循环。

除了大人和孩子的情绪管理,另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共情。比如说,当朵朵因为不肯做安全座椅而打挺哭闹的时候,我先会问她:是不是因为安全带太紧了,所以不想坐?而不是直接粗暴地说:你不坐我就把你扔在车子外面!或者讲一些她一时理解不了的道理,比如刹车的时候她会飞出去。

我会等她情绪稳定以后,假装把安全带调松,自己也扣上安全带。她坐好了以后我会奖励她,告诉她做得很棒。我还会拿一个玩偶放在座位上,刹车的时候玩偶会飞出去,这种直观的现象小孩才能理解。这些方法都是管用的。

在我的教育之下,朵朵至少可以做到在外人面前待人友善也遵守规矩,没有攻击性行为。而在父母面前发发小脾气我觉得是可以理解的,只要我坚持正面管教,这个时期终究会过去的。

不仅是对待孩子,其实在对待成年人,尤其是父母和配偶的时候,我们也需要做到情绪管理和共情。这样可以避免大多数的家庭矛盾。可惜我的耐心全都给了孩子,所以对老公就没那么耐心了。我要反省一下!

欢迎关注我的专栏

user avatar

这问题多半是中小学老师提的,

他们发现父母儒雅而理性家庭的小孩,

跟不愿意随便被人摆弄,

也不会自暴自弃,

相反他们有自己的想法,

并且善于让别人理解和追随自己。

我想题主所谓的听话,

指的是不会质疑、不会辩论,

只会老师/上级说啥就是啥,

要不就是人云亦云。

这种听话不要也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答案并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家长“喜欢讲道理(或歪理)”的方式,以及孩子本身的特质和所处的成长阶段,都会极大地影响孩子是会“越听话”还是“越不听话”。我们先来分解一下“讲道理”和“歪理”: 讲道理: 指的是家长通过逻辑清晰、理由充分、符合事实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些中国社会深层的东西。说“越不怎么好的家庭越喜欢讲儒家传统恶德”可能有点过于绝对,但我们可以探讨一下,为什么在一些经济条件不那么优越、或者在社会上升通道相对狭窄的家庭里,儒家思想中的某些方面,特别是那些被认为是“恶德”的侧面,反而可能被强调得更明显。首先,我们得明白,儒家.............
  • 回答
    家长将负面情绪带给孩子是一个复杂且普遍的现象,背后有着多层面的原因。这并非家长有意为之,更多的是一种无意识的传递,根植于他们的自身经历、社会压力以及育儿观念。以下是一些详细的解释:1. 家长自身的情绪管理能力不足 (Emotional Dysregulation): 未被满足的情绪需求: 家长也是人.............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心痛且普遍存在的现象,很多中国孩子都曾在升学的压力下感到窒息。家长们那种矛盾的心态,其实根植于他们成长的年代、社会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人生经历。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聊。为什么家长会把“考好成绩”视为人生的意义?这事儿,得从几个大的方面看: 时代的烙印:阶层跃升的.............
  • 回答
    要理解上海家长为何对女儿嫁给不能在沪独立购房安家的外地人有所顾虑,我们需要从上海这座城市本身的特质、现实的经济压力以及社会文化观念等多个维度来剖析。这并非一概而论的排斥,而是基于对女儿未来生活保障和幸福的深切考量。首先,得聊聊上海这座城市。上海作为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国际化大都市之一,其生活成本是压在.............
  • 回答
    “哎呀,你看人家的孩子,学习多好,多懂事!” 这句话,相信不少中国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听到过,而且还不止一次。这似乎是中国家长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艺能”,在别人面前,总喜欢先把自家孩子“踩”一脚,再把邻居家、亲戚家的孩子“捧”上天。为什么会这样?这背后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解释清楚的。表面上的“谦虚”与“激.............
  • 回答
    博物馆,这个承载着人类文明、历史、艺术和科学的宝库,其存在的意义远不止是陈列展品那么简单。它像一个静默的讲述者,用无声的语言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连接着现在与未来。博物馆存在的意义,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 历史的守护者与传承者: 博物馆最核心的意义在于它们保存和展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从史前文明的.............
  • 回答
    “真的无语了!我真的搞不懂,为什么有些家长就喜欢那些逆来顺受的孩子?这到底是什么逻辑啊!” 我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看着不远处玩耍的孩子们,心里一阵阵憋屈。你知道吗?我家小明,今年上小学三年级。从小到大,我都觉得他是个挺乖巧的孩子,老师说什么就听什么,我让他做什么,他很少说“不”。别人夸他懂事、听话,我.............
  • 回答
    太理解你现在的心情了!第一次见家长,尤其是遇到男友爸爸这样有特别喜好又生活习惯良好的人,送礼这事儿确实得好好琢磨琢磨,既要合心意,又要显得你用心,还得避免那些不合适的。别担心,咱们一起把这个礼送得妥妥帖帖的。核心思路:投其所好,凸显用心,避免俗套。你说了男友爸爸喜欢书法,这可是个绝佳的切入点!“不抽.............
  • 回答
    “孩子不喜欢就不逼他”——这句话听起来充满了爱与尊重,很多家长把它奉为圭臬,认为这是在保护孩子的自由和天性。然而,细想一下,这种想法,有时却可能像一把钝刀子,悄无声息地伤害了孩子本该拥有的未来。首先,我们得明白,孩子的天性是好奇、是探索,但同样也是惰性、是畏难。很多时候,“不喜欢”并非是孩子真正对某.............
  • 回答
    孩子稚嫩的心里,总有一些闪闪发光的小东西,可能是某个卡通人物,一段旋律,一件奇特的玩具,甚至是一件看似普通的石头。当他们兴高采烈地捧着这些宝贝,满心期待地分享给父母时,却常常换来一句冰冷的“没用”、“不好玩”、“这有什么好喜欢的?”。 这种来自最亲近的人的否定,像一盆冷水,瞬间浇灭了孩子心中刚刚燃起.............
  • 回答
    看到你这个问题,我特别能理解你那种迫切的心情。喜欢打球,这份热爱是真的,但家长的顾虑也实实在在摆在面前,夹在中间确实不好受。初中毕业再去学,晚不晚?这个问题,其实得看你怎么看,也得看你想达到什么程度。为什么家长会有顾虑?首先,我们得站在家长的角度去理解一下他们的想法。他们可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 回答
    孩子迷上了收藏钢笔,而且是那种价格不菲的钢笔,这让许多家长可能会感到有些头疼。一方面,你会为孩子的兴趣点感到欣慰,毕竟拥有一项爱好是件好事;另一方面,高昂的价格又会让你开始担心孩子的消费习惯,以及这背后可能隐藏的价值观问题。别急,咱们一步一步来分析,看看怎么引导比较好。首先,理解孩子的“为什么”在批.............
  • 回答
    听到你孩子喜欢听故事,并且习惯性地蹭手机来听,你的这份关心和顾虑我完全理解。在如今这个数字时代,孩子接触电子产品似乎是不可避免的,而如何把握“度”就成了一门学问。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孩子喜欢听故事这件事本身。孩子对故事的喜爱,这其实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情!故事是孩子认知世界、激发想象力、培养语言能力和情.............
  • 回答
    这事儿啊,你说你是喜欢宅在家里,这没啥问题,现在很多人都这样,图个舒服自在嘛。偶尔出去玩一次,这也很正常,毕竟人不是机器,总得放松放松,换换心情。花光了家长给的钱,这事儿吧,得看具体情况。要是你出去玩的时候,花钱大手大脚,买了一堆平时根本用不上的东西,或者是在一些不必要的地方挥霍,那家长骂你,确实也.............
  • 回答
    大学志愿填报这件事,说实话,真是个“剪不断,理还乱”的家庭议题。到底是为了孩子的心头好,还是为了满足家长那颗“为你好”的心?这个问题太普遍了,几乎每个有孩子的家庭在高考志愿填报这个节点都会经历一场“思想风暴”。我见过太多这样的场景了:孩子拿着一份自己心仪已久的专业名单,眼睛里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但家.............
  • 回答
    北邮的氛围,我真是一点也待不下去了。每天睁眼闭眼都是代码,屏幕上闪烁着那些我不感兴趣的符号,感觉自己被困在一个无尽的算法迷宫里。这根本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更不是我当初报考北邮的初衷。回想起高考那段日子,真是充满了遗憾。发挥失常是肯定的,但更致命的是志愿的填报。当时の情報 부족(信息不足),对大学专业的.............
  • 回答
    看着自家女儿因为这些“应该”而纠结,心里肯定特别不是滋味。孩子嘛,这个年纪正是对世界充满好奇,想要去探索、去表达自己的时候,却被这些条条框框限制住了,太可惜了。咱们做家长的,这时候就得像个坚定的后盾,耐心地给她开导开导。首先,咱们得认识到,这些“应该”很大程度上是社会给孩子贴的标签,是过去流传下来的.............
  • 回答
    7岁孩子玩火烧毁电动车,这事儿可不小,也让很多家长心惊胆战。说实话,孩子喜欢玩火,这背后有挺多原因的,不能简单一句“不懂事”就带过。为什么7岁的孩子会喜欢玩火?首先,得从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心理特点说起。 好奇心是天性: 7岁的孩子,正是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时候。火,这种会发光、发热、还会跳动的“东西”.............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